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书法在线

陈丹青:两千年文脉已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19 02:38:04 | 显示全部楼层
“绘画研究生”的身份定位——驳陈丹青对“绘画研究生”的看法
刘兆彬

        “绘画研究生”是一个怎样的概念?研究绘画的学者?还是画画的人?这是一个“绘画研究生”身份定位的问题。以“研究生”为标准为“绘画研究生”定位,则“绘画研究生”就是以绘画为研究对象的学者,其研究范围包括绘画史、一般绘画理论、绘画美学等,而在一般绘画理论中,又包括关于绘画本质、绘画创作、绘画欣赏乃至画家的研究,它们均属于“绘画研究”,或者从更高的类别来说,叫“艺术研究”。换言之,从性质上看它是一门“科学”,而其研究者的身份毫无疑问是“学者”。但是近年来,在“绘画研究生”的类别下面,开设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叫做“绘画创作方向”,按照正常的逻辑来理解,它应该是以“绘画创作活动”为研究对象的艺术科学研究,也就是说它应该是从“一般绘画理论研究”领域划分出来的、以绘画创作活动为唯一研究对象的研究方向。如果这样的话,设立这样一个研究方向在学理上是顺理成章的。但是近年来出现了一件怪事,“绘画创作方向”的研究生被人理解为“画画的研究生”,这就说不通了。“画画”是一种艺术实践活动,与艺术科学研究分属于两个相关但是具有本质区别的领域,如果仅仅是“画画”,应该叫“绘画创作班”,怎么能和“研究”二字联系起来呢?专门画画的人应该叫“画家”或“画师”,怎么能叫“研究生”呢?这是一种很奇怪的逻辑。

        宋代的米芾曾经被授予“书画博士”的名号,那不是因为他写字画画,而是因为宋代建立了“书学”和“画学”,他是书画理论家,具有丰富的书画知识,著有《海岳名言》和《画史》,所以宋徽宗让他负责书画两学。根据邓椿《画继》的记载,宋徽宗“兴画学”的目的在于“教育众工,如进士科,下题取士,复立博士,考其艺能”[①],而根据《宋史·选举志》记载:

        画学:曰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以《说文》、《尔雅》、《方言》、《释名》教授。《说文》则令篆字,著音训,余书皆设问答,以所解义,观其能通画意与否。仍分士流、杂流,别其斋以居之。士流兼习一大经一小经,杂流则诵小经或读律。考画文等,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笔韵高简为工。三舍试补、升降以及推恩略同书学。惟杂流授官,止自三班借职以下三等。[②]

对这段文字,刘金华女士解释说:“宋代画学的课程设置除六项绘画技能课外,还有四项文化修养课,其教学目的是培养艺术家而不是普通的技术工匠。即画学的课程已经分为专业课和共同课(类似今天的公共课,或称文化课),专业课有:道释、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等六门;共同课有‘说文’、‘尔雅’、‘方言’、‘释名’等,此外还设置了有关画学理论的问答,用来提高画家们的文化修养。从课程设置上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十分重视全面地培养学生的整体素养,而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教育。”[③]由此可见,宋代“画学”教授文字学(“说文”和“尔雅”)、拟外语(“方言”)、博物学(“释名”)、一般绘画理论和绘画美学。当然,“方言”不是“外语”,但是在学习的性质上有点与外语类似,所以本文称之为“拟外语”,近乎一种“第二语言学”。“画学”的考题,至今已经不能完全确知,但是根据俞剑华先生的报导,画学“如进士科下题取士……其画题多取古诗为之”,现在还有下述考题流传了下来:

    (一)踏花归去马蹄香。
    (二)嫩绿枝头红一点,恼人春色不在多。
    (三)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四)乱山藏古寺。
    (五)竹锁桥边卖酒家。
    (六)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④]

通过以上报导,我们可以粗略地了解宋代“画学”的一些情况。“画学”建立于1104年,是宋徽宗革新“画院”的结果,刘金华、彭亚、董峰、张光福等称之为世界上最早的美术学院[⑤],马媛媛、彭亚、董峰、张光福、李亚兰、赵英辉等认为它是专门的绘画教育机构,隶属于国子监学校教育系统,有着明确的教学制度。[⑥]应该说,它与当今的美术教育机构并不完全相同,但的确具有教育性质,因此人们将其比附为“美术学院”并非全无道理。宋代“画学”的课程设置和考试制度给我们一种总的印象,它实行一种在当时时代堪称“全面”的教育,除了绘画技能之外,还包括类似政治思想教育的“读经”和“读律”、类似外语教育的“方言”等,于此可见宋代政府对“画学”学生的身份定位。

        与宋代“画学”的学生相比,当代中国“绘画研究生”的身份定位还面临着一些需要澄清的问题。因为“身份定位”不明确,则“绘画研究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就不明确,依此类推:绘画研究生的应有知识结构不明确,就无法确定绘画研究生需要学习和考核的内容,有可能因此造成许多混乱。这不是杞人忧天,而是混乱已经发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硕士生应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博士生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这是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基本素质的一般要求,“绘画研究生”自然也在此列。这原本是不成问题的。但是自从陈丹青不断针对“绘画研究生”发表一些个人的意见以来,“绘画研究生”的身份定位成了问题。他说了很多话,但是具体的内容却不多——就是反复强调“绘画研究生”的入学考试不能考英语和政治,“我一直反对文化课”,“不识字都没关系,画得好就行了。”这样一个学科知识结构的定位,来源于对“绘画研究生”身份的定位,即,陈丹青仅仅把“绘画研究生”定位为“画画的”。可是这样一来,这个身份定位就与“研究生”身份矛盾起来!因为他要培养的是“画家”或“画师”,根本就不是“研究生”。这样的“研究生”,甚至也不符合宋代“画学”学生的标准,因为宋代政府对“画学”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相当全面。

       从上面看,把“绘画研究生”定位为“画画的”,在本质上与“研究生”这一概念相矛盾。然而,我要说的还有另外一件事!这是一件被很多人久已遗忘的事。这就是:教育是公共事务,体现着群体的意志,一个国家教育部门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定体现着这个国家的发展战略,而这个国家的发展战略,又与该国所处的当前处境有根本的联系。因此,中国教育部门对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设置,是国家发展战略的具体落实,要从本国的历史中寻找原因。

        自从1840年以来,中国一直存在着一种迫切的需要——“睁开眼睛看世界”。一开始是有些知识分子主动地去学习外语,了解整个世界的情况,其后,政府也向国外派遣留学生。据柳诒征先生《中国文化史》报导,自清朝同治七年志刚、孙家谷等使美签订《中美续约》,就规定了中国人赴美游学的条款,曾国藩、李鸿章等“遂议遣幼童出洋肄业”。初次带领学生赴美的是刑部主事陈兰彬和江苏同知容闳。在出洋游学的第一期,清朝派出去游学的人数在一百五十人左右。甲午战争之后,出洋游学的学生大多去了日本,去美国的相对要少一些。[⑦]正是译书和游学,使中国人了解了世界,打破了闭关锁国的局面,使中华民族了解了整个世界的发展状况。

        迄今为止,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已经有所改变,但是在整个世界格局中仍然相对弱小,所以,多年来我们国家的政策中一直有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一项,其中也包括在方方面面了解整个世界的发展状况。即便是绘画艺术的发展,也需要立足本国,放眼全球,吸收整个人类创造的智慧财富。这样一项任务,国家不可能要求每一个民众做到,但是通过教育制度施加这样一种影响,逐渐推及更广的领域,这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的需要。尽管陈丹青讨厌“国务院语言”,我在这里还是要讲一段“国务院语言”:一个通过国家教育部门培养出来的素质全面的“绘画研究生”,如果仅仅定位在“画画的”这个层面上,与民族发展的要求相差得实在是太远了!事实上,国家不仅仅把他看作一个“画画的”,还会作为一国的“公民”和社会的“高层次知识分子”来培养,要求他具备一个高层次知识分子应有的全面素质。一方面,这是中国绘画界了解整个人类绘画世界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作为一个国家公民和社会知识分子的需要。所以,国家以教育的方式推行了一种群体意志——所有类别的研究生入学考试都考英语。

        有人反驳说:美国的艺术研究生不考汉语,为什么中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一定要考英语呢?最简单的回答是:因为美国不需要而中国需要!在目前的世界上,中国还没有美国那样的资本,所以要根据本国的处境决定本国的政策。绘画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中包括英语,这不但是绘画研究本身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中国需要自己的知识分子群体具备睁开眼睛看世界的能力。

        综上所述,“绘画研究生”的身份定位,从较低的要求看,要定位在“学者”的层面上,从较高的层面看,要定位在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层面上。简言之,“绘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单单是个人发展的要求,也体现着本国的教育发展战略。

        以上,就是陈丹青把“绘画研究生”定位为“画画的”之所以行不通的原因。

【注释】

[①]邓椿《画继》,载米田水译注《图画见闻志·画继》,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269页。
[②]《宋史·选举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③]刘金华《画学考》,载《艺术百家》2010年第2期。
[④]俞剑华《中国绘画史》(上),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版,第166、167页。
[⑤]刘金华《画学考》,载《艺术百家》2010年第2期;彭亚《北宋国子监画学体制及教育职能考论》,载《美苑》2009年第1期;董锋《宋代画学新探》,载《美术与设计》2003年第3期;张光福《宋徽宗时期的皇家绘画学院》,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0年第2期。
[⑥]马媛媛《北宋“画学”教育中的文人画观念及其成因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度硕士学位论文;彭亚《北宋国子监画学体制及教育职能考论》,载《美苑》2009年第1期;董锋《宋代画学新探》,载《美术与设计》2003年第3期;张光福《宋徽宗时期的皇家绘画学院》,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0年第2期;李亚兰《论画学与宋代绘画》,湖南工业大学2001年度硕士学位论文;赵英辉《试析宋代画学教育对中国绘画的作用》,载《上海艺术家》2007年第5期。
[⑦]柳诒征《中国文化史》(下),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801-807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0 02:13 , Processed in 0.12816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