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729|回复: 3

《中国书画·艺苑弥珍》2012年第3期出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6 13:4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书画·艺苑弥珍》2012年第3期日前出刊,将随《中国书画》杂志2012年第3期发行。
该期封面人物为崔如琢;“当代名家”介绍了吴悦石、魏哲的作品;“名作鉴藏”栏目介绍了潘剑萍等画家的作品;京博艺术博物馆藏品推出了吴昌硕作品专题;另外作了刘少白、戴启和、张世刚、陈十田等画家的推介。
 楼主| 发表于 2012-3-8 09:38:19 | 显示全部楼层
::gif82::gif ::gif90::gif ::gif160::gif
艺苑弥珍31.jpg
艺苑弥珍32.jpg
艺苑弥珍3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3-8 09:39:26 | 显示全部楼层
::gif136::gif
艺苑弥珍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2-3-9 10: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别样的风华
——吴悦石书法印象
魏春雷/文
对吴悦石先生书法的最初印象,来自他绘画作品上的题跋。这两年我在北京,在各种活动中得见他的更多形制的书法作品,最初的印象更加鲜明而深刻了。
吴悦石先生书法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其间充满着蓬勃的生气。我们看他笔下的花卉山水,总是大笔排,即便尺方小品也活力充沛,虎虎有生气。读他的书法,有一样的感觉。南朝王僧虔在《笔意赞》里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记载:“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不管书法还是绘画,总是把神采、气韵放在首位。尚韵、尚法、尚意、尚势也好,风格上的万紫千红、百花齐放也罢,不管怎样,有一点是共同的,也是最根本的,那就是要表现生命的力量。你追求的气息可以是静穆平和也可以是奔放热烈,但总要健康向上、充满阳光,可以给人以希望。“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们不能拿霜雪中的梅花去否定春风中的桃李,高松巨柯和山花野卉中勃发的生命力同样让我们感动。时下很有些人热衷荒寒破败、畸形丑陋,多好的山水风光都能给画得萧瑟难耐甚至阴森可怖,好好的汉字非给摆弄得支离破碎,以“不正常”为荣,让人不忍卒读。偶尔感冒可以,但主动沉醉其中不思自拔,真是病得不轻。在吴悦石先生的书法和绘画中,看不到这些衰败颓唐的情调,而总是亲切平实、昂扬向上,当得起“神采为上”、“气韵生动”了。
对于吴悦石先生的书法,若是胶柱鼓瑟地纠缠,不难找出一鳞半爪,诸如某笔魏碑、某笔缶庐等等,行气、章法也可以很轻松地从古人名迹里找到与之相近相通的,但我不认为这有多大意义。写字是需要技术的,这一点毋庸置疑。神采、气韵不会脱离技术孤立地存在,正所谓“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但如果失却神采气韵,画得再逼真酷肖,也无异于标本;写得再怎么“毫发无遗恨”,也如张僧繇笔下未点睛的龙,只能作壁上观。譬如作诗,若诗意平平,纵然格律上无懈可击,又怎能算是好诗?鼓捣了一辈子平平仄仄却不知诗为何物的大有人在。
任何艺术,学习经典都是正确的路,也是必由之路,但怎么学就大有讲究了。如果有人说书法上对传统的学习、对经典的取法,就是写得跟古人一模一样,恐怕是无法让人信服的。这些年随着书法展览的大行其道,书法创作越来越趋向竞技,对传统的理解流于简单化与表面化,优孟衣冠、似是而非的东西我们看得太多了。能写到与古人相差无几固然不易,但很多时候,做得“对”不一定就是好。譬如小孩子,年龄不大,礼貌周全滴水不漏,固然不能算错,但总是有小大人儿的味道,太多“人造”的痕迹。我一直固执地认为那些调皮的小家伙更可爱,那份天真、简单,是多么可贵啊!“小时候快乐是简单的事,长大了简单是快乐的事”,说的真好。规矩一旦成为教条,对实践有百害而无一利,错的自然不是规矩本身,因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当书法沦为炫技,奢华的材料、精心的拼贴、刻意的变形,再怎么着也不过是无聊的笔墨游戏。“废纸三千”只为“打造”一件投稿作品,精神不能说不可嘉,而设计、调整、复制出来的东西到底能不能寄寓、能寄寓多少作者的感情,则不能不让人怀疑,而一旦抽离了感情,那书法(又何止书法?)还是书法吗?
不管大字还是小字,吴悦石先生写来都是那么轻松,可谓小大由之,用笔结字常有出人意料的表现,细品又不悖情理。有意也好无意也罢,反正是自然妥帖,让全篇为之增色,如此境界不是单单临摹就能到的。这当然不是无知者无畏、信马由缰,而是谙熟理法,运用自如,知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法非法,非非法”,斤斤于某法某式而固步自封、不越雷池一步,说好听点是严谨守法,其实就是“笨子孙”,没出息。
吴悦石先生题画、手稿等小字行草写得奔放洒脱,远离刻画流弊。郑板桥说“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吴悦石先生或已悟得个中三昧。如果只看题画或手札、诗稿等小字,人们也许会对吴悦石先生的书法有保留意见,比如小字好写云云,那么看看他题写的匾额、对联等大字作品,这些意见估计就不必保留了。与小字的率意轻松相比,他的大字更能让人体会到经营的匠心,写小字可以轻轻带过的地方在大字里都有明确的交待,更见书家本色,而其气度之雍容更非规矩绳墨者可以梦见。吴悦石先生的书法除题跋、手稿外,其他多以对联、横披等大字出现,用笔简约磊落而力度十足,粗而不笨,细而不弱,起收处总是依着笔势自然写来,映带呼应,顾盼生情。点画形态的处理虽然感觉上常有方、直之意,但细审就会发现每一笔都有弧度,意在曲直之间,生动而有弹性,极少失笔,圆转、方折之处更不见松懈,信非一日之功。
技术能力与水平的提高,总要靠实践来获得。书写的各种要领、诀窍,总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动作才能落到实处。钢琴是弹出来的,功夫是练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游泳教练理论上的素养上足以指导运动员训练,但拿冠军是还要运动员出马。拿最简单的骑自行车来说,试问谁有本事讲一顿原则要领就可以让没有接触过自行车的人可以直接骑上就走?据说沈尹默当年教人家写字,不喜欢引经据典,只是说“但看我写”。“但看我写”,这四个字真是太重要了,“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再恰当的语言,总归是语言,无法把动作的细微奥妙之处讲清楚,多少语言也不如示范来得直接。吴悦石先生早年学画“得两石翁王铸九先生亲授,方知精研六法,力追前贤”(吴悦石),以传统的师徒授受的方式起手,而且老师又是一时名手,不能不说是一种机缘。后又“得董寿平先生衣钵相授”,“复得画坛耆宿携与优游”,“积久薄发,感悟深切,心胸遂为之洞然。”(吴悦石)有机会亲炙明师,耳濡目染,这种学习条件是今天可遇不可求甚至难以想象的。上面提及的几位老先生无不书画兼工,他们的现身说法对吴悦石先生的启发与影响不言自明。从吴悦石先生的书法和绘画中,我们看到的是自如潇洒、举重若轻的神采,稍有经验的人都能想象得出这背后要付出多少辛苦。除了完整的书画作品,吴悦石先生大量的诗稿、手札都是用毛笔来完成的,在实战中练习,总是奢侈而有效的。
作为画家,绘画对吴悦石先生书法的影响是很自然的,无须回避。其用笔的起收转折、行止疾徐乃至穿插避让、收放纵横,自在轻松、毫无勉强而又合理合情,没有步趋碑帖的拘谨刻意,不能不说受了绘画的滋养。绘画对用笔、布局的要求,书法是完全可以借鉴的,而其中的审美元素不论在书法、绘画还是其他艺术形式上当然是相通的。同样是用毛笔,画画在丰富书法用笔的表现力、提高驾驭毛笔的能力乃至增强笔力方面的意义,都是不可忽视的。
赵孟有一首很著名的诗《自题秀石疏林图》:“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此论一出,大受欢迎,到今天,写字的去画画,画画的也写字,大家已经司空见惯。但必须认识到,书法最初并且最终还是书法,而不是绘画(绘画也同此理)。和绘画一样,书法也是需要专门训练的,那种认为有了绘画的造型能力和笔墨功夫对书法就可以不学而能、无师自通的想法,实在是荒唐。吴昌硕指出:“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真意”固然是有,但能否“深造求其通”就看个人造化了。若通了,则何止“书画本来同”?从舞剑器、争道、荡桨等等看起来与书法不相干的活动中也能领悟书法的奥妙;否则,即便亲自划船舞剑器也难免混沌无知。若非如此而只是硬性嫁接,难免生出“气功书法”、“太极书法”之类。最近很时髦的音乐书法,说穿了就是放着音乐写字而已。作为表演,为了观赏效果,来点音乐,尽管不高明,但既然“外行看热闹”,也可以理解;作为个人习惯,也无可厚非,但非要上升到理论高度,煞有介事地吹嘘成如何如何,甚至搬来哲学、文化来唬人,就大可不必了。听着歌炒菜,是否就是“音乐烹调”呢?这些结合方式,一言以蔽之:江湖手段。吴悦石先生的绘画与书法,结合得自然圆融,可谓“深造求其通”的一个范例。
我对吴悦石先生书法的了解,仅限于作品本身。我还没有机会请教他对书法有怎样的理解,又具体下了怎样的功夫,但我认为这些都不会对欣赏造成障碍,因为吴悦石先生的书法本身,已经让我们领略到了那份别样的风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11-23 03:03 , Processed in 0.33390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