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478|回复: 1

《星星》:中国诗歌可以翻阅的30载时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6 01: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8年05月05日10:28

                                          《星星》:中国诗歌可以翻阅的30载时光

  成都,一座有着深厚诗歌情缘的城市,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成都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诗歌热潮,成都坐上了中国诗歌第一城的宝座。在改革开放的春天里,成都人对诗歌的激情被彻底释放,街头巷尾到处可见读诗写诗的文学青年,诗坛大腕舒婷、北岛、顾城等纷纷造访成都,受到了诗迷们热烈的追捧和狂热爱戴。

  在那个属于诗歌的年代里,《星星》诗刊杂志无疑是这座诗城里最闪亮的一颗星。
   
    如果说1957年的创刊给了《星星》第一次生命,那么1979年的重新复刊则让《星星》迎来了生命中真正的春天,《星星》30年的成长故事就是改革开放后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缩影。2008年4月初夏的一个黄昏,《星星》诗刊主编、著名诗人梁平在他落满夕阳的办公室里,用诗意的语言总结了《星星》改革开放30年的风雨历程--"鸟过留痕,时过留诗,有诗在,时间亦是可以翻阅的"。

  凤凰浴火 诗坛复苏

  "是黄金总要发出金黄,炼火之中有再生的凤凰,为了重光发出的欢呼,听了你该热泪直流,心潮涌!"著名诗人臧克家的这首《祝<星星>重光》刊登在1979年10月号的《星星》诗刊上。这一期诗刊,是《星星》阔别读者19年后,首次与大家重新见面,也是中国文学界在1978年后思想解放的一个标志性事件。现任主编、著名诗人梁平深情地回忆说,当重新复刊的《星星》出现在书摊上时,当臧克家的这首《祝<星星>重光》摆在大家面前时,无数诗歌爱好者眼中都如诗中写到的那样--"热泪直流,心潮涌",诗歌真正的春天到来了。

  《星星》诗刊的创立曾经缔造了一个辉煌。它于1957年1月1日诞生于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天府之国成都,是新中国创刊最早的诗刊。但是,《星星》创刊不久其最初的编辑人员与大多数第一批作者在其后的"反右"运动中一一被"打倒",最后迫使《星星》于1960年停刊。1979年,改革开放的东风让《星星》重新焕发了生机,《星星》诗刊以及以《草木篇》为代表的一批曾被错误定性的作品获得平反。

  1978年,不但《星星》以全新的面貌重出江湖,全国各地的诗人和诗歌都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一批年轻的诗人,经过漫长的冬天后,终于在这个诗歌的春天里找到了自己的创作激情和创作方向。1978年12月,北岛、芒克、江河、食指、舒婷、顾城和杨练等诗人在北京创办了民间文学刊物《今天》。《今天》以原始的油印版本一共出版了九期,主要刊登了食指、北岛、芒克、顾城、舒婷、江河、杨炼、方含、严力等人的诗作。随着79年3月《诗刊》转登了北岛的《回答》,标志着主流媒体第一次公开接纳这个"新丁"。随后成都、上海、沈阳、武汉、郑州等地的正式文学刊物上也纷纷出现了这种"新诗潮"作品。年轻诗人的活跃,标志着改革开放之后,"新诗潮"在中国诗歌界的崭露头角。 与此同时,老一辈的诗人们也不甘寂寞,1979年1月号《人民文学》刊出艾青的长诗《光的赞歌》,此后臧克家、公刘等一批复出的老诗人也佳作频出,形成了独特的"归来者诗歌"现象,与"新诗潮"一起,形成了当时中国诗坛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观点碰撞 "朦胧诗"世纪大争论

  《星星》刚一复出,就在中国诗坛投下一枚重磅炸弹,引发了一场关于朦胧诗的世纪大争论。当时,"朦胧诗"方兴未艾,顾城、舒婷等朦胧诗人的诗作先后在《星星》上发表,这些有着强烈自我意识的诗歌作品,与传统的诗歌大相径庭,在获得关注的同时引起了诗歌界的种种非议。1979年,诗人公刘在《星星》上发表文章《新的课题--从顾城的几首诗谈起》,他痛心地忧虑着朦胧诗在历史观上的片面和情绪上的绝望悲观,希望大家帮助这些"迷途者",以"避免走上危险的道路",一场关于"朦胧诗"的大讨论由此展开。

  公刘的观点得到了一批老诗人的支持,艾青指出朦胧诗的创作"排除了自我以外的东西,把我扩大到了遮盖世界"的地步了,也就是说过分地强调的以"我"为中心,忽视了客观环境的存在。诗人丁力、鲁扬、李丛中也坚定地否定这股诗风,称之为"古怪诗"、"看不懂"甚至"不是诗"......最具分量的当属老诗人臧克家,臧老以他惯有的硬朗作风"来了就坐,坐下就讲,讲完就走",义正词严地痛斥朦胧诗是"诗歌创作的一股不正之风,也是我们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艺发展中的一股逆流"。

  面对老一辈诗人的非议,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朦胧诗人也毫不示弱、据理力争,不断在《星星》上发表自己新的"朦胧诗",用诗歌语言和这些诗坛前辈进行对话。复刊后的《星星》见证了中国诗歌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观念大碰撞,迅速成为中国诗歌思想交锋的前沿阵地。时至今日,关于"朦胧诗"的讨论早已经尘埃落定,但是这场世纪大争论,却折射出当年人们对诗歌的热爱和执着。
  十大诗人出炉 诗城燃烧

  "那真是一个诗歌的时代。"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诗歌的火热,诗人梁平眼睛里闪烁着一片光芒:"人们对诗歌以及诗人的热爱,丝毫不逊色于如今粉丝们对明星的疯狂。"让梁平记忆尤新的,是1986年《星星》诗刊发起的"我最喜爱的10位当代中青年诗人"活动。读者参加投票的信件如雪花般纷至沓来,最后舒婷,北岛、傅天琳、杨牧、顾城、李钢、杨炼、叶延滨、江河、叶文福等10人当选。



当年12月,为庆祝《星星》创刊30周年,《星星》在成都举办了为期一周的"中国·星星诗歌节"。10位当选的"我最喜爱的当代中青年诗人"应邀参加庆祝活动,在成都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诗歌热潮。《星星》诗刊的很多工作人员还记得,北岛、顾城、舒婷等诗人入住的是成都花园宾馆,白天,诗人们在四川省作协的大楼里开会,会议室的门被严把着,门外挤满了狂热的诗歌爱好者,几个窗户也被人群堵得满满的。诗人柏桦因为没有收到正式邀请,进不了会场,一怒之下,拂袖而去。晚上,"我最喜爱的当代中青年诗人"举行颁奖典礼。"我记得颁奖典礼是在文化宫举行的"梁平深情地回忆着:"那一晚,观众把现场挤得水泄不通,人群中甚至有人不断高呼‘诗歌万岁'!‘诗人万岁'!"

  顾城入川 一个时代的定格

  而亲历这次诗坛盛事的著名摄影家肖全也对当年的盛况无法释怀。1986年,他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业余摄影爱好者。知道诗人们来了,他就一头扎进花园酒店。幸运地的是,他在房间里碰到了顾城和妻子谢烨。他一次次举起相机,将顾城的成都之行摄入镜头,也将中国诗坛一个时代的辉煌永远的定格。

  肖全的记忆中,顾城当时穿着一件毛衣,显得格外有朝气。他头上始终戴着一顶帽子,顾城说,这顶帽子是一位美国老太太送的。肖全至今记得,那一晚顾城不停感叹,"写诗太难了,写到现在也没什么太像样的诗"。顾城半带调侃地说,他们一帮诗人在北京研究过"吃什么样的食物最省钱",因为"写诗几乎不能养活自己"。

  晚上,诗人们去成都新声剧场参加活动,台下观众如潮。电台播音员在台上朗诵诗人叶文福的诗歌《将军,你不能这样做》。在观众的欢呼声中,叶文福走上台来,他用手臂向黑压压的观众挥动,高喊一声"我的人民呀"便昏倒在地...... 活动结束后,诗人们被保安疏散在后台的一间化装室里,门被反锁,走廊外人声鼎沸。保安抱着一堆各式笔记本走进来,请诗人们一一签名。两小时过去了,坐在化妆桌上的顾城面色铁青:我不管,我要出门,我要回去!他一把拉开了门,气势汹汹地往外闯,诗迷们见顾城出现了,欣喜若狂蜂拥而上,他却用胳膊肘左右开道,杀出了一条"血路"。离开成都时,顾城依依不舍,他说:"成都人太好了,干脆我在成都办讲座,卖门票,直到剩下一位听众。"

  低谷求生 《星星》华丽转身

  经历了80年代的辉煌,《星星》在90年代却遭遇了意想不到低谷。面对娱乐圈的歌星影星、面对财富圈的大腕大鳄,诗人们不复往昔的风采。而在流行歌曲、流行文化的强烈冲击下,纯文学的《星星》面临苦苦支撑的艰难境地。分析诗歌的低谷,著名诗人梁平有着清醒地认识,"80年代诗歌是人们生活的唯一,人们的精神生活刚刚复苏,诗歌是当时唯一能享受的精神食粮。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90年代后,社会价值取向逐渐多元化,诗歌不再成为人们生活的唯一。"

  "走出去、杀出一条血路"!在低谷的岁月中,《星星》人立下豪言壮语,开始寻找新的出路。《星星》人开始有意识的走出办公室,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寻找诗歌的空间。《星星》发起了"中学语文诗歌取材大讨论",这场大讨论的最终结果是让海子、舒婷等朦胧诗人的诗作入选中学教材。

  诗歌日渐低落,但是网络诗歌却悄然兴起。《星星》人敏锐地捕捉到诗坛上的这一新动向,于2002年5月,果断地将《星星》由月刊改为半月刊,上半月刊保持原有风格,下半月刊则以梳理、引导和规范网络诗歌为目的,以纸版形式介入和选发国内诗歌网络站点的优秀诗歌。《星星》诗刊这一顺应潮流之举,立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星星》终于在网络这一全新的领域找到了诗歌发展的沃土。到 2006年,网络诗歌发展已经趋于成熟,《星星》再次求新求变,对下半月刊再动手术,将其改为诗歌理论版,填补了中国没有诗歌理论刊物的空白。保持敏锐的时代嗅觉,《星星》始终让自己走在时代的前列。

  诗歌转体 担当社会责任

  作为一家纯文学的刊物,《星星》多年来都在思考自己的社会定位。"广泛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让高雅的诗歌走进寻常百姓家。"《星星》诗刊主编梁平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星星》的存在价值。面对当今诗坛诗人们日益孤芳自赏、诗歌退缩成个人情感标本的尴尬局面,2006年1月号的《星星》,在卷首语中发表了主编梁平的文章《诗歌:重新找回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呼吁中国的诗歌需要再来一次转身,呼吁诗人们返回民间,走向百姓心灵,创作更多与土地、与国计民生发生直接关系的作品。

  这篇卷首语引起了诗歌界的极大关注,而《星星》更身体力行的履行着一本纯文学杂志对社会责任的担当。2006年3月,由《星星》与《诗刊》社、德阳市委宣传部、中共罗江县委、罗江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06中国.罗江诗歌节在罗江亮相,众多诗人齐聚罗江,创造了诗坛的又一盛况。而《星星》还在成都龙泉驿创办了"中国诗歌讲习所",旨在为中国诗坛输送优秀青年诗歌作家。

  采访接近尾声,梁平主编说,他很喜欢1979年《星星》复刊时扉页上的一句话:天上有三颗星星,一颗是青春,一颗是爱情,一颗就是诗歌。"我喜欢这样的表述,这句话是《星星》创始老人们心里珍藏的温暖,它还会传递给以后一代又一代的星星人。"

  《华西都市报》记者 胡晓

    联合报道:扬子晚报、新安晚报、辽沈晚报、羊城晚报、华西都市报、北京晚报、钱江晚报、新闻晚报、山西晚报、大河报、楚天都市报、今晚报、齐鲁晚报、新文化报
Img256666528.jpg
Img256666531.jpg
Img256666533.jpg
Img256666657.jpg
Img256666659.jpg
发表于 2008-5-17 22: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段美好的记忆。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6 16:21 , Processed in 0.13119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