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971|回复: 3

林兆华将摇滚引入话剧舞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8 20:2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北京日报讯(记者贾薇) 由林兆华、易立明导演,濮存昕领衔主演的莎士比亚戏剧《大将军寇流兰》16日进行了首次公开排练。大导林兆华将两支重金属摇滚乐队请上舞台,用以制造战争混乱、人心动荡的戏剧氛围,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

  排练场上,窒息乐队、痛仰(痛苦的信仰)乐队分列两侧。导演一声开始,摇滚乐队刺耳的乐声首先响起,饰演群众的一帮演员开始摇头晃脑进入角色。一段音乐下来,他们看来已经热血沸腾,怒冲冲奔上舞台,演一段市民暴动欲找玛休私报仇的戏,感觉果然不一样。乐队表演将贯穿始终,最后他们还将代表交战的双方被战车推上舞台,背后簇拥的是近百人的群众队伍。

  从《赵氏孤儿》马和牛上台,到《白鹿原》满台羊群,到这次摇滚乐队上台,林兆华每次都带来想不到的东西。但是,他却极力否认自己在玩花活。他很严肃地说:“耍花活救不了戏剧,戏剧发展要靠原创力,不仅是剧本创作,也包括导演和表演。用摇滚是因为它适合这个戏,重金属摇滚有一种质朴、原始的力量,它表达出的强度是交响乐、戏曲锣鼓点都无法达到的。这种原始状态会大大刺激演员的表演状态,提高整个戏的精气神。”他开玩笑说,自己原来有心脏间歇,天天受摇滚乐的震撼,病居然好了。

  《大将军寇流兰》是英若诚生前最后一部译作,根据莎士比亚《科利奥兰纳斯》翻译而成。直至病重住院,他仍在修改。由于该剧所呈现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很少在舞台上演出,但其关于特殊状态下人性的解剖一直强烈吸引着林兆华。他在五六年前就与濮存昕商量好要排演该剧。他说:“我们的戏剧创作太习惯于给观众一个主题、一个故事、一个思想,其实观众的直观感受要比创作者丰富得多。能够上演莎士比亚这样世界大戏剧家的作品,本身已经说明一个剧院的文化氛围,观众有什么样的反映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8 20:3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兆华专访:评论僵死!花活拯救不了戏剧

“‘花活’拯救不了戏剧本质”导演林兆华在排练现场说道,“能拯救戏剧的是独立原创!”   
之所以发出这样的言论,要先从“大导”林兆华日前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排演莎士比亚作品《大将军寇流兰》说起。林兆华对于莎剧一直情有独钟,从《哈姆雷特》《理查三世》到现在的《大将军》,虽然历经十余年,但其对莎剧的热情丝毫不减。
   
林兆华谈《大将军》创作    
谈到导演创作,林兆华说:“《大将军》会是既现代又古典,而这个戏也是多义的,很难通过一句话说明。我希望能够通过舞台上的事,让观众联想到自己、社会、世界,恐怕(剧中)这样一个处境是人类都面临的问题。”   

林兆华又说:“濮存昕所扮演的将军是一个有缺陷的英雄,和之前他扮演过的角色有很大区别。舞美上我要求简洁单纯。莎剧的语言在排练中需要重新调理,以便让观众直观地接受。但是,所有的台词都是莎士比亚的,这是世界的宝贵遗产,何必要推翻呢?”
   
“大学生的评论比社科院博士的生动得多!”
   
有记者问:“您这次排《大将军》有什么创新之处吗?”林兆华诙谐地回答:“老创什么新啊,感觉有,那个东西表现出来就得了!”随后有记者追问:“您会不会把观众能够体会感受的所有内容作一个整体的呈现,让观众们无论怎么认为都逃不出您的导演处理?”林兆华笑道:“那太小看观众了,观众们的思考是很丰富的。观众看戏,就像是我们去看伟大的名著一样,肯定会有多种的解读。我们习惯性地给戏定一个主题、一个模式,习惯性地叙述一个故事,习惯性地去分析这个戏的主题思想,实际上直观戏剧不应该是这样!现场的亲身感受丰富得很。”
  
林兆华正色说:“不客气地讲,有些大学毕业生,有些戏剧节的外行人,看了一个戏,比我们所谓的社科院博士的评论生动得多的多,《刺客》就是这样,一个业余的观众提的视角生动极了,我们的评论是僵死的!当然,这是一个炒作的时代……”   
  
“‘花活’拯救不了戏剧本质,能拯救戏剧的是原创的独立”
  

说到兴起,林兆华干脆盘腿坐在桌上,与媒体记者们敞开聊天,对于当前的一些戏剧现象提出了意见,其中最精辟的莫过于开头提到的“‘花活’拯救不了戏剧本质!”
   
一言既出,语惊四座,记者半晌后追问:“那什么能救戏剧呢?”林兆华回答道:“能拯救戏剧的是原创的独立!这种原创包括剧本、导演、舞美、音乐等很多方面。”
   
11月27日《大将军》亮相首都剧场  
“大导”从不缺乏惊人之语,但一个人或一台戏都不可能做到任何“拯救”,从排练现场看,《大将军寇流兰》是续《刺客》之后的一部大制作戏剧,北京人艺也为该剧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精力。林兆华的导演功力毋庸置疑,虽然也时常受到争议,但其依然坚持自己“一戏一格”的创作个性,这部《大将军》将在11月27日在首都剧场演出,届时观众们可以亲自去剧场体味林兆华的创作思想与艺术感觉。


http://www.hn.xinhuanet.com/ent/2007-11/18/content_11699159.htm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8 20:3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兆华专访:我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现实主义


禅的思维就是艺术的思维   


《外滩》:戏剧圈子里的人都管您叫“大导”,为什么?   

林兆华:没什么,就是一个外号而已。大,可能是因为我年岁大了。   

《外滩》:我读了您去年在媒体写的专栏,从行文中可以看出您隐晦的悲愤和明确的无可奈何。请能具体谈谈吗?   

林兆华:多年来,我像个奴隶一样在那里傻排戏,说实话,我是学戏剧表演出身的,稀里糊涂当上导演,又糊里糊涂地排了几个有影响的戏。我从来不按照某一种戏剧观念、某一体系或者流派去排戏,每搞一部戏,我都希望能摸索出一些新的东西。重复前人和重复自己,都是没有出息的。   

《外滩》:有人说您是人艺的祥瑞,也有人说是异兆,您自己如何评价自己?   

林兆华:我是个天马行空的人,半用功半不用功。我想我不属于勤奋的人。   

《外滩》:导演这个职业,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非常具有神秘感。您能谈谈自己日常在时间上的安排吗?您的生活常态是什么样的?   

林兆华:我每天7点起床,吃早点,8点上剧院。以前我们是9点开始排戏。现在北京交通老是堵车,好多演员不能按时到,所以现在改成下午排戏了。晚上回家,老伴给我熬点粥,做点青菜。我现在基本吃素食,晚上12点前睡觉。睡觉前,打坐半小时。   

我不是素食主义者,但我信奉禅宗,我觉得做禅的思维就是艺术的思维。   

《外滩》:您今年已经69岁了,仍然活跃在戏剧舞台上。戏剧对于您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如果重新选择人生,您还会选择这个行当吗?   

林兆华:戏剧?它是我的生命。如果能重新选择,我希望能早点做导演。我唯一的遗憾,是自己起步晚了一点。   

《外滩》:有人说您是中国最富有争议的话剧导演。是什么样的争议?对于这个争议,您自己怎么看?   

林兆华:我想我是在他们没发现的时候冒了头,等他们意识到我是个异类,已经为时过晚。我只想说,保持独立的艺术个性,很难。   

《外滩》:从《绝对信号》到今天,您导了多少话剧了。其中您自己最满意的是哪部?为什么?   

林兆华:我大概排了40-50部戏。最满意的是工作室成立后的几个戏。《哈姆雷特》、《三姐妹等待戈多》以及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原因是,比较自由。   

上海的戏我看得很少
  

《外滩》:在您看来,中国戏剧的现状是什么样的?谈谈京沪两地的戏剧现状,区别和联系。您觉得上海的戏剧界有什么优势和问题?   

林兆华:上海的戏我看得很少,说不好。   

秦腔可能出现在《白鹿原》   


《外滩》:上次约采访的时候,因为您要去陕西为《白鹿原》采风所以没有见成。这次去陕西都见了哪些人、经了哪些事情?   

林兆华:这次去西安收获很大,我们去白鹿原采风,主要是去寻找舞台的音乐背景。在那里,我们接触了很多农民,我从农民自乐班里获得了很多的灵感,我想秦腔有可能在剧中出现。   

《外滩》:《白》剧的筹备情况如何?   

林兆华:现在演员定下来了,主要演员是濮存昕、何冰、宋丹丹等。   

《外滩》:您最出名的是您的先锋戏剧,这次复排的《茶馆》显然是现实主义风格的,而《白鹿原》也很难想象用先锋戏剧的手法来排。这些巧合是否说明,您未来将在现实主义上实现自己的戏剧实践?   

林兆华:我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现实主义。我觉得现实主义风格应当被开拓。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8 20:3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兆华个人档案.

  林兆华戏剧工作室艺术总监、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前副院长)、北京大学戏剧研究所所长;中国著名戏剧导演、现代京剧导演,至今已导演60余部舞台作品。

  在北京人艺,林兆华导演的《红白喜事》(1984)、《狗儿爷涅磐》(1986)、《茶馆》(新版,1999)等许多名剧,在艺术上和票房上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风月无边》(2000)、《赵氏孤儿》(2003)等作品,是他将中国传统戏剧美学结合到当代剧场创作中的成功尝试。

  林兆华在80年代与剧作家高行健(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合作,对中国当代剧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绝对信号》(1982)、《车站》(1983)、《野人》(1985)等作品同时从戏剧文学、剧场形式和思想内容上突破传统中国式现实主义戏剧,引发了80年代实验戏剧、小剧场的潮流,正式开启中国戏剧进入现代主义阶段的大门。

  90年代,林兆华与剧作家过士行合作的《鸟人》(1993)、《棋人》(1995)、《鱼人》(1997)、《厠所》(2002)等一系列作品,从对戏剧艺术的探索到内容与时代的关连,都引起了观众和文化界的广泛关注。

  当代歌剧如《夜宴》(2003)、《狂人日记》(2003)、京剧如《张协状元》(2003)、《杨门女将《(2003)等,是他在表演艺术领域中施展非凡创意的作品。除了戏剧创作,他亦担任了大型艺术节的艺术总监,如契可夫国际戏剧季(2004)、易卜生国际戏剧季(2006)等。

  从80年代中期开始,林兆华的作品就陆续受邀至莫斯科、柏林、意大利以及东京等地进行海外演出;德国、日本等国的当地剧团多次邀请他导演戏剧作品,林兆华并且常常应邀参加欧洲各大著名戏剧节和戏剧学术活动等国际戏剧学术交流。1987年,林兆华受邀成为国际布莱希特学会成员。2005年,他复排焦菊隐版的《茶馆》并往美国巡演七周,好评如潮。2006年,他的作品包括《娜拉的儿女》、人艺年度大戏《白鹿原》和即将上演的易卜生巨著《建筑大师》。

  北京林兆华戏剧工作室

  林兆华戏剧工作室于1989年成立,致力于创作当代戏剧精品。除制作林兆华的导演作品外,工作室未来的发展将致力于培养中国年轻一代的戏剧创作者,组织及参与国际交流,邀请海外著名艺术家来中国进行培训和展演作品,推动中国戏剧在与今日世界的直接对话中得到发展。工作室的重要作品有:《哈姆雷特》(1990)、《浮士德》(1994)、《棋人》(1995)、《三姊妹等待戈多》(1998)、《故事新编》(2000)、《查理三世》(2001)、《樱桃园》(2004)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6 21:31 , Processed in 0.16302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