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抱一斋主

《抱一斋书话》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3-5-13 10: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抱一斋书话》

[这个贴子最后由书法在线在 2003/05/24 08:33pm 第 1 次编辑]

25、书之中和
     胡小石《书艺略论》:“凡用笔作出之线条,必须有血肉,有感情。易言之,即须有丰富之弹力,刚而非石,柔而非泥。”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吾意此即“中和”之理想也。
     胡氏所谓“刚而非石,柔而非泥”者,审美之感受,兼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而言之,大抵须骨肉相称也,刚而非石,欲其有肉也,柔而非泥,欲其有骨也,骨者,笔也,肉者,墨与水也,故书,须有笔有墨有水,苏轼《论书》谓:“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玉燕楼书法.肉法》云:“字之肉系乎毫之肥瘦,手之轻重也,然尤视乎水与墨。水淫则肉散,水啬则肉枯,墨浓则肉痴,墨淡则肉瘠。粗则肉滞,积则肉凝。”是以书之骨肉,系于笔、墨、水三者之运用。黄庭坚评李建中书曰:“李西台书,出类拔萃,肥而不剩肉,如世间美女,丰肌而神气清秀者也。”则骨肉之说,亦以人评书之故技欤?肥不剩肉,瘦不露骨,亦人之中和也。
     苏渊雷《易通》:“中为大德,无间天人。”又曰:“盖中者,即近世学者所称均衡与轨迹之理也。音乐有抑扬,运动有韵律,自然循机械之法则,社会有安定之秩序,要皆各有所谓‘中’者以调节之。”
       “中”者,吾国国民之深层心理也,其为吾国人文精神之主要内容,乃数千年积淀之结果。《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记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予之“阴阳交济”之说,亦欲兼执两端以致其中也。

 楼主| 发表于 2003-5-13 11:5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抱一斋书话》

[这个贴子最后由书法在线在 2003/05/24 08:33pm 第 1 次编辑]

26、单苞双苞
     予近日执笔,单苞、双苞二法兼用,予执笔如此者,非考证之结果,乃近日之体验,它日,诸君子有证其为非者,若其言足征,予将从善焉!
     单苞之法,据云苏轼用之,前数日,孙晓云先生签名售书,于中国书法家网站论坛发图一帧,予得以窥其执笔,坐书,以单苞之法执笔也,此吾所见者,若双苞,晓云先生或亦用之,仆无由得见也。仆窃仿之,不能如意,何则?掌不能虚,如枢不转,故不自由。窃以为原因有二:一则,予之笔,笔管过粗,故掌不虚,掌不虚,则不能运动;二则,角度使然,乃稍回腕,笔管在左,略感适意,然亦不若双苞之自由耳!及立书,仍单苞执之,以三指捻管,无不如意,乃大得之:单苞坐书,须稍回腕,双苞坐书,则无须回腕,立书,则单苞之法,甚得意耳!
     要之,吾之执法,亦非定则。执之法,“勿使拘挛”,使使掌虚而宽,俾掌指肘腕皆可运转,则何施而不可也?
 楼主| 发表于 2003-5-13 11:5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抱一斋书话》

[这个贴子最后由书法在线在 2003/05/24 08:34pm 第 1 次编辑]

27、意在笔前
     仆尝云:“梁实秋《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以艺术品为人为之物,以‘艺术’为‘不自然’之事,仆甚赞同,往者予读陈振濂先生之言论,亦主此说。书兼技道,乃书家合目的之创造,故云‘效果自然’可也,云‘自然书写’则非矣!”
        某日,与友言此,友以为非,曰:古人何尝言创作?创作云者,今人矫揉造作之所为耳!
     仆曰:不然,王羲之《题〈笔阵图〉后》:“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型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窃以为此即“创作意识”,今人虽以此文非羲之所为,然终究古人之文也。予以为此文所谓“意在笔前”者,乃整体言之,非为一字而发也。若孙过庭所谓“一点为一字之规,一字为一篇之准”,亦须先行思索,方能如意,则其有“创作意识”必矣!且孔子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岂独书哉?
     言毕,友乃默然。
 楼主| 发表于 2003-5-13 12: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抱一斋书话》

[这个贴子最后由书法在线在 2003/05/24 08:35pm 第 1 次编辑]

28、线条基元
     旅德周君师道先生,斯图加特大学工程博士也,尝拒高薪返国,服务中华,历任要职,后以中德合作事返德。精隶书,稿书入能品。尝著德文书学讲义,谦名《初阶》,探中华古艺之精奥,以其判物析理之精确,遂令居德日韩书家望之气怯,于民族文化之弘扬,不为无助也!癸未与余往还,以《关于线条动感和笔毫变形——书坛边缘思考二题》见寄,首倡“线元”说,于笔法分析之学最为洞见,惜此文触及名家之成见,致成国内大刊发表之忌讳,愚见,此亦陋习之一种也。“线元”说之核心,乃以“线条”为有“动感”之不动之物,以为线条之动感,实籍“线元”之积累生成之,如电影之动作然。所谓“线元”者,笔纸相接之际,柔翰授墨于纸之瞬间,纸面产生之“墨迹点”也,先生以是为线条生成之基元,谓之线元①,且断言“线元”为形式分析之最终单位,言之有据,勘破笔法妙谛,足解历代用笔之惑,功莫大焉!韩性《书则》云:“盖书者,聚一以成形”,若“线元”者,或即“一”之谓欤?
     先生尝以“线元”之观点析历代笔法而为三,一曰“事故防范型笔法”,沈尹默所谓“中锋浅毫”者也;一曰“事故消解型笔法”,孙晓云所谓“旋笔走毫”者也;三曰“事故正常型笔法”,时人不避塌锋、散锋之丑怪,以笔根皴出线条者也。先生所谓事故防范与事故消解者,控笔以防范、消解塌锋、散锋之意外,期于纵敛自如,以使笔毫随时得以恢复锥体,八面可用之状态也。以上诸说之理论前提,为“笔毫变形,乃有笔法生”,此则蔡伯喈之旧说,“笔软则奇怪生焉”之今解也。其析理之精微,余所仅见。癸未三月廿四日,兆彬记。
     ①、彬按:先生尝言:“线元”原定名“笔触元”或“笔迹元”,所以名为“笔触元”者,意在避免“抽象几何化”,保其直观具体性;名“笔迹元”者,意在架一跨入“笔迹学”之桥梁,俾未来“中国笔迹学”亦据此以为“笔迹心理分析基元”。


 楼主| 发表于 2003-5-13 12: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抱一斋书话》

[这个贴子最后由书法在线在 2003/05/24 08:35pm 第 1 次编辑]

29、节节换笔
     某日,仆于中国书法网见“节节换笔”一题①,以为甲骨文字之线条皆为直线,其用笔一如以木板搭建房屋,笔笔断而后起,故名其搭接处为“节”,且以“节节换笔”概括其笔法,笔笔断而后起,则“调锋”以前之事也。自甲骨至于大篆,直线减而曲线增,始有“调锋”之法,至于小篆,曲线益增,此法仍断续存焉!隶变之际,复变曲为直,“节节换笔”之法得以复兴,隶字之提笔暗揭,实亦此法,其后魏晋楷书,稿草今草之中,此法犹存,此后则日益弱化,至于有元一代,乃几至于无。
     “节节换笔”之概念,为包世臣《艺舟双楫》论草书时已经提出,“(草书)节节换笔,笔心皆行画中,与真书无异。”又云,“行草之笔多环转,若信笔为之,则转卸皆成偏锋,故须取势转换笔心。”
         又包世臣《答熙载九问》:
     “问:‘每作一波,常三过笔,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先生每举此语以示学者。而细玩古帖,颇不尽然。既观先生作字,又多直来直去。二法是同是异?’
        ‘学书如学拳。学拳者,身法、步法、手法,扭筋对骨,出手起脚,必极筋所能至,使之内气通而外劲出。予所以谓临摹古帖,笔画地步必比帖肥长过半,乃尽其势而传其意也。至学拳已成,真气养组足,其骨节节可转,其筋条条皆直,虽对强敌,可以一指取之于分寸之间,若无事者。书家自运之道亦如是矣。盖其直来直去,已备过折收缩之用。观者见其落笔如飞,不复察笔先之故,即书者亦不自觉也。若径以直来直去为法,不从事于支积节累,则大谬矣。’”
         网上讨论,与包氏所云大同小异。此帖一出,聪敏之士遂注目焉,其论则以旅德周师道氏为最精。周氏云:所谓“节”者,乃发力加速或变向之处,所谓“换”者,乃“随机调整笔毫丛体,以使其大体恢复锥形初态,适应加速变向需要之控制”也,若其关键,则在行笔之际“笔毫丛体”随机大变形问题及书者运笔之“加速度”②问题,兼及“改变速度值”与“变方向”二者。周氏为工程博士,以“随机动力学”与“随机控制”之理论考察一管柔翰之运动规律,为其本职,故析理精微,一时无俩,较之时人以“刚体运动学”③析笔法者,不啻为天壤之别也。
     愚见:控笔诸法,若“节节换笔”、“调锋”、“中锋浅毫”、“旋管走毫”诸种,其旨归皆在操纵笔毫柔体,期于可纵可敛,收放自如,使辅毫环转,八面皆应。若师道者,以"随机动力学"析之,可谓得其管键矣!
     ①、彬按:发帖者自署“蕉雨轩主人”,特此注明。
     ②、彬按:在下曾就“加速度”就教于先生,先生云:加速度为单位时间内速度之变化,而速度为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或方向之变化。故“加速度”为单位时间物体位移或方向之变化率(变化之变化,变化进行之速度:率。“变化率”为把握描述物体动力学性质之关键所在:越变越快,谓加速度为正,即变率(变化率)为正;减慢,谓加速度为负(称负加速),即变率(变化率)为负。特此注明。
     ③、彬按:在下曾就“刚体运动学”一问题就教于师道先生,先生云:“普通物理学(大专水平)概分力学、电学、热学、光学诸种。力学分‘静力学’(研究不动物体的各部分间作用力分布及其分析)、‘运动学’(研究物体运动的形式如平移,转动等及其组合)、‘动力学’(研究物体间相互作用力和物体受力后之运动性质)三大领域。其中‘刚体运动学’将物体假设为绝不变形的物体来研究;‘动力学’研究物体间相互作用力和物体受力后之运动性质,此乃‘运动学’不研究者。动力学的核心概念为力(作用力)以及力对物体产生之加速度。”
     (因在下于物理学属于门外汉,转述或有曲解处,故文责自负,特此说明。)

发表于 2003-5-14 07:4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抱一斋书话》

先生有开创之功,从此书论多了一种形式。
发表于 2003-5-14 09:5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抱一斋书话》

下面引用由刘正成2003/05/12 09:51pm 发表的内容:
好文章!
老眼昏花,随手挑了几则一读,精采。
黄惇先生讲笔法线条说,颇合我心。
文言干净,利落,少咬文嚼字之嫌,读来痛快。
...
院长说得对
发表于 2003-5-15 08:2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抱一斋书话》

似乎有点别扭
 楼主| 发表于 2003-5-15 12:5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抱一斋书话》

下面引用由老古董2003/05/15 08:29am 发表的内容:
似乎有点别扭
采用部分欧化句式的做法,是借鉴梁启超的文体。
 楼主| 发表于 2003-5-16 17:5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抱一斋书话》

[这个贴子最后由书法在线在 2003/05/24 08:37pm 第 1 次编辑]

30、锋之八面
    子虚先生与乌有先生笔会之际,亡事公在焉!
    子虚先生言与乌有先生曰:“世人皆谓锋有八面,子知之乎?”
         乌有先生曰:“八面者,岂上、下、左、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之谓乎?”
         子虚曰:“子试解之!”
        乌有曰:“予以三字一图析之,一曰‘井’字,一曰‘米’字,一曰‘永’字,一曰正方之图,子试听之。“
        “若‘井’字者,上古授田之制也。贾逵曰:‘山林之地,九夫为度,九度而当一井’,古者画田为井而以其中百亩为公田,周边八为私田。今笔立于‘井’字之中心,其外有八:上、下、左、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此笔之八面也,上之与下、左之与右、左上之于右下、右上之于左下,此相反者也,左上至上、上至右上、右上至右、右至右下、右下至下、下至左下、左下至左,此相邻者也。相反者多用翻笔,故其迹方;相邻者多用转笔,故其迹圆,此常规也,然亦不可划一,相反相邻,皆可翻转并用,则其迹有方有圆,变化万端,不可一概论之也。要之,翻与转者,皆换面以期于八面皆尽其用也,此不可不知。”
         “若‘米’字者,九宫之法也,古人临摹,皆以九宫格蒙之,或即此意。今笔立于‘米’字之中心,则笔画挽结处也。自挽结处及于周边,则八画放射,亦上、下、左、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八面也,其说仿‘井’字。”
         “若‘永’字者,八法也,侧者,左上至于右下,则用笔之右下;勒者,左至于右,则用笔之右面;努者,上至于下,则用笔之下面;趯者,右下至于左上,则用笔之左上;策者,左下至于右上,则用笔之右上;掠者,右上至于左下,则用笔之左下,啄者,亦右上至于左下,故亦用笔之左下,磔者,左上至于右下,则用笔之右下。此其大概也,然不可拘泥,须知‘辅毫旋转’之际,上面可以演为左上右上,左上可以演为左面上面,其余仿此,故不可泥。”
         “若正方之图,有中边及对角线之分,不画则为框,画之,则米格线也,其说,类‘米’字。”
          子虚先生曰:“唯,唯,予知之矣!”
        亡事公曰:“不然,若笔锋者,何止八面?千面万面也。予为二子析之。笔之体,圆锥也,圆锥之轮廓,圆也,二子已知之矣!今以几何之定律析之。几何学之定律,圆之内接多边形之边愈多,愈近乎圆,多而之于无穷,则亦圆也。吾以一边为笔之一面,则锋有千面万面,何止八面?若其用,则旋转为用,锥体各面俱尽其用矣!况毫锥书写之际,又时时偏离锥形理想之形状乎!凡得笔而书者,毫锥在书写之际弹性变形亦弹性恢复,可得各面锋出。不得笔而书者,毫锥书写之际则变形至于散塌,乃如拖把扫帚,此躏笔‘书法’耳,安得与言出锋精奥耶?”
          言罢,亡事公默然。
      子虚乌有二先生起,避席而对曰:“先生启予!”
          二三子乃饮酒作乐,时暮已深,天地悄然。
     (注:此说亦猜测也,以无论证,故托名子虚乌有以言之。诸君发为一笑可也,莫信莫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5-19 02:29 , Processed in 0.17047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