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书法在线

【编书为乐,书法为寄】崔伟书法网络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10:4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崔伟书法网络展

与崔伟先生交往多年,总是工作上的事。他是个认真的编辑。我做过编辑,也敬佩做事认真的人,于是有出版方面的事经常找他,因为容易沟通,也比较信任。后来才知道他是首都师大书法专业的硕士,对书法很有研究。这样,我们的话题更多了。

对崔伟的书法,我看得不多。他总自谦没有时间练习以致艺事荒疏。但就我偶尔看到的作品而言,每每能给我以惊喜。尤其是他的小楷,取法楷书史上第一代大家钟繇,质朴古雅,意境开张。间或流露出的颜鲁公笔法,又使作品增加了雄厚的气息。这一类作品(如其小楷书《桃花源记》),在当今的书法流行风气中,因其“古意”的坚持,而显得十分可贵。写小楷颇费工夫,崔伟忙里偷闲,能写得这么安静和有古韵,当缘于他做事的认真。非积跬无以致远,崔伟在将来定会做得更好。


——顾工 昆山书画院院长、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
26.隶书对联 深山幽华八言联 198㎝×36㎝×2 纸本 2011年.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10:4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崔伟书法网络展


崔伟擅楷书,也擅行草。他早先的楷书结体稍扁,颇重规矩,端庄流利,法度谨严,于端庄拙健之中透出雅致;而近期的行草韵味更足,把飘逸洒脱和沉稳劲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他大致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行书风格。你看他的字,不计工拙,笔健而气酣,正锋侧锋常常有出人意料的转换,笔画顺手断连,起伏跌宕又浑然一体。这就是好字呀!秀妍中见朴茂,在古意中出新貌,我喜欢这样的风格。

书画圈有不少人属于“人来疯”,特别喜欢当众表演写字画画,围观的人越多他就越来劲。崔伟不是这样,他一坐到书桌前就安静得近乎木讷,若非迫不得已,决不当众挥毫。有一次我拿了自己画的几幅山水登门请他题款,他居然都不让我看他写!我说,你“避人创作”的作派绝对是大师风范,俺们老家的李可染先生就是这样!他听后嘿嘿一笑,埋头接着揣摩他的字,但仍不让看他写字。

崔伟名气一大,上门求字的人日渐增多,其中包括许多老朋友、老乡以及新朋友。但崔伟创作态度又那么认真,自己不满意的作品从不出手。如此一来,供不应求,难免为之苦恼。我替他出主意:心血岂能随意抛洒?你不妨先答应着,拖上几个月甚至几年再说。这当然是句玩笑话,其实我自己也没法真正做到“拖”,崔伟更不会草草应付买家,他的人品决定了处事方式,教他去忽悠谁都不可能。

北京是文化首善之区,也是鱼龙混杂的大码头,人在江湖,常常身不由己。朋友们聚会时常常感慨:当今是“功夫在诗外”的年代,大家抓紧炒作自己吧!崔伟也附和说是呀是呀,是得抓紧。话虽如此,但我们几个没人真去那么干,崔伟还婉拒了几家画廊的刻意“包装”。说到底,我们都还有些自信。崔伟这种真诚的活法,这种虔诚敬业的心态,在北京算是稀有。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他的书法屡屡入选一些重要展览,也被越来越多的收藏家所重。我想,数年之后再写崔伟,我的文字里还会有新内容,那时他的作品也会更成熟,只是不知道届时再求他的字,会不会比现在更困难。

——徐沛君 《中国美术馆》月刊执行副主编,文化部青联美术委员会委员
27.真草中堂 古诗二首 136㎝×61㎝ 纸本 2011年.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10: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崔伟书法网络展

我比较赞同明代方孝孺“意难识而法易知”的观点,书法的技巧是相对较容易掌握的,而最难的是在书法境界上的追求。正所谓“立意不高、行之不远”,当代书坛如今佳作不多的主要原因似乎也在于此。

最近崔伟拿来了他即将在家乡办展的一些作品让我点评,我看后确实得到了一些欣然之想。首先他的作品没有出乎我的想象,整体感觉是书体多样,取法高古,不落俗流,书风儒雅,比较像他本人。崔伟在出版社任书法篆刻编辑室负责人,平日作风严谨,工作踏实,在学术上有较高的追求。所以,对待创作也是站在一个高端的学术平台上,眼界开阔,注重格调,形成了超乎象外,恣纵挥洒,平朴率真的书法风格。在书法上真正能表现出书家自身性情的并不多见,而崔伟在创作上所体现出的一贯气质,我认为这是最可贵的。


书法本身是一门高妙的艺术,但她似乎最需要的却是平常心。书法既要“品高”、又要“学富”,她承载着历史的变迁,文化的积淀,但更需要艺术家全部人生历程的滋养及情感的投入。当今书坛似乎充斥着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而在崔伟的作品里面我看到了那份平和,看到了对待艺术的那份坚守。


欧阳中石先生为崔伟题写的展览名称是“崔伟习作汇报展”,从中也可看出中石先生的匠心,他鼓励崔伟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继续踏踏实实默默地追求,不被时风所扰,保持住心性,低调行事,不断进步。我想,以崔伟的悟性一定能深谙其意,这可能也是我对崔伟的一些期许吧。


——唐辉 荣宝斋副总经理、荣宝斋出版社社长、荣宝斋画院常务副院长
30.楷书横幅 《智圆行方》 35㎝×138㎝ 纸本 2011年.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10:4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崔伟书法网络展

崔伟君为荣宝斋出版社书法编辑室主任,与其交往多缘著作出版之故,相识久了,交谈之中他常常有许多闪光思想使我获益良多。近获见其真、行、草作品多件,使我从另一方面看到他睿智和天赋。崔伟的书法追求高古,取法上选择审美趣味与观念之统一。读其小楷,结字取横势,所谓有隶意者。以锺繇一脉为目标,取古质而去今姸,以获淳厚隽永之味。所临《孝女曹娥碑》及创作之《桃花源记》可见一斑。二者取势虽同,然前者内敛,后者外拓,因发笔而得势,结字疏松相间,有韵致,有情性,而饶有节奏之变化,个性躍出指尖。

其行草因此亦喜横势,扇面《吴昌硕题画诗》尤见此一特色,手法中隐约可察赵之谦魏行踪迹。崔伟小行书横画、“走之”多见波磔,近隶法,或与赵撝叔魏行同调。其另件行草作品《杨宾论书题跋》,虽初观与上论扇面风格有变,但以横向多出波势论之,则可窥一家眷属。其他行书作品行距小而字距大,亦可视为隶书章法之运用也。唯其用笔华而不姸,朴中存妍,又善用长竖与横势对比变化,故如观其人,言语不多,而华采内蕴也。


书法自取法古人到风格彰显,为自然之形成乎?为自觉之追求乎?或二者混融,若影若现焉?我并不知崔伟之初学,仅从其作品而察其自觉追求之意象,惟美、古意、变化。此学古而能化者,非学今而泥今者。古代讯息不畅,因有泥古不化;今日信息传播太速,世人不敬经典权威,而追逐时风,故见师古而不泥今者,焉能不喝彩乎!


——黄惇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31.行草条幅 高斌《登云龙山》 260㎝×70㎝ 纸本 2011年.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10: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崔伟书法网络展

崔伟兄的作品如他的人一样,并不以惊怪变易取胜,而是重在吐气如兰般的气息塑造。我想,这固然和他的书法师承关系有关,但更重要的应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一种修养所致。所以,他的下笔走墨虽博涉各体,但总有一种泯灭不掉的清气、一种风规自远的淡逸之情弥漫于书卷之间,使人如品佳茗、如对幽泉,泠泠然而又寂寂然,跟随其清香、清音之渗出、之飞扬而心绪飘散。

所谓空谷传音,只在于与山体同振、与松风应和,而不在于样式上的嚣嚣与愕愕。我想,这应是他在纷纭之大邑中艺术生态的一种自我持守,也是对于书法一艺思虑通解之后的一种自我定位。当然这种定位也容易导致以文化人自居的所谓文化书法、文人书法的赝品的产生——崔伟兄并没有如此地蔑视形式技巧,相反,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见出对于二王小楷、魏晋小墓志、晋唐行书以及明清董其昌、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等古人书迹的综合把握。或许,这种把握与时下所期许的某些做法并不一致,但我认为,它仍在我们书法传统的书写文化的队列之中。


换句话说,在书法形式问题的认知上,崔伟兄选择的是一条以书写实现书法的最为本真的做法,而不是为形式而书法、为书法而书法。这是他与时下流行做法之间的最大差异。所以,落实到作品中,能事而多变的取法路径和创意姿态必是替代了非常具象的拟古,对于形式意味的阐释化理解也就成为书家掌控形式结构的基本法则。即合古之情致的发渗、会古之感动的挥运是其创作理念的关键点,他并不追求笔下各种字体、书体形态的是否合真,而是在乎个人理解的烙印之于它们的作用,或者说,这是超越于临古“像”与“不像”简单范畴之上的另一种通解,其目的是在于人与书之间找到了一条自我的通道,使所有的摹古学习都变成一种对话式的链接,在链接的过程中通过古人发现自己、通过自己验证古人。因此,他的作品既是学古的、也是自我的,最终幻化出来的图式结构因与背后的那个“人”的内在性息息相关,而显得更为可感、可知、可行、可信。


我无意夸张崔伟兄的做法如何如何的高明,但是心魂自守的阐释性路径以及他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于形式情感的蓄积和创变,已使我们看到了他的书法创作在一个自洽的结构中的渐渐成型——一种“在路上”的自我找寻,无论最终成败得失如何,其意义都是独立而完满的。


——梁培先 南京师范大学书法专业教师,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社员,中国书协会员
36.行草横幅 李白《送友人》 67㎝×138㎝ 纸本 2011年.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10:5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崔伟书法网络展

崔伟的书法给人的感觉是他对真行草三体都很精通。我对他小楷的造诣并不意外,但真正拜读时还是颇为感动。古人说过密为老气,又说形巧势密。崔伟的小楷风格多样,但无不贯彻一个密字,这是一种老道的境地。透过茂盛,又可以看到大巧隐约其中。以大巧驾驭茂密,尚需一个熟字,否则,巧便是花拳绣腿,密会使人窒息。他为此下了多少功夫,不仅他甘苦自知,我也能从他一笔之中墨色的枯润变化感受到精熟的技艺。他用精深的功夫把古雅的小楷写得妙笔生花,所以,在钟王的体势之中洋溢着时尚的气息。孙过庭所谓的古不乖时,他做到了,至少基本如此。

他的行书用笔爽利,节奏紧凑,方圆清楚,跌宕起伏。那一篇临董其昌跋米元章,名曰临摹,其实便是独运。各位行家也是将此视作一件自出机杼的佳作,我则在此建议将此篇作为一个标尺永远珍存。这不是误导他欣欣自藏,而正是因为他来日方长,前途不可限量,才需要以此标明曾经的轨迹。另外两件抄录《钝吟书要》的扇面也是赏心悦目的佳作,比临董书的流畅感有过之无不及,自由挥洒,略无挂碍,厚重感也大大地增强了。我十分看重他这两件作品在流畅中表现出的厚重,真心希望他能将此发扬光大。


他说过的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人的境界有多高,字的境界也就有多高。这个道理我并不陌生,但在他出口的瞬间,我还是默默赞许了一番。这些年偶尔听到,他为出版推广同仁的书画作品做出了很多辛苦的劳动。他忙碌的程度我无法体验,但交谈之中我清楚地感受到他在实际工作中变得成熟、稳健,甚至能够想象他常常面临的各种知识背景的作者和风格迥异的艺术家。在繁忙复杂的工作中,在服务大家的同时,他一直保留着对专业的敬意,一尘不染……


——寇克让 北京大学古文字学博士
37.甲骨文联 文明气象五言联 138㎝×34㎝×2 纸本 2011年.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10:5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崔伟书法网络展

当书法越来越被人们当做名利双收的津梁时,却有人一直将之视为生活的必需品,如同散步与阅读,无论喧闹还是孤寂的人生,都会因此而有了寄寓。我们身边多的是小有所成便挟一技而奔走天下的书家,虽名利双收但却早早地背离了书“道”,从而失去了与书法的缘分。但是,毕竟还有人坚持自己的文化选择,不逐逐于缨尘,不斤斤于时名,比如我的朋友崔伟。


我拜读过他关于何绍基的研究论文(著),但没有见过他写的字。我很好奇,一个整天编书法学术书的人字究竟写得怎样。最近一次(2006年10月)去北京,我终于向崔兄问起他的书法,他通过邮件发了一些图片给我。虽然他谦逊地表示只是日课,但这些作品却让我有机会比其他的朋友更多地了解了他。尤其是那些札体写就的册页与扇面,从容挥洒却充满自信,在面貌上颇受赵之谦的影响,骨力则植根于六朝碑志。他的讲述方式不是大谈高睨,而是娓娓道来,虽没有眼下书家所追求的冲击力,却十分优雅耐看。


崔伟读的是书法专业,他的水准在我的意料之中,但是一个从不表露自己成绩的人,乍见他的作品更让人感到吃惊。看到他的作品之后,我们通过一个电话,他似乎并不十分在意我的评价,只是说写字已成为自己生活的一种方式。倘然适意,岂必有为。他更关心的是能通过书法抒发一己之感,而工拙自不在计较之中。也许只有像他这样,当书法成为一种内在的需要时,我们才能真正从中感受到惬意。


——薛龙春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41.行草对联 学问风物七言联 234㎝×53㎝×2 纸本 2011年.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10:5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崔伟书法网络展

6.篆书中堂 《说文解字叙》节选-1.jpg
6.篆书中堂 《说文解字叙》节选 138㎝×64㎝ 纸本 2011年.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10: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崔伟书法网络展
2.小楷横幅 《心经》 33㎝×63.5㎝ 纸本 2011年.jpg
2.小楷横幅 《心经》-1.jpg
2.小楷横幅 《心经》-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11: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崔伟书法网络展
5.行书横幅 临董其昌《蜀素帖跋》-1.jpg
5.行书横幅 临董其昌《蜀素帖跋》-2.jpg
5.行书横幅 临董其昌《蜀素帖跋》 30㎝×41㎝ 纸本 2010年.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0 04:09 , Processed in 0.15246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