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991|回复: 0

刘正成答《魅力中国 •首座 》嘉宾专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6 03: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正成答《魅力中国 •首座》嘉宾专访


◆ 访谈时间——2012-1-15
◆ 专访栏目——《首座•人物》
◆ 访谈内容—— 书法生涯的缘起,文学与书法之间的艺术交汇,当代书法在历史中的水平定位
◆ 邀请嘉宾——现任国际书法家协会首席主席,《中国书法全集》主编刘正成先生



1、刘主席您好!您是怎样走上书法艺术之路的?

刘正成:爱好引我走上艺术之路!爱因斯坦也说过:“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没有爱好,这条路走不远。小时候我就喜欢书法,我的第一个老师就是我母亲。记得六岁那年,要上学了,我就向妈妈提出在家先练字的要求。爸爸援藏去了,妈妈半文盲不会写字,我妈给钱让我去买了纸笔,就叫我对着堂屋神龛上们牌位写:“刘氏堂上历代高曾祖显妣之位。”现在回忆起来这几个字有颜字的味道。上学后我对在黑板上粉笔写字好的老师就非常崇拜,而心向往之。十六岁那年我初中毕业了,正值三年灾荒家穷无钱升高中失学了,在家谋生之余经常在废报纸上练字,我爸爸有一个教过书的朋友来家看见了,就带我上成都西玉龙街古旧书店挑了一本赵孟頫小楷《临虞世南闲邪公家传》,从早到晚,天天临摹,从那起我就正式迈上了书法艺术的求知之途。

2、您认为个人的人生经历对您的书法创作有何影响?

刘正成:古罗马诗人说过:“愤怒出诗人!” 人生经历的一切,决定于艺术创作的宝贵源泉。你的生活感受、人生境遇的起伏宕荡,尤其是生活的挫折,才是创作的财富。生活的困境、黑暗势力的压迫,激起了你的“愤怒”,好的,你有诗了!杜甫在总结评价李白艺术成就时也有两句诗:“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李白果然如此,他在其著名诗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就表现了这种因怒成诗的
过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河里有巨石挡道才能激起水花,温柔富贵之乡的通途达道难以孕育出撼人心魄的作品。例如,去年我在北京举办的个展上有幅丈八长的大对联“松低压竹,草长碍花”,就是我人生境遇的牢骚之作。英国BBC电视台给我拍片子,我在北京中山公园兰亭八柱前铺了丈八大宣纸,用巨笔写了“泥龟梦蝶”四个大字,也是自己对生活状态的写照,有生活,有激情,所以能感染人。

3、除了书法家这个身份,您还出版过短篇历史小说集及其他一些文学作品,如何完成这种身份的转换?文学与书法之间是否有其交集存在?

刘正成:你读过李白的《蜀道难》吗?那是四川与省外交通的困难的真实描写。苏东坡的诗文清楚地记录他当年从四川眉山老家旅行去汴京(今开封),差不多要走两三个月时间。我自己在三十岁以前只坐火车出过一次川。1982年初春,作为《四川文学》的编辑到北京组稿,在沙滩中国文联机关认识了四川籍老作家陆石,他时任中国文联秘书长并分管中国书协工作,顺道又拜访了剛刚成立的中国书协。陆石交给我一个任务,回川后联络中国书协一届二次理事会准备在成都召开的事宜。当年,我和同仁们为迊接中国书协理事会召开,筹备成立了中国书协四川分会,我出任了常务理事,并作为会务工作人员参与了中国书协理事会在四川召开的工作。1985年初,为筹备第二次书法代表大会,我借调到中国书协起草大会工作报告,开会时我又任大会秘书组组长。书代会上陆石当了中国书协驻会副主席,会开完以后,他给我谈话,让我调来北京到中国书协机关工作。也许由于资讯的不对等,蜀人历来有个说:“在川是条虫,出川是条龙。”作为一个四川人,“外面的世界很精采”,我经不起这种诱惑,终于放弃我所热爱的文学工作于当年8月来到中国书协机关当了编辑出版部主任,改刊《中国书法》杂志,任主持工作的专职副主编,实现了你所说的作家向书法家的“身份转换”。其实,我在当一名文学编辑与作家之前,我已经是一名书法家,参予了四川省和全国的许多书法活动。到了北京后,1989年我还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中篇历史小说《庄周自传》。后来,我进行了大量的书法研究和编撰工作,实际上给我的文学理论基础有关。我编撰《中国书法全集》,分别撰写了苏东坡、王铎、黄道周、徐渭的书法评传,笔锋常带感情,就兼有书法、文学、历史的复合型学术研究特色。近些年我出版了随笔《英伦行色》,撰了50万字的回亿录《我与书法二十年》,都应算是非虚构写作的文学作品。这是书法家所必须具有的知识与身份结构,否则,你可能只是一个写字匠。


4、您致力于书法学术的研究工作,发表了数以百计的具有独特见解的书法论文与文章,撰写出版了三卷本《刘正成书法文集》,缘何对书法学术如此偏爱?

刘正成:我从职业文学转向职业书法的时候,我曾犹豫过:作为写字的书法,到底算不算一门艺术?我开始不断地作这种理性的拷问。后来,法国巴黎大学教授熊秉明先生告诉我们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 文化的核心本应是哲学,而中国书法却最能体现中国哲学的伦理性特征。书上一个“—”字,它只是一个抽象数量概念,但当你拿起毛笔醮上墨汁在宣纸上写上几个“一”字时,情况就发生变化了:这些“一”字个个不同,而且明天写的“一”字又会和今天写的“一”字不同,别人写的“一”字又和我写的“一”字不同!这个作为书法艺术的“一”字,它既是抽象的,又是具象的;既是具象走向抽象的最后一境,也是抽象离开具象的第一境。由于这种对理性诉求的天生爱好,开始了我的书法学术生涯。从文字滋生出来书法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性很高的匠艺,在其近万年可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所承载文化积淀太深厚了,至今吸引着我乐此不疲的学术研究兴趣。书法如果抽掉了理性与文化基因,它对我来说就索然无味了。

5、从1990年开始,你自筹资金主编《中国书法全集》,当时的初衷是什么?

刘正成:上世纪70年代中,我在四川省图书馆特藏部查阅书法文献,图书管理员沙铭朴先生给我抱出了一摞精装书籍:日本二玄社在二战前编纂的旧版《书道全集》,一共30卷,15卷中国的,15卷日本的。我被这些似懂非懂的日文书吸引得眼睛发亮发红!书堆在宽大的阅读桌上,因为读者很少,可以一个星期放里那里不归架,让我早来晚去地使用。我仔细翻看它的编纂体例,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的艺术史研究方法论!我还带了毛笔、墨汁去临摹我所喜爱而从未得见的历史精品,让我过足了瘾。这也让我受到极大的精神剌激:为什么中国人的书法史要由日本人来撰写?中国人为什么不为自己撰写书法史?十年之后,我来到北京,从事了书法杂志编辑工作,冥冥之中似有宿命,当初的精神拷问竟然变成了我的学术行功。1980年代末我作为预演,先邀约了200多人撰写辞条,先编撰了两大卷本的《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然后组织了一个学术团队,着手编撰百卷本《中国书法全集》工作,1992年中最初10卷问世,至今二十年,已出版了近70卷。1995年《中国书法全集》编纂座谈会上,历史学家李学勤教授曾把它和日本的《书道全集》做了学术比较,並认为我们对日本的书实现了超越,他还激动地把它称为中国人的“争气书”。我想,李先生的心是与我这样具有民族文化自尊的中国学人的心是相通的。

6、历经20年时光,《全集》目前的形式和初刊时有没有什么不同?它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中占据怎样的地位?

刘正成:《中国书法全集》在1991年就确定了体例,并编定了全部目次,才开始编撰工作。有不同的的地方是把原来计划的108卷减少为100卷,这属于附录的8卷包括日本3卷、韩国2卷,並尊重季羡林先生意见调整增加了一个少数民族卷。至于怎么评价《全集》,为了更为客观,请允许我摘录几位学界泰斗人物的话来作答。
     已故著名图书馆学家顾廷龙先生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一篇专文,标题是《欢呼<中国书法全集>问世》。他在文章中写道:“《全集》细印出版,是书法界之福音,是一项巨大工程,总结了历代书法的成果。从前皆以《淳化阁帖》、《三希堂法帖》最为美富,而今《全集》远远超过前人刻帖。”
     著名红学家 冯其庸教授说:“一部百卷大著,而每卷竟能精当如此,实为难得。.所以我认为这是每个书法爱好者的必读之书。”
     著名美术理论家金维诺教授认为:“过去的‘世界美术史’实际上是西方美术史,西方学者可以从《全集》发现一个新的世界。”
     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教授把《中国书法全集》称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争气书”;
     已故学界泰斗季羡林教授认为:《全集》非常适合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

7、在浮躁喧嚣的文化现状下,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同样在遭遇严峻考验,您觉得哪些举措可以复兴这门艺术?

刘正成: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也。”所谓“温故”,就是读书。四川人有句俗话:“滿罆水摇不响,半罆水响叮当!”什么叫“满罆水”?就是温故、饱学之后的为学状态。当你通过学习深切了解老祖宗的历史遗产有多渊深、多崇高后,你就知道我们今天延续这条文脉有多重要、多艰巨,你自然就会平心静气,临渊履薄,绝去浮躁喧嚣之气,从而加劲默默工作。如果你是不知天高地厚者,无知无畏,把书法作为名利的敲门砖,看重它的世俗功利,你想不浮躁喧嚣都不行!书法艺术的文化缺失和急功近利的商业化潮流,是当代书法的最大危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5-5 04:28 , Processed in 0.13537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