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949|回复: 12

周翰庭纪念馆即将开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9 23:5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经周翰庭老人三子周小林先生及其家人许可后,周老长孙周牧天、曲阜市收藏家协会副主席傅鸿杰、市收藏夹协会副主席(央视曲阜鉴宝节目总冠军、学而居画廊经理)王宏伟、大雅斋画廊经理刘国强、寿石斋画廊经理孔德山、书画经纪人陈德、周老学生省政府办公厅段巍、周老学生著名画家王传贺先生长子王谦、周老学生著名书法家徐叶翎先生长子徐文兵等共同决定在江北古玩城创办周翰庭纪念馆。此举得到曲阜市政府及诸多文化名人的支持,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积极筹备之中,纪念馆预计8月份开馆,届时名家孔子题材书画展也将同时举行
曲阜留影.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6-15 15: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命最后的智慧——周翰庭论
作者: 陈代  
在被世人称为“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古城曲阜,这里紫琅巍巍,古迹浩瀚,山明水秀,人文荟萃,孕育了多少才人。周凤羽先生就是一位博古融今、文史满身的才人。他的散文随笔,纯朴清新,独特优美;他的格律诗,对仗工稳,文辞典雅。其诗、文多是即景生情,妙手偶得,自成篇章。本文重点讨论的是周凤羽先生晚年(1993-2000年)诗文创作,通过对其晚年创作的检索与勘探,以期探寻这位文化老人,在饱经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后,是如何以一种难得而高贵的自审意识正视自我,直面苦难生存的勇气,在他身上所彰显和坚守的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又是具有怎样的人格价值与文化意义。关于周凤羽先生书画探讨,容后专文再论。
周翰庭(1918-2000),字凤羽,晚年号厚翁,斋号种石园。祖籍山东宁阳县,6岁移居曲阜,他将曲阜视为第二故乡。1937年毕业于山东省第二师范学校(即曲阜师范学校前身),嗣后,师从河北张嗣堪、邹县来子纯读家塾四年。后任中学教员三十八年。1979年退休后专门从事书、画、印的探讨和古典诗词的研究与创作,身体力行地写作了一定数量且具有较高水平的诗、文(散文、随笔或小品文)作品。行世作品集有《周凤羽诗书画印集》(1993年)、《曲阜旧事》(1994年)、《鲁人随笔》(1994年)、《天籁集·散文编》、《天籁集·诗画编》(1999年)、《周凤羽全集·艺文编》、《周凤羽全集·书画编》(2003年)[1]。
周凤羽先生晚年,以一双看遍世事却又不混沌的眼睛,以一枝写尽沧桑却不落寂的笔,以一颗苍老却又年轻的心,另辟蹊径,不焦虑、不功利、不雷同,神闲气定地感悟天地自然和人类生活,他的所见所感,均是以他切实的人生内容为底色,其间较少黄钟大吕,多横笛短吹,却能把世间推演得气象万千,落英缤纷,抵达人生、生命和人性的最深处,给人以强烈的撞击感。文章平淡自然,清新纯朴。但平淡中寓存着绚烂之性灵,朴实中包含着深刻的思想,谐和中充盈着蓬勃之美。今天重读先生晚年的作品,仍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我们先来看其散文创作。他的散文作品主要集中在《曲阜旧事》、《鲁人随笔》、《天籁集·散文编》三部集子中,均是他在其垂暮之年所写。这些艺术散文,或以泛化的人生观、自然景观为表现对象,展示人,特别是文化人存在方式、心灵世界;或通过相对超越具体的社会现实的人事景物,展示人生杂色的图式,述说人生的种种感悟,进而揭示更具泛化意义的人生精神与人生意蕴;亦或通过记游写景,过滤情思,自觉地融入自然,在自然的美韵中抒发灵趣。而这一切无不是作家心路历程中的写真,其中有私语,有对话,有倾诉,一任挥洒,让人感受到精神自由的快意。读《松谷先生》[2],一文,至今陈松谷先生的形象嵌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松谷先生的形象并不辉煌灿烂:“松谷已经八十多岁,身子瘦得可以但两眼炯炯有神,背有点驼。他喜欢夜游,特别是有月光伴行的时候。夜里三点钟起床,带上他的大背包,里边存放一只碗、一只勺、半瓶罐头,就上路了。月色朦胧,走起来确也不太方便。出村西去便是大公路了,宽宽的人行道,两边大树交柯,他一边走,一边看从树缝里泄下的稀疏月光。”“后来他又来看望我,身体大不如前,腰弯得厉害,步行十分困难,一进门我就发现他的眉头上一个大紫包,眼眶下有血,满身尘土。他笑着说,让你门前边的马路牙子绊倒了。”这就是曲阜已故书法名家陈松谷先生朴实率真的形象,尽管松谷先生的行为算不得惊天动地,但在周凤羽先生的笔下,这幅日常化的生活场景,却有令人心动的地方,作者在原真的生活情景中,贯注了人类生生不已的真挚手足亲情。亲情无需豪华,它展示的是人性本色。松谷先生瘦瘦的、弯腰驼背的身影其实就是表示崇高人性的一个代码。这种崇高的人性使人类的生命链成为永恒。这不由得使我想起朱自清那篇让人诵颂的名篇——《背影》。在《孔老师》[2]一文中,他这样写道:“在我的街坊里,有位孔老师。”“孔老师不讲究衣着,冬天一件大棉袍,夏天一身便裤褂,不修边幅,脸胖胖的,背有点驼,……他在为人处世上,真诚而和睦,平时代写个书信,春节写写门联,有求必应,认认真真。”“他帮人抄抄写写,刻一点钢版活,勉强度日。他在生活上自甘刻苦,从不向别人借贷。”“孔老师又不爱说话,总是默默地独往独来。可街坊上的东邻西舍却常常提到他,总说他是一个好人。”短短几句对日常化的、琐屑的生活片断的白描叙写,却把孔老师“穷不丧志,达不丧德”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但作者并不只是满足于对无谓的生活故事的再现,而是试图从中提升生命的意义,让人咀嚼人生的况味。由此可以见出,周凤羽先生并不依据个别人的人生故事作述说,而是立足于一定的高度,用艺术的形式,表达作者对人生的理性思考。如《我所尊敬的人》[2]一文中,通过对文物鉴定专家王献唐先生,陶瓷鉴家路大荒先生,文字学家殷焕先先生、考古专家朱活先生等一些不经意的细节描述,把他们严谨治学的态度,坦率真诚与人为善的胸襟,以及他们丰厚的学养,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并且给出寓于其间的人性奥妙。
《曲阜旧事》一书共收入128篇小品文,书中内容驳杂,既有生日满月、婚丧嫁娶、奠基择穴等独特风土人情,又有佚人佚事,集中展现了曲阜这座文化古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乡土风情。无论是护城河的流水,古泮池边上的人家,还是城内城外各色人物,从市井人物到流浪者,从令人看了心痛的幼童在“在池塘钓鱼,竟饿晕在路上……”[2]到苦命的妇女,在风羽老人朴素直白真情的笔下,娓娓道来,让人为之心动。让后人在了解古城的文化旧迹与人和事中,多了一份温馨与苦涩。这些散文大都短小精致,很少铺排,绝无废话。例如《戏班伶人》、《女尼》《绍兴师爷》或《新娘开脸》、《抱鸡与背新娘》、《门斗》、《牌官》以及《火神阁》、《厨师祭灶》等文。[3]《鲁人随笔》与《天籁集·散文编》两书所集的文章,重点是关注的是社会人生,通过相对超越具体的社会现实的人事景物,展示人生世态的众生相,在表现人生、刻画生命的同时,直面人类苦难生存境况。由此而揭示更具普遍意义的人类精神与人生意蕴。且看《河边人家》[4]:“这条护城河南岸是一长排桑树,一直延伸到西南城角;北岸是杂树,他家门前是几棵合抱的垂杨柳,微风吹来柳枝在水面上披拂。这一带风景好得很,桥东是红莲,桥西是白莲。再西是蒲,春有嫩笋秋有蒲棒,均属美味。再往西,是片芦苇,整个城河一片绿,赶到夏天更好了,荷花的芬芳,蒲叶的清香,一阵风来吹人欲醉。如从河边南望无边无际的水稻,像一张绿地毯。夏秋之交的夜晚,漫天流萤可以飞到他家的住房里,蛙声鼓噪夜乌归城……。”凤羽老人用一种质朴的语言,随手拈出小城里四十多年前的护城河边上的一幅风情画,无需矫情造作,也无需借助语言的装饰,仅凭其作品中所内蕴的动人的情采,就足以让我每读此段时都会心中涌起一种感动。而这种感动又恰恰源自于作者感受生命、亲和自然时所产生的激动。读着这充满情采的美文,听着这“满耳虫声”的自然交响,使人的热躁的心得以冷凝,使人失望的心灵重获一种向往,使人想去看一看那有着安闲和自得之趣的河边人家,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田园状况。再来看《我的学生小燕子》[2]:“……一个冬天的早晨,师生一起在餐厅吃稀饭,这时候突然来了一位中年人,穿一件长到膝盖下的青棉袄,满身是油垢。同学们发现他拿着一只碗走进来,便问他找谁。他慢悠悠地说:‘我替女儿小燕子吃稀饭。’”作者了了几笔,便把那个年代人们的生存的艰难困境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而我的学生小燕子,“……学习上很刻苦,各门功课都走在前头。好最见长于背诵,……同学们都夸她。”就是这么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因家境贫寒,无法考大学,嫁给了一个四十多岁、死了妻子的“伙食”会计,而这位丈夫又“出事”劳改而死。在一个冬天的早晨,僻静的巷子里传出“老师”的喊声,“我扭头一看”,昔日“最好的学生”小燕子,却已成了一位“黄黄的面孔,穿着不整”,“背后却跟着一个小男孩”的中年妇人。我想任何一位读者读到这里,无不为小燕子的生存处境叹惋,更为生活的辛酸、人生的无常感到一种无可言说的无奈。
在《故乡琐忆》、《我家曾有一片大菜园》、《我的国文教师》[4],《历下寻梦六记》、《被人遗忘的角落——南圩子门》、《我的国文教师》[2]等文中,凤羽先生依然用一颗真诚的爱心,或述说童年的琐忆,或谈及母校、故师新朋旧友。这类文章若看篇名,不过是寻常怀旧文章的套路,但一路细读下来,却发现,在这些忆旧的文字里,看到他无时不在寻找自己人生的痕迹。而在《蝉唱与蛙鼓》、《蛇叫》、《蚯蚓会唱歌》、《风、雨、雷、电》、《青纱帐》这些文章中,多以写自然景物,如鸟叫、虫鸣、小河、村落……等为主,为什么要写这些东西,在凤羽先生看来,“大自然养育了我们,我们要必须保护大自然。我们要回归自然,让闪电雷鸣震动一下头脑,让春风秋雨洗身上的污浊,清清爽爽地冷静下来,进行一下深沉的反思。” [4]故而他对草木鱼虫的叙写,融了深厚的感情。在他的笔下,自然并不是一种异类,也不是毫无生命的无情之物,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作者赋予自然界以人类生命的灵性,把它们视为一种人化的有情有意有趣的自然精灵。周凤羽先生另外还创作了一批记游写景作品,如《微山湖》、《凤凰山》、《峄山与洪山》、《项羽秋风戏马台》、《闲话少陵台》、《旧济宁印象》、《车窗外》[5]等作品。俗话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徜徉于山水之间,人才更见自由的本性,而山水却又因人的存在更具灵性。自然风情或人文景观独立于社会之外,它们以其清新宁静的环境,给人以世外桃园之感,但它又与作家主体的性灵相拥。自然,构成了作家个体存在的一个自由空间,在那里作家可以自由地放飞自己的心灵,赤赤裸裸地投入自然的怀抱,经受自然的过滤与净化。由此,以山水风景作为散文写作的对象,反映了周凤羽先生晚年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人类本性。
下面,我们再探讨周凤羽先生格律诗写作。凤羽先生的格律诗创作,多是以题山水、赠友人以及个人述怀为主要内容,这些诗作的产生多是在作画时,即景生情,在画面上以行草题辞而来。在我看来,这些诗的语言是极具韵致的,不仅对仗工稳,文辞典雅,而且空灵隽永,含蓄有致。不论是五字句或七字句,还是律或是绝,都起伏跌宕,安排有致。比如《题山水》[6]“:山高看月小,夜旷吞三千。白云变苍狗,静观得天然”。这首诗写得自然大气,不受拘束,从一起句到后一收句,在措辞用韵上,既收仄,又收平。尽管这首诗写得平淡,但却极有气势。“吞”、“得”描绘得极有声势。再来看题山水(二首[6])“春雨疏疏清路尘,远峰如黛画眉人,白云飘渺肩头绕,绿树婆娑更有神。”“竹篱茅舍傍山居,饮水食疏情自欣。晨起搌衣试放眼,远山衔日带雁群。”这首诗内容含蓄有致,词语清新淡远。“人”与“神”,“尘”与“绕”可谓对仗精巧,准确而生动。而后一首,不仅有意境,写得空灵,语言上节奏明快,清新独特,读来琅琅上口,十分过瘾。在研读凤羽先生格律诗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写诗的尾联中,出句有六个仄声字是病句的话,在对句中只用一个平声字就可以补救了。再者,他对虚词“于”的用法,也相当高明准确。他创作的五六百首诗,既有“律”又有“绝”,体裁上有四言、五言、七言,对上述问题就作了一个明确的解答,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不妨再来一读。依我愚见,周凤羽先生暮年的格律诗创作,之所以取得这么多可喜的成绩,是在于他不仅有着旧学的深厚功力,而且他善于吸收传统诗文的表达与技巧,善于意境的创造,特别是他能够以细腻的笔墨写缘于自己独特精细的感悟而得到的物态与心象,比如另一首题山水(二首[7])这样写道:“山川溪流胸中走,变幻风云画里藏。壁上高悬细揣度,筑庐何处宜宫商。”“绝壁当风如巨响,山溪激石浅浪多。枯肠搜尽难描绘,伏案凝思唤奈何。”不仅写出了山川、溪流、绝壁高悬的物态与心象,而且令人仿佛看到,先生在耄耋之年,夜雨秋灯下,孤独地推敲诗中字句的形象。先生晚年,以山水为友,与自然为伴,移情山水,抒发人情美。将满腔的情和爱洒向自然万物,以真情待人,其诗也必然能以情动人,终于达至调和静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以上我对周凤羽先生晚年(1993-2000年)所创作的散文、格律诗作了初步的探勘与检索,按说已到了结束本文的时候了,但我又心不甘。我要进一步追问的是,为什么凤羽先生在古稀之年,在参悟透人世间所谓的“名”与“利”后,甚至在勘破生死关后,不顾年迈体衰以及病魔的折磨,在短短十年中,创作大量的诗、文及书、画行世呢?当我抚去层层遮蔽的幕布和重重历史的尘烟后,在一遍遍的重读作品中,豁然发现,先生在饱经一个世纪的风雨后,历经历史的重重波折,显然看透了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历史运作的秘密。进入老境的先生,要对自己的人生旅程进行总结与反思,诚然,先生在反思中不乏深刻洞见,他要以经历三个世代的甘苦,将之化为一种清醒、理性的诗篇,并以“苦汁”来浇灌这些智慧之树上的果子,让后来者细心品尝。如果上述推理在逻辑上成立的话,那么,我要说的是,或许在凤羽先生看来,在广漠的宇宙中,生命太短暂,人太渺小了,执着的奋斗不过徒增了许多无谓的烦忧,人生小小的得意和失意,最终却要被时间永恒的巨流转眼就冲走。面对个体生存的悖论,晚年的凤羽先生也象鲁迅先生一样,陷入虚无的境地。如何在短暂的一生中,使生命更富有意义?在我看来,这是先生晚年执着求索的终极目的。对此,先生以一颗真诚、善良、纯朴的赤子之心,执着于经由个体生命的努力,即以个体生命的独特性与新颖性来参与文化的创造,在虚无中生成意义,即使这种努力也许仍是虚无,来化解人生悖论的矛盾与张力,正视自我,严肃地直面苦难的生存境况,坚守知识者良知,秉承五四启蒙传统,由此而形成他高贵的人格价值和超前的文化意义。我以为这才是周凤羽先生晚年创作大量诗文的症候所在。
附记:谨以此文祭周凤羽先生八十九诞辰。我与凤羽先生虽同居小城曲阜,先生生前为一代曲阜文化名宿,而作为后学的我,则在穷乡僻壤的乡间以挖煤为生,自然无缘结识先生,甚为遗憾。在先生去世三年后,又有《周凤羽全集》厚厚的二卷问世。受先生之长孙周建先生之托,我写下了我对先生作品与人品的理解,但又惟恐我的一己之浅见或妄论,误读先贤之精神,如果先生泉下有知,请宽恕我的浅薄与无知。
2006年12月30日凌晨3时写于古城曲阜
注释:
[1]周凤羽.曲阜旧事[M].山东新闻出版局,1994.周凤羽诗书画印集[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3.
天籁集·散文编[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天籁集·诗画编[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
鲁人随笔[M].南海出版公司1996.周凤羽全集·艺文编[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周凤羽全集·书画编[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2]收入天籁集·散文编[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
[3]曲阜旧事[M].山东新闻出版局,1994.
[4]收入鲁人随笔[M].南海出版公司1996.
[5]收入周凤羽全集·艺文编[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6]收入天籁集·诗画编[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
[7]收入周凤羽全集·书画编[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楼主| 发表于 2009-6-17 10: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珍藏的往事
———缅怀厚翁                作者 徐叶翎
  
  秋菊初绽,又到重阳。古诗有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见古代人在这个时节生发的愁怀。
  重阳又逢细雨,清斋寂坐,缅怀恩师,我心里莫可名状。
  三年前的一个秋雨之晨,我被电话铃声唤醒,传来了周凤羽老人鹤驾仙游的噩耗。如长空惊雷,我不胜悲痛。几天以前到医院里去看望周老,不料竟成永诀。
  那天我下了汽车,步入鲁城,匆匆买了些水果、糕点,便与巧遇的杨昌峰先生径入病室,护士正朝外走,刚刚停了吊针。我们轻声打了招呼,老人猛地坐起来。昌峰问还记得他吗?回答说:“记得,你是汶上的山水画家。”对这位仅是初交的同道,老人辨认得如此之快,足见神思清晰,记忆力甚好。便默默祝愿他康复,盼望着常聚蜗庐,聆听赐教,感受他的温馨,好让他任凭感情潮水的倾泄,继续写那不尽的题材。
  老人在诉说病房之苦,不愿承受一些看似多余的折腾。即在平时,也素不愿意查病,说身上的病越查越多。我说医生能给人解除痛苦,他不管,谁也难于说服。有一回一位高明的内科医生,慕名登门造访,他避不谈病,医生得以尽赏这位智慧老人的风采。
  周老师在年轻时候,体质就不算健壮,是个文弱书生,却熬过了一批批同事、朋友,一些看似强健的同龄人,几十年前就先后走向另一个世界。羸弱而享耄耋高寿,他是很幸运的。
  多年以来周老常常将些可资纪念的物品随手赠予他人,持一种轻松的心情,漫步未竟之路,显得豁然达观。但是这年春节过后,他一直心情不好,我说大著陆续付梓,足以引为欣慰。他说:“一点也不起作用。”初夏时随团远游胶东,虽觉开心,然体力消耗过大,似乎自知时光无多。他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世界。
  曾经在许多年中,我保持在每个月里都去一趟曲阜,看望八十多岁的母亲,往往依在母亲身边不多久,便悄悄溜走。回来后母亲习惯地说:“又去看你老师来,周老师好吧?”有时母亲仍然称他为“周学生”,那是周老师二十多岁时在我家近处家塾中读书时的旧称。有一回母亲从枕边一个提包里摸出一块存了许久的报纸,递给我,说“上面有你老师”。我正面反面仔细看过,如实说:“上面没有。别的书上、报上印着老师的多着呢。”便随手把一本墨渖未干的《曲阜旧事》递上,说明这是周老师的著作。
  周老师屋里,挂着“蜗庐”二字,是书法家陈松谷先生写的,出自陈老手笔,便更加发人深思。蜗庐在孔庙西边,孔庙以东是复圣故地陋巷。从这名称不仅得见主人公的生活环境,亦折射其人格精神。蜗庐虽小,经他挥动彩笔,便能“墙边一抹是余霞。”
  他的庭院名曰:“种石园”,谁也不曾问过这名称的含意,但知道这园主人只能是他,而不能换为别人。
  在蜗庐,周老曾经多次提起我端花盆一事,我父亲与周老师等在学屋前庭院中艺菊,幼小的我在移动空盆,这最初的对我的印象,他记忆良深。这事,我也清楚记得的———
  艺菊,是我父亲与周老师所爱好的课间事,重阳节后,学屋里孔子像前排列丛丛盆菊,澄黄嫣紫,竞相怒放,老师也欣然喜爱,赋诗咏菊。
  老师有事外出,学生们便得宽松,有时展纸作画,其中擅长绘画的惟周老师一人。玉版宣纸,胡州墨锭,徽州毛笔等,是父亲备的,国画颜料,是周老师从家里捎来的,我是旁观人群中惟一的幼童,眼看着白纸上出现山水、人物、花草,我看得很认真,专注地欣赏画家挥毫之妙。壁上张挂着装裱之后的画幅,凡是我见到过产生过程的,尤其兴趣倍增。周老师作品上的青山、绿水、树木、人物……我都记忆良深。对于那个时候诗书画之外古城中的社会气候,我却是不解的。
  有一回,几个人在室外活动,周老师瞧着我说:“小孩子有多好,不知忧愁。”我不知何以有此感慨?其时,日冠侵华势力之层层高压,经一再“强化治安”之后,对中国人的熬煎,周老师这样的年轻人因之万般愁苦,幼小的孩子,怎么能理解呢!
  大约我七岁时,也被送进家塾,交给老师启蒙。经历了将近一年的塾中学习生活。周老师已经不在这里念书了,我常常翻阅他赠给我的一本石印的画谱,由谱中之画,联想他的佳作。
  几年以后的春节,周老师从外地返乡,到我家来访,赠给父亲一幅《墨梅》,画上爽利的线条,表现出娴熟的技巧。过了年,正是赏梅时节,画家的应时之作,点染出不败的花朵。
  家里还珍藏过他的一张仕女画,宽横幅,淡绿的蕉荫前画一古装少女,执扇观看火炉,那初燃的火苗、那少女等茶的神态,生动绝妙之极,却不知为谁备茶?还收藏过一幅装裱考究的山水条屏。是在孔学总会举办的美展上的获奖作品。那时候,我总是被关在家中,生活极其单调,看画,把我引向世外桃园。周老师是影响我极深的第一人。
  后来我才知道,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叶以后,他在兖州,任教于滋阳中学。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观其画,思念其人,这位我最崇敬的人物,在心里占有重要位置。
  解放初期,周老师曾先任农村教师,到城北四十里外的山乡教学。县里设文化馆,调他任美术干部。曲阜一中建校,为配备教师,又调他到一中教语文,尘封了他的画笔,抛开所擅长的创作,教坛耕耘数十秋,教出了一批批有才干的学生。花甲之年退休以后,值禁锢消解,崇尚文明,他才重操笔墨,画画、作书、赋诗、为文。他家庭生活的担子仍是很沉重的,细心照料卧病的师母,一连有八九年。曾经在一两年中作旧体诗三四百首,诗集题签写作《三余吟草》,投入大量精力作诗,仍就视为余事。
  当看到他在画幅上展现才华,题材层出不尽之时,有个追随他多年的学生随便说出:“老师若一向在文化馆坚持作画,该早已就名产显赫了。”他爽朗回答:“培养下一代人是正经事。”崇高精神,实在感人。正是他对毅然抛开创作而服从工作需要的诠释,偏偏那正是淡漠文人画的年代。他没有说过弥补失去的时光,他不曾刻意地塑造作品,很轻巧的对待自得其乐的“余事”,妙笔记下生活中的感受,记下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他坦荡的心灵,此以足矣。因担心后人将他凝聚精力的文稿当做字纸才刊印行世的,无功利色彩的作品,艺术上是最淳真的,他对艺术是最为诚意的。作品技巧的发挥是次要的,思想的光华留在了大量的画幅与散文作品里,以煦丽的彩笔绘就晚晴的暮年。
  他的画,如诗,是以画笔写诗。他的诗,如画,散文亦如画,写景、写人、记事……景物历历在目,推出性情各异的人物群像。
  他曾直言:“我的思路是歌颂真、善、美,呼唤良知。”
  又写道:“真诚、善良、纯朴的赤子之心,不能留在路旁,万一留在路旁,千万拣回来……”
  这类语言甚美,更美的是他的心灵。读大作,不由地被他的爱心所感动。
  “种石园”里种石忙,他辛劳而轻快地笔耕不辍,他立志:“有生之年多做点好事,多出点成绩。”倍加珍惜时光而赢得创作丰收。仅仅十年中,陆续结集出版了《周凤羽诗书画印集》、《曲阜旧事》、《鲁人随笔》、《天籁集》散文编和诗画编,成就可观。其他大量遗作,只留待后人整理刊印了。
  一位学识渊博的艺术家像棵巍然屹立的大树,这树是古城曲阜传统文化向新时期文化转型期承前启后的代表,担负着时代的重任,带动并影响着一大批孜孜于艺的后生,一大帮忠诚的学生,都愿偎依在老人膝前,庇荫于大树底下。
  周老早年即爱菊,待生活安定之后,其爱弥笃,一年一度的寿诞日正好黄花怒放,我注视过花丛中的寿星,记住了曲阜九三学社为他隆重举行八秩寿筵上的老人,记住了他在“颜景新丁辉木雕鲁砚展”开幕式上讲话时高大的形象。那时候观众为之起敬,风姿洒脱,感动世人。
  秋菊傲霜,菊的品格历来备受称赞,他曾以诗咏菊,菊的意象值得深入体会。由于爱菊,他注意过《聊斋》中《黄莺与醉桃》的故事,以画赞颂那平凡而高尚的人。引伸这类故事,阐述卓见,寓以哲理。
与孔祥民等三人gif.gif
 楼主| 发表于 2009-6-17 17:58:30 | 显示全部楼层
种石园里的老人   作者:王庆利
 楼主| 发表于 2009-6-22 21:5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周小林先生在曲阜周公庙。
100_1712.jpg
 楼主| 发表于 2009-7-1 18:5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创办周翰庭艺术馆的初步设想


      周翰庭(1918-2000年),字凤羽,又字天倪,晚号厚翁,斋号种石园。出生于山东省宁阳县,6岁时定居曲阜。1937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学校。曾任滋阳县立中学(现兖州一中)教员、海岱中学教员。解放后,任曲阜一中教员。历任曲阜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顾问、孔子故里书画院名誉院长、曲阜市书法家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曲阜诗社社长、曲阜印社社长及政协曲阜市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行世作品集有《周凤羽诗书画印集》(1993年)、《曲阜旧事》(1994年)、《鲁人随笔》(1994年)、《天籁集•散文编》、《天籁集•诗画编》(1999年)、《周凤羽全集•艺文编》、《周凤羽全集•书画编》(2003年)。1993年,《周凤羽诗书画印集》出版,收入山水、花鸟、速写、篆刻、印语、诗文墨迹近百件;1995年,《曲阜旧事》出版,书中作品包括佚人佚事、风土人情、文化旧迹、早年地方特产以至方言土语;1996年,《鲁人随笔》出版,书中收入纪游、记事、写人诸类作品80余篇。随后,又出版了《天籁集》诗文、书画两卷。

    周老诗书画印俱精,堪称曲阜市近代的一代艺术大师,先生有一自述性妙文——《凤羽小传》兹录于下:
老头名羽,曲阜人也;附庸风雅,实无才华;表演书法,春蚓秋蛇;抻纸作画,一团乱麻。兼能治印,自诩专家;兴来写诗,读者岑讶;华年八十,昏睡缺牙;有何癖好? 日饮苦茶;曳杖疾走,群儿喧哗;自骂有罪,自骂福遐;一生落拓,措大生涯。

   周老淡泊名利,艺德高尚,桃李满天下,比如原副市长蒋开征先生、原政协副主席徐寿嶂先生、山东建筑学院王熹教授、市美协主席王传贺先生、工艺美术大家颜景新先生、书法家吴永焕先生、兖州市书协主席徐叶翎先生等很多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皆出自周老门下。五月初,蒋开征先生、徐叶翎先生在商贸城举办了一次书画笔会活动,当时也曾授意我们:能否考虑征集一下周老的书画篆刻作品,创办一个周翰庭老人的艺术馆,认为创办周翰庭艺术馆是广大艺术届的共同愿望。同时宣传地方文化名人,也是建设文化名市的重要内容,如济宁的朱复戡艺术馆、滕州的王学仲艺术馆、徐州的张伯鹰艺术馆都开办的非常好。比如西临的兖州市在宣传文化名人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由兖州文化馆牵头为傅星伯先生出版了分量很重的《星伯画集》,在山东美术馆举办了傅星伯画展;为徐叶翎先生举办了艺术研讨会及书画集首发式等,都得到政府及媒体的大力支持,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牌。

    周翰庭艺术馆的几个发起人:曲阜市收藏家协会执行副主席傅鸿杰、收藏家协会副主席(学而居画廊经理、央视鉴宝节目曲阜冠军)王宏伟、大雅斋画廊经理刘国强、寿石斋画廊经理孔德山、书画爱好者陈德、省政府办公厅段巍、周老学生著名画家王传贺先生长子王谦、周老学生著名书法家徐叶翎先生长子徐文兵等对周老有很深的感情,对书画艺术也有极大的爱好。周老的后人周小林先生、周老艺术的衣钵传人及长孙周维先生,也给予很大支持,大家都有愿望齐心协力把这件事情,当作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公益性活动来开展。艺术馆的工作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征购征集周老一百件作品在孔子文化节举办“周翰庭遗作展”及周老艺术研讨会,周老生前曾在国际孔子文化节期间,举办过个人书画展;另外,请书画名家创作有关孔子题材的作品,做一个艺术名家作品展,纳入国际孔子文化节的活动内容之一;第二、为周老师出一部精装的书画集;第三、架起企业、收藏家与书画界的媒介,广泛征集善款,借宣传周老艺术之际经常性的搞一些书画笔会、书画展览、书画篆刻讲座、研讨会等文化交流活动,也作为周翰庭艺术馆日常性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
发表于 2009-7-2 11: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gif34::gif ::gif34::gif
 楼主| 发表于 2009-7-2 14:3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书法无限 于 2009-7-2 03:21 发表
::gif34::gif ::gif34::gif

馆址400多平米,芭堤雅大道12号。
 楼主| 发表于 2009-7-4 08:5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古玩城汤宗总、刘总的支持,
注册手续及申报国际孔子文化节的项目正在进行中!
发表于 2009-11-26 08:2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周老作品展、研讨会参加了,
可敬的老人,水平很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0 14:49 , Processed in 0.16622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