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田拾穗 翰逸神飞 ——徐叶翎先生书画篆刻研讨会暨《徐叶翎书画篆刻》首发式举行 近日,由兖州市文化局、兖州市书法美术摄影协会、兖州市文化馆主办、兖州市长乐大酒店承办的“徐叶翎先生书画篆刻研讨会暨《砚田拾穗——徐叶翎书画篆刻》首发式”,在市图书馆举行。研讨会由文化馆李丹馆长主持,兖州市书法美术摄影家协会主席原市政协副主席李宝亮、兖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秦棠、市文化局副局长胡长荣、兖州市国书画院院长张进才、兖州市民盟主委黄秦岭、兖州市博物馆副馆长樊英民、著名作家诗人王黎明等等艺术界人士以及徐老的几位学生济济一堂,对徐叶翎先生从艺六十多年来的书画篆刻和文史书论研究成就,进行了深入研讨和高度评价,对徐老博大的胸怀、一身布衣、两袖清风高尚的人格魅力给予极高的赞誉。徐老为近代书画金石大师朱复戡先生得意门生,也是兖州市近年来在书画篆刻文史书论研究等方面均有建树的学者和艺术家。虽然年逾七旬,仍一直活跃在文化艺术创作和研究的第一线,顺手就能作出朱复戡先生各种风格的书画篆刻作品,无一不精,徐叶翎先生走着一条漫长的探求跋涉之路。于古代诗歌研究,他致力于唐代诗歌发展史。于书法艺术,他专攻当代艺术大师朱复戡研究。于地方史,他倾注于李杜交谊的东鲁史迹和《贾使君碑》作者的生平与艺术。作为主要编辑编著了十余部朱复戡先生作品集,为活跃我省的精神文明生活做出了一定贡献。 徐叶翎艺术简历 徐叶翎,1934年生于曲阜,汉族,字石羽,1952年参加革命工作。现为朱复戡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李白研究会会员、山东印社艺术顾问、济宁市书法家协会艺术顾问、兖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一级美术师。徐先生承家学,治学之年笃好文史,涉猎翰墨。70年代初,负笈岱麓, 拜师艺术大师朱复戡先生,攻金石书画,潜心于传统艺术,长于写意花鸟画、行草书、大小篆书法、篆刻及论文著述。作品重气象,抒情、写意、写心、写神,工稳中求灵动,融学识于作品,寓哲理于绘画,遵循法度,别出新意。书法、绘画、篆刻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重大展览,主要有:国际书法展览(1985年.郑州)、国际临书大展(1987年.开封)、首届全国书法艺术展、全国篆刻艺术展览、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师生作品展(1989年.北京)、中国老年书法展( 2007年.武汉)等。作品编入《国际书法展览作品精选》、《现代国际临书大展作品选》、《全国首届篆刻艺术作品集》、《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当代中国书法作品集》、《中国现代书法选三辑》、《中国当代书法家书法精品集》、《中国印谱》、《二十世纪名家楹联墨迹大观》、《全国篆刻艺术展览作品集》、《华夏千家书画选》(香港),和《书法》、《篆刻》等杂志。主编了《中国书法全集》(朱复戡卷)、《朱复戡谈艺录》。作为第一副主编参与编辑了《朱复戡墨迹遗存》(行草书扎卷、行草诗词卷)、《朱复戡墨迹遗存》(篆书卷、行草书卷)、《朱复戡墨迹遗存》(书论卷)、《朱复戡艺术研究文集》,《朱复戡篆刻集》等。论文编入《浙江近现代书法论文集》、《中国李白研究》、《谢眺与李白研究》、《裴斐先生纪念文集》等书,《中国书法》、《书法》、《篆刻》、《书法文献》、《世界艺术》、《新美域》等杂志,并散见于《书法报》、《中国书画报》、《书法导报》等报刊。艺术传略收入《中国现代书法人名词典》、《中国篆刻大辞典》、《当代篆刻家大辞典》等辞书。[/
使用道具 举报
心宽随枝叶,艺高逐羽翎 吴 兵 徐叶翎先生面善目慈,我想这是一个人心纯一生的自然表露。心平气和,落落大方,与谁相叙都是如此,他的质朴,是众口一词的。对一位艺术家来说,人真实自然,其作品才不会矫揉造作。 1934年,徐叶翎先生生于曲阜,他的家与孔庙仅一墙之隔。耳濡目染,他置身于厚实的传统文化积淀里,他处世的从容不迫与书画的古意风貌,是有根源的。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完全感受得到他的人文意趣和潜涌的才情。我对徐叶翎先生艺术品质的感受是:沉雄高迈,大度从容。现已七十多岁的他,居兖州府学后街,虽离曲阜稍远了些,但对传统艺术的追寻与探索仍孜孜不倦。作为一位仁者与艺者,一位朱复戡大师的入门弟子、得意门生,于金石、于砚田,他精研细究,老当益壮。好友王黎明对我说:“徐老师就愿意和年轻人在一起。”难怪徐叶翎先生周围聚集了那么多跟他学艺的年轻人。他怎么会老呢? 在徐叶翎先生的作品中,传统的厚重是其根茎,性灵的洋溢是其枝叶,我们既能看到他篆刻和书法中的老到与朴拙,又能看到他绘画中鸡雏的群欢。徐先生的善,是修养所得,也是童心所赐。他画作中小鱼儿的漫游与蝌蚪的灵动,源自一颗遮掩不住的童心。如果说对《平复帖》的临摹是对传统历史文化的追溯与向往,那么对白石老人画意的共鸣则是自身性情的响应。“‘网干酒罢,洗脚上床,休管他门外有斜阳。’白石翁画款余深爱之。”此道出了徐叶翎先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可爱。人活到七十多岁,这算是品到了生活的真滋味,这让我们这些晚辈,多少也从中悟到了些生命的真谛。 从一开始落笔就忐忑不安,我懂得徐叶翎先生的本真与亲和,但我写下的这些文字可能对真爱艺术且品位极高的徐先生来说远远不够,这是让我忐忑不安的原因之一。然而我还是写下了这些文字,在请徐叶翎先生原谅的同时,也请他接受我们深深地祝福吧。 2008.10.11
徐叶翎近作
明月清晖入画境 谈徐叶翎国画近作 作者: 武 秀 与徐叶翎先生相识已经多有年头,那时我写了一篇农村题材的小说,他请人绘成连环画,一起推敲加工,算是文字之交。近几年来,工作交往之外,常一行三四人多次参加中国李白研究学术会议,曾经去万州、去太原、去马鞍山……游三峡、游云岗、游九华山、采石矶……追寻诗仙行踪,与国内外学者一起共品李白,度过一些愉快的时光。两年以前看到过一本他的画册,让我从另一个角度深入审视他,他说散文味的国画是我引导起来的,的确这类作品所流露出来的作者的所思,能够看出一些潜在的情趣。 虽然他只是从事边沿的美术作,书画、刻印、撰写文章,默默耕耘已数十年,他怎样对待业余爱好?有《三鱼图》,作简单交待:“书者画之余,画者工之余,文者学之余。”可见他虽为中国书协会员,也同样爱画,虽然写过不少书法与唐诗研究文章,却更重视读书。视笔墨为余事,不是刻意写画、撰文,乃轻淡率意的对待艺术。 他心仪古人,画《太白醉酒》,画《李杜相邀》,画《苏轼谪居黄州》,画李白、杜甫,其地为兖州;画苏轼,是他被贬谪于遥远的黄州,画幅上苏东坡站立水边,观浩浩江水,江风吹动他的长袍。侧面望去如岿然巨石。屹立江边,他的思索,他的沧桑人生,作家的宏大抱负,同现实的重大冲突,跃然纸上。以致他眼前的江水,也变得混沌不清。水天一色,浓墨淡抹,画出了这位古代文人的人格魅力。 李白杜甫相会兖州的题材,是徐先生的殊爱。他留意李杜交谊,书写李杜诗词,也画李杜的友谊的画幅,白云悠悠,鸿雁排空,石门之上,两情依依,以画幅再现这两位伟大诗人的东鲁交谊,情景发人深思。当认定了李白居家兖州时,他曾激动地翻阅《李白全集》,后来写过几篇李白与东鲁的研究文章,这些画像似在作还原历史的铨释,以画代文。 《小老鼠上灯台》,了了数笔,情景毕现,似乎在吟诵着民间的古老歌谣: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买个烧饼哄下来。那幽幽的灯光,唤回了人们对往事的回忆,洋溢着民俗情趣,深隐民间宽容的博大情怀。鼠年伊始,唤起他画鼠的兴致。他始《喵喵猫来了》、《五鼠闹东京》等。 他对孔林枯木高树那种苍凉的发掘;对河边小舟近乎于速写的恬静描摹“网干,酒罢,洗脚,上床,管他们外有斜阳”的洒脱;“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玩味,从生活中觅得诗意,谈诗唤起了灵感。 散文入画是徐先生这批作品的显著特色。他在画画上,写下一首诗,一段话,画文配合,相映生辉。《桐荫诗画》,回忆年轻时的一件小事。他想学画,见一书摊售《桐荫论画》,但囊中艰涩,未能购得,遂成憾事。时间虽过去六十余年,但情结仍存心底。他从时间的隧道中,捡回这一记忆,浮诸画面。那树下读画的形象,使观者思绪悠悠,意趣绵绵。如读一篇散文,如聆听一位老者的倾情诉说。 他的一组农村生活回忆的画作,就更象散文了。《脏水不污人》画一壶一脸盆,文字记述了60年代下乡蹲点,目睹的冬天大队部里的一番情景。队干部早上到大队部先洗脸,几人菜用一盆热水。最后一名洗脸的队干部,看着已发黑的水,说:“脏水不污人”。对照当今农村情况,时代在飞跃进步,忆起1958年大跃进时的情景,他画了一幅《省下猪肉供出口,肥鱼、青菜过佳节》。那个“肥鱼”看来无论清蒸,还是红烧,味道一定“鲜美”。“鲜美”之中,我们还品出了幽默的一笑和讽刺的微辣。徐先生的画作还展现了童心的诗意美。童心是世上最美的心。人经历风雨能童心再现,返朴归真,是珍贵而难得的。这需要磨砺、修炼、感悟、提升。绝非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叶翎先生作了这种尝试,他收放自如,画自己所想、所爱。抛弃了羁绊,自由挥洒,在原有的基础上又跨越了一大步。向前人的作品吸取滋养,要学,但摹与学都是为了再创造。在体悟、意会、融化贯通后的吸收抛弃,打造出一个“我自己”。 读徐先生的画作,感到趣逸情动,他将作画象记日记一般,记录生活现象,记下一时感受。家中有人送来活鱼一条,掷于地下,活蹦乱跳,他心有所动,援笔成画。旁题:“有客人送来一条九斤大鲤,说是从鱼塘里刚钓上来的,没要票。”“没要票”有《春秋》之妙。 叶翎先生年逾七旬,已达“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龄。适逢盛世,政通人和,衣食无忧,他心境淡泊,正可谓艺术的青春年华。他通过“书、画、印、文”诸艺,相互滋养,若加刻苦努力,定能再开新境界。
石羽 种石 赏研居 ——书画家作徐叶翎印象记 王黎明 徐叶翎先生笔名石羽,墨迹落款“抱朴主人”,酷爱金石,集书、画、篆刻为一身,藏有一古砚,常玩赏于画案,默默遐思,“赏砚居”由此而来。 ——题记 (1)1992年岁末的一个夜晚,我来到徐先生的家,作为一个造访者,叩开了石羽先生先生的艺术之“门”。我认识石羽先生只是近四五年的事,可我觉得可是好像很久了,在市内几位书家画家之中,我与徐先生的接触是最多的。徐先生不嫌我之小辈,常来寒舍一叙,由于我的浅薄无法与徐先生谈论书画,多亏徐先生写文章,我因此有幸和徐先生相识,并找到了沟通的知音。 徐先生为人随和、谦虚、朴实。不是那种处事中的谨小慎微、事故老练、而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坦诚,与他相处,很快就能达到思想上的融入和交流,丝毫没有年龄悬殊而产生的隔膜和拘束,记得有一次提起贾平凹的散文,徐先生很认真地说:“贾平凹,文章写得很好。”此后,在徐先生家里遇到一位跟他学书法的学生,徐先生不介绍他的名字,而是直截了当的对我说:“他是一位贾平凹作品的读者。” 1990年的夏天,我的一位诗友远道来访,此兄爱好收藏字画,探问我有何墨宝,于是便将徐先生赐的大篆一幅亮出,不想友人猛见如获至宝:“徐叶翎大家,这字归我了。”接着又对我说:“徐先生的篆刻很有名,有机会帮我求一枚。”我不禁愕然,真想不到这位国内颇名气的诗人竟是徐先生的崇拜者..... 从那时起,我就有意识地想从徐先生的言论举止中找到些什莫,既然身边有这样一位为人尊敬的老师,何不近水楼台先得月呢?然而,徐先生仍然是一位和蔼的长者,依然是那样平常,似乎很难发现特殊的东西。毕竟相识久了,细细想起来,却发现先生有很多与总不同的气质,他学识深厚、潜心追求艺术、淡泊名利,内心世界丰厚而博大,倘若仅仅是站在他的名利,而不尽如他的人格和艺术领域,很难识其真面目。 (2)徐先生祖籍安徽,出生在曲阜,书香门第,幼承家学,青少年时光是在画堆和书堆里度过的。他第一次写毛笔字是在上私塾时先生教给他临《九成宫》,他自幼对汉字着迷,尤其喜欢行书和汉隶。九岁时有家塾转曲阜附小读书,有一次他自己买了一本《张黑女墓志》爱不释手,后又得到一本《张猛龙碑》,更是欣喜若狂,对书画的爱好和兴趣,在先生幼小的心灵买下萌芽的种子。 他的家离孔庙仅一墙之隔,童年的徐叶翎时常去游玩,小伙伴们在孔庙里捉迷藏,而他却面对着层叠的碑林,望着每块碑石上铭刻的文字,幻想着一个一个婀娜多质的艺术世界,他如入无人之境,在汉字的迷宫里遐思徘徊。从此开始了他执着而漫长的求索之路。 数年之后,青年的徐叶翎风华正茂,思想活跃,正当他对书画艺术迎刃攀登之际,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将他的希望化为绝境。从四清起,到文革清队,先生历经磨难,两次被开除下放到曲阜农村劳动,一次次被揪斗、批判,非人性的侮辱打击,先生以博大的胸怀坦然面对,他没有回避消沉而是坚定地相信早晚有一天,会重新回到他的艺术殿堂。他读屈原、学陶潜,书烧了、碑砸了,他就到处打听有学问的长者,求师问教,适逢在曲阜师范学院的蒋维松、包倍五、陈玉圃等成了他整日相处的良师益友,他深知当时只有这些人才是中国文化的活宝库。他以执著的追求和非凡的睿智大量涉猎散落在民间的艺术精华,以独特的方式艰难的丰富着自己的艺术积累。1974年夏天,徐先生去青岛出差,从篆刻家陈寿荣处打听到他久仰的艺术大师朱复戡先生的地址,于是在返回途中他鼓足勇气去泰安拜访朱复戡老先生。 在岱庙旁他穿越了一个又一个小街,终于找到朱复戡先生的家门,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叩门,手里提着六个大桃,这是他用仅有的一点零用钱在水果市场买的,用以表达对老人的祝福之意。朱老先生开门望着这位笃诚的汉子,让其坐定就问:“你想来学什么?”。徐叶翎先生当时只是抱着一识大师的想法而来,没想到老人如此厚爱,两人一见如故,三日彻夜长谈,朱老先生当即收为入室弟子,朱老先生这位隐居在泰山之策的真人,对这位携琴而来的爱徒深深地感到欣慰,走出朱复戡老人那间寂寞却笼罩着艺术光芒的小屋,徐叶翎先生的艺术生涯从此有了全新的起点。 一晃近二十年过去了,当徐叶翎先生回忆起朱复戡大师时,怀念和尊敬之情油然升起:只要一想起泰山北斗似的艺术大师,形象立刻清晰起来,他的形象和泰山叠在一起,我想仰望泰山一样瞻仰艺术大师。 (3)近几年徐先生在笔耕之余,潜心书法、李白研究,整理发掘传统文化精髓,成果斐然。他将朱复戡先生的金石、书画、诗词作品整理编辑后交《山东画报》出版,编辑朱复戡书法专辑在《中国书法》杂志首次发表,他撰写朱复戡艺术研究的万余字论文《天外昂首万象低》,收入《浙江近代书法研究文集》,这三篇论文堪称朱复戡艺术研究的杰作,奠定了朱复戡艺术研究的基础。他在1993年发表了题为《试论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同为一人书》的长篇论文,首次证实这两篇赫赫有名的古代书法大作同出一人之手,即为山东兖州人士,此人还写过《兖州贾使君碑》、《金口坝石人题》。徐叶翎先生又走上一条漫长的艺术探求之路,他沿着历史遗迹探求着书法艺术之源。他说自己就像跋涉在青海和新疆的原野和沙漠里,在微茫的希望中寻找绿洲。 今夜我写这篇文章时,想起徐先生在缅怀朱复戡大师文章中的一段话:艺术愈高就愈不被人理解,认识理解一位大师是不容易的,一但达到了人所罕见的高度,又多构成宏富、容量硕大、个性强烈,难免如烟云缭绕,不易被人看穿云烟后的芳花,寻常的探访者难免只观其势、得其略,或望洋兴叹而却步门外。 这段文字,亦作为我对徐先生艺术境界的理解,并祝贺《朱复戡墨迹遗存》系列丛书付梓发行!
文脉与文格 --------读徐叶翎书画篆刻 王大中 齐白石生前评述自己的艺术成就时,说自己诗第一,书法第二,篆刻第三,绘画第四;其实,这是传统文人的小小狡诈,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在齐白石所擅长的各门艺术中,绘画才是真正奠定他的艺术地位、使他名垂青史的主要因素。但是他为何又将在他的艺术成就中相对比较弱的诗放在第一位呢?这大概是因为他一直担心人们老是记着他曾经做过木匠的身份,怕不把他当作文人看吧。有着“当代草圣”之誉的林散之,在去世前为自己题写的墓碑也是“诗人林散之”,将自己定位为一位诗人,而不是使他最为世人称道的书法家;为什么又会这样呢?也是为了一个原因,他更愿意被人们当做一个文人看待。这就是传统中国文人艺术家的最高追求,做一个文人,延承传统文脉。 徐叶翎先生的艺术成就早已为世人所公认,他在篆刻、书法、绘画、文史研究等多方面都久负盛名。他的篆刻师承艺术大师朱复戡先生,上追先秦古鉨,规模秦汉,用心于明清文人篆刻。作品古朴淳厚,雄健脱俗。他善于学习,游刃于古今印章艺术之中,用字严谨,严守六书,章法稳妥,温文尔雅,刀法精湛,以黄牧甫薄刃冲削为主,清健而不失朴茂。他的篆刻体势多样,印文尤其古雅,从不以粗疏的文字入印,体现了一个有着良好传统学养的艺术家不同凡俗的思想境界。 徐叶翎先生的书法取法广博,真、草、隶、篆皆有涉猎,尤以大篆、行草名世。他作大篆,喜临商周金文,这除了受朱复戡先生影响外,更多的是他延续传统文脉的深刻用心。他的大篆,既承袭了商周金文的朴茂奇诡,又融入了自己对墨线的理解,既古意盎然,又表现出明显的笔墨当随时代的新意。他的行草书,远接二王,融会碑帖,愈老弥新,正所谓老笔披靡而不失勃勃生机。古人云:人书俱老,这在徐叶翎先生的书法艺术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徐叶翎先生的书法、篆刻以追求古意,追求古朴苍茫的为主,但是他的绘画却是追求清新雅适的格调。他追求一种传统文人的诗意表现,不计较一笔一划的得失,不以造型准确与否为能事;他追求传统水墨画的奇逸神韵,在每一笔每一划中融会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他善于观察生活,以生活情趣入画,在不经意间表达他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他的绘画,诠释了他的智慧和人生意义,再现了他对生命的感悟和热爱。每当他拿起画笔时,他就进入了自己的心灵世界,一个远离凡俗喧嚣浮燥的世界,他就象他笔下的那位骑驴踏雪寻梅的古人一样,心灵与自然与传统文脉交融在一起。 在徐叶翎先生的各种艺术活动中,文史研究是花费他精力最多的一块,他研究李白、杜甫,研究自己的恩师朱复戡,并写下数以万计的文字。许多人不理解他,认为一个已入古稀之年的老人何苦甘心为他人作嫁衣裳,何不把不多的精力放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去。这是对徐叶翎先生的曲解和不了解,是不知道在他的心目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文脉,才是他最大的心愿,才是他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 在过去,我一直以为徐叶翎先生不擅长诗词,但是在他的这本作品集中却看到了他不凡的表现,他自书的《朱老大师百年祭》和《题冯广鉴书法》二件作品,充分表现出了他的文采。他从不称自己擅诗,这让我们再次面对那些能写几句打油诗,但连平仄、韵脚都理不清,却自命不凡的称自己为所谓诗人的人时,会对徐叶翎先生的淡泊与谦逊更多几分尊重。 徐叶翎先生幼承庭训,深受孔孟儒家思想的熏陶。他作人、为艺都坚守儒家的中庸之道,不张扬,不妄言,言必有物,言必博雅。他的生活一直如一杯白水,宠辱不惊,波澜不兴,在平淡中完善着自己的艺术人生。他与人相处如一泓清泉,淋洌而沁人心扉,与他相处,如沐春风,在只言片语间缩短了心理的距离,在举手投足间缩短了年龄的距离。这就是我们面对的徐叶翎先生,在就是我在这本作品集中读到的徐叶翎先生:一个传统文脉的延续者,一个文格高雅的智者,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者。他不稀罕什么艺术家的桂冠,他想做的只是一个坚守自我的中国传统文人。 王大中:1970年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国文物学会会员 ,山东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东鲁印社社长 ,山东印社社员。
[size=5]水调歌头(二首) 吾爱徐夫子,仁厚世间稀。温良恭俭礼让,佳朋更良友师。三代吉金文字,五彩生花翰墨,挥洒展虹霓。布白分朱处,方寸见雄奇。 据于德,游于艺,动灵机。高山仰止,识荆恨不少年时。三十载求书问句,几度联床把臂,畅语夜眠迟。壮志空华发,雩质负载培。 记得当涂月,皎皎照池台。诗仙踪迹安在? 寻觅费疑猜。三峡惊涛急浪,九子松风竹雨,游兴亦豪哉。江祖清波渺,清荡小舟来。 连晨夕,瘁心力,细编排。梅墟衣钵薪火,光大赖吾镱。腹纳说文近万,手订遗书数卷,皓首此生涯。松柏欣荣健,桃李烂漫开。 丙戌二月,石羽师七秩大寿,门人祝 ,而余未遑参加,深感愧 ,乃赋俚句,聊由微忱。 樊英民 于寿石斋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
GMT+8, 2024-11-23 03:16 , Processed in 0.38514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