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154|回复: 6

中国书法在意大利的发展现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1 09:3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书法在意大利的发展现状

谈起中国书法在意大利的发展现状,需要提及的是,意大利在欧洲大国之中,由于缺少殖民地,缺少与亚洲这一区域的重要经济文化交流,在历史上而言与东亚地区的文化联系相对较少。于是,即使是在十九世纪,在意大利已经有许多高水平的学院活跃于研究古代中国的哲学与文学,但仍旧缺乏对东方文人所推崇的许多种文化艺术形式的直接深入的了解,尤其是书法艺术。

在意大利众多的收藏和展示东方艺术品的博物馆当中,往往缺乏书画作品,这一点就足以反映对东方文化认知的缺失和不足。 为了更好的了解我们的发展现状 ,我们做一个简要的概述,来说明在西方是如何产生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兴趣的,而这种关注相对于对亚洲东部地区的绘画和图形艺术则较晚。

众所周知崇尚日本文化的现象,对十九世纪的欧洲尤其是法国绘画艺术影响深远,它以平面色彩、非遵循空间几何透视规律、以及运用具有书法性的线条概括勾勒轮廓等东方绘画语言启迪了传统西方艺术向现代艺术的转变。仅仅是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受抽象艺术的发展激励,一些西方艺术家首次将注意力转向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通过行运笔的控制和手法所能创造的颠覆我们传统审美观念的巨大可能性。

第一个致力于实践探索中国书法的欧洲艺术家,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德国艺术家Jiules Bissier(1893 –1965)。他在汉学家Ernst Grosse的帮助和引导下学习中国的文学、艺术与哲学。在他之后,不少欧美抽象派画家投身于研究中国的汉字书法,并游访中国和日本。在这样的兴趣和关注下产生了早期的针对中国的书法作品的私人收藏。同样,在意大利,在此之后,东方书法的富有变化的表现力也启发了一批活跃于六十年代的无形式艺术画家。

然而这些仍不足以将书法带入真正意义的研究领域,也许是由于即使是在设有中文学科的意大利大学中,所能学习到的更多的是关于绘画和应用艺术,诸如雕刻、铜器、陶瓷和玉器,然而对书法的研究直至今日仍然是一门在教育领域里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的课题。

正因为如此,在有限的几部以意大利语论述中国艺术的文献著作中,有着明显的欧洲中心论的痕迹,往往会论及商朝卓越的铜器(公元前十六至十一世纪)、唐朝重要的佛教雕塑(公元618-907年)和全盛的宋朝绘画(公元960-1279年),但无人提及书法艺术,而恰恰书法正是中国文人艺术中最为重要和本质的。在这些文章中往往忽略了在中国,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一个文人以书法、水墨画和篆刻营造出来的华丽典雅的艺术世界,而这比欧洲文化中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美术要早几个世纪。

因此,由于缺乏以本土语言出版的此论题详实可靠的文章书籍,对于意大利的民众而言,非常难直观清晰地理解中国书法究竟为何物、它的起源和历史、它在中国的美学与意识形态中可谓根基的重要地位和它潜在的强大艺术表现力。

对于这种特殊艺术形式的认知,在我们国家,是非常不确切的,一些人被问及这个问题时,会认为书法是一种典型的日本艺术,甚至于有些人认为书法仅仅是源于日本的!这种观点亦有它产生的原因,事实上,在意大利存在着众多日本的文化组织和团体,致力于传播和推广富有日本特色的文化,如饮食、折纸、盆景、文字和茶道等等。由此,长期以来,在许多意大利城市当中,开设书道课程的—书法在日本被称之为书道—往往是些日本的书法爱好者,尽管很多情况下严格说来并非具有相当的资质。

相反,在我国,至今为止,仍然缺乏活跃的此类中国的文化团体和组织,因此在很多时候当意大利的普通民众想到东亚文明中非同寻常的东方式审美,浮现于脑海的是日本。

一个简单的例子便可见在意大利这种文人艺术有多么不为人所了解:当我们组织了一次在罗马的东方艺术博物馆的演讲时,会场甚至为我们准备了一个画架用于演示书法之用。 因为许多人并不了解在中国的传统当中,书法通常是在平铺的表面上书写,极少是直立着书写的。

另外一些专家学者在专业艺术期刊发表的有关于亚洲艺术的文章也常常有失偏颇。另一个例子足见一斑,在一个发表于意大利权威艺术月刊《艺术报》2008年一月刊上的,名为《欧洲与世界 :25000年艺术经典图集》的艺术发展史摘要中,忽略了中国商朝高超的青铜器,文章仅仅列举了一个十分朴素简单的、铸于公元前4世纪的日本铜钟,作为第一个例子展示亚洲东部地区的铸铜艺术。之后,按照时间推移,提及宋朝的绢本画、明朝的瓷器(公元1368至1644年)、漆器,却未有提及任何一个文人画家或者书法篆刻的名作及其创作者。最后,到了十九世纪,仅举日本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公元1760-1849年)的“大浪”为例,却对同一时期中国的书法、绘画和篆刻艺术的发生的巨大变化未置一词,正是在当时碑文研究的促进和推动下,产生了一批卓著的学者型艺术家如赵之谦(公元1829至1884年)和吴昌硕(公元1844至1927年),开辟了中国艺术向现代艺术演变之路。总而言之,在意大利人们仍旧认为中国是一个勤劳的手工工匠的国家,而没有博学的文人艺术家。

在我国要准确地传播和推广对于中国书法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困难,这导致了学术届对其缺乏充分的重视,而且很显然在有限的已出版的相关文件资料中所采用的表达方式也往往词不达意。事实上,因为缺少对其专门的研究考证,所使用的词汇只能是在语义上笼统地接近,但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讲却不是十分准确的,但遗憾的是没有人对此予以纠正。所以,当我们谈起中国的文字与书法艺术时,时常会遇到被混淆和误解的概念。我们通过资料记载能了解到中国人形成以笔墨书写的传统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80至221年)。而不同的书法家所带有的不同的个人风格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书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书体也经历着不断的演变,而这个书体的概念同时也被以不同方式的定义着。于是不难发现慢慢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比如意大利语中用印刷体"stampatello"指宋体或通常所使用的楷书字体,二者确没有被区分定义,而篆书不可理解的被人称为专为篆刻所用的字体“sigillare”,草书又以杂草的意象命名为“scrittura a erba” ,隶书被称为官吏或神职者的书体“funzionari”或者“clericale”,也是从英文中“clerical script”对隶书的定义演变而来。正如在中国事实上从来没有一个神职者与这种书体的发展演变有任何本质的关系一样,在英语中“clerical” 既有书写、公文文书的意思也有传教士神职者的意思,但在意大利语中却不是这样。

大家希望在近年来诸多意大利主要的大学中建立起来的孔子学院能帮助使这种状况地逐渐地好转。但依然是任重而道远,事实上当孔子学院组织起针对推介书法的活动往往非常地零散流于表面的形式,会召集起众多的观众和参与者,同时参杂堆砌众多体现中国民俗传统的饮食、风筝和茶道等不同的文化元素。而活动最终效果是偏离了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书法本身的一个主旨,尽管活动也能向人们介绍这种中国文人所钟爱的文化艺术中具有特殊和关键地位的文房四宝,但实际上一种实实在在的亲身体验才能感受到书法的精髓。同时由于在意大利境内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乐于与中国驻意的使领馆在推介文化活动上共同合作。但是本质上太多的官僚主义与经济因素的制约,让这些活动很难在文化和艺术层次上达到应有的效果。

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让人乐观和欣慰的微妙的变化。在近期意大利文化教育届涌现出来更多具有高水平的关注中国书法的文化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如威尼斯的Cà Foscari大学拿波里的东方大学都在教授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前者的中国学院在意大利各所大学中拥有最多学习中文的学生,而且历来重视对碑文的研究,尽管这种研究远没有达到其在中国之于中国的书法、篆刻和绘画艺术家们那样重要和根本,也没有更加深入彻底地建立起碑文的研究与对书法的研究的本质联系。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在于今年威尼斯Cà Foscari大学孔子学院与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之间的合作。在双年展中国国家馆,艺术家潘公凯长13米高1.8米的大型影像装置作品《融》,以中国水墨画的方式描绘了秋季里残荷,以一种创新的方式形成了传统绘画、书法和篆刻艺术之间的对话,是多种中国文人艺术历史的传承和现代延续。展现这个大型装置作品的同时,伴随着艺术家一篇饶有趣味的诠释西方艺术的文章。

与此同时,在拿波里的东方大学这所有悠久传统的研究东方文明的古老院校里,有一位近年来十分活跃的同时也是唯一一位意大利教授致力于精研中国书法的发展史。最有意思的是,这位教授注重从语言学的角度重新以更准确的方式和语汇来定义和诠释中国的文字。

说到在我国以汉字实践教授书法的情况,一部分如之前所提及的一些由日本书法爱好者所开设的短期课程以外,还有一所已有三十年历史的日本书法学校,由一位日本业余书法家创立。由于日本文化的吸引力在我国形成的长期以来的影响已经对于这种艺术形态的广泛的认知匮乏,这所学校很快获得了关注和认可,并在多所城市开设分校,由一些西方学员执教。 问题在于这些执教的学员事实上并非在文化层面以及艺术实践层面上具备足够的资质,于是引发出来一定的问题就是一种显得笨拙和并不自然的书法逐渐普及和传播,而且不当地传达了一些笼统且似是而非的文化信息。这种现象会非常明显地表现于,当这些人遇到古代文字,诸如篆书时,会照本宣科地书写,却从实践和理论上对此没有足够的了解。

在这样的前提下,更容易理解本文的作者,在探索正确有效的书法教学方法,使学员能够真正意义上理解和学习书法所遇到的巨大困难,并且在更广泛地推广书法艺术的实践和这门艺术特殊的审美价值上,至今仍然时常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实际上,由于大多数情况下权威的教育机构和大众缺乏对于中国文化艺术充分的知识准备,在意大利几乎没有人能有足够的能力分辨什么样的书法和篆刻作品可以称之为好的作品,而什么样的作品又是由基本功还不够扎实的人所创作的平庸甚至是糟糕的作品,哪怕这些人是东方人。

我们首次从实践的角度接触书法艺术是于1991年,当我们四处寻觅一所能够传授书法技艺的学校时,我们唯一所能找到的就只有上面所提到的日本书法学校。我们起初所抱持的热情并没有持续太久,正是因为我们很快发现事实上我们的导师并不是十分了解和擅长书法。 于是我们便转而持续不懈地在一个事实上并没有什么真正的书法家定居的国家里,寻觅一位真正具有资质的导师。

一开始,我们通过向一位佛教真言学院的高僧、书法家田中求学,并获益良多,他多年来遍访意大利以传播他的信仰。从他那里我们发现了日本僧人书法艺术中所蕴含的力量与独创性,他通晓以中国书法书写规则结合使用梵文文字创作,这种罕有的博见卓识让我们备受启发。

对我们坚持不懈的寻访最大的回报,就是在此后我们惊喜地获悉中央美院中国书画研究院史论研究室主任阮宗华教授,此时正在我们生活的城市针对艾特鲁利亚艺术作访问研究。这个让人振奋的惊喜之余,我们意识到我们找到的不仅仅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同时还是一位大书法家、篆刻家和画家,更不用说也是一位古文学、纹章学和语源学的专家。更加不可思议的是,他还精通法语和意大利语,于是同阮教授我们才最终真正意义上开始了对各种中国文人艺术的学习。于是,于2000年,我们获得认可并最早与米兰国立大学合作出版了一本关于中国书法、篆刻简史的教材,名为《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入门》,内附有进行合理翻译诠释的词汇表。

在佛罗伦萨我们与阮教授几乎朝夕相处,日日研习,六年后,同样是在2000年,我们创立了一个文化协会,定名为斐墨当代书法协会,斐墨取意斐然文采典雅之笔墨,同时创立了同名书法学校,教授正统的书法和篆刻技艺,并以当代艺术语言加以更加丰富和创新的诠释。从这时起,我们便开始了在书法领域更加深入的旅程,我们在文化传播和教学中作出的努力,在这项东方艺术发源地也获得了诸多认可,在这些国家里我们特殊的文化受到欢迎,不仅我们个人获得了一些荣誉,我们的学生作品也在中国、韩国和日本赢得了好评。此后我们也时常受到一些有影响力的展览与学术活动的邀请,让我们有机会经常往来于这些国家,并结识了许多一流的书法家、篆刻家,每一次这样的交流都能从人文、文化、审美的多重角度为我们打开全新的视野,也对不断提升我们的艺术和教学水平大有助益。

在我们上文所述的前提下,尽管在汉字书法艺术的发源地,我们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人们对这种文人艺术的重视,但相比之下,在我们国家大多数人对其知之甚少的情况下,要更加深入地与权威教育和文化管理机构合作开展推广活动还是存在着重重困难与障碍的。

但是我们非常坚定地相信,汉字书法就如同古典音乐一样,会是世界性的艺术语言,将是一种可以让全世界人和谐共融的自由的表达方式。于是我们建立这所学校的宗旨就是帮助来此学习的人们发掘自身的创造力,我们通过中国书法所能呈现的无限可能的艺术空间,启发学生作为欧洲人以独特的方式表达自我。为此,我们着力于建立起一个传统的扎实巩固的基础,从甲骨文到碑学与帖学,直到展现当代的书法艺术多种形态与风格。除此以外,为了让学生能更加全面完整地了解中国文人艺术,我们也教授篆刻和水墨绘画。接下来,再逐一引导学员去探索自身的潜质,寻找适应表达个性特征的风格。

以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我们将文人艺术家与西方艺术家独特的艺术体验相结合,为汉字的书法艺术开辟新的空间,并建立一种可以同时为东西方两种文化认可的全新的审美体验。




作者简介


泥可剌•毕巧利

斐墨当代书法协会主席

国际书法家协会本部副秘书长、意大利分部秘书长


宝拉•比利

斐墨当代书法协会艺术指导及导师

国际书法家协会本部副主席、意大利分部主席
发表于 2011-10-12 00: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书法在线
::gif88::gif::gif88::gif::gif34::gif

这是一编非常精采而且重要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文献,你不仅可以从中看到意大利艺术家对中国书法真诚、执着地热爱,而且可以看出他(她)们已经付出的努力和进入书法艺术的深度。该文从日本书法对意大利的影响,可以看到作者宏阔的国际视野和“发现中国”的睿智!

我要谢谢我的同行和好友宝拉•比利女士和泥可剌•毕巧利先生的努力!在这里,我还要提到你们二人今年6月专程飞赴北京,出席我的“江山寻绎--刘正成书法作品展”的情景,以及我们在家中愉快的交谈。虽然我们多次在韩国相逢,但这次北京的交流,尤其是此文的发表,使外更深切地了解了你们,以及你们为中意文化艺术交流所做出的令人敬佩的工作!请再次接受我的谢忱!

这篇中文译文是谁译的,如此清晰和流利?向译者致敬!

亲爱的宝拉•比利女士和泥可剌•毕巧利先生,我们约好了在弗罗伦萨见面,我会践约的!
发表于 2011-10-16 12: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難想像,兩位意籍人士在當地執筆授課的情景.
但從文中,他們若能看懂趙之謙和吳昌碩,當中喜樂,想必能親身感受到.
藝術探索之路漫長,謹祝願他們能好好享受整個過程.
发表于 2012-10-30 11:25:45 | 显示全部楼层
::gif160::gif
发表于 2013-4-25 10: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gif27::gif
发表于 2013-4-25 10:34:05 | 显示全部楼层
::gif34::gif
发表于 2018-8-21 14:3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您好,我们是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分局网络安全保卫大队在互联网上的执法账号。我们的任务是一句相关法律法规在互联网虚拟社会“巡逻”,及时制止违法犯罪信息在网上传播,首都网警提示您:谨慎交友!切勿与他人发生万恒金钱关系!在遇到异地求偶,被索要联系方式以及被要求线下减免等情况时,提高警惕,避免各种诈骗手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3-29 01:14 , Processed in 0.13596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