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827|回复: 42

朱清时院士报告会“年轻人怎样成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30 18:0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待从DC机的录音整理后,讲座全文补发。

[转帖] 中国科技大学 2001年10月11日  
《年轻人怎样做才能取得成功》-----(朱清时校长报告会录音整理)
  鹿明(学工部部长):同学们,校领导一直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成长。上学期,朱校长曾经在校礼堂为全校同学做了一场《一流大学与一流人才》的报告,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而且事后(同学们)我们在征求意见和在校园BBS上反映的都是同学们说非常需要也非常欢迎这样的报告会。针对这种情况,在这学期还未开学时朱校长就曾对我说打算本学期再做一次报告,内容囊括学生全面素质,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但由于朱校长一直都特别忙,所以我们也不好意思老去打扰他。朱校长反复确认时间表上的安排才选定今天下午给我们作这个报告,报告会由校长报告和回答提问两部分构成。下面,请朱校长给大家作报告。
  各位同学来到科大,你们本人、家长、学校和国家都希望同学们能成为国家的栋梁,在事业上取得极大的成功。那么,青年人怎样才能取得成功呢?我想这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事。今天我就把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和所了解的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
其实,自人类诞生以来,"一个人如何才能取得成功?"一直是人类致力研究的非常重大又非常复杂的课题。如果说自然科学有十大重大课题的话,那么社会科学最重大最核心的问题非它莫属了。所有的人都希望取得成功,但如何才能成功呢?这个问题在较短时间内是难以讲清的。但我认为讲讲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对同学们在科大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工作有所帮助。我在BBS上看到同学们关于今天报告会的讨论,有人评价朱校长作为学者是成功的,但作为校长离成功仍有一段距离。感谢这些同学对我在学术方面的高度评价。我认为自己在学术方面离同学们所说的"成功"还有一段距离,作为我们这代人,经历了十年浩劫,错过了十年学习和科研的黄金时期,所以学术上取得的成功只能算是"小"成功。但从另一方面讲,像我这样的人,经历小学、中学、文化革命,而后到青海当工人,作采购员,以至后来进入研究所作实习研究员,一步步走到今天,对"如何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这一问题,比那些一帆风顺的人理解得可能更深刻,亲身体验更丰富些。改革开放以后,从七九年开始,我有幸到美国加州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帝戎大学和格林罗布尔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工作过(掌声),认识的学者不少,所以对"人如何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比一般人又多了一份了解。把其中的经验归纳出来,告诉大家是我的责任。这些内容对同学们以后的学习和一生的工作、生活均会有所帮助。另外,正如鲁迅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所讲述的,一个人是不可能通过读《如何写小说》而成为小说家的那样,这个课题不可能被说得非常具体,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不可被归结于简单的几个要点。明白"一个人怎样做才能成功"要靠悟性,对这个问题的领悟,对其中许多语言难以表达的道理的领悟。当然,我会尽力将自己所了解的部分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诚然,我并未取得大的成功,但是取得巨大成功的人未必能将其中的道理讲得明白,因为对"成功"的认识深刻与否更取决于是否经历过坎坷。相反,没有取得极大成功但经历过坎坷并一直在孜孜不倦地研究这个问题的人对这个问题见解可能会更透彻。下面,我就从这方面谈谈我的看法,一个人为了成功应该去做些什么和应该怎么做。
  这方面内容,许多课外书籍都有所描述,我看到过很多。我认为我国已故近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对它的描述最为准确、生动、有内涵。冯友兰先生是我国20世纪最为著名的哲学家,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比一般人更深刻一些。他曾说过:"在人生成功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三种因素:第一是天才,第二是努力,第三是命。"他所述的"天才"我认为更贴切的说法应是才能,因为才能有先天和后天之分,才能是一个人成功的第一因素;第二是努力,也就是勤奋;第三冯友兰先生所讲的"命",是一个人所遭遇的社会大环境,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及限定条件是一个人所无法改变的。第一、二两点大家听得多了,我不再多讲。第三点用现在的话可称为"机遇",这点大家听得不多,今天我就着重讲一下。人到了五六十岁后,无论是科学家、哲学家,还是普通人,在自己阅历中都会有很多不可解释的事情。用我们这代人看到的例子给大家讲一讲。在我们中学和大学中一些成绩不算太好,各方面都不是很突出的同学现在在事业上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有一些当初公认的出类拔萃的同学却业绩平平。分析各人的经历,我们往往感叹说,某某运气不好。我想当同学们到了我这个年龄时肯定会有同样的感受。在座的同学在中学都是公认的佼佼者,但大家的成绩只是在学业知识方面比其他同学掌握的更好,但是很多其他方面的素质还未曾经历过考验,而且因为大家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上来了,其他方面素质便没有机会得到锻炼和发展。所以,经过二三十年,也许在座同学中的一部分会不如那些没考上大学的人,这个差别就是因为成功的因素很多,其中特别是各人的机遇不同和抓住机遇的能力不同。我举个例子:有一个在广州深圳香港作企业的人,现在他已经很有资产了,并在企业经营中体现了极强的组织和思维判别能力。但当时他只考上了科大在徽州师专设的一个大专班,他一直都很羡慕科大的学生,但他比许多科大正规学生还成功。另一个例子是我曾经带过的一个研究生,他非常聪明成绩很好,考研时得了第一,后来留美时学习也很好,大学都认为他前途无量,能成为一个非常成功的科学家,但最终他仅成为一家公司的职员;相反,我的另外一个研究生成绩不如前者,在国内读完学位,出国读了博士后,现在国外很有成就。前些日子在香港的一次会议上,加州理工学院有个曾毕业于台湾大学,与李远哲是同学的陈长谦教授在一次晚饭上,讲了自己的经历,他大学毕业后到哈佛化学系就读研究生,当时分子光谱学很看好,他就选了这个领域。以后的研究学习都很成功,但却无缘诺贝尔奖,相反因当兵服役比他晚三年在哈佛的李远哲正遇上分子束实验,他在导师指导下成功了,获诺贝尔化学奖。他慨叹自己总是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错误的地点干错误的事情"。总之,一个人的成功在很大成度上取决于机遇。
  因为如此,人们在回顾往事时便容易丧失朝气,看见了机遇的重要,又不理解为何一些人运气好,一些人又不好,于是许多人便去相信宗教,我在最近看到了一份关于国际基督教传教公报的材料,上面说全球人口有大约81%(约47.8亿)相信宗教,当然这个统计可能含有水份,但大体上反映了现实,就是全球有很多人相信宗教。为什么呢?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很想把这个问题弄清楚。有一次,我在国外与一位老教授饭后谈命运,谈机遇。他给我举了一个例子:每年总有一些鱼从海洋回游到江河上游产卵。一只大鱼产的卵可以孵化成上百万只小鱼,它们顺流而下,回归大海。刚到海口,大部分小鱼就会被守候在那里的成群大鱼吃掉。剩下的继续不断地为生存奋斗。但一年后还存活并再回到江河上游去产卵的可能只有一、二只。事实上,这正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结果。若存活较多,这种鱼总数就会增多;若存活较少,这种鱼总数就会减小。
  什么原因使这一、二只鱼能逃过那么多劫难而存活下来?一是它们总侥幸"在正确的时候,出现在正确的地方",从未成为大鱼扑食的对象;二是每当遇到大鱼扑食时,它们总能逃脱。前者是不能预见、无法控制的机遇;后者与小鱼的素质有关,体力更强壮、感觉更敏锐、反应更灵活--即"基因"更优良的小鱼,更容易存活。但是,如果这种小鱼遇到一条大鱼追扑,它们一般都难逃厄运。能逃脱者,也是三分靠素质,七分靠运气。因此,百万分之一的小鱼能幸运地存活下来的主要原因是机遇。然而,机遇对所有小鱼都是均等的,因此从长远和大尺度来看,"基因"更优良的鱼更容易存活,即"物竞天择"。小鱼能存活,主要原因是侥幸。基因再好,如果出现在错误时间、地点,也难跑掉。这种机遇并不是超自然的安排,这种安排是随机的。随机是自然规律,任何人不必要问为什么的。就像掷骰子的,哪个面出来都是随机的。量子力学的几率分布也是随机的,对量子力学的几率分布,在二十世纪曾长时间争论过这种随机过程有没有什么在操纵它,现在已证明了没有,就是完全随机的。
人的命运与鱼相似而又不同。相似的是它们都既取决于机遇,也取决于自身因素,不同的是人类自身因素起的作用大大增加。人类文化的原动力和聚焦点就是力求理解影响命运的因素和寻找改变命运的方法。文化第一大部分就是自然科学或科学技术,这大家容易理解,因为科学技术是我们研究自然规律的智慧结晶,有了这些智慧以后,人与自然界的斗争就变得越来越掌握自己的命运。例如人与豺狼虎豹的斗争,原始人没有好的工具,他们只有躲避。现在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工具,豺狼虎豹已经被我们快消灭光了,我们反过来已经开始怀念它们了,因为生态不平衡了。现在陕西有个作家贾平凹写了本小说叫《怀念狼》,说明人们开始怀念狼了,这是题外话。总之,人类改变自己命运的智慧一大部分就是科学技术。这些是你们在学校要学的,我就不多讲。
  我要讲的是另一部分:人除了与自然界做斗争外,人要改变命运获得成功,还要很多人文科学的智慧。科技大学是理工科学校,学自然科学的学生很多,大家对人文科学的重要性还不理解,而且在你们的中学时代,初中、高中就要竞争,初中要考重点高中、高中要考大学,所以一直在高考导向的学习生活中过来的,你们没有多少时间精力学习人文科学,实际上人文科学的核心,也是一个人应该怎么在社会中做事,怎样地修养自己才能增加取得成功的机遇,减小失败的可能。比如说,我国古代哲学家孔子、老子、庄子等,都是在公元前600-200年间出现的,他们的哲学思想一直影响了中国三千年的文化,直到现在。那个时代(公元前600-400年)是人类历史发展比较奇怪的阶段,大家如果看看各种书籍就会发现,全世界的文明几乎都是在这个时代,同时在当时彼此隔绝的地方诞生的。印度的释伽牟尼与孔子的时代就差不多,都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希腊的泰勒斯和柏拉图等哲学家也都在公元前600-400年之年间诞生的,这段时间在人类文化史上叫"轴心时代",这是一个现在还没完全理解的谜,为什么这个时代诞生了这么多的科学家、哲学家,至今还受他们的影响?
现在讲讲我们中国的孔、老、庄、孟。我举些例子,主要是让大家了解一下中国的文化,它积累了丰富的生活智慧,就是人要如何在社会上与人相处,如何在社会上做事才能取得成功。老子提出了一种理论,叫做"无为而治",那么我就把老子这句话给大家解释一下,这段话的原文我就不念了,一个懂得道的人,要治理一个社会,首先要学会净化大家的心思,就是使大家温饱得到保证,但不要引起大家的念头想去争名求利,或去占有本来不必要的财产。这种做法,用老子的话说,就叫做用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事务。其实老子的哲学思想是很精深的。现在我们都知道,西方社会的物质欲望很强,所以造成了很多人争名夺利,争夺财产,用老子的话说,这就违背了"无为而治"的道理,老子的哲学内涵就是"无为而治"。老子的理论,除了刚才那段话之外,还有很多,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把普通人认为是柔弱的东西看作是强大的,这个跟一般的看法相反,他的处事态度跟处事哲学和生活态度是要柔弱,不争,但又并不认为柔弱与不争是懦弱或消极,老子的哲学是把柔弱跟不争作为以退为进,以柔为刚,以弱为强。老子的哲学是通过观察了大量的人间的事物总结出来,就是柔弱可以达到刚强达不到的效果,用他的话说是"柔弱胜刚强"。
大家都知道,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都一致认为庄子是我们中国文化中最精彩的一部分,我  也举个庄子的例子,《庄子》的第一篇《逍遥游》中讲了一个故事:齐国有个人,专门收集各种各样的奇闻,他后来听到一件事,即大鹏鸟每年要飞到南极去,它首先要凭借水势,把三千里的水都激起来,这样它才升空,升空以后又得在空中一圈一圈的盘旋,把大气卷成龙卷风,这样才能把自己托起来,托起到九万里的高空才能起程飞到南方去。因此大鹏要飞到南极,非常困难,它要下很多功夫。那么大鹏是否就很快乐逍遥呢?庄子说,不一定。麻雀看到大鹏很吃力,嘲笑这些大鹏说,你看这些大鹏多可怜,他们为了飞起来,要把三千里的水搅动,又要把空气搅成龙卷风,才能飞得起来,不像我想飞就飞,多自在!庄子的结论是,高层次的生存方式,低层次的东西永远是不会懂的。就是说,麻雀永远不会理解大鹏鸟的生活方式,大鹏的志向很高,为了实现它,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我给大家讲这个例子主要是想说,现在有些青年眼光短浅,毫无志向,贪图眼前小利,还嘲笑志向高远的人。这些人信奉的是庄子所讲的麻雀的哲学,不可能有何作为。
  中国几千年来积累的传统文化有很多优秀的道理,它们的核心一点是在人世间如何才能够争取到好的机遇,而避免不利的事发生,也就是说,人跟鱼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人有文化,动物没有文化,它们成功与否绝大部分依靠机遇和运气,人类在有了文化之后,就知道该怎么去制造机遇和抓住机遇,怎样避免危险。所以人确实有办法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办法就是继承和学习人类几千年文化的积累,学会处于最佳位置去迎接机遇,学会抓住机遇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我现在开始讲具体的。到科大来这些年,我发现我们科大学生有优势,就是学习成绩比较好。但一旦走到社会上,包括到国外去,他的素质上的缺陷马上就暴露出来了,大大的限制了成功的机遇。就是说,如果不改变这些缺陷要成功就很难,有的机遇就会与你擦肩而过,而且有的人能创造的机遇你也不能创造出来。
  第一,我要说的是,在学生时代要学会诚实,守信,以后到工作岗位时要诚实,要守信用。这样在社会上成功的机会就会多。微软中国研究院前任的院长叫李开复。他到中国当了几年研究院院长后,回国前,写了一封公开信,也送给我了。他接触过很多中国的学生,有很多感触。他在信中说的第一点就是:事业要成功,需要恪守一些原则,而这些原则是他所遇到的中国学生所最缺乏的,第一个原则是:要坚守诚信、正直的原则。可能有很多同学认为他在唱高调,请听他举的一个例子。他当院长时,曾经面试过很多求职的学生。有一次他面试一个年轻的求职人员(对这个人的身份当然是保密的),这个人在技术管理方面很出色,看起来他得到这个职务的机会很大。但是在谈话中这个人悄悄给李开复表示,如果录取了他,他可以把他公司的一项发明带过来。他看到李开复的眼色不对,又补充了一句说这些成果是他下班后做的,跟公司没关系,老板不知道。但是,这一番话使得李开复马上明白了,无论这个人的能力有多强,都不能录用他,也不敢录用他。原因是他缺乏处世的最基本准则,即诚实可信,任何公司雇佣到这种人,都会担心说不定哪一天当他把公司的技术秘密掌握足够多时,又会到另外一个公司去,说同样的话,把自己在本公司作的东西献到别的公司去。所以一个人对公司来说,首先是诚实守信,第二才是才能,如果有才能,而不守信,对公司造成的危害比能力差的人造成的更大。我之所以把这个问题放在第一点讲,就是因为我觉得一些科大学生人格上有一个毛病,就是这些同学在出国问题上撒谎,对老师、学校保密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等他联系好后,他就突然宣布他现在出国到哪去了。我本人就遇到了好几件这种事,遇到这种事我觉得心里很悲哀,不是觉得可惜失去了这个人才,因为我知道这种人不能用。这种人就像李开复说的那样,你不能保证他什么时候把你的成果出卖了。我所悲哀的是,他们在学校期间没有受到完整的教育,他们不明白这种贪 小 便 宜| 的做法会使他们在社会上遇到更多危险,失去很多机会就像我刚才说的例子一样,如果你给人的印象不诚实就容易失去这些机会,往往是一些.小 的 便 宜 .使人失去好的成功的机会。李开复也说了,这也是科大学生在国外的一个通病。在美国,中国的学生勤奋优秀是很出名的,曾经一度是美国很多大学欢迎的留学生,但最近情况有了一些变化,原因就是不少中国留学生拿到博士奖学金到美国后就转学了,因为到美国读博,最容易申请数学和物理专业的研究生,因为美国人愿意读的少,美国学校为了维持平衡,情愿拿出奖学金,从中国雇这些学生去为美国的学校做助教。因此,很多学生就找到了窍门,以读研究生为名得到了奖学金,去了美国一两年之后,他翅膀硬了,英语好了,对什么都熟悉了,就马上跳槽去读电子,去读管理,读法律。这些做法,使美国很多大学都觉得这些学生靠不住。所以很多大学不是太爱接收这样的学生。应该说,李开复说的这种情况,有很多科大学生是这样的。我们到国外去,国外大学的校长和科大的校友会经常和我们介绍这方面的情况。我觉得这些学生的做法,是因为在学校没有学会、没有懂得在社会上保持诚实、守信用对他一生的重要性。因为任何单位,无论是那个国家的任何人都怕不诚实不守信用的人。一旦你做了这种事情,就会在你的履历上留下痕迹,以后你在社会上就会失去很多成功的机会。
  第二,就是要善于与人相处,善于与人交流。这点也是科大学生在校期间比较欠缺的一种教育,这要分三个方面:
  一、就是要学会互相学习,大家知道,现代社会已经开始全球化了,自然科学发展的非常之快,社会也发展的非常快,你要掌握很多知识,掌握很多信息,就要很多人帮助,这样你才可能得到很多机会,才可能抓住这些机会。善于向人学习是至关重要的,我总是爱在很多场合下举英国作家肖伯纳说的一句名言,今天再讲一遍。肖伯纳曾经说过:"两个人在一起交换苹果与两个人在一起交换思想完全不一样。两个人交换了苹果,每个人手上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两个人在一起交换了思想,每个人就同时有两个人的思想。他这话说的很有道理:你要善于与人相处,与人谈话。交换思想,你就能从各种各样的那里学到很多思想。那么,只有这样的人,才能集众家之所长,做到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情。这个道理很简单,在机会出现的时候,他才可能比别人做得好,抓住机遇,取得成功。要做到这个,首先要善于与人相处,善于与人交朋友,然后才说得上交换思想。如果不善于与人相处,自己有点思想就想保密,不愿让人知道,只是希望跟别人竞争,把别人的好东西学过来,自己的东西却秘而不宣,别人都学不去,这样的人,别人一看就烦,不会有愿意和你好好交换思想的人,你可能在几次或短时间内,从别人那里学到一些东西,但从长时间的角度来讲,你不可能受到大家喜欢。
  二、善于与人相处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尊重老师、尊重同学。现在的科大学生,连尊重老师都是问题,如果这一点在你身上出现,你就会失去很多机遇。现在的年轻人往往心高气傲,特别是考高考考的很好,进了科大,就觉得自己很能干。年轻人,有这种感觉是很自然的。但是这种感觉是由于阅历少。阅历多了,五六十岁的人回头一看,知道成功率很大的一个因素是机遇,到这个时候就再也不会心高气傲了,他就会好好与人相处,好好做人,这样他就比较容易得到机遇,而不太容易失去机遇,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才心高气傲,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实际上,这样的人是很可悲的,特别是不尊重老师是最可悲的。为什么呢?老师当然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是因为他们阅历比你们多,他知道的比你们多,而且说实话,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代人站在另一代人的肩上往上走,如果你不尊重老师,那怕他只教过你一天课,你就不太容易站在他的肩上,因为这个老师也不太愿意让你站在他的肩上,对吧!这个道理很简单,所以学会尊重老师对于取得成功是至关重要的,这个不仅包含你们要向老师学习一些知识而且包含你们最终要站在老师的肩上向上走的。
  三、就是要乐于助人,如果我没有讲过亚马逊河的鱼的命运,没有讲过人成功的主要因素是机遇的话,大家可能不太理解乐于助人对人取得成功有多大的好处。实际上,乐于助人使得你在社会上受到欢迎,大家都对你有好印象,你无论在生活、工作中,或在今后任何事业上,都比较容易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那么,现代青年人有很多需要学习的,特别是,我们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多都是一些儿生子女,独生子女在家里,都被父母作为宝贝贡起来。在中学的时期,可能因为成绩好,又被老师捧在手上,因为中学老师都想提高升学率,希望尖子学生考出好成绩,为中学争光,这样捧在手中,实际上造成了你们的一大缺陷:就是往往在进入社会,进入大学,会表现出一种坏毛病,就是不太擅于与人相处,不太擅于关心别人,也可能从心里对老师不太尊重,当然就更谈不上相互学习了。
  第三,现在的学生,尤其是科大的学生,都是学理工科的,知识面往往比较窄,因为从小学开始教育就很定向,小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升重点初中,初中的目的是为了升重点高中,高中的目的是为了升大学,所有目标都明确了。老师给你们灌的这些知识,家里让你们学的这些知识,都往往都是有目标的,明确的目标带来的好处就是你们在学这些知识时学得很深,缺点就是很多很多背景的其他知识就学得很少了,比如理工科学生文科的知识就比较少。大家可能不太理解,理工科学生为什么需要那么多文科知识呢?事实上,这个问题我自己体会的最深,一个理工科的特别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要取得成功非常重要的是他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现在,我看到很多学生的论文说不清楚,即使他有很多好的思想,好的成果也表达不清楚,表达不出来,自然别人就不太容易理解。如果你做的事情表达不出来,别人不能理解和接受,那么你的努力也就白废了。我觉得,同代的人中,在业务上,从天份到能力我还不是最出色的。我知道在大学时和在从事研究工作时,有些人比我更出色。但是,为什么他们没有取得后来我取得的这些成绩呢?主要原因在于,中学时我就喜欢诗词散文,所以表达能力比较强。我每次做完一个重要工作之后,在学术报告会上,往往能够把它表达得比较清楚,一下子把听众给抓住了,大家都理解这件事的重要性,也看到了我们工作的意义,所以很容易就被大家承认。第一件事就是1974年初,我刚从工厂调到研究所工作,就开始激光分离同位素,那是科学院几个重大项目之一,是用激光分离原子弹氢弹所需的同位素。那时全国还处在文革期间,很多研究所还在搞运动,只有青海盐湖所地处边远,还能进行研究工作。所以,我调到青海盐湖所就是因为这个项目。去了半年以后,科学院要开一次激光分离同位素的报告会,盐湖所的人要写一份综述,去会上讲激光分离同位素究竟是怎么回事。我刚调去,本来是没有资格做这个事的,前面还有好多资格比我老的科研人员。但好多人都试了一下,试过之后大家看了都不满意,然后让我试,一试大家都觉得很满意,文句很通,而且把事情说得很清楚。所以,1975年(我从工厂到研究所还不到一年)我在大会上做了这个报告。当初我都没想到为什么会这么成功,其实是由于我的表达能力、文学底蕴比别的理工科学生多一些,表达能力比较强,能把理解的东西比较清楚地表达出来,不是,很多人一下子就听进去了。这是我从事科研工作第一次做科研报告,后来,直至现在,我每次做学术报告,都精心准备,都设身处地为听众着想,找寻一种最佳表达方式,让更多的人能一下子理解我想表达的特殊问题,理解它的重要性和意义,包括现在的绿色化学,其实我过去从来没做这个,我知道它的重要性,就在很多场合下讲这个,国内一些专家长期做这个工作,只不过没有把它表达清楚,另外不太理解它,而我把它表达清楚了,别人一下子就理解了。总之,我对这点是深有体会的,就是理工科学生,当然不仅包括理工科学生,应该说所有的年轻人,在事业上取得成功,都要有一个能力,就是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就是写文章,口头表达能力就是写报告跟与人聊天、谈话。这个对于你成功成功至关重要,不要小看了它。
  那么表达能力怎么来呢?表达能力就要靠平时的积累,一种就是经常和你的同学讨论问题、谈话,讨论问题和谈话不要小看了它。这个对你后来一生事业的成功相当重要,去年,我在复旦大学参加求是奖的颂奖典礼,和杨振宁先生在一起,他是求奖的顾问,我是求是奖基金会请去颂化学奖的嘉宾。我们在一起两天,经常一起吃饭,杨振宁先生一天中午说道:爱因斯坦为什么在二十几岁发明相对论,他当时根本不在科研机构或大学,在瑞士的伯尔尼专利局,他后来才想清楚了,原来爱因斯坦有几个好朋友,在爱因斯坦回忆录中经常讲的,叫做"奥林匹亚科学院",每周几天探讨科学问题,讨论很激烈。争论问题中,爱因斯坦磨练出了思维,锻炼出了他的表达能力。杨振宁先生说,他自己有亲身体会,他觉得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年,不是后面在美国做研究,而是在西南联大做学生的时候,跟黄昆--就是北大的一个老教授--住同一间房子,那个房子是农民的茅草房,很小,两个人住一间房间。他们两个,黄昆是研究生,他是本科生,都在学习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是很玄妙的。两个人一见面就开如争论这个量子力学中间的问题,两个人相互顶牛,互不相让,争了一年,他觉得在争论中学会了表达能力。因为和黄昆争,就要把自己观点,自己的思维,用间洁、扼要、清晰的语言一下子说出来,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他说出来黄昆才会理解,第二他也要学会一下抓住黄昆说的问题的关键,才好反驳,这个争论磨练了他们两个的表达能力。除了表达能力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两个人都找到了从事科学研究的感觉,所以他们两个都成了量子力学的大师,黄昆是玻恩的博士后,和玻恩合作了一本书,现在还是量子物理的经典著作,当然,杨振宁后来得了诺贝尔奖了。所以,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希望大家重视,是你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方面因素。另外,现代人因为追求东西太多,高中要考大学,考大学完了考研究生,考研究生完了又要找好工作或出国,总是匆匆忙忙的,就忽略了历史知识,忽略了人类几千年演变过来的很多历史知识,这也是知识面窄的另一方面,举例说,我国有大的博物馆,但去看的人很少,大概只有上海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去的多一点,其它地方的博物馆很少有人去。比如,安徽省博物馆在座的有几个去过?我告诉大家,上次杨振宁先生来校做报告,第二天我拿一张可以参观的地点的单子就请他挑选,其中有安徽省博物馆,他就选中了安徽省博物馆,我陪他和求是基金会的查济民先生等一行,在博物馆远远超过了预定的时间,他们还不愿走。当然,不光是看外面的展品,还看了仓库中的珍品,他们拿在手上看,看得都不想走了,后来实在是到了市长请吃饭的时间,只好说下次再来。我说这个的意思是什么呢?如果没有历史知识,大家对人类积累的文化的了解只是一个平面,一个投影,不完善,只有了解众多历史以后,你的对人类积累知识才是立体的,才是四维的,还有一维就是时间轴。在现代投影和平面上,由于急功近利和浮躁,使得许多历史上积累的重要人类智慧都被抛弃或没受重视。那么刚才讲的《庄子》、《老子》,还有《孙子兵法》,里面有很多的智慧结晶。大家如果不了解这些,人类在几千年里积累的文化全貌,你们就不知道,就会重犯古人早就警告过错误,成为你们事业成功的障碍。那么,为了这一点,我们科大学生希望将来事业成功除了学好理工科课程之外,要尽量使我们的知识面广阔一点,把人类几千年积累的文化,尽可能地多掌握。刚才说了,这些文化,就是人类为了改变命运,抓住机遇而取得的经验的积累。这改变命运是广义的,与自然斗争,在社会上生活、与人相处,怎么样得到更多成功机会怎样避免危险,怎样避免失去机会,等等。
  第四,我想说现在学生要取得成功,必须重视在社会上的独立生活能力。有许多同学可能一听到这个就很烦,我们到这么大了,还没有自理能力吗?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现在的同学在家里娇生惯养,到了学校之后才是进入社会的第一步,如果你连独立生活都没有的话,将来很难想象能够抓住机会取得成功,最近我们在组织大家打扫宿舍卫生,发现学生的宿舍,一个是脏、乱、差,这当然有学校的责任,另外一个原因是好多同学的生活不太善于自理,去检查的人发现,有个同学晚上盖两床被子,却把夏天的凉席铺在下面,这样当然不暖和了。老师就给他担了个建议,说你最好把一床被子拿来垫在下边,一床盖在上面,这样就暖和了。这个真实的事情说明,现在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最后我再讲一点就是现在因为改革开放以后,西方自由化和生活方式被大家越来越多的了解。西方文化有它的优点,科学技术上发展的快,经济发展上的效率高,但是它也有缺点,有些缺点也被我们的好多同学不加选择地接受过来了。比如西方文化最突出的缺点就是急功近利,短期行为,这些缺点正好跟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刚才我说的老子、庄子的这些思想是相反的,老子、庄子最反感的就是短期行为,自私、急功近利,现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大家都知道,现在在美国做任何一件事情,都马上要想到它竟能够得到什么好处,在美国,大家都津津乐道,哪怕是自己的父母用钱也要算帐,所以在美国的好多小孩从小就开始打工,自己挣自己的钱,像小孩打工这种事情有它的好处,这样他的自理能力就强,但是这种文化跟东方文化重视家庭关系,重视教育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对西方文化既要吸收它好的成分,同时又要看到它有好多缺点的地方,不要不加选择地去接受它,我自己觉得我们东方文化保存了几千年,可以说现在世界上只有中国的文化从几千年一直延绵到现在还没有断,过去跟中国同样古老的埃及现在的传统文化已经几乎不存在,只除了那种博物馆里还可以看到以外,希腊伊拉克这些它们的传统文化,就是它们在跟中国同时代的那些文化都几乎不存在了,而中国的文化我刚才说了孔孟老子庄子一直传到现在,文化还一直连绵不断的。这些希望大学在学习理工科知识之外,能够抽一些时间重视学习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总而言之,就是使得大学能够全面的发展,而不是光是在理工科,自然科学、科学技术。一方面非常突出,而其它地方都存在若干缺陷,这样的人的能力和人格是不完整的。好比一幢楼,不管主主樑多结实,只要一处不合格,就会倒。这后果就是使得你在今后工作中减少很多成功的机遇,或者是即使机遇来了你也抓不住,而且,会给你带来更多失败的可能,甚至这个失败可能还会是惨重的,今天我就给同学讲这些,希望大家听了之后能够有所收获,谢谢。
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问:达到怎样一种状态,才能算是成功,是获得财富,是所处的社会地位,是社会的认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有没有?
  答:成功的标准是有的,就是看你这个人对社会是不是产生了影响,影响当然主要是指好的影响了。如果你的存在为社会的进步、科技发展作出了贡献,那么用一句大家习惯的话来说,就是实现了你的人生价值,我想这是广义上的成功。那么获得财富并不一定是成功,因为财富本身并不一定就是好事,要看这财富是不是为推动社会的发展作了好事,所处的社会地位也不一定是成功的标志,因为有好多人由于他的机遇,他可能处在很高的社会地位,但是社会地位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为社会作了很好的事情,这样获得的社会地位并不是成功,只有他对这个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大的贡献才是成功,社会的认可。当然,你对社会作了好的贡献,社会应该认可,但是往往有这种现象:一个人对社会做了好多贡献,但是认可会迟到,迟到很多年到甚至你死后才来,这种社会认可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很多,比较熟识的例子就是梵高,画家梵高在世的时候他的画从来没有被人接爱过,他一张画都没卖出过,梵高说他卖过一张画,实际上是他弟弟偷偷托人去买的,所以他的画一张都没卖出过,但是现在大家知道,梵高的画在社会上得到的认可,在美术界是最高的,因为他的画是世界上最贵的,那么,就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认可是远远在他死了之后,他最后是自杀了,所以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看你是不是用你的努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好的影响,这个发展包括社会和人和自然科学。
  问:朱校长,你对在科学研究上退居第二线,感受如何?你会重返第一线吗?
  答:第一个问题,我当然愿意重返第一线,但是现在退居二线,实际上我是在另一个战线上站到了第一线上,另一个战线就是现在我努力做的这些事情,使我们学校在按照我理解的一流大学模式上往前推进一些,如果我做到了,我想它的价值比我个人在科研取得的成功意义要大得多,因为它会使许多年轻人取得比我大得多的成功(掌声)。事实上,大家都知道,我退居二线后,我们实验室的年轻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们去年的C60论文不是我们国家的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之一吗?今年又做了一项研究,已经被《自然》杂志接受了,我在现在从事的位子上,有可能使更多人取得成功,使科大沿着世界一流大学的路往前走一步。实际上,比我直接从事科研个人取得的那点成功意义大得多,前几天,我陪教育部周远清部长来检查我们学校建设一流大学一年来的进展,我陪他们去5个地方参观,这5个地方都是我们在大力支持的,一个是量子通信与量子编码实验室,一个是选键化学实验室,一个生命科学院,一个信息科学院还有一个就是钱逸泰院士的纳米制备实验室,我去看了之后发现这一年多这五个地方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取,而且非常明显,这个进展连周远清部长都觉得是很大的进展,因为他在签字仪式的时候,他也看了同样的几个地方,这些进展我觉得一部分也是我现在在做的工作上的成功,当然他们的文章上绝不会写上我的名字,但我把这些仍看作是我的成功。
  问:何时播放《科学史上的伟大瞬间》?  
  答:《科学史上的伟大瞬间》中央电视台准备安排第二套节目七点到七点一刻,据他们说27日就可能播。具体什么时候重播,我知道之后让校办在网络上发一个通知,大家到时可以收看。《科学史上的伟大瞬间》一共有50多集,现在我已经大约有了一半的光盘,候建国副校长正在把它放在网站上,大家随时可以看。能过做这个节目,我觉得非常有趣,这50集把科学史上的50多个重大事件再现出来,讲述了这些科学家当时是怎么做出这些成果来的,很值得大家看看,这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很重要。
  问:朱校长,你好,我知道你毕业于四系,然而却在选键化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成就,我想问你对专业这问题的看法,你认为一个在大学选择的专业对今后的发展是否有重要影响?解释一下你专业的转变的原因。
  答:第一,我确实毕业于四系,现在从事选键化学,我觉得大学里的专业很重要,在于它为你一生的事业打下基础。但是,今后的学科发展非常之快,今后,特别21世纪,最大的特点就是会有许许多多的交叉学科和新学科发展起来,这些学科是现在的专业不可能预料的,所以要在今后取得成功至关重要一点,就是在学现在专业的时候,重视打下广泛的基础,不要使自己专业知识太过于狭隘,今后遇到新学科发展的问题时,就不太容易抓住机遇,去把它变成新的东西。我觉得在大学专业这个问题上,有专业,但是面要宽,我觉得理想的模式是在大学期间数、理、化、天、地、生都要学好,不要过于集中一个专业,到读研究生的时候,你再去钻进一门里头去。基础打好了,以后你迎接交叉学科和综合、尖端学科发展的时候,你抓住机遇的可能性就更大,我并不认为一个人在大学的专业对今后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当你毕业十年以后,你就等于已经上了两个大学了,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学会,自学的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我专业转变的原因实际上很大一部分是机遇,因为我在大学里学得是核物理,但是我毕业的时候,文革期间,不可能去搞核物理了,分到工厂当工人、采购员,后来到青海盐湖所,那是搞无机化学的研究所,所以自然搞化学了。因为我学的是物理,所以自然就搞物理化学。那是无法选择的,那是命运,抓住那个机遇只能搞那个。大学学了三年,所以基础知识学得好,很快就适应了物理化学。选键化学是我自己去做的,因为我做到一定程度之后,就自己判断,有自己的思想,就开始做选择。
  问:我们报考大学的时候,招生老师告诉我们科大学生,基础知识深厚,深厚使在实验操作方面有很强的能力。但当我们到科大后,发现学制由5年压至4年,学校的一些硬件设施也跟不上大学的步伐,课程被压缩,学时被缩减,这是否会使我们科大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实验方面有所丧失?  
  答:这跟我刚才的问题正好连起来了。我们现在的教育哲学或教育思想,要逐渐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就是大学本科重视打基础,而不是只学习专业知识,大学本科就是把知识面打得越宽、越厚,越好,这样,毕业以后才容易选择各种各样的专业,研究生阶段再来从事专业学习。所以科大决定5年改4年,就是希望大家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在四年中着重打好基础,到研究生时才有自己的选择余地,这样就比在大学本科时从事专业的知识面宽得多,选择幅度大得多。另外一点,实际上就是为各位着想。在进入学校时,你们的主观选择并不多,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一是考试成绩的影响,二是家长、学校的影响,因为你们对自己的才能和自己要选择什么专业还没有真正了解,学完四年后,你们对自己有更深的了解,再选专业会更好。所以我想,我们的学制改为4年,是对大家的前途更负责任,而且希望大家在今后选择的时候有更多的余地。在实验课硬件设施方面,我们学校过去欠帐太多,这一年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你们刚来可能没感觉,老同学可以感觉得到,我相信,明年会比今年变化更大,我们要建的几个基础设施,都是科大历史上没有过的,大的基础设施五六项,现在正在进行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其中一个就是理化中心实验大楼,里面主体就是为东区学生实验课使用,西区学生活动中习,东区还有一个师生活动中心,西区还要建生物楼,扩建教学楼,东区也要扩建教学楼,所以我们同时在进行这么多基础建设,我想几年后大家就会发现学校的基础设施有很大变化。
  问:文科这样重要,我们为什么没有语文课?
  答:这个问题反映了大家还没有摆脱中学的心态,实际上文科的学习最好是自学。因为一上语文课,你们就很容易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文科学习范围太广,知识面也太广。最重要的就是选择你们有兴趣的东西,广泛的学习,广泛的涉猎,开课反而众口难调,很难上好,文科不像理工科,目标明确。文科,对每个人的天赋,每个人的爱好都不一样,所以,并非一定要开课,你们才能够学习,也不一定重要的东西都要开课。比如说我刚才讲的几个要素,要学会诚实,学会守信用,这个对今后你们的成长,抓住机遇非常重要,用不着开课,只是一种观念,一种顿悟,如果你们追求它,就能够学好,所以文科有很多东西,包括刚才说的几个方面,只是你们悟到它就行,靠大家努力,而不一定要靠开课。
  问:如何从学习和工作中悟出生命的真正意义?
  答:这个最好是哲学家来回答,我想我自己的理解就是,生命的意义就是你回到整个自然界,生态平衡中间时,理解生态平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它存在的价值,我们人类,并不是凌驾于生态系统之外,而是生态系统中间的一环。生态系统已经确定了我们这一环应该做的事情,也就是要使我们在生存的这段时间完成我们在生态平衡中应该做的事情,一个就是在你的生存时间使得整个社会、自然界变得更好,这就是生态系统安排我们存在的真正意义,除以之外,我想各个人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理解,如果你能够在你生活的时间使整个社会,整个自然界变得更好,这就是你生命的意义所在。
  问:我是一名高考惨败的学生,现在在科大读自考。我在高中读了很多书,对成长、成材、成功、人生等很有帮助。但我一直有一个远大理想,并不断追求,可我现在的环境很糟糕,我该怎么办?我想买台电脑回家自学,这样行不行?
  答:这样的问题我刚才已经说了,高考惨败并不意味着你没有机会。而且举了一个例子,一个高考并不好,读了大专的,但他后来在工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实际上人在社会上取得成功,需要较好的综合素质才行,高考成绩的好坏并不决定你今后是否成功,希望这个同学不要悲观。
  鹿明老师:首先感谢朱校长为我们做的精彩报告,在这里想说明一下,在报告开始,朱校长说的今天上午BBS上同学说的一些话,可能有很多同学不了解学校的工作,朱校长在他的研究上是成功的,同时在治校方面,朱校长这一届领导班子,他们通过努力,使我们科技大学进入了全国高水平大学创建的行列,这就是成功非常关键的一步。在这里,我代表广大师生提一个建议:希望其他校领导能像朱校长一样,经常与我们同学有面对面的交流,使我们同学能及时了解学校改革发展的进程,了解学校在改革发展中的困难,也使我们全体师生员工既为我们学校取得的发展,感到欢欣鼓舞,又能体谅和理解这校的困难,这样,全校广大师生员工们能齐心协力把我们学校建设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而共同努力!

  


http://news.ustc.edu.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983
[天府早报]娃娃咋教 中科大校长开讲  

    成都籍中科大校长今日下午3时在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纵论“年轻人如何成材”
  昨(29)日晚9时许,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从成都走出去的朱清时院士走下飞机,并没引起周围人太多的注意。而据负责接待的电子科大一位党组领导说,他两年前参加过一个大学生论坛,到朱清时出场讲演时,学生们送上的掌声超过之前所有讲演者得到的总和!
  今日下午3时整,朱清时将在电子科技大学举行讲座,纵论“年轻人如何成材”。
  院士骄傲四川学生特别聪明
  “‘年轻人如何成材’,就是要探讨怎样让每一个学生利用自己的学识成就梦想,从而改变我们的城市、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在接受采访的短短10多分钟里,朱清时的话时常引起在座者的会意一笑。
  朱清时当年从成都走出去,一直走到了学术界的“金字塔之巅”。他认为,作为他的“后来者”的四川学生娃特别聪明伶俐。由他掌门的名牌院校中国科技大学,每年都会从四川招收50到60名拔尖高中毕业生。这些年来,“好多中科大毕业的四川学生都去海外深造拿到了博士学位,在化学、物理乃至一些新兴学科方面取得了最瞩目的成就。”言语里,朱清时流露出欣喜,“我为四川的‘才子’们感到骄傲!”
  高中时代不要急于成“专才”
  中科大“少年班”声名远播,尽管后来许多高校跟风办起了类似的“神童班”,却大多以失败告终。中科大究竟有什么成功秘诀呢?
  “成材”不能急于求成,而要善于让娃娃发现自己的兴趣和长处。朱清时说,中科大“少年班”每批只招收不到50名学生,他们在高中二年级就学完了高中所有课程,提前参加高考还能过重点线。“来到‘少年班’后,中科大并不急于细分他们的专业,而是经过两年的基础学习,才让他们自选专业”。朱清时坦言,“少年班”最重要的成功要诀是:培养兴趣,专其所长。
  朱清时提醒成都的家长:不要急于让孩子在高中时代就钻进某一学科,学得过于艰涩。揠苗助长肯定缺乏效率。
  成都巨变院士找不到回家路
  “家乡的变化太大啦!我都快认不出回家的路了!”朱清时向着夜空一声笑叹,眼角堆起几抹明显的皱纹。
  当年,朱清时的夫人就住在盐市口附近,朱清时经常去看看岳父、岳母。两年前回成都参加科技年会时,原来熟悉的盐市口早已没有当年的影子了,而他自己曾经位于西玉龙街的老家已换作了一座立交桥。
  “我们可不可以早一点赶到电子科技大学?我很想跟成都的大学生多聊一聊!”离开机场时,朱清时客气地问道。尽管此时此刻,距离他的讲座开讲还有近20个小时。
  朱清时: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6年2月生,四川省成都市人,1957年-1963年曾在成都13中(现华西中学)学习。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校长。
  观点集纳
  ■打算:欲在彭州建书院朱清时曾表示欲在彭州市修建“白鹿书院”,以缅怀先哲,宏扬历史,服务当地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呼吁:圈地热有违高等教育发展高校发展既不能盲目膨胀,也不能千篇一律,关键在于办出个性特色。以创办一流大学为己任的名校,不应该为这种‘圈地热’推波助澜。
  ■直言:大学限制了学生的创新“当前中国的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的科技创新,当前的教育管理模式也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大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良言:成功的关键在于诚实现在国内的一些高校只考虑短期行为。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就业,学校也参与到包装学生的行动中。比如,写推荐信时老师只拣好话说,或者学生自己写完再由老师来签名。其实,学会诚实守信在社会上成功的机会更多。
         (《天府早报》2004-12-30 记者胡泽文 刘庆 摄影 向宁)



 楼主| 发表于 2004-12-30 18: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清时院士报告会“年轻人怎样成才”

讲座前(12月30日14:50),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接受中央电视台、新华社记者、成都媒体、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和中国书法在线记者的采访
 楼主| 发表于 2004-12-30 18: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清时院士报告会“年轻人怎样成才”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来校访问  
[ 学校部门-新闻中心] 时间: 2004-12-30 / 点击: 705 / 评论: 0 / 关键字:
--------------------------------------------------------------------------------

  12月3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应邀来我校访问。在邹寿彬校长的陪同下,朱清时校长首先来到微固学院、物理电子学院参观了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实验室以及大功率微波电真空实验室。他对我校的科研工作表示肯定,建议可以在科技开发的同时注重基础理论的深层次研究。随后,校党委书记胡树祥、校长邹寿彬亲切会见了朱校长,双方就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校党委副书记成孝予,副校长韩春林、聂在平、罗正祥,党委常委李言荣、罗佳慧参加了座谈。
  
  邹寿彬校长热情欢迎朱校长的到来,希望双方能在如何把学校办成真正有特色的高校方面加强交流。邹校长说,我们坚持认为一所高校一定要办出自己的特色。中国科技大学近年来表现出了强有力的发展势头,成果突出,其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也使我们更有信心坚持自己的办学理念,把电子科大办成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理、工、管、文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胡树祥书记表示,中科大一直受到我们的关注,是一所需要我们好好学习的高校。他希望今天的座谈能够提供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双方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座谈会上,朱清时校长以中科大教授潘建伟为例,阐述了中科大留住人才的原因。他说,中科大之所以能留住人才,不是靠优越的物质条件,不是靠地处安徽的地理位置,而是依靠科大长期以来形成并保持下来的传统校园氛围,它让每一个在科大工作的人从内心感到这是一个适合事业发展的地方。这既是科大历届校领导努力保持的结果,也是千千万万个科大人努力传承的结果。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优势学科并不断加强学科力量,大力鼓励其他学科向优势学科靠拢,保持学校贯有的学科特色,这才能吸引人才。这也是国际一流大学的发展经验。他认为,学科的交叉综合不在于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而在于教授要学会主动交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综合性大学、专业性大学各有优势,要想取得发展,关键在于坚持自己的定位,保持多元化。朱校长表示,中科大和电子科技大学在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值得互相学习和交流。在听了朱清时校长的经验介绍后,双方就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学校发展等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下午,朱清时校长应邀在学术会议厅就成才话题为我校师生奉献了一场精彩报告,吸引了大批学子前来听讲。
       
 楼主| 发表于 2004-12-30 18: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清时院士报告会“年轻人怎样成才”

         
 楼主| 发表于 2004-12-30 18: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清时院士报告会“年轻人怎样成才”

            
 楼主| 发表于 2004-12-30 18: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清时院士报告会“年轻人怎样成才”

                  
 楼主| 发表于 2004-12-30 18: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清时院士报告会“年轻人怎样成才”

                      
 楼主| 发表于 2004-12-30 18:2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清时院士报告会“年轻人怎样成才”

                        
 楼主| 发表于 2004-12-30 18:26: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清时院士报告会“年轻人怎样成才”

  
 楼主| 发表于 2004-12-30 18: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朱清时院士报告会“年轻人怎样成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3-28 18:14 , Processed in 0.18493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