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李骉

刘正成先生答中国书法网网友问(整理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9 23: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李骉 于 2007-07-05 03:17 AM 发表


你是版主,你可以先编到WORD中,再传于我。

好的,我着手处理了,按A4纸对开(双面)形式打印的处理,如何?
,搞定后传你.
发表于 2007-7-11 18:28:03 | 显示全部楼层
精辟!
我曾听过刘公几场学术报告,记忆犹新!
发表于 2007-7-11 18:33:0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书坛流行"二王书风",纯粹是狭义的,浅薄的!是一种机械的复古,是一种倒退!现在的全国展成了临摹展了!可悲啊!我赞同刘公观点.只可惜许多人还蒙在鼓里!
发表于 2007-7-11 21: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补充一些
WORD版正成整理中,
稍晚将把WORD版的做为附件上传,
这里更方便网友了


QUOTE:
原帖由 中国书法网 于 2007-6-21 16:59 发表  
作者: 郑志群  时间: 2007-6-11 20:52

    喜欢!期待听课!!
    是您出任国际书协主席后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展览,
从网上看了,也拜读了这本精美作品集,是大手笔!
确有很多高手和精彩作品,
今后展览还这样定 ...

刘正成:

    谢谢你对“地城书风展”的称赞。

    国际书协的下一步活动要与多国书法家商量,到时候会在网上知会足下的。

    当代中国篆刻有了大的发展,最近举办的第三届全国篆刻展很成功,是中国书协七年来最成功的一次学术性展览。我想这是一个发展的好兆头。
受教了!感谢先生!!!
第三届篆刻展好象是在94年,"最近说"是否有误?!如无误,七年来是指?   
刘正成回贴:
      谢谢指谬!应该是“当代篆刻艺术大展”。
[ 本帖最后由 刘正成 于 2007-6-29 10:29 编辑 ]

作者: 晚秋一叶    时间: 2007-6-24 23:54
唉,看了这么久,有点遗憾
怎么全是拍马屁的
没有一个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
刘老影响这么大,问题这么多,就没有一个反对意见,这很难体现公平\公正的感觉
好像中国书坛一团和气欣欣向荣——这太假了。
我问:
1,刘老说现代书法超过清代,这也太假了吧,当今有哪一个或哪几个能与清代那几个大家比肩,你这完全是在抬高你自己嘛。就影响来说都有点九牛一毛呀。我猜测你还有半句没说出来,“远胜唐”对吧
2,刘老一直在为“丑书”正名。但我感觉你完全说反了,你说是反丑书家多,我怎么感觉本地百这八九十都是丑书家多呢,像我这样老传统少得可怜呀,而且最有名的也是丑家——你这不是指鹿为马吗?你这不是有钱人向穷人哭穷吗?
3。你最不想回答的问题
有人把你和王庸赶出了中书协,于是王搞了个书院,我想你肯定是不想屈就于王之下,不甘落后,于是搞了个国际书协,但说实在的,你这个国际两个字名头最大,但听起来最搞笑,你自己有这种感觉吗?你们的这种行为是不是体现了中国人喜欢窝里斗的精神?当然这个你是受害者。
补充:
问题很多但现在很晚,而且我知道我的问题太渺了,没有任何作用。但我实在忍不住,而且你冤枉我,因为我讨厌丑书完全出于个人的审美理解,因为我没有一个书法界的朋友,我要跟风还不如跟那个我地最有名的丑书家——那好得多了!你这话太有失偏颇了。
我不是要攻击你,我对你的学养从你的回信中看得出来还是不错的。对于你一个老人提这么不中听的问题我实在自己都难为情。但就事论事。
话很多说不完,最后我希望论坛管理者千万不要删了我这“不道义”的提问,我认为这样才能让活动更精彩。你就当我是一个美国的记者向中国的官员提了一个尖酸刻薄的问题吧。
刘正成: (时间: 2007-6-25 01:40)
晚秋网友:
    你提的问题并不是“不道义”,而是你“没有一个书法界的朋友”,所以你没有进入当代书法界的“语境”,说的话比较“隔”。比如,你说的“好像中国书坛一团和气欣欣向荣”这句话刚好搞反了,来这里发言的绝大多数是中国书坛的非主流,是边缘,如果真像你说的这样,就不用我说这么多话了。虽然有些隔行如隔山的感觉,我还是要答复你的提问:
     1.我说现代书法超过了清代,这是我个人的真实看法,怎么能说“太假”呢?怎么会是“完全是在抬高你自己”呢?“远胜于唐”这是你猜测,但这个猜测没有根据。
     2.你说你是“老传统”,我肃然起敬---我们都是传统的崇拜者!看得出来你对“丑书”不太懂,主张“宁丑勿媚”的傅山不是传统吗?曾被米芾骂为“丑怪恶札之祖”的颜真卿不是传统吗?你对前几年书坛“反丑书”的气势汹汹闭口不提,我自已在书法主流报刊上也被封杀了好几年,你好像是桃花园中人不知魏晋!
     3.你说“有人把你和王镛赶出了中书协”,你又好像是圈子中人,不像你说的“我没有一个书法界朋友”。王镛先生是当代的代表性书家,他与何应辉、石开、王澄、沃兴华等策划的“流行书风展”广大作者是当代书坛的精英,王镛不是一个人!你说我“不想屈就于王之下”,有点像小孩玩家家的幼稚想法。我也是中国书法院聘请的研究员嘛,我在给你回贴之前,刚刚应王镛先生之命审读完两篇他的硕士生论文,明天一早还要赶去中央美院参加答辫。这怎么会叫“喜欢窝里斗”呢?至于国际书协,是国家有关外交文化机构聘请我参加的,有18个国家的书法家参加,中央现在号召“文化外交”,我尽自己公民的一份责任,怎么是“搞笑”呢?不过,你认为我是“受害者”,我要为你的同情和仗义执言表示感谢!
     4.关于你补充的问题,你认为“讨厌丑书完全是个人的审美理解”,很客观。我真诚地希望你到书法界交交朋友,提高审美能力,也许你会改变看法。我给你举一个通俗的例子,在戏剧中正面人物你喜欢,丑角你难道不喜欢?赵本山、宋丹丹、陈佩斯你不喜欢?艺术中的丑与生活中的丑不完全是一回事。你想想!不妥之处,多多斧正!

作者: 梦之队    时间: 2007-6-23 19:08
我感觉刘先生对中国书法家协会抵触太大!似乎还未消那股小气!这样就显得太小气了!艺术的观点是没有对错的,别人否定你,你不满,那你否定别人呢?唉!你争我斗这哪里是在谈艺术!我无法通读刘先生的“回答”!就是因为他气量太小!
刘正成  :(时间: 2007-6-25 02:14)
梦之队网友:
     你的这一贴我会以积极的态度来回应。但个别不妥之处容当辨白:
     你说我“对中国书法家协会抵触太大”,从何说起?我是中国书协的首批会员,我1985年搞到中国书协来时,会员只有几百人,书协机关的正式干部不足10人,二十多年来我亲身经历了中国书协的发展壮大,现在中国书协已有一万多名会员,我和这一代人都是会友和朋友,我为什么要抵触它呢?至于我提出的一些问题,不管正确与否,都是爱之切而言之真,与“小气”无关!
     我很理解你的心情,你反对“你争我斗”大概是指权力斗争吧?关于这方面的情况在这个回贴中我几乎只字未提,我仅仅谈的学术问题
     关于“你争我斗”我已写入《我与书法二十年》,有近50万字,700幅图,在网上发了十几万字,我正在修改润饰,适当的时候出版了,你有兴趣看的话,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太刺激。算了,我劝你别看,阴暗面太多,“气”太多。哈!

作者: 过客匆匆    时间: 2007-6-24 03:29
(楼上的)包公听涛  
你就是个臭王八蛋……
大家且听我道来:
今天半夜,闲来无事,打开电脑,看看最近火的不得了的刘老师答问帖子,从中学习学习,哪知道我慢慢看到最后一页就发现楼上这个狗东西发了个帖子 ...
刘正成 :   (时间:2007-6-25 02:47)
    建议版主把过客网友这一贴删去,从免破坏气氛。
    听涛先生把候跃文先生的死讯贴给我看,对我来说是件好事:提醒大家注意休息爱护身体。我不相信网友中有咀咒别人去死的恶人在,何况他已经觉得不妥又删去了!
    鉴于我一个多月来几乎天天熬夜赶稿,许多网友的提问实在无力应答,敬请鉴谅。好在有些问题有重复,建议看看有关回贴如何?稍空,再与大家交流!
     再次感谢各位网友捧场!谢谢中国书法网各位版主的工作!
    哈,明天忙过该体息几天了!

作者: 赵匡丰    时间: 2007-6-27 09:25

想请问刘正成先生:你在中青展中倡导的提名制,目前在中国书坛还很盛行,这种评审猫腻东西太多,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师友关系\朋友关系,请问,你认为是公正的吗?
刘正成(2007-6-29 10:54):
      这件事情已过了十多年时间,你能关注历史,这实在是书法批评的大幸事。但你显然不是评审现场的当事人,为了让你更多地了解当时的相关情况,我将四年前撰写而尚未发表的一篇回忆录贴出来,以供参考。这样,你可以再与今天的现状相联系,参照你提供的上述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得失,反对腐败,促进发展。如何?
              (刘正成)看图说话——我与书法二十年(52)??
                           一票推荐在透明??
    六届中青展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它是1995年全年的书法批评话题。在征稿前,就由两位评委会副主任王镛和王澄先生以通信的方式,对这届中青展做征稿发动工作,展览完之后,又有大规模的评论出现。其中,批评的焦点之一是“一票定终身”评奖方法。由于部分人对“一票定终身”这种片面概括方法的误解,而没有从中看到它的重大的进步意义。?
    专制体制、落后体制的核心是“黑箱操作”。让这个“黑箱”透明,不正是民主的进步吗?从五届中青展开始,到六届中青展最后形成了评审工作的“八字方针”:公正、民主、认真、透明。其实,八个字的核心就在“透明”二字。只要透明了,才能监督和检验公正、民主、认真的程度。如果不透明,其它的许诺和评价均属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载于《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展览作品集》的《评审工作条例》上,将分阶段的“初评条例”、“终评条例”和“评奖条例”清楚地记载着。评审工作完全按全体评委审定、表决和执行的这个《条例》分步进行。一切评选的过程,如同工厂的质量检验科一样,可以对评选过程进行检验。六届中青展在《评审工作条例》中最重大的改革或试验的,就是“评奖条例”。一个展览是否成功,除了在全部入选作品中没有“掺水”现象外,最关键在评奖的结果。获奖作品在某种意义上就代表了这次展览的水平高低。如果存在所谓“导向”作用的话,也往往由获奖作品所产生。大家知道,中青展的学术追求就在“继承传统、探索创新”这八个字上。而由几十个各具个性的艺术家担任评委的机构里,作者的艺术个性怎么保护,这是“探索创新”的试金石。这中间存在一个“悖论”:凡获奖者要大多数评委称好,而大多数评委称好的作品又是不是具有个性?艺术独创性在这种大规模展览评选淘汰机制中, 是最难以存活的。认识一种新的事物,接受一种新的审美标准,都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怎么样在几天的评选过程,选出具有独创性的艺术作品,又为大家所公认,是考验评委会成熟性的标志。?
    六届中青展的初评开始,就开始贯彻上述主张。我作为主任,和副主任朱关田、王镛、王澄四个人提前一周赶到沈阳海城,进行初选。完全改变几个初评小组标准不一的弊病,由几位有多年经验的评委主任组成一个初评组,按一致的口径进行初评。一万七千多件作品经过五天初评,把几个主任累得腰酸腿疼。大家想到的是对投稿作者的负责任,是保证有创造个性的作品不致遗珠。在初评时,如果有一件作品只有一个评委认可,而这个评委再坚持己见,那么,这件作品就初评过关。这张照片就是几个评委主任在进行初评时留下的照片。所以,近年来,对中国书协的一些重要大型展览作品评选,让初评工作交给一般工作人员来进行的现象简直不可思议。?
    这次进行的复评和终评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按照“终评条例”将作品按楷、行、草、篆、隶、篆刻、现代书法分类张挂。再通过A、B、C三轮筛选。在终评前,规定任何评委都有权复查前此被初评淘汰的作品。所以,所有落选作品都整齐按省编号装箱运到沈阳终评现场。在终评规则中,还有两个重要规定,每位评委对本省、市作品推荐不得超过五件。展出和发表时作品下须标明推荐评委姓名。这个规定,不仅在展示被评审出来的作品水平,也展示出评委的评审水平。这个评审水平也包括着你的“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道德水平。?  已经过4轮评选后,进入评奖。这时,按规则每个评委推荐两件作品进入评奖,而这两件作品又必须在A、B、C三类终审作品中的最好类别A类中选取。所谓“一票定终身”,实际上是在全部评审过程的第5轮中执行。而是否获奖,或是一、二、三等奖,当然也包括“获奖提名”,又是要经过主任评审团集体讨论评定,主任评出各类奖作品后,又要由全体评委认可,如有不同意者,即将准备拉下和准备换上的作品进行全体评委表决,过半数即有效。也就是在“一票定终身”的第5轮后,还有2轮评审程序,即总共经过7轮程序评选出获奖作品。一些评论文章作者并没有亲身参加评审过程,又未对《评审工作条例》作仔细研究,把这个“一票定终身”形容词偷换成一个人说了算,造成了对六届中青展在评审工作中追求透明的一种误解。? 《中国书法》1995年第六期,将所有获奖作品发表时,以《我为什么推荐他获奖》为题,对被评上奖的作品写了一个“评点”。这些都是评委们“有案待查”业绩。评委们在光天化日之下,显示出了自己的水平和德行。是成是败均可查证,这就叫透明。这是民主和谐的真正实现。如果哪个评委选的作品砸锅了,是客观原因,这是评委的水平不高,如果是主观原因,是亲是邻,你的道德人格也就被扣分了。这种透明度,要求每个评委做出自己负责任的选择。
    已经八年过去了,有一件事我还耿耿于怀。在评审会上几个主任评委一致发言对江苏藉一位被怀疑“拉票”的评委进行了严厉批评,以致这位评委难过和委屈得落下泪来。一位多年的老朋友,一位德高望重桃李满门的教授,竟至为一次评选作品而落泪,这除了说明评委工作的公正性外,也让我感到很抱愧:真需要这样激烈吗?这种牺牲广大中青年书法家买这本帐领这份情吗??
    六届中青展只评出5个一等奖,所以非常耀眼:施恩波、于明泉、赵雁君、邵岩、李木教。这五个人顿时名声大振。王冬龄一人独中两元,堪称伯乐。几个副主任所推荐的作品均未获一等奖,因为他们让其它评委先去挑作品。在评选开始前,统一定时间,评委们进场,我记得,当时王冬龄和聂成文等人跑得很快,去摘取他们理想中的“状元”。石开选了现代书法邵岩,独具慧眼,当然也冒了很大风险。他说,我没有意思要为“现代派”书法举旗呐喊,纯粹是这件作品感动了我!邵岩的这件“桃花乱落红尘雨”真成了九十年“现代书法”经典之作。他后来又连续获奖,但普遍认为,其水平仍未实现真正的超越,到底是否如此,这又是后话。?
    这次评审中首次创立了“新闻监察团”,即由《书法报》、《书法导报》、《书法》、《青少年书法报》等好几家书法报刊的记者组成,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候对任何评审状况进行监督,报道他们认为值得报道的现象。这个新闻监察团的制度一直延续下来,到第七届和第八届。第八届中青展的监察团作了进一步扩大,请没有评委的省、市、区书协派出一位代表参加监督团工作。?
    评审的“新闻监察团”的建立,在最初的几届展览中确实起了一定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体现在评审过程中的监督。然而,却很少有参加过评审的记者在展览后发表文章,总结监督情况,并进而总结评审得失的经验。当然,评委们也很少做这项工作,仅仅从实践上去摸索评审工作的经验,而缺乏一种理性的思考。这样,让广大参加展览竞争的作者仍然感到不透明,而怀疑评审的公正性。于是,出现的一些批评,与评审的实践操作中的问题不在同一层面上,以致闹出“一票定终身”的消极批评话语,扭曲了事实真相。我还是要提到一点,这些批评虽然未达到理想的状态,或者说还未与评审进程配套,产生真正学术意义上的进步,但真敢于批评的声音见诸于各种报端,我还是要为之欣慰的:有批评,就证明有学术的民主环境存在。我在因病因事停笔半年以后续写这段文章的结尾时,又不得不想到今天的现实。据说,第二届流行书风展开幕前,中国书协分党组负责人因其自己原是新闻界中人,已提前通报各有关新闻媒体,对流行书风展不仅不要歌颂,而且连批评也不要搞,以免造成影响,实施完全的新闻封杀。后来事实确也如此,除了几个书法专业网站有报道外,其它书法媒体仅仅报了一个通稿,一点“批评”也没有。新闻的封杀还真是搞得很成功!试问,这样就真能提高你自己搞的那些个“全国展”的水平了吗?据说,“全国展”也搞个网站,发表了不少“龙”字、“虎”字的来稿,于是,老年书法作者大增,稿件已近4万件,算一算,这就120万投稿费进帐了。前不久,更奇怪,搞了一个有关汽车的全国书法征稿展,征集的书写内容几乎都是关于别克汽车的广告词,我实在不知书法家们作何感想,是不是觉得艺术的尊严受到了亵渎,报纸上没有任何批评的言论。这个展览还未展出,中国书协已经拿全体会员们的艺术信誉换了两辆排气量3.0的别克汽车,由一、二把手各坐一辆。书协的第三把手是秘书长,为此提出疑问:书协的局级干部汽车使用标准不能超过2.0,这是超标,要告发这件事。这位秘书长是女同志,还正在“停职检查”,公然敢于对此提出批评,但毕竟提出批语的着眼点尚未放到艺术作为商品的“等价交换”,其实就是“钱权交换”。从这上面来看,如果我们的书法家能用自己的作品换来高级轿车,这真是书法的幸运和荣誉。但是,这仅仅是中国书协个别负责人利用手中发号施令的权利,用会员们的利益去交换来个人的享用,而且是牺牲了艺术的尊严去作如此廉价的交换,这叫权力寻租。你们想过没有,如果某个书法家写一条广告书法赞颂别克——君威,换来两辆别克,多么划算。现在是用成千上万书法家广告书法才换来这两辆车,值吗?这位书记竟然在全年工作总结中大言不惭地表扬自己,用展览换来了书协的硬件设施。于是,书法的传媒把这个《总结》全文发表在头版上,这不仅证明书法媒体已经完全更新换代了批语的功能,而且也成了为虎作伥的工具了。实在悲哀得可以!
                                                                                  2003年12月15日于松竹梅花堂

赵匡丰
刘正成时代倡导的提名制,到现在还在实行,评委到底有多少可信度,值得怀疑?这不,你看看:

这是全国第六届中青展作品集第(250页)后面的所有评委推荐作者的名单。
看上面照片,这是全国中青展的获奖作者的推荐评委:李刚田推荐刘绍典(同一个省,师生关系)
                                                     周志高推荐丁申阳和黄连萍(老乡,其中周志高是丁申阳的教师)
                 黄郭推荐金丹(同一个省,师生关系)
                 何应辉推荐刘新德(同一个省、师生关系)
                 林剑丹推荐白底和张萦(同一个省、师徒关系)
                 周永健推荐李文岗(同一个省,关系户)
                 伦杰贤推荐刘汀和王丹(同一个省,关系户)           
                 朱关田推荐周俊友(老乡,师生关系) 
                 聂成文推荐施恩波(同一个省、师生关系)
                 王冬龄推荐赵雁君(同一个省、师生关系) 
                 石开推荐邵岩(朋友关系)
                 周俊杰推荐吴行(同一个省、师友关系)
                                                           华人德推荐季祥德(师生关系)
                                    薛夫彬推荐徐海(徐海是王镛学生,  薛夫彬同王镛是好朋友,都是北京人,关照王的学生)
    还有在入展名单中,同省份的评委基本上是推荐自己的学生和有关系的(由于名字太多,只选部分 的,足以说明问题):
     还有:上海刘一闻推荐上海的郑伟平、蒋英坚、蒋元林
   上海周志高推荐上海的张铭、包萍俊、郑振华
   河南周俊杰推荐河南的葛全明、黎忻、仝相和最大疑点?评委为什么都推荐的是自己的学生和朋友?刘正成老师能说明说明?

刘正成回贴:
      匡丰网友,对于你的认真态度,我很钦佩,现在就最缺“认真”二字!我希望你把这个贴子做成一篇论文,你自已就能很好回答你提的问题,同时将大有益于当代书法。论文我建议:
      1、把所有的推荐关系都理一理,这样就具有程序的统计学上的意义,也便于别人与你论证;
      2、对被推荐人的作品和其后的发展做一些跟踪调查,然后再做出你认为这个推荐成功与失败的结论--因为推荐是手段,出作品出人才是目的;
      3、再有可能的话,你再做两个调查,一个是推荐人当时的主观想法和现在的认识,比如说问他为什么要推荐本省作者等,而另一个是当时入展作者对这个评奖的想法。
      这样将会很有意义。不知以为如何?
[ 本帖最后由 刘正成 于 2007-7-1 11:37 编辑 ]

崔一兵
刘公原文:《中国书法》1995年第六期,将所有获奖作品发表时,以《我为什么推荐他获奖》为题,对被评上奖的作品写了一个“评点”。这些都是评委们“有案待查”业绩。评委们在光天化日之下,显示出了自己的水平和德行。是成是败均可查证,这就叫透明。这是民主和谐的真正实现。如果哪个评委选的作品砸锅了,是客观原因,这是评委的水平不高,如果是主观原因,是亲是邻,你的道德人格也就被扣分了。这种透明度,要求每个评委做出自己负责任的选择。
质疑:一、记的此展是中国书协搞了二十多年唯一在作品集后面注上推荐评委的名字,听说当时作品集出版后,评委承受的负面压力很大,一致要求今后不要把名字印上集子。
  二、刘公原先愿望是好的,然而其他评委也是人,难道没有私心?从照片看确实“关系”存在,我不知道其他省的作者情况,但看看本省的,确定推荐的是关系户。
 刘公:你认为当前中国书协评奖,采用哪一种评奖是最科学的,又透明、公正、合理?
刘正成回贴:
      一兵网友,请你鉴谅,我的重点在总结历史经验,对当前的问题我当然有自已的看法,但是目前不便于我说出来,以免引起当局者的误会。
      我希望你们自己多加研究,细致总结前面的经验,认真提出好的建设性的建议来。如何?
20070504_8913122f177cd4e63a81Z1Nc9VXKRCHn.jpg
发表于 2007-7-13 06:37: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书法网帖子全看了,受益匪浅,恭贺刘先生了。::gif88::gif
发表于 2007-7-20 06:5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hudaoguke 于 2007-07-05 04:05 PM 发表
可有WORD版的刘先生答网友问?

我好打印成册学习!!!!
谢谢!

俺弄的,送您

[ 本帖最后由 吴建军 于 2007-07-05 11:00 PM 编辑 ]

刘正成先生答中国书法网网友问.rar

951.15 KB, 下载次数: 213

发表于 2007-7-22 02: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少年书法报2007年7月10日总1078期
青少年书法报刘正成答曾如影问-1.jpg
发表于 2007-7-22 02: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拷问”书坛
——由《刘正成答曾如影问》引发的思考
□曾如影
国家正在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时下的书坛也同样为建设和谐书法社会而努力。已经远离书坛多年的刘正成老师在忙什么呢?书法创作、学术理论研究继续着,这段时间还刚组织策划了“地域风书法展览”,特别是6月20日于中国书法网答网友所有问题,再度引起书法人的关注。对于这号书坛风云人物,不管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褒贬不一,但对他的认识有着相当的一致性:很有影响力的争议性人物。
胡传海老师曾经把刘正成老师参与书法工作二十年总结为“刘正成时代”,以后学不成熟的认识,这个时代的标志性政绩应该是:历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主编《中国书法》杂志、主编《中国书法全集》。不用征询、不用民调,只要从时下精英书法作者的简介上还可以看出历届“中青展”的正面影响还在延续,历届“中青展”入选、获奖者依然是书坛的强者;不用刘正成老师提醒,也不用在封面上加注文字说明,只要认真阅读过往年的《中国书法》杂志,会明显感受到“学术”二字洋溢于字里行间;浩大《中国书法全集》的编辑工程,其深远的意义正日渐彰显出来……经过多年的考验,刘正成老师个人的政绩已经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书法社会。不问个人好恶,站在一定的历史高度上理性思考问题,会透视云雾,看得更加深远。历史会记住为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
刘正成老师走下书法神坛后,“中青展”被终止了,也间接地终止了“下岗”后的刘正成老师对书坛的后续影响,此中似乎可以闻到些许权术争斗的手段、谋略。虽然终止了“中青展”的继续,但似乎无法终止“中青展”的后续影响。中国书法复兴二十多年,怎么也跳不过因为“中青展”而产生的各种正面积极的影响。终止“中青展”是艺术创作行为的考虑,还是权术争夺的考衡?吾等草根的边缘书法爱好者怎么也捉摸不透。只是,从此书坛少了那份宽宏大量的创作气氛所产生的各种良性互动。
响应号召,回归经典,统归“二王”,这是近年来书法人的学习套路。为此,不竞要问一下,之前传统经典曾何时被废弃了?如果把传统的经典锁定为“二王书风”,我们的视线是否则狭窄了些?是的,更多的干部书法、伪创作(临摹)作品充斥于各类国字号展览。“中青展”所体现的创作导向根植传统、张扬个性,后来的流行书风印风展览把这个宗旨作为一种宣言体现出来了。根植传统者,如施恩波、曹军等可以走上“中青展”的领奖台;个性张扬者,如于明诠、徐海、李强等同样也可以摘金挂银。独尊与支持在“中青展”里得到了合理的诠释与区别。
如果说“刘炳森时代”的“反丑书”思维把个性张扬、挥洒性灵者挤出来展厅的话,流行书风印风展览、艺术书法展览也同样的有异曲同工的偏激理解,只是流行书风印风展览、艺术书法展览由于名称的定义原因,质疑的人少了些,其实都是从海纳百川的创作氛围走进狭窄的人为的一个创作极端。作为一个引领时风的全国性权威展览就应该像“中青展”一样支持各种各样的探索研究,独尊一家,支持一派的展览都在相当的程度上打击了大部分不同风格流派的学习者。繁荣的创作面变成了人为极端的点,话语权者缔结的时代精神追求、评委构成和评判标准取舍成了主因,参与者现实的跟风就是某个点泛滥成灾的开始。拥有话语权者思想高度和参与者现实的学习动机让我们看到展览仅仅是体现出书法创作的某个侧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被人为地改造成了“一花自放,一家自鸣”的死胡同。繁荣创作从何谈起?
“官方”的中国书法家协会即使走向某个独尊的创作点上,也会“点上开花”,现实利益的诱惑,国字号展览来稿从来都可以轻松地飚达万数以上。但民间的流行书风印风展览有意无意地定位于一个创作点上,还能拓展出来多少创作面来呢?虽然主办者一直想体现出这个时代的主流流行书风印风,但结果还是走进了一种极端,这是否展览名称惹的祸呢?主事者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思路呢?
“刘炳森时代”过后,我们依然唱着“王羲之”,旗帜鲜明地共同走进“二王经典”。我不敢把“二王书风”的流行与刘正成老师一样理解为“‘反丑书”大旗下一个商业谋略”,但很明显的一点就是书法创作走进了盲目的“炫技”时代。书为心画,书者必定先入技再及艺,技巧仅为基础锤炼,炫耀技巧怎么可能成了创作主要因素呢?当书法创作以高精确度复制,机器人般重复动作为崇尚,未来创作将导向何方呢?性灵苍白,思想贫乏,书法创作还需要精气神吗?炫技成风,“王羲之”将烂市于九届国展很正常的了。这是否也可以从中窥视到速成的中国学院书法教育重技法教育方式的严重文化贫血?浮躁的时代下,人们对名利的需求已经暴发。
先不说多年前所谓的“刘正成嫖娼事件”促使刘正成老师离开书坛核心,多年后公安部门撤案、道歉,退休后的刘正成老师还在等待一个说法——平反!公元2006年,由于某些人名利的追求(作祟),迫使孙向群老师贡献了一场令人击节叫好又十分悲壮惨烈的“秋菊打官司”书法版。
如果孙向群老师是某位评委的门徒,而不是草根的高中学历作者,既不会遭遇全国书法网友皆知的“以劣胜优”,还至于跑遍中国去上访吗?都说昌明盛世了,但有些事情还是让人看到了某些黑暗一面,延迟几个月后的公布,还是维持原判——不知道孙向群老师有何想法?也不知道千千万万的书法网友(因为只有网友才有机会了解到事情的来龙去脉)有何想法?有谁能给一个真实的说法呢?在艺术与权术面前,你作了何种选择?“以劣胜优”开了先河,我们从中能够读出怎样的信息呢?是有人怂恿了这种行为,还是话语权者可以指鹿为马,怎样才能体现出真正的公平公正公开的评选原则呢?在坚持原判的同时,从网上读到了某评委单位里贴出了其学生成绩汇报的喜报,那篇“争议”的论文也在其中。
国家领导人都经常关注、回应网络上的各种声音,已过六十的刘正成老师生活工作也离不开网络,并言之“网络成了信息时代的王者”。书坛的一些话语权者似乎可以考虑更多主动地聆听、反馈一下网络、报刊上的不同声音。
学习书法应该经常多问几个为什么。面对书坛的种种现象、问题,是否也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呢?利用网络传媒的便利,我“拷问”了刘正成老师。
和谐书坛从来就应该是解决问题后的体现,对否?其实,大家都向往和谐书坛。
(2054字)
发表于 2007-7-22 03: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hudaoguke 于 2007-07-05 06:00 PM 发表
谢谢!谢谢了!
楼主辛苦了!!
上次我汇总刘先生的可苦了!!
待我打印后细细学习!

哈哈,我也作了,费了好大劲啊,没想到你也做了,多交流,省得再做重复工作.

另,我不是楼主,

[ 本帖最后由 吴建军 于 2007-07-05 07:14 PM 编辑 ]
发表于 2007-7-22 04:4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拷问”书坛
——由《刘正成答曾如影问》引发的思考
□曾如影
国家正在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时下的书坛也同样为建设和谐书法社会而努力。已经远离书坛多年的刘正成老师在忙什么呢?书法创作实践、学术理论研究继续着,这段时间还刚组织策划了“地域风书法展览”,特别是6月20日于中国书法网答网友所有问题,再度引起书法人的关注。对于这号书坛风云人物,不管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褒贬不一,但对他的认识有着相当的一致性:很有影响力的争议性人物。
胡传海老师曾经把刘正成老师参与书法工作二十年总结为“刘正成时代”,以后学不成熟的认识,这个时代的标志性政绩应该是:历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主编《中国书法》杂志、主编《中国书法全集》。不用征询、不用民调,只要从时下精英书法作者的简介上还可以看出历届“中青展”的正面影响还在延续,历届“中青展”入选、获奖者依然是书坛的强者;不用刘正成老师提醒,也不用在封面上加注文字说明,只要认真阅读过往年的《中国书法》杂志,会明显感受到“学术”二字洋溢于字里行间;浩大《中国书法全集》的编辑工程,其深远的意义正日渐彰显出来……经过多年的考验,刘正成老师个人的政绩已经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书法社会。不问个人好恶,站在一定的历史高度上理性思考问题,会透视云雾,看得更加深远透彻。历史会记住为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
刘正成老师走下书法神坛后,“中青展”被终止了,也间接地终止了“下岗”后的刘正成老师对书坛的后续影响,此中似乎可以看到些许权术争斗的手段、谋略。虽然终止了“中青展”的继续,但似乎无法终止“中青展”的后续影响。中国书法复兴二十多年,怎么也跳不过因为“中青展”而产生的各种正面积极的影响。当初,终止“中青展”是艺术创作行为的考虑,还是权术争夺的考衡?吾等草根的边缘书法爱好者怎么也捉摸不透。只是,从此书坛少了那份宽宏大量的创作气氛所产生的各种良性互动。
响应号召,回归经典,统归“二王”,这是近年来书法人的学习套路。为此,不竞要问一下,之前传统经典曾何时被废弃了?如果把传统的经典锁定为“二王书风”,我们的视野是否则狭窄了些?是的,更多的干部书法、伪创作(临摹)作品充斥于各类国字号展览。“中青展”所体现的创作导向很阳光、开放、积极,根植传统、张扬个性,后来的流行书风印风展览把这个宗旨作为一种宣言体现出来了。根植传统者,如施恩波、曹军等可以走上“中青展”的领奖台;个性张扬者,如于明诠、徐海、李强等同样也可以摘金挂银。独尊与支持在“中青展”里得到了合理的诠释与区别。
如果说“刘炳森时代”的“反丑书”思路把个性张扬、挥洒性灵者挤出来展厅的话,流行书风印风展览、艺术书法展览也同样的有异曲同工的偏激理解,只是流行书风印风展览、艺术书法展览由于名称的定义原因,质疑的人少了些,其实都是从海纳百川的创作氛围走进狭窄的人为的一个创作极端。作为一个引领时风的全国性权威展览就应该像“中青展”一样支持各种各样的探索研究,独尊一家,支持一派的展览都在相当的程度上打击了大部分不同风格流派的学习者。繁荣的创作面变成了人为极端的点,话语权者缔结的时代精神追求、评委构成和评判标准取舍成了主因,参与者现实的跟风就是某个点泛滥成灾的开始。拥有话语权者思想高度和参与者现实的学习动机让我们看到展览仅仅是体现出书法创作的某个侧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被人为地改造成了“一花自放,一家自鸣”的死胡同。繁荣创作从何谈起?
“官方”的中国书法家协会即使走向某个独尊的创作点上,也会“点上开花”,现实利益的诱惑,国字号展览来稿从来都可以轻松地飚达万数以上。但民间的流行书风印风展览有意无意地定位于一个创作点上,还能拓展出来多少创作面来呢?虽然主办者一直想体现出这个时代的主流流行书风印风,但结果还是走进了一种极端,这是否展览定位惹的祸呢?主事者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思路呢?
“刘炳森时代”过后,我们依然唱着“王羲之”,旗帜鲜明地共同走进“二王经典”。我不敢把“二王书风”的流行与刘正成老师一样理解为“‘反丑书”大旗下一个商业谋略”,但很明显的一点就是书法创作走进了盲目的“炫技”时代。书为心画,书者必定先入技再及艺,技巧仅为基础锤炼,炫耀技巧怎么可能成了创作主要因素呢?当书法创作以高精确度复制,机器人般重复动作为崇尚,未来创作将导向何方呢?性灵苍白,思想贫乏,书法创作还需要精气神吗?炫技成风,“王羲之”将烂市于国家号展览很正常的了。这是否也可以从中窥视到速成的侧重技法教育方式的中国学院书法教育背后的严重文化贫血,和对当代书坛某种隐性的危害?当学院批量的复印机写手日后占据书坛,书法文化的底线还能够坚持多久?难怪北京大学教授王岳川老师擎起“文化书法”的大旗了。浮躁的时代下,人们对名利的需求已经暴发。
先不说多年前所谓的“刘正成嫖娼事件”促使刘正成老师离开书坛核心,多年后公安部门撤案、道歉,退休后的刘正成老师还在等待一个说法——平反!公元2006年,由于某些人名利的追求(作祟),迫使孙向群老师贡献了一场令人击节叫好又十分悲壮惨烈的“秋菊打官司”书法版。
如果孙向群老师是某位评委的门徒,而不是草根的高中学历作者,既不会遭遇全国书法网友皆知的评委门徒的“以劣胜优”,还至于跑遍中国上访吗?都说昌明盛世了,但有些事情还是让人看到了某些黑暗一面,延迟几个月后的公布,还是维持“原判”——不知道孙向群老师有何想法呢?也不知道千千万万的书法网友(因为只有网友才有机会了解到事情的来龙去脉)有何看法呢?在艺术与权术面前,作了何种选择?谁能还书坛一个真实的说法呢?“以劣胜优”开了先河,我们从中能够读解出怎样的信息呢?是有人怂恿了这种行为,还是话语权者可以任意指鹿为马?怎样才能体现出真正的公平公正公开的评选原则呢?在公布坚持“原判”的同时,从网上读到了某评委单位里贴出了其学生成绩汇报的喜报,那篇“以劣胜优”的争议论文名列其中。是谁挑衅了话语权者的公信力?是谁强奸了话语权者的艺术良知?
国家领导人都经常关注、回应网络上的各种民众声音,已过六十的刘正成老师生活工作也离不开网络,并言之“网络成了信息时代的王者”。书坛的一些话语权者似乎可以考虑更多主动地聆听、反馈一下网络、报刊上的不同声音。
学习书法应该经常多问几个为什么。面对书坛的种种现象、问题,是否也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呢?利用网络传媒的便利,不知天高地厚的我“拷问”了刘正成老师,并续写拷问书坛。
和谐书坛从来都应该是解决问题后的体现,对否?其实,大家都向往和谐书坛!
(2186字)

2007年7月21日星期六敲击于雷州明轩文化传播中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5-21 01:22 , Processed in 0.14850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