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641|回复: 3

“五号线”艺术书法展将于12月5日在成都开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3 22: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庆祝“五号线”成立三周年,“五号线艺术书法展”将于12月5日上午10时在四川成都琴台路7号“诗婢家”展馆开幕,随后举办研讨会。届时四川省书协主席团成员何应辉、张景岳、洪厚甜、戴跃等,以及著名书法家曾翔、肖文飞等将出席开幕式,欢迎广大网友同道光临指导!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22: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五号线”



“五号线”诞生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教学部,是由来自南北六省的九位同道自行发起、自愿结合的艺术沙龙式群体,是一个没有明星的团队。在书法展览日益频繁的今天,“五号线”同仁们始终恪守初衷,坚持以学习提高为首要目的,以网络为平台进行经常性的交流、相互批评,就像一颗无名的小草,贪婪的汲取着八方来风带来的养分,默默的吐露着新芽……

一、说明书
【名称】:五号线
【性质】:书法社团
【现有社员】:赖昌平 陈明华 李澍周 张东辉 柴天鳞 董玮 李林 刘萧 许飞飞
【结社时间】:二○○五年十二月五日
【结社地点】: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教学部
【命名缘由】:结社地点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教学部邻近即将建成
的北京市城铁五号线,与亚洲最大的城铁斜拉桥——五号
线清河斜拉桥比邻而居
【理念】:艺术书法
【原则】:和而不同
【标准】:玩得高兴
【目的】:共同提高

二、大事记
●2005年11月26日,在“书法网·书艺公社”发出《书法社团有奖征名启事》。
●2005年12月5日,《书法社团有奖征名启事》一贴网友回复130余条,点击10000多人次,共赐名39个,最后评出“最佳创意奖”为“臻一墨阵”,最优的5个为:八路君、 如是社、八大墨人、永遇乐、八方书阵。
下午,就以上六个名字和自己人起的两个名字“凸非凹”、“五号线”进行讨论,“五号线”胜出,“五号线”书法社团正式成立。
注:“五号线”是教学部附近正在建设的一条城铁新干线,其特点是新,其作用是贯穿北京南北。即将成立的社团是新的,成员为艺注重创新,切题一也;社团成员来自大江南北,且大家不存在北碑南帖之偏见,切题二也。
●2005年12月6日,艺术指导曾翔老师题写“五号线”。
●2005年12月18日,五号线前往李强书法工作室,向艺术指导李强老师请教。
●2005年12月21日,五号线“书法网·书艺公社”论坛专区正式开通,《五号线第一回书法网络展》启动,共展示作品24幅。
●2006年1月16日,艺术指导燕守谷老师题写“五号线”。
●2006年1月20日,《五号线第一次临帖展——王羲之》启动,共展出作品24幅。
●2006年2月10日,《寒假作业——五号线第三回网络展》启动,共发专题6个。
●2006年3月13日,艺术指导李强老师题写“五号线”。
●2006年3月33日,“五号线”全体成员前往“筒子楼”,向艺术指导曾翔老师请教。
●2006年4月12日,陈明华加盟“五号线”。
●2006年4月,五号线成员陈明华、李澍周、董玮、刘萧、许飞飞做客书法网。
●2006年6月20日,《青少年书法报》专版刊登“五号线”全体成员作品,艺术指导李强老师撰文《五号线上路了》。
●2006年6月29日,建党八十五周年书法展五号线李林获三等奖,许飞飞入展。
●2006年7月28日,“刘萧丙戌书法个展”
在四川省资阳市举办,作品集同时面世。著名书法家何应辉、张景岳、洪厚甜等出席开幕式。
●2006年9月,董玮、许飞飞入展全国首届行书大展。
●2006年10月,陈明华入展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2006年10月30日,董玮撰文的《珠联璧合的<王苍坪墓志>》在《东方艺术·书法》杂志2006第5期刊出。
●2006年11月6日,《蓦然回首——“五号线”京华学习回顾展》启动。这次展览把大家入中国书法院学习前的作品和近作放在一起展示,较为直观的说明了学习后的变化。
●2007年1月,于明诠老师题写“五号线”。
●2007年1月26日,“陈明华书法作品展”在盐都区文化馆展出。王镛老师题签。曾翔老师作展览前言.
●2007年5月 25日  “五号线艺术书法展”在江苏盐城开幕,李强、一痴及数百名书法爱好者参加了开幕式。

三、人物素描
赖昌平
昌平兄,习惯称他为“老赖”,是我们的老大哥,笔名奈哈默,高人起的,细想想有玄机的。
昌平兄个子不高,带着一副眼镜,典型的“南人北相”,虽不好言谈,但谈艺论道却能彻夜不归。昌平兄从浙江来到北京昌平,可能名字和地名的重合给他带来了福气,记得在陈国斌老师的欢送晚会上,陈老师兴致一来,提笔写下一副精彩的“篆书对联”给当时在场的 80 多位同学抽签,老赖一票中奖,激动之下冲上台去为大家狂歌一曲“让我一次爱个够”,没想到不好言谈的老赖还有如此狂放的一面。
昌平兄善篆书,得金农拙意,将金文和楚简杂糅在一起,浑朴率真,古拙生辣而有润意,恰如老枝泛新黄;近几年表现自是不俗,多次在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中获奖入选。但真正让我吃惊的倒不是昌平兄的字,而是画。在院里就听说“老赖”画画比写字用功,经常熬夜到天亮。我当时就怀疑他是不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毕竟山水画可以得到了王镛老师的亲自指导。毕业之后果然应验了,昌平兄考入了中国画研究院程大利工作室,专攻山水。一日在“书法网·书艺公社”中国书法院专区浏览,看到“风林火山堂”的帖子,点击进入发现“风林火山堂”是中国书法院几位老兄集体寓所的称号,帖子里就有昌平兄的作品,几幅山水,看得我心怦怦跳,借董局的话说:“太牛了!老赖进步神速!”
缶老说“画与篆法可合并”,讲求“直从书法演画法”,以书法养画;王镛先生认为国画特别是山水,在用笔和造型上对书法帮助很大。不知道昌平兄是为了书而学画,还是为了画而学书,也许这些对已进入不惑之年的昌平兄来说都不重要,因为书画本来就同源。
陈明华
明华兄也是中国书法院“黄埔一期”的学生,是后来加入五号线的,从此明华兄就成了“五号线”的最高海拔。虽然是一米八几的个子,但性格不张扬,倒有些“讷于言”,不过“敏于行”,近几年频繁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
明华兄自己说比较喜欢草书,喜欢大草的自由率性、无拘无束。观其草书果然是神采飞扬、灵气十足,意在黄庭坚、祝允明之间。然而草书易流滑成习气,明华兄深知其中厉害,因此在篆隶上用功颇勤,对赵之谦、徐生翁等碑学大家也多有眷顾。董玮说明华兄写字好“见异思迁”,可谓一语中的。现在我们可以坐拥书城,这种条件是古人不敢想象的,拥宝山而不知取宝,那是傻瓜干的事。何况古人提倡深入一家,并不反对兼取诸家,否则怎么会有“博观约取” 之说,又怎么会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之论。
看了明华兄年初在盐城的展览,我还感到,明华兄是善变的,虽然他说变得有的朋友都接受不了了,但他依然没有丝毫犹豫的在变——没有变化就没有进步。他说金农“众毁不如独赏”之语,对他启发很大,此言不虚。
曾翔老师给明华兄展览前言起的名字是《正在路上》,看来明华兄又要风雨兼程了。虽然很辛苦,但也乐在其中,“最快乐的时候莫过于自认为创作出的作品比较满意时,悬于壁,一支烟,一杯茶,缕烟袅袅,茗香沁肺,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李澍周
“王澍的‘澍’,沈周的‘周’,便组成了一个新的名字‘澍周’,但只从他们的书法作品上看,我实在看不出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是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国书法院首届研究生课程班暨高研班立水桥教学部一班教室,第一次看到澍周兄的作品——节临《杨淮表记》时的感觉。那时候我们虽在一个班,但名字和人还没完全对上号,只是觉得这位老兄对篆隶的理解和把握有过人之处。
后来名字和人对上号了,才发现他的人并不像字那么宽博朴厚,个子不高,瘦瘦的,但从他那宽大的脑门不难感觉到他的睿智。
再后来熟悉了,才知道他还会作画,擅山水;会治印,而且印最好。他的印结字布局深得汉印平阔方正之法,不强作大的变形、移位和夸张,空间变化随意自由,与含蓄多变的线条相结合,显得浑厚中透着灵气,匠心中含着拙意,感受得到的更多是轻松而富有人情味的平民化的意味——和他那不紧不慢、韵味十足的山西话有异曲之妙。
书画印同修,澍周兄无疑是一个勤于动手的人。同时他还是一个爱动脑子的人,话虽不多,但让人受益颇多。在一起聊天自然离不开臧否古今书画人物,孰优孰劣,何优何劣,自有一番议论。虽是一家之言,但这种不随人言的思辨精神确是难能可贵的,也是他的作品风格不同于人的根源。
一年的共同学习时间很快结束了,我们又回到了各自熟悉的环境工作学习生活。偶尔电话联系感觉到的是迥异于一起学习时的紧张和忙碌,都在嚷着没时间写字——这可能就是现在大多数书法爱好者的真实生活,虽然忙碌但终难割舍——毕竟魏晋名士时代离我们已经远去了。
张东辉
提起油画与书法,我首先想到的是毕加索,据说这位艺术大师对中国书法艺术十分钦佩,曾经赞叹道:如果我是一个中国人,那么我一定不是个画家,而是一个书法家,我要用笔来书写我的感情。张大千先生也回忆说,毕加索在五十年代确实拿起了中国的毛笔,但毕竟那是一种客串——我是这样认为的。
但是得知东辉兄,河南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的毕业生,真的扔下了画夹和油画笔,向单位请了一年长假,带着一匝毛笔来到中国书法院正儿八经学习时,还真是很钦佩的。毕竟经过几十年的西式绘画教育,学习中国画的人对书法也已经非常陌生了。
不愧是被艺术薰了好多年的人,东辉兄眼很“贼”,一眼就能分出高下优劣来,来书法院的第二天就决定舍弃原来的积习,重新开始,一步一个脚印的认真学起来。择善而从之,不囿于人易,不囿于己难,现在很多人缺少的就是这种拉倒重来的勇气,而东辉兄做到了,我想这就是一种凤凰涅槃式的新开始。他良好的艺术感觉在书法院的教学环境下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进步之大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篆刻,在毕业后还被陈国斌先生一再提起。
毕业后,东辉兄又回到了古都洛阳,依然从事教育工作,依然画油画,书法当然也没丢下。“书法与油画冥冥中有种联系”这是东辉兄在书法院对我说的一句话,也许这种联系需要用一辈子去寻找——也可能找不到,但一旦悟到,用曾翔老师的话说就是“要出大事(大师)了”。
柴天鳞
和天鳞认识已经将近九年了,想起远在北京、进行再次创业的他,我想起了“京漂”这个词,但我觉得另一个词“行者”更适合他。漂泊者是没有归属感的,而行者哪怕翻越万水千山,总是有根的,总是有归属的。天鳞有志同道合的妻子,有聪明可爱的儿子,有钟爱的书法艺术——因此他是行者——家是他的根,书法是他的精神归属。
行者无疆。1995年天鳞从山东单县来到河南商丘,认识夫人陈艳后,转行搞书画装裱,并开始学习书法,几年后作品开始入选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并先后成为中国书协会员、商丘市书协理事,睢阳区书协副主席。2001年他又报名参加了“曾翔书法工作室”,受教于曾翔老师,在感觉到他的进步以后,商丘又有7人参加了“曾翔书法工作室”的学习。这种学习不但使个人得到了充实提高,也使“流行书风”在商丘刮得比河南其他地方更猛烈些,第二届流行书风流行印风大展(征评展)商丘的9人入选入展,占河南省入选入展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强。外出学习的门打开了,包括天鳞和我在内的 5人次参加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国书法院第一、第二届研究生课程班暨高研班,也占河南中人数的五分之一强。
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国书法院首届研究生课程班暨高研班结业后,天鳞毅然作出了一个令我钦佩的选择,离开了奋斗十余年的商丘,卖掉刚刚建起的新房,告别了安逸的生活,举家迁往北京,成为中国书法院办公室的一名文员。新的城市、新的工作、新的生活、新的起点,等待天鳞的也是新的拼搏、新的希望、新的成功。
天鳞好佛语,自号迦一轩。查了一下典籍,佛家的行者,是梵语yogin的意译,又称观行者,泛指持佛法而修行的人。万物皆有佛性,书法也不例外。
董玮
董玮,因担任县文化局副局长,我们戏称“董局”。
行政官员玩书法的人大有人在,玩出名气的也不乏其人,但放着实职不干,请长假“猫”在一个地方一心一意学书法的人还真少找,董玮就是这样一位。虽说在副局长的位子上已经多年,但董玮却毫无官僚习气,平时处事低调,待人谦诚,对艺术更是投入,在书法院学习时他的出勤率是别人望尘莫及的。刚入学时我们住隔壁,他带着同室的两个河南小老乡每人理了一个光头,自号宿舍为“无水寺”——不过也没发现他们三个闹水荒,倒是时常听到他们为了某个艺术观点而争论不休,甚至有一次到凌晨3点多还争执不下,差一点要出去“练练”(动武)。调整宿舍后变成了四个人,改号“西游堂”,据说块头最大的那位室友一直追问董玮谁是猪八戒……玩是玩,乐是乐,“董局”写字绝对下功夫,有时候他们宿舍的“早晨”是从中午开始的。
我觉得在书法院的一年里,董玮其实在做一件事
――从帖向碑的转变,他的这种转变不同于张东辉的拉倒重来,而是多方取法的一种探索。他能写一手精致的米芾行书,来到书法院后没再写过,而是转向了朴厚的汉魏碑版,而且写得不错,也许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曲《大风歌》吧。他的恩师王镛先生看过后不忘了幽他一默:“比以前写的好,以前为什么不写好,是不是故意的?吃什么东西了吧?”
为了共同提高,他成了“五号线”的首倡者,各种活动他操心最多,居中协调,联络四方更是首当其冲。毕业后他继续给了我一个意外,仍然请假,成了书法院教学部的一名助教。助教其实也是学生,可以更多的接触去上课的老师,何况那里始终飘着浓浓的书法味儿,即使不写字,在那里呆着就有收获,何况“董局”还是一个勤奋的人?
刘萧
刘萧说自己是个书法混混。因为他早年从教,后来弃教从商,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拜入洪厚甜门下学习书法,并从此如痴入迷,一发不可收拾……
人们常说“缺少理论指导的实践只是盲目的实践;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很可惜“盲目的实践”和“空洞的理论”在历史上的每个时期、每个领域都存在,书法当然也不例外。如何让学习古人,如何进行创作,这是每个学习书法的人所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为了这两个问题,刘萧暂时放下手中的公司业务,来到了书法院。刘萧是聪慧的,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在较短的时间里,就把教学中的新理念用于指导临摹与创作,而且具有相当的模样,可见他在“以艺术的立场审视书法”方面有自我的认知。这应该是刘萧在观念更新上的一次突破,对他来说意义也是深远的。
虽然在现阶段,刘萧诸多作品中还有他熟识的老师和同学的“影子”,这可能招致以“时人不可学”为借口的批评。对这个命题在这里无法进行讨论,但我知道,历史上有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欧阳通,苏轼、黄庭坚,米芾、米友仁等书法家,他们中的后者都学过前者,至于清代的西冷八家、邓石如、吴熙载、赵之谦更是学过时人。可见“时人不可学”不是绝对的,关键是“厚古不薄今”。这不仅是刘萧面临的问题,也是当今书坛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能否解决得更好,只好靠自己的努力了。
刘萧回到四川后,又开始忙碌起公司的业务,渐露危机的公司在他的主持下也重新红火起来,但刘萧并没有放弃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不时见其在网上发作品与大家交流,每次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其还集中精力创作,举办了“五号线”成员的第一个个人书法展,足见刘萧之勤奋!
许飞飞
许飞飞在我们中间年龄最小,刚刚二十出头,声明一下,是个小伙子。
二十出头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年龄,是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充满活力和闯劲的年龄。怀着一个梦,怀着对书法的朦憧认识,飞飞 “飞”到了北京,在这个黄金般的年龄里来到中国书法院,从此教学部宿舍里就有了他那很有特点的“哈哈”的笑声。
飞飞有两个绝活:一是唱,流行歌曲、戏曲,几乎随点随唱,家乡戏豫剧更是有滋有味;二是仿启功老先生的字,记得徐海老师上课时从他们宿舍“西游堂”门前过,看到飞飞仿启功老先生的字写的“西游堂”和说明,一点头说了一个字“象”。
飞飞是农村出来的孩子,知道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在老师们的引导下,与同学们相互砥砺,吐故纳新,加深了对传统与经典的理解,不同的创作理念在他的思想里碰撞,不同的创作手段在他的手中变换,最钟情的是激越的晚明行草。慢慢的作品中的生涩逐渐退去,男孩子的生猛张扬尽显其中。飞飞的进步是最明显的,学习期间实现了零的突破,作品两次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
李可染先生说:“可贵者胆,所要者魂。”年轻从来不缺乏激情与胆魄,所欠缺的是对“魂”——绵延几千年的中国“书魂”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飞飞毕业后选择留在了北京,虽然不容易,但我相信他的路上一定会撒满歌声、还有那有滋有味的豫剧段子……
年轻真好!
李林
最后说一下我自己。
我写字开始不是出于自己的爱好的,小时候因为写字父亲没少跟我费劲,不管怎样总算坚持下来了,和我一起学写字的伙伴都没坚持下来。因此我觉得写字不难,难的是坚持,这也是我站在讲坛上每学期的第一节书法课要给同学们讲的。没想到因为这个坚持,学历史的我,大学毕业后没有上过一节历史课,而成了商丘师范学院的美术学书法专业讲师,业余爱好反而成了主业。
小时候写字是为了完成父亲的作业,现在写字又为了什么呢?还真不好说,为了传承,是高尚的说法;为了工作,是现实的需要;而我最真切的感受是,写字也是一种生活。记得2000年暑假,很清闲,日子也很简单——晚上熬夜,边写字边看电视,中央台《子夜剧场》,印象最深的一部电视剧是《红十字方队》,主题歌《相逢是首歌》,很经典;早上睡个懒觉,中午热也不出去,傍晚出去转一会,其他时间就是翻字帖、翻杂志和写字,直到晚上,接着熬夜,边写字边看电视——程序就这么简单,简单的好像有些枯燥——其实一点都不,在那段日子里我做了各种体验,各种书体,各种写法,古人的,今人的,书坛耆老的,中青年名家的——总之是百无禁忌的随性而为。零乱的字帖杂志构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自己在其中徜徉而流连忘返。在那时我开始触摸到一点点“变”和“化”了——虽然只是一点点,但对我来说却是一个新的开始。
暑假后,送去市里参加展览的字,朋友们都认不出是我写的了。
在以后忙碌的日子里,我时常想起那段“简单”的时光,想起那百无禁忌的孟浪行为,也想起那首《相逢是首歌》,抄给大家,权作全篇的结尾:
你曾对我说相逢是首歌
眼睛是春天的海青春是绿色的河
你曾对我说相逢是首歌
眼睛是春天的海青春是绿色的河
相逢是首歌同行是你和我
心儿是年轻的太阳真诚也活泼
你曾对我说相逢是首歌
眼睛是春天的海青春是绿色的河
你曾对我说相逢是首歌
分别是明天的路思念是生命的火
相逢是首歌歌手是你和我
心儿是永远的琴弦坚定也执着

丁亥仲春李林于省堂
发表于 2008-12-4 10: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老赖兄~
发表于 2008-12-5 09:4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届时一定去看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7 09:33 , Processed in 0.16385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