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孙向群

黄惇博导你真把我当杨白劳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5 12: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回来,电脑有点问题,密切关注事态发展!
发表于 2012-2-5 21: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岛的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本文来自[新文网] http://www.xshdai.com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07:3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本想只举一例点到为止,
既然如此,看来有继续在网上举证的必要

本着点到为止的原则
我没有就这个例证继续深入
既然你说出来
我可以再补充说明如下:
杨玉圣、张保生主编《学术规范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一书中言道
“把别人的论证过程、观点一起拿来,也不用注释说明之,只在参考书目里列一个书名,顶多在后记里来一句'难免掠人之美',加上一句空泛的'鸣谢’,这样的做法就仍然摆脱不了抄袭之嫌。”——《学术规范导论》140页
你举证的例证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更有甚者,黄惇博导该书连一本参考书目都没有列出
我想这样作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大家都很清楚

在杨玉圣、张保生主编《学术规范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书中126页还言道:
“参考文献部同于引用文献;引用文献仅是指示所引用文献资料的出处,而参考文献指的是该课题研究中有所参阅、有所借鉴并受其启发的文献。文后列出参考文献,一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二是对自己研究思想来源作出说明,列出参考文献,既是遵守学术规范的表现,也是区别学术论文与非学术论文的标志。”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07:3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一个没有经过高等教育的高中生
从事学术研究也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学术训练
有很多课要补
因此,我也非常感谢黄惇先生
没有他的学术不端
我也不会去认真关注学术规范这门学问

再关注学习相关著作、文章后
我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
也解除了我许多研究中的困惑
纠正了我的一些错误观念
同时也反省自己过去的研究中存在的不规范

所以我建议
大家在关注这个帖的同时
也多多地去关注一下学术规范方面的法律法规、著作和文章
这样对大家今后研究会有所帮助
如果能够这样,我这个帖就更加具有意义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07:34: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本编著的书没有一本参考文献书目,说明了说明
但凡懂得学术规范的人都会知道

下面我所披露当是为什么没有参考文献书目的最好注脚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07:3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黄惇博导关于元代印学史一些认识曾今发表文章《就<元代文人印章发展三个阶段>和黄惇先生商榷》
为了进一步说明我的观点,我陆续发表了我的文章,最后于2005年在西泠印社首届国际印学峰会上发表《寻找真实的宋元》,文中我公布了我那时首次发现的大量宋元各时期篆刻家的史料,和由此得出的性的观点和认识,认定自篆自刻的文人篆刻家应该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此文登载于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的《“孤山证印”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论文集》127——146页。
关于这部分史料和观点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首肯,认为我的这些发现填补了这段历史研究的空白。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07:3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黄惇博导在他当年的文章《论元代文人印章发展三个阶段》中对这些问题是如何认识的?
《霏雪录》中这两段文字,当有三个方面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第一,刘绩强调“初无人”和“白山农始也”,说明元代文人对于治印曾有各种尝试,而以花药石刻印,作为文人的王冕是始创者
王冕以花药石刻印,其意义不同于汉人以滑石治殉葬印,也不同于王冕前偶有民间艺人以石质印材制印,它标志了文人长期探索印章能书刻集于一人的突破,是文人自觉进人印章艺术创作领域的划时代里程碑
由于元代初期,印章的制作还必须通过工匠来最后完成,换言之,由文人“设计”印面,而由刻工制作的现象尚未得以结束,因此,赵、吾尽管“眼高”,却无法克服“手低”的局限,所以汉印浑厚之风,在赵、吾时代尚不明显,
元人的印章创作当然离明代万历间篆刻艺术的高峰期还差距甚远,而且我们不能不看到文人能真正在印章上操刀抒情者寥若晨星,但我们从活动于元末的著名文人的印中,毕竟看到了这些晨星的光辉,
元代的文人篆刻家,尽管限于史料,我们只能举出王、朱等有数的几位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07: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在黄先生现在《中国印论汇编》中的“论印人流派”“论印人“的提要中,却是这样描述的:
Image1.bmp
黄惇博导这些观点明显和他以前文章观点差异较大,那么他这些观点的转变和所汇编人的宋元印人史料大部分都是从我的文章《寻找真实的宋元》一文中而来,但是黄博导只是标注出处为原著。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07: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这部分量大,下面我用《中国印论汇编》目录和我文章中相对应的文献进行对比:

宋代部分 2.jpg 126.jpg 64.jpg 22.jpg 65.jpg 74.jpg Image4.bmp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07:53: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是元代部分的: 1322.jpg 21.jpg 47.jpg 67.jpg 2248.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5-20 03:41 , Processed in 0.17191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