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高伟6461

@[推荐]杭州高伟书画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3-12 17: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杭州高伟书画

古人的执笔方法到底如何,我也找了一些古人的绘画资料,但因为这些图像本身在清晰度上有问题,以及画家的的模糊处理,一下子还难以下很肯定的结论,但是大致的轮廓还是可以勾勒的,根据现有的图象分析,我认为古人的执笔因为坐姿的不同,执笔是相当灵活的,并没有很刻板定一的执笔法,当然有一种常用的执笔法,就是以三个手指(大拇指、食指、中指)斜撮笔杆,如下图。和我们现在拿铅笔和拿筷子的动作略有相似之处。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大家可以从我提供的图像中自己去揣摩分析。下面我可以提供一些图像线索。
西晋永宁二年(302年)对书俑。见图十六

《女史箴图》东晋 顾恺之 唐人摹本 绢本设色 纵25厘米 横349厘米英国伦敦博物馆藏     图二十《女史箴图》(局部)
北齐《校书图》 绢本设色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图二一  北齐《校书图》(局部)
甘肃安西榆林窟第二十五窟北壁《弥勒经变》唐代壁画,一人在树下写经 
图二二
《弥勒经变》(局部)
图二三  
《北方神星·计都星像护符》纸本设色,五代 佚名   英国图书馆藏,纵42.7厘米 横30厘米   
 图二四
宋 马远《西园雅集图》 绢本淡设色 美国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藏
图二五《西园雅集图》(局部)
宋陆信忠《地藏十王图》 绢本设色 纵53.7厘米 横37厘米 日本永源寺藏
图二六
西夏《炽盛光佛与九曜图》绢本设色 纵102厘米横66厘米(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见后图二七
南宋张思恭绢本《猴侍水星神图》   绢本设色 纵121.4厘米 横55.9厘米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图二八
图二九    南宋《五百罗汉·应身观音图》传周季常、林庭珪作绢本设色
纵111.5厘米横53.1厘米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图三0   南宋金处士(金大受)作《十王图》美国大都会美术馆藏
绢本设色   纵111厘米  横47厘米
台北故宫藏张雨题倪云林肖像(缺图)

明杜堇《伏生授经图》立轴绢本设色纵147厘米横104.5厘米
(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图三一     明杜堇《伏生授经图》(局部)
图三二 明 李在《归去来兮图》纸本水墨 纵28厘米 横74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明 谢环《杏园雅集图》绢本设色 纵37.5厘米 横240.7厘米 (美)大都会美术馆藏
见后图三三

  明  佚名《货郎图》绢本设色 纵27.9厘米 横27.9厘米
(美)圣路易斯美术馆藏    见后图三四

明 传蒋贵《神仙图》》绢本设色    纵164﹒7厘米 横95.3厘米   
日本私人藏    见后图三五

日本空海在中国学书法时的“执笔法”图(缺图)

日本中村不折旧藏新疆吐鲁番发现的唐画残片,一人面对卷子,执笔欲书。(缺图)

二、“攒管”,亦名“拙管”。“五指共拙其管末,吊笔急疾”,“起稿草用之”。“今世俗多用”,此法“全无筋骨,慎不可效也”。
三、“撮管”。与“拙管”同也。专门用于“大草书或书图幛”。如今有一种类似斗笔、笔杆粗短、杆顶端呈扁圆状的毛笔,叫“抓笔”,正是五指齐“抓”的。
四、“握管”。“捻拳握管于掌中,悬腕以肘助力书之”,“当用壮气”,此又是“非书家流所用也”。
五、“搦管’。以管于五指“第一、二指节中搦之”,“亦是效握管,小异所为”。“此又非书家之事也”。
第一种执笔法,宋代之后许多书家惟此为宗。但这种执笔法和魏晋时代的执笔法是有区别的,据图像分析,我认为魏晋时期的笔和纸至少不会是机械的90度角,而是常有夹角的。我临《兰亭序》时发现“永和”的“和”的第一笔用90度笔很难临像,后来改变了纸笔的角度,终于恍然大悟。这大概是我研究执笔法的一点小小的收获吧!
古人对执笔的高低亦很考究。卫夫人日:“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习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汉寸的二寸相当今寸的一寸多一点,三寸亦不过二寸。这是有它的物理道理的。

图二七   西夏《炽盛光佛与九曜图》(局部)绢本设色 纵102厘米 横66厘米
(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         
图三三明 谢环《杏园雅集图》
图三四  明佚名《货郎图》
图三五  明 传蒋贵《神仙图》

参考文献:
1、<<书法有法>>孙晓云 知识出版社
2、<<沙孟海书法论文集>>之《古代书法执笔初探》
3、<<中国美术全集>> 人民美术出版社、文物出版社等
4、<<中国历代书法论文集>>上海书画出版社
5、<<中国大百科全书>>之《中国文学》《中国历史》《考古》《博物馆》卷
6、<<中国传世人物名画全集>>刘人岛编  中国戏剧出版社
7、<<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林树中编 湖南美术出版社
8、<<中国石窟·安西榆林窟>>敦煌研究院编 文物出版社、株式会社平凡社版



作者姓名:高伟    性别:男     年龄:40
身份证号码:330106196607110175
详细通讯地址:杭州市东新路长德公寓6——4——601  邮编:310004
电话:0571——85367525, 手机:13857150003
发表于 2007-4-15 18:3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杭州高伟书画

文章写得好,读后深有启发!
发表于 2007-4-18 13:3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杭州高伟书画

请问有没有曾来德老师的作品,我想买,有多少,我就买多少,谢谢.如果有的话,请给我留言,我将尽快与你联系.
 楼主| 发表于 2007-5-13 16:5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杭州高伟书画

[这个贴子最后由高伟6461在 2007/05/13 05:02pm 第 2 次编辑]

近作小品数幅1
7456
IMG_8430_1179046904.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5-14 15:3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杭州高伟书画

长德斋学书札记
余自垂髫搦管学书,祖父严督,虽非出自心愿,但日久生情,然少时忙于应付学校课业,常无暇临习。85年考入杭州师范学院,主修汉语言文学,临习字画遂成日课,不敢稍废,深感本性愚钝,唯有以勤补拙。89年任教职以来,嗜书画益甚,惜无有名师指点,聊以笔墨消磨人生。尔来读书交游,眼界稍广,自觉稍有所悟,整理心得,随想随写,编为札记数十则,其中多为野人献曝之语。然吾姑妄言之,大家姑妄听之,怡笑大方,在所不悔!
长德斋主高伟谨记
专业的身份不一定有专业的水平,这是两个概念,一个人最可悲的是名实不相符。
一流的书法教授不一定是一流的书法大师,一流的书法大师不一定是一流的书法教授,理论和实践有时是脱节的,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有时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的做法。
不党不群,和而不同,君子不器,不为名利所诱,能做到这些就是一个高尚的人。
美学大师宗白华认为:书法艺术是一门非常高级的艺术。西方艺术的典型是建筑,而中国艺术的典型是书法。
熊秉明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书中这样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书法。”他之所以这样讲,就是因为中国书法最能够体现中国哲学的辩证的精神,能对抽象的思想物态化、凝固化,是中国哲学观念的形象图式。
中国哲学的概念的范畴几乎都可在书法上得到体现,什么气韵、道、阴阳,开合,曲直、纵横,形神,边断,清浊,粗细,方圆,起承转合,疏密、浓淡,虚实,顺逆,提按,藏露,刚柔,黑白,快慢,巧拙,平奇,雅俗,难易,动静,中锋、侧锋等等!
中国书画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在美的追求上永远止境。
中国书画属于雅文化,属于精英文化。是贵族、士大夫的清雅玩艺。
中国书法数千年的演变是和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书法中有哲学的微言奥义、史学的深邃精密、诗歌的天真浪漫、绘画的气韵生动、武术的刚柔相济、佛家的渐修顿悟,中医的阴阳五行……因此苏轼说:“学书之道,须识见、学养、功力,三者缺一不可”(《东坡题跋》)。又说:“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因为艺术往往是通过艺术形式来表现作者的精神境界和气质修养的,书法艺术当然更不例外。当书法的技巧学习到了一定的阶段,想继续提高,唯一的办法是狠下字外功夫。
越是平淡的字越是难写,赵孟俯、董其昌的字其气韵风神最难学到手。
在临贴的过程中读贴很重要,字贴是最好最重要的老师。
选择字贴如选择妻子,选妻重在才德,而不仅仅在美貌。
如何读贴是一门学问,刚学书时自己对读贴贴缺乏自觉的意识,不知从何做起,后来听了张羽翔的课,知道任何一个书法造型都可从线方向、线长度、线位置、线形状、线质感这五个要素入手分析。
教师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字贴的向导。
草本和木本植物的区别是:草本开始时生长快,而木本是后发制人,后来者居上,学书选贴也是这样,有些贴子入手容易,学习见效快,有些贴子入手难,见效慢,但后来长得又快又好!
经典的书法名作是永远分析不完的,越深入分析临摹越感到它的神秘莫测。
握笔的姿势很重要,笔与纸的角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笔的空中动作事关笔势,值得反复揣摩。
一点画一世界,写好一个“三”字、“品”字,书法的许多观念和技法都可以迎刃而解。
书法高手和普通人比,其不同处在细节的处理上,看书法要看起笔、收笔、转折,线条的中段,如果在这些地方处理得很丰富,必定是一位高手。
和线条的质量比,字的结构、章法出新相对容易,也比较讨巧,能够蒙人。
今人学书比较注重技巧,但比技巧更重要的是书者的文化素养,对中国文化的认同热爱,这是很难短时学到的。
审美如同选美,评委的眼光也不一定相同;国展如同模特表演,能上台走猫步的不一定是美女,美女也不定是好模特,美女和模特更不一定是你心目中的好妻子。
晋唐作品在笔势开合、笔画形态上变化大。明清作品字的结构变化大,但字的内部冲突不大。
王宠的字以断为风格,但松而不散,散而不碎,疏朗清旷,给人以清新感。
历史上的成名大家,肯定在某个方面有过人之处,如王羲之的用笔结体的神龙无首,化用无迹;苏轼的才情流露;赵董的线条质感,儒雅中和之气;王铎的结字、用墨;王宠的连断处理;徐渭的空间章法处理;吴昌硕的金石味;邓石如的墨白对比;八大山人的中锋用笔等。
雅俗共赏其实是走俗的路线,书法欣赏是要经过训练的。
大师没有标准的起收笔,这是神龙本《兰亭序》笔画的特点。
二王书法传到智永已失却了魏晋风度,这大概与个人的学识和文化生态的变化有关。
米芾书法的用笔技法丰富,当代学米者都简化了米芾的用笔,看了使人生单调感。
东坡书是才子书,不可学,也不能学。
当代书法在外形上变化厉害,但在线条、内涵上缺乏功力和文化深度,书法已走上了非文化化的道路。
流行书风其实是一种集体失语的现象。
所谓的视觉冲击力,展厅效果是一种假的个性风格,往往经不住时间的考验和细细的品味!
这是时代浮躁病在书家身上的反应!
书法的神奇精妙之处难以言说,说了也没用,更多要靠悟和练。
酸甜苦辣,能做到极点就是艺术。
中国人画的画不一定是中国画。
人俗,画必俗;人雅,画未必雅!
潘天寿曾提出“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的主张,这决不是一时的戏言,而是由衷的感受。
不是自然形成的个性和风格是一种习气,大师是不提倡自己有个性的。
中国的诗书画印,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要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
中国书画真正的价值,则在蕴含于图式深层的文化内涵,那是无法用图像传达、无法用数据量化的鲜活生命,可意会而不能言传,可通悟而不易授受。
章祖安先生《陆微昭书法论》一文,有论及笔法处,甚精妙。云点画实由若干大圈小圈而就,余以为此论可作点画皆圆之白话解释。又云运笔轨迹乃横向阿拉伯数字“8”,可以任何一处为始终。此非老米“八面出锋”之谓乎?
金鉴才先生认为:
我一直爱好读点古诗词,长期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类大白话的妙处捉摸不清,后来我偶然把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李易安的“应是绿肥红瘦”、蒋捷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联系起来,发现他们表现的原是同一个主题:“流光容易把人抛”!池塘、春草、海棠、樱桃、芭蕉都是目之所击信手拈来的,可以是它们,也应该可以是别的什么。可见意有所欲达,则眼前万物揽而被之,无不如意也。我从这里仿佛悟到中国文人写意画观察和表现方法上的基本特征:不是触景生情,而是移情及物;我是主动方,物是被动方。
    中国传统书法只选择圆,圆而润,圆而劲,我个人体会,其中关键,全在用笔得法。米老说得很清楚:“若得笔,虽细如髭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扁”,我再发挥得具体化一点:若得笔,枯处亦润;不得笔,湿处亦枯。得笔者绵裹铁,不得笔者,虽鼓努嚣张,终不免外强中干也。
想要从高端和深层认识中国传统书画,语言和文字显得苍白无力,西方式的考证解析也只会造出重重迷障,因为中国画早就超越了这些智慧结构,遥遥领先地站在了科学的巅峰。

邓石如一生写篆隶,行草书也从隶篆中来,气息高古。
吴让之书法上手较易,其篆隶规矩精美,婀娜多姿,得一个巧字,是初学者的较好范本。
<<石鼓文>>临好很困难,就像<<兰亭>><<圣教>>一样,隶书中<<曹全>>精巧,<<石门颂>>古朴,难度相对较大,入手学好不易。
米芾和赵孟俯的书法有贵族血统,二人都是绝顶聪明之人,书画上的全才,但他们都走了蠢人之路,米是集古字,赵是日书万字,不刻意追求风格个性,而风格个性自在。
董其昌的行草书有仙气,学其书最难得其气韵。
欧阳询字险,像叠起的石头。顡真卿字像宫门,方方正正,四角撑滿,扎实有力。禇遂良字如美女君子,肥瘦相宜,温文尔雅,恰到好处。
写字的姿势要做到正、开、松。
书法线条的形态无非直线、曲线、S型线三种,但其可以组合成各种形式。观察书法用笔要注重起笔、行笔、收笔,想象其空中动作、笔锋的形态,注意通过分析点画的外轮廓来回原其用笔。一个作品中三种线条都有,但有一个谁占主导地位的问题。
直线平稳方正,舒缓纯朴,在字中起支撑作用;曲线动态,摇摆不定、快捷有张力;S型线具有流动性,婀娜多姿,婉约,在不同书体中线型不同,要多加分析,具有辩证的哲学思维,即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结实,和谐观和整体观的统一。
近读邱振中的书法论著,其中高论甚多,比如邱氏对书法的分类,字轴线,字轮廓空间,字的动力学说,二次构成理论等等,给人以启示,但他搞的探索书法,我看不懂,对于不懂的东西,我们明智的态度是不置臧否。
发表于 2007-7-1 16: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论胜于实践,说得比写得好!
发表于 2007-9-5 16:3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红尘书客 于 2007-7-1 08:12 AM 发表
理论胜于实践,说得比写得好!

说得好,实事求是!
发表于 2007-9-14 16: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大段的文章看见就头疼,不如看作品,岂料,作品看了更头疼,还伴有恶心、眩晕等症状,想是中暑了。真他NN的,天太热了!
发表于 2007-9-17 12:3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苍头老小子 于 2007-9-14 08:39 发表
这种大段的文章看见就头疼,不如看作品,岂料,作品看了更头疼,还伴有恶心、眩晕等症状,想是中暑了。真他NN的,天太热了!

谁让你自讨苦吃呢?人老了就要注意养生,不服老可不行!
发表于 2007-9-17 16:5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金日宝 于 2007-9-17 04:34 发表

谁让你自讨苦吃呢?人老了就要注意养生,不服老可不行!




是滴是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5-18 10:42 , Processed in 0.18546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