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647|回复: 0

邓石如篆书条屏浅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23 21: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邓石如篆书条屏浅析
邓石如 [1743—1805]安徽怀宁人。精于书法篆刻,善诗文。书法四体皆工,尤以篆书成就最高,是我国清代中叶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极富创新精神的书法篆刻大师。
邓石如书法之深广,可从其篆书渊源的自叙中可见一斑。他说:“余初以少温为归,久而审其利病,于是以《国山》石刻,《天发神谶》文,《三公山》碑作其气,《开母石阙》致其朴,《之罘》28字端其神,《石鼓文》畅其致,彝器款识尽其变,汉人碑额博其体,举秦汉之际零碑断碣靡不悉究,闭户十年不敢是也。”
他的篆书一扫清前期瘦骨柴立的造形,表现出“茂密浑劲,苍古奇伟,雅健妙丽”的特色。邓石如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他不谨守一家门庭,而是遍取古今之长。他“所见博,所临多,熟古今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尽得于目,尽存于心,尽应于手。如蜂采花,酝酿久之,变化纵横,自能成效。”
邓石如篆书六条屏《白氏草堂记》,12行91字,是其逝世前一年的作品。我们可从这一代表作的欣赏中,得到多样对立的美感。作品端庄见洒脱,遒劲呈婀娜。可谓“谨严而流畅,恢宏而秀逸,坚实而疏宕,丰厚而空灵。”
邓石如的篆书条屏学习,我们是这样把握三个特点的:
第一,方与圆
笔法多变是邓石如篆书的一大特点。条屏中运用较多的是方笔和圆笔。方为刚,圆显柔,刚柔相济,才能相得益彰。邓石如善用他那柔韧而易于起倒的长锋羊毫和娴熟的技巧,方圆并用,大大的丰富了篆书的用笔。
“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入圆时觉更方。”他以隶作篆,提按起倒,极尽变化。把“方”与“圆”这对矛盾惜调得恰到好处,使刚与柔统一在一个整体之中,线条紧涩厚重,浑雄苍茫,已臻化境。
圆笔用逆锋入笔,向右行笔,至画末端,稍加驻笔,即提笔回收,得浑厚朴茂之致而无力怯之病。如“高”“蒙”“实”等字。
方笔用中锋逆入,杂锋铺毫,至画末端,戛然而止,猝提笔管,辄成方笔,得斩钉截铁果敢之力,而无折木之弊。如“层”“奇”“盖”等字。
这两种笔法极尽变化,或起方收方,或起方收圆,或起圆收方。有的似方实圆,有的似圆又方,方圆兼施,变化莫测,不可端倪。
第二,齐与不齐
邓石如篆书与李斯,李阳冰篆书相比较,字形虽属长形,但他刚劲杂婀娜,在垂脚处理上更有特色,使人能于不齐中见齐,参差中见平稳。
长脚曳尾,是独具匠心的地方,在这里他运用了多种处理方法:
1.双垂脚,采用对称者齐平,如“高”“空”;非对称者一般左短右长,如“人”“如”。
2.三垂脚,对称者齐,余等长,如“不”“南”;非对称采用梯形,如“老”。
3.四垂脚及以上,采用两级方法,如“大”“北”;三级方法如“修”;采取多级多样的方式,以求统一,并于统一中求变化。
第三,疏与密
孙过庭“书谱”云:“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以隶书“精而密”的方法作篆书,达到“婉而通”的艺术效果,是邓石如此条屏字体结构的重要特征。
书法艺术就其直观来看,即是通过墨线或墨块对空间进行分割的艺术。邓石如“计白当黑”的艺术主张,把“笔不到而意到”的道理具体化并向前推进了一步。“疏处可以跑马,密处不使通风”的理论,在条屏的篆书结构和布白中相生相让。我们看到:
1.有垂则疏,无垂则密。
2.画少者则疏,画多者则密。
3.缩者密,伸者疏。
4.有垂脚者上密下疏。
5.平脚者下密上疏。
6.左垂右平者则左疏右密。
7.左平右垂者则左密右疏。
字字须有紧密处,亦须有疏放处。紧则不致松懈,疏则绰有余地。这就加强了“分明”的效果,使得全篇章法光芒灿烂。我们从疏处不觉其空虚,而是有物有景;密处并非使人感到窒息,而有立锥之地。总之,邓石如通过“疏与密”的配置,巧妙地把矛盾的双方统一到一个整体中,因而其篆书凝练团结,坚实浑厚,但至空白处则垂脚曳尾,极尽遒劲婀娜,诙谐流畅之致,从而形成疏宕与坚实,空灵而又不失丰厚的对立的多样美感。
由上分析,邓石如已经把几百年的作篆方法推倒,而另用一种凝练舒畅之笔写之,蔚然自成一家。
                        于澹安斋                          3515635157
4ab58584020009wq_1179925911.jpg
4ab58584020009wr_1179925945.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11-23 08:06 , Processed in 0.87586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