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217|回复: 32

宋代冊頁中的尺牘書法--------------朱惠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14 19:4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宋代冊頁中的尺牘書法--------------朱惠良

  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之宋代書法冊頁總數近四百件,這些冊頁以書寫之內容而論,可分為尺牘、詩、文、詞、賦、題贊、跋語與經典……等不同類別,其中數量最多者,首推尺牘類,蓋冊頁之形制大都較卷、軸為小,特別適用於裝裱篇幅不大的尺牘,本文擬以院藏宋代冊頁中佔大多數之尺牘書法為中心,探討此類書法作品之背景、發展與藝術表現。
一、尺牘概說
  在中國,用書信作為交往溝通之方式,可上溯至兩千五百年前之春秋戰國時代,當時文獻中記載有不少書信往返之事,如《左傳.昭公二五年》:「右師不敢對,受牒而退」(註 1)與《文選》「古詩一十九首之十七」:「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註 2)等,其中所謂「牒」與「書札」均指信函。「尺牘」一詞,最早出現於漢代,《漢書》記載:「漢遣單于書,以尺一牘,辭曰,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註 3)「尺一牘」即漢代詔書,因書於一尺一寸之書版上,故名,後省稱為「尺牘」。《史記》亦記曰:「緹縈通尺牘,父得以後寧」(註 4),緹縈之「尺牘」,即指其上書漢文帝,請求替父贖刑之文書。自兩漢而後,「尺牘」一詞逐漸成為公私文書之通稱,而人們為求變化也開始用「尺書」、「尺札」、「尺簡」、「尺翰」、「尺紙」、「尺素」、「尺鴻」、「尺鯉」等詞來稱呼書信。此外,稱呼私人信函,也用「書札」、「札翰」、「書疏」、「書問」、「簡」、「函」、「小柬」、「手簡」……等詞;而對公文書則有「章」、「奏」、「表」、「啟」、「牒」、「狀」、「劄子」、「箋奏」、「駁議」……等稱。本文為行文方便,採用「尺牘」一詞,代表以上所提及之所有公私信函。



註  1:王道焜.趙如源編,《左傳杜林合註》,卷四十一,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第一七一冊,頁797。右師為宋國樂大心,牒乃晉命宋輸粟之牒命。
註  2:蕭統選.李善註,《文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卷二十九,頁74。
註  3: 班固,《漢書.匈奴傳第六十四上》卷九十四上(臺北:鼎文書局,1986),頁3760。
註  4: 司馬遷,《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卷一○五(臺北:鼎文書局,1990),頁2817。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4 19:4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代冊頁中的尺牘書法--------------朱惠良

(一)尺牘之質材
  書寫尺牘所用之質材,因時代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在紙張未發明之前,書寫信函不是用竹簡,即是用木牘,偶爾亦用絲帛織物,此即先秦兩漢時期之所以用「簡」、「牘」、「札」、「牒」或「素」等名來稱呼書信。目前可以見到最早的書信原跡,為西元前三世紀初期寫於木牘上的兩封家書,二信出土於湖北江陵雲夢睡虎地之四號秦墓,信中提及秦統一六國時殲滅楚國之戰役,發信主旨在向家中索取衣服、布帛與錢等事物。(註 5)這兩封信用秦隸書寫,內容簡短,其形制、格式當可反映出此時期書信之一般情況。至於用絲帛書寫的尺牘,現存最早者為發現於敦煌的兩封縑帛信函,時間約為西元一世紀初期,發信人為駐山西之地方官員,他致書敦煌邊關某人,抱怨通信困難。兩信用漢隸書寫,內文篇幅較前述秦代尺牘為長,同時出土者尚有絲質信封,可一窺漢代尺牘形制。(註 6)紙張雖然於西漢時期即已出現,不過,由出土之西漢古紙殘片分析研究,知道西漢時期的造紙技術尚在起步階段,此時之紙張以敝絮舊麻製造,質地粗糙。待蔡倫(活動於西元2世紀初期)改良造紙技術,用樹皮及麻等生纖維為原料後,一直發展到漢末,紙的品質有了相當程度的改進,可供不同需求,製紙成本也大幅度降低。(註 7)然而,儘管紙張在漢代末期已相當普及,且漢代文獻記載中之尺牘數量亦甚多,但存留下來的漢代尺牘卻多屬竹、木質材。現存書寫於紙張上的尺牘,其年代最早只能溯到魏晉時代,也就是從魏晉開始,紙張漸取代竹簡、木牘及絲帛而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此後,作為書信用的紙張,更發展出各類不同質地、紋理、色澤、花樣的信箋,成為不僅實用且可供觀賞的文房至寶。本院收藏的宋代尺牘幾乎全為紙質,其中更有製作精美的花箋,可以想見收到如此信函,除文辭傳情達意之外,優美的書法與精緻的信箋更能收賞心悅目之效。
 
註  5: 此二信為西元一九七五年於湖北江陵雲夢睡虎地出土之四號秦墓中發現,書於二片木牘之上,正反面皆書,詳細說明參見《雲夢睡虎地秦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第二章隨葬器物,第一節簡牘概述,第二小節木牘部份。
註  6: 此二信為西元一九○八年史坦因於第二次敦煌探險時發現,保存情況良好,參見錢存訓,《中國古代書史》(香港:中文大學,1975),第六章帛書,第三節帛書的發現部份。
註  7: 一般認為紙是東漢時蔡倫所發明。然而考察文獻,知「紙」字在西漢時即已出現,而現存的古紙中,最早之年代亦是西漢,此即西元一九五七年於陝西灞橋西漢古墓中出土之古紙殘片。參見錢存訓,《中國古代書史》,第七章紙卷部份。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4 19:46:44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代冊頁中的尺牘書法--------------朱惠良

(二)尺牘之內容與結構
  尺牘之使用,主要為人際間思想、意見、感情與訊息之溝通交換,其內容形式由早期之簡略,逐漸發展為文辭優美,立意簡明,措辭得體,稱謂、行款、封緘、紙墨均極講究的一種專門文體。尺牘內容雖因人而異,然皆隨心、隨情、隨性、緣事而發,故晉陸機(西元261-303年)於〈文賦〉中謂:「函綿邈於尺素,吐滂沛乎寸心」。尺牘之行文或言簡意賅,或千言不盡,或旨明文暢,或委婉含蓄,或引經據典以論理,或吟詩煉句以抒情,讀之如見其人,如聞其語,是以在中國文學史中,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均為尺牘文體,如李陵(?-西元前74)〈答蘇武書〉、司馬遷(西元前145-86?)〈報任安書〉、嵇康(223-262)〈與山巨源絕交書〉、王維(699-759)〈山中與裴迪秀才書〉、蘇軾(1036-1101)〈乞校正陸贄奏議進御劄子〉、與林覺民(1885-1911)〈與妻訣別書〉……等,皆文情並茂,醞藉雋永,讀之令人不忍釋手。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4 19:4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代冊頁中的尺牘書法--------------朱惠良

  一般而言,尺牘之書寫形式結構發展到唐代已趨完備,其稱謂、問候、祝頌、述事、場合用語……種種,皆有明確嚴格之規定。宋承唐緒,其尺牘除內容更加生活化,用詞更加口語化外,結構無論繁簡均已成熟完整,現舉院藏宋代冊頁中繁式、簡式私人尺牘與公文尺牘各一例,以觀宋代尺牘之大略。繁式之私人尺牘書寫形式最完備者,至少包括九部份:具禮、稱謂、題稱、前介、本事、祝頌、結束、日期及署押。今以陸游(1125-1209)「致仲躬侍郎尺牘」(註 8)為例,將此九部份略加介紹,該牘全文如下:
游頓首再拜上啟。仲躬侍郎老兄台座。拜違言侍。又復累月。馳仰無俄頃忘。顧以野處窮僻。距京國不三驛。邈如萬里。雖聞號召登用。皆不能以時脩慶。惟有愧耳。東人流殍滿野。今距麥秋尚百日。奈何。如僕輩。既憂餓死。又畏剽劫。日夜凜凜。而霪雨復未止。所謂夌又已墮可憂境中矣。朱元晦出衢婺未還。此公寢食在職事。但恐儒生素非所講。又錢粟有限。事柄不顓。亦未可責其必能活此人也。游去臺評歲尚兩月。廟堂聞亦哀其窮。然賦予至薄。斗升之祿。亦未知竟何如。日望公共政如望歲也。無階參省。所冀以時崇護。即慶延登。不宣。游頓首再拜上啟。正月十六日。
  1.具禮:致書人表示對受書人尊敬之語,如「惶恐」、「頓首」、「再拜」、「端肅」、「稽首」、「和南」……等。陸游信中首句「游頓首再拜上啟」即為具禮之一種。
  2.稱謂:表示致書人與受書人間長幼親疏之關係,如「老伯」、「尊親」、「尊契家丈」、「契兄」、「老兄」、「賢弟」、「鄉友」、「老友」……等。上牘中稱受信人「仲躬侍郎老兄」,表明陸游與仲躬為熟識之同輩。仲躬為曾逮(活動於12世紀後期)之字,乃曾幾(1084-1166)之次子,陸游早年學詩於曾幾,與仲躬熟識,此札便是寫給後者,一方面祝賀曾逮由知州升遷戶部侍郎,一方面也寄望對方在朝廷能對賑災之事有所幫助。(註 9)
  3.題稱:表示對受信人尊敬之辭令,如「閣下」、「座前」、「台座」、「尊執」、「侍使」、「足下」、「左右」、「膝下」……等,上牘中「仲躬侍郎老兄」後之「台座」即是。
  4.前介:本事之前的開場白,多敘間闊、瞻仰、起居、台候、恭維、時令或神明祐助……之語,如上牘「拜違言侍。又復累月。馳仰無俄頃忘。顧以野處窮僻。距京國不三驛。邈如萬里。雖聞號召登用。皆不能以時脩慶。惟有愧耳。」即先述間闊瞻仰,再賀受書人升遷之喜。
  5.本事:信之主要內容,因人因事而異,包羅萬象。上牘「東人流殍滿野。今距麥秋尚百日。奈何。……亦未知竟何如。日望公共政如望歲也。」即陸游致書曾逮之主要目的,由此段內容,再查證陸游生平交遊,可知此信當為陸游自江西撫州解官歸里,閒居山陰(浙江紹興)後所書。游歸里於淳熙八年(1181),是歲夏秋間,浙東一帶,水旱災相繼不斷,田稼受損,造成嚴重饑荒,紹興地區災情尤烈。該年十二月,朱熹(1130-1200)受命以提舉浙東常平茶鹽公事到任,處理賑災救荒事宜。翌年初,朱熹到任後,即前往婺、衢等州視查災情。信中謂「朱元晦出婺衢未還」,即指淳熙九年(1182)初朱熹巡視災情之事。陸游與朱熹是舊識,對朱熹之到來,寄予殷切的盼望,但又恐其權柄錢粟不足,紓解民困力有不逮,故去函曾逮,希望對方在朝廷能對賑災之事有所幫助。
  6.祝頌:表示對受書人關切祝福之詞,如「善保珍重」、「千萬珍重」、「切冀保重」、「千萬以時自厚」、「茂介新祺」、「茂迎景福」……等。上牘「所冀以時崇護。即慶延登。」即陸游對曾逮祝頌之詞。
  7.結束:結束信函之詞,如「謹拜復不備」、「不備」、「謹此敘復不宣」、「匆匆不宣」、「不宣」、「率略不罪不罪」、「右謹具呈」、「謹上狀不次」、「謹狀」與「不次」……等。上牘以「不宣」作為結束語。
  8.日期:書信之日期,通常只紀月日,故需經考察,始知年代。上牘所記「正月十六日」,由信之內容得知,此信當書於淳熙九年(1182)正月十六日,時朱熹正在婺、衢等州視查災情。
  9.署押:信末之簽名或畫押,名後多加附行禮,如「某頓首再拜」、「某咨目頓首」、「某頓首」、「某惶恐再拜」、「某悚息再拜」、「某拜覆」、「某拜稟」、「某啟」、「某手啟」、「某手狀」……等。陸游用「游頓首再拜上啟」表示鄭重。


註  8:陸游,字務觀,浙江山陰(紹興)人。賜進士出身,除樞密院編修,後知夔、嚴二州(四川),范成大(1126-1193)帥蜀,為參議官,以文字交。不拘禮法,人譏其頹放,因自號放翁。後歷官江西常平提舉,以寶章閣待制致仕。才氣超逸,尤長於詩,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書「致仲躬侍郎尺牘」收於「宋人法書冊(三)」第二十二開。
99_362_3.jpg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4 19:5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代冊頁中的尺牘書法--------------朱惠良

  簡式私人尺牘則不需如繁式般複雜,三言兩語即書明來函之意,通常是較熟識朋友間使用,讀來倍感親切。趙抃(1008-1084)「致知郡公明大夫尺牘」(註 10)即是一封輕鬆的小簡,全文如下:
抃啟。辱誨示。以南都山藥分惠。曷勝珍感。介還布謝。崖略不宣。抃頓首。知郡公明大夫坐前。即刻。海柑四十顆。容易為獻。皇恐。皇恐。
  此牘雖簡短,但仍包含有具禮(「抃啟」)、稱謂(「知郡公明大夫」)、題稱(「坐前」)、本事(「辱誨示。以南都山藥分惠。曷勝珍感。介還布謝」)、結束(「崖略不宣」)、日期(「即刻」)及署押(「抃頓首」)等部份,所省略者為前介與祝頌兩部份。信末則附加「海柑四十顆。容易為獻。皇恐。皇恐」一段,是為附述。通常,餽贈禮物,或與本文無甚關聯之語,多另外附述於信後餘紙。由牘中受書人之名字、稱謂,以及本事敘述可知,此信為趙抃答謝李迪(971-1047)之子李柬之(字公明,996-1074)知南都(即河陽,今河南商丘)時饋贈山藥而書,除答謝外,並送上海柑四十顆以示禮尚往來。


註  10:
趙抃,字閱道,自號知非子,浙江衢縣人。景祐進士,為武安軍節度推官,累官殿中侍御史,剛正立朝,彈劾不避權貴,時稱「鐵面御史」。歷益州路轉運使,加龍圖閣學士知成都,以一琴一鶴自隨,為政簡易。神宗立,擢參知政事,與王安石(1021-1086)不合,再知成都,蜀郡晏然。以資政殿大學士、太子少保致仕。卒,年七十七歲,諡清憲,贈太子少師。趙抃書「致知郡公明大夫尺牘」收於「宋人法書冊(一)」第十開。

99_362_4.jpg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4 19:5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代冊頁中的尺牘書法--------------朱惠良

  表奏牒劄等公文書與私人尺牘書寫形式大致相同,惟署押多固定用「右謹具呈」、「右謹具拜呈」或「右謹具申」……等語,而且署名必須具全銜,即上書人之官職全稱、姓、名全部書於表奏之末;同時,行文時必遵守「平缺式」之規定。「平缺式」指書寫尺牘之一套規定格式,一般而言,私人尺牘不一定完全使用,但公文書則需嚴格遵守。「平」即行文中提到受書人稱謂、涉及受書人情況、或以受書人為對象時,須另起一行,與前行平頭;「缺」係遇到前述情況時,不另起行,而空一至兩格再書。「平」、「缺」之外,尚有「抬頭」之規定,即提及帝后名稱時,除另起一行外,更須高出它行第一字才行。趙鼎(1085-1147)「劄子」(註 11)即為宋代公文尺牘之一例:
鼎以罪名至重。不敢復當郡寄。尋具奏陳。未賜俞允。區區之私。不免再陳悃幅。伏望鈞慈。曲垂贊助。俾遂所請。實荷終始之賜。鼎方在罪籍。不敢時以書至行闕。併幸憐察。右謹具呈。伏候鈞旨。八月日。特進知泉州軍州事趙鼎劄子。
  劄子是一種比較簡單的公文書,唐代稱牓子或錄子,宋代始改稱劄子,至南宋時期,士大夫間往來書信亦可稱為劄子。此劄為趙鼎出知泉州時所書。今人考證,據史傳所稱:「鼎至越丐祠,檜惡其逼己,徙知泉川」(註 12),可知鼎知泉州在紹興八年(1138)之後,時張浚(1097-1164)任福建安撫大使,兼知福州,泉州屬福建路,故此劄應為奏陳張浚者。宋代傳世劄子中,此劄為年代最早者。(註 13)此劄謹守平缺格式,「奏陳」、「俞允」、「鈞慈」、「贊助」、「終始之賜」、「行闕」、與「憐察」等,均涉及受書人,故另起一行,以示尊重。


註  11:
趙鼎,字元鎮,自號得全居士,山西聞喜人。通經史百家之書,登崇寧五年(1106)進士,對策斥章惇(1035-1105)誤國,累官河南洛陽令。隨高宗南渡,除權戶部員外郎,累官殿中侍御使,陳四十事,遷御史中丞,後進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初鼎薦張浚(1097-1164)誤,後並相,協力以圖復興之功,與秦檜(1090-1155)誤論和議不合,罷居興化軍,移漳州、潮州。在潮州五年,杜門謝客,紹興十七年(1145)移吉陽軍不食而卒,年六十三。孝宗即位,追諡忠簡,封豐國公。趙鼎書「劄子」收於「宋人法書冊(三)」第十開。

註  12:
脫脫等編,《宋史》卷三百六十(臺北:鼎文書局,1986),頁11294。
 
註  13:
參見徐邦達,〈趙鼎郡寄帖〉,《古書畫過眼要錄》(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87),頁422-423。
99_362_5.jpg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4 19:5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代冊頁中的尺牘書法--------------朱惠良

  尺牘之封緘大致分兩類,一類用信封,封皮上書受書人姓名等,再鈐封,如為較鄭重,或需保密之書信,則再加一層封套,稱重封;另一類不用信封,直接將信紙左捲封合,就信紙背上書受信人姓名等。關於信封上之書寫格式,據司馬光(1019-1086)《書儀》所記,如信件為「上尊官問候賀謝大狀」之類較鄭重者,則封皮上書「狀上,某位,具位姓,某謹封;重封上顯云:某所,某位,下云:謹重封」;至若其它不同性質之書信,封皮上開頭可書「謹上」、「啟上」、「手啟上」、「面簽」、「簡呈」、「書達」或「書寄」等,可知宋代尺牘封緘時,如使用重封,則將地址書於外層信封上。(註 14)通常,公文章奏多不加封緘,若是機密文件始加封,這種加密封之公文書又稱「封事」或「封奏」。
註  14:
司馬光,《書儀》卷一,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四二冊,頁4。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4 19:5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代冊頁中的尺牘書法--------------朱惠良

院藏程元鳳(1200-1269)「拜呈提舉郎中劄子」(註 15),是傳世極少數保留封緘之宋代公文書,其封題署全銜、姓與名,並於名上鈐印謹封。傳世之宋代私人尺牘保存封緘者極少,不過,由流傳至今的元人尺牘封緘,應可上窺宋代封緘之大略。
註  15:
程元鳳,字瑞甫,一字申甫,號訥齋,歙縣人。紹定二年(1229)進士,寶祐中累官右丞相,兼樞密使。後辭相,復起判平江府。度宗即位,進少保,以觀文殿大學士致仕,在朝所論列甚多,為時名臣。程元鳳書「拜呈提舉郎中劄子」收於「宋人法書冊(四)」第二十一開。
99_362_7.jpg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4 19:5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代冊頁中的尺牘書法--------------朱惠良

管道註(1262-1319)「致中峰和尚尺牘」(註 16)之封題保存完整,被收藏者裁下,與尺牘本文接裱成一頁。為示尊崇,封題於受書人之名稱「本師中峰大禪師法座前」之前加書「和南拜覆」等字,自署「女弟子管氏道註謹封」,「趙管」一印鈐於「道註」上。
註  16:
管道註,字仲姬,吳興人,趙孟頫(1254-1322)室,封魏國夫人。工書善畫,梅蘭竹菊,筆意清絕。說者謂,晴竹新篁,是其始仞,寸縑片紙,人爭購之,為後學模範。管道註書「致中峰和尚尺牘」收於「趙氏一門法書冊」第十二開。

99_362_8.jpg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4 20: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代冊頁中的尺牘書法--------------朱惠良

觀察前述封緘之例,可知不論是宋或是元,致書人於封題署名時,其名字部份特別縮小書寫,對受書人表示尊敬,致書人自謙之作法。有時,受書人由尺牘之封緘處拆信,則封緘被裁為一半,如顧安(活動於西元14世紀後期)書「寄良輔徵君詩尺牘」(註 17),其封題「奉寄耕漁□下迂訥老繆封寄」由於沿縫拆開,所以,僅餘左半字跡。

註  17:
顧安,字定之,淮東人。元統中為泉州路判官,工書畫,以寫竹得名,大字遒勁。師法趙孟頫。顧安書「寄良輔徵君詩尺牘」收於「元人詩翰冊」第九開。
99_362_9.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5-2 00:30 , Processed in 0.17186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