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819|回复: 6

[原创]故宫典藏:王宠死因解析——《述病帖》综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5 14:50: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唐朝轶在 2006/04/05 02:56pm 第 2 次编辑]

[/watermark]21856
                    
[watermark]                     明代书法家王宠死因解析
                              ——《王宠行书述病帖》综考
                                                       傅红展
                                                          (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

王宠(1494-1533),字履仁,后字履吉,号雅宜山人,明代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少时与其兄王守(字履约)投师于蔡羽门下,为邑诸生,累试不利,以诸生贡太学。著《雅宜山人集》。王宠是明代中期吴门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英年下世,却硕果累累,明代顾复曾不胜感慨,说他若“得享长年,岂让枝山独擅名当世哉”(《平生壮观》)。由此可见王宠诗文、书法才艺之出众,足以让后人为之惊叹。《雅宜山人集》(1)记载了他一生的诗文创作,他游历山水,广交朋友,谈诗论书,雅相推重,声誉吴中。他的书法被誉为江浙一带特别是苏州地区文人书法流派的代表,他的早逝让人们不禁为之惋惜。那么他早逝的原因为何?遍查与之交往密切的友人、学生的文字记录,均未提及此事,而此前也未发现关于他病重期间病情的任何记载。故宫博物院院藏《王宠行书述病帖》则为我们解开了王宠早逝的谜团。
一. 《王宠行书述病帖》概况
《王宠行书述病帖》是故宫博物院于1959年所购《彭年、王宠书札册》中的最后一通,全册共计十通,前九通为彭年的书札。《王宠行书述病帖》五开(十页),每页纵25.6厘米,横11.2厘米不等。
1.《王宠行书述病帖》释文:
“弟宠顿首四拜,长兄大人(2),吴侍御允祥(3)来有书,王舍人赍本来又有书,想俱达矣。
二书述弟病甚悉。弟自正月十三日血止,至三十日復下血,今日是十一,凡十余日矣尚未止,又有许多凝成紫血,见之甚可惊。左腹尚有坚硬处,若尽消得,方绝祸根也。热亦渐减,尚未长肉,交夏或可渐愈,不意有此大灾,赖天救非人力也。
得十二月书云:饶戴二公,看命甚准。有术士说:弟庚辰运底,庚子年四十七岁又有大难要死。乞与饶戴二公仔细推详,必得决吉凶,千万急写书回一报,至嘱至嘱,至恳至恳。
闻吾兄已纳妾,甚喜甚慰,从此弟放得下矣。此最是要紧事,我只与父母说,家中再不曾宣扬,有书来微隐其辞,恐此间又饶舌耳。
前书许弟卖緞匹银十两,千万作急附来,弟久病贫甚,且年来又大费,买新舟甚佳,长可一丈,望之可爱,庄上风景益好。
弟今春在城中守病,亦不曾去陆亲家(4),乃郎要入学,特差人到京来,要作书与张提学,不知理上行得否,吾兄自裁之。家中大小具安,大嫂房中乏使用,吾兄亦须作急一处。
易姓事如何,久不行,谱已亡矣。此百年大事,乘此时不榦可惜,兄试思之。”钤“棱伽居士”朱文方印。
2.《王宠行书述病帖》的定名
1959年购进之前,此帖并没有标明具体的名称,购进后此帖定名为《王宠行书札》。定名如此笼统,难免为将来检索和区别王宠其他书信带来种种不便。因此,现在有必要重新考虑并确定此帖的名称问题。
从内容来看,此帖应属生活类信札。阅文可知,王宠主要讲述了家庭的三件事。第一、自己病情的现状以及看命术士的说法。第二、兄长纳妾及家中生活事。第三、家庭易姓事。上述三事乃该书的主体内容。王宠开篇即述己病情,且所占篇幅甚重,故述病当为本札的主要议题,此其一。其二, “长兄大人”让吴侍御允祥、王舍人赍本稍来书信,“二书述弟病甚悉”,这说明“长兄大人”对其弟王宠的病情十分关切,并曾对其病况进行过分析。从“长兄大人”“二书述弟病甚悉”以及本札的内容可知,向兄长通报病情近况乃王宠书写此函的主要目的。基于以上分析,将此帖定名为《王宠行书述病帖》。
二.《王宠行书述病帖》真伪考
王宠虽年仅四十就离世而去,但其书法、诗文的成就,引起世人的瞩目。为此,也引来诸多摹勒者,其中不乏冠有王宠之名而充于市者。笔者经考察发现,现今存世的百余幅王宠书法作品中,竟有三十余件属赝品。由此可见,对王宠的书法作品进行甄别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对《王宠行书述病帖》的鉴别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1.时代风格的把握。2.王宠书法的比较。3.印章的证明。
1.时代风格的把握。任何一件书法作品都有一定的时代根基,这是由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和文化土壤所决定的。特定历史时期的书法家们,总是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发展中逐步形成各自的风格。但往往是思想极其活跃、最富有创造性的书家或地域群体会成为社会的主流,引领着时代潮流向前发展,直至被新的社会潮流所替代。如元代的赵孟頫,他虽然生长在南宋,其书法亦受到南宋宗室的影响,但他的创造性却赢得了元朝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推崇,于是他的书法遂成为元代书法的主流,并影响到同时期的诸多书法家,最终形成了元朝书法特有的时代风格。赵孟頫的书法特征表现为结构严谨、出规入矩,笔势圆活匀整、温润娴雅,构成元代书法的主要基调。又如明代初年的书法延续了赵孟頫书法的遗风,但受到来自宫廷台阁体的影响。明朝初立,当务之急是如何建立和完善新的政府机构体制。对于文学艺术门类的建设也是如此,帝王的青睐和赏识举足轻重,有时会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明成祖朱棣盛赞沈度为“我朝王羲之”,无疑影响到朝野上下、地方各派对于书法风范的确立。再如董其昌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书法实践,创立了独特的书法体系,自成一派,其风格特征自明代后期一直延续至清代康熙皇朝。
吴门书派的创立是明代中期书法界的一件盛事。王宠生活的时代正值明代经济繁荣、文化活动趋于活跃的时期,而且他所居之地又是文人较为集中的吴门,即江苏苏州一带。正如王世贞所云,“天下法书归吾吴”(《艺苑卮言》),吴门书法堪称明代中期书法的主流,其中,“祝京兆允明为最,文待诏征明、王贡士宠次之”(《艺苑卮言》)。他们三人同为吴门地区的代表人物,其实也代表了明代中期中原地区书法的主流。从书法角度分析,祝、文、王三家的书法风格各不相同,祝允明的书法体式多种多样,草书最具特色,落墨如行云流水,笔法顿错开张。文征明书法功力十分雄厚,用笔精道醇雅、严谨而适度,有着清正温和的书法风格,追随者甚众,影响力很大。他的书法遗风一直延续到明代末年。文征明与王宠虽为师生关系,但文征明折辈与交,成为频繁郊游的挚友,二人皆喜诗文酬唱。王宠虽然与文征明交往颇深,但书法却以晋王献之自居,独具特色,颇有亭亭玉立之风韵。祝、文、王家书法的出现构成了这一时期书法的主要基调。《王宠行书述病帖》的书法本身就具有很明显的时代风格特征。
2.王宠书法的比较。
王宠自小师从著名学者、书法家蔡羽,与兄长王守为同门弟子,其书法自然受到蔡羽影响。蔡羽书法存世不多,但若与蔡羽书法相对照,就会发现王宠书法与其师颇有几分相似之处。王宠书学思想亦受蔡羽影响,主张书有古意,始以王献之为宗,字势疏瘦,简易荒率,志在峻险。其书法风格近于平铺直叙,点画似分离,线条少映带,有斧斲之痕迹。尤其是他用金粟山藏经纸书写的作品,纸质硬而光滑,笔墨线条清晰可辨,用笔转折强健而少柔韧。其书法体势宽博,笔法沉郁,字形萧散,姿态奇特,成为明代中期“心醉大令,自许入室”(上海博物馆藏《王宠行书自书诗卷》,周天球题跋)的书家,正如明代詹景凤《王宠草书千字文卷》题跋所言:“明兴,弘(弘治)、正(正德)而下,书法莫盛于吴。然求其能入晋人格辙,则王履吉一人已矣。”(《盛京故宫书画录》)从另一个侧面也道出王宠书法的确与众不同。
但王宠晚年的书法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所谓极大变化是指从“心醉大令,自许入室”及“入晋人格辙”中有意超脱出来,即明王世贞所言:“书摹永兴(虞世南)、大令(王献之),晚年稍稍出己意,以拙取巧,婉丽遒逸,为时所趣,几夺京兆价”(5)之意。沙孟海先生曾经说过,“雅宜山人书,约三十八九岁始改观。”(6) 《王宠行书述病帖》就属于“稍稍出己意”的“改观”时期书作。《王宠行书述病帖》书作时间介于《壬辰十月廿二日夜雨章君蕳甫宿山斋作二首》(辽宁省博物馆藏)和《宿白雀寺二首卷》(苏州博物馆藏)之间,相互比较更具说服力。《王宠行书述病帖》书法整体面貌依然保留王献之内擫法的用笔,即起始转换迅捷,行笔精简,从不拖带绵绵。线条表现轻劲、峻利、收敛、生拙。间架结构停匀、内含,特点极为突出。《王宠行书述病帖》书法在字型结构方面与《壬辰十月廿二日夜雨章君蕳甫宿山斋作二首诗册》(辽宁省博物馆)、《宿白雀寺二首诗卷》(苏州博物馆)两件晚年书法有完全一致之处,如“急”、“书”、“舟”等字,以及“辶”、“子”等笔画。不难发现,他的书法在行笔顿挫过程中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从萧散俊逸、笔墨内敛、点画似分离、线条少映带的书法格调中蜕变出来,这在他的早、中期作品中绝少见到。观其用笔,笔墨坚实挺拔,转折倔强而有韧度,比早期书法更显大器。经过观察对比、相互验证,可确认《王宠行书述病帖》真实而可靠。
3. 《王宠行书述病帖》印章的证明
王宠的书画用印丰富多样,搜集起来大约二十几方,其中包括阴文和阳文两类印章。从这些印章在他的书画作品中的使用情况,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出某印章使用的年代。《王宠行书述病帖》前有款署:“弟宠顿首四拜”。后面有押印“棱伽居士”朱文方印。根据印文“棱伽居士”判断,《王宠行书述病帖》大致作于晚年。
首先,“棱伽居士”这方印在两部书中曾有著录。一部是《选学斋书画寓目笔记》(7)。该书载《王雅宜楷书庄子内篇》钤有“棱伽居士”印,但作品作于何年、藏于何处,不得而知。另一部《古缘萃録》(8)记载:“庚寅七月二日吴郡王宠书《西苑诸诗卷》,”亦钤有“棱伽居士”,但作品现存何处及真赝情况亦不得而知。“庚寅”指明嘉靖九年,王宠三十七岁。
其次,在现存的王宠书法作品中,台湾收藏并收录在《清玩雅集》(9)一书中的《王宠行草杂诗卷》和苏州博物馆藏《宿白雀寺二首卷》中亦钤有“棱伽居士”印。前者款署“壬辰九月二日雨中书,越溪病子王宠履吉父”。“越溪”即王氏居住之地,在江苏苏州西南,与石湖相通,王守在此地有“越溪草堂”。“越溪病子”也正是王宠在家养病时的自称。“壬辰”为明嘉靖十一年,是年,王宠三十九岁。后者款署:“癸巳四月朔日雅宜山人王宠书于碧峰老师房。”据《(嘉靖)常熟县志》记载,白雀寺位于江苏常熟县北三十里,为僧如瑶所建。由此可知,嘉靖十一年九月,王宠曾养病于常熟虞山白雀寺。“癸巳”乃嘉靖十二年,即王宠去世那年。从印文及刻法上看,《王宠行书述病帖》中的钤印与《王宠行草杂诗卷》和《宿白雀寺二首卷》的印文同为一方。
从上述著录书的记载以及现存实物分析,“棱伽居士”朱方印有可能是王宠晚年所用。另外,王宠用此“棱伽居士”之印,必定有其深刻的内涵。
首先,与他的居住地有关。《吴县志•第宅园林》记载:“王都宪守,弟贡士宠,并在南濠。宠有越溪。”(10)越溪即越来溪,相传越国入侵吴国自此进入,溪上有越城桥。王宠恩师蔡羽在《石湖草堂记略》中言:“吴山楞伽、茶磨并缘于湖。茶磨屿为尤美,上为郊台,下为越来溪,缘溪曲折,旋入山腹,其林深黑,治平寺也。……辛巳之秋,治平寺僧智晓方谋卜筑事,与缘合诸文士,翕至赞助经画,不终朝而成。明年改元嘉靖壬子(笔者按:有误,应为壬午),王履吉来主斯社。爰自四月缩板,尽六月,九旬而庑落成。左带平湖,右绕群峦,负以茶磨,拱以楞伽。”(11)关于治平寺,《吴县志•寺观》载:“治平教寺,在县西南十二里,上方山下,临石湖北。梁天监二年,僧法镜建,旧亦名楞伽寺,宋治平元年改今额。……旧有五贤祠,祀唐寅、文征明、王守、王宠、汤珍。”(12)从地理位置上看,越来溪与治平寺(楞伽寺)相距不远。王宠的诗文中常有他与诸友人游历治平寺和与寺僧接触的记载,那么,他称“曾是楞伽寺里僧”,也就不足为奇了。“棱伽居士”印纹中的“棱”字与“楞伽寺”的“楞”字在写法上不同,原因在于明人在用印方面,很多字都参照《说文解字》一书,而《说文解字》中没有“楞”字,故笔者分析这便是王宠改“楞”为“棱”之缘故。另外,楞伽山本身是佛书中的山名,来源于印度佛教经典,因此不同时期在译文时都有不同的版本,亦曾译作(马夌)迦山。
其次,王宠“棱伽居士”印的出现,是王宠晚年超脱尘世思想的流露。在“履吉归自国学,一病两年,竟以不起”和经历了八次应试以后,王宠入世的渴望又一次遭到破灭。自此,他志在以文墨抒写情怀,以致确信自己“曾是楞伽寺里僧”。这反映了他的思想境界发生了变化,有心出世信奉佛教,逃离现世为步入仕途而进行的残酷拼搏。实际上,他与诸友郊游时亦常常出入僧舍,也与诸多禅师过往,这些都成为他在仕途无门的状态下赖以寄托的门径。因此,“棱伽居士”印既证明此帖为王宠晚年所作,同时也可证明此帖的真实性。
此外,本札所述及的生活隐私,鲜为人知,故也可视作辅证。“闻吾兄已纳妾,甚喜甚慰,从此弟放得下矣。此最是要紧事,我只与父母说,家中再不曾宣扬,有书来微隐其辞,恐此间又饶舌耳。” 王守在正德十四年(1519年)考中举人,嘉靖五年进士。八年九月授宁波府推官,擢刑科给事中。十一年三月调往延绥纪功,延绥为军镇名,是明朝的九边之一,初治为绥德州(陕西绥德),成化七年(1471年)移治榆林卫(陕西榆林市),防地东至黄河,西至洛河上游。王守到陕军中不久,北犯之敌引退,五月接旨回京,其后到王宠去世,王守一直在北京。王宠得到“兄已纳妾”也是近期才听说的,有可能是吴侍御、王舍人从京城来,转告了王守在京城的生活。但纳妾之事也非同小可,被王宠视为“最是要紧事”,“只与父母说”,而隐瞒了嫂夫人,并告诫兄长来信时要“微隐其辞”,以免招惹是非。
“易姓事如何,久不行,谱已亡矣。此百年大事,乘此时不榦可惜,兄试思之。”实际上,言谈中流露兄弟俩曾经商量改姓一事,并早有恢复原来姓氏的打算。亦流露他们家庭原是“久不行谱已亡矣”的大族人家。王宠把此事看得极为重要,并上升为“百年大事”,急切鼓动兄长“此时不榦可惜,兄试思之。”乘兄长有京官之职,恢复并重振家业。《吴县志•选举表》卷十六记载:“(王宠)其先是吴江人,本姓章,父为后于王,遂为吴县人。”(13)明杨循吉、黄鲁曾《吴中往哲记•都御史王君守》卷一记载:“涵峰(王守号)王君履约(王守字),原姓章氏,吴江县人。”(14)《姑苏名贤小记》记载:“王守其先吴江人,自其父为后于王。”(15)可见其父改姓确有其事。《文征明集•王履吉墓志铭》记:“父王贞,以履约贵,封中宪大夫太常寺少卿。”(16) 《文征明集•王氏二子字辞》记:“王君清夫,居金阊南濠之上。地中嚣会,人习华诩,利贿惟其常。王君恬性文雅,虽塵壒鞅掌,而能收蓄古器物书画以自适。喜亲贤人士夫,与相过从为乐;视他市人独异也。”(17) 可知其父王贞在当时只是一般市民而已,他为何移居改姓还是一个谜。那么,“以履约贵”,重新恢复原有的姓氏,则成为兄弟二人制定的“百年大事”。从另一角度分析,上述“纳妾”、“易姓”,是有关家庭的隐私,对王宠家事不甚了解的人,也很难编造。上述生活隐私皆可引为《王宠行书述病帖》真实可靠的佐证。
三. 《王宠行书述病帖》书作年月考
此帖后面没有相关跋文,但是在信函前的空白处,有后人所添 “嘉靖十二年” 楷书字样,其年正是王宠过世的那年。那么注者何以推断出此帖年代,我们不得而知。对此,本文就《王宠行书述病帖》文中的内容及其写作年代进行综合考证。
“长兄大人”即王宠的兄长王守。兄弟二人情同手足,关系甚为融洽。正德元年(1506年),兄弟二人“并以俊造选隷学官,媲声俪迹,翘然兢爽。”(18)正德六年,兄弟二人又从学于当地著名学者、书法家蔡羽先生。蔡羽字九逵,居于吴县洞庭山,自号林屋山人,为地方文豪之一,与祝允明、文征明有密切来往。他们在洞庭蔡羽处读书三年,结交诸多知名人士,并与之诗文唱和,落墨挥毫,为其后来步入文学、书法领域打下了基础。兄弟二人又一同迈入科举仕途之路,王宠从正德五年(1510年)起“举应天乡试,寻举进士。而每试辄斥。以年资贡礼部,卒业太学,又试又辄斥。至嘉靖十年,凡八试,试辄斥。”(19)长兄王守在嘉靖五年(1526年)考中进士,八年(1529)七月王守应召入京,从此兄弟二人身居两地,临行前王宠有诗,为家兄履约釋褐南宫作《欢喜口号八绝句》。
《王宠行书述病帖》文中记:“弟今春在城中守病,亦不曾去陆亲家,乃郎要入学,特差人到京来,要作书与张提学,不知理上行得否,吾兄自裁之。”可知,此帖应是王守“应召入京”以后,王宠在家养病期间寄给长兄王守的书信。信中言:“弟自正月十三日血止,至三十日復下血,今日是十一,凡十余日矣尚未止。”“今日是十一”应是二月十一日。“凡十余日矣尚未止”,可谓病情严重。如此看来,王宠所患乃致命之症。
首先,我们从其长兄王守进京召试以后开始推理:
嘉靖八年(1529),王守应召入京。上海博物馆藏有王宠七月作《赠家兄履约应召诗》。故宫博物院藏有王宠九月六日在自家的石湖居所作《自书诗卷》中又赋家兄应召诗。而就在此年九月王守被晋升为刑科给事中。
嘉靖九年(1530年)四月,王宠进京赴召试(江兆申《文征明与苏州画坛》),又以年资贡入太学(梁章鉅《退菴题跋》卷八),至六月离京,离京前又在燕都游历一番。七月在回家途中登焦山并与诸友相聚甚欢。
嘉靖十年(1531年)三月三月,文征明画《写意十二段》识:“偕子重、履吉过竹堂僧舍,性空上人联此纸索余墨戏。”(周道振编著《文征明书画简表》)。王宠第八次应试,可见他仍然在为科试举名繁忙,四月将赴南雍继续为走入宦途而努力,此时王宠过停云馆,文征明画《赠别图》以示相送(《文征明书画简表》)。
嘉靖十一年(1532年)春正月望日,于万至斋中作《旦发胥江口》、《还山》诗。春日,宠与文征明、王守宿石湖治平寺。(《文征明书画简表》)。三月刑科左给事中王守往延绥纪功(谈迁《国榷》卷五十五)。王守春季尚在家中。
嘉靖十二年(1533年)四月三十日卒。《雅宜山人集》卷八有“三月晦日,将往白雀寺与碧峰禅师虞山泛舟”的记载。苏州博物馆藏《癸巳三月晦日,将往白雀寺与碧峰禅师虞山泛舟二绝和宿白雀寺作二首》
上述五年当中,王宠兄长应召入京,王宠进京召试、应试,兄长春季又回到家中,等等活动都没有王宠身患重病的迹象。唯有嘉靖十二年《宿白雀寺作二首》诗文中透露:“木鱼声起梵音长,子夜焚香礼道场。病客斋心浑不寐,万缘都扫事空王。”这是王宠四月朔日在虞山碧峰老师房所书,这里不仅仅称自己是“病客”,“斋心”入道的出世心境也从诗文中表现出来。由此可见,王宠身体病情加重,也导致思想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可以推断《王宠行书述病帖》作于嘉靖十二年,是他去世前两个月给长兄王守的信。
其次,从他的友人文征明的信札中也可得知一些王宠的病况。故宫博物院藏《文征明尊师帖》记载:“……征明今年六十四,精力虽不大减,而懒慢成习,百事堕废,无復向来精进之志,言之可愧。履吉归自国学,一病两年,竟以不起,交游中失此良友,痛不可言,其他升沉出处聚散不常……。”文征明与王宠父亲王贞诗文交酬、往来密切。王宠从小就受到文征明的赏识,《文征明集•年谱》正德三年(1508年),与王宠订交。文征明比王宠大二十四岁,属父辈之友,与之定交,可谓是“折辈与交。”(20)文征明曾为王宠画《关山积雪图》,陆师道跋文记:“衡翁与王履吉为忘年交,意气相投,真所谓金石椒兰。每同寓僧寮道院,必浃月连旬,非砥志人品,则讬趣笔墨。”王宠兄弟的字也是由文征明所起,可见关系非同一般。“征明今年六十四”正是嘉靖十二年,王宠四十岁之时,文征明在说明自己“精力虽不大减,而懒慢成习,百事堕废,无復向来精进之志,言之可愧”的同时,表明了“失此良友,痛不可言”不能与之交游的惋惜之情。“履吉归自国学,一病两年,竟以不起,”由此可见,王宠在去世前一直病魔缠身,病况十分严重。
再次,王宠因病情严重,而急切“决吉凶”,并“千万急写书回一报”。 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宠对自己的命运十分担忧,曾经求助术士算命,得出“弟庚辰(1520年)运底,庚子年(1540年)四十七岁又有大难要死。”“庚辰”即正德十五年,当时王宠二十七岁,“庚辰运底”按照述士算命,王宠已经躲过一次劫难。但王宠难于理解的是“庚子年四十七岁又有大难要死”,面对自己命运的种种说道,王宠又求助于兄长认为“看命甚准”的“饶戴二公”,并“乞与饶戴二公仔细推详,必得决吉凶,千万急写书回一报,至嘱至嘱,至恳至恳。” 心情如此急切,不能不说他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所预感。亦说明因为病重,而求助心理显得更为迫切。
根据上述三个方面的综合分析,《王宠行书述病帖》是王宠过世那一年写给兄长王守的信。按“弟自正月十三日血止,至三十日復下血,今日是十一,凡十余日矣尚未止。” 可知《王宠行书述病帖》是嘉靖十二年二月十一日的书作。
四. 王宠死因解析
“弟自正月十三日血止,至三十日復下血,今日是十一,凡十余日矣尚未止,又有许多凝成紫血,见之甚可惊。左腹尚有坚硬处,若尽消得,方绝祸根也。”从中可以看出王宠对自己发病的时间讲得非常详细,并且描述了发病的具体情况,他已经预感到病情的严重性。那么,他所描述的病况究竟为何病?就此问题,我曾向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院长、肿瘤专家杨秉辉教授请教。他认为:“第一,‘凝成紫血’是严重的情况,血液在血管里流动一般不会凝结,(凝结便是血栓)但一旦溢出血管便会凝结,如果出血量少,而且混在粪便里,便不会凝结。此处‘凝成紫血’说明出血量多,而且不与粪便相混。第二,‘左腹尚有坚硬’,‘左腹’即左侧腹部,医学上以脐为中,分左右上下四部分,所述左腹当包括今人所称之左上腹部与左下腹部。‘尚有坚硬’意思说摸上去感觉硬。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可能有三种情况:1.腹膜炎,2.粪块,3.肿瘤。腹膜炎必定发热并腹痛。粪便结块,能够摸到硬块,必定使肠道阻塞不通,即发生肠梗阻,也应该有腹痛,病人未述及疼痛之事,疼痛是重要的病症,不应该漏述。所以应该认为是肿瘤,即癌。人的结肠在左侧的应为降结肠或乙状结肠,所以若是该部位患癌,则称为降结肠癌或乙状结肠癌,亦可统称为结肠癌。第三,“下血”、“凝成紫血”、“左腹尚有坚硬处”三者是有内在联系的,这三个症状联系在一起,“结肠癌”的诊断基本上可以成立。”
    综上所述,《王宠行书述病帖》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有关王宠及其兄长生活方面的大量资料。从这些资料中我们发现,王宠与诸多文人雅士一样,生活十分清苦,信札中亦经常出现借银两事,但“家中虽贫落,越溪风景日增日胜,望之如图画,独此一事慰怀耳。”(上海博物馆藏《王宠行书札》)反映出文人寄山水以自适的博大情怀,他能够在书法艺术领域成为吴门地区的代表,可见才华横溢。他的早逝,不免留下许多遗憾。惋惜之余,人们不禁猜测缘故,《王宠行书述病帖》则为我们作出了解答。

注释:
(1)《雅山宜人集》明嘉靖刻本。
(2)笔者按:王守,字履约,嘉靖五年进士,授宁波府推官,擢刑科结事中,转户部、吏部,典江西乡试最称得士,俄迁太常少卿,转大理少卿,又转光禄寺卿,进右佥都御史,抚治郧阳,寻改总督南京粮储,又改总理河道,进右都协理南督察院,《皇明词林人物考》:“公为诸生时与其弟宠俱工秇文笔札之事,而名不如弟,然状貌特伟丽,举止详华,时人咸器之。
(3)笔者按;吴侍御即吴麟,字允祥,浙江孝丰人。受业于姚江顾秋山先生。嘉靖五年与王守同举进士,录取为第二甲,第五十二名。嘉靖八年四月做刑部主事的吴麟提升为监察御史,曾出使河南。在嘉靖十一年底或十二年初期间,为王守稍信,到过苏州。称吴麟为侍御,这是官名,皇帝左右侍从车御之官,都称为御史。亦叫侍御。不久,即嘉靖十二年四月,御史吴麟等诸多人被察降斥。
(4)笔者按:《文征明集•王履吉墓志铭》中记王宠:“娶徐氏,子男一人,子阳,太学生。”而《王宠行书述病帖》补证,王守曾娶陆氏,有子男。
(5)《书林藻鉴•王宠》,文物出版社1984年5月版。
(6)《书法丛刊》总第二十九期,1992年1期,沙孟海《临王雅宜诗翰卷补记》:“雅宜山人书,约三十八、九始改观,四十岁遂下世。”
(7)《选学斋书画寓目笔记》一九二二年版。
(8)《古缘萃録》光绪二十九年版。
(9)台湾中华文物集粹《清玩雅集收藏展》,国立历史博物馆1995年版。
(10)(11)(12)(13)《吴县志八十卷》1933年版。
(14)《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吴中往哲记,都御史王君守条。
(15)《明代传记丛刊•姑苏名贤小记》,台湾明文书局1991年元月版。
(16)(17)(18)(19)《文征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0)《中国书画全书》第三册,1992年10月版,《王绂书画传习录》。
 楼主| 发表于 2006-4-5 14:5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故宫典藏:王宠死因解析——《述病帖》综考

21857
《王宠行书述病帖》2
 楼主| 发表于 2006-4-5 14:5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故宫典藏:王宠死因解析——《述病帖》综考

21858
《王宠行书述病帖》3
 楼主| 发表于 2006-4-5 14:5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故宫典藏:王宠死因解析——《述病帖》综考

21859
《王宠行书述病帖》4
 楼主| 发表于 2006-4-5 14:5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故宫典藏:王宠死因解析——《述病帖》综考

21860
《王宠行书述病帖》5
 楼主| 发表于 2006-4-5 15: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故宫典藏:王宠死因解析——《述病帖》综考

35767
故宫古书画部
D5D5C6AC20006_1144220692.jpg
 楼主| 发表于 2006-4-5 15: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故宫典藏:王宠死因解析——《述病帖》综考

35768
古书画部书法组
D5D5C6AC20005_114422076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0 05:44 , Processed in 0.14924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