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185|回复: 9

钱来忠专题-北京晨报《翰墨》周刊[第七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16 09: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三马在 2006/10/16 09:52am 第 1 次编辑]

25038
钱来忠专题-北京晨报《翰墨》周刊[第七期]2006年10月16日第20版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6 09: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钱来忠专题-北京晨报《翰墨》周刊[第七期]

[这个贴子最后由三马在 2006/10/16 09:28am 第 1 次编辑]

25039
`
                         川人川味 凉山情浓
                    ——记著名画家、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钱来忠
`
    凉山地区的15年工作经历,既培养了一批少数民族艺术人才,也滋养了他的艺术成果。他的少数民族人物画系列名扬中外。
`
    1968年,钱来忠调到四川省凉山州担任艺术馆馆长,一干就是15年。他把自己定位为基层美术的播火者,一个县一个县地做辅导,训练班办到了乡一级,彝族等少数民族学生达到四、五百人。这些学生不少考上了高等院校,有的还出国闯荡,旅欧旅美。更为重要的是,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美术创作群体。
`
    当时条件艰苦,每天吃5分钱一根的水萝卜。艺术工作也要以政治为中心,其中是大量的宣传画、主席像等。1972年,他领导完成的版画《奴隶创造历史》赴20多个国家展出,参加全国美展引起轰动;之后的版画《不准奴隶制复辟》、宣传画《女民兵》等参加了全国美展。
`
    在这期间,他天天生活在基层,和当地群众密切接触,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了解了普通群众的审美情趣。
`
    钱来忠说,四川不但山美水美,人也更美。川人的精干与耐苦与其所具有的外在美,是人物绘画绝好的资源。有辣得娴稚的川妹子,其贤淑与泼辣如同漂亮与美丽一样,一体连身,让画家们纷纷对其垂青。加之四川藏区和彝区,生活着极具剽悍之美的藏族和彝族同胞,画家们对之更是倾情不已。他以藏族和彝族同胞为主体的人物系列,充满了剽悍之美,阳刚之美。他创作的《凉山风情》《太阳的女儿》等一批力作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引起强烈反响。
`
    近年来, 钱来忠创作主攻方向转向了山水。他说,山水是救赎人灵魂的良剂,会终生画下去的,力求达到“有法之极,归于无法”之境。他呼吁四川艺术家积极进取,用笔墨成就“天下山水在蜀”。
`
    过去,人们知道钱先生作人物画,只有较少的人知道他很早就在研究山水画。去年底,钱来忠先生在四川美术馆举办了一个《水墨山水小品展》。此次画展名曰“小品”,其实巨幅亦不在少数。走进展厅,一组巨幅山川,巍峨耸峙,浩浩莽莽,笔墨沉厚,一扫时习。而其写生小品,笔意恣纵,松散流畅。淡泊之情,一寄于画,颇得率真主趣。
`
    他的山水更多是源于写生。几十年中,他好学敏求,几乎遍游了祖国的南北东西,写生盈尺,资料等身,为他画山水画打下了生活的基础。他生长于四川,立志为蜀山蜀水立传。
`
    四川山水的特殊性是为历代名家公认的,古有“天下山水在蜀”之说。所谓“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门天下险,夔门天下雄”,还有“神奇九寨”以及卧龙大冰川等自然奇迹。四川山水资源极为丰富,有江南之沃野、青山,亦有北国之苍山、峻岭,更有川西高原之雄奇、神幻。用黄宾虹、傅抱石、陆俨少、李可染、张大干等大师的话说,四川山水的一丘一坡、一村一舍“都是画境”。最近几十年中国现代的一大批山水画大家不少人就受益于四川山水的形式与灵韵。其中包括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陆俨少、钱松岩、关山月等等。而蒋兆和先生的《流民图》中的不少形象是四川人的人物形象。历史经验说明,四川是可以造就优秀山水画家的绝好地方。
`
    作为四川美协掌门人,他对本土画家有更高的期许。因为,较为舒适的生存、生活环境,使生活川中的艺术家,很容易“小富即安”。
`
    四川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形成了自己的较为“自适”的体系。前人说:“少不入川”,大概就指的是安逸的四川生活,容易使人的斗志消解。对此,钱来忠开出药方:加大开放力度,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博大的胸怀,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对自己提出新要求。
`
    另外,他认为如何达到艺术的“大美”,是四川画家共同面临的一大课题。大美的艺术是时代之美,历史之美,博大之美,本质之美,因而是艺术至理之美的艺术。大美,并非指画幅的大或画题的大。它既包括了一般概念上的笔墨之美和形式之美,但它更是气度恢弘、格局广大、生命力强的综合之美,是艺术家对人生、对国家、对宇宙的终极关怀,是生活的营养与文化的蒙美同艺术家个人艰苦奋斗的最佳结晶。
`
    钱先生说他研习绘画,已经50年过去了,迄今“尚无成就”,可见学中国画之难。“儿时做梦,长大了要做一个画家。现在六十多岁了,却比儿时更加想圆这个梦。”他常用“谁人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这句黄宾虹先生的临终联语激励自己,笔耕不缀。
`
    有人问:“你的人物画基本功很好,以后还画吗?”他说,山水是救赎人灵魂的良剂,会终生画下去的,力求达到“有法之极,归于无法”之境。以后适当时机再山水、人物结合着画。
                                        晨报记者 杨现富

25040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6 09:3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钱来忠专题-北京晨报《翰墨》周刊[第七期]

25041
王羲之远宦帖
`
                         “四圣”首先都是创新家
                       ——周汝昌与刘正成关于书法的对话(四)
`
    刘正成:我想问的第四个问题是,您在《永字八法》中讲到平生最佩服的中国文化上的“四圣”,就是“书圣”王羲之,“诗圣”老杜,“文圣”刘勰,还有“情圣”曹雪芹,这个"四圣"说深获我心,因为我也崇拜这四个人。刘勰的《文心雕龙》我能背很多,老杜的更是“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对此我想得更多的是王羲之与曹雪芹,或者说是王羲之与杜工部与刘勰与曹雪芹相互之间的关系问题。因为现在书法作为一个后起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何在?现在我们谈书法所讲的话在书法界可能很容易理解,但在其他学科的学者中知音可能就少了。相互间怎样更好地融通呢?
`
    周汝昌:我想这四个人最大的共同点,正适合今天的思潮与学风,就是他们首先都是“创新家”。这怎么讲呢?以王羲之为例,孙过庭在《书谱》的前面几句话就说明白了,就是“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下面就记载王羲之自己与钟、张所作的比较:“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王羲之学卫夫人,连卫夫人也不提,卫夫人不在话下。他所继承的两大家,只是钟、张,但即使是钟、张,他也能过之,可见王羲之的自信,真是一代大师的气魄和风度。具体的讲卫夫人的字在阁帖中有几行,四四方方的很一般,真假姑且不论;张芝的草书则尚处于启蒙的阶段,难称成熟;而所传钟繇的字,形体还没有脱离前人,用笔也不是中锋,是这样的(做倾斜手势),因为不这样出不了那样的笔道。再有钟繇书法中的方尖还不太分明,这个方尖到了初唐才开始分明了。这一点我们从魏晋残纸的墨迹中可以寻看当时的人对"方尖"远远还不会运用,还是用弧线圆折(做画弧的手势)。因此,钟繇书法,包括敦煌文献中魏晋的墨迹,还是中锋与侧锋并用的过渡时期。但是,到了王羲一笔雷同。由此可见,王羲之的书法无论是细节如转折,还是在结构等方面,都是一个大的创新家,他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称他为“书圣”是名符其实的。老杜的诗也是这样,他佩服六朝的鲍、谢,但他的诗又那里像六朝!曹雪芹就更不用我重复了。
`
    至于刘勰那个讲中国文体的传统并到那个境界,真正是了不起。胡适的新文学主张不用典,不能用对仗,大错特错!如果这样,三千字可能没有人家四个字来得明白,中国的文化就真的变成了洋八股文,文采没有了!总之,中国的文化有了这“四圣”,真正是光耀万古,他们的共同点,首先是创新。当然,人家那个创新是建立在多么雄厚的积累与造诣之上的。他们四人把前人的东西都读透了!从中国文化这个大母体里产生的子女,这是新,奇形怪状不是新,是误区,是岐途,更不是艺术的出路,这也是我要讲的第二个方面;还有第三个,比较玄虚,就是他们之所以为圣,是他的天赋、气质、灵性以及独特的人生经历所决定的,是他的独特的精神与人格构成所决定的。举个例子:就是崇拜老杜的人把他当作圣人,往往光讲他的好处,看到《新旧唐书》中的杜甫传 ,说他性情有毛病,急躁、好议论等等,很不满意,认为是在贬他,而实际上这些恰恰也正是曹雪芹的性情。有这样性格与行为的人大多不被当时的社会所理解、所接受,甚至不为当时社会所容。李白的情况也是如此,尽管李、杜二人的性格是如此不同,但他们之间内在的气质是一致的,杜甫欣赏李白,说“世人皆欲杀,我意独怜才”。在这方面,王羲之也是如此。他袒腹东床的传说,他在《兰亭序》中所始终贯穿的是反对当时参与聚会的那些人的论调(当时那些人都是老庄思想,认为活的长寿、短寿是没有分别的,其中支道林甚至是强调“一生死”的)。可见王羲之的胆量,如果没有这种胆量也就不是王羲之了;至于刘勰,生平资料不多,他后来出家,但出家后的东西仍然是儒家思想的。
`
    我这么粗略地即兴回答您这个问题,不知可不可以。简单地说,他们之所以能够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一是创新;第二是最雄厚的积累;第三是个人独特的精神气质与天赋。这不是唯心,这正是唯物,因为现代科学证明人的灵智是他体质的高层次的表现,并不神秘。
`
    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同人讨论过这个问题了,但这个问题太重要了,非我区区一个小学者所能回答清楚、满足您。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6 09:3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钱来忠专题-北京晨报《翰墨》周刊[第七期]

25042
选自《中国书法全集·黄道周》卷
`
                      黄道周:疏林水屋图
`
    黄道周(公元1585——1646年),字幼元,一字细遵,又称石斋先生,福建漳浦人。学问渊博,潜心天文,精通易理,工书善画,是明末杰出的学者,他因清兵俘虏不屈被杀的气节,以历来重“人品第一”的书法受到后世推崇。其书法乃晚明六家之一,取法于钟繇的古奥与横肆,峭厉遒媚,被称为“浦体”,与董其昌的温雅秀润,徐渭式的粗犷豪放相得益彰,他与同科进士王铎、倪元璐均以书名号称“三珠树”。其绘画气度磊落,简远飘逸,别具面目,所画山水、人物浑激流转,奇气郁勃,一如他的“严冷方刚,不谐流俗,公卿畏而忌之”的人格,在晚明的“残水剩水”中得到了艺术之宣泄与发挥。徐霞客称其“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学问直接周孔,为今古第一”。黄道周绘画作品传世极少,《中国书法全集·黄道周》卷选入此幅山水,有徐悲鸿诸公题跋,现存徐悲鸿纪念馆。
                                                    传宝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6 09:5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钱来忠专题-北京晨报《翰墨》周刊[第七期]

[这个贴子最后由三马在 2006/10/16 10:20am 第 1 次编辑]

25043
`
                      山阴道上行赵雁君书法展在浙开幕
`
    晨报讯 10月12日,“山阴道上行”赵雁君书法展在浙江展览馆开幕。
`
    该展览集中展出了赵雁君20年来的80余件潜心之作,系统地展示了他从艺二十年来的书法追求与探索,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其艺术成就、鲜明个性和创新精神。展出的作品不管是丈八巨制、还是手扎尺牍,对联还是条屏,皆显得笔力扛鼎又活泼酣恣,宁静深沉又富有情趣。他的独家风范是梦随晋人、择化简牍、排铺汉风、沉潜魏石的结晶,融二王的遒媚典雅、倪元璐的奇崛豪迈、徐渭的狂放率真于一炉。既有“大江阔千里”的壮美,又有“樱桃带雨红”的秀美,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审美意趣,正所谓“囊括万殊而裁成一相”。
`
    此前,赵雁君刚刚在中国美术馆作了个展,展览以近年来少有的规模和高水准得到了首都艺术界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广泛好评,其行书对联和行草条幅两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这次所有展品移师杭州,在浙江展览馆向家乡人民作汇报展出,同时《赵雁君书法作品精选》、《赵雁君行草楹联集》在展览期间与广大观众见面,展览将于10月18日结束。                        (三马)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6 10: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钱来忠专题-北京晨报《翰墨》周刊[第七期]

                     丛文俊题跋书法展在沈开幕
`
    晨报讯 近日,国际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丛文俊题跋书法展在沈阳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举行,展品以对金石藏品和书法作品进行题跋的形式出现,融书法艺术、书法研究、金石收藏于一身,在国内书法展览中尚属首次。
`
    本次展览,共展出丛文俊先生118件题跋作品,分为拓本题跋、自书题跋、书论题跋三类。拓本题跋作品为大宗,包括碑志造像记题跋、汉唐砖铭画像题跋、汉画像石瓦当题跋、佛教造像题跋数种,许多拓片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如《三体石经春秋残石》《汉画像车马图》《北魏李伯钦墓志》《北魏龙门杨大眼造像记》《北魏后妃礼佛图》《魏灵藏薛法绍造像题记》等,拓工精美,极其难得。再加上丛先生的详细考证和精湛书艺,其价值不言而喻。自书题跋是对书家本人作品的题跋,其书体包括甲骨、大篆、楚简古文、小篆、隶书、章草、大草、行书、楷书等,形式则有对联、中堂、立轴、榜书等,丰富地展示了其数体并精的艺术才华。书论题跋纯以文言为之,隽永雅致,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传宝)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6 10: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钱来忠专题-北京晨报《翰墨》周刊[第七期]

25044
`
                         中原之星王乃勇
`
      王乃勇,男,1969年3月出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画院特聘书法家,新乡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创作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特聘书法专业教学主持。
`
    作品获奖:2003年,中国人寿双成杯全国书法大赛全国优秀奖,第十二届全国群星奖银奖;2004年,第八届全国书法提名奖;2006年,建党85周年全国书法展三等奖,首届全国行书大展一等奖等。
25045
发表于 2006-10-17 03: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钱来忠专题-北京晨报《翰墨》周刊[第七期]

HAO  !!!!
发表于 2006-10-21 08: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钱来忠专题-北京晨报《翰墨》周刊[第七期]

我想问问,如果一个大书法家,他是否能对另外一个书法家的草书,大多数者能看明白,如果不能的话,那些所谓的草书,就像鬼画符一样吧只有鬼才明白啊!
发表于 2006-10-21 11: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钱来忠专题-北京晨报《翰墨》周刊[第七期]

祝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3-29 22:03 , Processed in 0.18516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