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152|回复: 2

答网友"金的儿''关于"行气''的问答------------徐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1-16 17:3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的儿 :行气如何解释       谢谢
我答:狭义的“行气”就是线条(或笔画)之间的节奏关系。它是国画有别于西画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气韵”的主要表达方式。换句话说,没有线条就没有“行气”也就无所谓“气韵”,也就不会有“气韵生动”的欣赏要求和特征。而广义的“行气”则应该包括作者在创作(或曰表述、表现、表达)过程中的一切有“生命节奏”的形式美感(也就是所谓的“有意义的形式”)。------例如书法中笔画与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hang)与行之间的节奏表达或国画中的“笔触”之间、物像造型、题材意象等“形式关系”。所以,作为对“国画”这种艺术形式的要求,“行气”应该是“国画”之所以有别于“现代派”之前“西画”的基本特征。而“气韵生动”也正是我们在欣赏国画的时候自然而然的要求。这,可以说正是国画与传统西画的“本质区别”。我想,作为西画“现代派”鼻祖之一的毕加索:“西方无艺术”的名言,也正是指出了这种“中西差别”。-----西方人直至近代才意识到的“形式美感”早就融入在了我们的古典精神之中。-----那就是,尊重作者,尊重“人” (生命过程)而不是“神”(理念)。当然,我们的祖先们也正是因为把这种对“形式美”的要求弥漫到了整个生活之中,才有了“虚文积弱”的后果,也才有“礼义之邦”不如“坚船利炮”的时代精神呼喊。说到底也就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或曰“脑体倒挂”的悲哀。有时候,“高雅”不一定就胜过“粗俗”----这正如大熊猫有时候还不如肉猪!这就是我们的世界:一个辩证发展也让人怔忡无奈的世界!又:“行气”的“行”当读若“型”而不是“航”,是“动字”而不是“静字”,不是指哪一行(读“航”)的行(读“型”)气,而是指从局部点划线条到整体章法构成的一切“行气”。03.11.13
金的儿: 何为行气的通和不通      谢谢
答:  愚见只要合乎作者生命节奏的,自然流露(于作者是自由流露;于读者是自然流露)的“行气”就是“通”的,否则就是不通的。所以才有“先散怀抱”、“散心”、“无意于佳乃佳”等等理论的出现。说到底,“行气”就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做作的“表述”-----“述而不作”;而于读者而言则是“表达”----作者“述”(演绎);读者“达”(领会)。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有人说中国艺术近似于文学、西方艺术近似于雕塑。中国艺术是人文艺术,西方艺术是观念艺术等。                        03.11.13   
又金的儿: 如你们所言凡是自已所写的字行气都是通的吗?为何有的大书画家在岁数大了或晚期时行气容易断?这是何说法?谢谢
答:一切摹仿-----摹仿自己与摹仿别人----都会使“行气容易断”。因为我们是活生生的“人”,处在生生不息的变化之中。我非故我,时过境迁(这些道理佛经中说得最通畅,可以参考)。我们如果以一个活生生的自我去迁就摹仿一个凝固的范式,当然就难以使“行气”(“生命节奏”)贯通了。至于那些“有的大书画家在岁数大了或晚期时行气容易断”我想是因为体力不支或想象力退化等原因在摹仿或迁就故我。使得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格式化”了。老年人固然经验丰富,但也难免头脑僵化或思而难行。这也是“干部年轻化”之所以必须贯彻实施的原因。所以,“凡是自已所写的字”行气未必都是通的,那还得看写的时候是不是有个“真我”的存在!至于初学的临仿者,他们本来还未有自我表达的能力,“行气”自然也就不能贯通了。-----后生可畏,来日方长嘛!                     
  参论     明董其昌  《酒德颂》: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37&topic=197&start=12&show=0   :窃以为:
董其昌用墨之精,为中国艺术史上绝顶高手!
以愚所见,堪与分庭抗礼者,陈老莲、弘仁、八大、黄宾虹、龚半千等数人而已。
虽苏东坡、黄山谷辈亦不足以与此数也!
盖凡百艺术,皆在于人文精神之表达。其所以明其心、述其意、舒其情、见其象者,莫非物质变动而已。孔子云: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深切著明也。夫“行事”二字,一在于“行”,变动也;二在于事,使物也。使物而变动之,则动其心而志(深刻记忆)其道(关系、感觉、愿望)矣;志其道,则学其技而据(依据、依赖)其德(心理经验)矣;据其德,则自省反思而依其仁(自知之明、人文精神、人道主义、“真我”)矣;依其仁,则从容散心、平心静气而游(优游)于艺(种植、有目标的过程、“有意味的形式”)矣。此孔子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也;亦《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已。凡百种种,皆层面有所不同而同归于一“难”字耳。故老子言“无名”;孔子欲无言;佛法证无因;庄子思无为;《易经》推易;禅宗说空;韩非《说难》;马列“实践”,皆不过有求难遂,而作此“心理补偿”耳!
故中国书画,用笔见其巧,用墨见其精,行笔见其气象,风格见其创新。
          用笔不难则拙,用墨不精则粗,行笔不畅则局促小气,风格不明则观  
          念陈旧。
彼董其昌者,生丁明季政治腐败、财阜民丰、思想泛滥、治乱不常之世,人文精神月朗星希,怪力乱神所在多有。董氏弱冠知名,以一介寒儒掉臂于公卿富贾之间,品书读画,侃侃而谈;学力既深,复资见闻。故其思想介乎古今之间,其书画则取古人相貌而著我精神。借尸还魂,英雄欺世,精义致用,大智若愚。乍见平淡无奇,久味如嚼橄榄。不作大言、和蔼可亲,与当今为政者,有所相似。此其所以能总揽艺政,独传今古者也!虽然,正以其“骑墙”之故,其作亦集众口而多争议:好古之士怪其伎变而“伤品”;务新之徒厌其守成而“陈旧”,咸甜异嗜,仁智互见,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此其所以弥老弥新、独享大名乎!
参见拙论陈老莲、倪云林: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16&topic=135&show=0
http://www.sf108.com/cgi-bin/topic.cgi?forum=16&topic=130&show=0

金的儿: 比如一幅书作中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字字首尾相连,字之间连法不同是否为行气相通呢?请教如字之间连法相同,指(汉字结构从左到右)笔顺的连法如同齿形相连视为何?谢谢
答:问得好!!!我们所说的“行气”还不仅仅局限在线条笔画这一个层面上。也因为怕大家误解,在下已经对上帖中对“行气”的解释作出了补充举例:广义的“行气”则应该包括作者在创作(或曰表述、表现、表达)过程中的一切有“生命节奏”的形式美感(也就是所谓的“有意义的形式”)。-----------例如书法中笔画与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hang)与行之间的节奏表达或国画中的“笔触”之间、物像造型、题材意象等“形式关系”。换句话说,线条笔画只是体现“行气”的一个层面,也就是“狭义的行气”。而在下上面所说的“例如书法中笔画与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行(hang)与行之间的节奏表达或国画中的“笔触”之间、物像造型、题材意象等“形式关系”。”也可以是表达“行气”的一些层面。并且,有些作品往往为了同时在几个层面上表达“行气”,可能在某个层面上所表达出的“行气”并不充分。(注)-----这也就是“行气”这个概念在局部和整体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这才有“用笔”、“用墨”、“气度”、“观念”等不同层面的艺术要求。例如,用笔缺少技巧,我们就可以说“用笔行气不畅”;用墨缺少精度我们就可以说“墨气不足”;结构缺少开阖我们就可以说“气度不大”;风格不够明确我们就可以说“人气不多”等等。总之,“人”产生“气”。“行气”也就是“行人(仁)”-----于己为“仁”;于人为“人”----至于您所说的“比如一幅书作中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字字首尾相连,字之间连法不同”我想指的应该是笔画线条中的“行气”问题。愚以为,线条的联接未必就是线条上有“行气”。“行气”是表现在作者创作时感情抒发的过程中而不就是最后的形式结果。庄子不是说:“六经者,先王之迹也,岂其所以迹哉”吗?这正如脚印是脚的产物,但脚和脚印毕竟不是一回事那样。我们中国人喜欢说“气”,是因为“气”是活生生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我们都向往着“生生不息”。只有“行气”,才有“人气”,不是吗?注:例如杨维桢的字在用墨上的“行气”表达得很充分而在字的结构上就显不足;王铎有些作品在笔画上的“行气”表达得很充分而在字与字之间的“行气”上就有“鱼贯而行”之感(所以钱钟书在《管锥编》上说他“胶合榫接,异于天衣之无缝 矣”)。      
金的儿: 如你所言初学者写的字也有气,只不过不相连而已是吗?如这个初学者认认真真一点不分心的写完一幅字或画,那整张字画看起来会气相通吗?   谢谢
答:“有气”与“行气”还有所不同:“行气”是体现“生命节奏”的、有把握的“气”的表达与抒发,而“有气”则未必。它们有一个“过程上的不同”。就好比超过一圈的赛跑选手于落后者在现象上是相似的,但毕竟不同那样。----这也是“若不经意”与无所用心;“无为”与无赖;“大智若愚”与头脑简单的不同。            至于“初学者认认真真一点不分心的写完一幅字或画”也未必就能气脉相通。那还有个“解读转换”的过程。----作者本人可以看到的“行气”读者未必就能体会到。所以,我们才会说,我们只能在“共性”中表达“个性”;“有无相生”、“矛盾统一”、“相反相成”而已。            03.11.13
又:说到楷书的“行气”,我想那基本应该是属于墨法的范畴。古人说“纷披老笔”,指的就是“笔”与“墨”、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笔画联接-----所谓“披”----则“行笔”易通畅而“墨气”易不足(因为这容易关注于线条笔画的局部而忽视作品的整体抽象关系);笔画断开------所谓“纷”-----则易表现墨气而笔气又难联接通贯。所以“笔断意连”才那么难能可贵。所以古人说杨凝式的小楷(如《韭花帖》)“望望然有狂草之象”或者说怀素的狂草(如《自叙帖》)“飞动中有浑穆之意”正是说明了这种辩证关系。                   03.11.14
金的儿: 如我见一作品从第一个字到第六个总六个,字字相连,字与字相连时用连丝或断丝,在字的墨色上从浓到淡,字体结构不一,可谓气通否?
答:我上面好像说过,仅仅从形相上看是很难准确体会“行气”的。语言更是很难说清楚我们事实上能够感受到的节奏关系。如果从形式结果上“反证”过程,那就容易“执相”、“认死理”、“按图索骥”、“言语道断”。会闹“空中说空”的笑话。艺术的创作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生命释放过程”。因为“完整”,就会有一些表现出来的形式“逸出”作者的主观意识之外,也会给读者留下“误读”的可能。所以,才会有“作品”与“文本”有所不同的理论(据说作者创作出的仅仅是“文本”而只有读者参与理解后的艺术品才是“作品”)。也才会有“怀素自言初不知”、“得鱼忘筌”、等等说法。这其实说起来也不玄,比如我们就说不出自己昨晚是先脱的是哪一只鞋,虽然那确实是我们的生命过程。我们提出一些衡量艺术品的标准,仅仅是给我们一些作为参照的尺度。当然也就不能像寓言中的那个人一样,非得拿把尺子才能买到合适的鞋子吧。                03.11.14



 楼主| 发表于 2003-11-16 17:33:14 | 显示全部楼层

答网友"金的儿''关于"行气''的问答------------徐飞

下面是"金的儿''在“书法江湖”上发来的网上短信:
消息来自金的儿,发送给您的时间:2003/11/15 08:32pm
消息标题:您好
关于行气的帖子我已连系过了还不知后果   (注)
想请教老人体力不足,为何会在书画中行气中断。表现或表露为那几方面请举几个例说明。你的书画理论很高呀那里学的我是讲不出个具体来
我整理了你的言论发了报成铅字了

注:因为我在回答"金的儿"的问题帖之后的第二天此帖就被谁删除了,所以我本人再次把此帖整理发表.在此谢谢"金的儿"网友的提问!!!
 楼主| 发表于 2003-11-16 17:34:19 | 显示全部楼层

答网友"金的儿''关于"行气''的问答------------徐飞


下面引用由徐飞在 2003/11/15 10:08pm 发表的内容:
下面是"金的儿''发来的网上短信:
消息来自金的儿,发送给您的时间:2003/11/15 08:32pm
消息标题:您好
关于行气的帖子我已连系过了还不知后果   (注)
...



答:谢谢你的关照!!!
任何人人体力不足,都会"力不从心",想写出的笔画(比如长短\粗细\转折柔纫性和力度等等)写不出来.也就是米黼所说的:"晚年力过,全无气骨".例如林散之九十岁左右的作品往往比较"畏缩",不象其八十岁左右时那么"奔放",长线条出现得很少.米黼本人晚年的字也是有"苍老"的感觉,也就是线条哆嗦\不太"爽利"等.于是,笔不足,墨来凑,所以体力不足者(如老年人\病人\残疾人等)就回容易使笔下出现"用墨"从而增加作品的"厚度"----所以如果我们过早强调"厚度"就会使作品出现老态,成为"求脱太早"的例证之一.当然,正常的年龄变化所带来的笔性不同只要在作品的形式节奏上有所修正调整就能使作品出现不同于以往的气象而"创新",这又是另外的话题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5-5 05:12 , Processed in 0.13275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