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子庸

走近马叔礼(台湾日月书院)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10: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叔礼:
1.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10: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叔礼:历法

馬叔禮  主講  修訂
教育電台 - 「從心歸零」 - 常勤芬主持 黃慧琴記錄
張榮發「道德月刊」每周一篇選文有感 – 2008 02 15 (六)
太陽、月亮韻律,對人類文化的意義


我們今天來談節氣、陰曆跟陽曆。大家天天過日子,可是不見得對這個道理很懂,而這裡面的道理卻非常的大。這個單元一開始,我們曾說過人要先建立宇宙觀,然後歷史觀,最後是人生觀。今天談的題目就牽涉到宇宙觀。我們過年過節,是我們人的社會所設立的節日,可是呢,最高的原則,是它要配合自然。中國字歷史的「歷」,上面是一個「厤」,下面是一個「止」,止就是腳趾。意思是歷史是人的腳步走出來的。曆法的「曆」,上面一個「厤」,下面一個「日」,意思是太陽走過的歷史就叫曆法。地球上所有的人,仰天看,白天有日,夜晚有月與星辰,所以世界上的曆法基本上分為陽曆與陰曆。

陽 曆 (西 曆)
所謂「陽曆」,就是地球繞太陽公轉這個軌道,地球繞太陽轉一圈叫一年。在這一年當中呢,太陽直射在地球上,有一個軌道,這個軌道我們稱「黃道面」。所以陽曆就是太陽在一年當中在地球上所走過的軌道,這個規道,與農業社會特別有關。因為所有植物與動物的生長都與陽光有關,陽光又可使海洋水面蒸發,為雲為雨。太陽直射在地球位置的移動,形成北半球與南半球冷熱空氣的互換。海洋白日受熱後,夜晚散熱慢;陸地白日受熱後,夜晚散熱快,所以形成海與陸的溫差而生風系。陽光、雨水與風系,成為動植物生長不可缺的因素。因為關鍵與發動者,是太陽,所以楷字「日」‧「曰」合成一個「昌」字。萬物的昌盛,是太陽(日)在講話(曰),太陽是以讓萬物變化生長為言的,所以昌盛跟太陽有關。再如風景的「景」,是「日」「京」會意而來。京是大的意思,如「鯨」魚,是最大的魚。故生出風景是太陽最大的貢獻。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圈為一年,太陽直射在地球上的軌道,我們古代稱作「陽曆」,也就是太陽曆。一年十二個月,每月有一節一氣,合稱二十四節氣,古人陽曆用節氣而不用日期。而我們現在所用的陽曆計法呢,是用日期,日期是來自古羅馬的凱撒大帝,可是它的計算是一蹋糊塗,因為用人事干擾了自然。我們來說明為什麼?
地球繞太陽一圈是三百六十五日,五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就是約三百六十五天又1/4日不到。除一年十二個月,就有六個大月,六個小月,大月三十一天,小月三十天。當初是單月三十一,雙月三十,就是一月三十一、二月三十,一直到十二月三十天,六個大月,六個小月,總共是三百六十六天。因為一年是三百六十五天多一點,所以常態一年不能超過三百六十五天,因此要減一天,這一天扣在哪裡呢?就扣在二月,所以二月本來是三十天,就變成了二十九天。按理說,應扣在第十二月,比較好記嘛,扣在二月,是因為當時羅馬處死刑犯定在二月,所以認為二月不吉祥,而扣去一天。這又違反了自然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韻律,秋天天有肅殺之氣,萬物是凋零之景。故中國古代死刑定在秋天,叫秋決。二月春天,正是萬物滋生的時節,死刑定在此時,是不妥的。
可是凱撒死了以後,他的繼任人是奧古斯都,凱撒是七月的生日,而奧古斯都是八月的生日,七月剛好是大月三十一天,但八月是三十天,也許奧古斯都認為自己的偉大不下於凱撒,怎能比他少一天,於是把八月改成三十一天,而這多了一天又扣在倒楣的二月,二月又從原來的二十九天變成二十八天。可是八月改了之後,又有一個問題來了,因為剛開始的時候單月一、三、五、七、九、十一是三十一天;二、四、六、八、十、十二是雙月三十天。現在八月是雙月,卻改成三十一天,所以就只好把九月之後的規則倒過來,變成單月是三十天,雙月是三十一天。我們作個簡表,大家就一目了然了:



月 二

月 三

月 四

月 五

月 六

月 七

月 八

月 九

月 十

月 十

月 十

月 合


(一) 31 30 31 30 31 30 31 30 31 30 31 30 =366日
(二) 31 29 31 30 31 30 31 30 31 30 31 30 =365日 凱撒
(三) 31 28 31 30 31 30 31 31 30 31 30 31 =365日 奧古斯都


於是,如今用的陽曆,二月有二十八天,潤月是二十九天,而大月是三十一天,小月是三十天,換句話說一年十二個月,月與月的日期,最多可差到三天。可是月亮繞地球一圈明明是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點八秒,大約二十九天半多一點。可見陽曆的月,與月亮繞地球一圈為一個月的軌道無關。只因為一年有十二個月,所以是拿三百六十五日去除十二個月,所得的結果。而此結果,又加上了羅馬皇帝的干擾所致。陽曆的月,最少二十八天,最多三十一天,能差三天。而前半年,單月三十一天,雙月三十天,後半年,又相反。這個曆法,又混亂,又難記憶。如果全世界人民要找一個遊行示威抗議的題目,這確是個好題目。然而此曆法已行之兩千年了,所有的歷史事件日期,都以此繫年,怎麼改法呢?奧古斯都一人之私,而讓全世界人類被困擾兩千年,以人事干預自然之罪,此為頭一大罪啊!英文中的八月,就是這位老兄的名字。

陰 曆 (回 曆)

下面我們再來談談「陰曆」,日為陽,月為陰,陽曆是地球繞太陽的軌道,陰曆是月亮繞地球的軌道。西洋人自羅馬帝國凱撒以來,可以說用陽曆,而不用陰曆,故在一月中最大的差異,可達三天,已如前述。而回教民族,自穆罕默德起,創用陰曆,全年亦分十二個月,單月三十日,雙月二十九日,一年共三百五十四日。比陽曆的一年,少了近十一日,幾乎每三十五年多,就需要相差一年。因此陰曆的元旦,也許會在陽曆的三月,或十月。由此可知陰曆又與地球繞日無關。


陰 陽 合 曆 (黃曆、夏曆、農曆)

我們中國是甚麼曆呢?是陰陽合曆,意思是有地球繞日的軌道,也有月亮繞地球的軌道。也稱黃曆,因為中國是自黃帝啟用此曆法。又稱夏曆,因為夏朝,以一月為一年之正月。商朝,以十二月為正月。周朝以十一月為正月。而今我們依夏朝的慣例,定一月以一年之正月,故又稱夏曆。陰曆陽曆,如果都用幾月幾日,一方面數字易混亂,一方面無法顯示太陽對動植物的影響力。故中國曆法,陽曆用節氣,陰曆用日期。故節氣中大家孰習的「清明」節,在每年陽曆的四月四日或五日。為何為有一天的差異?因為地球繞日的一周,圓周是三百六十度,而日期是三百六十五日餘,故一度不完全等於一日,有些微差之故。
唐人杜牧的名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若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是好酒的人,江南的清明,細雨紛紛,掃墓行行,即景即情,十分生動。著名的古畫,「清明上河圖」,便是描寫北宋首都卞涼(開封),在清明節百姓城外郊遊踏青的盛況。一年四季,每季三個月,依序稱孟、仲、季,如「孟冬寒氣至」,孟冬是十月。「仲夏夜之夢」,仲夏是五月。故中(仲)秋是八月。因為「季」是第三個月,到了此月,方完成春夏秋冬,故稱「四季」。季在中國都是最後,如兄弟排行,老大是伯,二是仲,三是叔,四是季。又如冠軍、亞軍,季軍。

一年四季,每季六節氣,順序如下:

春 立春 雨水 驚蟄 春分 清明 穀雨
夏 立夏 小滿 芒種 夏至 小暑 大暑
秋 立秋 處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冬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地球繞日一圈,三百六十度,除以二十四節氣,每節氣佔十五度。故五日一候,三候一節,六候一氣。如立春為節,雨水為氣。驚蟄為節,春分為氣。「時候」「氣候」「節氣」之名,便由此而來。

二十四節氣中,有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就是站立,站立在春天的起跑點上,要「進入」春天了,進入夏天了,進入秋天了,進入冬天了。明朝王伯穀「立冬」日描寫這一天的景致:「秋風吹盡舊庭柯, 黃葉丹楓客裡過。 一點殘燈半輪月,今宵寒較昨宵多。」夜裏明顯感覺比較冷了。
有兩分;兩至。春分與秋分;夏至與冬至。春分,秋分,是一年當中,太陽剛好直射在地球的中線赤道上,此日白天與晚上一樣長短。故孔子著魯國史名「春秋」。古代「史」這個字,寫作「 」,人「手」握一個「中」字,就是寫史的人,要秉中正之筆。不偏不倚的意思。
「夏至」就是夏天到了極至,此日太陽直射北迴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日最常,夜最短的一天。「冬至」剛好相反,太陽直射在南迴歸線,對北半球而言,白日最短,夜晚最長。二十四節氣,南北半球,剛好相反。北是,小暑大暑,南是小寒大寒。冬至之前,是小雪大雪,之後是小寒大寒。因為下雪時,天氣並不是最冷的,而化雪時,要吸收空氣中的溫度,雪才化的掉,故稱小寒、大寒。宋人楊萬里,在大雪之日,以「絕望」為題,吟道:「月是小春春未生, 節名大雪雪何曾。 夕陽不管西山暗, 只照東山八九棱。」他奇怪節氣是「大雪」,卻無半片雪飄呢!
水滴是圓的,水面結冰時是平直的,而雪花是圓形的,小水滴從四面八方向內收縮而成。有兩千多種變化,然都是六面體之小結晶。自然界奇為陽,偶為陰。梅花五瓣,雪花六角,花若是六瓣,則多分內外,內三瓣,外三瓣,又為奇數。
小寒大寒,是冬天最後的節氣,小暑大暑,則是夏天最後的節氣,也是一年中最冷與最熱的時候。宋朝蘇東坡在杭州作官時,留下一首名詩:「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西湖的蓮葉荷花,晚風習習,的確是消暑的好去處啊!
二十四節氣,是地球繞太陽公轉時,太陽直射在地球面上的一條曲線,稱「黃道面」。太陽的移動與軌道,最直接影響地球上動植物生長的起伏變化,所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古代絕大多數人是農民,節氣關係著農業生產,故黃曆又稱「農曆」
如「立春」之後是「雨水」,此雨水多半是去年冬天冰雪融化的雪水,春天來了,農人要趁地氣上升時耕種,冰不化水,如何動土?冬天冰雪的厚薄,關係著來年春耕的用水足與不足,也關係著蟲害。若是雪厚,則地底下冬眠的蟲與卵被凍死。莊稼水足,又少蟲害,必然豐收。故民間的農諺說:「江南三尺雪,人道十年豐」。或「瑞雪兆豐年」都是說的這個道理。
故「雨水」後是「驚蟄」,蟄字是「執」「虫」的會意字。執是僵執,固執的意思。入冬後,許多蟲類會冬眠,如蛇之類。到春天被「春雷」叫醒,冰雪融化,泥土鬆軟,蟲類便爬出地面來覓食了,故「驚蟄」有個「驚」字。驚蟄在二月,易經十二消息卦中,二月是「雷天大壯卦」 ,天為大,雷為壯,春天打雷是天之壯。
再過來的節氣是清明,穀雨,五榖都在下種,插秧,自然要雨水滋潤。易經三月是「澤天-夬卦」 ,地上的澤水升到天上,烏雲密布,一道閃光,天突然像決了一個口子,下起雨來了。故孔子在夬卦的彖辭註解說:「夬,決也,剛決柔也。」天是剛,澤水(雨水)是柔,天上烏雲決了一個口,下大雨,如同地上河道決口,水流出來一樣。故「決」字是「水」( )與「夬」字的會意字。夬字,就是裂口的意思。玉有一個規則的裂口教「玦」,陶「缸」有一個裂口叫「缺」。「缶」就是缸一類的陶器。

五月節氣是芒種,夏至。「芒」是「艹」與「亡」的會意。人亡是人消失了,也就是人生的末端。草(艹)的末端有「種」的,是稻與麥。種字,是「禾」「重」會意兼形聲。重,一方面是重量,一方面是性質。自然界陰陽現象,輕清之氣為陽,往上升,上浮為天;重濁之氣,為陰,往下降,收斂為地。植物之理亦然,農人插秧,人們總以為秧苗是用手插進土裡的,若問山裏猴子吃過的水果,種子丟到地表,後來又長成果樹,那當初的種子是誰把它們種進土裡呢?其實是種子的物性,有重濁之氣,自然會慢慢潛入地中,故「種」字,是「禾」「重」會意而成。

西洋人只用陽曆,故也稱「西曆」。西曆只有抽象的幾月幾日,而不知節氣。抽象的日期,使人對自然感覺疏遠。用節氣才是自然的。二十四節氣,根據三百六十度圓周,每十五度一節,十五度一氣而來,這是「數」。但數裡面還有「理」與「象」。而自然界是象、理、數一體的,象動理動,理動數動,易經便是這樣的學問。易,就是變化,變易,自然界萬物的形象、現象、都是隨時在變化的,但變化中,有其不變的理與數。比如,立秋之日,梧桐一定開始落葉,古代以梧桐木做琴,琴可彈樂,樂律是自大自然地氣而來,氣生數,數生律,故梧桐宜於做琴。吳自牧寫的「夢梁錄」(北宋汴梁-開封)說:皇宮內以梧桐樹種在殿下,交「立秋」時日,由太史官,穿戴大禮服,向皇帝報告,秋天到了,請皇上保重。這時有一兩片梧桐葉飄下來,故有「一葉知秋」的句子。
又如,「秋分」之前十五日或十六日為「白露」。因陰氣上升,露水受陰冷而白,所以叫「白露」。秋分之後十五日或十六日為寒露,自秋分之後,日照偏向南半球,天氣已經漸寒,地球表面,萬物所附著的水分,不至揮發,將開始因寒冷而凝成細小的水珠,留在草木上,這水珠便是「寒露」。
寒露後再十五、六日為「霜降」。露結為霜,遍布在草木曠野之上,俗稱打霜。蔬菜水果若放在冷凍庫,會凍的爛軟,然而經霜覆蓋過的蔬菜,吃起來味道特別鮮美。古法釀造醬類,不像現在加防腐劑,色素,人工甘味,會影響健康。而是待霜降到時,揭去醬缸蓋,夜裡打過霜後,名為霜降醬,為家庭主婦爭相購買之物。
寒露,霜降,為九月「剝卦」 。立冬,小雪,為十月,應「坤卦」 ,故坤卦初爻是「履霜,堅冰至」。那「霜」字,便是指九月的霜降。因為已經過了,所以稱「履霜」。霜降過後,堅冰很快就會到來,因為立冬後有小雪,故說「堅冰至」。
大雪,冬至為十一月,「復」卦 ,故孔子寫的象辭說:「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孔子是周朝的魯國人,先王指的是周文王,武王與周公(魯國開國之君),「至日」便是冬至。周朝是十一月冬至過年,那時,城門關閉,商旅外客都回家過年。冬至日,太陽直射在南迴歸線,對北半球而言,是冬天到了極至,物極必反,太陽自此向北緩緩上移,有整個半年的陽能上昇,故易經是地雷-復卦 ,雷在此是指地氣。故復卦初爻為陽爻,上面五個爻是陰爻,陽能自地底而始生,相傳黃帝時代,命伶倫在崑崙山北,取解谿谷的竹子,取內外粗細與厚度一樣的竹子,然後測定了地方,埋下了長短不同的十二根竹管,(長短有一定尺寸),讓露出地面的竹子,長短一樣,所以入地的長度,有十二個不同的尺寸。每一根管子中,填以葭灰,在「冬至」時辰到時,入地最深的一根,管中葭灰會噴出來,並發出聲音,這叫「冬至一陽生」。以後依入地之深而至淺,依序每月一個聲音出來,古稱「十二律呂」,六律為陽,六呂為陰,又稱「律呂調陽」。可知曆法與音律與數學是相通的,而動植物的生息,亦與此韻律有關。冬至為陰氣化之極,陰極而生陽,自此北半球,陽能迴復,故為「復」卦。此理遍在於萬物,如人生病時,沒精神體力,待病初癒,便稱康復。故「復」字,是「ㄔ」(行)與「复」(腹)的會意兼形聲,人與動物生病時,皆是一無胃口,二不想動。怎麼知道康復呢?一是「腹」內知道餓了,想吃,二是有力氣「行」動了。
易經十一月「復卦」 ,十二月「臨卦」 ,冬天走完。開春元月是「泰卦」 ,復卦是一個陽爻,臨卦是二個陽爻,泰卦是三個陽爻,故有「一元復始」與「三陽開泰」兩句成語。周朝過年在十一月,是「一元復始」;夏朝過年在元月,是「三陽開泰」,民間不知其理,過年貼紅囍福一類字時,常將這兩句放在一塊,那是不對的。孔子是周朝人,可是他以為治國之道,應「執中行權」,執中,是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如他自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不逾自然之理的大道,而又能從心所欲,這就是懂得以權變來調整,達到最準確的位置。他曾對最得意的弟子顏回道:「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意思是,你如有治國的機會時,不必拘泥於一朝,要用夏朝的曆法,因為周朝過年在十一月,還是天寒地凍的冬天,彼時一陽生,尚在地下,只有樹根知道地氣動了,而陽能尚未出土,地表看不到春天的生機。但車輛要用商朝的。殷商朝的人,尚鬼神,認為凡是器物皆有神明,故所做車體與結構,特別「殷實」。而禮服,則用周朝的。因為周公制禮作樂,禮制、朝服、冠冕,大氣而莊嚴。至於音樂舞蹈,他曾比較過,周武王的「盡美矣,未盡善也。」而舜時的韶樂,「盡美矣,又盡善也」。孔子曾赴齊國,聽到韶樂,而說「三月不知肉味」沒想到,韶樂之美之動人,竟到了這種境界。
前面說過,夏曆的過年在元月,是泰卦 ,外卦是「地」,內卦是「天」,初爻說:「拔茅茹,以其彙」。初春來時,田裏的秧苗,綠油油,水嫩嫩,尖尖細細如革「矛」的尖端,剛從地裏鑽出頭,一堆一堆的,彙在一起。彙是彙集,如辭彙,是辭的彙集。所以「苗」字,是「田」裏的稻麥,剛發綠芽,像「艹」(草)一樣。「茅」字,是「艹」「矛」之合;「茹」字,是「艹」「如」之合。剛剛發出的新芽,「如矛」一樣尖尖的。又如「芽」字,是「艹」「牙」之合,田裏的秧苗,冒出時如小孩長牙,從牙肉裏生出來。「油」字,是「 」(水)、「由」之合。從田裡奮發出來的秧苗,向陽向天,離開黑漆漆的地下,所以是自由的「由」,靠什麼給它力量呢?是水。水稻固然要水,麥子雖然抗旱,也需去年的雪水,化而發芽。所以「油」這個字,是說經過水的滋潤,發出來的嫩芽,總是綠油油的。
泰卦 有三個陽爻,故說「三陽開泰」。泰卦,是元月,是春天。請看下面的字,各由「三」(天)與「 」配不同的字而來。「 」,是「天」給植物發芽出地表(三)的意思。
春 所以春字,是「 」「日」合,春天植物生長,是因天上太陽(日),使
植物發芽冒出地表。
泰 太陽由南迴歸線起,復卦一陽,臨卦二陽,泰卦三陽,逐漸往北移,一月三陽開泰時,在中國南方,植物已可冒出地表。故泰是「 」「水」合。泰字下面又是水,又是根,樹根靠水與陽光方能生長。
秦 秦字,是「 」「禾」合。有「春」的太陽(日),「泰」的水與根( ),
禾苗自有生長的力量。古代「秦」國首都咸陽,在今之長安,是土地肥
沃,物產豐饒之地。故「臻」字,是「至」「秦」合。五榖(禾)達(至)
成熟,曰臻。五榖成熟多在秋天,故「秋」字是「禾」「火」合。「熟」
字是「孰」「灬」(火)合。都有一個火字,火就是成熟的意思。民間的
話,火侯到了,就是成熟了。

舂 「舂」字,是「 」「臼」合。稻米成熟了,要放到「臼」裡,用杵把
外榖打掉,叫舂米。故「稻」字,是「禾」「 」「臼」三字之合。「 」
是爪,手的意思。舂米時,杵棒用手拿。

奉 古代秋天最早收割的稻子,先用來祭祀天地祖先,然後食用,叫「嚐新」。
全國最早割稻的一縣,由縣知事,送到京城皇家,叫作「獻新」。故「奉」
這個字,「奉」是「 」「 」合。奉,是下呈上的意思。若用手(扌)
拿著呈上,便是「捧」字。若是上給下,則為「俸」,俸祿,是皇帝給
臣子的。新稻在送往京師途中,趕路叫路程。「程」是「呈」送「禾」
的會意兼形聲。
奏 國家慶祝五榖豐收時,都要奏樂以示慶賀。故「奏」字是「 」「夭」
合。夭是「大」字加一撇「丿」,是大而成熟的意思。故「沃」字,是
「水」( ),「夭」合:雨水足,故肥沃。「妖」字,是「女」「夭」合:
女人成熟而懂得誘惑男人,叫妖媚。
音樂演「奏」是管弦、打擊樂器,匯集在一起的美聲。故水( )的匯集,
是「湊」;「車」的匯集叫「輳」;「手」(扌)匯合到一處,打人是「揍」。

古代百分之七、八十的人,應是農人,陽曆用節氣此是與動植物生長極有關係,而農民又多是不識字,也無力讀書的人。這些曆法的計算與自然的韻律,又哪能講給百姓聽的懂呢?故年節時,由國家頒下黃曆(農民曆),告訴老百姓,幾時種稻,幾時種麥,幾時要防霜害等。百姓依照曆法上的陽曆節氣,與對照的陰曆日期,按時序農作即可。故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讀書人是受教育,老百姓是受教化。教化是把教育的思想內容,化為無形的生活作息,百姓只是日用之,而不知其所以然。
也許有人說,節氣是以中國黃河流域為主的,像台灣「霜降」無霜,「小雪」「大雪」無雪,就不準了。其實,只要把「緯度」換成「高度」就好了。譬如黃河流域一月平均溫若是攝氏兩度,台北是二十度,相差十八度。地如每上升一千公尺,空氣便下降攝氏六度,那麼在台灣三千公尺高的地方,就可以看見霜雪了。

下面來談黃曆裡的陰曆。陰曆是以月亮繞地球的軌道為準。月亮繞地球一周是二十九天十二時,四十四分,二點八秒。大約是二十九天半。故陰曆全年有六個大月,六個小月,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全年共三百五十四日。這和地球繞太陽的實際日期三百六十五日又五時,四十六分,四十六秒,比其來差十一日餘。故要集三年的餘數,三十三日餘,設一個閏年,閏年則多一個閏月,這年就有十三個月。又再過兩年,又多設一個閏月。平均十九年,有七個閏月,即十九年中,有七年是十三個月。
陽曆是地球繞日,以太陽為主。陰曆是月亮繞地球,以月亮為主。陽需以陰顯,陰需以陽顯。故易經中,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如男同學為主的班級,來了一個女生,這個女生便最能影響班上的氣氛,反之亦然。故中國陰曆的月,過節反而在以陽為主的奇數月日。如一月一日是元旦;三月三是上巳日;五月五是端午;七月七是七夕;九月九是重陽,都是奇數。如今,元旦、端午、七夕、重陽,大家還知道,但三月三日的上巳日,則已少人知道,在古代則是重要的節日。比如杜甫的詩「麗人行」,開始說:「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又如大書法家王羲之,三月三日跟一群朋友謝安等共四十幾個人去遊玩,寫了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叫「蘭亭集序」,都是在上巳日那天,人們那天要到水邊去喝酒洗澡,把穢氣洗掉。又像九月九日是重陽,兩個九就是「重」,單數為「陽」,最「高」數是九,故重陽日要登高。王維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徧插茱萸少一人。」
黃曆裏的陰曆,每月月圓之日為十五或十六日,十五日之前的一半為上弦,之後的一半為下弦。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看看日期,對照天上的月亮,一望而知。但是陽曆的日期,卻與月亮的盈虧不相干。在地球上,所有的動物植物,「生育」都跟月亮有關;「生長」跟太陽有關。所以我們的楷字,「日」「曰」為昌,太陽的說話,是讓萬物昌盛;月亮的說話,是讓萬物生育,故「育」字是「月」「云」的會意。月亮離地球三十八萬公里,太陽離地球一億五千萬公里,按照萬有引力的定義來講,引力的大小,跟質量的大小成正比;跟距離的平方成反比。所以太陽的質量雖然比月亮大很多很多倍,可是它與地球的距離,是月亮離地球的四百倍之遙,所以它對地球的引力,只是月亮對地球引力的二分之一。地球上有百分之七十是水,月亮的引力對地球的土地拉不起來,可是海水拉的起來,所以就形成了潮汐。潮汐就跟地球上萬物生長的韻律有關:天上,太陽為陽,月亮為陰。人間,男為陽,女為陰,女人如同月亮主生育,所以女生,每個月有月經,月經,就是人體的潮汐。女人懷孕在子宮裏,就是天給女人懷子的產房。卵子若受精,就在子宮裏著床。卵子如果不生育便要排掉,因為生命一定要非常新鮮的。女子一生有數百顆卵子懷孕的機會,每月一次,有常性,故稱「經」,因此生育是跟月亮有關。
其實地上的動物,交配,生育,與情緒的變化,都與月亮圓缺有關。海底生物,雖然不易見到月亮,可以透過潮汐,而與天上的月亮韻律相感。

人的文明,日月都要並用。白天為日,夜晚為月,是天上最亮的,故「日」「月」會成一個「明」字。日升月落,月升日落,萬物有白天的生長,夜晚的休息,才能循環變化,故易經的「易」字,在古代是「日」在上,「月」在下。是日升月落,才使萬物變易的意思。因此有一種昆蟲善變色,叫作蜥蜴。「蜴」字,是一個「虫」,一個「易」;那麼「錫」呢?一個「金」一個「易」,這種金屬加熱後最容易變形;通暢的「暢」,左邊一個「申」,右邊一個「易」(昜易相通)。萬物的通暢,就是能「申」長,能變「易」。所以我們把「申」字拆開來,便是一個「甲」和一個「由」字。「甲」就是「田」裏的植物,先往「下」長,植物往下長發芽叫「甲」;再往「上」生長叫「由」,兩個合在一起便是「申」。「 」(人)申申懶腰是「伸」。伸伸懶腰,人便容易通氣,恢復疲勞。再如易經坤卦的「坤」,是一個「土」一個「申」,土地能上下通氣,使植物生長,才叫「坤」。若只有土,而不能通氣,植物便無法生長,像在月亮上,是種不出東西來的。所以易經的的第一卦「乾」是天,第二卦「坤」是地。天地交感,才會有第三卦「屯」。「屯」的古字,是一根草( ),用力的從大地(一),鑽出時,根部都用力彎掉了。
前面談了公元前四十六年羅馬凱撒大帝時期創立的陽曆,與公元六二六年穆罕默德時期創立的陰曆,與中國在黃帝時期創立的陰陽合曆,可以得到以下幾點結論:
一、 陽曆,後來以基督教耶穌降世為元年;陰曆,以伊斯蘭教(回教)穆罕默德降世為元年,兩者皆為「宗教」之神。世界上還有佛教與其它許多宗教,神明都不相同。宗教是人文的信仰,故神明皆有不同。而曆法講的是地球、太陽、月亮的軌道與韻律,是自然的部份,全世界無分種族、信仰,應全是相同的。而我們稱「黃曆」,是紀念黃帝為此曆法啟用之時,而非宗教性。
二、 黃帝即位在公元前兩千六百九十八年,至今已四千七百餘年,為三種曆法中之最早。
三、 陽曆,只用地球繞日軌道;陰曆,只用月亮繞地球軌道,皆有偏頗。而我黃曆是陰陽合曆,最為完備。
四、 黃曆與人類的生活,動植物的生長,皆有密切的關係。對照曆法,看「節氣」,與大地的景色榮枯與寒暖變化,皆能有感情上的連結。看「日期」,抬頭望月,陰晴圓缺,更能喚起生活與自然的韻律。
曆法好壞關係著人文與自然的關係是否和諧,人類文明要能行之長遠,第一步要有好的曆法。許多年前,讀過蔡策先生的「揭開黃曆的秘密」一書,受惠不少。如今我將曆法、易經卦理,與中國楷字融為一體,再加以說明,推演,期能使國人,反省「人法自然」的重要性。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10: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叔礼:生 命 中 可 修 行 的六 種 年 齡

(本文為泰山基金會 照亮心靈講座摘錄)

生 命 中 可 修 行 的六 種 年 齡
主講修訂:馬叔禮先生︵日月書院主持︶
整理:謝蕙蒙、汪育朱、呂梅華

   一個人的生命,到底有幾種可以修行的年齡?乍聽這樣的問題,也許你還摸不著頭緒,但是說到某個人看起來才四十出頭,實際年齡卻已五十多歲,就立刻暸解,前者代表他的﹁生理年齡﹂,也就是他對自己身體的修行年齡。
   這個修行,很可能是每天早睡早起,同時也很注重飲食,不挑食,亦不貪口腹之欲,經常保持著運動,與心情的愉快,讓身體機能維持著四十歲的狀態,比實際年齡年輕十歲之多。
   因此,一個人除了實際年齡之外,其實還有六種可以修行的年齡,第一種即是﹁生理年齡﹂。假如你平時不注重對它的修行,譬如酗酒、賭博、貪飲暴食、縱慾過度、日夜顛倒、冷熱無忌,如此糟蹋的結果,人可能才四十歲,卻有一個五十歲甚至六十歲的身體,生理年齡比實際年齡要老上許多。這個道理,是一般人都容易理解的。

 肌理分明的思考,需靠內在持續修行
相對於﹁生理年齡﹂的第二個可以修行的年齡是﹁心理年齡﹂。所謂心理年齡的大小,與生理年齡未必一致。也就是一個人實際年齡為五十歲,健康可以靠修行變成四十歲或三十歲,可是並不表示他就是一個很成熟的人,或者是很有思想的人。也有的人生理上還很年輕,心理上卻已經老化了,這種心理上的老,不只是心態上的老或是指喜不喜歡與年輕人在一起,更重要的是指思考脈絡清不清楚,是否還有生機盎然的創造力,這更是需要修行的。
  我們看大自然中所有的萬物,在年輕的時候,一定都是條理分明的。如一株小樹,剛剛開花或長葉時,你看它的脈絡、它的精氣神,都是非常飽滿而條理分明,生機盎然,自然就美。可是當它老化的時候,就不是這個樣子了。先是樹葉枯萎凋零,繼而腐爛發臭,最後變成一灘污水,跟人體的老化過程很相似,從氣血漸衰,皮膚乾燥鬆垮,最後化為濃血,腐朽、潰爛。這是無法避免的自然定律。
  即人從一出生開始,每多活一分鐘就是多老化一點,一寸一寸地向著老化和死亡前進,唯一可以逆轉的,即是心理年齡的修行。
  怎麼修行呢?你看小孩子的講話,往往東一句、西一句,沒有條理脈絡可循。等他長大一點,講的話就會比較有條理了,這反映出他的思想,從不清晰到清晰,從沒有理路到有理路,逐漸邁向成熟的過程。
  可是有些人,即使身體成長了,思考還是不成熟。比如看一部電影,你問他好不好看,他會一直說好看、好好看,可究竟是哪裡好看?他想了半天卻講不出來。因為他沒有辦法把自己感受到的好看,變成條理分明的思想,所以他講的只是模模糊糊的、不清不楚的話。
  因此我們在肉體還沒有老化之前,對自己的思想,要有一種修行,可以修到像身體的肌理一樣,保持年輕時的清晰分明,對事事物物仍有盎然的興趣,有想像力,有創造力,這種修行是內在的、思考力的條理分明,這就是心理年齡的修行。
 繼承前輩智慧經驗,推動時代不斷進步
第三種可以修行的年齡,叫做﹁歷史年齡﹂。假如說心理年齡的某一個層面,是生機、創意、好奇、熱情,則是愈年輕愈好,然而歷史年齡則是愈老愈好。
以動物來說,今天的狗、貓、牛、羊,在自然界的型態,跟五千年前的狗貓牛羊,幾乎沒有太大的差異。然而動物也有它的經驗傳承與教育,但只有一代,沒辦法經驗累積。然而今天的人類,生活型態跟五千年前卻已有了天壤之別,為什麼會有這樣大的區別?簡單的說,是因為人類懂得學習,可以累積前人的智慧、經驗和文化遺產,一代接一代傳承下來,才能擁有最多的創新能力,去改變自己的生活。
   三字經上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在動物的世界中,卻是﹁性相近,習相近﹂的。只有我們人類才能夠靠學習而達到﹁性相近,習相遠﹂的境界。例如孔子周遊列國回來,蒐集了三千首民歌國風等詩,刪成三百首,你能說,詩經上的詩,首首都比李白、杜甫好嗎?可是孔子不知後世有李、杜啊!同理李、杜也不知宋有蘇東坡、李清照,而蘇、李也不知清代有曹雪芹的紅樓夢,故懂得學習就能﹁性相近,習相遠﹂了。
   以地球今日的生態來說,我們今天到處可以看到大自然五顏六色美麗的花朵,可能還不知道,擁有四十六億年歷史的地球,並不是一開始就是這麼美麗豐饒的。據研究資料顯示,地球會開花,不過是幾千萬年前的事。在此之前,地球曾經如火爐,到處都在燃燒。又曾如大冰窖,到處冷寂,而後才是一片綠色,但並沒有花和果。這些花果都是地球經過四十六億年的繞日運轉,日月精華、天地交感,所沈澱、累積起來的肥沃土壤,才能生出那麼多種不同的鮮花和水果。
   所以,如果我們今天不重視歷史、不要文化、不傳承古人的經驗,基本上就難有進步,這個道理是很明顯的。因此我們要學詩書、通禮樂,讀歷史,不僅是為了培養個人的氣質品味,更是為了要從前人的智慧經驗中,奠定自己的思想,而這個思想能夠對人類社會產生風起雲湧的推動力量,促進這個時代的進步。比如牛頓與愛因斯坦雖是科學界的巨人,但也是站在前輩科學家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再往前探索,才有了重大成就的。
   所以孔子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做為知識份子,必須修鍊到像﹁草上之風﹂一般,對這個社會有所貢獻,才能發揮知識的影響力。如果撇開已有數千年歷史的傳統文化不學,光靠個人數十年的生活經驗,所能產生的思想實在淺薄得可憐。這就是為什麼,人該修行的第三種年齡是﹁歷史的年齡﹂。而且歷史越悠久的文化,其所累積的智慧與經驗也越深厚,所以歷史年齡是愈老愈好,愈陳愈香。

 把握有限天界年齡,留下不朽的思想
   第四個修行的年齡是﹁天界年齡﹂。天生萬物皆有物種的界線,這個界線不是任何人可以決定的。而是由大自然和它的食物鏈、它的生態環境所決定。因此每一物種在自然循環的軌道上,所負的責任是不一樣的,有的壽命長,有的壽命短,該如何去修行呢?
  比如說蚊子的壽命很短,如果牠好好修行,每天練吐納、練香功、太極拳,能不能活個一百年?保證不行。可是烏龜普遍比人類即使再重視養生的人還要長壽,你要跟牠比這個非氣死不可。
   還有大象,可以活到將近八、九十歲,甚至一百歲;鱷魚也可以活得很長壽。可是稻麥呢?雖然也很努力地生長,但最多只有不到一年的壽命,過不了冬天。而同樣是植物,松柏卻可以活到三、四千年。我們人再怎麼努力修行身體,但想要比松柏長青,恐怕是沒有辦法。這是一種屬於天地生出的物種界線,不是我們可以隨便左右的。
   但是,當我們知道了這個天地界線,在某些範圍內,還是可以修行的。怎麼修行呢?第一是思想上去修行,第二是身體上修行。身體的修行,可以讓你多活二、三十年,活到一百多歲。但是思想上的修行,卻可以讓你活上數千年,像孔子、孟子、老子、莊子…那些了不起的大思想家。
   比如我現在出門,碰到學生故舊,大家都會稱呼我:﹁馬教授,你好!﹂聽起來好像很神氣,其實放在歷史上,這個﹁教授﹂之名,完全沒有地位。像莊子的﹁子﹂是老師的敬稱,意思是可敬的莊先生,孟子就是可敬的孟先生。可是歷史上姓莊、姓孟的人何其多呀!卻只有他們兩個有本事把所有姓莊姓孟的先生全概括了。只要稱他莊子,別的姓莊的先生都不能叫莊子。稱他孟子,姓孟的先生也不能叫孟子。老子呢?他姓李,卻不稱李子。因為他活的長壽,大家稱他老子,意思是可敬的老先生。可是年紀長壽的人可多了,都沒法稱老子,唯有他老人家,所以老子連姓也可以省了。
   而孔子更厲害,只稱﹁子曰﹂,大家都知道是孔子,連﹁孔﹂與﹁老﹂都不必提了。這就是思想上的修行,超越了天界,直到今天還活在人們的心目中。連滅六國、築長城的秦始皇,與伐匈奴立大漢天威的漢武帝說話都不能稱﹁子曰﹂。因為孔子已成為全中國人的老師,甚至全世界人的老師,連歷來的皇帝也要祭孔,稱他為﹁夫子﹂。中國大陸如今在全世五大洲,數十個國家設立了一百五十所孔子學院,當年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所到之處,不出中國數省,然而今日他的思想學說卻縱遊世界。一九八八年元月,全世界七十五位諾貝爾獎得主,發表﹁巴黎宣言﹂,說即將到來的二十一世紀,人類要繼續發展下去,就要向二千五百年前孔子所提倡的民胞物與,愛人惜物的精神學習。所以明朝世宗嘉靖時,尊他為﹁至聖先師﹂實在理所當然呀!

 感通天地萬物,覺悟人與自然共生
第五種可以修行的年齡是﹁物種演化的年齡﹂。地球上有百萬種生物,人類可以說是演化最晚的物種。如果將地球四十六億年歷史濃縮成一年,人類誕生的歷史大概是這一年中的最後一天才出現,因為從遠古人猿算起,僅有二、三百年萬年。自然界演化是有階段的,如砂石、土壤,只有意志與息感,沒有呼吸。到植物演化出呼吸。動物又演化出發聲。到了人類,則更演化出語言與歌唱。可以說,由意志與息感,到呼吸,到發聲,到語言再到歌唱,每一步都是歷史上的繼承與飛躍。
又如人的骨頭,像岩石一般硬,人的肌肉像大地中的土壤,蘊藏著豐富的能量。人體的水份像地球的海洋的比例佔百分之七十。人體的呼吸與大氣相通。所以大自然的氣態、液態、固態,在人的身體裡面都有。
如果從物種演化的進程來看,人類是最晚出現的,因此是所有物種中最年輕的。可是從繼承演化經驗最多來看,又是最老的物種。人的身體裡面有一個最大的寶貝,就是我們繼承了所有萬物演化的總經驗。並且可以覺醒它。動物只有良能,如與生俱來的飛翔、跑跳、結網、築巢等能力。但是人除了良能,還有良知,就是具有能理解自然之理的醒覺的能力。所以一個具有高度覺悟能力的人,是有能力去感通天地、萬物、自然之理的。感通萬物靠﹁心﹂,所以﹁感﹂字從﹁咸﹂之﹁心﹂。咸是全面,意思是要能全面無隔的感通自然之理,是靠心。五官之感則受制於物,是有限的。而感受自然之理,去分析與說明它,則是靠﹁腦﹂,所以人的﹁心﹂最奇妙。人腦的記憶與理解力是其它生物難以企及的,故人腦依身體比例在自然界也最大。
  人的心是虛的,來自﹁天﹂,所以人感知萬物的﹁良知﹂,在心臟的位置,解剖開卻沒有東西。人的腦是實的,來自﹁地﹂,所以有形,而且有語言、視覺、聽覺、嗅覺等的區域。天與地,是虛與實的交感,才能生萬物。天本在上,地本在下,但是交感了,則是位置互換。故易經的﹁泰卦﹂是地天交感,地在上,天在下,彖辭說:﹁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人若能善用良知,便能以己心,直接感悟天地之理,與自然無隔。故老子說:﹁人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 提昇人性光輝,達到真善美境界
第六種可以修行的年齡是﹁境界的年齡﹂,便可以與天齊。人的有形身體,得自天地,終有一天會死亡,又回歸天地。但人有﹁心﹂與﹁腦﹂,能夠創造生命,如音樂、文學、繪畫,這個生命天地也奈何不得,收不回去,因為它活在人心之中,一代一代傳下去。
一個人要怎樣建立生命的完整順序?孔子告訴我們:﹁士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所謂的﹁道﹂即是天道,也就是天生萬物的規則,不變的真理。我們的德性是依據大自然的道生出來的,所以叫﹁據於德﹂。也就是老子所說的﹁道生之,德畜之﹂。如植物的種子埋在土裡,自然能有出土的力量,向上、向陽、向空氣而生。植物的根在下,而我們人的根在上,即是﹁良知﹂。﹁根﹂與﹁良﹂都有一個﹁艮﹂字,艮是靜止不動的意思,植物的根不動,才能長。人的良心不動,才算是人。
  良心如根,知道往陽光、往天空高處生長,這就是孟子講的﹁人性本善﹂的道理。人有心與腦能了解天道自然之理,又把祂修行為人的品格德行,變成人的良知良心,這便是﹁依於仁﹂。仁在植物,則是種子內白白的東西,所以稱﹁果仁﹂、﹁核仁﹂,是生長發芽的力量。孔子為何特別強調﹁仁﹂,來自自然的依據便在此。
  最後是﹁游於藝﹂,悠遊自在表現在文學、音樂、美術的創作上,文學藝術達到了真善美的境界,如李白、杜甫、蘇東坡的詩,便能永存人心,天地也奈何不得。人不能勝天,但可以齊天,故孫悟空稱自己為﹁齊天大聖﹂。可是齊天必須是修行才能有的,故他須在西天取經路上,度過九九八十一劫難,才能成正果。
  當我們把天﹁道﹂修養成為人的品格,並身體力行之,就是﹁德﹂性的實踐,這就是﹁道德﹂。若把天道變成了學問、知識,就是﹁道學﹂。如果運用天道的規律,來創作變成音樂、美術、文學、哲學,便稱﹁道術﹂。道學偏重在﹁真﹂,強調客體的自然。道德偏重在﹁善﹂,強調主體的修行。而道術偏重在﹁美﹂,強調生命主客一體的創造力。因此,一個好的生命修行先求真,然後是善,最後是美,人生最高境界就是求追﹁真善美﹂的合一。
  總結前面的說明,孔子說的﹁志於道﹂,是求真,真來自大自然。﹁據于德﹂,是德性以自然為本,才有了依據,是求善。譬如易經:
第一卦﹁乾卦﹂象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行健,是大自然的真,君子以自強不息,便是善。
第二卦﹁坤卦﹂象辭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地勢坤,是自然,是真。君子以厚德載物,是善。
真是﹁道﹂,善是﹁德﹂。依據道與德,變成人的良知良心,是﹁依於仁﹂,如同植物的種子,埋在土裡,種子外硬為甲,內白為仁。待寒冬過後大地春回,植物便勃發怒放開花結果。此在人便是﹁游於藝﹂,悠遊於文學、音樂、美術的創作。
文字、音樂、美術,可以說是,取法於天地所創造的萬物,又有別於天地的創作,故稱﹁齊天﹂。故真而後善,善而後美。此為﹁境界的年齡﹂。
九七、四、十三 于台北修訂
97.12.29~98.01.01 人間福報  

http://www.sun-moon3535.org/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90011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11:0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易经研究(钱穆等):

http://www.zgsf.com.cn/viewthrea ... &extra=page%3D1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11:2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叔礼:【天施地生我吟嘯】水與文明--事善能

陰陽五行之說,源於天地之學。天有四時春、夏、秋、冬之運轉;而配大地生、長、收、藏之變化。春天「木」旺,青色勃發,所生之味,反「酸」澀倒根;夏天「火」旺,五色奔放,所生之味,反「苦」以降火;秋天「金」旺,萬物成熟收斂,所生之味,反「辛」辣外射;冬天「水」旺,萬物凋零凍結,而海水多「鹹」,其味反可化凍。故性外放,所生之味反收斂;性收斂,所生之味反外放。故陰以顯陽;陽以顯陰。

《易?繫辭》說:「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即是此理。五行之中,唯「土」在中,土為黃色,故「黃」中通理,通於四時之氣,可生養萬物,各具形貌,亦可回收萬物,化為無形之壤。凡物之成熟,莫不有味,無論酸、苦、辛、鹹,皆有「甘」在其中。甘美而酸,則如檸檬;甘美而苦,則如苦瓜;甘美而辛,則如洋蔥;甘美而鹹,則如螃蟹。生魚片、滷牛肉、紅燒豬肉,雖肉質互異,各有風味,然新鮮者,必有甘美。

母親結胎懷孕,嬰兒將臨之時,人如春陽之發,故嗜酸梅。小孩不怕青硬芒果酸澀,在於生命正當青春活潑之期。老人好食甜爛,而避酸澀倒牙之物,因於青春不在。小孩不喜辛辣、苦味之物,在於初春舒適,離夏熱、秋寒尚遠。

大人成熟與否,端看能否承受辛苦。夏生苦,秋生辛,辛已過苦,故可以「辛」代「辛苦」。楷字之中,兩或三個相同之字,用以示多。如森林,是有很多樹木的地方。故人能不畏艱難,有「力」氣處理「許多」「辛」苦之事者,定是會「 」事之人。人能頭腦清晰,能以「言」語釐清「許多」「辛」苦事理之人,必是善「 」之人。

古代「宮」中皇帝封大臣,故「官」字雙口相連,以示源於宮廷。「宰」相為百「官」之首,最為「辛」苦,若他官位,是依功勳累積升遷而至,亦必是善「辨」事理,善「辦」大事之人。國家職掌,古有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後有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雖各有所司,皆需德、才、學兼具之人,方能輔國以「正」,而兼美「文」化,故稱「政」治。凡人有才有學,多易恃才傲物,又因職司不同,立場互異,故堅持己見,互不相讓者,所在多有。為宰相者,需雍容大度,博采眾議,又需調和歧見,化解對立,使政令統一,人事和諧,所謂「政通人和」。此如「水」化五色於至勻,「火」烹五味於香醇,如國家大宴賓客,鐘鳴鼎食,葷而不膩,素而有味,杯盤酒器典雅,菜美香味俱佳,音樂悠揚,舞蹈秀美。故宰相之職,有如大廚,而稱「調和鼎鼐」。

老子云:「事善能」,此之謂也。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11:29:2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山经制造:孔子,为何是中国最懂天道的人?



  首先,马老师引孔子「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启发学生,最大的学问是来自大自然,人不能创造规律,只能使用规律;由之,而建立宇宙观、历史观、人生观。孔子曾二度对曾子及子贡提及,他老人家的学问是「一以贯之」。其时,曾子年纪尚幼,理解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闻一知十的子贡也似乎对老师所言学问的统一性,未能有深切的了解,而无后续的阐扬与传承。实则,孔子自述其博学的思想,都是以大自然阴阳之理来统摄,故孔子在易经<系辞>中即言「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宇宙中最大范畴的规律,举凡一切天地、日夜、雌雄、动静、冷热、行藏、必然偶然、次序非次序等等一切事物与现象,都包含於阴阳变化之中。同时,孔子在解开易经后,也慨然於百姓对易经的了解是支离破碎、自由心证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

  二、 那麼,究竟易经在讲什麼呢?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极数知来,之谓占。」、「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藉由<系辞>中的重要句子,马老师简明扼要地带领我们逐步对易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原来,易经这天地间的规则,是透过艮卦定、静的工夫而感得。格物感通天地之道后,所有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包括其中了。易经的学问由阴阳两仪为出发点,推衍至八卦、六十四卦,透过卦序、综卦、错卦、内外卦、阴阳卦及消息卦的规则,竟可涵盖宇宙一切万事万物,乃至预测未来,实在令人不可思议。

   三、孔子虽於壮年、中年以至於老年,逐渐解开易经,但因当时教学工具的限制,而且「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由繁复的卦爻变化所演绎的易经天道,只有少数人可以领略。所以,当孔子天道的传人颜回不幸早逝后,孔子的门人弟子,似乎已再难有人对易经有深入了解,故众弟子於孔子过逝后庐墓三年所汇集的<论语>,乃至於后来的<大学>、<中庸>,未见有易经的内容,孔子最大的学问就此被隐没了二千五百多年。其实,孔子在长年的教学中,已将易经之学逐渐点滴融入於师生日常问答中,只是弟子们未能会意、阐发,而后人依据表面字义,就更无法真切了解其中的意涵了。如「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讲的是「巽」卦、「兑」卦的道理。「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讲「剥」、「复」、「夬」、「姤」四极卦之理。「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是讲「中孚」、「大过」、「小过」卦的道理。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是孔子慨然於其天道学问的高深,常人无法理解,其亦不埋怨别人。颜回曾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就是对孔子所传易经天道阴阳变化莫测的感叹。而子贡更在孔子过逝后说道:「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因为,除了孔子之外,就再没有其他人能把易经说清楚了。孔子曾自述:「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讲的即是其四十岁解开易经后,逐渐知晓天道,凡事入耳心通,到了七十岁以后,更已完成易经大结构方图的整理,世间一切事理均包括其中,故可随心所欲,无入而不自得。曾子当年亦曾忠实纪录孔子讲述易经大结构的内容,而写下<大学>这篇文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讲的是大结构的上半部;「定、静、安、虑、得」、「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的则是大结构下半部的内容。马老师特别指出,大结构的十二块方图才是<大学>的真正内容。<大学>、<中庸>、<论语>的学问背后,是一套完整的易经天道思想,其珍贵、难得,真可谓「朝闻道,夕死可矣」了。

   四、最后马叔礼先生用革故.鼎新系统推演了海峡两岸必将统一的趋势,“鼎耳革”说明了大陆台湾彼此的重要性。但同时指出两岸高层必须小心翼翼地处理好彼此的关系,从马关条约割台,台湾同胞牺牲65万人抗日,到日本的殖民政策,大陆和日本从两方面深深影响了台湾和大陆之间的千百年来的感情,处理两岸关系,有耐心,大陆更要给台湾更多的包容,这些看法都深得学生们的赞同,全场掌声雷动。



   今天下午这场演讲,犹如重现当年孔子讲学的现场,全场听众无不屏气凝神、专心聆听,而整个下午大家心情激荡澎湃,思想上更有无比的收获与启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f1d5af0100f38p.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19 09:30 , Processed in 0.15004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