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338|回复: 113

(刘正成)英伦行九:牛津大学苏立文(MLCHAEI SUIILVAN)教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3 20:5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书法在线在 2006/01/15 00:30am 第 1 次编辑]


  
        
        (刘正成)英伦行九:牛津大学苏立文(Donovan Michael Sullivan)教授


    元月十日,礼拜一,我们按王嘉楠先生的约定,驱车赴牛津大学拜访苏立文(MLCHAEI SUIILVAN)教授。王嘉楠、蔡小丽画家夫妇一辆车,我和刘之皓一辆车,分头行进,约定中午12:30到,因为苏立文教授要作东午餐。谁知半道上下起了瓢泼大雨,致使王先生伉俪晚到,当我们在牛津大学博物馆聚齐后赶往苏立文敦授家时,起码迟到了半小时。我们自己为自已迟到解嘲:苏立文教授今年己八十八岁高龄,是王嘉楠先生凭籍与之有很高的信任关系,又用“写中国书法历史的人”与“写中国美术历史的人”会见“具有历史意义”的说法来夸大其词,老教授是不会轻易接见来访者的,更何况请我们吃饭。
    我们到了搂下,搂门早已好我们而开,上到二楼,门楣上有傅申先生题写的“又一居”匾。苏立文先生打开门,我连忙指着门匾说傅申先生是我的朋友,想以此套点近乎而不致使老人埋怨。谁知,老人鹤发童颜,笑逐言开一边为我们挂冬衣,一边就讲述墙上张大千、黄宾虹赠他的画的逸事,就象老朋友一样聊起家常,让我顿解拘束之感。要知道,苏立文夫教授可是整个西方首屈一指的中国美术评论权威,谁的画名为其挂齿,谁将最有可能为西方美术界所青睐。老先生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即为支援中国抗日战争来到中国四川,从那时便即与聚于大后方的中国美术界巨擘们如徐悲鸿、张大千、黄宾虹、傅抱石等过从甚密,结为知己。他所写的《中国百年画坛与画家》巨著,绝非一般书斋中的誊文公之作,而是一部具有真实、真感、真知的信史。
    我确实是抱着“朝圣”般的心态去谒见这位能沟通中西方艺术历史的智者的。去英国前,只是为了探亲,而非为了学术,所以未对这个“朝圣之派”作任何交流准备。我只赠送了一盒白茶一盒铁观音,另外带了一本《岷峨行》小册子向老人作简要的自荐。老人对我的书法作品很感兴趣,他看得很仔细,还一边用较为生硬的汉语与我攀谈。他从杜甫写成都的诗谈到了成都,当得知我就是成都人后,他立即告诉我,他是在成都认识他的夫人吴环的。然后,他给我看了许多他与夫人年轻时的照片。吴环夫人是厦门鼓浪屿人,风姿绰约,气质非凡,这些陈旧发黄的照片记录着他们的爱情与人生。他问我知道成都的望江楼吗?我说我就在望江楼、九眼桥边长大的!他问我九眼桥还在不在,因为“桥似弯弓”的九眼桥确实可以和当年《清明上河图》中的汴京大桥的繁华古意相比较。他见我对故乡的熟稔,他更追问我知不知道三官塘,我说知道呀,就在望江搂的斜对门嘛!他脸上立即绽开一个调皮的笑容,告诉我当年他正在追求爱人---吴环夫人就往在三官塘!老人告诉我,他当时是国际红十字会的志愿人员,工作和往宿在华西坝的华西协合医学院,他每次都是步行或骑车经过九眼桥去三官塘约会夫人的!我留意到老人洋溢在眉宇间的爱情追忆中的喜悦。刚进门时,王先生就告诉我吴环夫人去年刚去世,这时我才感觉到这对异国夫妻的半个多世记的爱情之旅在这住艺术史学者身心中的巨大生命力量。这时,我才发现墙上挂着许多名家的吴环夫人肖象与署名赠书画,充满了艺术家们对这一段爱情佳话说的赞赏。
    苏立文先生家中可谓满壁云烟,尽是近代、当代名公佳作,当我们去午餐后,虽然他4点钟要去就医,他为了满足我们的愿望又返回家中经我们看他珍藏的佳作。行前,我给刘之皓交待了兼职摄影之事,他的认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略可记录的照片,以记其盛。王嘉楠先生特意嘱咐我们注意有一条小手卷,足可纪录苏立文先生与近代艺术家们的交谊。这张小手卷也给摄下来了,饶有兴味。老人告诉我,佳士德拍卖行一再找他将这些书画拿出来,他都拒绝了。他早已经将这些书画捐给了牛津大学博物馆,博物馆还专门为之建立了一个以他们夫妇命名的画廊(注意此非中国画店)。这一天,闻名于世的牛津博物馆闭馆,但苏立文教授还是在午饭后用短较时间落我们去浏览了苏立文画廊,那里正在为北京己故书画家溥松窗先生的遣作展。能以其名在牛津博物馆建立画廊,可以想见苏立夫教授在这世界学府中的崇高地位。
    临行前,老人赠给我那本厚厚的巨著《中国百年画坛与画家》,还在扇页题了几行字:“请刘正成先生指教,愿以此能带结你对故乡的认忆!”当我们依依惜别苏立文教援时,我们开车拍下了许多牛津的经典般的风景照,我在想,这巍巍学府牛津大学并非如我预先设想的冰凉历史,这一大片土地上并非陈到着几百年历史的建筑古迹,这些历史建筑中工作着的学者,是活生生的、充满情感和生命赏活力的人。这世界第一学府之所以为第一,是因为有苏立文教这样不倦工作着的人,及其他们开阔的历史视野与杰出的历史贡献。我与苏立文先生约定,今年他的中国之行中,我一定安排他去一次成都,陪他去华西坝、九眼桥和三官塘,去追踪他的旧时足迹。

Biography
Michael Sullivan. Born 1916, educated at Rugby School 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where he read architecture. He spent the years 1940–46 in China, working with the International and Chinese Red Cross, and latterly teaching and doing museum work in Chengdu, where he married Wu Baohuan (Khoan), a biologist who gave up her career to work with him. After receiving a PhD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1952) and a post-doctoral Bollingen Fellowship, he taught in the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at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and Stanford University, before settling in Oxford as a Fellow by Special Election at St. Catherine’s College. His books on Oriental Art include The Birth of Landscape Painting in China (1962); Symbols of Eternity (1979); The Meeting of Eastern and Western Art  (rev. ed. 1989); Art and Artists of Twentieth Century China (1996) and The Arts of China (fourth ed. 1999).
苏立文生平
    苏立文生于1916年,就读Rugby学校后于剑桥大学攻读建筑专业。
    1940-1946之间他在中国为国际-中国红十字会工作,之后于成都教课并从事博物馆工作,同时与吴宝环女士喜结连理,吴女士本是—位杰出的生物学家,为了苏先生的事业放弃自己的工作,与苏先生共同工作、生活一生。
    苏先生在1952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和博士后Bollingen研究员。苏先生曾任教于新加坡大学,亚非洲研究学院和斯坦福大学,随后定居于牛津,成为牛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的成员。
    苏先生所著的主要东方艺术专著有:
      1962  中国山水画的诞生
      1979  永恒的符号
      1989  中西方艺术的融合
      1996  二十世纪中国画坛和画家
      1999  中国美术 第四版
    在《二十世纪中国画坛和画家》中点评到的当代四川画家有:
程丛林  何多苓   李华生   李少言   罗中立   牛  文   吴  凡   徐  匡    叶毓山   周春芽等

后记

    回到北京后,我向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几位同事提议请苏立文教授来讲课,立即得到响应。我马上通过刘月把这个讲课邀请告诉了苏立文教授,苏立文教授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个邀请,还把刘月和刘之皓夫妇请到牛津的家里商讨赴中国的细节。他说他很喜欢刘月和刘之皓这对年轻人,这实际上显现了他对此次中国之行的看重。他给两个年轻人介绍家里的书画收藏,还邀请他们在牛津的那家曾招待过我们的中餐馆就餐,席间,他似乎无意地问刘月:你父亲给你提过这次要陪我去四川成都的事?刘月也知道这事,马上很肯定地告诉老人已经做好了安排,老人很高兴地点点头。
    谁知,北京大学这边出现的一个波折,差点让此行告吹。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的负责人问我,一个88岁的老人还能旅行到中国来吗?他还能在讲台上讲课吗?我连忙解释说:能!我在英国亲眼目睹过苏立文健康的体魄。我还跟他们说,苏立文现在还能自己开车哩——虽然我是听说并未亲眼看见,但我相信。研究所领导仍顾虑重重,委婉告诉我最好取消这次邀请。照常规来说,校方的顾虑也不无道理。在中国,年近90岁的教授还有几个能给学生讲课,何况还是出国!研究所甚至还背着我给苏立文教授发了一封信,声明校方不能给这趟讲课之行担负旅费。按理说,用这样的口气给世界著名的美术学权威教授讲话,摆明了就是不让苏立文教授来北大。这件事情让我十分生气,我当即给书法研究所领导写了辞职信,辞去分配给我的对外联络工作。出乎我意料的是,苏立文先生通过刘月转达他的意见:他的身体没问题,去北京的旅费(包括随行助手的)均由他个人承担!苏立文教授的执著,终于成就了这一趟对当代书法艺术来说意义重大的历史之旅。
在北京大学讲完课以后,我如约陪同他去了成都。随后,应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的邀请,苏立文去合肥讲学,然后绕道香港回国。这当中,尤其成都之行,我深深感触到这位英国人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执著之情。
到成都那天,天色已晚,但他仍然在我们下榻的锦江宾馆的阳台上,隔河眺望记忆中的华西坝。第二天一早,我们就陪他去了华西坝——当年的华西协和医科大学,今天的四川大学医学院。抗日战争爆发后,苏立文先生作为国际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来到四川,辗转于成都、重庆和贵阳之间,其中在成都工作时间最久。直到1946年初离开中国,他在四川呆了八年。四川大学医学院两位老教授当“导游”,我们竟然找到了六十多年前他在这里工作时的办公室!当年,他在这个学校图书馆办公,做文物方面的工作,并参加了王建墓的首期发掘工作。他很高兴地在那里留影纪念。但他住的宿舍没有找到,宿舍的旧址一带已盖了高楼——令老华西的教授很不满意的高楼!华西坝也是我儿时常去的地方,那是一个美丽的校园,我尤其喜欢那些将近百年的校舍,既有西洋建筑的功能,又古香古色,有中国味。苏立文教授在钟楼和池塘边漫步徜徉,回味自己青年时代的踪迹。
    时间有限,我们催他上车去三官塘。三官塘当然是在他记忆中的锦江边,我们尽量沿着他当年几乎每天骑着脚踏车从华西坝去三官塘约会的路径,但眼前的爱人故地使他有些怅然。他久久端详着三官塘路口那些残留的灰瓦屋顶,话不多,似在追踪那些甜蜜而逝去的岁月。苏立文教授很坦率地说,是他的夫人吴环改变了他的一生,是一种最深切的爱使他的一生和中国文化紧紧相连。我们今天讲中西文化交流,其实,没有人的深切交流与理解,文化是难以真正交流起来的。
这次中国之行,苏立文教授除了给我携来了我要的资料,还专门送给我几帧当时我颇感兴趣的他和夫人与张大千先生的合影。从上世纪三十年代算起,他与中国几代画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是从活生生的人去感受历史,描述历史的。这样的历史是一部信史,而绝对不是学究们索然乏味的文件汇编。吴环夫人对他太重要了,他不仅因之成了一个使用筷子吃中餐的洋人,而且数中国名物如家珍的艺术史学者。这一点感受,因我发现了他的一个秘密而加深。
    那天中午,我们在三官塘锦江对岸的望江公园小餐厅午餐,目的是让这位老人从远处再看看三官塘。成都的记者们跟我们一起在竹林露天坝子用餐,同时不断追问挖掘着这位老人的成都记忆。在回到宾馆送苏立文教授午休时,因位聊一件事,我—直跟着他回到房间,赫然看见他房间桌上摆放着吴环夫人的玉照。他看到我在看那张照片,对我会意地笑了笑,我无言而尽知他心底的温情,我为这种历久弥坚的爱情而惊叹不已!我自许挖到了苏立文教授的中国文化的情结和精神。
    苏立文教授的成都之行是轰动的,这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他的成都恋情、他参与发掘王建墓的旧事,都上了成都各报的头条。一个中国人和一个英国人的传奇恋情与艺术的故事,竟成了成都人的娱乐与文化时尚——这可以从我收录的—则新闻见其一斑!
    在成都的两天多短暂逗留中,还尽可能地与蓉城艺术家相会。他想见见老朋友李华生,李华生不在成都。他还想见见何多苓、周春芽,周春芽参加了聚会。还见了美来评论家林木。他对刘正兴的山水画发生了兴趣,刘正兴将一件他很赞赏的山水中堂相赠。为了认录刘正兴的情况,还对刘正兴做了—个简要的访谈,让我看见了一个艺术史学者的严谨。
    我们从成都返回北京后,苏立文先生又先后参加了国际美术博览会和应邀访问故宫博物院,还专程去了一趟花架地791工厂的艺术家村,去亲身感受那里的艺术生态。还会见了王佳楠夫妇与好几位首都著名油画家故友。然后才有安徽中国科技大学之行。我追随了苏立文先生大部份行程,我不仅佩服他年近九十仍十分强健的体魄,更钦佩他作为一个世纪学者的不倦的求知欲望与精辟的艺术洞察力。我无法读懂他赠予我的那本《百年中国画坛与画家》,但我翻过几遍后,我已感受员到它对记录中国百年艺术史的份量。。
乙酉仲秋石榴红时
附:苏立文先生访问刘正兴人生经历和艺术创作的记录
时    间:2005年5月1日晚八点三十分
地    点:锦江宾馆一楼大厅
访 问 人:苏立文教授
被访问人:刘正兴主席
翻    译:姚进壯
记    录:李骉
苏立文:请问刘主席生于哪年?生于何地?
刘正兴:我于1952年生于成都。
苏立文:去过农村吗?什么时候开始学画的,跟谁学?
刘正兴:去过农村,8岁开始学画画,哪时是自学,后来下乡,当知青(城市青年到农村改造,上山下乡)。
苏立文:什么时候去当知青的?当知青好吗?
刘正兴:18岁当知青,学画画主要受哥哥刘正成影响。那时利用业余时间搞艺术,贴近生活,融入艺术。在当知青期间,画了很多画,参加了雅安地区美术创作室(文化馆)。
苏立文:后来呢?
刘正兴:当知青5年后,回成都当工人,调入工厂设计室(主要从事图案设计),工厂好几万人,后来调到一美术杂志当美术编辑,往后就太多了。
苏立文:你在美术院校教过书吗?
刘正兴:没有,曾办过全国第一家书法学院:四川中国书法艺术进修学校,后改名为四川联合书法艺术学院。唐朝轶、李骉就毕业于四川联合书法艺术学院中国书法系。
苏立文:你跟谁学过画画吗?
刘正兴:我受李有行(已去逝)老师的影响,主要是自学,到过很多风景区写生,曾开坏过好几台车,哪里有美丽的风景就以哪里写生去。
苏立文:听说刘主席有什么科技产品?
刘正兴:是的,印刷密度仪,检测印刷质量的仪器,机器是自己研制,开发生产的,在成都生产,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一个项目,国家管理机构的最高项目。
苏立文:可否给我一份你的艺术简历?
刘正兴:好的,明天早上送到苏教授手中。

 楼主| 发表于 2005-1-14 02: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英伦行九:牛津大学苏立文(MLCHAEI SUIILVAN)教授

永陵博物馆历史性重逢

成都商报电子版2005.5.3.消息
63年前 我也发掘过永陵
89岁的英国老人苏立文昨重游故地,与永陵最年长的见证者、91岁的刘复章欣喜握手
  
   昨日下午,当89岁、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的英国老人苏立文来到成都永陵博物馆时,人们再次领略到“国宝回家”永陵出土文物精品展的传奇意蕴———苏立文是1942年最早发掘永陵的参与者之一,昨日他与当年看守永陵发掘现场的91岁的刘复章老人欣喜相逢,两名发掘永陵的见证者在63年之后,奇迹般地再次握手、拥抱!而促成这一奇缘的,居然是本报的一篇新闻报道。
63年后 中英两老人再聚首
   据介绍,在牛津大学供职的苏立文教授(英文名Michael Sullivan)是西方首屈一指的中国美术评论权威,他是4月25日飞抵中国北京的,曾在北京大学举办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讲学,中央电视台还特邀他做了人物访谈节目。
   4月29日晚,苏立文一行坐飞机飞往成都时,看到了本报上一篇名为《2000市民争睹永陵国宝》的报道,文中有一句提到“现惟一健在的、参与当年发掘永陵的刘复章老人”,苏立文立刻欣喜地说:“刘复章还健在啊!我也是参与当年发掘的工作人员啊!”
   得知永陵的两件国宝———王建石像与玉大带正首次对公众展出时,苏立文立刻有了重游永陵的兴致。并最终于昨日在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的刘正成教授及其兄弟成都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刘正兴的陪同下,参观了永陵。
   在永陵方面的安排下,苏立文与刘复章在永陵的会议室里惊喜相见———刘复章的听力已经很衰弱了,需要工作人员凑在耳边大声说话才听得见,但他一见到苏立文,立刻拉住了对方的手:“你回来啦!你是当年发掘现场的那个绘图员!”
   昨日,两位老人都分别在留言簿上挥毫泼墨。苏立文用英文写道:“63年后重游故地,看到这里的文物保护得很好,我非常高兴。”而刘复章也写道:“63年了,今天第二次见到苏先生,我高兴苏先生的到来!”
   苏立文特地到地宫入口处留影,他回忆说:“当年地宫发掘时,中国正遭受法西斯侵略,考古工作很难进行。时间过得太快,永陵的宝贝都还在,而且保护得这么好,我只能用wonderful(棒)来形容!”临走前,他突然记起了什么,特意在留言簿上加了一句英文:“我见到了我的老朋友刘复章。”
   苏立文还记下了永陵博物馆的电子邮箱,表示将把1942年时他在发掘现场的速写图片的电子图像发送给博物馆方面。这无疑将为博物馆方面增加新的珍贵史料。馆长谢辉表示:“这真是天降之喜啊。”
博物馆:这是永陵的大喜
   昨日下午3时,苏立文来到永陵的消息震惊了永陵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馆长谢辉陪同苏立文参观了“国宝回家”精品展、地宫等景点,并激动地说:“我上午才得知苏立文在成都的消息,我是第一次见到苏立文,这段奇缘真是太令人匪夷所思了!我们一直以为刘复章是永陵发掘工作的惟一健在的见证人,但没想到,在国外还有一个苏立文教授。现在,这一中一外,像国宝一样难得的两位老人都聚齐了,这正是永陵的大喜!”
当年花絮
高鼻子挖“金娃娃”生误会
   据悉,当年刘复章老人是看守永陵发掘现场的工人,苏立文则是著名人类学家、前四川省博物馆馆长冯汉骥教授主持永陵考古发掘工作时,特意聘请的英籍留学生。
   苏立文当时在发掘现场搞测绘,有一次,培英中学的3名学生来永陵附近躲避日机轰炸,看见有“洋人”在搞发掘,就报告说有高鼻子在盗墓、挖“金娃娃”。
   当地袍哥头子徐子昌为谋取私利插手了这件事,将冯汉骥等人(当时苏立文不在现场)关押起来,刘复章寻机逃脱跑回去报信。最后是教育厅的长官郭有守想办法将冯汉骥营救出来。这就是冯汉骥在永陵发掘报告中谈到的由于“流氓骚扰”,发掘工作被迫停工一周的事件。为了澄清误会,冯汉骥等最后还被迫于1942年底把发掘出的文物在成都做了3个月的巡展。
   苏立文感慨地说:“就因为这事,冯汉骥叫我以后不用来永陵了,所以我只参加了永陵的第一次发掘工作。我参与发掘时,亲眼看到了王建石像、哀册、谥册等文物出土,但玉大带是后期发掘过程中出现的,我现在还是第一次见到。”
英国小伙在蓉留下爱情足印
   苏立文生于1916年,哈佛大学博士、博士后,曾任教于新加坡大学等,后定居牛津,为牛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的成员。苏立文与张大千、黄宾虹等中国美术界巨擘相交甚厚,其主要东方艺术专著有《中国山水画的诞生》《二十世纪中国画坛和画家》等。
   今年1月,刘正成教授在伦敦拜见苏立文时得知,1942年至1945年,苏立文在中国为国际红十字会工作,在成都呆了整整3年,在华西坝的华西协和医学院教课并从事博物馆工作,并与来自厦门鼓浪屿的吴环女士喜结连理。吴环去世后,苏立文时时想起在成都的那段异国情缘。刘正成便与苏立文约定,今年请苏立文前往中国讲学,并陪他去成都华西坝、九眼桥和三官堂等地追溯旧时的足迹。

  
 楼主| 发表于 2005-1-14 02: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英伦行九:牛津大学苏立文(MLCHAEI SUIILVAN)教授

      
 楼主| 发表于 2005-1-14 02: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英伦行九:牛津大学苏立文(MLCHAEI SUIILVAN)教授

         
 楼主| 发表于 2005-1-14 02: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英伦行九:牛津大学苏立文(MLCHAEI SUIILVAN)教授

  
 楼主| 发表于 2005-1-14 02:2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英伦行九:牛津大学苏立文(MLCHAEI SUIILVAN)教授

      
 楼主| 发表于 2005-1-14 02:2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英伦行九:牛津大学苏立文(MLCHAEI SUIILVAN)教授

         
 楼主| 发表于 2005-1-14 02:2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英伦行九:牛津大学苏立文(MLCHAEI SUIILVAN)教授

              
 楼主| 发表于 2005-1-14 02:2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英伦行九:牛津大学苏立文(MLCHAEI SUIILVAN)教授

                  
 楼主| 发表于 2005-1-14 02:2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正成)英伦行九:牛津大学苏立文(MLCHAEI SUIILVAN)教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3-29 23:13 , Processed in 0.14624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