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575|回复: 35

走近马叔礼(台湾日月书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2 09: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刚来山东演讲过。

易经:周公——孔子——马叔礼




马叔礼:萬 古 長 空 ‧ 一 朝 風 月

-- 孔 子 與 易 經--

易經是講大自然六十四大法則。達爾文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過是其第五需、六訟兩卦而已。此學是所舉例証多,而所含自然之法則少。然歐美國家已視為寶典,政治、經濟輒以此學為基礎。兩百年來,把地球資源耗盡,生態破壞,國與國、種族與種族、宗教與宗教,皆在重重疊疊的競爭對抗關係中,耗弱了向前的力量。如今世上,雖不乏有識之士,高呼保護生態,全球一家,然而終缺乏一套完整的理念與學問,既能對應自然,又能轉化人心的思維。今日世界的危機,一言以蔽之,就是﹁以人為本﹂,而非﹁以自然為本﹂。人只問自然要知識,有了知識,再去修正自然,朝人的自私意願走。而商業化的處處以﹁私利﹂為社會導向,更加速了迷失﹁天理公義﹂的方向。
而中國在三千一百多年前,周文王已完成了六十四大法則,彼此之序、綜、錯、內外等關係之大結構,想以自然之理,管理國家。後經約六百年之後的孔子以﹁格物﹂之法開解,更增添了彖辭、象辭、繫辭等內容,使易經之學更加完備,精妙、至不可思議的程度。然而孔子卻還謙虛的說,他是﹁述而不作﹂的。他是以﹁溫、良、恭、儉、讓﹂的謙德服眾,得居魯國大司寇之職的。又是以謙德避禍,而能任事保身。三國演義裡,彌衡雖富才學,然擊鼓罵曹,不忍一時之忿,卻遭曹操借刀殺害。孔子周遊列國回來,著﹁春秋﹂而亂臣賊子懼。雖也得罪當道,卻因他的賢名滿天下,當道亦不敢除之以留惡名於千載。他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勇者不懼之前,還要智足以保身。而他所担心的子路﹁暴虎馮河,死而不悔﹂的有勇無謀,果然慘死異國。此時從夫子周遊列國,在陳蔡蒙難的十大弟子,伯牛、顏回先已去逝,其餘或在外任官或他務,﹁皆不及門也﹂。妻子是在他回國前一年走的,兒子孔鯉在他回國後一年走的,而子路是追隨他最久,感情最深的弟子,當被剁成肉塊的噩耗傳來時,使垂老孤單的孔子,感傷不已,第二年孔子也大去了。故第十五謙卦,初爻說:﹁謙謙君子,利渉大川﹂,懂得謙道之人,才能度過重重險難的大川之阻。
易經原只有六爻陰陽交錯的卦體,而無卦象。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看見各種地形地貌的變化,忽然體悟到,若只有卦體,而無自然現象來對照,便無法分辨卦與卦之根本差異。請看下圖說明:











︵屯.蒙.蹇.解四卦關係圖︶

比如:第三卦﹁水雷屯﹂ 與第四十卦﹁雷水解﹂ 兩卦的內外卦互換。第四卦﹁山水蒙﹂ 與第三十九卦﹁水山蹇﹂ ,也互為內外關係。而屯、蒙兩卦又是序.綜;蹇、解兩卦,也是序.綜關係。此四卦是一個結構。四卦卦體皆有﹁水﹂,但在自然界是什麼現象呢﹖
水雷.屯.象辭﹁雲雷﹂,水是雲。
雷水.解.象辭﹁雷雨作﹂,水是雨。
山水.蒙.象辭﹁山下出泉﹂,水是泉。
水山.蹇.象辭﹁山上有水﹂,此水是冰,萬物都被凍住了,因此處境困難。蹇,是困難的意思。
卦與卦,有先後順﹁序﹂。如第三卦屯的.天上有﹁雲雷﹂成雨,才有第四卦蒙的.﹁山下出泉﹂;第三十九蹇卦的.冬天﹁山上有水︵冰︶﹂,才有第四十解卦的.﹁雷雨作﹂來春解凍。
每卦六爻,由下而上。上三爻,為外卦;下三爻,為內卦。
﹁錯﹂,是兩卦六爻陰陽相反,﹁ ﹂為陽爻,﹁ ﹂為陰爻。
﹁綜﹂是兩卦擁有一個卦體,而如鐘擺的來回相反。一變六.二變五.三變四.四變三.五變二.六變一.常言說,﹁錯綜複雜﹂便是從易經卦與卦的變化而來。雖複雜,卻井然有序。
所以把易經的卦體,加上象辭,每卦卦理對應自然的面目就清晰了。故子貢曾感嘆的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當時講詩經、尚書等文章,還是有德學兼具的先生可傳,但有關天道的易理,則無人可以像孔子如此精妙貫通。
易經是孔子晚年最耗心力的學問,其實他早年就是以此為志的,他說:﹁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大過是易經第二十八卦,彖辭是﹁大者之過﹂。
國父中山先生的大者之過,在於過勞傷身、英年早逝。他是醫生,然而忙着上醫治國,卻疏於下醫治病。他曾﹁聯俄容共﹂,而北伐之後,蔣介石卻開始剿共。他若晚逝二十年,民國歷史或許沒有國共內戰一劫。所以大過卦卦辭是﹁棟橈﹂。棟樑之材,承天命有大用時,能夠承重而不彎曲斷折。是多少歷史轉折的大關鍵啊!
杜甫以﹁古柏﹂詩喻孔明而說:﹁志士幽人莫怨嗟,古來材大難為用。﹂孔明的大者之過,是天命不繼,劉備早逝。原先如魚得水的君臣際遇,換成了阿斗,君太弱,臣太強,很難不中司馬懿的離間之計。孔明大軍北伐,將行得勢時,卻被後主陣前喚回,徒然錯失歷史大計。
又如,滿清原以兵強馬壯得天下,然到太平天國舉兵時,正規軍八旗、綠營已不堪用。而靠地方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平亂。當最後一位將領被俘時,寫下了三萬字太平天國興衰歷程的降書。並反過來勸曾國藩,大舉漢人義旗,推翻清廷,他願為先鋒部隊,效忠於曾。曾國藩雖不為所動,然當時朝小野大,君弱臣強,曾國藩平定十幾年內亂,為朝廷除掉了心腹大患,功高震主,又賞無可賞,故有大臣密議除之。正膠着之際,忽然曾國藩奏章至,他將平亂大功歸於天子,並請求解散湘軍,討天子賞功放他回鄉讀書,以全宿願。此時君臣皆放下千斤重担,朝廷生出一團慶功的和氣。曾國藩熟讀歷史,乃於大功之後辭官,避免了﹁大者之過﹂。
治國以人才為本,齊桓公得管仲之謀,方能霸諸侯匡天下,管仲一死,易牙得寵,桓公便被害身亡而霸業息滅。劉邦得天下後說︰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我不如張良;統帥三軍,每戰必勝,我不如韓信;穩定後方,糧草運輸,我不如蕭何。但我的能力,在於可以用比我強的人才。而項羽對唯一謀士范增,都不能言聽計從。可知,得天下與失天下,關鍵在於得人才與失人才。
故大過卦 與頣卦 是序.錯關係,兩卦非常密切。第二十七頣卦彖辭說:﹁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及萬民。﹂有聖賢人才在國家適當之位,萬民才得以安養,此理千古不移。故聖人另一種避免大者之過,是要養賢或訪賢。如舜原是歷山的農夫,為堯帝訪得後,重禮相請,他又請出了五位賢者﹕益.烈火焚草、趨獸入林,使人獸分離,百姓免於恐懼。禹.導洪入江,氾濫乃止。陸地重出時,方有農地可耕。后稷.教民稼穡,使五穀豐登,百姓乃足以養生繁衍。契.為司徒,教以人倫,使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因此,社會和諧,國泰民安。皐陶.奠立法規,建立制度。堯乃能放心,傳賢而不傳子,﹁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方開一代聖世。
又如,二次大戰前,希特勒大吹民族主義,敵視猶太人。乃使物理天才愛因斯坦離德赴美。因他的提醒,使羅斯福總統下令,提前了原子彈的發明。才有廣島、長崎決定性的轉機。日本投降,二次大戰才得以結束。試想,若原子彈讓德國搶先一步完成,後果會是什麼﹖
頤卦彖辭有﹁頤之時大矣哉﹂。大過卦彖辭也有﹁大過之時大矣哉﹂。頤是頤養,天地養萬物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凡冬眠的昆蟲,立冬入土,驚蟄出土,若錯過了春、夏生長的時機,便不易生存。人何不然﹖小時長身體,要營養與運動。成年長智慧,要學習與歷練。若錯過了頤養的時機,身心皆成問題。治國之理,又何不然。孟子對梁惠王說:君王要體恤百姓,在農忙時不征勞役,百姓的糧食便吃不完。不用細網入溪流,魚鱉水產便吃不完;依季節才入森林砍伐,木材便用不完。
而﹁大者之過﹂的另一種過,是錯過了大展宏才的時機。如孔明未出山時,已知天下大勢,自然是大才。然若劉備三顧茅廬,仍不能及時出山,豈不也錯失一展鴻圖的時機嗎﹖而姜太公的﹁願者上鉤﹂,在垂暮之年,尚有可為之際,他的垂釣渭水,其實是志在釣人,不在釣魚。文王正訪賢,他則是訪君。於是最佳的君臣際遇,一開八百年天下的周朝,是因姜子牙未犯大者之過的出山時機。
孟子說:孔子是﹁聖之時者﹂,彖辭是他寫的,所以他對﹁時義﹂,最有獨到的體會。他說:﹁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一個有學養智慧的人,不僅能講出好話,也要知道講此話的時機。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果然他知天道後,能不犯另一種大者之過。當時魯國已為季孫、叔孫、孟孫三家攬政數代,魯君有名無權,三家欲借孔子賢名,收攬人心,孔子雖欲匡世,而不甘為小人犬馬,故從二十至五十歲,皆避世教學,不干祿位。棟樑之材,得數千年日月精華滋長碩壯,若一旦被富商買得,做為棺木,豈不是另一種大者之過。故他在繫辭裡說:棺椁的發明,﹁取象於大過﹂。他真是有感於當時自己的處境啊﹗
後來,季孫家臣奪權的楊虎,被三家聯合打敗出亡國外。孔子覺得國政略有可為,於是答應三家之請出仕。於是自五十一歲至五十五歲,他由中都宰而司空,而大司寇,以卓越的政績步步高升。與大國齊國會盟時,救君之危,又得回失地,聲望達至最高。不料齊景公懼魯國從此強盛,而送歌舞美女,使魯君不朝,終於逼走了孔子。這一去,周遊列國便去了十四年。孔子說他與顏回都可以做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他在二十至五十歲之間,教學不仕,是﹁舍之則藏﹂;五十一至五十五歲是﹁用之則行﹂。進與退,出仕與教學,皆有佳績,實是不易。孟子說他,﹁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便指的這個。
自然界萬千物種,隨春、夏、秋、冬井然有序的流轉、盛衰,大自然的法則是有統一性的。孔子曾兩次提到﹁吾道一以貫之﹂,第一次是對曾子。他比孔子少四十六歲,未及隨侍周遊列國,那時也大約尚未聞易經講學,故事後對年幼的其他弟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其實忠恕與仁義等,皆是德,德的根源自天道而來。故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老子稱﹁道德經﹂其理源於此。另一次是對子貢說:你覺得老師是博學而多能的嗎?子貢毫不疑惑答:當然。孔子說﹁非也,吾道一以貫之。﹂答案在易經繫辭裡,他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天對地,日對月,白天對晚上,春夏對秋冬,水對火,風對雷,山對澤,雌對雄,奇對偶,恒星對行星,陰電子對原子核,皆是一陰一陽。能將此自然之理,修行為人之﹁德﹂便是﹁善﹂。
萬物之陰陽皆有不同性質;如清輕之氣,上浮為天;濁重之氣,下沉為地。水潤下,火炎上。兩兩陰陽相反,而又相交感,皆因物性使然,故說﹁成之者,性也。﹂陰陽是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八卦是什麼﹖今日的科學說,構成天地萬物是一百多種原素如.氫.氧.氮.碳.等等化合而成。中國約七千年前的伏犧,﹁仰觀天象,俯察地理,﹂發現了是八種元素,方能形成萬物與生態。即乾︵天︶與坤︵地︶;坎︵月水︶與離︵日火︶;巽︵風︶與震︵雷︶;艮︵山︶與兌︵澤海湖泊︶。天虛與地實。日奔放與夜收斂。風由天而地與雷由地而天,以氣行,是虛的。山凸而靜與澤海凹而動,是實的,皆兩兩陰陽相反而又相成。以此理觀天體,如月亮,是﹁地﹂不夠大,只有地球引力的六分之一,故抓不住空氣中的分子,而沒法形成﹁天﹂。有天,有地,方能陰陽交感。月亮上有﹁山﹂,有﹁地﹂,有﹁日﹂,而無﹁月﹂繞行與﹁澤海湖泊﹂,故無法形成﹁風﹂﹁雷﹂,因此不具備生養萬物與生態的條件。而希臘時代,先哲以為生養萬物之條件是﹁地.水.火.風﹂,其實還少了四大。蘇格拉底與孔子、與釋迦牟尼可以說是同時代的人,序年相差不大。而伏犧的八卦學說,則可遠溯六千多年前。
八卦與八卦重組,便生出生六十四卦。六十四卦莫不是由陰陽爻合成,每卦六爻,由下而上。初爻、二爻是地爻;三爻、四爻是人爻;五爻、六爻是天爻。中國人說﹕﹁天時.地利.人和.﹂自古人類歷史的大事小事,莫不可歸納為時間︵天時︶的因素;空間︵地利︶的因素;與人為︵人和︶的因素,三者變化而成。故易經的系統是有統一性的。
第一卦乾.象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行健,是自然之﹁道﹂。君子以自強不息,便是把天道修行為﹁德﹂。
第二卦坤.象辭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地勢坤,是自然之﹁道﹂。君子以厚德載物,是把天道修行為﹁德﹂。
故孔子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志於道是求﹁真﹂,據於德是求﹁善﹂,游於藝是求﹁美﹂。人格的完成順序是﹕真而後善,善而後美。
德行有了天道的根源,才有根據,故說﹕﹁據於德﹂。再依此而變為人的良知,如同植物的種子。種子可以發而為根。根字,是﹁木﹂﹁艮﹂之合。﹁良﹂字,是﹁艮﹂上一點。艮,是易經第五十二卦。是靜止,不動的意思。植物的根不動,才能生長。人有一種東西,即使是在痛苦困窘之時也不可移動,便是良知。故孔子說的﹁顛沛必於是,造次必於是。﹂便指的是﹁仁﹂。仁在植物便是種子,可生為根。﹁銀﹂是金錢之根、﹁齦﹂是牙齒之根、﹁艱﹂是處困﹁難﹂時的﹁良﹂知,皆有不可移動的意思。
種子內白白的東西便是﹁仁﹂,是出地、發芽、向天而生的力量。棟樑與一般花木小草,同為生物,然千年之樹,關鍵在年年冬天冰雪封凍的三個月考驗。此之於人,便是困窮貧病時,仍能不失生機。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便是棟樑之材的保証。所以孔子說他,﹁其心三月不違仁﹂。種子在冬天,能安靜耐寒三個月,在土裡靜養才是踏實敦厚的可造之材。故繫辭說﹁安土敦乎仁,故能愛。﹂﹁仁﹂,是內在的真情,如同種子在土裡有生機。不同的種子,能生出不同的植物,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孔子是﹁因材施教﹂的人,所以他對不同的學生,問到﹁仁﹂都有不同的解釋。
﹁愛﹂是真情流露,如同植物出土後發芽茁壯。有愛的人,必是向上、向陽的。對應到人事,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慈;子女對父母的愛,是孝。兄對弟是友;弟對兄是恭。君對臣是禮;臣對君是忠。受授往來皆要以真心,故﹁愛﹂字,是在﹁受﹂字之中有顆﹁心﹂。
易經第二十四復卦的二爻說:﹁休復、吉。﹂孔子在小象解釋是﹁以下仁也﹂。種子在冬天要休眠,能休方能有復甦的力量。下仁,便是種子埋在土裡。復卦是十一月,正是冬天。孔子是周朝人,夏以元月,商以十二月,周朝以十一月為一年之始。十一月過年時,商人不出門作生意,都回家團聚。天子、官員也不省方出巡。故復卦象辭說:﹁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先王指的是文王、武王、周公。至日,是冬至。彼時太陽直射在南迴歸線,要開始往北移。對北半球的華夏文明而言,冬至是一陽生,故復卦 ,上面五陰,下面一陽,故說﹁一元復始﹂。
易經是象、理、數合一的宇宙觀,象動理動,理動數動,六十四大法則如電腦網路綿密而有秩序。繫辭中,孔子描述說﹕﹁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易經講天下最深奧、幽微的道理,卻並不讓人難懂而害怕;講天下最大的變化,卻一點也不紊亂,如此井然有序。如今的管理學理論,因為是人的思維,沒有天理的依據,故數年一換。知識越多,社會越亂。而地球四十六億年演化史,由沒有生命的水.陽光.空氣.土地,到有生命的動物.植物。由單細胞的簡單生物,到如今百萬複雜多變的物種.自然界的六十四大法則,卻無需增加,修正。若地球沒有人類,這世界仍會井然有序的運行。海洋、陸地、大氣不會污染,生態不會破壞。孔子當年講此大結構時,曾子曾記錄下一篇綱要,即是﹁大學﹂。最大的學問,當是自然。人能將此自然之理感通,謂之﹁格物﹂,再把它學問化,便是﹁致知﹂。易經是學問化以後的結晶,講大自然現象界萬千變化中的常理常則,瞭解此自然之理後,才﹁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孔子說他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便指的是此六十四大法則的變化。孟子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畫圓以規,畫方以矩,八卦縱排與橫排兩兩組合,便成六十四卦的﹁方圖﹂。老子說的﹁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也是指的是這個。因為六十四卦依結構張卦起來,是密密麻麻用陰陽爻構成的天網。天網只讓萬物運行,而不像人的法網,用以定罪,故說﹁不失﹂,而不說:﹁不漏﹂。
孔子孫子子思,記錄下第六十一卦中孚系統四卦,而為﹁中庸﹂一文。此外,禮記﹁禮運大同篇﹂,是源出於易經同人、大有八個卦的系統。然而此千古博大精妙的學問,竟在中國沈睡了三千一百多年。孔子在當年已在繫辭感慨說:﹁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賢者,尚且見仁見智,知其一偏,而況無知之輩。所以古來即有人把祂誤為卜卦算命之學,這又何足為奇?
三千多年來,中國的才志聰明之士,莫不如孔子說的﹁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想上達於天道,解開易經的奧秘。然而易經難解原因之一,在於無有好的版本。孔子時代,以竹簡刻書,一卦之中,卦辭、彖辭、象辭、爻辭,皆擠成一篇密密麻麻的文字。無斷句,無分隔,陰陽爻皆為墨色,無法用兩色區分陰陽變化,更遑論序、綜、錯,內外關係的結構變化了。孔子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雖比喻的是人才,然此理發想之源,未嘗不是易經在當時的書寫工具條件限制下,難以圖解化的心情。
伏犧畫八卦,距今不到七千年。文王作西伯時,被紂王幽居羑里而縯繹出周易的象、理、數大結構,是三千一百多年前。而為易經加上彖辭、象辭、繫辭的孔子,是二千五百多年前。易經之學的完成,是中國最頂尖智慧的三人,在悠悠時空歲月裡,以﹁格物﹂的方式,心力相感相通而完成的。其中伏犧是﹁無中生有﹂,零生一,最難。而文王,與孔子,只有易卦,卦名.卦體.卦辭.爻辭.沒有老師,要無師自通其理,便需重新自作伏犧,﹁仰觀天象,俯察地理﹂,再對照卦理而解開。大徹大悟那一刻,天應為之震;地應為之動;悲喜難名,孤絕自知,真是﹁萬古長空,一朝風月﹂啊﹗









︵咸.恒.損.益.四卦關係圖︶

人能格物的原因有二﹕
一是人的身體為天地所生,且為最晚出現的生物,故所繼承的自然演化經驗最完整豐富。人的誕生是最年輕的,繼承卻是最老的。
二是動物只有良能,人除有良能,還有良知,有醒覺的知性。
孟子說﹕﹁不學而能﹂的是良能;﹁不慮而知﹂的是良知。他又將人能格物的這二個原因濃縮為一句話是﹕﹁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人最大的快樂,是能感通此自然之理,原來祂在人心中先已具足了,故真心內求,便能明白。
故人格物時,先不透過﹁眼、耳、鼻、舌、身﹂,而以﹁心﹂感之,再以眼、耳、鼻、舌、身求証其所感知之理,自然能明白自然法則,是﹁恆久﹂不變的。而產生生命的原則,是無論身體由多少原素化合而成,都必需是陰陽平衡的。其理如無論何種原素的原子,陰陽電荷都是均衡的。故易經六十四大法則、依序排位,第三十一是咸卦,三十二是恒卦。第一至第三十卦,是上經;第三十一至六十四卦是下經,上下經以﹁卦體﹂分,各有十八個卦體。故上下經,也是均衡的。
咸卦,為下經之首;恒卦為六十四卦之半,剛好在中間。咸卦彖辭說﹕「咸,感也。」眼、耳、鼻、舌、身,為實器官,易蔽於物,而人之﹁心﹂為虛器官,不蔽於物,方能感知全體。故﹁感﹂字是﹁心﹂﹁咸﹂二字會意而來。咸是全面,全面的感知,必要以心。萬物有﹁感﹂,方能﹁恒﹂久。水結冰時為六角形,有二千多種圖案。在顯微鏡下觀察,放貝多芬、莫札特音樂時,結構美如鑽石;重金屬音樂,則結構混亂。你說﹕謝謝﹗感激﹗它有好臉;混蛋﹗死亡﹗它有惡相。冰雪雖無生命,也不懂人言,但有意志與息感。人說好語時,氣和;惡語時,氣暴;它亦能感知,而與你相應。故莊子說﹕﹁萬物以息相吹。﹂故楷書造字時,﹁說﹂字,從﹁兌﹂﹁言﹂會意。兌是兌現、喜悅、的意思。人既為萬物之靈,有天賦的良知,對人要講好話,講兌現的話。故﹁人﹂﹁言﹂為﹁信﹂。又如﹁謝﹂字,是﹁射﹂﹁言﹂會意,最能射中打動人心的話是謝謝。
再如粒子世界,靠近時,吸力變斥力;跑遠時,斥力變吸力,皆需有﹁感﹂,方能有要保持距離的﹁要﹂。感,是息感;要,是意志。息感與意志是一體的。故咸卦與恒卦是序.綜關係。咸卦講感;恒卦講意志。故恒卦彖辭﹁恒,久也﹂。天地之間,萬物能恆久,必有感,有意志,而又陰陽平衡。此理用於人事亦然。讀書與習藝,有興趣,方能恒久。夫妻無感,則婚姻不常。陰陽平衡之理,無不遍在。如日夜在一年之中,雖有長短,平均起來,則日夜各半。太陽雖遠大於月亮,但因距離遠,在地球上,日面與月面則一樣大小。春生、夏長、為陽;秋收、冬藏為陰,各有半年。故平衡必有﹁中﹂,有中方能透過﹁損益﹂調和。中庸一文,﹁中﹂即陰陽平衡,﹁庸﹂即是常久。所以陰陽平衡,要透過陰陽的微調。孔子說:﹁可與共學,未可以適道。可以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以權。﹂可見權變最難,﹁從心所欲﹂便是﹁權變﹂,然而君子的權變,是調和到﹁中庸﹂恰到好處,不偏不倚的位置。而小人的權變,是滑頭,是沒有原則,沒有陰陽調和的中心,故孔子說:﹁鄉愿德之賊也。﹂
咸恒損益之理,源於自然,故無不遍在於萬物與人世。如:
醫 理:人生病,在於五臟之氣,陰陽不調。中醫治病之理,是透過適
當的藥物、針灸、運動、食物、作息等治療,使陰陽之氣調和到
平衡,而增加自己的免疫力,來對抗病毒或細菌的入侵。
兵 法:是利用損益的策略,使原本不利於自己的因素轉移到敵方,使敵
方有利的因素轉移到我方。此是﹁詭道﹂,故治國大道少用。老
子說﹁治國以正,用兵以奇﹂,原因在此。
繪 畫:是在﹁白紙﹂上以感情凝聚思想,創造畫面,以線條、色彩、形
象完成它,故是用有﹁感﹂的加法,﹁益﹂卦。
雕 刻:是用感覺抓住,山中樸實無華,木頭內部想見的物象,而將外面
不用的部份小心丟掉,丟到恰到好處而呈現出作品,此是用有
﹁感﹂的減法,﹁損﹂卦。
儒 家:孔子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者,
又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大的格物,乃天才所為,
如伏羲者,非一般人能夠企及,連孔子也自謙說﹕﹁我非生而
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故強調學習與思考。﹁學而不思,
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以六藝授子弟,弟子有問必答,
而回答又層次分明,此是用﹁益﹂卦之理。用有﹁感﹂的加法,
是繪畫式教學。
道與禪:老子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與禪宗的﹁不立文字﹂,在於打
破知識與習慣的依靠,﹁面壁﹂,是讓人面對思想的絕境,使
與生俱來的﹁良知﹂,能直接與你所思考的題目,素面相見,
而感通其理,再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來。若弟子求問,有時無答,
有時答在問前,此是用﹁損﹂卦之理。用有﹁感﹂的減法,是
雕刻式教學。
孔子因為深通易理,故他的教學,益中有損,損中有益。一次有個叫孺悲的孩子求見,孔子讓弟子告知夫子有病,今日不見客。待孺悲失望的走出大門,孔子﹁取瑟而歌﹂,顯然又告訴他我沒病。琴歌內容,啟人深思,孺悲不及問,孔子也非答。這是﹁不教之教﹂,也是教育的方法之一。
其實好的繪畫,也可﹁益中用損﹂。如王維的潑墨山水,就比自然界的顏色簡,他只用墨色。而線條近觀不具體,遠觀具象而淡遠開濶。他是學佛而深通禪理的人,故詩中﹁話少味多﹂,此又是﹁損中求益﹂。故蘇東坡說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故第四十一損卦與四十二益卦,也是序.綜關係。而損與咸是錯兼內外;益與恒也是錯兼內外關係。且此四卦,皆是三陰三陽,又一-四.二-五.三-六.一陰一陽相反相應。咸卦彖辭.﹁柔上而剛下﹂.與恒卦彖辭.﹁剛上而柔下﹂.是剛柔的平衡。損卦彖辭.﹁損下益上﹂.與益卦的彖辭﹁損上益下﹂.是上下的平衡。故培養人的﹁感﹂,最好以﹁損﹂。嗜欲少者,天機深;嗜欲多者,天機淺。毛筆簡,則書法藝術的變化大。圍棋簡,則思維運算的空間大。格律字少,則詩詞的餘韻留白多。故大匠如米開朗基羅,工具必簡。
婚姻破裂,事業失敗,皆人生之大﹁損﹂,若能謙虛反省卻於生命之成熟有﹁益﹂。許多養生有得之士,多在大病之後,發現身體的奧秘。若能如此,生病也是可喜的。故損卦.第四爻說﹕﹁損其疾,使遄有喜。﹂我於十多年前,已解易有得,於諸小結構,都已了然於胸。一次教學歸來,無意間丟掉了易經課本。書中密密麻麻紀錄了我十多年的心血文字。回到家,悵然若失,連續腹瀉不止。但以後數月,在黑板上講卦理時,結構與結構之間,竟感覺出一種奇妙的契合,彼此似會呼吸;爻與爻之間,像有神經網路相通,有電流通過;卦理卦象如有脈膊,是活的,能跳動,自己會揖讓知道先後排列的順序。這像蜘蛛在樹間結網,第一根線隨風而盪,盪到何處,便從何處而生。牠的身體倒行,自有間隔距離的感覺,將所吐出的絲,絲絲入扣的黏合,終於結成八卦的網路。蜘蛛結網,也是有意志與息感的。意志讓牠準確,息感讓牠擺對位置。越是難解的學問,越要用簡單的方法。當我把易經大結構排出時,身體竟虛弱的如一團棉花,心理卻是電光雷擊,驚喜莫名。此皆是,因﹁損﹂而有﹁感﹂;因﹁感﹂而獲﹁益﹂。
同理,培養人的﹁恒﹂,最好以﹁益﹂。無論繪畫、音樂、美術,勤練時,能日新月新就會有興趣,有興趣,就易於持久。此理無論古今中外皆然。
易經有六十四卦,損至咸差十個卦,益至恒,差十卦,與六十一中孚、六十二小過卦與咸、恒比較,在卦序上差三十個卦。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就是在自然界損益調和不可過大,約只能用極限的三分之一。
如一年之 中,只有﹁春分﹂、﹁秋分﹂,太陽直射赤道,此時,南北半球日夜一樣長短。赤道便是中線。但太陽不能全年直射赤道,而需上下移動,有損有益,否則,熱處恒熱,冷處恒冷。
﹁夏至﹂、﹁冬至﹂,太陽直射北迴歸線與南迴歸線。南北緯各九十度,南北迴歸線在南北緯二十三點五度。是地球春、夏、秋、冬損益的極致,故損益約用三分之一不到。若損益過大,地球繞日,便易走出了軌道。地球是一個整體,而又分南北。故北半球「春分」時,南半球「秋分」;北半球「小暑」「大暑」時,南半球「小寒」「大寒」。剛好陰陽相反,而又相成為一。
孟子說:「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用自然之理說,太陽直射赤道的春分、秋分,日夜等長,為「執中」,有中道,才能有損益。而其餘二十二個節氣的上下移動,有春、夏、秋、冬的每日一點點溫差的微調。為「行權」。若執中而不行權,便反而破壞了自然的陰陽平衡之理,是為「賊其道,舉一而廢百。」
孔子當年解易經,無師可求,是自作伏羲,以自己的「心」,靜修到極致而突然感知天地萬物的六十四大法則。故他在繫辭說﹕「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地之故。」所以易經咸卦第四爻說:「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孔子在繫辭的解釋是說﹕「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他是以﹁感﹂,而知自然界﹁恒﹂久不變的規則。
有一次,他想將此﹁無言之教﹂的格物之法,教給子貢。子貢說﹕老師你若不開口教學,我們將來怎麼傳述您的思想呢﹖他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根據莊子「天下篇」的記載,孔子把格物的方法教了顏回,便是﹁心齋﹂﹁坐忘﹂之法。可惜顏回早逝,並未完全開解。子貢是弟子中資質差於顏回,而又高於其他的弟子,故孔子常把他兩人並看。在孔子死後,弟子多以父母喪禮,為老師廬墓三年,而子貢獨留六年,必是深感師恩浩蕩難名,而又想藉此時間,再參透些自然的法則吧。有一次叔孫武叔詆譭仲尼,子貢說﹕﹁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踰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踰焉。人欲自絕於日月,於日月何傷焉﹖多見其不知量也。﹂他將孔子比日月,可知其心意。孔子通於自然之理的易經,才可以比日月。老子說﹕﹁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話可以簡約為﹁人法自然﹂,人能通於自然之理,方能大。中國字,日月合為「明」字。白天、晚上,天上最明亮的自是日月。日升月落,月升日落,日月交替,萬物才生變化。故易經之「易」,古字上為「日」形,下為「月」形。﹁易﹂,一是變易,指萬物。又是簡易、不易,指規律,法則。有自然界的規律、法則,萬物才能變化無窮。如數學有定理,才能演算無窮。故會變色的﹁虫﹂是蜥﹁蜴﹂;遇熱,易變化的﹁金﹂屬是﹁錫﹂;﹁湯﹂是﹁水﹂的變化;﹁揚﹂,是﹁手﹂的變化。﹁踢﹂是﹁足的變化。﹁易﹂與﹁昜﹂兩字相通。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皆在孔子之後,為弟子紀錄之作,非孔子親筆。而易經的彖辭、象辭、繫辭,則為孔子親筆。詩詞文章偏於感性,科學報告偏於理性,而孔子的文章,則是知性的。有詩詞文字的優美精鍊,又有科學思維的邏輯條理。尤其是繫辭,長達一萬三千字,一氣呵成。大氣,壯闊。講自然之理,如此親切、自在;析理易卦,如此簡明,扼要。是中國最好的一篇文章。
孔子當年講易經象、理、數大結構的神妙變化時,連領悟力最強的顏回也感嘆說:﹁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易卦在變化時,神出鬼沒,不可思識,真會有如此之感。可惜顏回早逝,對於易理之傳,是難以彌補的打擊。所以孔子才會如此絕望的哭喊:﹁天喪予,天喪予。﹂其餘弟子,雖不乏用功者,然限於資質,難窺堂奧。夫子曾說:﹁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想必有感於此吧。大道不傳,止於孔子,他說:﹁朝聞道,夕死可也,﹂真是又大氣又悲涼的感慨啊!
孔子弟子三千,是來自各國的有志青年,又有七十二賢成才者。他自三十歲後,直到七十三歲去逝前都教學不輟,然而有一次竟感嘆的說,沒有人能了解他,子貢不解的問,他說:﹁我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他是終身崇拜者不斷,而仍時時孤絕望天的人呀!
方今世界,正以華學為風動。中國大陸在全世界各知名學府,設立了一百五十所﹁孔子學院﹂。當年孔子周遊列國,雖晉見的國君大臣不少,而少有仕宦得志的機會,所以垂老回魯教學。十四年歷程,所到之處,不出中國數省,然已是疲於奔命,舟車勞頓不堪了。如今以一人之名-﹁孔子學院﹂,在地球上數十個國家,竟被申請一百五十所之多,此是古今所未有。他的思想,在二千五百年之後,仍能照亮世界,堪稱﹁至聖先師﹂實不為過。孔子學院,自應以詩、書、禮、樂、易、春秋,他當年教學的內容為本。論、孟、學、庸為傳,皆為必讀之科目。此外,諸子.歷史.文集.音樂.繪畫.書法也不可少。而群經之首,當推易經。因為易經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最大的學問。
易經每一卦講解,至少需六小時,六十四卦,耗時甚多,非一般演講時間能詳談。去年暑假,我在「國父紀念館﹂講﹁人生大觀﹂八講。今年八、九月,預計在中正紀念堂講﹁人法自然﹂十講,為便於大眾理解,共化為二十幾個日常生活中的題目,然而其理論之根源,皆自易經與老子的自然之理。歡迎有志﹁上達﹂之士來聽講。
後記﹕
大學畢業後,從事文學創作,並與文友合辦刊物。二十年前自覺應封筆沉潛,多吸收先哲浩瀚的智慧。遂下定決心自此不開會、不應酬、不交友、不旅行,希望能有寬裕的時間,反芻以往所讀過的書本。去年年底,母親突發重病,半年來,除教學外,每日往返醫院與家中,看到她半殘失語的病體,空茫無助的眼神,心如刀割,難以言喻。也許是母子連心吧,在她生病前半年,我竟連續掉了七顆牙齒,想到易經復卦裡的﹁七日來復﹂。我將淚水,化為此文。這是二十年來,親筆寫成的第一篇作品,獻給生我、養我、愛我、教我,卻難以報答於萬一的母親。


               二00八、七、十於台北
馬  叔  禮  書
W020091022312633287064.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09:02:4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聽了3場演講--馬叔禮講"人生大觀"8/2,8/7,8/9共聽了馬叔禮三場演講,其實因為資訊落後,本來這是8場的「人生大觀」,就錯過了前面5場理論架構篇,蠻懊惱的。明明是上班時間的演講,還是付費的,國父紀念館演講廳還是坐了至少七八成,不知是這個課題正切合大家的需要還是馬叔禮的個人魅力(其實我知道他至少15年了,幾年前差點去報名他的易經課程,但是聽到要持續上二、三年,因為當時工作會需要出差,不太敢做這種太長期的計畫,所以放棄,蠻可惜的),最後一場我還推薦了一個朋友一起來,我跟她說,馬叔禮說人生要建立的人生觀是真善美,怎樣?聽起來夠八股、夠陳腔濫調了吧!但他論理分明、理直氣壯,而且我也真的覺得他說的非常的對。就這樣子,朋友跟我去聽了他的最後一場演講。




我覺得馬叔禮是個中國的文人,就是文史哲易通通要通的那種,他自己說任何理論通常他是先質疑然後論證,通過他的檢驗才相信,最後他很推崇的人是孔子,因為易經這本 “大自然之理”的書是孔子整理出來的。而現代人對大自然之理真是不了解才弄出這麼多的問題。關於易經的學問,需要再另行學習,是個很大的課題。

關於真善美的部份,剛好我沒有聽到,不過根據課程大綱,真是科學偏重,善是道德偏重(愛人),美是藝術偏重(創造),而人生的最高追求是真善美合一,雖然我沒有聽到論證的部分但我直覺的認為這是對的。他後來補充說人生有二種,一種是被證的,一種是自證的,自己的價值是他人決定還是自己決定,而人得先有真善美之後就會有力量自證,而可以不在乎他人的評價。

在真善美中,美對人吸引力最大,而各種藝術中,文學有其有別於其他藝術的特色:
1.
文學有說明自己的能力

2.
複製可以無傷害其格調

3.
能演繹事理情理的複雜性

說的是不錯啦!我也喜歡文學,不過圖像的力量也是很強的,繪畫也能有複雜的情感不然蒙娜麗莎怎麼分析了幾百年呢?但是複製性這點倒是無庸置疑的,大半的美術品無法複製(現代的輸出、錄像例外)。

他說「情操」就是情感要「操練」才會敏銳,才會有深度、有層次,然而如何操練?不可能一個人能夠經歷這麼多,所以要透過他人的經驗,藉由文學、小說、歷史來擴大自己的經驗,讓我們由感覺à感受à感動à有所感悟。

而文學作品的好不好,也是要看其是否是真善美具足,即真是要「真情流露」(他舉例杜甫真情所以是詩聖,李商隱的詩很美但是很多感情不真。這個關於李商隱的評論,待我哪天有此意境時再來讀讀看),善是要「興發上揚」(即應該讓人有向上的力量,所以有些作品頹廢,只能讓讀者感到生命下沉,這就是缺乏善,所以該作品或者還不錯,但是總是無法達到最高等的境界。但是我想也不能只是教育意味而太八股,只有善也不是個好文學作品),美的部份是技巧問題,技巧就多了,如詩就應該滿足朗朗上口、音韻生色…等條件。

意思就是人生要真善美,那協助我們操練情操的文學作品,標準當然也是真善美。邏輯一致。我學到了判斷文學作品的角度/標準。或者,這也是判斷一切藝術的較度,畢竟有些藝術作品只有觀念,如杜象的便壺,即便它非常有其觀念上的重要性,我還是沒有辦法喜歡它,應該是這個作品缺乏善與美吧!

講完應該的狀態之後,當然要講現在人類的狀態:人類思想上最大的六種僵化,這場講的真好:
1.
道德僵化:其核心為善良(德,是人文的),其盲點為真理
(道,是自然的)。人文的東西不能牴觸自然之法。所以道德僵化的原因有:
a. 不合乎於自然(如國家氣數盡了,還要求自己忠於國家而犧牲)
b. 不能判斷大小(如移孝作忠)
c. 一個德性被無限擴張(如平等不該是齊頭式平等而應該是立足點的平等)
d. 一個德性沒有被擺對位子
e. 以道德為武器,只要求別人不要求自己

而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在道德上勉勵自己,馬叔禮選的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說根據大自然之理,常用的、持久的東西都不能太過積極,如果講「己所欲,施於人」就過於積極,會有壓迫感。我本來是想說「將心比心」應該是個更好的方法,但是仔細再想想,「將心比心」也是與「己所欲,施於人」同類,過於積極,因為畢竟大家的認知都不一樣,我認為好的,實在也不能預設別人就認為好,故將心比心還是會有誤會。所以我目前還無法反駁或提出更好的想法。

2.
宗教僵化:其核心為神明(主觀),其盲點為客觀。用主觀的宗教來對待客觀的現實社會,當然會造成很多問題。

3.
軍事僵化:其核心為敵人,其盲點為朋友。有些敵人是恐懼製造出來的,即便是客觀存在的敵人,也應該想辦法化解為朋友。

4.
政治僵化:其核心為權力(事業),其盲點為理想
(志業)。中國古人的政治都是以教化為主,實現理想與抱負,故政治是志業(公)不是事業(私)。當然大家都說台灣現在已經沒有政治家了,只有政客。

5.
商業僵化:其核心為利益,其盲點為公義。馬叔禮也花了不少時間說「義利之辨」,我也覺得這是很重要的議題,現代商業的影響力太大了,而且都打著自由經濟、市場機制、供需法則、企業生存的旗號,行很多不義之事。

何謂「義」何謂「利」?

a. 對個人有好處的是利,對天下有好處的是義
b.手段和目的不一致的是利,手段與目的統一的是義。關於這點我其實不是很懂,以後再慢慢體會吧!
c. 只考慮人的立場,不考慮天地自然,破壞自然就不屬於公義。我想這應該是說,除了“個人之利”外,還有 “人類之利”,現在環境暖化的問題就是我們只重視人類之利,做出很多不公義的事,而這個不公義,不但犧牲自然界,其實也犧牲了其他人類。如明明浪費最多的是已開發國家,但是付出較多自然界代價的偏偏都是低度開發國家,而這些低度開發國家的環境被破壞之後又會進一步嚴重影響到低度開發國家中的人,使他們更慘。

最近在看大塊出版的“一座小行星的新飲食方式”,其中充滿了這些先進國家利用資本主義入侵落後地區國家造成他們更悽慘的例子,但是好險至少有些人已經開始省思,並嘗試做出一些變革,回歸/尋找一些更能因地制宜的方法。我看了那本書又聽了這場演講,我十分贊同資本主義的商業確實有公義上的問題,而這公義的問題絕對不是企業隨便捐個款,裝裝人道就了事了,而是應該更本質性的去了解商業行為中涉及到不公義的部份而做出商業行為上的修正。

馬叔禮建議應該用農業社會的德(如對土地的尊重、惜物、孝順、友愛、信義…),並搭配商業的頭腦,來因應現代社會。


6.
科學僵化:其核心為客體,其盲點為主體。馬叔禮研究易經的,故他是用易經的數、理、象合一來比對科學的數、理、象分家。數理象分家之後,各種學問越擴越大,也就無法統一,所以科學為基礎的社會,大家就很混亂(確實連個簡單的維他命吃或不吃,吃多少,都眾說紛紜,即便有標準出來,偏偏卻發現很多標準的建立是利益廠商運作出來的數字…)。科學能找到客體的知識,然而生命是有主體、客體的,如果我們當作科學是追求真理的“唯一”管道,那確實是很危險。


該系列最後一堂課時,我對他的一些私人體悟很感興趣。他說他要當馬老師不要當張老師,一直聽人家的苦水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他反而比較建議是提升自己的境界,比如說與古人神交等,他認為當境界變大了,問題就相對小了,所以不是一定要一直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這樣只是一直陷在瑣事之中。要當馬老師不當張老師就是這意思,給你魚吃,還不如教你釣魚。

另外,學易經但是他反對大家去算命,確實有人學易經的原因是卜卦。他說 “人生不是樣樣事情(逐件)在看好壞的”,他舉了他自己的例子及塞翁失馬這個成語來說明。這點,我也有相當的體悟,我最近最常說的格言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地球上的风 發表於 2007/08/12 12:18 AM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09: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球上的风 發表於2008/07/07 02:00 PM


馬叔禮2008年自然與人文系列免費演講[人法自然]世界文藝復興的新起點很高興發現中正紀念堂(嗯!應該改叫做台灣民主紀念館)的DM上有馬叔禮的2008年系列演講, 還免費的呢! 去年2007年的我發現得比較晚, 參加了3場, 每場NTD200, 這次居然是免費的, 真是很想大大的宣傳一下. 豈料, 台灣民主紀念館網站居然沒有演講的訊息, 那網站設計得真是差, 找老半天才找到演講區, 結果又沒有update到馬叔禮的, 害我得自己key ......

8/17 週日9-12am, 題目:  校正人之感, 環保, 品管, 嬰兒與成人世界的感
8/21週四2-5 pm , 題目:  曆法
8/24 週日9-12am, 題目: 身體與心靈, 運動, 人際溝通
8/28 週四2-5 pm , 題目:  工作與休息,日用與儲蓄, 經濟的常與變
8/31 週日9-12am, 題目:  飲食, 歌唱, 遊戲
9/ 4 週四2-5 pm , 題目:  人性, 做事
9/ 7 週日9-12am, 題目:  醫療, 吃葷與吃素
9/11週四2-5 pm , 題目:  管理學, 建築與造景
9/14 週日9-12am, 題目: 選舉, 族群關係, 競爭
9/18 週四2-5 pm , 題目: 文學

我一邊key一邊想, 這些題目真是"樸實無華", 如果我僅看題目的話, 除了曆法外, 我大概不會想要去聽, 但是我聽過馬叔禮的演講, 也上過他一個月的老子課程(之後我出國了), 我知道他的課都很扎實, 而且都有他的觀點 ( 雖然沒有笑話,但一點都不會枯燥), 感覺有點古派作風, 一開始也覺得有點突兀, 但是想想當今社會, 充滿了形容詞, 語助詞...誰在乎內容? 而且對於認真的提傳統價值的人似乎不是嘲弄其八股, 跟不上時代, 就是覺得非我族類, 與我無關.  這種時候, 還有這樣的人們存在, 不是很可貴嗎?     人家用自己一生去研究觀察思考, 而我們只要坐在下面幾個小時, 就像武俠小說中的被灌入一甲子功力(的摘要), 又免費, 真是划算, 就是時間不太好, 上班族週四不可能翹班, 週日早上爬不起來......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09: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roclin:人性-馬叔禮演講摘錄

馬叔禮其人,年約60,弟子言其居家,四壁徒然,奉行儉而豐的生活哲學。
直言易簡而有變化。知識不須多,但求有層次。
談人性二字,
凡人常用而不解,用其詞,卻不知其義,有言語卻無內容。
凡人異禽獸者,幾希?有何不同。
在人有真善美矣,何謂?
蓋,智真,德善,術美也。
談到人智為真,
他說:上天付予生物二種能力,不用學就會。
蓋食(生存),色(繁衍)也。動物較基本原始,而人不同於動物。
譬如,初生嬰兒,能哭能爬(良能),須教之,而能言,能立,能行。(良知)
而小羊一下地,就能立,能行,能食,其生存能力(良能)與生俱來,
羊之生存力強於人,但學習力受限於智,而弱於人。
人的良知 ,藉學習而開發。講話,識字,創造,利用工具,故曰人智之真。
再舉例,若人與狼,異子而教。狼人可狼食,狼行,狼哮;
而人狼不能人行,不能人語。蓋,先天有別,智有高下也。
因此,貶人禽獸不如,是言其人性之劣,動物性多,且毫無人性。是極貶之語也。
接著說...........
接上文,再談人良知之真。
猴子,上樹吃了果實,隨手丟掉果核。下次,再來吃果實,
卻不知是自己丟果核的行為,導致果樹再長出更多果實(無知)。
而牛頓在果樹下,被蘋果打到,卻能悟出萬有引力。
貓狗看實地,人卻除了溫飽外,還會探求虛天。
人有求知慾,會探求真相,會問為什麼?
相反地,動物只求生存,延續,思想較人單純多了。
其次,談術美,
人有好奇心外,還懂得美的欣賞,有美的感受性及創造性。
豫卦,予象,本體對象的分辨,感受體會,預測,想像,音樂欣賞創作,.......,
例如,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透過豫樂的創造,產生"十面埋伏"樂章,化實為虛,化虛為實,
唯有人有心,才能欣賞感受得到,音形間的互動交流。
禽獸,唯有在求偶競爭表現能力時,偶有奇特表現美的行為,但那也是人單方認為,
禽獸懂不懂美感?不得而知,但看起來層次沒人類那麼複雜。
人與獸,都有情與慾,比重高下不同而已。
實則虛之,虛則實之,修行,那理才是最佳的平衡點呢?
還是情與欲,物我皆兩忘??
地實--慾<--------?------->情--天虛,
總之,人總會問為甚麼?會找答案,有美感,會創造,自不同於禽獸。
另外,孟子言人異於禽獸者,因人有四端。此乃德善也,
蓋人有惻隱之心(仁),羞惡之心(義),恭敬之心(禮),是非之心(智),且是固有之。
禽獸物種,只有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有霸道叢林法則,而無王道。
所以說"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如人行霸道,則與禽獸何異?
是人,就懂取法天道,有良知,會醒覺。
因此,智真,德善,術美,這就是人性。

馬叔禮錄影網址: http://www.cksmh.gov.tw/cks/eduweb-utf8/tw/index.php?func=speech&act=ListData&speech_kind_id=59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09: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馬叔禮先生簡介

馬叔禮先生過去曾與朱天文、朱天心、丁亞民等文學青年創辦三三集刊與三三書坊,並任三三集刊主編,長期致力於文學評論與創作工作。

五度獲得聯合、中時等報系散文及小說獎,並於耕莘文教院擔任寫作班主任。著有散文<火車乘著天涯來>、小說《下午茶時間》、理論作品《文學之劍》、詩集《有龍來儀》。

曾擔任國語日報、華山講堂、藝術有聲大學、慈輝文教基金會、洪健全文教基金會講座。同時在教育廣播電台、中國廣播公司、警察廣播電台、漢聲電台、台北電台、幼獅電台等媒體擔任文化講座,擁有廣大的聽眾。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09: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馬叔禮老師/日月書院/老子的智慧/中國文明/小說長城/金庸縱橫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09: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馬叔禮的經書日月

【聯合報╱侯延卿】
聯合報文學獎 30周年特載 3

馬叔禮以「春天來了」比喻創作這件事,讀者看見百花齊放,美不勝收,但百花僅能見證春天,卻不能保證春天;所以今日之要務,應當是去開創一個時代的新思潮……


就算穿著皮夾克,仍掩不住他那股從水墨畫裡走出來的古代書生氣息。

近五六年來,馬叔禮在日月書院開課,講授內容主要是《老子》、《易經》等古籍,但範圍涵蓋《論語》、詩詞、小說、歷史、政治、兵法……什麼都教,系統完整,他說:「這才是真正的教育。」雖然一周只上兩堂課,但一整個星期教室都是他的,可以隨時來去走動。教室後面有廚房可以烹調,上完課即可師生交流,繼續泡茶聊天。也有的學生直接到馬叔禮家中上課,上完課再一起做菜、一起吃飯,一上十七年,師生雙方都樂此不疲。

再也沒有蘇東坡

馬叔禮一生當中對兩件事很著迷,一是寫作,一是教學。
1977年,馬叔禮與朱天文、朱天心等人成立「三三集刊」,當時成員中以馬叔禮年紀最大,被稱作「馬三哥」;他大學畢業後剛開始創作,由於面臨生活上的壓力,但又不願放棄寫作,於是參加文學獎來解決生計問題,同時還可兼顧三三集刊與三三書坊。他說,文學創作的迷人之處,在於自己所思所想、自己的人生經驗皆可變成小說、詩詞或各種形式的文學藝術;不過,若與李白、陶淵明等古人相比,則差之遠矣!曾在耕莘文教院擔任寫作班主任六年半,帶動耕莘寫作會,聘請過大約四百位老師,舉辦過數百場演講,招收過的學生高達數千人……他感慨這種種輝煌經歷多半偏重於創作本身的技術層面,講究文字運用、風格主義,卻缺少了時代背後的思想與文化基礎。
在這個專業分工切割得太清楚的世代,學生缺乏融會貫通的能力,以致一般人只有職業、事業,而沒有「志業」──以天下為志的胸懷;因此不可能再出現像蘇東坡這類的文豪──信手拈來都是傳世佳作,又從政、又懂水利(治黃河),不僅詩詞書畫精通、開創詞的格局,即使政論文章也寫了數百篇且擲地有聲。因此他要振興一種真正大格局的教育,熔詩書禮樂易春秋於一爐,文學、藝術、哲學不分家。

發現楷字的靈魂

為解讀經書,馬叔禮著手研究中國的楷字,解開了楷字的造字原理。中視的《全民大講堂》節目,播出各界學者專家講座,去年十一月也邀請馬叔禮錄了一集〈方塊字的靈魂〉,就是在講楷字的藝術。
說起文字,馬叔禮對簡體字的痛心溢於言表,他說那是「錯簡字」,而我們使用的所謂「繁體字」應正名為「正體字」,因為「正體字」已使用兩千年了,讀經書、寫毛筆、文化傳承,都要使用這正統的「原文」。對岸許多學者也逐漸體會到這個問題,可惜沒有人能夠清晰地告訴他們,那些「錯簡字」錯在哪裡。譬如「寧」字,由寶蓋頭、「心」、「皿」、「丁」組成,寶蓋頭代表家,「丁」是男人,「皿」是器皿,心若不靜,器皿內的水會灑出來,所以心要安才有「寧」;簡體字的「寧」寫作「宁」,沒有心,如何安寧?又,開門的「開」,簡體字把門拿掉,試問沒有門怎麼開?
楷字是漢代所造,其中許多字是根據孔子講的話來造的。馬叔禮在白板上寫下「直」、「植」與「值」三個字,他說,種樹一定要讓樹「直」,如果樹歪了就長不大,「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一個人最重要的也是「直」,孔子說「友直、友諒、友多聞」,所以正直的人是「值」得信賴的,「值」字就是根據孔子這話而來。
無論《老子》、《易經》、人生境界或文字研究,馬叔禮都是用「格物致知」的方法,自己去思考出來。他說,現在的學校教育都講「師承」,很難再領會「格物致知」的方法;其實人生下來,都有感受天地萬物的直覺能力,可惜現在都受限於僵化的知識傳遞;雖然知識能夠很快速地教導人有思想,卻也很快速有效地限制了一個人的思想。光是看現在小孩子寫字一事,就不難發現目前的學習方式大有問題,一是錯別字太多,二是不懂字的原理、對文字沒有感情,難怪現代人的文字能力越來越弱、整體程度下滑。馬叔禮遺憾地表示,如果能用他的方法來教,孩子們必定會對文字產生興趣,而且對文字會有感覺,對將來寫作大有助益。

近二十年沒有寫作的原因

然而,在教學時,馬叔禮發現文字也有其障礙,譬如在同時面對非常複雜的結構時,文字的表達力量就變得虛弱。例如《易經》,若用文字來講解,卦與卦之間的關係變化繁複,用寫的連作者自己都要頭暈眼花,遑論讀者;但若拿起教鞭,白板上畫出圖表,教鞭起落,三兩下便把六十四卦的結構、對應與變化說明白了,學生可一目了然、清清楚楚;若用文字描繪,囉唆冗長,講一小段的內容就足以讓讀者如陷五里霧中。所以《易經》教學應當用錄影的方式,而非文字,這也是為什麼馬叔禮近二十年沒有寫作的原因。
統一企業總裁林蒼生邀馬叔禮演講幾次之後,相談投契,因此便支持馬叔禮把整個《易經》教學錄影保存下來,共194講,每講三小時,由製作《大陸尋奇》的單位拍攝。關於《老子》的課,馬叔禮則是自己錄製,用一年時間講完,邊講邊錄。去年七月至八月間在國父紀念館講《人生大觀》,也錄製下來。希望能透過大眾傳播媒體或網路,發表這些錄影內容。
文學創作雖仍具吸引力,然而對馬叔禮來說,卻是只要懂得創作的快樂即可,他不想耽溺於其中,因為他已體會了孔子「述而不作」的道理。他以「春天來了」比喻創作這件事,讀者看見百花齊放,美不勝收,但百花僅能見證春天,卻不能保證春天;所以今日之要務,應當是去開創一個時代的新思潮。
文化的力量,可制敵於無形、馴服仇恨、消弭衝突,悠然深遠,例如日本曾軍事入侵中國的土地,但中國文化亦能入侵日本的領土(日本的書法、音樂、戲劇等原理皆來自中國),因此馬叔禮決心把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完整錄製下來、傳遞出去。

可以實踐的理想


在所有古文明國家中,最受馬叔禮推崇的政論作品是〈禮運大同篇〉,因為理念清晰完整,而且堯舜時代「傳賢不傳子」也確實證明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不是空想,而是可以實踐的;不若柏拉圖的《理想國》,至今都只能停留在「想」的階段。除了古有堯舜用宗教情懷治國,使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今日如何印證「大同」之可行性呢?馬叔禮讚揚證嚴法師便是朝著這個方向在努力,她的慈濟工作不限疆域種族,更不限宗教,數十年來在全球救苦救難,甚至回教世界也有慈濟的足跡,這豈不就是民胞物與、世界大同嗎?!
人類歷史中最高明的書是《易經》,至於能夠代表中國最高思想文化的文章,馬叔禮認為是《易經》的〈繫辭〉,由孔子親筆所寫,講出自然界的規律。一個人,要先建立宇宙觀,才會有歷史觀;有了歷史觀,才有完整的人生觀。〈繫辭〉把人類的宇宙觀、歷史觀、人生觀結合,實乃智者箴言。
馬叔禮又指出,爾今世界動亂、紛爭不斷,罪魁禍首就是達爾文的《進化論》!
所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其實只是《易經》六十四卦中之一卦──第六卦「訟」;萬物為何爭訟?因為有所需;但若一直爭訟不休,便使整個社會陷入黑暗。達爾文提出了這個大有問題的理論,造成全球在政治、經濟、國力各方面全面走向競爭;殊不知「爭」應該只爭所需即可,不必爭到底,因為爭到底就是同歸於盡、一起陷入黑暗。這個局面,《易經》揭露可用「晉」卦化解,可惜現在鮮有人懂這個道理。
《易經》不是用來卜卦算命的,而是用來經世治國的。馬叔禮必定希望,他的書中日月能照亮整個世界。

●馬叔禮以〈歲月剪影〉獲1981年第六屆聯合報小說獎。當屆不分名次,履彊、丁亞民、潘貴昌、馬叔禮、張至璋五位一同獲獎。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09: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馬 叔 禮


獲  獎:五獲聯合報、中國時報等、散文與小說獎。

著  作:散文/火車乘著天涯來

小  說/下午茶時間

理  論/文明之劍

詩  集/有龍來儀

歷  任:三三集刊主編、耕萃文教院寫作會班主任。

長期講座:國語日報、華山講堂。藝術有聲大學、慈暉文教基金會、洪建全文教基金會。

廣  播:歷任中國廣播公司、警察廣播電台、漢聲電台、台北電台長期講座。

現  任:教育電台「星期講座」、「月下知音」專任講師。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09: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地球上的风 發表於 2008/08/21 12:20 PM

馬叔禮演講人法自然(1)

昨天跟朋友聊天, 發現了閱讀/學習的二八法則: 第一次聽或讀時, 花了八成的時間/力氣, 但是我們除了小時候考試會複習外, 就停了, 所以得到的只有二成的效益, 即可能當下有感動or 有所學到, 但是只是沉積在心裡/腦裏, 自己的心裏/腦裏就像雜物間一樣, 沒有分類整理, 可以加以濃縮/發酵的東西也沒有處理, 所以我想這只有20%的效益吧! 如果事後/過一小陣子, 再花二成的時間/力氣再翻一次/想一次, 該發酵的發酵一下, 該沉思的, 該檢討的, 該關聯的都處理過, 應該可以獲得另外80%的效益吧! 我的閱讀一般缺少這後段加工, 結果"原料"亂積一堆, 自己也忘掉了.

所以決定在去聽馬叔禮演講人法自然第二次之前, 趕快把第一次的稍微整理/複習一下




"人法自然" 這標題是來自老子道德經"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道是什麼?我聽馬叔禮的意思是 "道=大自然的規律+極極極微小的粒子" , 道一般都是用負面表列的方式來說的, 即說道不只是xx, 也不只是xx, 道是一切, 是大於我們可知的一切, 就像基督教說上帝包含一切但不只如此而已. 馬叔禮這說法是涵蓋了物質(粒子)與精神(規律), 但是不是就是這樣呢? 千古大家反正也沒有答案....

為什麼現在要重新討論人法自然呢? 馬叔禮認為人生就五種關係
1. 人與自然的關係
2. 人與人的關係
3. 人與物的關係
4. 人與事的關係
5. 人與知識的關係
現代社會中五種關係都出問題了, 後四種關係一開始都是"量"出了問題, 量太大, 節奏太快, 瑣碎, 人來不及處理, 結果一團混亂(人的"感"逐漸出問題了), 而後四種關係的基礎, 是人與自然的關係, 故, 我們現在必須重新思索人和自然的關係, 我們要重新了解 "人只能使用自然規律, 不能創造規律" (這個無法論證的結論, 大概很多人沒有辦法接受呢?會不會說這種說法限制了人類超越的可能性? 這是不是所謂的人與神的分界呢?)

何謂人之"感" ? 人生而有之的良知, 良能.

人的感在爆炸, 瑣碎的資訊/知識, 關係, 人工物中慢慢鈍化/喪失了, 我們大多數人沒有辦法嚐出/嗅出/分別出無味之味, 無色之色 (白開水的味道, 空氣的味道). 我跟朋友說時, 他說他可以分得出來台北空氣不好啊, 阿里山空氣好啊, 但是我想意思不是這樣的, 所謂的鈍化, 不是說沒有感覺, 是說只能分辨出兩極, 可是除開最好與最壞, 中間有非常多的等級, 阿里山的空氣跟拉拉山的空氣一樣嗎?分得出來嗎?我就分不出來. 夏天的台北空氣有比冬天糟嗎? 我也分不出來. 喝慣有味道的水的我, 確實分不太出山泉水跟自來水有多大的差別, 我覺得都沒有味道, 不是很喜歡....我是"感"喪失比較嚴重的那種人.

那我這種感喪失該如何校正回來呢?就是回歸自然囉! 最大的自然規律是生物的一切都被地球自轉, 公轉, 月球繞地球公轉所影響, 46億年來就是這樣演化的, 我們的人體也是這樣設計的, 短期內是改不掉的, 所以應該順應之
1. 日夜---以地球整體一年平均來看, 晝夜就是等長的, 但是人類現在靠著電燈, 晚上都不睡覺....變成白天的時間遠大於睡覺的時間...
2. 四季--人體隨四季會有有所調整, 但是冷暖氣的使用, 所以躲在房間中四季均溫了, 很多人幾乎都不流汗了..
3. 天地山海--自然色(天藍, 水藍, 土黃, 綠色)看太少了, 都是些花花綠綠的顏色, 人的視覺一直受刺激, 無法放鬆.

綜合他以上所講的, 確實就是回歸比較自然淳樸的狀態, 我想最近養生, 環保都還蠻流行的, 大家都很熟這類說法了, 但是人願意行動上去改變嗎?科技文明似乎像是一條單行道, 我們習慣了夜夜笙歌, 習慣了電視機電腦填滿我們的時間, 習慣了享受, 叫我們稍微節制一點似乎都有很大的困難, 如果說要9:00pm睡覺, 絕大部分的人第一句話就是"不可能", 那11:00pm保肝美容時間呢?依然一堆人會說"沒辦法", 除非我們身體真的出問題了, 不然我們還是會依著慣性過日子, 人類是一種不到黃河不掉淚的生物, 俗語都講得這麼清楚了.

喪失了感, 如果沒有調整回來會怎樣呢?馬叔禮好像沒有特別說明, 不過我想, 事情應該是很容易理解的, 喪失了感, 應該判斷力就變差了, 判斷力差了, 離合適一點的人生就可能越來越遠.  例如, 我學氣功之前, 我都不知道原來我的背膀這麼僵硬, 無法放鬆,脊椎還歪七扭八, 去整脊時, 整脊師還"讚嘆"了一下, 怎麼能"柴"(請唸台語)成這樣, 還沒有感覺! 當然這個身體覺知是日積月累, 一再忽略不處理的狀況下, 不知不覺地喪失的, 很幸運的是我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做了各方的努力, 現在也不駝背了, 脊椎還有一點歪但是好太多了, 肩膀現在別人會說是鬆的, 雖然我知道還有幾個角度會造成骨頭的聲音, 自己身體哪些地方比較弱, 也比較了解了. 但是心靈呢? 腦袋的慣性要花上更多的時間去了解及糾正吧! 馬叔禮講的感的喪失當然不是肉體的覺知鈍化而已, 心靈更是, 只是他提出的校正方法比較是由生理影響心靈(生活習慣的改變讓心靈也受到影響)的作法吧!

他還提到一個看清事物的方法: 以大自然為標準, 退到很遠的距離, 節奏也要變慢, 才有機會看到全貌.

講完了大自然作為標準之後, 他就正式開始各個子題的敘述了
1. 環保:
這個部分我的筆記沒有做好, 就依我的記憶自行組合了. 大約是說幾種主要的循環要依據自然律維持生態平衡.現在就是沒有依大自然的方法亂做, 循環亂了, 而一種循環扣住另一種循環, 結果就是事情越來越走樣了, 雖然人類生活某部分好像越來越方便, 但是大自然亂了又反饋到人類, 結果人類生活的"整體"品質真的有提升嗎? 真懷疑.

(1) 動物 v.s.植物, 生物鏈亂了:
動物給植物糞便屍體作養分, 植物給動物當食物, 但是現代人吃這麼多肉, 為了養動物犧牲植物的生存空間(空氣就完蛋了, 土地沙漠化, 土地也完蛋了), 破壞了這個循環, 沒有這麼多草給動物吃, 而且又希望肉變得更好吃, 更符合人的口感, 結果給動物吃飼料, 而飼料又是動物屍體加工取出的蛋白質及其他精心計算過成分的營養組成的, 間接變成了草食性動物吃肉(動物性蛋白質)了, 然後動物生病了, 人又吃了生病的動物肉, 人也生怪病了....造成了很多問題, 見 "紅色牧人的綠色之旅"一書, 我的另一篇blog文章有寫這本書. 不是說要吃素啦! 是說沒有必要吃這麼多的肉.

(2)土地的生長與回收
土地上能生長出來的都能回收, 故人製造之物也應該要考慮其分解.
這是在說資源的循環, 現在能源危機其實就是因為石油是不能循環的資源, 而且石油燃燒的產生二氧化碳又破壞了空氣的循環

(3)空氣的循環--這不用說了, 現在沒有人不知道了

(4)水的循環--海水, 水蒸氣, 雨, 冰, 水的三態變化造成洋流的變化, 洋流影響氣候影響適合人類居住的區域還有颱風, 我從李偉文那裡才知道這嚴重性.  現在問題大了, 南北極的冰在消融, 想到南極那些企鵝要被氣候滅種了,真是難過. 暖化造成冰融->海水密度改變-->洋流改變-->颱風改變.....而罪魁禍首, 現在科學界已經證實也是人類的二氧化碳排放了....  

2. 品管
馬叔禮說大自然在創造時有二大規律
(1)保證相同(類別)--各從其類, 同類相聚, 故有族群認同, 不會亂
(2)保證不同(個性)--才有變化, 才有各種可能性

大自然的厲害在保證相同裡面又同時保證了不同, 所以人類都差不多, 但我就是我, 只有一個.

而人類生產的生產方法通常不是依規律(2)純手工, 太貴了, 消費不起,就是依規律(1)機器生產的, 一堆人都有, 跟人家一樣沒有個性,造成大家不珍惜, 不惜物, 且無法滿足人對個性的心理需求, 導致大家不斷地買, 浪費資源. 所以人類的機器生產能不能學大自然, 將二大規律同時應用呢?即機械製造但保留部分手工? 這樣還能創造就業呢!

我想部分商業界人士應該有感覺到這點吧! 不過做法是純機器生產但是限量(只有部分種類的藝術品才是純手工的),原因是為了達大最大利益, 因為這樣滿足了物以稀為貴的原理, 才能抬高部分價格. 真要做到部分手工, 也要看看社會風氣了, 現在好像沒有人願意當工匠, 很多傳統工藝快要失傳了....當然沒有人願意當工匠也是因為同樣當工人當半導體業的工人賺更多...人才的排擠效應, 而這又是"利"之所趨...

3. 嬰兒與成人

馬叔禮比較了嬰兒與成人在以下三方面的差異
(1)連續性與不連續性
(2)因果性與非因果性
(3)必然性與偶然性

他說小孩的感是接近動物性的, 不連續沒累積, 沒有邏輯, 非次序性, 所以比較接近活在當下, 每次都是新鮮的, 心情也可以很快的轉變. 因為是這樣的心, 是全人格的投入, 所以成人看來很無趣重複的動作, 他們也能玩得不亦樂乎. 而我們成人的感是連續累積的, 過去--現在--未來是連續的, 故心總是糾結, 沒有辦法只想現在/活在當下, 而很多事我們都依據經驗, 慣性地作出判斷及因應,常常人就不快樂了 . 但是也有好處, 因為有了累積, "感"可以變成"情", 才有了層次, 有了厚度, 有歷史, 人就豐富了.

馬叔禮應該是想說人應該取其二者綜合之優點吧! 應該是腦袋可以去計畫推測但是心不要是成人慣性僵化無趣的那一面, 這部分以兒童的新鮮當下來取代才是. 可是我是能了解這樣比較好, 但是, 我不知道怎麼具體落實.


馬叔禮的演講, 中正紀念堂有錄影, 可以線上聽講, 我就不重新聽一次以求正確, 反正我是認為聽多少認識到多少就算多少.

http://www.cksmh.gov.tw/cks/eduw ... wForm&speech_id=666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09:2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叔礼是台湾知名作家、文化学者,现任台湾日月书院讲座主持人、慈晖文教基金会讲座主持人,他长期以来致力于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并担任汉声电台、台北电台、国语日报等专栏主持人,在学术方面卓有建树,著有《儒道文化研究》等多部著作,五次获联合报、中国时报散文小说奖,在台湾、大陆及海外享有盛誉。

近年来,马叔礼先生举办的《人生大观》、《人法自然》、《中国文化的智慧》系列讲座,引起学界广泛关注,产生了很大反响。马叔礼先生曾多次来大陆讲学,并在清华大学等著名学府作学术报告。

在《中国文化的智慧》报告会中,马叔礼先生重点讲述了“中国,为何尊孔子为至圣先师”、“孔子,为何是中国最懂天道的人”的前因后果。马先生以智慧、幽默又富有生活化的语言,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讲述了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的内在原因,从不同角度研习阐发孔子,并对孔子完整的教育理念进行了系统阐述。

马先生从易经象、理、数大结构分析其与大学的关系、与中庸的关系、与礼运大同篇的关系、与论语的关系,阐释易经大结构是孔子最伟大的学问,并指出,孔子是中国最懂天道的人。马先生将易学研究与孔子文化研究巧妙的结合起来,可谓独辟蹊径,见解高明,发人深思,感人至深。报告内容不仅具有很高的理论意义、学术价值,让我们共同分享了一次文化、艺术的盛宴,也为大家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华文化宝库的大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3-29 16:25 , Processed in 0.17672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