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书法在线 门户 查看主题

(连载)〖品读〗[刘正成新著]书法审美历程《书法艺术概论》下篇十章

发布者: 书法在线 | 发布时间: 2012-5-4 11:09| 查看数: 164077| 评论数: 188|帖子模式

最新评论

书法在线 发表于 2012-6-20 11:32:28
刘正成新著:
《书法艺术概论》下篇
书法审美历程(十章)

第十章  现代时期:书法的传承发展与于右任

五、现代书论:西方美学理论对书法的诠释

     最近100年,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正如当年梁启超所言,经历了“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现代书法美学思潮与理论经历了由“旧”到“新”的变化,这个变化的阶段性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民国时期,“文革”之前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民国时期,即指1911年至1949年中国国民党执政时期,这一时期的书法论著的特征是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语言转换,这一转换当然包括了美学价值观的转换;“文革”之前时期,是指1950年至1976年中国中国书法在线执政的前期,这一时期书法经历了“是否是艺术”的社会文化考验;改革开放新时期即当下三十年,是西方美学语境下对书法的现代阐释和理论重建。

1、《书学史》:民国时期书论

这一时期书法史学著作是大宗,这些艺术史著作也夹杂着美学判断,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马宗霍《书林藻鉴》、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和祝嘉《书学史》。严格说来,《书林藻鉴》是一部仍用文言文体编纂的资料文献性著作。该书是按时代顺序和人物编次的历代书法评论资料汇编,上起传说时代的仓颉造字,下止清末共收人物二千八百一十七人。引用文献除大量文集与方志以外,尚列三百六十七种,可见蒐辑之详备。在每一朝代之前,都有一篇绪论,对各朝书法进行综合性分析与评论,亦是一部书法史著作。沙孟海发表于《东方杂志》的《近三百年的书学》一文,则是他于1928年29岁时用白话文所撰著的书法史论文。他以“书学”命题,以“六艺”述其始,把作为“艺术”的书法从明末至当下的300年进行概要的梳理,体现了他对以“碑学”为主潮的这300年书法大变迁的理论关注。他以倪元璐、黄道周、王铎为起始,以吴仓硕、沈增植、康有为为结束,计30余位书家作为座标系,分帖学、碑学、篆书、隶书、颜字五大类作风格区分,然后按书体沿革评价各家,勾划出300年断代书法史纲领。 这比以“品”分类的传统书法史学方法论更为准确易懂,虽有并不精当的个人见解,仍不失为一种治史方法的现代转换。还值得提到的是祝嘉于1941年初版的《书学史》,全书共分十四章,上自唐虞以前,下至晚清末年。史料颇为繁富,初具书法通史的结构,是白话文中国书学史上的开山之作。《书学史》所列书家二千余人,引用书目五百多种,于右任在该书序言中称:“《书学史》取材甚丰,罗列亦详,有志于书道者,手此一编,可免于搜检之劳。”该书规模当然比《近三百年的书学》大多了,但对书法风格分类与研究不如其扼要深入。这一时期有一定影响的书法史类著作还有张宗祥文言文《书学源流论》,虽有不少真知灼见,但体系稍见芜杂,未与传统著述的方法论和语言表述形式拉开距离。胡小石是近代最早在新式大学进行书法史教学者之一,他于1938年发表在宗白华主编《时事新报》上的《中国书学史绪论》影响较大,他以发展的观点强调书法的时代性,宗白华认为这部尚未全部完成的讲稿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书学史。


    书法美学类著作这一时期並不多,但也有亮点。属于旧的论书系统的有刘咸炘《弄翰余沈》、杨守敬《学书迩言》、章太炎《论碑版法帖》、钱振煌《名山书论》沈曾植《海日楼书论》郑孝胥《海藏书法抉微》、李瑞清《论书嘉言录》等,大多延续、扩展康有为的碑学价值观,其中刘咸炘《弄翰余沈》是一本“反潮流”的著作。《弄翰余沈》民国初年在四川出版,当时在省外影响不大,是一本批评康有为碑学论的书,当时在省外影响不大。其书虽然仍以文言文撰写,但以中、西文化艺术交汇背景下论书法,批评康氏评魏碑“高美奇古诸目,皆浑泛不知所谓”[17] ,推崇晋、唐帖学经典,尤其详细阐述宋人苏、黄、米“实晋法之变象”的文人书法价值观,为帖学张目。在主张帖学的著作中还有张伯英《法帖提要》,该书列举了自宋至清传世刻帖512种,品评其中得失、真伪、流传过程,成为帖学研究领域里的权威著作。

这一时期面对西方艺术分科方法和美学观念对中国书法的艺术本质提出质疑的时代背景下,朱光潜、宗白华、邓以蛰、林语堂等现代美学家与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维护的努力。当时,用白话文撰写,并著力于传统书法理论现代转换的则有梁启超《书法指导》、丁文隽《书法精论》、陆维钊《中国书法》、沈子善主编《书学论集》、蒋彝英文版《中国书法》、邓以蛰《书法之欣赏》、于右任《标准草书序》、刘延涛《草书概论》、朱建新《孙过庭书谱评考》、黄宾虹《书画之道》等。

梁启超《书法指导》指出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并提出了书法“成为美术的原因”:一,线的美;二,光的美;三,力的美;四,个性的表现。[18]梁启超开启了一种新的现代书法美学观。丁文隽《书法精论》是以教科书体例有系统论述书法创作与审美诸问题,是一部约30万字较早的专著,80年代再版后也有一定影响。1943年在于右任、陈立夫、沈子善、沈尹默等倡导下在重庆成立中国书学研究会,创办《书学》杂志并出版数期,然后由沈子善将重要论文编辑为《书学论集》,所收论文除了史学、教肓类外,有许多具有现代意义的书法美学研究文章,讨论什么是书法的美,书法美的标准等,虽属粗浅,但对普及书法美学观念影响较大。蒋彝1938年在英国发表的英文版《中国书法》,表达了一种新的书法美学观,在西方学界影响很大,是流传至今的少数名著之一。蒋彝说:“帮助这些人不需要学习中文就能欣赏书法……即使没有熟悉的观念,人们也能凭借对线条运动的感受和事物结构组织的学识来欣赏线条的美。”他通过把古代汉字(主要是甲骨文)和古巴比伦文字、埃及文字、朝鲜文、日本文字甚至西夏文字等加以对照,在比较之中找出汉字的特点,把中国文化与西方读者所熟悉的文化模式加以对比,让西方读者更加便于接受。

尤其值得提到的是邓以蛰于1937年撰写的《书法之欣赏》。邓以蛰美学思想的形成,受到了黑格尔、克罗齐、温克尔曼等人的很大影响,始终坚持艺术—审美超功利性原则。他阐述书法是“性灵自由表现”, “摆脱一切拘束、凭借.保得天真,然后下笔,使其人俗也则书必俗,使其人去俗已尽则其书必韵。书者如也,至此乃可谓真如”。他认为气韵是书法的艺术生命,並认定扬雄“书乃心画”,是性灵独创,故古人视书法高于画。 这种道家思想与美学观,与西方克罗齐、柯林伍德的表现主义美学遥遥相契。

于右任《标准草书序》和刘延涛《草书概论》则对草书的美学性征进行了阐述。黄宾虹《书画之道》则阐述了书画同源、书画相通的美学原理。朱建新《孙过庭书谱评考》则是对去代书法美学理论的资料性梳理。

2、“兰亭论辩”:“文革”之前时期书论

    这一时期,除了前节提到的邓以蛰外,还有两位跨越前后三个时代的美学家关于书法的阐释十分重要,一个是朱光潜,一个是宗白华,他们的理论是其后三十年新时期书法美学的奠基。

    朱光潜(1897-1986)民国十四年(1925)赴英留学,同时又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听讲,对巴黎大学文学院长德拉库瓦讲授的《艺术心理学》甚感兴趣,并受其启发而写《文艺心理学》。他认为书法可以表现性格和情趣,之所以颜鲁公的字就像颜鲁公,赵孟頫的字就像赵孟頫,是因为书法线条的“移情作用”:“我们往往把臆想的活动移到线形身上去,好像线形在自己活动一样,于是线形可以具有人的恣态和性格。例如直线挺拔正如伟丈夫,曲线柔媚窈窕如美女。中国讲究书法者在一点一画之中都要见出姿韵和魅力,也是移情作用的结果。” [19]如果说邓以蛰阐述了书法作为艺术的创作原理,那么朱光潜则阐述了欣赏与审美的原理。

     宗白华(1897-1986)1920年赴德国留学学习哲学 、美学等课程,1925年回国后著关于书法美学的《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宗白华认为中国文字的书写之所以成为高尚艺术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中国文字起于象形;二是中国写字用的毛笔。他说,一个字已不仅是表达一个概念的符号,而是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因毛笔的毛锥受心律制约在宣纸上的复杂运行,让笔画变化多端,正反映了生命运动的活力与变化。陈方既、雷志雄所著《书法美学思想史》评论宗白华是基于民族特有的宇宙和生命意识提出他的美学观,是以哲学家的立场和诗人的想像,运用传统书学材料,对书法美学原理提出了不同于前人的思考。
1950年代初,以郑振铎为部长的文化部並不承认书法是一门艺术,据说后来“官司”打到国家主席毛泽东那里,热爱和擅长书法的毛泽东说:“多一门艺术比少一门好。”于是,书法勉强存活,但并未在教育部有学科之说。在这种社会文化氛围中,浩上述二人的书法美学观並未受到广泛关注。倒是1960年代初书法家沈尹默发起成立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并在青少年宫开班讲授书法课,他作为书法家受到毛泽东接见,他其所著《二王法书管窥》、《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妻释义》等普及性书法论著也得以出版,他的上述书法活动在社会上引人注目。这一时期,潘伯鹰《中国书法简论》、邓散木《书法学习必读》、郑诵先《各种书体源流浅说》等书法普及性著作出版流行,逐渐改变了1950年代书法被完全漠视的状况,对青少年起了一个书法启蒙作用。

    从1966年到1976年的“文革”是中国历史上十分特殊的时期,恐怖的文化专制主义把所有新、旧文艺视为“封、资、修”进行批判和清除,书法家也只能抄写“大字报”。他这时却爆发了一个由官员学者兼书法家郭沫若主导的“兰亭论辩”,一场颇有政治色彩的关于书法学术活动让书法和书法家受到了社会关注。郭沫若首先在《光明日报》发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继而有启功《<兰亭>的迷信应该破除》和高二适《<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一正一反两篇论文。这场论辨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运用现代考古学资料于书法史研究问题,另一个是王羲之“新体”与同时期书体演变问题。启功一文附合郭沫若观点,认为南京附近新出土的东晋《王兴之基志》是隶书,认定东晋仍是隶书时代,进而证明王羲之的《兰亭序》不可能是东晋书法。高二适一文的论点是地下不可能发掘出真、行、草墓石,因为真、行,尤其是草书不会用于书碑,所以以同时期碑志正书体来推断行书《兰亭序》为伪作是不合理的。这一论点受到毛泽东关注並因之发表,客观上活跃了书法史研究的风气。

3、《中国书法理论体系》:新时期美学对书法的诠释

当下三十年,是西方美学语境下对书法的现代阐释和理论重建时期,三位美学家以一篇论文两本书开启了这个时期的书法美学构建,即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韩玉涛《书意论》和叶秀山《中国书法引论》。

《中国书法理论体系》是熊秉明1968年为巴黎第三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开设的书法课教材,1970年代末期在梁披云《书谱》杂志进行了连载,1984年在香港出版。熊秉明在引言中说:“中国古来讲书法的文字很不少,但绝大部分是语录体,采取诗话的体例,是一条一条独立的杂感的联缀;尽管有许多精采的意见,但好像散珠断玉,读起来,很不容易让人把握到作者的中心思想。”“这些讲书法理论的书虽然没有形式上的系统,但并不是就没有系统。”该书参照了西方美学方法论,用喻物派、纯造形派、缘情派、伦理派、天然派、禅意派[20]等,来对中国古代书论进行分类,並归纳其各派书论的美学本质及其“相互为病”的真正意义。198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熊秉明分三次来中国开班以“书技”、“书艺”、“书道”为题讲授他的书法美学思想,笔者参与组织教学,並在《中国书法》上刊载他的实验教学报告。他有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而中国书法最能体现中国哲学的伦理学特征,所以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他说一个“一”字,只是一个抽象的数量概念,当你拿毛笔写出一个“一”字时,它又是具体的了,你今天写的“一”字又与你昨天写的“一”字不同,别人写的“一”字又和你写的不同,书法是抽象的彼岸世界的第一境,又是具体的此岸世界的最后一境。他的书法美学思想让书法这门中国传统艺术获得了现代理论属性,并至今是书法美学理论的前沿课题。

《书意论》是1978年创刊的《美学》杂志上发表的,这篇论文是对唐代孙过庭《书谱序》的重新阐释,他引其中“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一句为其核心,他说“写意--是中国美学之灵魂”。他认为书法的艺术本质是为了表达人“风骚之意”,而“阻舒阴惨”即各种相辅相承的点画结构形式法则来源于自然的“天地之心”,从而把一般人以为“书法乃写字之法”的误解击碎。《书意论》发挥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即让人一夜之问惊醒:中国古代书论的原来其美学品质的思想高度与前瞻性如此了得!在这篇论文之后,韩玉涛进一步定成了《中国书学》、《写意-中国美学之灵魂》和《写意论》等书,均采取了传统的文献学、语言学方法,通过书法去梳理中国传统儒、道学术中的美学。 他在《写意论》的书名上附注“九方皋相马法疏证” [21],提出“意匠”这一“中国的艺术方法”,把中国的写意主义与西方的表现主义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并认为“狂草是写意之尤”,“草书,就是整个中华民族艺术思维的基本形象”,“尤可见中国艺术体系的先进性、超前性,把一切‘先锋’、‘前卫’远远抛下,而能预示人类未末艺术之太极”,不无民粹主义色彩地标榜中国书法这一传统艺术的超越性价值。

1987《书法美学引论》问世,作者用西方哲学方法论和范畴对书法的美学本质进行较为系统地挖掘、揭示,让书法进入现代美学-哲学的课题。他说:“如果我们研究文学的,还说刘勰的话;研究戏剧的,还说李渔的话;研究书法,还说孙过庭的话,那么不仅西方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听不懂’,而且我们自己的儿孙们也‘不懂’了。”他自问自答:

什么是“书法艺术”的“意义”?“书法艺术”的“意义”当然不是“字”的“意思”(字义),而是一种艺术的“内容”,有些美学家把它叫做“意蕴”,以区别于可以用公式、概念表达出来的“意思”。美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去“讨论”艺术的“意蕴”,书法美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去“讨论”书法的“意蕴”。 [22]

     他同时还提醒我们研究书法的现代美学方法论:“美学家对一个作品的研究和理解常常可以有两个侧重的方面:一个是侧重于心理方面,叫做审美(或创作)心理学(艺术心理学),一个是侧重于社会方面,叫做审美(或创作)社会学(艺术社会学),这是目前美学研究的两个大的方面。”现代哲学-美学对书法研究的介入,打开了书法理论进入学术理性的新局面。

    在这一时期值得提到的还有周汝昌《永字八法——书法艺术讲义》,该书从书法发展史中“永字八法”这一技法论核心范畴,去阐释王羲之“新体”所创建的书法点画法则,以及对“印印泥”、“锥画沙”、“藏锋”等重要笔法范畴在书法艺术形式发展中的美学意义。同时,他的另一篇论文《论遒媚》从语言学角度,对传统审美范畴“遒媚”进了精采的现代阐释,这一阐释最接近中国传统美学的精义。

这一时期值得提到的还有三篇具有一定美学价值的论文,即陈振濂《尚意书风管窥》、邱振中《章法的构成》、王学仲《碑、帖、经书分三派论》和丛文俊的《鸟凤龙虫书合考》。《尚意书风管窥》是古代书法风格论探讨,《碑、帖、经书分三派论》是对古代书法传统以碑、帖两分的值疑,《章法的构成》用西方美术学原理探讨了书法章法的视觉性特征,《鸟凤龙虫书合考》则通过战国时期(前475-前221)象形装饰文字具有宗教色彩的原始书法美的特质,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百卷本《中国书法全集》编撰的学术意义  由刘正成、朱关田、曹宝麟、黄惇、楚默等数十位书法家兼学者历二十年之功,已编撰出版70卷,被顾廷龙、季羡林、冯其庸、李学勤、金维诺等称赞为规模空前,研究精深。该书虽属艺术史学著作,但因其多侧面的编撰体例,从作品的逐一考释编年、编制年表、选注书论、撰写书家评传及有关专文,对历代经典名家做了较深入的整理、研究、排序,同时以断代和专项作品也进行了系列整理、研究,这不仅有利于认识书法作品的文献价值,也启示了当代书坛学界不仅要从形式风格去叙述书法发展史,也要从“真”与“善”的人文价值追求去感知书法作品创作主体和审美主体的多重审美价值,及其在书法发展史上的决定性意义。

书法在线 发表于 2012-6-20 11:34:08
刘正成新著:
《书法艺术概论》下篇
书法审美历程(十章)

第十章  现代时期:书法的传承发展与于右任

注释:
[1] 刘正成、王澄《中国书法全集82&#8226;于右任》《于右任书论评传&#8226;十九年一月十日夜不寐读诗集联》,荣宝斋出版社1998年版第306页。
[2] 《章太炎年谱长编》第212页,转引自刘正成、潘良桢《中国书法全集83&#8226;李叔同马一浮》《弘一法师书法评传》,荣宝斋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3]《弘一法师书信》第189页,转引自刘正成、潘良桢《中国书法全集83&#8226;李叔同马一浮》《弘一法师书法评传》,荣宝斋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页。
[4] 参见刘正成《中国书法鉴赏大词典&#8226;谢无量》,大地出版社1989年版第1432页。
[5] 李行百《天葩吐奇芬—谢无量和他书法艺术》,《中国书法》杂志1986年第一期第9页。
[6] 沙孟海《马一浮遗墨序》,转引自刘正成、潘良桢《中国书法全集83&#8226;李叔同马一浮》方爱龙《马一浮书法评传》,荣宝斋出版社1998年版第19页。
[7] 参见沈尹默1955年《书法漫谈》中的回忆。
[8] 启功《论书绝句》,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版。
[9] 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唐徐浩论书》。
[10] 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宋陈思《书苑菁华》卷十二《唐张怀瓘六体书论》。
[11] 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唐韦续《墨薮》卷一《续书品第四&#8226;上品上六人》。
[12] 沙孟海《沙孟海论书丛稿&#8226;近三百年的书学》,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年版第37页。
[13] 《黄宾虹文集&#8226;书画编(下)》,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版第41页。
[14] 《黄宾虹文集&#8226;书画编(下)》,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版第161页。
[15] 《书法的形态与阐释&#8226;邱振中书法论集》《黄宾虹书法与绘画作品笔法的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版。
[16] 参见《美术》杂志2012年第2期,刘继潮《李成、沈括山水之争的史学价值与当下意义》。
[17] 《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刘咸炘《弄翰余沈》,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
[18] 粱启超《饮冰室全集》卷一0二。
[19]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台湾开明书店1984版第320页。
[20] 参见本书上编第六章。
[21] 韩玉涛《写意论&#8226;九方皋相马法疏证》,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版。
[22] 叶秀山《书法美学引论&#8226;原理篇》,宝文堂书店出版社1987年版。



2012年4月23日完稿于泥龟梦蝶堂
20122012年5月3日作注完
书法在线 发表于 2012-6-20 11:36:51
本帖最后由 书法在线 于 2012-6-20 11:39 编辑

刘正成新著:
《书法艺术概论》下篇
书法审美历程(十章)

第十章  现代时期:书法的传承发展与于右任
弘一元日试笔朱书1.jpg
弘一元日试笔朱书2.jpg
书法在线 发表于 2012-6-20 11:38:16
本帖最后由 书法在线 于 2012-6-20 11:40 编辑

刘正成新著:
《书法艺术概论》下篇
书法审美历程(十章)

第十章  现代时期:书法的传承发展与于右任
弘一代苦朱书札.jpg
书法在线 发表于 2012-6-20 11:40:55
刘正成新著:
《书法艺术概论》下篇
书法审美历程(十章)

第十章  现代时期:书法的传承发展与于右任
马一浮致啬庵札.jpg
萧退庵弦上笔端联.jpg
书法在线 发表于 2012-6-20 11:41:45
刘正成新著:
《书法艺术概论》下篇
书法审美历程(十章)

第十章  现代时期:书法的传承发展与于右任
高二适章草.jpg
胡小石楚妃海鹤联.jpg
书法在线 发表于 2012-6-20 11:42:40
刘正成新著:
《书法艺术概论》下篇
书法审美历程(十章)

第十章  现代时期:书法的传承发展与于右任
谢无量子夜锦城联.jpg
谢无量致马一浮札.jpg
书法在线 发表于 2012-6-20 11:45:02
刘正成新著:
《书法艺术概论》下篇
书法审美历程(十章)

第十章  现代时期:书法的传承发展与于右任
徐生翁又有时见联.jpg
刘孟伉书谱.jpg
书法在线 发表于 2012-6-20 11:45:58
刘正成新著:
《书法艺术概论》下篇
书法审美历程(十章)

第十章  现代时期:书法的传承发展与于右任
沙孟海大雄宝殿.jpg
刘正成在沙孟海书法研讨会.jpg
书法在线 发表于 2012-6-20 11:47:39
刘正成新著:
《书法艺术概论》下篇
书法审美历程(十章)

第十章  现代时期:书法的传承发展与于右任
齐白石持山与鹤联.jpg
王蘧常凤翔岳色联.jpg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3-29 20:32 , Processed in 0.13923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