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403|回复: 1

读《中国书法全集-倪元璐》卷断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2-1 14: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书法在线在 2007/02/02 06:40pm 第 5 次编辑]

1.读《中国书法全集-倪元璐》卷断想
.
     之所以首先选了倪元璐这卷作为写读全集札记的一卷,是因为倪氏作为我的乡先贤,对他却知之甚少,极有补课的必要。况我个人对明清两代书法最有兴趣,倪氏正是在明末一个具有相当代表性和特殊性的书家。所谓代表性,倪元璐“在与普通百姓一样饱受恐惧惊慌的现实生活痛苦的同时,知识分子(的他们)还多了一层社技凌夷,前途莫测的悲哀。而对于那些身居高,直接参与国政的官僚士大夫来说,则更要承受内心中失败感与责任感混合在一起的绝望。”(《倪元璐书法评传》)明代士大夫的家国概念,在倪元璐上有充分的表现。而对于倪元璐书法来说,他的风格独特,在晚明这样一段个性张扬的时代中与其它书家面目迥异,在明末书法中尤其引人注目,占有重要一席。他在个人风格的形成过程中,又很难使人找到明显取法路线。这一点也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加之半年,绍兴某老师希望我写一篇有关倪元璐的文章,因为认识所限,不敢应允,而这一点或许也是促使我阅读此卷缘起的一个心结吧!
     在《评传》中,作者将倪元璐放在明末动荡变化的时局中,予以宏观的审视和解读,其形象深刻而丰满,尤其是崇祯年间辩东林与阉党之忠奸,请毁《三朝会典》,至招募义兵进京勤王等事件,体现了倪元璐义无反顾,舍身成仁的儒家士大夫的立身原则,昭昭于青史。
     倪元璐书法整体风格倾向在早年就有显露。以考释第十四《舞鹤赋卷》而言,倪氏在用笔上很不肯定,“尚未进入纯熟境界”,“有心手相印,心不从心之处。”(同上)此作书于崇祯二年(1629)。不久,又有书《金山诗轴》(见考拜十七),此时在结体上倪氏的熟练程度有所加强,但在笔力表现上仍有失于不足。倪氏这个书风渐变过程中,很少被评论者云及他的取法对象。《评传》:“(倪文璐)与黄道周的书法特点多有相似之处。看来倪、黄二人在笔札往复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在书法风格上也彼此互有相染和影响。”崇祯元年(1628)到九年(1635)之间,是倪元璐书法的积累、探索阶段,《评传》对倪氏作品的变传、风格等琉理有条,但这个过程中尚有相当的不稳定性。到崇祯九年九月以后的一段时间,他更寄情书法。《评传》中一再指出,此年为倪氏书法风格成熟之年,但这也只能是一种推论,因为倪元璐作品很少有款识,以考释作品中的九十九件看,仅就二十件有时间可考,时间仅限于崇祯二、三、六、八、九、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年。崇祯九年,倪元璐可以确定的作品除了两通信札外,只有一件《题文石图》。此作在风格上已具备倪元璐书法的独特性,而更主要的是在以后的一段时间中,倪氏沿着这样的路走了下去,并以此年起有了一段十分充足的时间来思考和研究书法。这个时间其实何尝不是倪元璐书法的一个中期总结,故对其以后发展具有里程碑之意义。
      关于倪元璐书法的具体取法。综合《评传》来看,盖出于颜真卿、苏东坡。所学者注重于意取,不重临摹,所以基本不能明显看出以上两家影响,反到从作品能看到黄道周的影子。这就是晚明书家的普遍态度,须要书家的更多的依秉于自身的艺术敏感、修养悟性及通过长期书学活动而获得的经验和习惯与把握能力。
                                        2007.1.29
文字
发表于 2007-2-2 18:56: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中国书法全集-倪元璐》卷断想

.
    台湾书法学者王振邦先生近日来京游学门下,示以其关于倪元璐研究的硕士论文,此文有一特点即在引用了《倪文正公遺稿》二卷(北京出版社,2000年《四庫禁毀書叢刊‧史部第50冊》第1版影本),此书在刘恒先生1999年编撰《中国书法全集-倪元璐》卷尚未阅读引用此书,甚为遗憾。楼主要深究其理,不妨查阅一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3-28 23:03 , Processed in 0.11981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