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365|回复: 0

谈《易经》的核心思想理念之二 杭州高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3 15: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洞门深锁碧窗寒,滴露研朱点周易
                                    ——谈《易经》的核心思想理念之二
                                              杭州高伟
    在上文中,本人提到了《易经》的思想理念,无论是从概念、判断、归纳、演绎、推理、类比、联想、综合、分析、周期等现代逻辑学的内容,还是象、数、理、占、生、死、道、德、情、法、仁、义、刚、柔、命、运、天、地、人、位、度、时、中、和、元、亨、利、贞、吉、凶、悔、吝、厉、无咎等对自然与人文的哲学思考,都启发了后来诸子百家从中找到源头活水,甚至其八卦的符号成为二进制理论的来源,成为近代科学的理论基础。
   《易经》是中国人传承下来的书,《易经》最初的“传道者”究竟是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圣人”是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能在有的限世界中无限存在的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圣人”这个词语最初出于儒家对“止于至善”的人格追求,所以圣人的原意,是专门指向儒家的。但后来的诸子百家,乃至古今各种宗教、学派,也都有自己认定的圣人,但儒家认定的尧舜禹等圣人是受到诸子百家的公认。其实将儒家和诸子百家对圣人的理解汇总起来,也就是圣人的真容了,因为并没有矛盾,不过儒学强调的是整体,诸子百家强调的是某个特征。
     在《孔子家语•五仪》中,提到了孔子对“圣人”的描述,虽然此书真伪有辨,但这段话却对“圣人”一词的真实意涵做出了最详尽,最贴切的解释:
  “所谓圣人,必须达到自身的品德与宇宙的法则融为一体,智慧变通而没有固定的方式。对宇宙万物的起源和终结已经彻底参透。与天下的一切生灵,世间万象融洽无间,自然相处,把天道拓展入自己的性情,内心光明如日月,却如神明般在冥冥之中化育众生,凡夫俗子永远不能明白他的品德有多么崇高伟大,即使了解一点,也无法真正明白他精神的边际到底在哪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才是圣人。”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袁可立)传》:“智者不能谋,勇者不能断,慈者不能卫,义者不能决,赖圣人特起而后天下晏然。”
    在后人的心目中古代在思想上能称为“圣人”的主要有有二人,一是老子,一是孔子。但是《老子》、《论语》都带有传承绝学的痕迹,传什么绝学,本人认为就是《易经》的思想。
    老子的思想精髓是“道”,《道德经》是论道,老子是讲天道,讲宇宙之道,也是讲自然之道。圣人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据《史记》载老子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学历史的人知道那是管理国家藏书档案文物的官吏,他是一个见过世面和了解历史真相的人。后来老子隐退,才著《老子》。
    《易经》系辞(上卷)中有“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德经》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为什么传承下来的《易经》和《道德经》有如此相似的语言和类似的含义呢?《道德经》这本书肯定是古代老子隐退后潜心研究《易经》的心得。
    道德在中国的《辞海》中是这样解释:
    道:指法则、规律,与具体事物的“器”相对,又与事物特殊规律的“德”相对。道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辞海》(1976年版)缩印本第1060页)
    德:事物的属性;或指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辞海》(1976年版)缩印本第808页)
    道德: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道”原指人行的道路,借用为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万物的本体。“德”和“得”意义相近,用作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辞海》(1976年版)缩印本第1062页)
    中国历史还记载孔子曾经请教过老子。孔子为什么请教老子?因为孔子研究“人道”,不懂“道法自然”,所以去请教老子,这样才有“不耻下问”的教诲。
    可见,最早传承《易经》的人,是中国的圣人老子。汉代所称的黄老之学,其实就是黄帝和老子的思想,本人推测,老子当时研究的《易》应该是《归藏易》,属于黄帝一派对《易经》的解说,其首卦是坤卦,而《道德经》的主要思想是强调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出世的精神,强调天道在人道上的运用的。
    《老子》第一章记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谓之曰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第二章记载: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第二十五章记载: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四十章记载: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读懂《易经》和《老子》的人,最深刻的领悟要有“物极必反”理念,这是对读懂《易经》和《老子》人的唯一检验。
     而儒家更注重乾道的思想,即积极入世的自强不息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精髓是“礼”,《论语》是伦理,孔子《论语》是讲人道——做人之道。圣人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在教我们做人的道理。
    《易经》其实包括了儒道两家的核心的思想,同时并不割裂来看,它强调的是阴阳合一,世界的产生与周期变化的大规律(64种状态模型)。
    《易经》的核心理念有以下几点:
    一、生生之谓“易”,上天有好生之德。易的“简易,变易,不易”。
   1.简易:《周易》阐述了宇宙万物的根本问题;“大道至简,日用而不知”。
   2.变易:《周易》阐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立场。
   3.不易:《周易。阐述了复杂事物中是有规律可循的。“万变不离其宗”。
    二、物极必反与周而复始的思想。否极泰来,返本开新。乱极必治(周易•蛊卦) 。
    三、阴阳的对立统一。
    万事万物都是阴阳结合的,互相存在的,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则,用阴阳的眼光看世界。
    爻分阴阳,一个六爻卦的内部有上下内外两个“经卦”组成,它们相互发生作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卦与卦之间也有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其基本点也是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爻与爻之间有乘、承、比、应的关系,它们相互作用,既有相互对立,又有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帮助,一切都在变化当中。
    六四卦每一卦都有相对和相反的卦,和谐和革命,否极泰来,物极必反(否•泰卦义)
损益相对。
     四、时位中度的理念       
    《易经》非常重视“时”的意义,强调与时俱进,要“与四时合起序”。它赞叹“时”的弘大功效、“时”所蕴含的深刻意义、特定的卦对于特定的“时”的功用,要求“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在《周易》六十四卦体系中,每一卦都代表一个特定的“时”,卦中的六爻都受到这一特定的“时”的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在于适应“时”的要求,而不应逆“时”而动。
    孔子说:“思不出其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的这一思想显然深受《易经》理念的影响。
    在《易经》里,一卦六爻,每一个爻代表事物发展的一个阶段,更代表在一个事物中的位置。一个人做事不能急于求成,好高骛远,必须从实际出发。特定的位置有特定的机遇,也有特定的危险,只有知其利也知其害,才能无往而不利。而且,一个人在一定的时空中都会有他适宜的位置,也有他不适宜的位置,前者叫当位,后者叫不当位。当位叫“正”,不当位就叫“不正”。在卦中,每一爻都有它特定的位置,都赋予它特定的意义,供学《易》反复体会,玩索有得。
   《尚书》说:“允执厥中”,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道家所说的“守中”,说的都是守持中道、不偏不倚,这些都是《周易》的基本理念。一卦当中,第二爻和第五爻是上下卦的中间的爻,是具有“中”德的象征,吉无不利。
    止所当止(周易•艮卦) 、太和中和(周易•乾卦) 、守中保大(周易•丰卦)
      五、顺应天时、天人合一的理念
一卦由天地人三才组成,共处一体,相互作用。做事要因势利导,凡事不可强求,但求无愧于心。
    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乐天知命、洗心革面、有孚改命、尚贤任能、安土敦仁、理财正辞、公平交易、节以制度(周易•节卦) 、有戎勿恤(周易•央卦) 、防微杜渐(周易•坤卦)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3-29 15:31 , Processed in 0.10737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