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156|回复: 3

[转帖][原创]林散之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8-29 18:4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林散之论

   林散之是幸运的,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书坛可以说是林散之的年代。从中国到日本,人们对先生的崇拜达到了顶点,林先生可谓不朽了!他的艺术是多元的,留给后人的是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然而我们从中亦可以获得不少启发和深思。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一下。
一、行者
   纵观林先生的一生。为了艺术,可以说历尽艰辛。在他心中,艺术是至高无尚的。为了艺术,他可以放弃优厚的待遇,离开老母和妻子,远行海上,去拜会心仪已久的黄宾虹先生。黄先生乃海内名宿得之点化,实在是平常人难以想象的。从黄先生处散老学到了笔法和墨法。且黄先生还告诫他师古人的同时还要师造化和山水。从黄处归来,即开始了。一生中的第一次游历“挟一册一囊”而作万里行,历尽崎岖,备尝艰苦……遍经晋、陕、蜀、湘、鄂、赣、皖七省诸名山大川,历时一年多。行程一万八千余里,得画稿八百余幅,成诗二百余首(《中国书法》李秋水《墨水三千斛,青山一万重》)。这段长途游历,对先生后来的艺术生涯,起到了不少的作用。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林先生后来书画作品的格调高古,或许源于此。
   林先生一生勤奋,有了上述的经历,他尚不满足,摹碑临帖为日课,遍临汉碑以及传世的著名行楷书。六十岁以后始作草书。有了汉碑及行、楷书的积淀,大大夯实了草书牢固的基础。使得草书有以大成。
二、天时、地利、人和
   林先生生前曾供职于南京书画院。南京为六朝古都,又有着深厚的江浙文化。这里云集了胡小石,高二适等书画名宿,文人之间大范围的相互薰陶,相互感发,使先生的书法占尽了地利之优。林先生那一代人国学修为很深,文化底蕴比其后来人不知要强多少倍,书法靠什么?正如沙孟海先生所说,最后纯属学问的较量。林先生有几千首诗名世,而以一艺名家,已经不足为奇了。
   林先生得以成大名的另一个原因与他所处的特殊年代有关。中国的书法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可以说是颓废时期,那年月打倒一切,砸烂一切。别说是书法,就是当时的中国文化恐怕已经出现了断层。人们谁还有心搞这些东西,谁还敢搞呢?笔庄只为适合一些实际需要制一些简单的能抄写大字报的毛笔。纸庄停业了,墨作坊不生产了。字帖就那么几样,不是毛主席的自书诗词,就是为工农兵服务的几本简化字帖。七十年代末中国的一切走向正轨后,许多年轻人拿起毛笔时,感到这东西竟是这样新奇而又是何等的陌生。这时人们对书法的理解还限于表面,或许肤浅得很。而林先生此时脱颖而出,他那底气十足,气势磅礴而连绵的草书对当时落后而沉寂的中国书坛来说简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当时,先生的草书独领风骚,远超世人。推崇林先生乃当时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最主要的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当时东邻日本书坛对林先生欣赏有嘉,一些书道代表团频频来访,到中国后直言不讳都争着想见林先生,曾闹出这样个笑话:当时文化部的一位官员赔同日本友人时,对方问起林先生,这位官员竟不知林散之为何许人也。后来有关方面逐渐引起重视。这是有增国威的事。当时文化界的郭沫若:艺术届的赵朴初,启功等先生推波助澜林先生水到渠成而成其大名。
   我们中国人有一个毛病:只要有一个人说你是茄子,众人马上都会拥上来往你身上涂紫(宋丹丹语)另外,即成定格的东西,假如错了,时间长了谁也不想站出来给予纠正。原因极简单,这里涉及的方方面面太多,一个人提出来反对意见也无稽。于是,况且在当时人们所看到的只能是那个样子。人们对书法究竟好与坏的认识尚在朦胧状态。恰好当时还正处于造神年代的末期,就这样,林先生被推上了“当代草圣”的宝座。对中国当代书坛是幸事,因为几千年来书坛只有草圣张芝,书圣王羲之二人,我们这个时代又能出现草圣,不光时代,连每个人都跟着沾光,跟着荣幸!
    然而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回过头来再审视林先生的作品。我到觉得林先生真的当不起“当代草圣”的称号,甚至连“大师”亦当不起。同道们一定会笑我自不量力,你有什么资格对已经作古的林先生说三道四?我真是对林先生好崇拜,但崇拜归崇拜,说假话不但会欺骗世人更欺骗九泉之下的林先生,先生生前耿直得很,最反对说假话的人,如真是这样也玷污了先生一世英名。更何况西哲云: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我喜欢林先生的艺术,也喜欢先生对艺术的那种忘我的敬业精神。可我更喜欢安徒生笔下的小男孩,他能一语道破皇帝新装的真相——佩服!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论说一下林先生的书法。
三、成败均在于长锋羊毫
    我足不出户,无缘见到林先生作书,从多方面资料中得悉他作书平腕竖笔,悉取中锋。是继张旭之后中锋作草的又一大成者。作书最喜用长锋羊毫,还亲自设计了一种“鹤颈笔”。这种笔流传至今,使用者仍不乏其人。用长锋羊毫作草林先生或许是始作俑者,然而林先生成功于长锋羊毫,吃亏或许也在这长锋羊毫上。
    我们从先生的传世作品中可以看出:七十年代后期,林先生的草书面貌形成,并臻化境。这一时期,先生用长锋羊毫创作了大量的草书作品,形式多样:条幅,对联,横幅,长卷等,这类作品中自身比较能列入精品的是对联。横幅强于条幅。如九十二岁创作的对联“不俗真君子,多情是女郎”(图一)草书;七O年的草书对联“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图二),七八年的草书联“名花未落如相待,佳客能来不费招”(图三),八O年的草书对联“欲上青天揽日月,吾将此地巢云松”(图四),横幅中如七九年的草书“论画二首(图五),七三年的草书册页(图六)等。这类作品即有个人风格,而不不温不火如山林高土,仙风道骨。我还有一个想法,林先生的创作中最好的就是对联不只是草书,行书和隶书中亦有佳联问世,如五二年的隶书联“罗浮括苍神仙所宅,图书金石作述出林。”(图七)“六二年所作的”世大同兼师博爱,人间郅治选贤举能。”(图八)隶书联以及六一年所书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我志欲方我行欲圆”(图九)行书联,这些可谓林先生的代表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林先生的行书,隶书似乎比草书略强一些,可惜先生志趣没有放在这些上,所以传世的佳品不多,实在是遗憾!
    草书对联的创作古已有之,能和林先生匹敌者不多,而先生最钟情的草书条幅精品却极少,不是线条拖沓,就是呈直线拖长的类似木棍子状的长画过多,这些均给人以直、硬的感觉。牵丝过重如七六年创作的“唐许御史论怀素草草书”(图十),七五年创作的王安石乌塘诗(图十一),七三年创作的“李白诗早发白帝城”(图十二)这里的“山、帝、声”三个字中有四条长线碰在一起给人极不舒服的感觉。
     林先生的草书创作是以竖势取胜,笔法上可以说是取自张旭和董其昌。但是在线的处理上与二公相似,一味中锋显得单调而少变化。并没有彻底摆脱张旭《古诗四帖》(图十三)和董其昌草书杜诗三首(图十四)的窠臼。与二者或许还有一段距离。林先生的草书除上面我说的线的变化单一外,线条的质量亦不高,拖沓冗长,个别字的草法不准甚至有误,这些都影响先生草书的艺术效果。初看先生的作品虽大气磅礴,然后细一端相乏味,不耐看,给人以欠自,然略有俗气的感觉。
    书法作品的好与坏,不能光听别人如何去说。说你是大师不好使。把你的代表作品与古代大师的代表作品放在一起比比,从线条到结字再到章法和气韵,看后优劣自然分明。林先生的作品和王羲之,米芾、王铎、张瑞图等人的作品放在一起不输的是气势,章法。但线条,结字上不必我说明眼人自知,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我有一个谬论:古往今来能称得上大师的,看其在艺术上的开创性的同时,还要看传世精品的多少。如果用后者来衡量张旭不如怀素,而怀素又不如王羲之,米芾、张瑞图和王铎。而林先生的作品前面被我列为精品的是他自己的作品相比较,能拿出和张旭、怀素相比肩的根本没有。所以,我始终认为林散之是大家,离大师尚有一段距离。究其原因,主要在先生所使用的工具——长锋羊毫。
    长锋羊毫这种笔优点是聚墨多,能表达线条的厚重感,但极软,难于驾驭,写出的字来线条单一,更难于象狼毫那样来表现笔画的细微精到处的变化。而林先生的线和古代大师们比就是缺少这些精微的变化,给人以闷的感觉,线条不透落。
再有,我觉得林先生这代人如何孟海,王蘧常,卫俊秀,赵冷月辈,都不太强调技法的锤炼。从他们传世作品中看,都缺少一定的法。在法不到位的情况下过于强调情趣和性灵,至使作品显得过于苍白。
四、由林先生书法想到的。
    林先生这代人的艺术水准或许与他所处的时代有关,当时出版物少得可怜,而印刷技术又很差,故宫、博物馆的藏品又不对外展出,所见实在有限。即使是文物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等几家所出的历代碑贴选,在当时虽然印刷草好的;但离真迹太远。那像现在,要想买彩印精品碑贴,骑快马都撵不上形势。他们所见到的实在逊于今天的书法爱好者。再加上他们在有生之年都被推上了空前的高度,我虽不说其“乐不思蜀”但也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和来楚生先生比林散之辈生前还到幸运。可今天看来这亦或是他们的悲哀。只能顾后,而不瞻前,只知道与同时代人相比较,被人们的赞誉声所迷惑,而没有把自己放在历史的直角坐标系中去比较。也就只能做没有老虎的山大王。结果是瞬间的繁华,只能满足一时虚荣心的需求,各领风骚三两天。写到这里我到为林先生心生一丝悲凉,他虽然显赫的带着“当代草圣”的桂冠快慰而去,然而历史是公正无情的,先生在冥冥中如遇到王羲之,张旭、怀素、米芾、张瑞图、王铎辈不知会有什么感想呢?
    我的话或许说的过于苛刻,不过和我们这代人比,林先生还毕竟幸运的多了,没有经过评委会的层层筛选,而直接一跃成为当代草圣,真是不可思议。十年前我曾说过“大师不是评委会评出来的,林老爷子的作品评委评不评都好!”看来当时我也说差了,林先生的作品现在拿到“兰亭奖”,国展去评也未必获奖或入选。
原因是:中国书法从七十年代末的回归走道今天已有二十几年的历史了,从全民族的参与人数来看,的确是盛况空前,可就其发展趋势看却不尽如人意。中国书协为推动书法事业的发展,举办了“全国展”、“中青展”、以及各单项展,近来又推出了“兰亭奖”。为做到公平、公整、透明。产生了所谓的“评审委员会”。虽然评委克尽职守,评出的作品人们却始终有批评意见。什么原因呢?这正是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评委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在什么宗旨下去评作品。评的尺度是什么?这个尺度是评委会 集体来制定,还是由凌驾于评委会之上的某个人来定。如果是后者,那评出来的作品肯定是带有个人色彩或局限性的,道理很简单,如果每个笼子里圈的都是老鳖,评委们如何从中抓出狮子和猛虎来呢?
    中国书法发展到了今天,不能说存在着少许悲哀,首先说书法界至今还存在着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就拿新一届中国书协的几个副主席来说吧,聂成文先生、旭宇先生、何应辉先生、林岫女士是名副其实的书法名家,朱关田先生是专业的书法研究生,除此几人,余者的字和国家级展览的入选者比,谁都不说,让他们自己评良心说话,谁优?不过这并不重要,有些做组织工作的人不一定非专业化,但你写不好没关系,你应当真的懂得书法,或应当知道你是为书法家和广大书法爱好者服务的 ,你代表的是你所领导的书坛而不是你自己,评选时你的观点应是多元而兼容的,不应存在丝毫个人偏见,比如首届兰亭奖的评选,获奖入选作品之中楷、隶书过多,而行草书相对以前的展览比数量相对下降,各大舆论媒体对此展炒的沸沸扬扬,到最后评出的 作品简直不如国展,或许是新人展的水平。实在令人可笑。
更荒唐的是第二届行草展的评选,几乎都是北京的评委。7月6日北京的“非典”早已不复存在了,为何不多吸收一些外地的评委,难道 说他们对“非典”还心有余悸吗?不太可能吧,而这些评委的 选定是集体通过还是个人圈定的,如果真的后者中国书协可以取消各大展览了。展览办成某个人发泄个人私愤的场地,还有什么意义呢?
    中国书协的决策人们,你们的一举一动,都将决定着中国书法今后的命运是前进还是后退?百年后,你在书法史上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话好象扯远了,又说回来,能不能学学林散之先生,他生前不太以书家自居,连死后墓碑上只刻了“诗人林散之之墓”。林先生或许以看到了自己书法中的问题,或许不待改进,生命就已经走到了尽头。这也许是林老先生明智处,后人从他的几千首诗和数千幅书画作品中看到了一个勤奋伟大的林散之;虽不能以大师、草圣传世,但他却为后人留下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让人去评说。
    上面均是我出自肺腑之言,都只是就事论事,没有针对哪个人的意思,如果你非要对号入座,那就是你想象丰富了!
(林散之已逝世多年来,对于林老的一生我充满了敬意,在特殊的时代背影下他所取得的历史功绩是有目共睹的,这一点是谁也不能抹杀的。我也决不是以咬名人来抬高自己的无聊之人,但通过事情看本质,林老是中国特殊背景下的典型人物,对他的剖析或许能对当前书法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积极推动作用。林老泉下有知,我想会宽恕后辈之不敬!
这篇文章还没有完全成形,希望广大网友狠批。)
      
老日于青云草堂

发表于 2003-8-31 21:24:5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原创]林散之论

之南先生说了些心里话.
发表于 2003-9-12 18: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原创]林散之论

见仁见智!
发表于 2003-10-14 10:58:5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原创]林散之论

言之有物,但不免偏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5-16 03:36 , Processed in 0.12808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