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911|回复: 3

官军来了(原载〈书法〉2009年第7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2-21 09:5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官军来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解析

天生书呆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老杜是大诗人,诗名家喻户晓,诗歌百代传唱。老杜是大书家,其书虽已失传,其《李潮八分小篆歌》反映了他高明的书法见解,“书贵瘦硬方通神”一句顶上婆婆妈妈的书论一万句。老杜还是最伟大的书法未来预测家,他在公元763年做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对公元2000以后的书坛形势进行了准确的预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启功先生曾说“官军来了”,指二十一世纪初大量的业余书法水平的官员占据各级书法家协会的领导位置,其数量之多已经成军,其覆盖之广已至黄河之南北,其来势之猛已如同正规军队摧枯拉朽般地收复失地。

“剑外忽传收蓟北”,剑外,剑门关外,蓟北,河北北京一带。连四川剑门关外那样偏僻险峻的小地方都忽然流传着官军收复了河北、北京一带书法家协会的消息,可见书坛的官军现象已经非常严重,地球人差不多都知道了。

“初闻涕泪满衣裳”,刚听到这事的时候很多人哭得鼻涕一把,眼泪一把,泪飞顿做倾盆雨,把整个衣裳都淋湿了。什么人会痛哭流涕呢,具有悲天悯人情怀,真正关心书法事业的人当然会感到不平、失望,但多数人的情绪表达方式顶多是骂娘而已,不至于哭泣,那些多愁善感、不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可能会痛哭流涕,但当代书坛人的情感已普遍麻木,这样的人应该不多。真正痛哭流涕的人,应该是某些真正的书法家们,他们字写的很好,资格很老,渴望获得主席副主席理事等书法官的位置,已经等待了很多年,投入了很多钱,结果黄粱梦一场,桃子被人轻松地摘走了,岂有此理,岂能不哭?

“却看妻子愁何在”,可是回头一看,老婆孩子嘻嘻哈哈,高兴得狠,一点也不发愁。夫唱妇随,夫哭妇也该随呀,怎么老公在那哭,老婆在那乐呢?是女人头发长见识短,孩子小不懂事,不理解男人的处境和心情,不能与男人同忧同乐吗?当然不是,现在的女人聪明得紧,见识一点都不差。现实生活中无数鲜活的事例都告诉她们,男人的飞黄腾达固然是好事,可是男人有钱就容易变坏,有权也容易变坏,一有点权力,就开始寻花问柳,喜新厌旧,包个二奶三奶什么的,到那个时候女人独守空房、望眼欲穿的日子还不如你写字来我做饭的生活更温馨更舒心,所以,你哭你的,我乐我的。

“漫卷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诗书欢喜得快要发狂。当年,老公还是个书生,每天还能读读书、作作诗、写写字,自从有了点小名气,特别是把目标锁定那个什么主席副主席理事后,整天想的是拉关系走后门投机钻营,心态就浮躁了,书读不进去了,读也不读正经诗书,改读厚黑学了,诗不爱做了,文章也不爱写了,原来的一点小文才,除了编段子就是给领导唱颂歌,眼看着就糟蹋得江郎才尽了。如今,老公梦寐以求的书法官被别的官抢走了,说不定老公由想官想的变态又变得正常了,又重操旧业读书写诗了,又象一个正常的书生、学者、书法家了,这多么令人狂喜呀,心情一高兴,就把那些落满灰尘的诗书拾掇拾掇,卷巴卷巴。

“白日放歌须纵酒”,艺术需要情感也需要灵感 喝酒能产生艺术灵感,歌唱能宣泄情感,狂歌与醉酒是艺术家的本色,古诗曰: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街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但是人在官场身不由己,自古以来官场上是不能轻易纵酒放歌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宴长江的时候,曹操可以在酒酣之后赋诗放歌,其他人不行,不但不能纵酒放歌,话都不能乱讲。有一个不识趣的扬州刺史,姓刘名馥,虽多有功绩,却一不留神在曹丞相对酒当歌的兴头上说一句不中听的话,脑袋就被砍下来了。官场险恶,书法家绝意仕进,可以回归才子本色,二锅头随便喝,小曲随便唱,夜深人静可以喝,可以唱,光天化日的白天也可以喝,可以唱。想喝就喝,想唱就唱,无比的轻松,无比的自由,无比的潇洒。

“青春作伴好还乡”,还乡,不是象苏秦那样第一次“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那样的狼狈还乡,也不是第二次“昆弟妻嫂侧目不敢仰视,俯伏侍取食”那样的衣锦还乡,更不是“我胡汉三又回来了”那样小人得志般的还乡,而是回到艺术之乡,回到艺术的本体,回到精神的家园。青春,不是年龄上的青春,不是返老还童,而是艺术生命的青春。书法家多数都是大器晚成的,人到了五六十岁,字写了三四十年,艺术风格还未必成熟,艺术年龄上还处于青春阶段。况且书法家当不上书法官,离开了名利场,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从此迷途知返,痛改前非,其伴随而来的结果极有可能是重返艺术青春或者是迎来第二个艺术青春。

“即从巴峡穿巫峡”,艺术上的还乡之路不是平坦的,一帆风顺的,要经历巴峡、巫峡那样的急流险滩。为什么艺术回归之路不平坦,因为官气会扼杀才气。当年何其芳当了文化部长,他的艺术就退步、荒芜了,被称为“何其芳现象”。他本人解释说:“一个平凡的人,当他的生活和他的思想发生了大的变化的时候,……由于否定了过去的风格而新的风格又还没有形成,由于否定了过去的艺术见解而新的艺术见解又还比较简单,只是强调为当前的需要服务,只是强调内容正确和写得朴素、容易理解;而且由于没有从容的写作时间,常常写得太快、太容易,这也是一些原因。”文艺是相通的,作家有“何其芳现象”,书法家当然也有“何其芳现象”。当上书法官了,字写好写坏都能卖了,生活好了,应酬多了,思想变了,不思进取了,旧风格没有保住和巩固,新风格不再追求,字写得越来越退步,人变得越来越油滑,这不就是当年曾经独领风骚后来位高权重的很多书法家的现实写照吗?当书法官的艺术水平权力面前退步,长期梦想当书法官的也必然或多或少受到权力的影响。官瘾有如毒瘾,一旦沾染,必须费大气力戒掉。所以回归艺术之路漫漫而修远,需要克服魔障,需要浴血再生。实际上,回归固然艰难,但官路已被断绝,别无其他选择,不回归也得回归。醒悟的越早越好,行动的越快越好,所以老杜煞费苦心地用了一个“即”字,如同当头棒喝:“快走!”
“便下襄阳向洛阳”,很多人可能认为,把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成是老杜对当代书坛官军现象的预测,是牵强附会、胡乱联系,是恶搞。这是僵化的思维,太没有情趣了。老杜在这最后一句诗里,明确透露了书法的信息。襄阳、洛阳,看起来是两个地名,实际上明白无误地指向了书法。襄阳指谁,米芾米襄阳也,帖学之代表;洛阳指谁,龙门石刻也,碑学之代表,一碑一帖,书法之全部也,此诗为书法而作明矣。老杜是唐朝人,唐代是帖学的时代,他那时能够准确地预测到了清代兴起的碑学,真是具有无上的智慧。更为神奇的是,碑帖共存是当代书法的重要时代特征,他将襄阳和洛阳并提,也就是将碑帖并提,把他的预测准确地锁定当代,他真是史上最牛预测家!于是这句诗的意思就再明确不过了,书法家在还乡之路上,一旦跨过了巴峡穿过了巫峡,便能乘风破浪,向帖学和碑学的高峰,勇猛前进。

以上解析,说的是书坛的官军现象对书法家个人的影响。个体的总和便是社会。摆脱了官军,无数书法家获得重生,书法艺术也必将获得重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当各级书协的官位都被业余水平的官军占领,那些协会已经不是书法家的协会了,可以说书坛被官军占领之日,便是书协消亡之时。所以,要用辨证的眼光、乐观的态度解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对官军的来势汹汹,不能“愁”得“涕泪满衣裳”,而应“漫卷诗书喜欲狂”!

纪文达公曰:“吾自校理秘书,综观古今著述,知作者固已大备。后之人竭其心思才力,要不出古人之范围,其自谓过之者,皆不知量之甚者也。”,一千多年前,老杜的一首《李潮八分小篆歌》把书法理论那点事说明白了,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把当代书坛这点事说明白了,我们这些智慧平庸的后学,只要对古人古风尚有恭敬之心,不妄自尊大,把古人的一本书读透了,一首诗参悟明白了,就能写出一篇篇文章来,这就叫千古文章一大抄。

自唐以来,宋元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恐怕已被千百万人读滥,但破解该诗秘密,对该诗进行书法解读的可能只有我一人,不知我算不算老杜的千古知音。
发表于 2009-12-21 15: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gif88::gif 呆子抄的高,解的妙。::gif80::gif ::gif160::gif
发表于 2009-12-21 18: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gif88::gif ::gif88::gif
发表于 2009-12-21 21:34:05 | 显示全部楼层
::gif88::gif ::gif88::gif ::gif88::gif 呆子牛年再出手,或为牛年收山牛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3-29 02:20 , Processed in 0.13513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