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967|回复: 4

[现象综论]钱松印艺琐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4-16 11: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书法在线在 2003/04/16 11:12am 第 2 次编辑]


     钱松印艺琐谈
     童衍方

     钱松(1818-1860),初名松如,字叔盖,号耐青,又有铁庐,未道士、古泉叟、西郭外史、铁床觉者、云居山民等别号。工书善画,嗜金石文字,尤精篆刻。他的篆书外不露芒,内不促气,清圆而超妙;隶书则结体中敛,波磔开张,超迈而雍雅。篆刻成就更为突出,其篆刻初学陈豫锤,继而融冶秦汉,曾临摹汉印二千钮,基础坚实。他广闻博见,有多方面艺术修养,因此布篆与众不同,时出新意。在用刀上最有创造,以切中带披削的新刀法,使线条极富立体感,面目为之一新。赵之琛见其作品惊叹曰:“此丁、黄后一人,前明文、何诸家不及也。”在赵之琛方负盛名之际,钱松能跳出日益僵化,燕尾鹤膝的时流篱藩,独树一帜,是难能可贵的。今年正值钱松诞辰一百八十周年,特撰钱松印艺琐谈数则,以志纪念。
      钱松与《汉铜印丛钱松的篆刻得力于汉印,而取法的范本即《汉铜印丛》。此谱为清乾隆十七年(1752),汪启淑藏辑,共十二册,存印一千二百方,亦有六册本,存印七百九十六方。杨峴曾记叔盖逸事云“予诣叔盖,见汪氏‘汉铜印丛’六册,铜黄凌乱。予曰何至是,叔盖叹曰,此我师也,我自初学篆刻即逐印摹仿,年夏一年,不自觉模仿几周矣。”其习艺之勤,功力之深可见一斑。钱松反复临习的《汉铜印丛》解放前在日本金泽古书市场出现,也引起河井荃庐先生的关注,可惜他未能得到。此谱现藏小林斗庵先生处。此谱首尾共钤有“叔盖”、“钱松私印”、“修太平室”三印。《汉铜印丛》择印较精,曾见叔盖好友胡震有“跋汉铜印丛后”册页二开日“……卷中官私印二千余颗,无字不妙,无笔不妙,逐字逐笔,合陈其妙,分着其妙。即无字无笔处,亦莫不浑括其妙,而欲明指其妙,则直莫名其妙。……秦汉工人胸无己见,独辟匠心,天真烂漫,心手相得,不依门户,不扬绳墨,入乎规矩之中,超乎规矩之外,安能于形迹中见其妙哉。”跋文对此谱推崇备至,颇可玩味。《汉铜印丛》中有不少铜印,因入土久远,水锈剥蚀,钤印就十分不易,为图印面清晰,此谱钤印明显偏重,加之“八宝印泥”较湿,致使印文细笔宛若游丝,粗笔圆浑朴茂,呈现了疏密对比强烈的烂铜印异趣。这种异趣不为一般印家看重,而经钱松反复临摹、取法、提炼,竟成为他刻白文印的一种特有风格,这是他临摹《汉铜印丛》的最大收获。? 钱松所刻的“臣震私印”、“杨定之印”、“范守知印”和“汉铜印丛”中的“赵定之印”、“杨翕私印”、“张辅私印”等印(图1-6)相比较,不但有形似之处,更贵能得其神。如“范守知印”,四字大小高低一任自然,看似稚拙随便,实精妙周到,“范”、“印”二字的粗笔和“知”、“守”印边的细笔,对比十分强烈,这就是烂铜印的意趣。前人曰“临古不可有我,又不可无我,两者合之双美,离之则两伤”。钱松善于汲取,更善于变化。“小吉羊室赏真之印”、“南宫第一对策第二”(图7-8)等白文印,其印文的拼笔、印文的粗细变化,均留有烂铜印的形迹,但章法、刀法却有更多的内涵,这是因为他既受浙派的影响,又常取宋元印式,他嗜好金石文字,又有多方面的学养。加上有强烈的出新意识,因此能在晚清印坛上独树一帜,尽管如此,《汉铜印丛》给他的启迪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篆刻艺术的三大要素是篆法、章法和刀法,三者紧密关联缺一不可。钱松的篆法、章法新颖多变,故所作均能寓劲健于精微,藏变化于妥贴,而他独创一格的新刀法,更是动合天机,往往于无意中触处生妙,特别为印坛称道。钱松的用刀特色,笔者以为有如下特点:字称心画,以刀代笔? 钱松对用刀,有超出时俗的认识。他特别注重用刀前的“养”、“悟”。在他的印款中,有十数处谈及与友人赏论秦铜汉石、古今书帖之事,他的好友胡震也深受其影响,他在给沈均初的信中曰“道光己酉获交故友钱叔盖,始知摹印一道,不必从事于刀,留心金石文字,方得入汉人之室……,”钱松在“范禾私印”中曰“得汉印谱二卷,尽日鉴赏,信手奏刀,笔笔是汉。”又在“长稚学书”印款中曰“……近日作家,皆瓣香赵四,独不能得其神与骨,可知此事非尽关雕刻也。”在论及具体刀法,他强调只有以刀代笔,方能以有余之游刃,取象外之真神。钱松在“蠡舟借观”印款中曰“篆刻有为切刀,有为冲刀,其法种种,予则未得,但以笔事之,当不是门外汉。”正因为他有此高人一筹的意识,才有他高人一筹的用刀技法。切削结合,不拘一格 。钱松在其印作“集虚斋印”款中曰“坡老云‘天真烂漫是吾师’予篆刻得之矣。”此确非自夸之词,而“天真烂漫”则着重体现在他的刀法上。钱松创立的切中带披削的新刀法,藏锋敛锷,其不可及处全在精神,由此产生的线条,无论纵横屈直、斜正疏密,都有很强的立体,韵味无穷。试以钱松所刻的“生谥铁笔(图9)与赵之琛所刻的精品“侠骨禅心”相比较(图10),可发现前者用刀的轻重、粗细及节奏感均比后者丰富强烈。浙派末期的用刀,由于趋于程式化,有失蕴籍之气,而钱松的披削之法,正可弥补其失,故其作品能去峭厉而呈浑融、去谨严而呈闲逸。细观钱松的用刀,可发现他的刀法是多姿多彩的。“杨季子图书记(图11),属锋棱较露的一种,其用刀参差错落,锋颖逼人,但由于用刀轻灵,拙中寓巧,故仍显其尔雅恬静”“鼻山藏”(图12),乃仿宋元印式。宋元朱文虽典雅静穆,但线条单一缺少变化。此印弧形对称线条颇多,易显圆滑平板。由于钱松用刀能充分表达写意,线条宛如笔书,真有遇圆成璧,遇方成珪之妙。其线条较之宋元印,更多一层遒劲厚重的金石趣味。其它如“不露文章世已惊”、“稚禾隶古”、“稚禾手摹”(图13-15)等印,都是因刀法多变而各呈异趣的。 轻行取势,卧杆浅刻。
?   钱松刻印,善于轻行取势,卧杆浅刻。对此赵之谦十分欣赏,并引以为同志。他的切中带披削的刀法,轻行与浅刻,更容易得势。总的来说钱松的印作,镌刻都较浅,但朱文尤甚。笔者细观:“大小二篆生八分”、“南宫第一对策第二”、“小农启事”(图16-18)等原印后发现,这些印的线条刻得都十分浅,欲断还连处,若有若无,变化莫测,因为是卧杆浅披、浅削,有些线条有高有低,因此钤在纸上能产生浮雕般的立体效果。线条的两边还大都呈坡形,这在他的朱文印边上看得更清晰。由于镌刻甚浅,多用了就有了因浅致浑,不可钤用,而请他加深的趣话。?  钱松的印款刻得更浅,从笔者所藏的“小吉羊室赏真印”印款来看,他刻款时的用刀几乎是平卧,款字只是浅浅地披出,但却浑厚端凝。此印在丁辅之先生时已多次拓用,至今拓款已小有模糊了。 钱松印风的追随者钱松的印风由于是新开创的流派,甚为印坛注目,受其印风影响的人不少,而以胡震、吴昌硕为最。
?   胡震(1817-1862),字不恐,伯恐,号鼻山,别署胡鼻山人、富春大岭长,浙江富阳人,嗜金石,深究篆隶,收罗金石甚富。其弱冠即留心篆刻,因服膺钱松印风,执弟子礼,所作也近其师,但他们的友情应在师友之间。钱松与胡震心心契合,他为胡震治印多达七十余石,并颇多精品。1964年,严荄集钱、胡二家印,辑成《钱胡印谱》二册。胡震的篆刻作品,基础扎实,加之有多方面的修养,所作遒劲凝整,颇多清刚之气,但由于受钱松影响较深,作品虽也有自己的面目,但不强烈,总难成大家。“华亭胡氏”(图19),是胡震晚年作品,取法丁敬,结体宽博自然,用刀拙重厚朴,应是他的精品。“韵初所得金石文字”(图20),大小字形的巧妙组合很见功力,用刀也爽利沉着,首行二字的扩大,不但无损大局,反使印面灵动。“江东老剑”、“藏于酉山”(图21、22),均有钱松看似稚拙,实孕玄奥的妙处。
?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苍硕、苦铁、缶庐、破荷、老缶等。浙江安吉人。在用刀上他巧妙地将钱松切中带削的刀法和吴熙载的冲刀法合二为一,再参以石鼓文及汉砖瓦甓之趣,形成自己独特的刀法。对钱松的刀法,他是研究颇深的。“千石公侯寿贵”(图23),乃钱松所刻,笔者收藏的印蜕有昌硕先生1880年的识款(款文可能有缺),文曰“……六字仿砖文,笔力雄健,初旁有款字,钱君叔盖为见山先生刻,后为伧父磨去,惜哉!庚辰冬,予购以赠,庆还珠焉,俊卿补记”。这方印,昌硕先生很重视,多次临习(图24、25),籍以得其用刀之法和厚朴之气。“杨季仇信印大贵长寿”(图26),是钱松为杨峴所刻,浑穆从容,气势充沛,用刀具有圆意而生动,故无平板雷同之感。“吴俊卿信印大利长寿”(图27),是昌硕先生四十二岁的作品,其章法、刀法均取法钱松,全印充满动势。“均将私印”(图28)也是昌硕先生四十岁前所刻,曰“仿凿印”,实际上是仿钱松的烂铜印之法。 胡震、吴昌硕都有全面的艺术修养,都是仰慕钱松。胡震沿袭前贤,亦步亦趋,故难有大成;而吴昌硕能融会前贤法度,善于变通,因此成为晚清杰出的艺术大师。他的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     赵之谦与钱式 ,1860年3月,太平军攻克杭州,钱松举家自尽,只有十四岁的钱式得以幸存,尔后,投赵之谦门下。钱式,字次行,号少盖,别号子谷,是钱松的次子。赵之谦对他视同家人骨肉,尽力栽培。钱式也尽心学艺,以不负师之厚望。1862年,钱式作“子谷”印,其款曰“余别号子谷,赵益甫师所命也,师授余篆学,无所隐,但恐朽木不可雕,有负厚望耳。”赵之谦与好友魏稼孙通信,也提及钱式曰“钱生用功甚锐,笔墨外,复求吏治。其志为弟所爱,其身子太弱,亦弟所忧也。”关切之情,跃然纸上。1863年(同治癸亥,赵之谦临去北京前,唯恐钱式受冻,竟函告友人,代为钱式招徕刻印,以助他筹措冬衣,读来颇为感人。他在北京还时时挂念钱式,十月份,北京已下雪,他仍刻“钱式之印”(图29)自北京邮来。笔都藏有赵之谦集铜造像拓片,内有一开印有他手书曰“同治癸亥十月,悲翁自京师寄贻次行珍玩,记之。内杨远、王明两像为余所得”。(图30)此情此义,胜似骨肉。从赵之谦给魏稼孙的信中还知道,赵曾为叔盖撰传并辑印稿,惜今均不存。赵之谦对钱式不遗余力的关心培养,笔者认为是基于他对钱松人品艺格的仰慕与尊重吧!?
?
 楼主| 发表于 2003-4-16 11: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象综论]钱松印艺琐谈

26_15_1.jpg
 楼主| 发表于 2003-4-16 11: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象综论]钱松印艺琐谈

  
26_15_2.jpg
 楼主| 发表于 2003-4-16 11: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象综论]钱松印艺琐谈

  
26_15_3.jpg
 楼主| 发表于 2003-4-16 11: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象综论]钱松印艺琐谈

   
26_15_4.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3-28 16:45 , Processed in 0.13958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