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57|回复: 6

书为心画——书法创作实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7 09:2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书为心画——书法创作实验


     记得十多年前,我在中国书法网“半月谭”栏目里主持过一个有关“书法文化内涵的缺失”的话题,曾提出过“如何产生新的书法创作范式”的问题。十余年间,此问题时常萦绕我心,进行过不断的尝试,试过“毛笔写新诗”“书写意识流”等方法,都没能解决问题。

    当时,我还提出了一个“大书法”创作概念,即在由“情感的触动——文字的生成——书写的定格”等一系列过程共同支撑起的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化生长空间里,书法是最后精彩的收官,给变动不居的精神活动留下了一个具体可感的痕迹。我举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为例:它将作者其时的情绪、思考,甚至失误的痕迹都一一呈现在纸上,使文学创作与书法创作这两条相对独立运行的轨迹在此交汇,相得益彰。我想,这世界上也许还没有任何一种艺术作品能够做到这样,这也是书法最具独特魅力的地方。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站立着的大都是一尊尊以自身为素材而成就的精神形象,而书法是在古代没有影像存留的条件下,保存古人精神风貌、生命痕迹的最好形式之一,它也是包含精神个体生命信息容量最大的一个文本。在“大书法”的生成系统中,书法不是目的(也不见得一定是最后的结果),呈现出“书写那个人”的精神风貌,才是最重要的!

    古人的毛笔书写行为因有实用的支撑,虽没有太明确的创作意识,但其形式多样、种类繁杂、层次丰富,像一片原始森林,自成一个相对完整、自洽的文化生态系统。今人则不同。因毛笔书写的实用性几近于无,将毛笔书写行为定位为艺术创作,并使之成为书法存在意义的主体,而实际的书写行为,却少有生命意识的流露,故虽曰艺术创作,能体现的通常只是技术方面的内涵。在“大书法”创作概念里,仅有技术内涵方面的支撑是不够的,就好像一只脚不能支撑一个人的站立一样。

    无法改变今人书写基本是“抄”的事实,既便是书写自己的诗文,因文字初稿(可能承载文字生命信息内涵最本真、最直观、最丰富的方式,在此之前的信息无法留痕)的形成,也极少是用毛笔书写,所以抄自己与抄前人的作品没有本质的区别。再加上中华文化语境的整体疏离,可以说现今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对意境、音韵、墨象等古典文化之美,已经十分陌生,甚至根本无法感知!“美”与“不美”,只是“传说”。这些都使书法存在的土壤日渐萎缩,如同一只盆景。盆上之花木,如何与屹立在天地间的参天大树相提并论!这是另一个话题。这里不展开。

    毛笔书写如何与当下的“我”产生关联?这是一个大问题!既然无法摆脱“抄”的命运,但又要呈现一个鲜活的“我”的艺术形象,这其中的矛盾如何解决?

    书法是综合艺术!好的书法作品哪怕只写一个字,都能体现出汉字的综合之美,都存在着“字形”与“字意”两个方面的内涵。“字形”与“字意”的生成机制并不相同。字形属于视觉艺术范畴,与绘画相近;字意属于文字——思维范畴,与文学相近。人们面对书法,欣赏字形之美时,近乎本能地会向字意方面延伸,并试图找到二者之间的关联,然而二者之间却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汉字是象形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有独特的造型,也有极大的可塑性。当对字形的塑造向拟人化、拟物化(可名之曰“墨象”)方向发展,“所拟之人似‘我’、所拟之物也似‘我’”时,就被赋予了强烈的主观色彩,进而衍生出具体可感的内涵,但又无须一一坐实,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墨象流”即为书法。
但这种自我的笔墨艺术形象毕竟十分抽象、幻化,且多歧义,所以需辅助的文字加以固化与解读——旁白(类似于边款、题跋、注释的综合,但要开放得多。可与正文参看,也能独立成章),共同支撑起一个“自我”的艺术形象,就像“人”字的一撇一捺。

    旁白的根据是“字意”。字意缘“字象”而生,通过象形、拆字、解读……等方法来编织意象流(而非根据文章的内容,这就与先在的文章,产生了距离。本质上就不再是“抄”),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往往与当下的“自我”暗合,妙在“有无之间”。“意象流”接近于诗歌。

    文字的意象在有无之间展开,墨象在似与不似之间展开。这里需要一个更高的主观意志——灵感与匠心,将她们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毛笔书写的可能空间。这也是一种新的实验与体验。

    “墨象流”与“意象流”二者的关系是:欣赏书法形象时,以“墨象流”为主,“意象流”为辅;品读书法内涵时,以“意象流”为主,“墨象流”为辅。她们共生互动,各行其是,时有交触、碰撞,产生火花,但又无需一一对应。像一对相亲相爱却又极具个性、独立性的情人!


 楼主| 发表于 2019-2-7 09:45: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进入正题。

《书为心画》系列

    “书为心画”可相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心画”,二是“画心”。“心画”就是经过长期的“自省”“内摹仿”,逐渐向往形成与自身心性相通的书法笔墨语言(笔墨技法、形象上的心画,即所谓的书法面目与风格),其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的特征,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固定。“画心”则是通过即时性的笔墨语言(墨象流)与文字旁白(意象流)对某一具体时段的“自我”进行呈现、流露或表演。在墨象流与意象流共同构筑书写、阅读与想象的空间里,呈现书者在场的艺术形象。

    具体步骤可相对分为:1、书写目的的确立;2、文字的选择;3、书法内涵的赋予。



 楼主| 发表于 2019-2-7 09:46:13 | 显示全部楼层
 蝉(书为心画之一)


  一、书写目的
  将生命中难以承担的重荷,倾泻到纸上;用笔墨、文字戏谑、自嘲在这人世间、人生中的荒诞与无奈。

  二、文字选择
  之所以选择虞世南的《蝉》这首诗,除了它是我写字时手边常抄《千家绝句》唐诗部分的第一首之外,更重要的是“蝉”这个意象在中华文化中有特殊的寓意。诗中“蝉”所隐喻的是一个因德高洁而声名远播的宦者形象——也是文人向往的精神人格,在传统语境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是构建中华文化的理想人格类型之一(而在现代语境中,“蝉”已经去魅,只是昆虫物种之一,它饮的不是露水,而是树汁!当然也算不上恶,是其生存之道)。解构传统,会从每一个传统的核心意象开始(即便没有刻意而为,其实也会自然而然地解构,因为存在的文化生态系统已经发生了彻底改变),传统的文人、士大夫阶层早已经不复存在,与之相近的是所谓的知识分子群体,大体又可分为两类,一为依附于体制(包括精神层面),另一类则相对独立(特别是指在精神层面)。做为精神个体,我自认为属于后者。只是混得很惨,活得很憋屈!经过长期的“自省”“内摹仿”,逐渐向往形成内敛、压抑的书法笔墨语言(笔墨技法、形象上的心画)。我来写《蝉》,便想尝试赋予其与古人迥异的文化内涵(画心)。

  三、书法内涵的赋予
  “墨象流”与“意象流”的互动。
 楼主| 发表于 2019-2-7 09:47:12 | 显示全部楼层
书为心画.png
 楼主| 发表于 2019-2-7 09:4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启示:

  (一)创作、展示空间的拓展
  1、在书法创作这个特定的时空里,由原本的“汉字”,通过毛笔书写加工,形成“墨象”,变成由“汉字”加“旁白”,通过毛笔书写加工,形成“墨象”,且旁白与墨象之间是强关联的互动,由二维向三维转化,创作空间的拓展一目了然。墨象与旁白在虚拟空间的共同展示,是如今发达网络世界的一种特有的表达,也拓展了书法的展示空间。

  2、在书法创作中引入“二度创作”的概念。因为旁白与墨象之间要经过反复多次的磨合、实验,才可能结合成较为完善的作品样式,与传统意义的书法创作方法已经不尽相同。作品样式完成后,可能请高手来书写可能会更完美,就好像歌曲创作完成后,作者自唱当然可以,但请歌手来表演,往往会更精彩一样(像包含“墨象”与“旁白”的拙作《蝉》,让书法高手写,相信会比我表演得更精彩)。
 楼主| 发表于 2019-2-7 09:49:2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审美、欣赏空间的拓展

  在对字形塑造进行拟人化、拟物化(可名之曰“墨象”)的“大书法”创作概念里,像“正直、大方,善良、温柔”等种种美好,是人性的一部分,外化到笔墨语言上,可能就是端正、雄阔,温婉、秀美等书法面貌;而自私、贪婪,孱弱、卑微等种种丑陋,亦是人性的另一部分,外化到笔墨语言上,则可能是局促、放肆,扭曲、变形等书法面貌。因表现的需要,像传统审美中努力摒弃的病笔、败笔等,都可以作为素材,自然、恰当地运用到书写过程中。任笔为体、聚墨成形,也是常常运用的方法;致于失误、修改、涂抹、迟疑等体现即时性的书写状态,更能呈现精神活动状态的多样性……凡此种种,书法的审美空间也就可以得到相应的拓展。

  “内涵丰富”的书法作品存在像一座冰山,虽然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只是露在水面上的很小一部分,但是在水面下,有一整个物质、精神世界的支撑。所以,对它的欣赏与解读,除了对水面上的存在进行欣赏,更重要的是对水面下部分进行探索。主要线索就是留在纸上的墨迹与旁白的文字。

  此类书法作品理想的欣赏状态,不像欣赏摄影图片,你拍我看;也不像讲故事,你说我听;甚至不像看舞蹈,你舞我观摹。而是三者的综合。首先呈现在观者眼前的是一幅完整的精彩面面,吸引注意力,产生共鸣;然后手摹,心追,体察书者的心迹,最后显现出一尊生动的艺术形象!(意象流是基于文字的想象与流动,而非简单的文意附庸,它有自身运行的逻辑与轨迹;墨象更是如此。意象与墨象可以相对独立地存在,进行欣赏。也可结合在一起。)

  理想归理想,现实中的欣赏则具有多样性,可以只看到画面美丑(通常是普通观众),可用“好看”或“难看”来表达;也可以更观注文字的旁白,可以用“有意思”或“没意思”来表达(心象共呜者);还可以着重注意技术方面(往往同为书者),可用“有水平”或“没水平”来表达……兼而有之,当然最好。

  另外,现代艺术的欣赏,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也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不是你说我听,耳提面命的方式。读者是自由的。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只是一个方面。误读,别解,解构,看图说话,围观、扒粪……等等是更乐意干的事。总之要让读者有事可干,有话可说,就要留下更多可供挖掘、挑剔的线索哈……
 楼主| 发表于 2019-2-7 09:50: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阿法狗的启示

  像围棋、书法等都是极具中华文化特征的技艺门类,她们都是用极简的语言(黑白),很少的限制,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来展现对眼前世界的占有或分割(也可以看成是中华文化生命在不同领域的呈现)。在2016年以前,围棋界普遍认为人类的围棋技术发展已经到了很高的水平,那些定式、布局等也已经固化。阿法狗的横空出世,让世人明白了,三千年人类的在围棋方面的争斗似乎只局限如同蜗牛触须般大小的地盘,围棋还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充分认识了“人——人类存在”的局限性,黑白世界之上有“神”的存在,它召告、预示着可能的未来!……(而我长期对的中华文化存在问题的思考也受此启发——探索生成新的中华信仰的可能性、重建中华文化生态的可能性等一系列的相关问题。可参看拙作《重建中华文化生态》)。

  十年前,我看不到书法新的生存发展空间在哪里,认为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书法诸体皆备,是高度成熟的艺术形式,留给我们及后人的生长空间已经几近于“无”。对书法存在问题的思考只是凭信念的支撑;现在看来并非如此!我看到了书法新的生存发展空间,甚至看到了中华文化再生的希望所在。这比什么都重要!!

  当然,通过“墨象流”与“意象流”互动的方式,另辟蹊经,拓展出新的书法创作空间,可能改变书法创作的格局;也可能这只是一种新的玩法;还可能有更多的可能性,期待高人的发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11-26 12:10 , Processed in 0.79569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