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778|回复: 8

《书法报》李廷华文章:《再评王岳川教授的“文化书法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2 19:32: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再评王岳川教授的“文化书法论”

李廷华

王岳川教授新发表《文化书法重建中国立场文化身份》一文,将其”文化书法”与“中国立场”、“文化身份”强为纽结,错误逻辑更趋发展;其渲染“国际书法界”“去中国化”之说,乃制造伪问题以夸饰其“文化输出”之功用;皆背谬书法艺术文化本质,为当今学术泡沫之典型。本“学术问题学术解决”之义,就王教授文字再为批评。

一、逻辑之误乃思想之谬

王教授在其新作里,拉出远在美国的杜维明教授为自己张目,说杜氏之“文化中国”和自己的“文化书法”一样,“用浅层的形式逻辑看可能不通,从高层的辨证逻辑看却充满了新意。”半遮半掩承认其逻辑不通之际,又在犯新的逻辑错误。其实,杜维明教授“文化中国”之说,在形式逻辑方面也并不错误,“中国”作为疆域历史概念,以“文化”而经纬之,完全可以成立,而“书法”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品类,再前置“文化”,混淆了内涵和外延,看似崇奉,实为对“书法”本义之贬损。当年“大跃进”火炽之时,哲学家、武汉大学校长李鹤鸣询其友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个说法在逻辑上通不通?其友即以“辩证”为答。此之谓“辨证”,实“诡辩”之同义。王岳川虽顶戴教授一级,却屡犯常识错误。于“逻辑”之辩,跌落尘埃,自家洗面拂灰可尔,却扬灰他人,此非学者之应为也。
学术本来是切磋商量之事,但若预设“立场”,自许“身份”,便很难反躬自问,迷途知返。比如,作为学术用语的“文化身份”,其本来意义是某一具体民族与生俱来的基本特征,若亨廷顿所云:“文化身份是由共同的宗教信仰、民族血统、地理、经济环境等因素共同形成,其特征比起政治、经济结构更不容易改变。”换言之,两个中国人哪怕在国内兵戈相向,到了国外的文化场域,他们依然有相同的“文化身份”。王教授之荒悖在于,他将全民族共有的“文化身份”,改造为自己的专利,将一个世界文化比较中的概念,用作在国人面前自高身价的“消费品”,似乎没有他的“文化书法”,中国人就没有“文化身份”,他的“文化书法”问世之前,中国当代书法全是无意义的形下之为。此种狂妄,若纸人草衣,唬人之外谈何价值?当今之世,人心浮糜,文心浮宕,若王教授,出头越位之思远过白首穷经之念,非炒作连天难以惑人群,非标新立异不足博位望,当书法成为显学,“书法权力”成为揽金利器,而北京大学的金字招牌又是通向“书法权力”之便宜,以前的“文人书法”太平实,不具口号独创性,于是“文化书法”便应运而生。殊不知文化问题非同其它,“不讨论”是不可能的,况且,王教授硬将不通之说奉为宗旨,将一己之私捆于“国家立场”战车,真若在国际上传播中国书法的“形象大使”,这就不得不让人再费笔墨,廓其谬误。

  二、“伪问题”及自我消解

王教授说:“中国书法在国际书法艺术界中遭遇长期‘去中国化’的过程。‘去中国化’现状隐含着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横加干预的文化政治企图。国际书法领域的‘去中国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文字上的‘非汉字化’乃至‘废除汉字’。二,形式上将西方现代性无限拔高,将中国风格整体贬低,将西式美术风格全面强加在书法形式上,突显‘现代性’的霸权话语,从而将书法形式‘去中国化’,三,认为中国历史和当代上没有任何创造,只有听从西方后殖民话语。”
这是违背事实的臆造,也是将局部现象渲染为严重问题的夸张。过去一段时间,以日本艺术界部分人士为代表,张扬“现代书法”,影响及于我国部分人士,但是在实践过程里自为消长。有很多探索“现代书法”者,也并未停止对传统书法的研寻。中国历史上的创造,特别是书法,昭然彪炳于世,中国书法近三十年来国际交流之频繁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国际书法艺术界”依然以中国书法居中心地位。至于在个别问题上各国书法学者有不同意见,是任何学术领域都经常发生的事情,根本不必对其严重性张扬过甚。王教授夸张自己在“国际书法界”的战斗业绩,罗列种种,全是东亚文化圈内的分歧,与其所云:“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横加干预的文化政治企图”全无干系。书法是远离意识形态中心的边缘文化艺术品类,正是这样的性质,决定了书法可以作为恒久的文化象征。王教授之所为,表面上是要让书法进入中心话语,倘任其说,中国书法反将在工具化中失去原来品位。可以说,“国际书法界”主要还囿于东亚文化圈,这是几千年流衍形成,韩国、日本在书法问题上的自尊,恰恰彰显了中国书法的价值,也根本不足以影响中国作为“书法原创国”之地位。渲染假想敌以迷惑人群,从而夸大自己抵抗征伐的价值意义,这种虚张声势和学者应持之实事求是态度背道而驰。
王教授不仅能够制造“假想敌”,还能够须臾之间“化敌为友”。他说:“文化输出的呼吁已经成了防止‘文化战争’的‘文化国策’——君不见中国的‘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已经遍布世界各国,它们的重要任务就是向海外输出中国文化,而我这些年足迹遍及欧美长期巡讲,顶着压力坚持输出包括文化书法在内的中国当代创新文化。东西方书法文化真正互相学习的时代在季羡林提倡、北大书法所多年努力下逐渐成为现实。”王教授的“文化输出”呼吁是什么时候变成了“文化国策”?“东西方书法文化”中的“西方”又所指为何?什么时候剑拔弩张的文化战争就突然变为“互相学习”的大好局面?一个学者,谈任何问题,都应该有充分论据,王教授则可以一边制造伪问题一边拿出伪结论,惟独不见中间的论述求证过程,贪天下之功为己有,这哪里是搞学术,是在玩魔术。这样的玩弄,既混淆国内书法学术界之视听,亦有损中国书法在国际上之地位,倘王教授真成中国书法“向世界输出”之代表,四海横游无忌,则“书法已亡”之谶可俟矣。

  三、国际文化交流需要正常心态

当代世界,经济一体化已成必然,文化交流亦更繁复,世界上各种文化之间,有共存也有差异矛盾,所谓文化软实力,简单言之,必然表现于人民文化素质和人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发展同时,提高人民文化素质使其对国家资源的管理分配更有权利,从而形成上下齐心,共同发展之民族精神,这才是国家文化软实力之根本所在。各国之间,这样的软实力的竞争越激烈,对人类发展越有利。近代以来,以“科学”、“民主”为核心的价值观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认同,中国“五四”精神和“北大传统”,正是以此为皈依。到了二十一世纪,是不是有另外的价值观可以取而代之?季羡林教授提出“二十一世纪是东方文化占主导地位”,虽似壮国人之气,实亦考量未周。“中国崛起”,在经济方面的迅速发展是显然的,在国民文化精神建设方面,恐怕还欠缺很多。比季老年寿更高如今健在的周有光先生,也是老辈留洋学者,他则认为:“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之说没有依据,文化沙文主义并不利于国家发展。中国力量更强大,国民精神更健全,则更加会平等待人,既珍惜自己的文化,也尊重别人的文化。在这样的文化观念和格局下来谈书法,书法应该永远是中国人文明文雅的使者,而非火气冲天与人决斗的工具。同时,也应该明白,书法是中国文化里产生的高雅艺术,它能够得到东方文化圈较大认同,在更加广大的范围,得到的认同就逐渐减弱,这也正是世界各国固有之“文化身份”“比政治、经济结构更难改变”的表现。还须承认:中国书法几千年的发展传承,也有东亚文化圈其他国家人民的贡献,比如,王羲之等晋人墨迹的唐摹本,在我国已希如星凤,而在日本,则还有“丧乱帖”、“孔侍中帖”等,如果日本人说他们在王羲之墨迹临本保存的某些方面比我们做得好,吾人完全可以接受而不必反唇相讥。王教授将王铎书法与“二王”并列,称其“三王”(未知将来是否还有“四王”之加),其实,王铎书法在几百年间,并不被国人看好,在包世臣的《艺舟双楫》里,包氏就将王铎草书置于邓石如之下。倒是日本书坛,早对王铎礼拜有加,中国当代的“王铎热”可说是特别意义的“出口转内销”。这些例证说明,在文化交流方面大不必如王教授渲染的那样紧张。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条件更加改善,书法家出国展览讲学机会越来越多,可以说,所有从事书法艺术学术者,都在有声或无声地进行着书法国际交流,此又非漫游三十余国而言不及义之王教授可以专擅。

四、书法技艺与感情、境界不能分割

   王教授说:“我从半个世纪的书法临习和创作中深切地体悟到:书法在初级阶段是‘写技法’和‘重结体’,中级阶段是写‘人’和‘情感’,高级阶段是写一个国家的‘文化’和‘精神’”。所云让人想起冯友兰教授的人生“四重境界”说:自然境界,混沌未开;功利境界,为己为利;道德境界,为人为公;天地境界,万物皆备于我。有学者胡文辉论曰:“设论固可谓道貌岸然,玄之又玄,然而反观冯氏自身的人生实践,亦不过随波逐流之辈,一生更不脱‘应帝王’情结。则其人去‘道德境界’尚远,犹在‘功利境界’中也。”王教授每喜以其“创作”为“文化书法”之佐证,其书法水平究竟处于哪一阶段,非此处愿论,但是,书法一道,真要掌握技法和结体也非易事,若方法不对,也可能写六十年还是依然故步,或者越写越坏。中国书法还有一特色,即感情色彩伴随其全过程,有很多技艺尚多欠缺的作品,其感情表现却是浓烈的,这也是中国书法得以广被人群的原因之一。技艺因素存在于书家研寻全程,与感情精神往复循环渗透而至于“人书俱老”,洵非王教授之“文化书法”及“三段论”,既割裂书法内在之文化因素,又违背书法习练之融合本质,逻辑之不通,内因于书理之未习。书法艺术从来是以个体精神技艺劳动而具显其独特价值,只有在长期习练里达到心手两忘,下笔心不外骛之际,才可能有好作品出现。谁在写字时以“国家立场”、“文化身份”自命,那个字就一定写不好。历史上显例不乏,锺繇的《宣示表》衔曹操之命指示孙权,代表的是“国家立场”,但其本质是高级书手。王羲之写《兰亭序》完全是个人心情,席草临流之间,全然忘记身份,也无论国家,正是在天地契阔里生成的无穷感慨,才生成心手交和之万古华章。王教授大言煌煌之间,每以庙堂使者自命,对“乡村学者”蔑以视之,全不知学术乃天下公器,初不问发生于何处;论辩须平等进行,又岂论地位高低。钱锺书先生有云:“大抵学问乃二三素心人于荒江野老屋中商量培养之事,朝市显学必成俗学”。所谓荒江野老,乃指心情,王羲之、苏东坡都有庙堂经历,但其心情作为终是“山边水边之人”。谈书法不能不涉及文化,涉及人生情态,此又于“文化书法”异趣也。

  五、北大传统的反面是文化偏执

   王教授是北京大学教授,“北大传统”亦常被其口,那么,真正的北大传统究竟是什么?如果我没有误解,科学民主精神,兼容并包精神应该是其基本。用这样的传统精神来衡量王教授“文化书法”,恰见背道而弛。书法是艺术,书法理论则不能不遵循科学的严谨轨范,容不得逻辑谬误和观念荒悖。北京大学文科堪称执中国大学之牛耳,但现在状态却并无书法教育之优势,书法研究所之产生,实亦书法成为“显学”之余绪及教育商品化之滥觞。王教授身膺其命,倘虚心向学,诚心育人,集思广益,不耻下问,亦未必不能于纷纭书坛有所作为,然其学既未备,又心在功利,草率操切,以“文化书法”之不通遗天下笑。言及此,我亦为北大痛。何惋叹如此,因真正的“北大传统”早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包括乡村学者)的共同精神财富,非徒未名湖畔楼台,燕南园中花草。蔡元培先生在《教育独立议》一文中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王教授鼓吹之“文化书法”,恰与蔡先生教导相悖,乃为“他种目的”之学术投机,投机必专断,专断即无学术。设若北大书法所学员为“发展能力,完成人格”而来,不类王教授所谓“国家立场”、“文化身份”,尚能见容于王教授乎?倘能之,其书法所学员之“文化身份”,又岂非子虚乌有乎?倘有学员问:“教授告我辈熟读经史子集,然教授所写之‘书法’全为世人熟烂之句,吾辈耳熏间已得之,岂非不学亦可乎?”倘王教授游学外邦表演时,外人询问:“汝书唐诗即为书法输出,我辈先亦喜书此,得无反输出乎?”此类恐难胜举矣。北京大学故校长胡适之先生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之说,王教授则反串为“小心假设,大胆求证”,何卤莽灭裂若朱温投清于黄之为!胡适之先生有“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之说,王教授则满口主义,一地鸡毛,诚不识“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谈学术当以学术为旨皈,王教授却假“中国崛起”之威,质问对方之“话语动机”,戾气横溢,已将“文化身份”变幻为“权力身份”,又岂知君子行远必迩,登高自卑之义哉。其实,书法本艺文之学,非争斗纵横之术,何至“九死其犹未悔”之呼天抢地。易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勉为书法爱好者,处乡村,幸互联网无远弗届,瞬时可达于听闻。此我知学术为天下公器必成现实,故不吝再为芹献。

 
发表于 2011-2-2 22:25:31 | 显示全部楼层
::gif88::gif

新年的学术大歺!
书法界这些年很少有这样深刻而尖锐的学术批评文章了!
再期待王教授的反批评把这一争论引向深入!
发表于 2011-2-3 15:42:29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的口气就是大,大到没有边。
我想到一位朋友和我说的,书坛难道有神仙?
怎么有那么多的救世主呢?
发表于 2011-2-3 15:4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数了一下,王的文章有几十个“主义”
文化拿来主义
送出主义
欧洲中心主义
西方中心主义
现代主义
地方主义
书法唯技术主义
书法唯美术主义
书法唯民间主义
书法唯视觉主义
书法唯本能主义
书法媚外主义
书法消费主义
书法拜金主义
书法部落主义
书法市场主义
文化虚无主义
技术中心主义
民族主义
文化保守主义
文化自卑主义
文化失败主义
后殖民主义
发表于 2011-2-3 22:30:43 | 显示全部楼层
::gif76::gif::gif160::gif
发表于 2011-2-4 12: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文妙论!这是当代难得的一篇批评好文。
发表于 2011-2-4 21: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1、学者先疑。任何理论学术的提出都应避免不了别人会去置疑、批评、误读甚至攻讦。这当是十分正常的。反之,这种学术理论就真成问题了。王教授呕心弘扬中华文化,其志可嘉。但若把自已置之道德高台而把置疑批评之声斥之为“邪气”,以王文所答之对待方法,见其不屑和傲慢,这则更显不是学术定位“基本是客观” 的,而是不能见容。李廷华先生之文或许言语有意气处,但应是一篇发人思考和启迪的好文,是为尖锐但也见理。当应把批评和置疑,供理论学术修正完善之利,而不应当是“邪气”和“攻讦”之说。

2.书法是一种文化,强调书法的文化也不错,我也赞同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文化和哲学,但其它艺术何尚不是如此呢?把书写的内容或“素材”当做书法作品的内容,我以为这又是强调者的一种误解。书法之所以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主要还是由书法艺术纯粹性所决定的,而不是简单地因为文字传达的内容。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有自身的形式和内容,倘若只以书写的文词为内容,这书法也就徒具外形,也没有书法艺术的独立性了。正如公心先生言:把书写“经史子集”为“文化书法” 的内容,就是不适当的,把历史知识等用于当下的文化体验、文化内容和文化价值,这是常识错误。

3。“一身名号”可谓见其“身份”?!正是“身份”之重当代书法当是难以承受。其实,当代“文化身份”的确立往往不是由当代人所能力的,更不是官方赏赐的。想当年,八大、徐文长、石涛、杨州八怪等等,他们有什么“文化身份”?都是被当时主流讥斥之为“野狐蝉”“不入流”。当然,几百年后才被公认是真正彪炳史册的人物,成了真正中国艺术文化的“身份”代表。今天社会多元,认识审美多元。这是好事。不能用一种观念一种理论一种思想一统天下。你可学经典回归汉晋,我也可学西方文化艺术大胆创新,不同的艺术道路不同的艺术实践不同的艺术审美都要尊重。在“方针”下学艺术,这艺术还学得好?除己所好,其它都是 “丑”,都是‘“脏、乱、差”’,恐怕也是一种文化“霸权”和“文化沙文主义”。

4、中国传统文化丰厚精深也灿烂,但中国的文化传统却很糟糕,从本质讲就是皇权和专制。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吸吮不尽的营养料。但另一方面又往往背负沉重而难以前行。我始终认为,在中国文化传统下难以产生现代化和现代文明,也会萎靡中国文化。恰恰是改革开放,使人民思想观念大解放,经济大发展,才复兴了中国文化,赢得世界尊重。这是唐以后千年才见得的奇迹。改革开放不仅是富国强民之路,也是本,改革开放也是中华优秀文化复兴更是发展的保障。我们应当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应该打开眼界,学习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学习现代文明和现代知识文化。

5、“不惧”也是一种境界。但我看书法在线网论还是较中肯的。良药苦口,当然苦口未必良药,还望王教授斟酌善待。
发表于 2011-2-13 22:5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以为今天的书坛没有学术,很难再有学术!
学术大抵主要是学院在搞,可是实际上院校读的书法研究生,博士生大多都是在为了文凭,导师也难说是合格的导师,导师的字差的惨不忍睹,学问也难说可以为师,
说实话,今天的明师很少,会教的老师也很少,合格的有师德的老师更少,这样哪里会有学术呢?
一度时期大家大谈魏晋笔法走的所谓“绞转”,还是刘彦湖先生说的好,一次网络对话中,一位网友大谈绞转,向刘先生请教所谓的绞转,刘先生说:我不知道什么绞转,我只知道古人笔法中有“使转”……
王李之争也很难说是学术之争,挺多是“笔仗”而已,现在似乎网络效应之下王占下风,实际之所以王居下,不是因为王的文章、理念的问题,而是大伙看不起王的字,属于印象分较差,网络的争论多半是这样的。
其实,文化书法,艺术书法,学院派书法都只是宣说的名号,其实知道它是个什么意思就行了,没有什么可以不可以的,但本质上我不太喜欢这些名号,强调书法需要文化作底子就可以了,强调书法是艺术也就可以了,强调书法可以利用就可以了,搞出这些名号实在落人口舌便是一弊也!
发表于 2011-2-19 11:33: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近读《南方周末》刊有中山大学教授袁伟时先生一文,很感动。转此供王、李暨诸兄一阅。
                        给人以自由的是思想
                                          ——2010年11月9日在徐晋如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
                                                                                    袁伟时

    现在在深圳大学执教的徐晋如博士,正直,刚强,才华横溢,是著名诗人,儒学造诣很深,唱得一口好京剧。但他喜欢招惹是非。还在中山大学念博士的时候,就弄出一个“十博士反对圣诞节”的事件,全国沸沸扬扬;我也发表文章,严厉批评了那种文化不宽容的心态。后来又发起“十博士批于丹”。但是,我们互相尊重,相处很好。去年11月,这位独立特行的帅哥,邀请我参加他在学而优书店举行的新书:《高贵的宿命——一个文化遗民的怕和爱》(华龄出版社2010年8月北京版)发布会。以下是我在会上的发言。

    今天很高兴来参加新书发布会。我从不参加这类活动。今天破例参加,首先是表示对徐晋如先生的敬意。
我很多地方不同意晋如的观点,但是我很尊敬他。之所以尊敬他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他是一个很耿直的知识分子,在现在的环境下那是非常难得的。他继承了中国士大夫的正气,这种正气我认为在任何时代都是需要的,是非常宝贵的财富。除了品德上赢得很多人尊敬以外,第二是他的才华。在当代的知识阶层里面,在那么多方面有所成就的人,是很少见的。大家都知道他是诗人,他对中国的古代文化很有研究,而且对曲艺很有造诣。
     除了对他个人的尊敬外,我今天晚上很愿意来参加这个活动,一个更主要的理由是,我在考虑,我们的时代应该有怎样的思想文化学术环境?我刚才讲我很多观点上跟晋如是不同的。比如这本书里面讲到白话文的反动性,但是我认为白话文是历史的大进步。同时他对新文化运动是坚决反对的,而我,可以讲我的整个学术生涯都在捍卫新文化运动的价值。2009年5月,新文化运动90周年,我写了一篇两万字的文章,从九个方面阐述新文化运动的必然性、起源、内涵和历史作用,驳斥否定新文化运动的那些论调,指出新文化运动就在我们身边,直到社会转型成功,这个运动不可能中断。这篇文章已经在《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四期公开发表了。
   不同的观点应该怎么处理,这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我们长期习惯于思想统一,但这个是绝对办不到的,那是对学术、思想、文化的摧残。回顾中国的历史,不讲得那么远,以民国来说,思想文化最辉煌的时期是新文化运动前后;也就是说,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文化高峰。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一个文化高峰,主要因为当时环境的主要方面是非常自由的,很多元,而且各流派之间是互相尊重的。比如说,讲文化保守主义,梁漱溟很有名,但他跟李大钊的关系很好,跟胡适他们的关系也很好,甚至有时会共同在一些宣言上签名。陈独秀、胡适是朋友,在同一个战线办《新青年》,后来两人在政治上分道扬镳。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陈独秀的学术著作胡适仍然大力推荐出版,这是很难得的。另外有件很著名的事,章士钊是反对新文化运动的,但是当陈独秀遭难的时候,站出来为陈独秀辩护的就是这个国学派鼎鼎有名的代表人物。
     我们的前辈是那样尊重不同意见,我们今天能不能恢复到那个时候的局面?我认为这关系到中国学术的前途、思想文化的前途。这里每个知识分子都有责任思考,同时在自己的岗位上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营造一个环境,让各种各样不同观点能够兼容并包,形成宽容的环境。但是晋如先生在这本书里面说“宽容的本质是乡愿”,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
     在广州讲这个话,我想特别重要。因为20世纪中国之所以形成一个不允许发表不同意见的局面,是从广州开始的。国民党在广州建立了的所谓革命根据地,特别是1923年以后,陈炯明失败了,他们在这里成立了一个政府,孙中山当上了大元帅。他做大元帅的时候,国民党做的是什么事呢?要党化教育,要党化司法,整个社会要党化,就是一元化,不允许言论自由,不允许思想自由。近代中国统制思想的制度就是从广东开始的。这个制度随着北伐军前进,影响越来越大,结果在湖南引发了著名的文化人叶德辉被杀事件。王国维之所以自杀,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叶德辉被北伐军镇压了。所以我认为,在这样一个地方,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倡多元并存、学术自由、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会有更加重大的意义。这是我今天晚上很高兴参加这个会的最主要原因。
    我相信大家都会同意,包括晋如也会同意这样一个观点:大家必须携手,共同营造最利于学术文化发展的自由环境。我想讲的就是这些。
  
    附记:以上即席发言,重读一遍,觉得意犹未尽。晋如憎恶专制,但可能没有注意到:“思想自由不仅要求解除法律的禁锢,而且要求不同思想并存。最成功的暴政,不是那种应用武力来保证其一统天下的暴政,而是使人们不知道其他可能性的存在,不知道还有其他道路可走,不知天外有天。感觉或价值承赋并不能给一个人自由,给人以自由的是思想,理性的思想。”(艾伦•布鲁姆:《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第26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北京版)愚意以为,毋忘主要目标!对其他不同观点,多点理解、宽容和尊重。
                                         2011年1月21日星期五
                             刊登于《南方周末》2011年2月17日星期四D17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11-26 12:55 , Processed in 2.82410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