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870|回复: 16

魏启后访谈-北京晨报《翰墨》周刊[第四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25 17: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183在 2006/09/27 10:02pm 第 2 次编辑]

24636北京晨报《翰墨》周刊2006年9月25日[第四期]
24637
 楼主| 发表于 2006-9-25 17: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魏启后访谈-北京晨报《翰墨》周刊[第四期]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子庸在 2006/09/25 05:22pm 第 1 次编辑]

24638
.
                                 一意孤行的“老顽童”
                                ——记著名书法家魏启后

                                                     

    一个阳光明媚的秋日,一次令人愉悦的访谈。年逾耄耋的魏启后先生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对我们的问题有问必答,还是一贯的透彻和幽默。

                               书艺贯彻一个“真”字
    对魏老的书艺,国际书法家协会首席主席刘正成有一评价:魏启后先生的书法是具有当代性的艺术成果,他富有创造性地在米(米芾)字的基础上,吸取现代考古成果简牍书法的用笔,将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对这一评价,魏老说:“知音。”魏老自称,在他上初中时,一些简牍资料就已出版,特别是国外进来的,他很早就收集全了。但当时一些名家都对其关注不多。他接受比较快。魏老说,日本投降对他的帮助也很大。日本投降,他那些资料,都卖到小书摊上了!魏老那时候正好十几岁,就到处收集这些东西了,把日本那些中国古代的东西都买过来了,而且没有散失。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他把这些收藏的东西,拿到机关单位办公室里去了。
    对于书法创作中急于追求风格的做法,魏老说,新意不能有意出。有意就是假的了。不能“挤鼻子弄眼”。可以说,一个“真”字,始终如一地贯彻在魏老艺术思想之中。现在人学简牍,有这个问题。简牍的字本来很小,他写一个日,一个方框,这个横画写到极顶上去了,它是小字有那种情况。现在,有的人写对联,也这么写,就看出是装腔作势的啦!有的人对新出土的东西,理解得不端正,他所以就出毛病啦!刷上一条一条的,假装那个竹简的样子,那就真没必要!
    在《魏启后书法选》的《自述》中,魏老写道:“由于国家建设的展开,出土文物日多,我尝试了用竹木简的笔意写汉碑、写唐碑、写章草、写二王,有时还对着汉碑写楷书,专心探索由隶变楷的钟王情趣。有人说我的字有古法有新意,其实,我认为自己是集古未成,临池荒废,这点底子反映在几十年起草公文的硬笔字里面,这样的硬笔字习惯又反映到书法作品里,所谓新意如此可怜而已。”

                                一意孤行开风气
    魏启后的字之所以大家喜欢,因为总有新鲜的东西。他很早就创造出一种书法风格,并能够独持己见。
    在学书过程中,魏启后曾饱受非议。八十年代,他并不被人们所理解。但魏老说,“我不管别人怎样说。我又不图名不图利。”他说自己风格是自然形成的,不自觉的。“我并没有想写的字让人说好,正因为这样,可能更不受拘束啦!我搞我的,我不管别人。别人怎么评价,怎么看法,我都不管!”在《自述》中,他说:“在我的少年时代,毛笔字已经不是糊口之具,更不是晋身之阶,正是由于这样,在这门艺术的道路上就根本没有向别人讨好的必要。除了艺术的追求外,别无他想,因而在艺术的态度上也就不得不纯洁了,所以我有了充分的自由。”
    他认为,人受时代的局限性,这个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也有个性方面的原因。一般人不能突破社会的束缚,或者是在这个社会的束缚之下比较驯良。魏老说:“我是一个不驯良的孩子。”

                                  创作好似玩游戏
    “我就是单纯玩游戏啊,没有雄心壮志。”魏老的话让我们想起了孔子的话:“游于艺”,以及席勒提出的艺术“游戏说”。艺术就是自由。正如魏老所说的,他书法创作心态十分自如。自由抒写,风流洒脱。时常见到魏老左手夹烟,右手执笔,转眼间,一幅书作就跃然纸上。
    没有功利的思想,但到老年以后人们排着队买他的字!

                                  门庭若市仍从容
    魏老的字,市场极其火爆,每天家里都有排队买字的。对此,魏老笑言“赶上了好时候”。他每天上午接待一小时。忙的时候,提前半小时,或延长一刻钟。
    虽然求字的人很多,但魏老的润格并没有水涨船高。据说有领导登门希望魏老能涨涨价,魏老拒绝了。
    魏老的生活规律很独特。他是个夜猫子。每天晚饭后睡一会儿,夜里十一点左右起来,开始工作。大约工作两三个小时。魏老的创作都是在这时候完成的。
    谈到山东有高校有意为魏老开展览馆,并就魏老书艺展开系统研究,魏老笑道:“百年之后吧。”

                                                        (王子庸  孙传宝)
.
 楼主| 发表于 2006-9-25 17: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魏启后访谈-北京晨报《翰墨》周刊[第四期]

魏启后先生作品
24639
 楼主| 发表于 2006-9-25 17: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魏启后访谈-北京晨报《翰墨》周刊[第四期]

[这个贴子最后由183在 2006/09/27 10:03pm 第 1 次编辑]

.
                             传统文化需要现代化转换
                             ——周汝昌与刘正成关于书法的对话(二)

    刘正成:周先生的一席话使我想起法国巴黎第三大学熊秉明教授曾经提出的命题——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中的核心。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哲学,而哲学中的核心则是书法。中国书法的含义包括了哲学但又不仅仅只是哲学。我想这与周先生的思想是一致的,如果没有几十年的体会、涵泳、解惑和探索,是不可能产生这么深刻认识的。
    周汝昌:没有一个人能够遇到这样一位名师,他真能够懂、又能够讲。我与当世一些第一流的书法名家都是好朋友,他们的书法成就无疑是一流的,但是不是能够问几个问题都能够回答或回答好。
    刘正成:听了您刚才的话,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您的治学方法与精神——提倡体悟、涵泳、领会,而不只是简单的逻辑推理。我想提的第二个问题是,中国古典美学作为中国古典艺术所确定的美学范畴或美学观念,能不能够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学科?譬如说,我曾经二次读过周先生写的《论遒媚》,这篇文章是以两万字来阐明两个字。第一次读时,我因为未能完全领会您的意思,所以在编《中国书法全集·黄道周》卷时,虽然引用了您的许多观点,但认为您对遒的解释较之对媚的解释更好。但现在再读使我进一步体会到周先生涵泳的功力——把两个中国字解释得这么完美,并由此揭示出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特征。
     中国的学问都是从认字识字开始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认字识字的训诂学方法和前清时代的考据学方法,加上现代美学研究方法的结合,我觉得正是中国当代学术的一种创新之路。我读过一位美国耶鲁大学博士所写的有关中国文化的论文,他所用的纯粹实证的方法,虽不无可取之处,但却缺少趣味与阅读的乐趣。用西方纯粹逻辑的、推理的洋八股文章来研究中国文化是行不通的。现在,我们的传统文化正在向现代转型,对传统经典及传统的审美观念,我们能不能很好地解读并把它有机地进行现代化的转换。显然也涉及到当代中国学术的发展中中西方学术研究方法相结合的问题。
    周汝昌:这个问题问得太有高度了。我今年八十五周岁了,五官都坏了,但就是这个(指脑子)不坏,我每天都在思考,学术思想和活动是活跃的。“遒媚”最早由唐人提出,现在一般的人会把这个遒与健、劲等混同。而古人则不然,没有这个把问题简单化。中国古代的审美中每一个字都有它特殊的含义。我年轻时,有好奇心,当然求知欲很强,当时对这个遒字、媚字就有一些想法,但研究“遒媚”则是我后来斗胆的试验,所谓研究的方法也完全是自己摸索的,况且我也没有见其他人讲过这个问题。当时有一家大型艺术刊物的主编向我约稿,我就写了出来,但结果是文章被退了回来,原因好像是太偏于考证了,不合刊物现代洋理论的体格。讲到这个遒字,它含有紧、密、高、向上的意思,就像杜子美所说的“字向纸上皆轩昂”那样,那个精、气、神,开阔、昂立,遒就是这个意思。看了我的文章也不说是否有收获,就说这太偏于考证了,您说咱们这个学问怎么才能做好呢?
     刘正成:“考证”实际上是一种治学的方法。
     周汝昌:当代治学适当地用西方的新术语、新的表现方式来阐释传统与经典,是很有必要的,否则就会是一个老古板。这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做学问必须现代化,但对我而言也只能像现在这样了。
     对“遒媚”的研究,我只能说是做了一半。正如您说的那样,其中对遒的解释我自己也很得意。但对于解媚来讲,难度更大。韩愈说:“羲之俗书趁姿媚。”他就是抓住这个媚字来贬王羲之的。因此,肯定这个媚字就是要从这个字上给王羲之翻案,还得说到点子,说得有深度,这就要有大的本领和大的功夫。当时大概是因为被红学中的一个问题裹进去了,对“媚”字到底是怎么一说未能做得更深入,做得不细。您今天给我提出来,真是太好了。我有两个想法:第一,是希望您这样的中青年学者对这个媚字再理一理,因为我做得还不够;第二,是理完“媚”以后,再把整个“遒媚”这个美学概念,用较为现代的表达方式表达出来。当然不是照搬西方的术语,更不能像某些人做的研究那样,把西方的观念、方法或潮流,说成这个就是那个,通通是中国古已有之的。我的意思是要使世界艺术界、学术界,通过现在世界上通用的学术语言,来听听我们中国对“遒媚”的深刻认识。
 楼主| 发表于 2006-9-25 17:2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魏启后访谈-北京晨报《翰墨》周刊[第四期]

.
                        权威专家现场为观众鉴定书画
                 中国国际艺术品投资与收藏博览会在京举办

     据新华社电(记者 吴晶) 记者从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获悉,在京举办的中国国际艺术品投资与收藏博览会期间,24位权威专家为现场观众鉴宝。
    据介绍,中国国际艺术品投资与收藏博览会9月24日至29日在北京展览馆举行。期间,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组建的艺术品评估委员会举办“现场鉴宝活动”。
    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有关负责人指出,近年来,艺术品收藏在中国蓬勃发展,但由于缺乏行业监管,且艺术品收藏者经验尚浅,不少赝品流入市场,扰乱市场秩序,并造成普通收藏者的经济损失。目前,除一些电视媒体举办现场鉴宝活动外,还未有官方机构出面从事这项工作。
    为提高鉴定速度及质量,24位专家被分为书画组、瓷器组、玉器组、青铜杂项组等四个小组分别进行鉴定。专家对藏品作出评估意见,供收藏者参考。
    主办方表示,为了维护现场秩序,保证评估质量,组委会预备了2000张参加评估活动门票。购票者凭票可鉴定1件至2件器物。
    目前,有关鉴宝活动的详细情况已在中国文化市场网上公布,网址为:www.ccm.gov.cn
 楼主| 发表于 2006-9-25 17:2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魏启后访谈-北京晨报《翰墨》周刊[第四期]

.
                               齐鲁才俊赵长刚

赵长刚,淄博人,斋号莲花书屋,国际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国中青年展评审委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画院高级画师,淄博书画院院长,中国书协创作委员。
24640
 楼主| 发表于 2006-9-25 17:2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魏启后访谈-北京晨报《翰墨》周刊[第四期]

赵长刚作品
24641
 楼主| 发表于 2006-9-25 17:2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魏启后访谈-北京晨报《翰墨》周刊[第四期]

                    达·芬奇等巨匠作品“十一”在河南展出
.
    晨报讯 据河南博物院透露,该院将于“十一”期间从国外引进《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巨匠原作展》,让达·芬奇等文艺复兴巨匠的作品与普通市民一道度过一个富有文化味的黄金周。
    此次展览于9月23日开幕,为期一个月,参展作品49件,作者几乎涵盖了十四至十八世纪所有意大利知名画家。展品中最具分量的是“文艺复兴三杰”的三件作品,即达·芬奇的素描《骑士》、米开朗琪罗的浅浮雕《耶稣下十字架》和拉斐尔的木版油画《巴蒂斯塔布道》,其中《耶稣下十字架》的保险金额高达7亿元人民币,是此次展览保额最高的作品。
    参展的49件作品以城市风景画、世俗风情画和宗教题材作品为主,全部由意大利贝利尼博物馆提供。该博物馆的拥有者贝利尼家族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私人收藏家族,其祖先乔凡尼·贝利尼是威尼斯画派的开创者之一。现任馆长路易吉·贝利尼看好中国的发展,为促进中意文化交流,主动提出到中国举办展览。
      (刘子彦 李斌)
 楼主| 发表于 2006-9-25 17:2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魏启后访谈-北京晨报《翰墨》周刊[第四期]

替三马干活哈:)
发表于 2006-9-27 23: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魏启后访谈-北京晨报《翰墨》周刊[第四期]

"字向纸上皆轩昂"是韩退之名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3-29 05:46 , Processed in 0.14224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