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395|回复: 12

“优美”与“壮美”——关于书法审美标准(节选自《晤对书艺——刘正成书法对话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21 17:3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优美”与“壮美”


关于书法审美标准
——节选自《晤对书艺——刘正成书法对话录》





《晤对书艺——刘正成书法对话录》横跨刘正成先生1993年至2010年的所有的对话,访谈录。逾二十年的经历,涉及当下艺术观念,书法创作和理论的发展,广罗考古,文学,戏剧,宗教,哲学,红学,社会学,网论等各种学科领域,集史、识、才、情于一体精心大作。


时间:2008年4月15日下午
地点:松竹草堂
采访者:风行客   medialei



编者按:闲读《晤对书艺——刘正成书法对话录》,其中有风行客,medialei以网络总版主的身份对刘正成先生的一个访谈。其中,谈到关于审美标准,谈到网络管理,谈到包容,谈到允许不同意见,谈到艺术的执着,看完了,回味良久,于是,重新将此内容找出来,发布于此,以飨众网友,窥一斑而知全豹。此书的其内容的丰富性,涉及的面之广,各学科的大师,书法网友,尽在其中,妙语连珠,不论是可读性,启发性还是学术性,应当属首屈一指。用刘正成先生序言结尾明的顾宪成的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可知刘正成先生的担当,在这样的一种人文担当精神下所付梓的心血之作。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书法审美的标准》精彩语录

一个书法大家,他的作品必然有他的独创性和前瞻性,他是走在所有书法家前面的。只有这种素质的人,才能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性书家。

“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必非高书。”这句话,揭示出不光是书法艺术、包括所有艺术的审美心理上面的第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曲高和寡。


文艺上的这个派别,你喜欢优美的就搞优美,喜欢壮美的就搞壮美。
不同的意见,审美的分野,应该容忍对立,和而不同,和谐相处。



民主,也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不断接受教训,不断完善的。
不能简单的否定对方。而是在慢慢的讨论中间,自然那个水平高的就出来了嘛。为什么要学辩论?就是培养人们一种雄辩的能力,他能把自己说清楚。

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就是,自己要控制自己。
意见暂时统一不了,先搁置在哪儿。这都是些避免冲突摊牌的办法。
我可以反对你的意见,但我一定要维护你发表意见的权利。网络的自律和有序,是网络的生命!
一个方面,你要把那些干扰排开,主要是行政的干扰;另一方面,在学术上呢,你要讨论,这个还不能随便下结论,一定要讨论下去。


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对传统的理解,应该是多方位、立体的理解,而不是仅仅看到这个字怎么写的。
叶秀山说:传统是一条河。他是说传统是一个流动不息、逝者如斯的一种活的精神,而不是某些个具体的一成不变的视觉规范。

艺术也有生命,作品即人,意味着艺术创作是一辈子的事业。



侯勇
时客京华问莲堂
2011.7.22








 楼主| 发表于 2011-7-21 17:3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书法审美标准
——节选自《晤对书艺——刘正成书法对话录》




1、“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必非高书”

2、不是撤销协会,而是“断奶”

3、“优美”与“壮美”

4、“自律和有序,是网络的生命”

5、“古人论书,兼论其人生平”

6、“识时务者为俊杰”



 楼主| 发表于 2011-7-21 17:4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必非高书”



风行客:刚才曾翔给我来电话,说你看一下吧,《美术报》发了一个邵秉仁的讲话。看来,咱们议论的那个关于书法审美标准的讨论,要开始了。

刘正成:怎么回事儿?


Medialei:是这样:这个事儿最早啊,是我们三个人,曾翔、大礼和我在一起吃饭。席间闲聊,我本来是想动员曾翔,做一个他的访谈。他说你别做我,我建议你呀,抓大话题,做大头。我能感觉得出,随着这几年一系列事情的发生,许多重量级的人物已经按耐不住,想说话了。

我们现在商量的就想搞一个,我们觉得能谈出水平,有引导作用的这些大家,我们想做一个系列,都是同一个话题。


风行客:

都是谈这个标准问题,针对现在书法审美标准出现混乱局面。现在是拿起毛笔,能写中国字,就都算书法。思想混乱了之后啊,导致了许多的怪现象。


Medialei:想借助网络这个平台,在书协这个体系之外。以网络为主体,当然我们是希望以中国书法网,这样可以比较隆重一些,从我们这开个头。以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关于书法审美标准的大讨论。
您是我们这个计划走访的第一位

刘正成:
蔡树农那篇文章,是有代表性的。其中邵秉仁先生的意见,明确反对“丑书”。他说曾翔那是糊涂乱抹,劝王镛也不要那样搞了,还要当面对王镛说。因为他是中国书协副主席,所以他的话影响面也比较大,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正好这两天我正在写徐渭的书法评论,徐渭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就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必非高书。”这句话,揭示出不光是书法艺术、包括所有艺术的审美心理上面的第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曲高和寡。

一个书法大家,他的作品必然有他的独创性和前瞻性,他是走在所有书法家前面的。只有这种素质的人,才能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性书家。

比如王羲之,他刚出来的时候是“新体”嘛。古雅,远远不如锺繇,说他“家鸡野鹜”。这说明他的书法在当时并不被所有的人接受。接受他这种“新体”的,只是王献之、谢安他们一帮趣味相近的东晋文人士大夫书法家。从更广泛的受众群体看,他们的接受是滞后的,所以才会有“家鸡野鹜”之说嘛。

徐渭这段话,谈的是古今艺术中的通例。他的画也是潦潦草草,不求形似。当时那是“吴门四家”的时代,你看那文征明,多精致呀。还有唐寅,也是很精致的。他和他们是格格不入的。可徐渭却认为自己是:书第一,诗第二,文第三,画第四。他在书法上自视很高,认为第一是书法,他不在意这个画,他画画基本上是换点米呀、换点钱呀什么的。

结果呢,他死了六年以后,袁宏道把他挖掘出来,啊,厉害!袁说他的诗、文,我们明朝第一。说他的书法“当在王雅宜、文征仲之上”。当时还没论到他的画呢!他的画,一直到石涛、八大才被看重,一直到郑板桥、扬州八怪,他的画第一了!袁宏道是文学家,他反对王世贞等人的明后七子。他赞赏徐渭诗、文那种“本色”气质,不用典,清新自然、乡间俚语都可以入诗入曲。

你看,徐渭自己认为书第一;袁宏道认为诗第一;到了石涛、八大、郑板桥、齐白石,那就是画第一,他们都成了“青藤门下走狗”了!(笑声)


风行客:
哈哈……,是有个历史过程哈。

刘正成:
当然是徐渭走在前边了。这是审美认识的超前性,超前性就会不被同时代人认识。所以,“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必非高书”,就是这样一个逻辑。

所以,我认为这位先生,他就是没看懂,没看懂王镛。
需要我们加强学习哈!(笑声)


风行客:
高书不入俗人眼哪!


Medialei:
而且好玩的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格儿。从这个格儿往下看,那就是不堪入目。往上看,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懂那个最高的,这里有层次的差别,也有趣味的差别。

风行客:
这好像比刘炳森那时候进了一步。刘炳森那时候是提“丑书”,用大众的美丑判断来评价书法。他现在不提“丑书”了,但他说你这是糊涂乱抹,你这不是传统的用笔方法。

前些日子我们有一个帖子,是做那个张羽翔。有一部分网友就顽强地认为,张羽翔不懂笔法,在笔法上还没入门儿呢。


Medialei:
这个帖子是我做的,其实我做这个帖子的目的,恰恰是想让人们关注张羽翔在用笔、笔法上的思考和探索。结果有人说他不懂笔法,哈哈……

刘正成:
我觉得,在书法家这个范围里,谁写的好,谁写的不好,大家是很清楚的。你比如说北京、天津这些地方,谁的魏碑写得好,谁的篆隶草书写得好大家心里都有一本帐,是没有必要争议的。刚刚跨进这个门槛的人,当然他不清楚。

这个在其他领域里也一样,音乐界,谁作曲做得好,京剧界,谁唱的好,那不明摆着么!梅兰芳,马连良,尚小云……,很清楚的摆在那儿。

书法艺术,真正到了一个层次,也是非常清楚的。就像王献之那个故事,一次王羲之到建康去,临走的时候在墙上题写了一幅字,王献之就上去把它刮掉,然后自己重写一遍。他很得意的以为和王羲之没什么大区别。可王羲之从建康回来以后这么一看,说:这几个字怎么写成这样,我当时一定是喝酒喝醉了罢?献之大惭!什么意思呢?小王以为自己不错了,可以乱真了,可大王能看出来,眼力就不一样。

这个王献之,还不停的给谢安写信,有事没事总给写。可谢安不给他回信。有一次碰上谢安了,他就问,我给你写了那么多封信,你为什么老不给我回信呢?其实他的信里也没什么重要的事,就是想让谢安看看,我的字怎么样?想得到谢安夸奖!(笑声)谢安知道他这个小心眼儿,最后干脆直说了,你的字呀,不如你父亲!

这个例子说明,在这个群体里,观念是相近的。在一个时代,在一个层次,比如北京,谁写的好一点,谁写的差一点,互相之间都是有谱的。说你是书协副主席你就写得好,没有人会这样认为的。

那么,为什么会造成现在这种混乱呢?恕我直言,这个混乱是宣传部门造成的。一个协会谁去当主席,谁去当副主席,应该是按你的本事了,都是由同行们选出来的。宣传部呢,他要负责每次换届人选的推荐,这个推荐名单,就坏了。宣传部本来是好意的,我要选拔德才兼备的人嘛。这个事如果由宣传部的文艺部门来管,就好多了。因为文艺部门经常和艺术界联系,了解情况。可现在不是文艺部门来管,是干部部门来管。干部处哪能配备懂艺术的专家呢?没有。他只能听人推荐,听各地领导推荐。一般的老百姓哪能见到领导呢,能见到的都是些当官的“书法家”。然后他们就来一个“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宣传部门如果选的是党的宣传干部,肯定选的准,是毫无问题的。文艺,就难说了。你又不可能给宣传部配备的干部都是文艺专家。他也不可能呀,不像过去,是茅盾、郭沫若、贺敬之、王蒙这样的人作有关文艺的领导,他们当然懂行了。谈书法,毛泽东最懂行,他请谢无量吃饭,称他为“海内一家”。

方毅同志水平很高,我与他聊书法获益很多。你刚才谈到刘炳森先生的字,我曾经在闲聊中听贺敬之同志谈过他对刘先生的字的评价,很有专业水平,让我很受启发。所以这个分管领导干部很重要,如果他缺乏书法专业修养,他就只能喜欢那些俗气的。

吳冠中先生说文艺界已经变成官场。而且往往呢,这个写得好的人,他可在待人接物特别是官场逢迎这一套本事不大,甚至还容易被人抓住毛病。要这样那就更完蛋了。最后上去的,可能都是些没毛病的,人没毛病,可他书法有毛病呀!(大笑声)这样一来,就把这个事情搅混了嘛,老百姓就不知道该听谁的了。最后连艺术家本人都怀疑自己,哎,我写的这个究竟对不对呀?要说你水平高,你怎么不是主席、理事呵?

这是造成文艺标准混乱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学原因。所以邓小平同志说,党政工作要分家。文艺家协会可以有党的领导,但必须由党内文艺专家来做,不能随便安排照顾级别待遇的行政干部。来书协的领导干部,宣传部的领导一般都要特意嘱咐,你去了协会以后不要写字,要专心做好党务工作。其实这根本不可能嘛!他一写,就展览,谁敢不喝彩,还卖出好价钱。这是由他的行政地位决定的,有示范作用,下面和社会上就跟着,以为他那个就是好东西。绝大多数老百姓又没有这个艺术分辨能力,只能看协会的专业“职”数。这就把事情搞乱了嘛。

前面谈的那位当面指教王镛、曾翔的同志,如果他不是书协副主席,他说的话就不会登到报纸上去。就因为他是副主席,就登到报纸上去了,而且以为这是指导性的意见。文艺体制需要改革,结症就在这里。30年来,经济体制经过改革,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呀!只有我们的文艺体制,60年来没有改革。


风行客:
所以说,中国书法家协会也有一个蜕变的过程。刚刚成立的时候,还都是专家。慢慢的,越来越不专家了,越来越不专业了。


刘正成:
刚成立的时候,是茅盾给写的祝词呀!沙孟海、林散之、启功、赵朴初……,都是领导成员嘛!

文艺体制需要改革,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建国初期,我们要巩固政权,要宣传共产党的思想,宣传工作和文艺工作是不分家的。几十年以后,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变了,宣传就是宣传,文艺就是文艺,二者的内在规律、要求都是不一样的。文艺也是一种生产力呀,而且是国家的软实力。这种文艺生产力的发展,是需要它的规律的。如果不按它的规律办事的话,那文艺生产力肯定就被制约起来了。这就是吴冠中为什么说,不把协会解散的话,美术没希望。

这个事,本意是好的。你这么多群众团体么,人这么多。我派个党的工作者,为你们服务,协调你们的矛盾,这个最初的用意是好的。你来做党的工作,这没错。你一来,就成了书法家了,而且是协会的副主席。这就把这个事情搞乱了嘛!

最近网上议论河南省书法家协会换届,搞出18个副主席!有好多都不是真正的专家,各个渠道都在给宣传部推荐副主席。这就坏了,太不严肃嘛。上面,组织部门,也没什么错,有什么错呢?他给派来的,也是个好人,也没贪污,也没盗窃。但是,谈到国家的高雅艺术,谈到审美标准的时候,谈到文艺生产力发展的时候,我们就得认真一些了。

我当时有一个尖锐的观点,和一些领导同志的观点不一样的。我认为,县一级书协,地市一级书协,是搞普及的。国家书协,是搞提高的,提高整体水平。按照毛主席的说法,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你国家书协搞了普及,那谁来指导普及呢?“书法进万家”,那是县、市级书协的事儿,最多是省工会干的事儿。国家书协,是提高的最高的机构,应该代表民族文化的制高点的机构。

“书法进万家”这个口号,就是很滑稽。还有一个滑稽的口号是“推出大家”,大家,那是可遇而不可求,各方面的机缘凑够了,才可能出一个或几个。还以为是影视明星呢,这能推出来?


刘正成:
这就是我们国家工会工作长期以来的方法,推出模范代表,选举先进、优秀人物。我们很多书协的同志,以前就是做工会工作的,群众艺术馆的、文化馆的,工厂宣传部的。像我,以前就是工厂宣传部、工会出来的嘛。正是书协目前这一套。按照这套选模范、选先进的办法,那徐渭肯定就选不上。(大笑)

王铎说,这个论道啊,就是三五几人在荒山野岭里面,泡着茶,慢慢的品。今天情况变了,书法大众参与是社会进步,但书法的审美却是个细活。这个事儿怎么能投票“海选”呢?那个“推”,就是投票嘛,那当然就不行了。


风行客:

就是说,这些操作方法,都是不符合艺术规律,违背艺术规律的。

刘正成:

你看啊,宣传部、还有文联这个官僚衙门,给书协配备干部,推荐主席、理事名单。文联的一窍不通的行政干部副主席要“分管”书协,于是他也成了书法专家,他管书法,坐主席台、剪彩、讲活、展览“作品”排名总是在书协主席前面。然后呢,这个方法进一步演绎下去:评审委员会,怎么办呢?大家按行政区划分摊。比如你是某个省书协的秘书长,那你当然就是评审委员了,你代表一个地区或方面嘛。至于有没有专业水平,就不管了,这样看起来公平嘛。这样一推下去,就成了一个大杂烩了。

专家,就是相对高嘛,也要有个数量限制。一个协会,两万个会员,三、五十个评审专家,不错了吧,一百个评审专家就算多了吧?现在是七个评审专业委员会,三百多个专家!专家不专么!

现在的专家呢,还有个年龄的限制,也是按行政部门的一套,过了六十岁以后,他就下岗了。这样说,那三百多个专家还不包括六十岁以上的。这样一整,你方唱罢我豋场,乱轰轰的怎么去谈艺术的标准呢?

这个中国传统艺术,还和音乐不一样。他不是很早就能成才的,需要长时间的历练,王羲之的书法也是“暮年乃妙”。你看那个青歌赛的评委,水平高的都是年龄大的。比如徐沛东,他就评的很好,还有余秋雨,评的也不错。可是有些年轻一些的评委,人家唱得非常好的民歌,分儿给的特别低,那些假、大、空的主旋律,就给高分儿。为什么,那些“星”评委没有多少文化,不懂歌曲的内涵,就知道炫技巧!

回顾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整个中国书协评审委员会,也就是三、五十个人,而且搞了二十多年,为推动书法发展是立了功的。要认真总结这里面的经验,不能按政客技巧搞平衡。

Medialei:
对,我记得您上次谈过这个问题。评审,也是一种专业,需要长时间的历练。不是说你字写的好,就有评审能力的。


刘正成:
对呀!你像诺贝尔奖的评委,他很职业,多少年来就是固定的那几个人,他不会随便换人的。一个文学单项大概就是六、七个人的样子。长时间从事一种工作,他有他的经验,他在不断的总结,他也随时关注着动向。不像现在,你上来这样搞一下,他上来那样搞一下,都搞短平快,当然越搞越乱



造成现在这种混乱局面的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大概就是九届国展的评选。因为别的那种争议历来都有,见仁见智,孰是孰非,这很正常。但是通过国展认定的某种尺度,它会被下面那些没有判断能力,同时又急于有所成就的人盲目的追捧。把握住这种尺度,是很快就能看见实惠的。这一下子就乱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7-22 08:58: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撤销协会,而是“断奶”


风行客:
有些人是希望把水搅混。他们是这种官僚体制的受益者,他不希望损失自己的这块利益。如果这个标准很清楚,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好处,他们就享受不到这个体制的优越性了。虽然你在书协也任个一官半职,但是人家不再认可你的书法,不再把你当个书法家了。所以这是一个威胁到一些人饭碗的问题,很大的问题。


Medialei:
真这样的话,就会淘汰掉很多人。上次九届国展之后,网上讨论还要不要这个书协的话题。我跟了一个帖子,我说现在的各级书协,已经是一个既得利益集团。许多人是靠着书协的这份工作吃饭的。你真要是把书协给撤了,有很多人就会失去饭碗!所以,撤书协,肯定行不通。


刘正成:
吴冠中那么激烈的批评,也不是说要撤销,他讲的是“断奶”。所谓“断奶”,就是从体制上进行调整,不把他弄成官本位的,什么局级呀、处级呀,这样就没人去哪儿争了嘛。不要由国家提供经费发工资,协会的资金从会费和社会里面解决,这样一来,他就得对会员负责了嘛!体制改革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个服务的方向问题。上面拨款把他养起来,他当然就面朝上头啰。他靠下面交上来的会费养活,他自然就会对下面负责,真诚面对协会会员这个“衣食父母”,他就没法做“官”。

像西方的民选总统,他就得对选民负责。为什么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先从选村长开始呢?一开始就选国家领导人,选不好的。村子里范围小,都认识的,我选了你,你就得对我负责。当年安徽、四川搞“包产到户”,同样的土地、同样的人,搞了包产到户,一下子粮食就上去了,责任不一样了嘛!原来是大锅饭,大家都饿肚皮,制度不一样了,搞包产到户了,就一年,就丰收了么!
所以,文艺体制改革,不是可有可无的,这协会也不是要撤。艺术家们也需要一个联络的地方呀,对国际上的交流也需要啊。现在都知道,你要想当这个主席、副主席,得先到宣传部门去疏通关系。你不疏通关系,写得好也没人知道你呀,你越好越可能是“丑书”啊。
吴冠中先生今年94岁,他的一生是和中国的当代文艺一块儿走过来的。有一句话叫:人之将老,其言也善。他肯定不是因为美协主席我没当上,闹情绪,绝对不是。他是发自内心的感慨,是一种对国家文艺事业的热爱与期望。

Medialei:
最早提出撤销文联的人呀,我记得是曹禺,曹禺在病床上对胡乔木说的。当时他是中国文联主席呀!


刘正成:
王蒙也提出来过解散作家协会。


风行客:
他们都是有切肤之痛的。


刘正成:
说撤,这个不太好听,就是“断奶”。其实曹禺、吴冠中他们说的就是“断奶”,撤销官僚衙门。一“断奶”,马上改观。你搞不好,你就下台嘛!现在,搞不好上面不知道,汇报总结总是“形势大好”,大多数情况下上面还在表扬他,上面听不到下面的意见哪。他只要把这个汇报搞好了,把关系搞好了,上面就认为他好嘛。他的官照做,下面你说不好,没有用。


Medialei:
对,而且类似九届国展,闹到这个份儿上,他和上面汇报的时候,仍然是个业绩呀。他看投稿量有多大,入展作品数量空前,形势大好,一片光明。


刘正成:
是呀!没有说一点缺点么。你看网上披露,审计署审出多少违规违法的钱出来。至少,你写总结的时候要提这些问题嘛!什么问题,解决了没有?有问题也不怕,谁能不犯错误呢?改了就好。可是,根本只字不提么!要不是网上公布,哪知道还有这个问题呢。

所以,这个体制问题非常重要。这样一搞,这审美标准怎么能不给搞乱呢?同样一个人,在他没有当副主席的时候,说个话他自己就要打问号:曾翔那个字怎么样?王镛那个字怎么样?当了副主席以后,他说话就是打惊叹号了:曾翔你那个字是糊涂乱抹,王镛你那个字是丑书。(大笑声)是呀,我要是不行我怎么当了书协的副主席呢?你曾翔怎么连个理事也不是呢?你比我低,那当然是你不对,不会是我不对啦。

风行客:
这个对社会的影响太大了,老百姓他不管哪个。老百姓、外行、一般观众,没有分辨能力的人,只能看你的位置。这就把事情搞乱了。


刘正成:
所以说体制问题是根本问题。吴冠中到了晚年,他谈的不是艺术,他就谈文艺体制对艺术的影响。我觉得,中央有关部门是应该认真听取他的意见的。


Medialei:
现在想起来还真是,咱们国家的第一代领导人,虽说是领导着一帮大老粗,可他们的国学底子,审美修养都很好。


刘正成:
大老粗,只是中层以下的干部。上面的那些领导人,哪个也都是很有文化的。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瞿秋白,那字写的多好呀!陈独秀,就批评沈尹默的字“其俗在骨”嘛。他就有很明确的雅俗观,这是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呀。毛泽东的书法就是比较雅的,沈尹默的就比较通俗一些。毛泽东没有请沈尹默吃饭,请谢无量吃饭,这有张照片啊。说明他欣赏谢无量的字,毛泽东,艺术眼界高啊。



风行客——蔡大礼
 楼主| 发表于 2011-7-22 09: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优美”与“壮美”

Medialei:
这就又回到雅俗这个话题上了。我记得上一次我们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您说过,雅俗共赏,经历一个历史的过程是有可能的。当时是雅的,不被多数人接受,经过一段时间,五十年、一百年,慢慢被后来的俗人接受了,这是有可能、也有先例的。同一时段,雅俗共赏,是不可能的。


刘正成:
对,它是矛盾的,必须有一个接受的过程。你比如弘一法师的字,现在没人说他不好。但和他同一时代的人,就很难说出他那种字好在什么地方。他那个字,已经把技术技巧减化到很少很纯的状态了。

这就说到了艺术、它的影响力的问题。王国维早期,是研究美学的。他研究美学主要是两个对象,一个是《红楼梦》;一个是词,宋以后的词,这有一本《人间词话》。他提出了两个美学概念,一个是“优美”,一个是“壮美”。他在这里把美分成两个类型。这点和西方美学挂上钩的是什么呢?亚里士多德时代的悲剧、喜剧理论。悲剧,那就是壮美。奥赛罗,他怀疑他的太太跟别人私通,就把她掐死了。但是他又非常爱他的太太,爱和嫉妒交织在一起,最后他又自杀了。这种结局,剧烈地冲击人的心灵,是一种壮美。

另外一种呢,优美,它比较抒情,诉诸于视觉感受。比如李白的歌颂唐明皇宫廷的《清平乐三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它给人的视觉和感官一种很和谐的美。简单的用在书法上,有一种字呢,它是比较协调的、对称的、比例合适的,显得很优美。比如王羲之、赵孟頫、董其昌这一路,可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而另一部分,他不是从视觉上取悦于人,而是通过较为夸张表现力来打动你的心灵。像徐渭,像八大,像弘一法师。你看徐渭那种愤懑的激情;还有傅山那种狂放、奋发;还有弘一法师那种不食人间烟火,去掉脂粉气,铅华洗尽。他都不是简单的引发你视觉的调和、愉悦就算了,而是通过制造矛盾,加大反差,形成视觉的冲击力,震撼你的心灵,这就是一种悲剧性的壮美。

他们所谓的“丑书”,往往指的就是这后一种类型。它的笔法,它的结构,它表现的那个精神气质,影响你的心灵,而不是视觉的协调性。这恰恰是审美的两个分野,这两个部分不可能互相代替。优美的就不好么?那王羲之优美,他还是书圣呢!强烈的就都好?也不是,垃圾也强烈,它是一股臭味刺鼻。诗歌、戏剧、小说、音乐,都可以做这样的分野,拿音乐来说,《命运》,就是悲剧性的交响音乐;勃拉姆斯、莫扎特的圆舞曲,它就是优美的。各有各的分野,而不是互相去代替对方。比如书法上的雄秀,你秀到骨子上以后,就成了遒媚。王羲之那个字不是一味媚俗那个媚呀,他有“遒”的风骨哇。同样,像王铎,他那个字变形比较丑怪,但是,他大俗成了大雅。

所以,文艺上的这个派别,你喜欢优美的就搞优美,喜欢壮美的就搞壮美。你要是有比的思路,那就要有相当层次的文艺审美经验才能比出他的高下。究竟是王铎、傅山高呢?还是祝枝山、文征明高呢?这也可能就是个见仁见智的话题了,关键在因时论艺。日本就有“后王胜前王”的说法,他就认为王铎比二王他们都高嘛!还有这个徐渭的书法,当时的袁宏道就说了,是高于吴门的,比文征明、王宠这两位名震当世的大家高。这在一般老百姓看来,肯定是难以接受的。徐渭那种“糊涂乱抹”,怎么能比文征明无比温柔甜熟的字好呢?

看来,就是这两种审美的分野,真要分出个高下的时候,也必须得有相当高修养层次的人,在艺术审美的范围里,才能谈这个事情。也不是靠大家投票就能解决的,这是不可能有一个谁都适用的量化标准摆在那里的。

这种讨论,要放在学术的范围内去,才有意义。泼兰兑斯在分析欧洲文学史的时候举例说,你这个作品,有一半人极力反对,一半人极力赞成,往往这是最成功的。80%以上都说好,或者80%以上都说坏,那肯定就不行。现在历史承认了梵高,梵高活着的时候,他的画不是连块面包都换不上么。到现在书上写着,已有了定论,你就是不喜欢梵高的,你也无法说他不好了。

我编第一期《中国书法》的时候,做了谢无量一个专题,当时协会里就有人说,谢无量不是书法家嘛。1980年,全国第一屆展览,我们四川带的谢无量作品,就落选了么!到今天,情况变丁,大家的审美水平普遍提高了,我想即使我看不懂谢无量,我也不会贸然去说他不好,怕人家说你是外行嘛!当时书协一个负责干部,他就说谢无量不是书法家,告我们的状。这个官司一直打到启功先生那里,启功先生说,谢无量写的好哇!是我们中央文史馆的副馆长嘛!这才一锤定音,没人讲话了。(笑声)

所以说这个审美标准哪,是要讨论。也不要追求一律,不需要所有人都承认“丑书”好,这没必要。但也不能通过行政手段,像作报告发文件那种办法去反对和批判。不同的意见,审美的分野,应该容忍对立,和而不同,和谐相处。


MEDIALEI
 楼主| 发表于 2011-7-22 09: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律和有序,是网络的生命”

Medialei:
我觉得您说这点特别重要。大礼不知你注意没有,咱们中国人呀,手里不能有权。只要掌握了制人之权,就会下意识的压制反对意见。包括许多民主意识、自由精神很强的年轻人。比如我们现在的论坛,很多时候会有激烈的发对意见,我就一直在努力啊,做大家的工作。我们能不能再难听的话也把他搁在那,不删贴,忍着。


刘正成:
只要你的权力,不是行政权力,就没有关系。我是个艺术家,我又兼着个协会的领导,我就要坚持我的观点,你要我不坚持还不行。艺术家不同于我这样编辑出身的人,可以把不同的风格都摆在这一本杂志里、一本书里。艺术家就是要坚持个性,只要人家说你好,你可以再成立一个协会,你当个头儿,搞你的观点,这就又一派起来。这才正常嘛,这才叫不同流派、不同学派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嘛!!


我们的制度,就是要保证文艺界内部不同意见同时共存,不同创作风格兼收并蓄,这个体制就是对的。

Medialei:
是这样,即使是网络上的版主,手里有点删帖、封人的权力,也会时不时露出压制不同意见的意向。我作为总版主,别的做不到,每当出现这种苗头的时候,我就要试着制止一下。


刘正成:
一个团体里面,都没有两种意见,那你这个团体就完了。你不要去做裁判,不要说这个对,那个错,就保证你的论坛上有对立意见存在,就行了。我看你们这个版主队伍,也可以轮流坐庄。哈!你看台湾的民进党,没上台的时候挺好,上了台就胡来。这不被选下去了?马英九上台以后,他就去拜会陈水扁,昨天又拜会了吕秀莲,这是死敌呀!结果他一上台就想,反对党的意见我还得听。民主,也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不断接受教训,不断完善的。


反过来说,我们文艺体制改革了,不要官本位了,也不是一下子就都好了,还得有一个过程,还得乱一段时间。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动荡,我们每个人也都希望改革是在平稳中进行的。所以那个乱,是指艺术观点上的多元。

Medialei:
在应对网友、尤其是比较尖锐网友诘难的时候,其实是挺训练你的思考深度,和表达技巧的。你自己要是没想透哇,人家就是能把你难住。


风行客:
反正这种时候哇,是有几个弱点让人家给抓住了。被抓住以后,说不过人家,就急。一个网站,你得建立自己的风格,最起码你得容纳不同的意见。


刘正成:

还有就是,得有那么几个审美的水准比较高的人,你要有说服力,不能简单的否定对方。而是在慢慢的讨论中间,自然那个水平高的就出来了嘛。为什么要学辩论?就是培养人们一种雄辩的能力,他能把自己说清楚。开始也许他是少数,慢慢他就变成多数了。这就需要在大的潮流中间,不断有这种水平高的人出现。只要环境是没有行政干预,真理会越辩越明的。


Medialei:

这些方面,刘老师您以后得多指导我们。中国书法网,这么大个摊子,走到今天,谁都挺珍惜的,都想把她再做得好一些。因为我在这个群体里稍微年龄大一点么,我就看这个苗头哈,往低了说,是沉不住气。往深一点说呢,就是骨子里都有那个专制的基因,压制不同意见的基因。别人压他的时候,呼唤自由,呼唤民主。或者说在没有遇到别人为难的时候,呼唤民主。一旦感觉稍微有点违背自己的初衷,就会按耐不住,就会蹦出来。

刘正成:

是的,网上有跟帖的对着我问:当初你在中国书协当领导的时候,为什么不说撤销书协呢?我想,任何人都难以超越自已的经验和个体性,所以说,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就是,自己要控制自己。当你有了权力的时候,如果不懂得约束,你就要出问题。要想办法用一些制度来约束自己。当換了一个位置,你也要超越性地去看问题,要尽力克服自己的局限性,在网路上千万不要使用“语言暴力”去征服别人。就像最近网上先把火炬手金晶捧为“民族英雄”,一会兒金晶说了一句自已不愿意听的话就被咒骂成“叛徒”、“法国人的奴才”!令人心惊。

Medialei:
论坛呀,在我看来,比较起所有的传统媒体、传统平台,他的第一特征就应该是——畅所欲言、什么意见都可以发表。在这个第一特征之外,你还可以有这样那样的特征,作为你某种论坛、某个论坛的标志。但是如果没了这个第一特征,你还有什么意义呀?人家有传统媒体不就够了么?


刘正成:

但是呢,你自己的水平要高,可以把那些最好的帖子,固顶嘛!固顶就是一种态度。还有就是,比较专业的这一块儿,相当于专业委员会这么个机构,不要一个人说了算。艺术家么,往往比较感性,容易在判断上出现偏激。所以一定要大家商量着来,意见暂时统一不了,先搁置在哪儿。这都是些避免冲突摊牌的办法。

Medialei:

这里确实还有一个文化胸襟的问题。那次我做《张三日课探幽》,风行客和茗心堂两个人就干起来了。干起来,风行客是当事人么,他就主张,留着,不要动,让大家看。他敢于接受这个局面。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接受的。

其实我也不同意茗心堂的意见,我也在想怎么反驳他。他的漏洞很明显,许多人都明明白白看的。但是要找到一种让他服气的表达方式,还是需要一些智慧和经验的。还有更重要的,要把握一种不损害对方自尊的对话态度。居高临下、冷嘲热讽、指桑骂槐等等,都会让争论变味儿。

风行客:
Medialei就主张,我一定要维护你发言的权利,不管同不同意你的意见。


刘正成:
这个话也就是民主的原则嘛。我可以反对你的意见,但我一定要维护你发表意见的权利。网络的自律和有序,是网络的生命!


风行客:
为了避免网上肯定会出现的这个干扰。我们这次准备从一开始,就把话题弄得深入一些。刚才您谈的,还是一下就点到要害上了,关键的问题是体制,这个谈得很好。


刘正成:

借用一个军事术语啊,你是两条战线作战。一个方面,你要把那些干扰排开,主要是行政的干扰;另一方面,在学术上呢,你要讨论,这个还不能随便下结论,一定要讨论下去。

所以这位副主席,不是说反对你批评,曾翔怎么就不能批评呢?王镛怎么就不能批评呢?但你的批评,一定要摆事实、讲道理,要以理—美学理论去“自圆其说”。因为你批评的对象是书法界的代表性人物,不能简单化,不能那么两句就给人下了结论。否则,别人一听你就是个外行嘛!(笑声)
 楼主| 发表于 2011-7-22 09: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论书,兼论其人生平”

风行客:
我们再来谈谈另一个问题,就是现在这个模仿古人。而且全国展呢,也引导了这种风气。有些模仿甚至很初级,只是外形有点像,他就能入选全国展。这样纯粹的学古人,有没有出路?我看朱新建、石开那个帖子也说了,吴琚不是学米芾么,类似他这种一心一意学米芾,我们现代人有没有意义。现在整个这个导向,都号称是回归传统,结果更多是停留在模仿的阶段。


刘正成:

这也是审美标准中间的一个问题。

怎么理解传统?现在我们的竞技性的书法比赛,强调的是,挖掘传统里边视觉效果这一部分。因为他只能从某一个技术角度去评论你。

苏东坡曾经说过:“古人论书,兼论其人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不贵。”这是很有名的评价标准,他提出“工”和“贵”。工,就不是你这个人品德不好,你字就写得不好,要承认你工书。但是,你工书,并不贵,这个“贵”就是人文价值了。王铎他当了汉奸,在我们民族国家的历史观点上说,他就是“虽工不贵”,他工,他技术上就是好。现在我们论书呢,一般也就只能看视觉上的,大家只能有参照物的去比较它。噢,这个像王羲之,这个写得好。而没有对一个书法家的身份与作品关系的综合讨论。

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呀。我们想说《红楼梦》好的时候,起码要在家里半个月的时间去读它、研究它。书法呢,评委们必须在几秒钟之内就要判定他好坏的,行吗?显然,他无法“兼论其人生平”,甚至根本不想去“兼论其人生平”!这就把审美标准局限在很小的一个范围内,这一点像不像米芾、那一画像不像谁……,只见枝叶,不见树林,只能局限在表面的技术层面去做审美判断。

对传统的理解,应该是多方位、立体的理解,而不是仅仅看到这个字怎么写的。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什么好?他在兰亭集会时,用一篇序文表达了他们这一群文人超逸的人生价值观念。而且,他写的这个行书,是在锺繇那个时代之后,把行书、楷书完全从隶书中独立出来。还有,他写这个作品的时候,完全是一种感情的直接表达,没有把它当成艺术作品写呀!在原稿上就那么顺手勾、划,哎,留下许多不完美。正是这些不完美,记录了当时的思绪与情境的真实。等他第二天醒来,想再写一件完美的序文的时候,时过境迁,怎么也写不出来比原稿更好的来了!《兰亭序》这个传统,你得把所有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把王羲之和那个时代的文化生态环境,综合做一个评价,这种体验才与传统靠得上边。

如果我们按照这个传统去理解一件作品,颜真卿的《祭侄稿》为什么好呢?它里面的人文关怀,他那种真情的投入,这才是继承王羲之的传统。

如果我们要这样的去看传统的话,那好,我们要求今天的书法家,怎么样去表达,表达的是什么东西?而且,对这种表达的评定,是不是几个评委几秒钟就可以做出判断。用这种评选方法来评定作品的好坏,尤其是评选优秀的书法作品,这不是太简单化了嘛!我们现在的评审机制,只是一种适应“普及”工作的较为简单化的机制。这种机制在促进新时期书法的发动和规模性上,曾经起过巨大的历史作用。但走到今天,它需要改革。如果既不改革,还要滥用,就更是南辕北辙了!

用这种简单化的机制,就不能评定像《寒食帖》这样的作品。你要是从字的大小,行距的均匀这些方面,怎么能看出苏东坡创作《寒食帖》时的人文生态环境呢?而其人文生态环境的研讨,又是理解、评价这类书法史上最重要作品审美价值的关键。
所以我们说,王羲之的最伟大的继承者有两个,一个是颜真卿,一个是苏东坡。智永,是王羲之的后人,反倒只继承了一个躯壳,而且还继承得不好。学王羲之,仅学《集字圣教序》,就仅仅学到了智永的技术层面的精华。以形貌像那一家就是继承了那一家,只有书法界才有这种浅薄和幼稚的误区。

还有一个要点,讨论艺术问题呀,还要具体化,不要脱离具体作品抽象去讨论。美的成分是很复杂的,你不能单去取一种成分。这一撇一捺像王羲之,别的你就不管了,那你是把传统风干了,成了木乃伊了。当然我们不是说,你一定要去过王羲之那种生活,而是理解他那种精神。文艺复兴就是继承古希腊的精神嘛。我们的陶渊明、李白、杜甫,就是理解和传承了屈原的精神嘛,祖先们就这样一代代,生生不息地在继承中发展着。叶秀山说:传统是一条河。他是说传统是一个流动不息、逝者如斯的一种活的精神,而不是某些个具体的一成不变的视觉规范。
 楼主| 发表于 2011-7-22 09: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识时务者为俊杰”

Medialei:
还有呢,就接您这个说。您说要整体的考虑生态去评价作品,是只在我们书法的鉴赏上的原则呢?还是通行的,适用于任何艺术评价。


刘正成:
当然是通行的。如果不通行,它就不是真正的文艺理论。你比如诗歌,海子的诗歌,你不了解他后来卧轨的悲剧事实,怎么能深刻的理解它的精神内涵呢?“兼论其人生平”,所有的艺术门类,都是一样的。


风行客:
作品也是人哪!


Medialei:
哎,你看这个很有意思。“作品即人”,这是很早就深入人心的一个艺术理论,我印象中好像文革前就是这样的提法。经过这么多年,我们竟然把这个忘却了。今天又绕回来了!


“作品即人”的观念,意味着艺术创作是一辈子的事业。我们过去都曾经接受过这个。这后来怎么就弄成一夜成名,得一个奖就是大家了。

刘正成:
这个就是光用技术标准来给人贴标签。就拿杜甫来说,要是光看他的早年的《三大礼赋》,那他就是个阿谀逢迎的御用诗人。可是后来,伴随着国家的动乱,他又写了好多忧国忧民的诗歌,他就成了人民的艺术家了嘛!


Medialei:
离开人的生态,离开人的阅历,来谈作品,根本就不可能把握住。


刘正成:

那就是我说的,“风干的木乃伊”。徒具形式而已,他没有生命嘛。同样一件作品,你把它孤立起来看,就没有生命嘛。你把他的血肉丰满了,生命就出来了。

Medialei:
还有您说的,在一个特定的、专业的圈子里头,审美的标准其实是有一个共识的,是不是这样?


刘正成:

同时代的人,具有共同的审美取向,这是正常的。你比如从《淳化阁帖》看东晋那几位,都有差不多的毛病,也有相同的优点。所以我说过“流行书风,代代有之”,古已有之。你看那个元代,赵孟頫、鲜于枢、张雨他们,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叫“入流”嘛,你流都没入进去,还谈什么独树一帜呢?

比如这个时代流行现代白话诗,而你只是写律诗、写绝句,你肯定不是这个时代的诗人。这个时代,就是北岛、舒婷那样的诗人,诺贝尔文学奖把他们都是排在候选人前面的。你古体诗写得再好,人家不会把你划在这个时代里,排在文学奖候选人行列里的。即使你古体、近体格律诗的水平已接近李杜元白了,我们这一代文学史也将把你忽略不计的。这就叫“识时务者为俊杰”嘛,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11-7-22 15: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布完布,谢谢大家


中国书法在线
www.zgsf.com.cn

发表于 2011-7-23 09:5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劉老師的文章讀過很多,看了節錄,想到:有很多話,己說得很清楚明白了,但還是很難會有人去做。踐行者仍是少數。
他曾有個<我們追求什麽?>,
想到:我們應該思攷什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3-28 16:58 , Processed in 0.16546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