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98|回复: 0

关于颜回之死的随想 杭州高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1 11: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颜回之死的随想
                                       杭州高伟
    中国人是喜欢考证的,凡事都要有实证。可是,实际上有些事情是永远讲不清楚的,因为留下的材料太少,即使有记录,真伪也是一个问题。
    看电影《孔子》,其中有一个情节,说颜回是因为渡河时发生冰裂,他为了抢教书简而死,故事虽然感人,但我想这肯定是编剧乱编的,缺乏历史折依据。但是这促使我思考一个问题,颜渊(回)是如何死的?于是我开始找资料,结果还真的学到了许多知识。
    颜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他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颜回是孔子最欣赏、最器重的学生,这一点几乎没有人怀疑。作为孔子学生中最用功刻苦的一个,颜渊做到了一个好学生应尽的本分,践行着孔夫子的政治主张与仁爱道德,是一位符合儒家标准的道德模范。历代文人学士对他也无不推尊有加,宋明儒者更好“寻孔、颜乐处”。自汉高帝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三国魏正始年间将此举定为制度以来,历代统冶者封赠有加,无不尊奉颜子。
    关于颜渊的生卒问题,历史上就争议颇多。大致有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29岁说”:这是比较传统的看法。其根据是司马迁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颜回者,鲁人也,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回年二十九,发尽白,早死”。据此,颜回之生卒年份当在鲁昭公二十二年一一鲁哀公四年间。本人认为这是一种误读,司马迁并没有说他二十九岁死,只说他二十九岁头发都白了。
    第二种意见,“40岁说”。持此说者,古以毛奇龄、崔适、李锴为代表,近入钱穆、匡亚明等从之。该说认为,颜回少孔子30岁无疑,生于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21年),卒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夏历八月二十三日,享年40岁。颜回之死是在鲁哀公十四年“西狩见麟”之际,子路死于卫乱之前。本人比较赞同此说。
    第三种意见,“32岁说”。持此说者,古有朱熹,近有蔡尚思等。该说认为,颜回死于鲁哀公十三年,但颜回生于鲁昭公二十九年,而非二十年,是“少孔子39岁”而非“少孔子30岁。上述三种意见,较而言之,后两种多少是因对《史记》的记载持“半信半疑”的态度。信“少孔子30岁”者,疑“年29岁”即死,信“年29岁”者,疑“少孔子30岁。”这样看来,有关颜渊之死的争议似乎都和司马迁的〈〈史记〉〉记录不明确有关。这种说法太复杂,而且缺少依据。
    本人认同“40岁说”。本来颜回活几岁和老百姓是不相关的,但颜回是一个名人,搞清楚就很重要了。颜回是如何死的?也的三种说法:
    1、穷死的。颜回应该是穷死的,因为长期营养不足抵抗力薄弱而死。颜回家贫寒的家境与他本人的不事产业再加上恶劣的生存条件是颜渊短命的直接杀手。
     颜渊家境贫寒,这当然与其父有关。父亲颜路是孔子的学生,既没做官,也不事生产,其结果是一贫如洗。颜渊秉承父志,笃志向学,安贫乐道,其精神足令人钦佩。孔子曾赞叹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篇第六》)虽然是赞叹颜渊的贤德,但这仅是精神上的鼓励,但是人仅仅靠精神是很难生存的,这一点作为他的老师孔子是很高明的,孔子是不拘泥于某种信条的,他是懂得权变的,而不仅仅是一个书呆子。而颜回似乎就不行了,颜回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虽然他后来有点教师的兼职,大概是孔子的助教吧,但是收入看来是比较微薄的,而颜渊又比较内向,可能不好意思问师傅要工资。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由此可见颜渊恶劣的生存状态,孔老夫子可能听到了一点风声,所以有以上的这段话。正是这样恶劣的衣食条件,一点一点地吞蚀着颜渊年轻而健康的身体,最终走向毁灭。所以最后〈〈论语〉〉中有他的父亲颜路讨要欠款而孔子不给的闹剧,但是一般的读者是很难读出来的。
     颜渊死后,孔子做了两件相关的事。一件是表示对颜渊之死的极大悲痛。他曾经说:“噫!天丧予!天丧予。”当学生劝他节哀顺变,以免伤身劳神时,他回答道:“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先进篇第十一》)前一句是说老天爷要我的命啊,后一句是说我不为这样的人悲痛,还为什么样的人悲痛呢?言之切切,师徒挚情,悲伤之意,溢于言表。这可能是真实的,孔子没有演戏。
    另一件则是拒绝了颜路卖车厚葬颜渊的请求。由于颜渊家境贫寒,颜渊的父亲颜路向孔子请求卖掉他的马车来为颜渊购置外棺(椁),谁知竟遭到孔子的拒绝。颜路这一请求并不为过,因为其时孔子已七十一岁,古稀之年用不着马车,再加上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卖掉一辆用不着的马车,却换来师生和谐爱敬的美名,又何乐而不为?但颜路并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做任何事,都不能违背礼制,而这是孔子一生遵守践行的理想。按照时礼,丧葬应量力而行,应考虑地位、财力、家境等,而颜渊家境贫寒,地位低下,根本达不到厚葬的能力与标准。因而尽管颜渊是自己最得意的门生,但孔子并不主张厚葬。此外,孔夫子拥有大夫的身份,而依当时的礼制,大夫是必须有车的,作为一生奉行礼乐制度的孔子来说,怎么可能会为了厚葬学生而失掉礼呢?这是后代人对于孔子行为的一种解释,我并不认可。
    孔子可能也有爱惜钱财的意思,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补偿心理,因为孔子少时贫困,他对于金钱和物质有特别的体会,年长之人有吝啬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
    2、病死的。而且从当时的流行病学看,是得了伤寒。
    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说明孔子是过过简单而贫穷的生活的,但是箪食瓢饮究竟不大好,营养不足,中国古代科技差,生产力不足,对卫生知识普遍不了解,喝生水或不卫生的水,或可能因此染病而死。在春秋时期,贵族讲究钟鸣鼎食,殊不知青铜器中含有大量的铅汞等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造成了一些贵族的愚痴和早觞。因此,孔子此语用作譬喻则可,可当真实施就有问题了。而颜回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改其乐。如果你是这种男人的妻子和儿子,你能没有怨言吗?
    3、累死的。过于勤奋努力以致劳神伤身可能是颜渊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颜渊勤奋好学是出了名的,季康子曾经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最用功好学?”孔子回答道:“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非常好学用功,可惜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就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 (《先进篇第十一》) 这一回答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颜渊是用功的学生;二是其他的学生并不是不用功,只是比不上颜渊。长期的勤奋努力,又不注重锻炼身体,其结果是精力体力长期透支,终于结出短命的苦果。
    颜渊的早死对于孔子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为在他看来,“仁者寿”应该是天下的法则,而真正的仁者颜回,却没能长寿。难道这暗示着他终身坚持并践行的“仁”出了问题?所以其实孔子的思想还是很矛盾的,因为这些都是属于“命”的范畴了,孔子也只能如此解释了。笔者不想在此过多谈论“仁”的话题,只是觉得,颜渊之死,对于当今的我们来说,具有极强的启示意义。
    孔子的理论可以学习,《论语》可以读,但不要盲从,其实《论语》里的不合时宜的东西还是很多的。而如果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在宣传提倡什么,我们更要警惕,因为这是有其用意和目的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4 03:07 , Processed in 0.12768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