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196|回复: 1

重塑中国传统书法的人文精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0-22 13: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重塑当代中国书法的人文精神
文 博
               
当代书法的历史境遇造就了书法的当下话语与书法精神的人文关怀,当回首21世纪书法艺术辉煌二十年的时候,又不得不为社会文化的繁荣昌盛由衷的欣慰!书法艺术和其它艺术门类地位的普遍提高,消费意识、精品意识的增强,大众审美意识的改变都为文化艺术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发展空间,站在历史的今天,回顾过去的时候,现实的改变,书法精神的丧失,人文道德的沦陷,书法话语下的喧哗以及话语的自相残杀,已远远的越出了书法艺术的范围。又不得不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陷入一种表面的繁荣之中而迷失了书法的人文精神精神的终极追求。这种对昨天的反复批判,与再认识,无疑为我们更加清晰的把握书法精神的精髓将起到积极的现实意义,也为明天书法传统精神的重建也是功劳不小的。
“中国当代书法,我们即可以把它看作是历代中国知识分子(古代文人)的心灵史,又可以把它看作是中华历史精神在书家心灵中的投射,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此复杂,但又相互影响,难分难舍,当代书家作为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的文化背景和当下的文化认同之间的不确定性,书法文本以及图式评判标准的模糊性等问题,是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现实处境:书法作为一门既介入学术又从属于艺术的精神活动,作为当代中国对五千年文化创造精神的再生追求的表意形式,它完整的体现了当代中国艺术的精神历程”(张啸东),相对书法与美术而言,书法作为古代文人步入仕途的敲门砖,它又是一种文化人身份的标志,这种意识在中国人的心底早已根深地固,写字几乎没有被当作严格意义上的艺术行为,它只是文人茶余饭后的案牍把玩之物,严格意义上的书法艺术是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才产生萌芽的,由主观意识,社会环境影响,还有对明代以来帖学的颓废、馆阁盛行、逐渐走向软媚毫无生气所致。
当我们回首上个世纪后二十年书法复兴的时候,脑海里是一场风风火火的书法全民运动的炮火连天响,在一种“你方唱罢,我登台”的相互亮相之中,为满足这种展示心态的需求,一座座现代化的展厅拔地而起,此时的书法家感受到了书法人该有的人格尊重和社会认同,并得到了来自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回报,追寻这种原因产生的历史:文化大革命虽然对各种传统文化艺术进行了毁灭性摧残,但书法却在这种环境中成为政治避难的一张“护身符”,在那个标语满天飞,口号喊破天的年代里,书法躲在“大字报”的泛艺术大旗之下成了今二十年书法觉醒的萌芽、孕育的开始。
自八十年代起,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涌向了中国,一场关于美学、现代主义的讨论主要在全国上下各个领域展开,传统的书法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一次观念上的冲击,观众与读者逐渐疏远了严肃艺术,常以“文化英雄”定位的作家、艺术家不再成为被社会英雄般关注的对象,那种自感担负历史使命的艺术家,作家从内心深处留露出一种被社会遗弃的恐慌感,此时的读者和观众成群结对的涌向了电视,电影、接头书摊的“泛情主义”影视与低级读物强大的买看率,曾让严肃艺术一度“门庭冷落”。于是一部分自感身负历史使命的书家干脆在大街上搭起一顶帐篷干起了书法的现代“批发”,依此来换呼吁书法的现代游戏规则,于是一夜之间书法成了街头巷尾“现烤现卖”的街头玩物,脚书、口书、头书、就像公众擂台的大比拼闪亮登场。与此同时,低级的文化情绪,社会无业游民的加入,使各地书法活动又出现了表面的繁荣。此时的书法大众化、游戏化、平民化、是现代书法精神迷失的伏笔。
兴起于80年代的现代书法,作为对传统书写模式的反驳,是对传统书法在近代寻求现代意义的有益尝试,它的积极意义是不容质疑的,随着大众商品意识的逐渐增强,一时间各路英雄打出告别传统书写模式,出于对西方现代艺术所带来的丰厚的价值效应和受精英意识的催发,后现代主义的视觉感染力,用西方现代艺术的理念来改造书法艺术,书法成为对西方现代艺术思想实践的一个场,一些勇于实践的艺术家都在寻找传统的中国艺术怎样同世界这个大视觉艺术进行对话与交流,各种主义、信仰的千变万化,倒是将这种意识形态的探索与哗众取宠的商机紧密的联系,这种炒作,“人们往往从西方传入的最新文化,最新思潮中抓住其中的表面‘符号’甚至来不及弄懂其基本意义,就凭这一种热烈的主观愿望和皮相的了解,迅速的得出结论”(陈小明《剩余的想象》)这种盲目多体现在文学、美术、书法领域,饶开语义冗杂的现代书法理论文本和书法实践,现代书法的合法性始终是值得怀疑的,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分支,它不可能游离于整个文化之外,而作局部的改良换种,更进一步论,无视书法与汉文化的整体联系并以其对汉字的解构而强行肢解汉字形、音、义的完整性这似乎已不单单是个书法问题, 它还直接牵扯到文化,当代书法的狂热与20年代汉语拉丁化运动似乎有着惊人的相似,我想其结果也不会相差太远。这又不得不让我们去思考书法现代化它的具体内容的可贵精神来,现代性不能以割裂历史和传统为代价。在五四运动时期便大张旗鼓的所谓“要改良中国画就得革王画的命”等口号的喊出与大批自以为身负历史使命的积极参与,一场中西合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艺术实践理论影响了一大批艺术家的创作,但一个世纪过去了,中国画的发展到底怎么样呢?我们得到了什么?杀传统以启开拓新的明天-----笔墨精神的迷失,传统技法的忽略等等,在渴望大师的时代召唤下,我们非的来个变戏法让世界人民看懂中国画吗?我想真的是那样的话,中国画不仅仅失去的是大批的观众,更重要的是将丧失作为本土艺术最为精粹的民族性这一底线。前不久在《美术报》上看到一篇名为“中国画家的美国梦”一文,深感中国艺术民族性的重要性,“离开民族的土壤,只有(指中国艺术)生出遗憾的苦果了”。
传统文化孕育了历代文人,是历代文人信念的源泉和归宿,他们在此获得了力量和慰籍也造就了文人一种独立不迁一以贯之的品格。“今天书法艺术面临着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与古典情结的现代审美转型,书家与传统文化的段裂,士大夫阶层的消失与书法泛文化语境的隐退,碑学危机与碑帖兼融,书法的边缘化与实用——审美的两难,书法的现代性文化制约,等等都使当代书家处于一种复杂化的现代问题情景中怎样走不是重要的”(姜寿田)在传统的历史长河中、在以大文化为背景的参照下,重塑中国传统书法的人文精神,重塑不是简单的复兴,而是一种更高层面上的发展,一种人文精神的重构,一种能感召人心、鼓舞士气、振奋灵魂的精神的再造。  (未完,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03-10-25 21: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塑中国传统书法的人文精神

谢谢刘先生!文博只是有感而发而已,不当之处,望先生赐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5-13 08:27 , Processed in 0.15003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