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062|回复: 5

[中国书法全集]评论丛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4-3 14:4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书法在线在 2003/04/28 07:50pm 第 5 次编辑]


     书法津梁    书法渊薮
     ——初读《中国书法全集》

     冯其庸
     刘正成先生主编的《中国书法全集》计划出100卷,现在已出九卷。这九卷是《秦汉金文陶文》(一册),《三国两晋南北朝·王羲之、王献之》(二册),《宋辽金·苏轼》(二册),《宋辽金·米芾》(二册),《明代·董其昌》、《明代·张瑞图》(各一册)。
     我粗粗翻读了以上九册,一个突出的感觉是此书的编辑体例设计得科学而周到。全书有主编刘正成的总序,从宏观的角度概括叙述了中国书法的发展及其美学的、哲学的、艺术的珍贵价值。各卷则除了所收大量珍贵的作品外,还有文学方面的:绪论、评传、考释、年表等等,组成这部计划周密,选择精到的巨著。例如第九卷(目前已出各卷最前一卷)《秦汉金文陶文》是一部力作。从书法的角度看,秦汉时期无疑是一个特殊重要的时代,东汉后期,已经是真、行、隶、草并行的时代,这绝不是纯理论,而是实物佐证的事实。由此可见这一卷所收的书法,从书学和书法的角度来看,确是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的。
     王羲之、王献之的两卷,当然是学者的经典。本卷的文字部分,有启功先生和刘涛、韩玉涛、王玉池等诸位专家的专文,可以作为导读。我们细读羲之的《丧乱贴》、《频有哀祸贴》、《孔侍中帖》、《二谢贴》等等,觉得仿佛是一个去掉木枷镣铐的囚犯,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自有一种随意舒畅之感,而羲之、献之又把它表现得如此流畅妩媚。在另一种角度上,它又真实地反映了魏晋时代士大夫崇尚潇洒自在、通脱不羁的一种玄学精神。书法,真正能充分地反映出作者的个性特点和精神面貌的,行、草比起篆隶要外露、显易得多。
    全集中苏轼的两卷,自然是集中的重点,是书家之珍品,本集前有刘正成的《苏式书法评传》,这是一篇力作,作者没有就事论事地只谈书法,而是从苏轼的经历、修养、时代背景、政治遭遇等多方面综合叙述,然后才谈到苏轼各个时期的书法的特征,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了深入而浅出的阐发,这确是一篇很好的导读。
     全集中《张瑞图》一卷,尤为我所喜好,并不是张瑞图超过了王羲之、苏东坡,而是自有所取,张瑞图在明代的书坛上,可以说是异军突起,他用的折峰转折劲峭,风格的险而辣,一反当时园熟流丽的书风,我说的自有所取,就是取其可以作药,以治浮滑圆熟之病。
全集各卷的考释文字也极具功力,而且不仅功于书学,还有对以上诸家的文学、史学的研究。
     一部百卷大著,而每卷竟能精当至此,实为难得。所以我认为这是每个书法爱好者的必读之书,如果认真读全这一百卷的导读、考释文字,那么他的书法水平自然也就可观了。
                                            (原载<<人民日报>>1993年6月30日)
发表于 2003-4-13 17:59: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书法全集]评论丛刊

[这个贴子最后由书法在线在 2003/04/28 07:47pm 第 2 次编辑]


     意义深远的文化工程
     喜读《中国书法全集·苏轼卷》

     徐无闻    刘石
     书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门艺术,却早已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然而长期以来,我们自己却没有一部比较完备的书法总集编出。正因如此,当我们看到荣宝斋出版的《中国书法全集》,便不能不感到格外的兴奋。
    《中国书法全集》计划100本,现在率先问世的是刘正成、刘奇晋合编的编号第33、34苏轼卷。《中国书法全集·苏轼卷》的编纂,除了总体体例的得当完善,如书前有书家书法评传,书后附书家书论选注、年表,所收作品均加考释之外,其体大思精,成就 卓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收录完备,全书网罗入佚,冥意旁求,收入了相当多的罕见珍贵之作,不少作品为首次公开发表。
     二是鉴别审慎,本书编篡者在力求作品收录完备的同时,又注意去伪存真,剔除了一批长期传为坡翁的伪作。如草书《大江东去帖》、中楷《金刚经》、《归去来兮辞》、行草《醉翁亭记》等,均被拦在卷外。
     三是重视学术质理。从苏轼卷中可以看出,重视学术质量是《全集》编纂的重心之一。编纂者们要使全书不仅成为一部力求完备的作品总汇,同时也成为一部可资学者参考与利用的文献研究资料。
     苏轼卷的学术质理,从书法角度看表现在有墨迹的尽量收墨迹,有宋拓的尽量收宋拓。收精收旧,十分讲究版本的择取。从文献角度看,表现在联系书家本集,旁涉各种文献资料,借鉴他人研究成果,对每件作品全部编年,均加考释。文字中涉及的人物事件、文物典章、历史背景等,均在考释之列,尤其是其中纠正或补充前人成说,自出新意处不少。
《中国书法全集》的编纂是一项规模宏大、意义深远的文化工程,苏轼卷的出版可以说是这一工程迈出的坚实的第一步,我们衷心期望编纂者们继续努力,群策群力,按计划有步骤地将整部大书编全编好,共同为中华民族这门传统艺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原载《人民日报》1992年7月22日)

发表于 2003-4-18 15: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书法全集]评论丛刊

[这个贴子最后由书法在线在 2003/04/18 03:32pm 第 3 次编辑]


     介绍《中国书法全集》
     温广为

     中国书法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富遗产。在宋代和清代,曾有较著名的《淳化阁帖》和《三希堂法帖》,但这两书也仅是作品集而已。而今,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杂志副主编刘正成先生决定把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全部整理出来,编成100卷的《中国书法全集》。
     这项浩大的工程1991年已经开始,迄今,在未用国家一分钱资金的情况下,已编辑出版了15卷,据刘正成主编介绍说,这百卷巨著包括上迄商周、下至现代的书法内容。立卷分两大类,一为断代卷 ,二为书家卷。按时代顺序编纂为10编,其中还另有历代的篆刻,论著和附录三篇。其预计收录现存国内和世界各地的中国历代书法精品图版两万余幅,文字1000多万字。可以说,这项巨大的学术、出版工程,是对国内几千年书法史进行一次空前的整理、研究和评介。
     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的精神,主编刘正成专门聘请了美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的专家与学者担任顾问或参与编辑工作。各分卷的主编都是当今书法界的领先人物,他们严格把关,精心选编,保证这套书的高层次、高水平。
     从现在已出版的15卷来看,可以明显看出编著者是非常严格、认真的。他们注重对各个书家各个朝代翔实的考证,严密的鉴定。比如,宋代的《米芾卷》,有些作品经鉴定为伪作后,由于具有代表意义,也是今后研究米芾的材料,故经注明后也收录其中,有些伪作则予以剔除。另外,编者注意了所收材料的详尽和完备,有些海外才有的图片,也尽可能想办法征集到。比如《苏轼卷》,就收录有从未发表过的海内孤本,殊为难得。
     当然,仅仅是收录和例证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项历史性的工程,编者也特别注意到了这套书的研究性和学术性,同时,编辑体例也较科学。每卷的开头都收录有主编刘正成先生写的总序,从宏观的角度介绍了中国书法的发展及其在美学、哲学和艺术诸方面的珍贵价值。
     各卷除了收入大量书家原作、碑刻外,每位书家或每个时代都有绪论、评传、考释、年表等等,文字部分占1/4以上,可以说,每一卷都是研究某一书家,某个朝代书法图文并茂的专著。这样,使学书者有丰富法帖可临,研究者有准确的史料可阅,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也有很强的实用性。(原载《书法导报》)
发表于 2003-4-18 15:38: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书法全集]评论丛刊

[这个贴子最后由书法在线在 2003/04/28 07:51pm 第 3 次编辑]


     体大思精  任重道远
     ---学界名家盛赞《中国书法全集》
?   李廷华

?? 百卷本《中国书法全集》的编纂出版是受到文化学术界广泛关注的一项宏大工程。当“全集”出到22卷之时,国务院古籍整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荣宝斋出版社于近日共同邀请在京学界名人顾廷龙、季羡林、冯其庸、金维诺、李学勤诸先生,围绕《中国书法全集》的编纂出版工作,畅叙弘扬民族文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并对学术研究中的学风建设,争取国家和社会对学术事业的更大支持,以及《中国书法全集》编纂出版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发表了意见。
  ?92岁高龄的顾廷龙老先生一生热爱书法事业,如今仍经常把笔挥毫。顾老披阅了“全集”的《苏东坡卷》后认为材料很丰富,考释部分下功夫很大。顾老引述“全集”总主编刘正成在“总序”中的一句话“书法艺术玄妙莫测,使人陶醉终身”说:“就是这种玄妙引我来到这个会场。”?金维诺先生说:书法艺术一般不直接反映现实;受约束较少,在比较自由的心性中,它的理论阐发和积淀甚至比绘画艺术还要涵蕴和丰富。“全集”的成就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美学理论,使人振奋。金先生说:过去的“世界美术史”实际上是西方美学史,西方学者可以从《中国书法全集》发现一个新的世界。
   ?冯其庸先生作为“全集”的学术顾问,每卷到手都认真披阅。两年前,他曾用“过屠门而大嚼”形容自己对“全集”的期盼之情。冯先生说:“我要用‘体大思精’四字来概括这套书。”冯先生认为“全集”的体例设置非常周密,有总论、专论、年谱、考释,还有释文和传主行迹图,是史学和文学的完整结合。
   ?李学勤先生认为“全集”的开创性之一,在于把中国书法的“史”与美学结合得比较好。过去,中国的考古学成就往往局限于“正经补史”,王国维先生的学术把考古和美学结合起来了。如果考古和美学不结合,这学问最明显的缺陷就是缺少血肉。
   ?作为研究东方语言文学的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希望“全集”编纂出版者注意这个“全”字了涵盖面。金维诺先生也希望“全集”能襄括进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其它少数民族的书法艺术,已经五进新疆的冯其庸先生则介绍了维吾尔等少数民族人民对自己民族文字的热爱。?季羡林先生对书画界某些轻率否定前人定评的做法表示异议。李学勤先生认为这种轻率可能导致对艺术认识的混乱,他希望“全集”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应该取“定论”,对某些言之成理而又无法取代“定论”的一家之言,在收入“全集”时应持慎重态度。
   ?国务院古籍整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荣宝斋出版社和中国书法家协会的负责人许逸民、王铁全、刘正成共同主持座谈会。“全集”分卷主编朱关由、王澄、曹宝麟、黄惇、丛文俊、周俊杰专程来京聆听了前辈学者的意见。?
                                              (原载《北京日报》1995年)
发表于 2003-4-28 19:45: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书法全集]评论丛刊

[这个贴子最后由书法在线在 2003/04/28 07:51pm 第 1 次编辑]

  
     披沙简金   探幽抉微
     ——评《中国书法全集·颜真卿卷》

     周 永 建
     以当代形形色色的哲学思潮是为理论依据,进行大文化阐释,试图探求某种文化艺术的本质精神,并建构起某种理论体系,似乎已成为当今理论、批评界的一种时尚,当代的书法理论批评界也不例外。我们说,这是必要的,尤其是对于纠正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纠缠于琐屑末节,以考据代替思想的旧学风、旧理论,无疑显示出它的现实意义。但是,任何闪烁着思想光辉的理论的建构,决不可能在对于考察对象非常无知的玄想中产生,恰恰相反,一些新的有意义的阐释,更需要对于对象的准确把握和透辟的解悟,因此,对于材料的较为全面的占有和甄别辨析,也就成了阐释的一个必要的前提。对于一个具体的艺术门类的研究而言,当代哲学只能启迪一种思想,提供一种方法,而绝对代替不了实证。否则,所谓的新的阐释、新的理论建构就成了空洞的框架与隔靴搔痒式的一派臆说。
     其实,与我们传统的训法考据同样悠久的还有“慎思明辨”的传统,者水乳交融,互为依存补充,成就了我们民族独特的大学问。考据训话中自始至终贯彻着慎思明辨,而慎思明辨又常常是以点悟的方式,参破天机,思想如凭虚御风,略无挂碍,而又能深刻落实,浑涵博大。一位优秀的中国学者,绝不会因为旧有的烦琐考据束缚了他的思想的探索;同时也不会因为迭变的各种思潮的冲击而左顾右盼,随波逐流。一个优秀的中国学者所展示给我们的研究成果,必须是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更亲切地理解和体认我们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拭去历史的封尘,现露出传统文化(艺术)本然的光彩来的。那么,我觉得朱关田先为分卷主编的《中国书法全集·颜真卿卷》无疑是当今中国书法研究领域的一部如此优秀的集图版资料、鉴赏品析和学术研讨三位一体的著作。
     朱关田先生有数十年精研典籍所积淀的丰厚文史知识和版本知识,兼以笔耕不断的艺术实践以及异于常人的思辨能力、艺术判断力,从而具备了一个优秀史论家的素质,成为当代中国书法史论界很有实力的学者。
    《中国书法全集·颜真卿卷》分为两册,由颜真卿书法评传、研究专论、作品图版、作品考释、颜真卿年表等几大部分组成。它以学术性、艺术性的高质量、高水准为指归。朱关田先生以洋洋数万言的文字对颜真卿及其书艺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和阐释评析。对历史资料的甄别、清理、尤见工力。反复研读,确信此卷为迄今颜真卿研究中最有份量、最具权威性的一部著作。
     作者在书法评传和专论中以颜真卿家世递传为先导,从颜真卿先祖西汉颜含、北齐颜之推入手,以《颜氏家训》为依托,历述颜氏家族的文化渊源,进而细究初、中唐书风嬗变,指出颜真卿推古出新的特殊性和必然性,从而引出颜真卿书风的流变历程。在述及颜真卿的政治生涯和品行德操时,作乾以稔熟的唐史知识、历述九品三十阶官位状况以及颜真卿宦海沉浮的复杂经历,从中体现了颜真卿忠勇、耿介的个性特点和应对复杂政治局面、军事局面的特殊才能,立体地呈现给我们一个生动而丰满的伟大的书家的形象。作者在研究中,并不以千古定评而一味颂扬,而是据史料甄别得失,指出历史局限造成的颜真卿个人缺憾。在剖析史料和人物时,其可贵之处,在于据史而有自己的评价、判断,发论精微,不乏深刻、公允。
     在该卷中《颜真卿年表》的编撰是一项开创性工作。年表以作者自编的《颜真卿年谱》为基础,有纵横两上方面:纵以颜真卿的主要经历为主线;横以与其并世友朋的交游为依托,这是该年表的一个特殊记事方法,其中不少材料得自于作者的潜心研究,并且是第一次披露。如:颜真卿饶州刺史任上与古文运动倡导者元结预游于江鮝瀼溪,规其苟戏;在抚州刺史任上曾撰书《千金陂碑》志,述当年防洪筑堤的情况,以及真卿数次赴任所的路线……等。不少材料,经其缜密考证,勘定了史载之误。如:大历初年颜真卿得罪权相元载,贬为硖州别驾,旬余转吉州,《旧唐书》未载何职,《新唐书》误为“吉州司马”,作者据史料考定为“吉州别驾”,遂据实改正入文。又:中唐名相张镐以布衣入仕,三年位至宰相,史载为杨国忠引荐,《旧唐书》亦记,“杨国忠以声名自高,搜罗天下奇志,闻镐名,召见荐之,自褐衣拜左拾遗”。作者考实张镐为颜真卿任平原太守时所发见,并以郡守之责依治向朝庭奏闻的,杨国忠仅是再引荐而已。如韩择木至德二年任职宪台,为颜真卿的副手;怀素大历七年客游洛阳与真卿论书;李阳冰大历十二年怀书西上,途出湖州,颜与皎然诸公曾在岘山送别;徐浩上元二年参预著名的“豫章冠盖盛集”事等等,都是中唐书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
     纵观年表,详实的考证,详尽的记述、审慎的处置,无不证明了作者笃实的学风和丰厚的文史知识、版本知识,这种治学和为文的方法态度在当今的书法史论研究中是应大力提倡的。
     作为艺术图册的《中国书法全集·颜真卿卷》,颜书作品的选择,刊录无疑是重要的,它是我们直接切入颜真卿书艺内核的第一手材料。该卷的作品图版,在全集主编的直接指导下,它的编排尤见匠心。首先,它以编年的办法,按颜真卿早、中、晚书法创作年代为序,从而系统、完整地展示了颜书艺术全貌。该卷注重孤本、善本的选择,选入了宋拓绛帖、汝帖,浙江博物馆所藏宋刻宋拓《忠义堂帖》,以及北京故宫所藏颜书优秀善本、墨迹。其中不少是第一次披露,尤为可贵。书法品鉴,格局之外特重精微,颜书的孤本、善本、墨迹的刊录,有助于人们深入、细微的了解颜书的颜真卿传世的行草作品,以艺术的精神和才智的显现而论,颜书行草在唐一代和中国书法史上有不容置疑的地位和价值。该卷对颜书行草的集中介绍,有助于我们对颜真卿书法全貌的了解和学习。
     该卷还采取相同作品不同版本并置的编排了方法,如:颜真卿《麻姑仙坛记》大、中、小字本并列《裴将军诗》、《自书告身帖》碑刻和墨迹并置……等等,从多种角度,提供了学习和研究的素材,这种编排方法无疑是可取和实用的。对颜书真伪有争议的作品,确有艺术价值的也不一概排斥,而是择其优秀者加以说明,一并刊载,以俟作进一步的研究。
该书卷后附有作品考释及释文,参与撰稿的同志也能以认真、扎实的治学精神,针对具体作品,据实发论,不乏见地。
     通观全卷,仍觉美玉微瑕者,则是颜书的表现语言——技法的剖析略显薄弱,假如能在此一点上加重份量,或许于当代,后世习颜书更有助益。
     多少年来,我们期望有一部中国人自己编的《中国书法全集》,种种原因的局限,不得实现,今天终于以其不可遏止的顽强的力量,克服了重重的困难,生长出来了。这是新一代书学理论研究工作者们精诚协作携手肩负起的历史的使命。不惟《全集·颜真卿卷》,即业已出版的近二十册的其它各分卷,也都显示出各自独到的建树和较高的学术品格。不过他们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共同拥有着历史的责任感。我相信,以此,使命虽重,他们担得起。
                                               (原载《中国书法》1994第1期)

发表于 2003-4-28 19:52: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书法全集]评论丛刊

《中国书法全集》的科学成就
韩玉涛?
  人类史上,第一部由中国编著的《中国书法全集》十年来,已经出版了五十三卷,然而,正当越印越好的时候,却遇到了困难,赏音不多,发行不畅,几乎难以为继。这却使我一则以忧,一则以喜了。忧的是这样一部空前的大著作,却反映冷漠,以致于能否进行到底,即一百零八卷能否出齐,让人忧虑;喜的是这一境况又说明,它确实是一部大著作,它也像人类史上任何一部大著作一样,不得不甘守寂寞之道。是的,“学案最高唯寂寞”,这又是写作这部书的专家们足以自慰的了。但事在人为,这种窘况的出现,又未必不与宣传的不力有关。主编刘正成先生和他手下的专家们,都是实干家,埋头著书,心不旁鹜,不理会这部大书在当今冷酷的商品社会中的浮沉低昂,结果又俨俨乎走向自己愿望的反面,让这些皓首穷经的专家们舌举而不能下了。?而日本的情况不然,日本有几千万“书法人口”,自从一九三二年平凡社《书道全集》出版以来,几乎年年再版,从未遇到经济的困难。应该说,这与宣传是分不开的。中国的《全集》,吸取了日本的长处,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确实是后来居上。那么何以会举步惟艰呢?一个重要原因,是宣传、研究跟不上,别说全世界,就是中国,也知者廖廖。可见,对这部书的鼓吹,特别是对它的科学成就的正视,就是刻不容缓的了。
?还不仅如此,二十年来,熊秉明先生的名言: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熊秉明文集》第三卷252页,文汇出版社,1999年),已经传遍东西,甚至引来了希拉克总统“在中国,书法是艺中之艺”(《中国书法》1999年第2期)的玩味,但,又不免是“大音希声”,和者甚寡。书法,基本上是寂寞之道,认识它是很困难的。我却以为,今天,可以说,无论东方西方,要认识它,即作为中国人灵魂的表现的书法艺术,都离不开这一套《中国书法全集》。就是说,书法不仅是书法家的事,即不仅是书法家所玩味、书法家所沉思,而且是世界上任何民族研究中华民族书法史、艺术史、思想史、思维史的“不可须臾离”的最形象、最直观的一门艺术。也许,不如干脆称它为中华民族的形象境界史,而且,是在最抽象、最现代的意义上。不看——应说玩味——这部书,而想认识中国人,而想了解中华民族,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它早已超越了一门“艺术”的范围,而成为研究中国、认识中国不得不执着以求的一门大学问,即“核心的核心”。因此,我认为,不仅中国,世界上任何民族、任何国家的任何一个中等以上的图书馆,这部书,都应当貯藏一部。但今天,这些中等以上的图书馆,可能一多半还不知道有这么一部书。这在未来的世纪,是不成问题的;但在今天,刘正成先生和他的专家们,就不得不坚守“三冷精神”了。“三冷”者,史家范文澜先生说,一、抱冷门;二、坐冷板凳;三、吃冷猪头肉是也。
?这部书的意义,应当说它更是超前的。我想,专家们也正是用这种超越世俗的气魄,即与历史对话的精神,来写作的。它在未来的世纪,必将风靡东西,引发出无限的新的发现,这一点是肯定无疑、毫不含糊的——但在今天,却很难回避这萧瑟的冷落。如此而已,岂有他哉!?我却对这部巨著的科学成就,情有独钟。这部书不仅图版丰富,时常有使人眼亮的新的发现,如水赉佑先生发现的黄山谷的《中儿帖》(卷36),葛鸿桢先生发现的文征明的狂草《八月六日书事》(卷 50)。而且,专家们对这些资料进行了研究,在考订、阐释诸方面,时时发前人所未见,而这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因此,我这篇札记,就以“《中国书法全集》的科学成就”为题目。?当我们正视专家们的精诣和独诣的时候,又不得不开出一个名单,因为,他们在自己的课题内,都有独到的研究,他们的名字是不朽的。
卷数      书名                       专家                    出版年月
卷 2      商周金文                   丛文俊                  93.4
卷 3      春秋战国金文               丛文俊                  97.4
卷4       春秋战国刻石简牍帛书       徐畅                    96.6
卷5、6    秦汉简牍帛书(一、二)     沃兴华                  97.10
卷7、8    秦汉刻石(一、二)         何应辉                  93.3
卷 9      秦汉金文陶文               王镛、李淼              92.10
卷 12     北朝摩崖刻经               赖非                    2001.1
卷13      三国两晋南北朝墓志         华人德                  95.6
卷18、19  王羲之王献之(一、二)     刘涛                    91.11
卷 20     魏晋南朝名家               庄希祖                  97.12
卷 22     褚遂良                     朱关田                  99.9
卷 23     李邕                       朱关田                  96.8
卷25、26  颜真卿(一、二)           朱关田                  93.4
卷 27     柳公权                     吴鸿清                  93.3
卷 30     隋唐五代墓志               宫大中                  2002.10
卷 32     蔡襄                       曹宝麟                  95.6
卷33、34  苏轼(一、二)             刘正成、刘奇晋          91.10
卷 35、36 黄庭坚(一、二)           水赉佑                  2001.6
卷37、38  米芾(一、二)             曹宝麟                  92.3
卷 40     赵构、陆游、朱熹、
          范成大、张即之             任平、方爱龙            2000.5
卷43、44  赵孟頫(一、二)           黄惇                    2002.5
卷45      鲜于枢、张雨               楚默                    2000.8
卷46      康里巎巎、杨维桢、倪瓒     楚默                    2000.12
卷47      元代名家                   楚默                    2001.9
卷50      文征明                     葛鸿桢                  2000.9
卷54      董其昌                     黄惇                    92.2
卷55      张瑞图                     刘恒                    92.10
卷56      黄道周                     刘正成、傅红展          94.11
卷57      倪元璐                     刘恒                    99.6
卷61、62  王铎(一、二)             刘正成、高文龙          93.3
卷63      傅山                       林鹏、姚国瑾            96.9
卷64     朱耷、石涛、龚贤、龚晴皋    郭子绪、周永健、刘墨    98.11
卷65     金农、郑燮                  周积寅、黄惇            97.8
卷66     刘墉                        马世晓、张其凤          2001.5
卷67     邓石如                      穆孝天                  95.6
卷70     何绍基                      梅墨生                  94.11
卷76     清代名家(三)              叶鹏飞                  2001.11
卷77     吴昌硕                      刘江、王似峰            98.11
卷78     康有为、梁启超、
         罗振玉、郑孝胥              王澄、李义兴            93.3
卷82     于右任                      王澄、李义兴            98.11
卷83     李叔同、马一浮              潘良桢、方爱龙          2002.11
卷86     萧蜕、吕凤子、
         胡小石、高二适               尉天池、徐利明         98.8
?这些专家,和他们的助手,将彪炳史册。在建立中国书学的过程中,他们立下了汗马功劳。人类不会忘记他们,历史不会忘记他们。
?判断一部科学巨著的标准有二:一、看法有没有新的观点;二、考订:有没有新发现的不论巨细,令人眼亮的资料。从这两点来看,专家们是当之无愧的。这四十几位专家,有的我认识,大部分不了解。但他们的成就,我是关注的,对朱关田先生的成就,对刘正成先生王铎《草书赋》的发现,我早已做过鼓吹(拙著《写意——中国美学之灵魂》,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年),我是喜不自禁的,其他如曹宝麟(宋),水赉佑(宋),黄惇(明清)等,都是专家,在他们面前,我只有恭恭敬敬,当小学生。曹先生是专攻宋书史的,但从他的《抱甕集》(台湾惠风堂版,1991年)特别是关于陆机《平复帖》的考订来看,他的宋论,是有深厚学术根基的。水先生的山谷卷,是在他的四十五万字的《黄庭坚书法史料集》基础上写成的,而《史料集》引书475种,几乎穷尽了山谷文献。因此他发现的山谷《中儿帖》,是可信的。黄惇先生的明清研究,深入到《印论史》。据我所知,他还有《王铎年谱》未印,又是一个“打破砂锅纹(问)到底”者。他们主编的那几卷,不知耗费了多少心血!?把这么多专家集中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专长,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盖驾驭群才、运筹帷幄,甚至忍辱负重,是常有的,这需要好眼力、大手笔,需要大度。这里,不能不提到主编刘正成先生了,主编特别需要的大度,刘先生是优为之的。
?刘正成先生本身就是一个书家和书学家,这使他能敏锐地发现人才。即发现专家,重用专家,然后总其成,保证质量。他有敏锐的艺术史的眼光,和卓越的组织能力,这是全书得以顺利进行的可靠保障,而没有这些条件,特别是卓越的组织能力,这部现代文化史上的空前的巨著,就无从谈起。他自己也编有《苏轼卷》《王铎卷》等,王铎的《草书赋》,就是他发现的。他还深入到王铎、刘墉的故乡,采访其后人,这又是仅有书斋功夫的人不能比的了。他为这部书,不仅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甚至也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财力。他在主编这部大书的时候,与专家们有哪些探讨、改错,应该是有案可查的,可惜,暂时还不得其译。?既然有了这么能干的主编,有了这多么一流的专家,有了这么高效率的写作班子,既然十年时间已经完成了全书的一半,那么《全集》的完成,应当是指日可待的。我促其成,应当指出,质量是生命。盖独到之处,今人能见;今人不见,后人能见;中国人不见,外国人迟早也会发现。历史从来是公正的。下边,我仅以沃兴华所著《中国书法全集·秦汉简牍帛书》(卷5、6)为例,谈谈这部书的科学性。?
沃兴华,了不得!沃先生是史家,当他以史家的眼光巡视书史的时候,其眼光高出牛背上,就是说,他抓住了敦煌,而敦煌石室的藏书量约在四万二千件左右(沃兴华《敦煌书法艺术》页11,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台版《敦煌宝藏》就有一百四十厚册!这自是天埌间第一手资料,这是宝藏,然而又是何等巨大的工作量啊!让人高兴的是沃先生深入其中、满载而归,他并没有退却。敦煌遗书面世后,各学科(不仅文科)专家渔猎其中,皆有创获,但还无人弋钓其书学,如果说有,也只是张铁玄先生六十年代初从中发现了高云奇写怀素的那首诗,那是不成气候的。在这方面,沃兴华有开创之功,他确实不愧是史家了。?沃兴华的《张芝论》(卷5,页53-57),是近年书史研究的白眉。其重要性在于,他从敦煌遗书中发现了四件与张芝有关的资料,而这些资料已经沉埋了一千三百多年,它们被沃兴华发现,“震惊之馀感到一种挑战,使命感油然而生”(同上书,页270),并首次面世,这使治汉唐书史者,何等雀跃。
?这四件是:?1、伯2005号《沙州都督府图经》?2、伯2625号《敦煌名族志》?3、伯2748号《敦煌廿詠》?4、伯3721号《瓜沙两郡大事记》?现在分别介绍如下:?《敦煌名族志》残卷,还残有“张氏”十三行:“尉张瓘领兵东来郡城东南七里,子凭因时有司隶校尉张襄者赵王恢,襄奏霍光妻显毒煞许后,帝以光有大功,寝其事。襄惧,以地节元年,自清河绎幕举家西奔天水,病卒。于 □□年东适此郡,家于此府,俗号‘北府张’。史□□□,子孙莫覩,游击将军上柱国西州岸府果毅都尉张端,自云是其后也。”(卷5,页53)?此件写的是张芝先世,值得注意的是,张氏之先,从张襄已移居敦煌,移居的绝对年代是西汉宣帝地节元年,即公元前69年之后,从此至张芝下世即公元192年,张氏居敦煌已261年,可算是地道的敦煌人了。
?据《后汉书》卷65《张奂传》,张芝之父张奂,永康元年春(167年),以军功,“特听”“徙弘农华阴”。但过了一年,即东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又中宦官之计,“以党罪,禁锢,归田里”,即归敦煌。然则张芝在弘农不过一年,他一生绝大部分时光,是在敦煌渡过的,敦煌可说是他真正的故乡。故《后汉书·张奂传》所谓“敦煌渊泉人也”,《书断》所谓“敦煌人也”,是对的,而卫恒《四体书势》所谓“弘农张伯英”则不确,但到底是敦煌什么地方人,说法又不同。《后汉书》说是“渊泉”,而敦煌文书伯2005号《沙州都督府图经》则说,“张芝墨池在县东北一里效谷府东五十步”,又是效谷人了。今按:《图经》言之凿凿,“府东五十步”,不是杜撰,自当以效谷为是。这样,沃先生随手解决了一个千古谜团,即张芝确实是敦煌人,无疑义的了。这一点很重要,敦煌天高皇帝远,应当是思想自由的沃土,张芝书派的出现,与此密切相关的。
?下面,介绍《沙州都督府图经》与《爪沙两郡大事记》。
《爪沙两郡大事记》:甲寅,玄宗开元二年九月,正议大夫,使持节沙州诸军事,行沙州刺史、兼豆卢军使,上柱国杜楚臣赴任,到府,寻问张芝学业之处,到于池边,其时未有庙堂(卷5,页57)。?《沙州都督府图经》:张芝墨池,在县东北一里效谷府东五十步。——右,后汉献帝时,前件人于此学书,其池尽墨。书绝世,天下传名。因兹王羲之《〓书论》云:“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好之绝伦,吾弗及也”,又云:“草书出自张芝,时人谓之‘圣’。”其池年代既远,并磨灭。古老相传,池在前件所。去开元二年九月,正议大夫,使持节沙州诸军事,行沙州剌史、兼豆卢军使,上柱国杜楚臣赴任,寻坟典,文武俱明访,见此池,未获安惜。至四年六月,敦煌县令赵智本到任,其令博览经史,通九经,寻诸古典,委张芝、索靖俱是敦煌人,各检古跡,具知处所。其年九月,拓上件池中,得一石砚,长二尺,阔一尺五寸。乃劝诸张族一十八代孙:上柱国张仁会、上柱国张履暹,上柱国张怀钦,上柱国张仁会,上柱国张楚珪、上柱国张嗣业……昭武校尉,前西州岸头府左果毅都尉、摄本府折冲、充墨离军子将张履古等,令修葺墨池,中立庙及张芝容(卷5,页57)。
?可见开元年间,张芝子孙繁盛,仅“一十八代孙”,上柱国就有六位。可惜,当时所据“古典”,即开元二年九月,杜楚臣所“寻坟典”,与开元四年六月,敦煌县令赵智本“寻诸古典”,不知何书,或已失传。要之,非今本《后汉书》、《晋书》,则是可以肯定的。这是因为,汉唐敦煌,作为草书渊薮,自有其传统,如沃先生《敦煌书法艺术》页249所引伯2721号《杂抄》所云:“何人造草书?秦才”“何人造飞白书?张礼敬。”“何人喜作书?崔寔。”这些皆与中原文献不同,盖中原与写意的敦煌,大异其趣,但当时犹有“古(故)老相传”,故赵县令“各检古迹,具知处所”,今天则不知尚在与否了。?但这两件的重大意义,还在于表现了盛唐心理,即草书心理,也即大写意的审美观念。从开元二年九月,杜楚臣“到府,寻问张芝学业之处,到于池边,其时未有庙堂”,到四年六月,赵智本“令修葺墨池,中立庙及张芝容”,即塑像,可以想见盛唐人对张芝的崇敬与怀念。寂寞五百年后,张芝又被盛唐人发现、欢呼,这里除了汉唐传统即草书心里之外,是很难解释的。在杜楚臣、赵智本上述活动十年之后,伟大的美学家张怀瓘,笔歌墨舞,歌颂张芝,正是同一思路。此不多及,只谈一点。很明显,在敦煌人心里,张芝是活着的,当时必有书迹留传。就是说,在他的故乡“伯英临池之妙”,不一定像唐太宗所说的“无复馀踪”(《王羲之传论》),甚至还会传到中原,这从开元中张怀瓘所引,如章草《金人铭》、草书《急就章》也可证明。?这不是偶然的,汉晋之间,张芝确曾倾动了天下。尤其在西州,这大写的沃土,草书的故乡,掀起了一阵阵狂潮:?
?
  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慯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鰓出血,犹不休辍。(赵壹《非草书》)
?
?这,怎么可能是章草呢?这是伟大的写意狂潮,这是人类史上仅见的最辉煌的抽象运动,而发轫者,正是张芝。而认识张芝者,又只能是唐人。比如,若拘于文献,似乎这狂潮写的是章草,但章草讲“章”(章程、规矩),是断断乎用不着“指爪摧折”的,紧接着上述敦煌开元二年、四年的大规模纪念活动之后,开元十二年到十五年,张怀瓘写了《书断》,提出“张芝变为今草”,或“创为今草”,也创造了伟大的“一笔书”,这种草法的特征是:
?  率意超旷,无惜是非!
?这不是狂草(一笔书)吗?这是张芝所开创的伟大的抽象艺术的极诣,一千八百年前,中国人有这种创造,难道不值得骄傲吗?但,这种奥秘,也只有盛唐才能发现。这两句话,八个字,是今草,特别是狂草的本质,想不到一千八百年前,中国人对这种艺术,已优为之。说这是“写意之尤”(见拙著《写意——中国美学之灵魂》)有人不懂,但若说这是“表现主义”,有人倒能够理解了,岂非咄咄怪事!在西方,“表现主义”这个词,出现1901年(参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页37注②,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就是说,在此之前,西方人对书法,是无以名之的,因为他们还没有见过,见过之后,即1913年之后,也长期无以名之,再后来才阴差阳错地以“表现主义”混称之。而中国的“草”的观念,特别是“率意超旷,无惜是非”的理想,却在汉唐,至少是开元十五年,即公元727年,也即1901年前一千一百七十四年,已经不翼而飞了。草,是中国艺术的标志,因而也是中华民族的标志,一百年来,西方的表现派,达到这高度了吗?寤寐以求,犹在门外。其源,盖不知中国之“草”,也即不知东方的草神——张芝罢了。抓不住中国之“草”,即伟大的张芝传统,则任何抽象,都不过是无本之木。但当我们向西方人介绍张芝时,又是一塌糊涂,说不明白。沃先生的发现,才使两千年来的张芝研究,稍微松动,厥功伟矣!?第四件,《敦煌廿詠》之一《墨池詠》:“昔人精篆隶,尽妙许张芝,草圣雄千古,芳名冠一时,铺笺行鸟迹,研墨涤鱼(池),长想帖临处,兴来聊赋诗。”此律平仄协调,粘对无痕,完全合律,也当是开元初作。作者看到“墨池”而“兴”来,这正是张芝的兴会、张芝的传统。就是说,在唐人看来,张芝是实在的,是敦煌人,毫无疑问。因此,当看到今天甘肃博物馆内巨大的张芝塑像时,我是何等的喜悦啊!我当然知道更高兴的事还在后头,张芝和他的书派的作品一定会出土,那时候,美学的东方体系的源头就清楚了。何时出土?至祷至祷。?总之,沃先生的《张芝论》,从《敦煌宝藏》中发掘出四件文献,他的考订与立论,是难不倒的。至于《敦煌宝藏》一百四十册,沃先生是否全览一遍,有关书法的,是否尽收眼底,我不敢说,但我敢说,用敦煌文献考证张芝,使唐人以后千余年来凝固不动,毫无新意,一筹莫展的汉唐书史研究,有了一线曙光,有了令人眉开眼笑的新的进境,这功绩是不朽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3-29 04:58 , Processed in 0.15435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