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182|回复: 2

“笔墨对话”刘新德于明诠书法工作室交流展座谈会纪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12 15: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王子庸在 2007/06/12 03:16pm 第 1 次编辑]

                         “笔墨对话”刘新德于明诠书法工作室交流展座谈会
.
.
2007年5月26日上午
地点:山东省图书馆会议室
.
.
顾亚龙(中国书协理事、山东书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今天这个展览很有特点,办得也很成功。刚才大家在展厅认真地看了作品,现在我们开一座谈会,请大家谈谈观感,也提提看法。首先请二位工作室导师分别介绍一下各自工作室的基本情况。
.
刘新德(中国书协理事、四川书协副主席、四川诗书画院刘新德书法工作室导师):我们这个研修班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了,今年是我们这个班的第五期,学员都多次参加国家和省里的展览,有一个去年在全国草书展获获奖提名,还有一个在省展多次获奖。
.
于明诠(山东书协副主席、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书法工作室导师、副教授):山东艺术学院书法专业原来设在美术教育系,2005年成立美术学院后又成立了书法工作室,属于中国画系。现有本科生三个年级,共有学生61名,研究生4名。本次展览有四位研究生的作品,其中孟庆星是省书协学术委员,多次参加全国展并获奖,他的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各方面都很有成绩;苏晓敏曾参加全国四届新人展等,他的论文在全国第七届书学研讨会上获了三等奖并破格加入了中国书协;仇志红是研究生中唯一的女同学,最近参加了全国新人展和妇女书法展及省级展览;陈靖是06级在读艺术硕士,现为省书协理事、篆刻委员,多次参加全国展并获奖。另外参加展出的还有十几位本科生的作品,就不一一介绍了,基本上就是这些情况。请各位多多批评指教。
.
顾亚龙:今天我们这个研讨会,各位对两位导师都比较了解,张主席给予了两位导师很高的评价,他们都在各自的省份乃至全国都是很有名的书家,更多的是他们在艺术上又有共同的追求,他们能够走到一起,去年在四川,今年在山东,这里头有很多他们在艺术上的追求,请各位专家踊跃发言,尤其是四川的同道带来了巴蜀书风,给我们山东书家许多启示,作品虽然不多,但可以感受到巴蜀书风的魅力特点,下面请各位专家积极发言。
.
赖非(中国书协学术委员、山东书协主席团委员):昨天看了一下,今天又看了一遍,明诠兄的作品我们都很熟悉,以前见过新德的作品,但没见过原迹,这是完整的一次。特别是和学生的作品一块展出,我的感觉,他们的风格都有独到的东西,很突出,各自的个性也具备,非常有趣味。所以原来我也想自己办个展览,现在一想,不敢办了,我的原因是感觉自己的东西太没自己的味道了。四川的同学们的作品第一次见,感觉也非常好。这两个工作室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他们的追求,又有各自的不同。如何能领会到他们的精神实质,恐怕得多看几遍,认真地研读一下,才能有新的认识,总的感觉就是非常新,就说这几句。
.
燕守谷(山东书协副主席):这次展览很好看,特别是导师的作品,我不是说学生的作品不好,也很好。从这两位导师的学生的角度来讲,你们现在可以和导师写的不一样,这当然是高明之处了,老师也不一定希望学生写的像自己,但是我们做学生的应该认识到你可以不完全模仿导师,这是学生必须做到的。我们现在要通过这个展览好好的思考导师的高明之处。我认为导师的作品好看,作品的风格面貌上是不相同的,但是气息上又是一样的。我的感受就是目前创作趋向中,像这样的作者不是很多。具体到这两个导师,先说刘新德的作品,我去过四川,次数不多,但毕竟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从这种角度来讲,刘先生虽然是山东人,但我觉得作品中表现的更多的是巴蜀的那种感觉,现在的地域书风很淡薄但界限还是有的。四川人的生活状态与其文化心态是一样的,是一种非常悠闲的状态,作品表现出来的感觉呢,也是一种非常柔和、清丽的书风。所以在刘先生的字里行间,还是凝聚着他个人的一种激情,不是一种张扬的表现。明诠兄又有一些不同,点画结字方面的表现性似乎更强烈一些。但是两位作者还有一种共同之处就是多种书体的营养,他们都糅合了。从两位导师的作品中都能感觉出来,展出的作品,精神实质是相同的,但是在释放激情上,刘新德先生比较于明诠先生较“文”一点,写字上有所不同,但精神实质上是一样的。明诠兄对文字的了解是一种很有觉悟的,他的作品在这种清雅的风格之上又有不同的探索和表现。还有一个特点,他们写行草书更多地吸收了篆隶的笔法,而在写篆隶的时候,大量的使用了行草的笔法,在这一块上我关注的比较多,当代书坛的优秀作者——有创作实力的作者,在继承传统书法技术层面,更多的是糅合了各种笔法。我认为当前的书风还是延续着清末民国以来的这种碑帖融合为主导的风格。现在书坛关于书风的导向的讨论,应该比较清晰了。这些年我很愿意关注那些优秀作者,我一个都不会放过,我关注他们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己,从他们身上能够学到什么,加上自己的理解,这是一个很大的创作的问题。我觉得这个展览很有看头就是两个老师的作品很突出的,学生作品在老师的带领下品位也很高,现在某些技术层面上可能还有点欠缺,但没关系,通过动脑子、借鉴,技术层面的问题是不难解决的。我的意见各种书体的融合转化不要太生硬,要变通。在技术层面以外,现在强调综合素质的修养,但这种修养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作者怎么去转化,用到自己的的创作上。每个人的性情不同,我觉得这是很值得思考的。技术层面的东西,很容易发现,也很容易解决。我们下一步就是生活品位上要提高,我们把生活品位提高上去了,我们的文化方面的东西才能转化到创作中去,好看就在这里,线条、节奏、行气,流露的应该是自己的情绪,我觉得这个才是最本质的。我觉得中国的书法能够传承几千年,所谓能够一脉相承的精神是什么,从哪里来,我想这就是一种思想,一种情绪,一种综合思维。我觉得两位导师的书法好看就在这里。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说,一定要关注两位导师,我觉得你们作为导师的学生,是很幸运的,从你们作品来看,品位很高,而且路子也很宽阔。在这种场合,我讲的不一定很清楚,再次向展览成功表示祝贺,以后再交流。
.
毛岱宗(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著名油画家):这次展览从种意义上说反映了中国书法现状和中国书法教育的一个方面,这两个导师在学术上走在全国的前沿,在书法界也是很受关注的两个人物,他们在某个方面代表着中国书法教育的一个观念。刚才燕老师对书法创作的一些具体分析,我很受启发,我觉得书法成功的原因要看书法创作有时代信息,什么叫时代性呢?具体讲时代性,应该找到作者的个性,通过作品来体现时代性。这两位导师组织教学的艺术性、创造性都很有鲜明的个性气息。那么刚才燕老师也说第一次全国书法展览,有一种体现淡淡的书法意味的时候,当时四川周德华的作品就是在这种风格中很有代表性的,这种创作的意味是很高雅的。刘先生是山东人,但他长期生活在四川,看上去是文化养育了人,他的作品中就有一种四川文化的散逸气息。很从容的很淡然的,自然而然,这是很高明的。从他学生所反映出来的作品,线条都能看出来气息很高雅。山东于明诠先生的书法观念和创作成就十几年来在全国书法界一直很受关注、也很受争议,这并不是一件坏事,有创新才会有争议,任何时代的艺术,没有创新就是没有出路的。如果清代人出不了明代,现代人出不了清代,那就是没有意义的,是不成功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那些冒险的推倒前人偏见的当时时代所不能理解的东西,正是代表时代的东西。凡高的画现在能卖到几个亿,当年他的画只能换个烧饼吃,凡高当年是穷死的。每一时代当中,好的东西不一定被当时所理解,圈里的人应该看到创作中的有生命的很新鲜的东西。我不是搞书法的,但每次流行书风展我都去看,为什么愿意关注呢?我觉得好多青年人之所以愿意去学、去追随,是因为里面有一种很新鲜的气息,整个和过去不一样了,能代表一种很有个性的东西。从现在看,优秀的作者不应该只看到表面的东西,要师古人之心。这些创作的领军人物,他们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们像体坛上的运动员一样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有承受力是一种能力,在高端上不慌张,能够把握住自己的方向。我认为,书法家们应该向那些领军人物、先锋人物去学习,学习他们的师古人之心,内在的创新的东西,用心去研究它,他们成功的各个方面都去研究,不要光去学他们的表面的皮毛。如果只关注他们作品的一个符号,移花接木,没准也能获奖。但很多基础,先辈们为他们做好的,站在大师的肩膀上,更近了一步。我们现在年轻人去临王羲之的字的时候,临得很好是个基础,法则就不自觉地学到了,学得好的话,去深深发掘,否则就会被法则限制着,学俗了,学甜了,学媚了,把自己内心所学的没有放到笔尖上。所以,向优秀的导师学习的时候,要学他的心,学他的方法。办这个展览很好,可以看到学生们的作品气息也很好,不俗不媚。这两个工作室,它的学术性、艺术性各有侧重各有特点,但都保持了创作的严肃性,都是很优秀的,我觉得应该赞扬。说得不一定对,祝展览成功!
.
赵长刚(山东书协副主席、淄博书协主席):他们两个这几年是在书法创作中比较前沿的,是获奖专业户,明诠连续获了三次一等奖。两个人走到一块交流,其中很有学术性,我个人十分赞同这种方式。两个人的交流同时也是学生们的交流。从学术的角度,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是一个方面。再一个是教学,当然他们教学的形式不一样,明诠在大学里搞教学,新德在画院里面教学,画院本身就是一种教学,因为教学不能关在教室里,关在教室里这种教学效果不见得多么好。我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他们要走出教室走出校门,通过这种形式相互交流相互提高,这种教学方法我认为是非常好的。我感觉他们两个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两个的创作水平来说在中国书坛上都是非常优秀的,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他们教学过程中必然在创作上要灌输一些新的观念和好的学习方法,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中国书法的教育,这么多年来这种例子很多,有很多学生很优秀,也很重视文化学养,这个很重要。但是,如果不从创作上去思考,不解决技法问题,这种文化也不是万能的。你可能是读到研究生,你可以写十部书,但与书法本身是两码事。当你的书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的学问才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当然,两个都行的时候那更好,但是人的精力和人的实践有很多局限性,学书法的人,这个字你都不知道怎么写,你对书法的理解就不准确,实实在在的讲,这是非常可悲的事情。所以说,明诠和新德在这个方面做得很好,我仔细地看了一圈,我感觉是比较好的,比我想象中的要好得多。新德工作室的学员我不是很熟悉,明诠的几位研究生的作品我是比较熟悉的,以前我见过他们几个人的作品,我心里感觉到他们确确实实往前走了很大一步,并且路子非常正。这个路子还是非常重要的,路子正了以后就越走越宽,不至于走到一个死胡同里去。所以说,在这一点上他们两个教出的学生,在创作上应该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当然每个人的天赋和每个人的勤奋程度还是不同,每个人的成就就不完全相同。两位导师的作品,刚才守谷说得比较多,我不再重复了。导师的作品肯定是比较好看的,明诠的作品,前几年是有争议的,这种争议不是坏事,肯定是件好事。明诠对中国书法传统的理解是比较深厚的。这点是非常难得的,这也取决于他的学问和天分以及他下的工夫,因为他下了很大的工夫,明诠多年来一直很勤奋,这一点我了解。你可以通过他临的一些帖来看他书法的基本功,看他对传统经典的理解。他临了很多帖,大家可以去看一下,真正学传统,必然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再往前迈一步,就像毛院长刚才说的,最难得你得有个性,会思考。再一个是守谷说的学老师的问题,我以为老师肯定可以学,你喜欢老师的东西,自然而然地受到他们的影响,这是一方面。再者,如果你不喜欢学像他,但是还要学老师的方法。明诠的东西就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往前迈了一步,这是非常有个性的。前几年他喜欢写小字,获奖的小字比较多,但还略拘谨一点。我感觉他现在的字比较随意,比原来放松了。而且在用墨上有一定的突破,这些字很率真很大气,用墨上也比以前感觉好多了,这一点是比较好的。结体比较率真,用墨上有些变化,明诠本来写字就很有情趣。我第一次见明诠的字的时候,就感觉很有情趣。新德呢,巴蜀文化与鲁文化养育出来的这么一个代表人物,四川那个地方非常休闲的,我去过感觉那个环境非常好,坐在藤椅上喝着茶,聊着天,非常休闲。所以说四川出了很多文化名人,就与这种文化非常有关系。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确实很有道理。第一次见到新德是在北京的一次展览上,在历史博物馆一个座谈会上,我一听他说话,就知道他是淄博的,因为他发言一说话口音和我差不多,虽是普通话,但乡音特点仍然很重。在新德的字里,能看到巴蜀文化与齐鲁文化的一种杂交,文化与学术越杂交越能出精品。但是这个语言不行,语言不能杂交,普通话就是普通话。新德是非常有天赋的人,他的艺术感觉特别的好。字写得非常精到,字的结体很有情趣也很有古意。总的说来,我感觉这个展览办得非常成功。
.
汪海权(网名“砚庄”、中国书法网总版主、济南市书协副主席)我一进展厅大门,就看到两件作品,是于明诠和刘新德二人书写的两副对联,内容基本一样。是PK的吧?(刘新德:“是巧合”)。说到PK,我感觉这是比较新颖的玩法,现在这个也比较时兴。我们不仅要学习古人的东西,同时也要研究现代人与现代人之间的关系。我不知道你们两个人是怎么想的,我搞过这个东西。昨天我正好给朋友写了一幅字,内容是“知己者明,知人者智”。知人,不仅要知古人,对现代人也要知,这是一个智的问题。由此,我想到教学。在今天展览的作品中,我觉得有不少学生的作品都表现出某种倾向性,甚至不同的作品表现出不同的倾向性。老师从知人的角度应该发现、对比并引导。在校期间,学生能掌握一些知识、技巧和具备一些能力之外,还应知道自己在某个方面可能是具有倾向性的,或者说这是对他的个性挖掘。
我认为,流行书风的作者当中,于明诠和刘新德是不仅注重空间形式,也是很注重笔墨内涵的少数人。我个人觉得这个时代是创作时代,视觉感受应该是第一位的。有人认为,流行书风作者空间夸张雷同。但我觉得于明诠和刘新德两人的形式差别就是比较大的,手法实际上也很不一样。刘新德的作品,我觉得可以用一个词,叫“装饰性”(他的线条是比较凝炼的)。装饰性的手法,像篆书的、隶书的、草书的等等,他都用了。于明诠是注重墨色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夸张,甚至他的线条很接近绘画的语言。学书法大多数人认为要学古人,对于现代人甚至自己的老师能不能学的问题,我的观点是可以跟老师走一走。在中国书法网上,有一个书法写得非常好的人问:“我学绘画应该从哪个地方开始?”我说,中国人学英语,大都从ABCD开始,再学语法方面的东西,然后又是技巧等等。英国人呢?他们从小就跟父母,从叫“爸爸”、“妈妈”、“我要喝奶”之类的事开始,先把在一种环境下的感觉找到。所以不仅是技法问题,也不仅是技法谁高谁低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有感觉。跟老师靠近一点,更容易找感觉。
.
顾亚龙:我觉得书法从教学来讲就是理论跟方法。学来学去,无论我们学古人还是学现代,根本的东西是一样的,就是方法的问题。我用什么方法去表现,我去表现古人的,古人的他有一种形式。这种样式是怎么写出来的,怎样去学习这种笔法,我怎么去写,这就是一个方法问题,作为学生学习,作为老师教学生,更多的是这两个部分。我认为,其中更多的得去教给他们笔法是怎么写,或是分析古人的笔法是怎么写的,现代人的笔法是怎么写的。所以说,归根到底,我觉得最后要告诉学生,你的笔法怎么写。前两天,我跟于明诠在一块吃饭的时候,探讨过这个问题,我想换一个方式说,他说一个观点是什么呢,写字,你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我想这个观点大家一听就可能很受刺激,难道说没有“法”了吗?他不是在一般层次上说的,他是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艺术层面来讲,我理解。换一种说法,我理解,实际上我们追求一辈子,所有的东西,我们在追求什么呢?实际上就是追求我们自己的书法语言,技巧语言,怎样去表现自己,用自己的书法语言、表现方法去阐释自己的书法观念、对书法的认识、对书法的理解,我想这就是最重要的。刚才几位老师都谈到了,明诠和新德他们在书法的追求上,首先一点,我们应该看到他们对书法的训练和学习,都达到一个很高的层面了,这是不用说的。他们对于今天的创作、未来书法的走向进行着一种探索和追求,那么追求的时候,他们有一种共同的思想认识,在于他们对于笔法理解上的不同。前面有人说新德写字更多的是借鉴篆书的东西,婉转的含蓄的内敛的,他用这种笔法来表现他对书法的一种意趣的理解。明诠兄呢,更多地在字的结构、用笔的笔法、墨色这方面大胆的突破,我想这种探索是在他的思想指导下才有的,要理解他的这些写法就要去了解他的一些想法。这两位老师带了很多的学生,将来还要一届一届的传授下去,我想作为学生来学习的时候,更重要的除了要学习老师的艺术思想以外,——刚才有朋友说不要学老师的东西,海权则说可以从老师这里借鉴,其实都不要紧,因为我们学习的最终归宿,应该是找到自己的表现手法和自己的语言,反复锤炼,不断成熟,把自己的东西表现出来,这样在老师的指导之下才能走出自己未来的书法之路。
.
况尉(澳大利亚东方艺术中心理事长、书法家):我很感谢于明诠老师,我跟他学会了欣赏京剧,我以前打开京剧频道都跳过去,现在也慢慢的入门了,那个派的,哪个行当…我觉得中国京剧这门学问还是很深的,他对京剧研究得如此深刻,他的字怎么能写得不好呢?我到他家里去,他把临摹的颜真卿的完整的作品拿出来看,吓我一跳,这一卷得有几十米长,从头至尾,笔画一点不懈怠。所以我觉得于明诠的书法若从根本上去理解非常非常的传统,只是表现形式上有他自己独特的东西。文明发展到现代,我觉得对艺术的分类越来越细,有必要产生纯粹的书法家这个东西。对技法的要求,对理论的要求越来越详细了,我觉得他们两个呢已经形式了树林,已经可以自己调节气候。只是他工作室的学生们,需要想一想,如何从老师的成功方面找找启示。刚才说学生应不应该学老师的,怎样学经典,我觉得这两者是不矛盾的,当然都应该学。我觉得我们做得远远不够,还差得很远,作为学生来讲我今天看到这个展览,受启发很大。我非常感谢于老师、刘老师带来这么好的展览,感谢山东书法家协会支持和主办了这个很好看的展览。谢谢!
.
吴耀(济南书协副主席,书面发言)从这个联展中,看到刘、于两位先生在书法艺术创作上新的探索。有些作品确实激动人心,把观众引导到纯粹的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特别在艺术思想上更能够使人受到启迪。工作室的弟子们有些是我很熟悉的朋友,他们的取法之广、进步之快、来势之猛令我惊叹。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活力,透露出老师在教学上的真性情,也使我感动不已。于是我不禁想起自己二十年前曾谈到“明师指教、同道交流、个人奋斗”的书法学习途径,其中“明师”乃指明白、高明的老师。正是这些弟子们得益于“明师”的指点,才使得他们自己的艺术道路上走得更准,更快,更有价值,并将自己的潜力充分地挖掘出来,向更高的目标攀登。可以看出,老师思想和行为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弟子们的成长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与那些没有拜到“明师”的书法爱好者相比,他们是非常幸运的。
.
刘新德:因为到画院的教学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到画院也不很长,02年去的,要肩负着教学的工作。画院又没什么规定都是靠这个老师自己去制定教学计划,原来在成都座谈会上我也说了一下,我们这个画院,包括好多画院,都在建立工作室教学生,国家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啊,因为这个没有固定要求,反而我们自己在经验上啊,还有教学方法上,,还有好多不足的有待改进的,所以我跟明诠办这样的画展,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形式,明诠在艺术院校,他就规范,比较规范,比较系统,因为我们就是学习创造,艺术学院还有很多文化课,比如历史,哲学,艺术方面的理论,我们这方面就没有要求了,因为时间比较短,比如说学生在某一方面,当然短期效果也是很好的,有很多同学在创作上成绩还是很高的,当然你要继续提高的话,我们就要多方面的学习,包括我们自身的要学习。                 有自己知道的,也要有一个慢慢改的过程。自己的缺陷不是还需要老师朋友做点拨吗?这种形式对自己很好。也感谢在座的朋友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建议。我就说这些,谢谢!
.
于明诠:非常感谢各位领导、老师、朋友,今天来给我们捧这个场。我们俩办这个展览的初衷,真得是想通过这种形式希望听到一些批评建议。当然在这个场合,希望各位朋友坦诚地提出一些很尖锐地批评,这也不大可能。其实,我想说的是我们俩承受批评的能力还是有的,这些年我们得到的批评,有的是非常尖锐的,像前一段网上有些帖子,就把我说成不仅是不会写字的问题而简直就是品质的问题,说你是个骗子,你非常非常可恶,把书法艺术、把传统全糟蹋了。如果真是这样,我想我犯的罪可太大了!有的时候我确实在想,难道我的脑子长反骨了?我真的在反传统?我反传统对我有什么好处吗?没什么好处啊!我也临古人啊,虽不敢说临得多么好但态度起码是认真的,而且这些年来临古的功课也没敢懈怠过。我是这样想的,我不想用创新这个词,大家尽管给了我们很多的鼓励,说实在得我们非常的理解,也不敢当真。我更愿意用“探索”这个词,我老觉得我们写来写去啊,无非喜欢去探索一下、表现一下,哪怕这一生最后的结果什么也不是、什么都不成,说实在话我也认了,我就是这样想的。我现在有一个担心,就是我到了艺术学院以后非常有压力,因为自己在业余爱好的时候,由着性子来,写了之后参加展览,你爱说什么说什么,无所谓,没有什么责任感,我到了这边之后做了一位专业老师,我突然就有压力了。我那一天跟同学们说,我工作二十多年了,从来没把工作这么当事、这么认真过。有的时候也很着急,我觉得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你们应这样去思考去做,有时候又害怕我自己的东西过多地影响他们,特别是怕我的一些毛病也让大家都有了,真的是一种担心。我这样说话,当过老师的朋友应该能够理解我这种心情。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我就想办这个展览,把同学们写的东西展示给这个社会,让大家一起来帮我把把脉。我知道这些作品很不成熟,甚至很多东西可能很糟糕,但目前我们的认识水平、创作水平就是这个样子。同学们的作品,包括本科同学们的作品,我都反复看过多少次,既考虑到他们写一些表现传统功夫、经典技法的东西,也想让他们写一些有性情的东西,包括他们的篆刻。我们确实是很认真地准备了这次不成熟的展览,希望大家多提一些批评意见。今天听到各位朋友对我们那么多的鼓励,诚惶诚恐,别的不说了,非常感谢,希望以后继续得到大家的批评帮助。
.
顾亚龙:这次展览和这次座谈会应该说很成功,我刚看了一下,接近一个小时左右。时间有限,不一定都能说透,不一定都能把自己的话充分说出来。我想大家通过这样一个机会互相认识认识,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可以私下再交流、沟通。刚才明诠兄用的这个词很好——“探索”,我们对于未来的未知的没有做过的什么事情,我们都要抱着一种探索的心态去进行,至于将来,最后的结果会是怎么样的,不去做过早的评论,让社会让历史再去评论。好的,今天的座谈会就到这个地方。谢谢大家!

注:根据录音整理,未经发言人审阅。
 楼主| 发表于 2007-6-12 15: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笔墨对话”刘新德于明诠书法工作室交流展座谈会纪要

俺的补的:
.
在我眼中,展览分两类,有效的展览和无效的展览。没有学术支撑的走过场的展览是无效的展览。此展是前者。
.
交流展的意义:
两种教学模式的对话-“私塾”与学院,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的补益
.
明诠先生才是巴蜀气,新德先生是齐鲁风
.
明诠先生:
小字是他的昨天,大字是他的明天。抛却毁誉,打开自己,是更开阔的天地。
新德先生:
安乐的生活是一柄双刃剑。安乐带来安逸的创作心境,大善;安乐腐蚀思维和想象,……
.
向两先生学习!
.
童言无忌哈,莫怪~~~
发表于 2007-6-12 16:45: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笔墨对话”刘新德于明诠书法工作室交流展座谈会纪要

子庸兄,还是补点照片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3-29 12:56 , Processed in 0.13079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