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806|回复: 3

张立辰专题-北京晨报《翰墨》周刊[第二十二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9 09:4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书法在线在 2007/01/29 09:53am 第 2 次编辑]

                   27214
111_1170035589.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1-29 09:5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立辰专题-北京晨报《翰墨》周刊[第二十二期]  

[这个贴子最后由书法在线在 2007/01/29 10:01am 第 4 次编辑]

                               留住中国画的魂
                                     ——访著名画家张立辰
   
   张立辰 ,1939年生,号渔人,荷衣渔童,江苏沛县人。1965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专业。1977年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荣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在当今花鸟画坛上,张立辰先生显得与众不同。他画风纯正、功力深厚又个性十足。日前,他在自己位于京城东郊的居所“紫苑”中,接受了记者专访。
                                 家乡情结
                                 与绘画启蒙
    1939年,张立辰出生在江苏沛县微山湖西畔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排行老九,自幼饱尝饥寒的张立辰就懂事可人。父母忠厚勤劳,但无奈人口多无土地,无法维持生活。尤其是青黄不接的冬春,年龄最小的张立辰雪天赤脚,衣衫破旧无棉,常常饿得两眼冒金星,他也从不哭闹纠缠大人。父母教育孩子严格,“穷人要有志气”,“要饭也要上学”,七岁那年春天把他送到学堂读书。一天放学回家,看到灶前没有烟火,锅里什么也没有,家人都不说话,他明白了,默默离开家上课去了。有一次中午回到学校,老师看到他嘴边满是绿沫,一问才知道他到地里吃的豌豆秧,老师流着泪到厨房端了一碗粥和一块饼强让他吃下。幼小的心灵被感动,默默地发愤学习。
    土地改革时,张立辰十岁,工作队在地主家院中挖出两口大缸,满是名人字画,从小喜欢画画的他看了十分激动。这些字画被村民拿走贴在了自家的墙上,张立辰每天到各家去观摩,常常看得痴迷而上学迟到。画中的艺术境界深深吸引了他,便常常以火棍在地上涂鸦。
    1954年,张立辰考取徐州三中,经常是背着行李和炒红薯面步行一百二十多里上学。艰苦的生活磨练了意志,绘画的欲望更加强烈,他加入了学校美术组。美术老师李雪鸿先生与李可染先生是同乡和校友,他功力深厚,学贯中西,山水、人物、花鸟全能。在他的指导下,张立辰受到了良好的启蒙,为走上美术之路打下了基础。
    1960年,他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本想学山水却被分配到花鸟专业。没想到撞了好运,老师是大名鼎鼎的潘天寿先生以及吴弗之、陆维钊、诸乐三等名家。他珍惜机会,刻苦用功,铸就了深厚的功力。
    1965年,他被分配到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正当他踌躇满志地准备放手创作之时,“四清”和“文革”打破了他的计划。1969年他邂逅一位年轻女教师,还没来得及进入恋爱状态,便赶上了“516”运动,年底 被“工军宣队”秘密关押,遭到严刑拷打,但他血气方刚,拒不认罪。半年之后又被押送去湖北咸宁,与出版社同事集体奔赴“五七”干校。艰苦的条件和繁重的体力劳动没有压垮张立辰,他常常干完了自己的活又去帮助别人。大多数人同情他帮助他,他心里暖烘烘的。
    不能拿画笔,他便用眼观察,湖里的荷花,山里的竹子,在阳光下、风雨雪中,四季有着不同的姿态和气势。竹和荷成了他的艺术符号,也是他的生命符号。他不仅仅从虚心劲节这种传统的审美角度着迷于墨竹的诙谐,更热衷于以大片的竹叶表现临风淋雨的整体气势,这大概是风雨人生、凛然不屈的人格的写照;那叶如伞、花如盆的写意大荷,恰是在艰苦窒闷的岁月里对生命壮美的赞颂。
    1972年,张立辰回京与苦等他 三年的青年音乐教师胡萍结成夫妻。蹉跎岁月让他更加发愤图强,没有画室就在自己斗室里想办法,白天卷起被褥在床板上画。作品的出版和展览,引起了华君武、李可染、李苦禅和崔子范等先生的关注和厚爱,并得到了他们的教导,很快形成了南北结合的风格特点。
                                    大写意精神
                                    花鸟画的震撼
    参观张立辰画室,墙上挂着的一张张八尺巨幅写意花鸟画精品,奔溢浪漫的才情,淋漓恣肆的笔墨深深震撼了记者。以前一直没太看重当代花鸟画,张先生的作品让我发自内心地感动。
    就意笔花鸟画而言,有徐渭、八大山人、吴昌硕在前,齐白石都常感叹其创新之难,甚至表示“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许多评论家评齐白石是中国传统花鸟画的最后一位大师,甚至有人断言中国画“穷途末路”。于是,不少“聪明”的画家往往避开这一路,或走繁复工笔,或走中西结合。一时间写意花鸟成了业余画家的“玩意儿”。
    但张立辰还是选择了大写意花鸟画作为自己一生探索创新的目标。他认为,在花鸟画的特殊领域里,决定艺术高低的不是题材,而是情和意的艺术表现。花鸟画的创新不独是题材的变换,更重要的是新的艺术内涵和新的笔墨结构的统一。当简笔花鸟画被认为是“游戏笔墨”的偏见依然流行的时候,他仍然坚持着磨炼笔墨,并操守着中国画尚意重情的美学品格,甚至于在一般人认为无以超越古人的梅、竹、荷、鱼等传统题材里力求抒发出新的情怀,创造出新的笔墨样式。他敢用墨,敢用水,有时甚至直接用大水来冲洗;他是在潘天寿之后以指头运墨作画比较出色的画家之一,他不仅以手、以指代笔,更是举一反三,运用盘底和盘沿作画,用特殊的有时意想不到的肌理和线条以助笔墨的丰富表现;他长于用笔,讲究笔法、笔势、笔踪,从书法艺术的角度造成线条的韵律,从书意里寻求画意和人之意同构的旨趣。提出了从传统生活到笔墨结构和笔墨结构在临池挥运中的“两度神化”表现,体现了当代中国画艺术家的现代思维。
    作为一代名家,张立辰的花鸟画无论是数丈巨幅大作还是不足盈尺的小品,无论是残荷翠鸟、劲竹幽兰、衰柳八哥、野蒲蜻蜓,还是粗藤大瓜、鱼蛙蔬果,都可以看出他随意挥洒的冲动,可以看出他在笔墨上的经营和气、势、力及黑白布局组合上的苦心。他将自己的情思和事物的特征凝聚为意象,铺就出博大而整体的造型气象,以主导笔墨线树骨立形呼应开合,在倾泻的笔势和一气呵成的笔墨结构的组合里造成动人心魄的画面节奏和冲击力。
                                       笔墨结构论
                                       欲留中国画的魂
    当西风临窗,中国画受到空前未有的挑战之时,张立辰没有半点的盲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他摸索中国画的用水问题,并进而扩展到中国画的纸笔等物质材料的探讨,从而形成其水墨淋漓、恣肆烂漫的绘画风格。八十年代,他对中国画笔墨构成进行了详细的解析,提出了中国画的“笔墨结构论”,揭示了中国画千年以来的不传之秘。
    笔墨结构是指画家以某种创作愿望或主题需要出发;根据表现对象的本质特征,结合自身的感受、个性和修养,综合提炼概括出来的各种笔墨形态及其有机地排列与组合。
    他认为中国画画家、中国画理论和鉴赏批评家,只有通过对中画笔墨形态地产生、内涵和笔墨结构规律地深入研究把握,才能真正进入中国画的艺术境界。因此可以这样说,抓住了中国画的笔墨结构,就抓住了中国画的主魂。
    现在张立辰正在梳理和完善“笔墨结构”理论体系,也许年内就会出版一个数万字的专著。                                                          晨报记者 杨现富/文

27215
唐书安/摄
27216
张立辰作品《雨中仙子》 80cm50cm
27217
张立辰作品《俄罗斯秋色》


200712902623404_1170035960.jpg
200712902557956_1170035975.jpg
200712902610231_1170035994.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1-29 10:0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立辰专题-北京晨报《翰墨》周刊[第二十二期]  

27218

                    看图说话——我与书法二十年(7)
                              松花江上
                                          刘正成
    网友们跟帖说,让我回忆一点“甜”,我不知道这个“甜”指什么意思,我就且把它当作高兴的事吧。我这里讲“松花江上”,并非“九·一八”那个“松花江上”,而是指我的两次黑龙江之行;一次是1986年8月赴佳木斯参加“全国青少年书法篆刻首届神龙大奖赛揭晓暨《青少年书法报》创刊一周年纪念大会”,一次是参加1993年8月中宣部组织的文艺、社科、出版、新闻界专家休假团,这是两次快乐之旅。这张照片是第一次黑龙江之行。
    松花江真是东北平原上一条美丽的大河。我们乘火车到了哈尔滨以后,就乘汽车沿松花江北行,先到佳木斯,评委工作做完后,东道主就安排我们沿松花江继续北上,直到同江即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处。解放军专门开了一艘炮艇载着我们又沿着黑龙江北上,苏联的大军舰就停在松花江口上,不过,舰上的官兵在向我们挥手。那时中苏关系早已缓和了。我们登上一处边防部队的江边哨所,用望远镜可以看见江对岸的哈巴罗夫斯克和稍远处的共青团城。然后在江边的一个赫哲渔村午餐。在赫哲渔村吃了全鱼宴,吃到了我至今认为是天下第一美味的大马哈鱼的新鲜的鱼子。当然也见到了我国现存人数最少的少数民族赫哲族人。
    那次活动的主要策划者是《青少年书法报》社长崔学路。黑龙江省省长、省书协主席陈雷出面接见,省文联党组书记杨角亲自全程陪同,省书协也全力以赴协助大会,书协派出张天民、余群、王新民三位全陪,老余善摄影,所以这次留下的摄影是我八十年代里留下最好也最多的一批。为了能记下全体同行者,我放弃了一些非常好的友人实景照而选了这一张,不免有些遗憾。
    《青少年书法报》的历史算来也有十七八年了,虽然已换了几茬人,但报纸却一直坚持在办,据说发行量也不少。偶尔我能得到几张赠报,我非常欣赏它的第一版和第四版,第一版介绍的青少年书法家均是名不显而实力强者,第四版的批评文章既尖锐又有深度,而绝无纠纷谩骂攻讦之弊。就如同我看见的那片广袤无垠的松花江平原一样,没有什么污染的痕迹。说起那次神龙大奖赛,在全国少儿书法活动中是一次开拓性的里程碑。那次活动也聚集了来自京、沪、浙地区的书法家做评委、评选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
    那次活动时间较长,与难得见面的上海朋友谈得很多,如上海书画出版社副社长茅子良,还有沈培方和后来去了日本的郑丽芸。周志高和浙江的陈振濂也去了,他们是老朋友了。北京去的同行除了《中国书法》的梁扬外,还有林岫、苏元章。由于黑龙江的人好客,特别是省书协的王新民是幽默大师,逗得大家一路乐。松花江下游之行后,我们在哈尔滨也停留了两日,参观了陈雷省长拨二百万元修建的七八层的书法大楼。这幢大楼现在怎么样我不知道,但其规模全国至今无出其右者。
    哈尔滨是一个有着异国风情的美丽城市,它的斯大林大道,秋林百货、太阳岛,在松花江的衬托下,无不融华丽与浪漫于一炉。王利民把我们引到舞厅,教我们跳最简单的交谊舞。就是那一次,林岫女士建议我学会普通话,她说,总说四川话,到北京来总让人感到有距离,并自愿当我的老师。她的话有道理,令我颇受教益。原来我认为四川人可以不改口音,比如像邓小平、朱德、陈毅一样。从那时开始,我慢慢学会了普通话,一种南方口音的普通话。2003年5月21日于松竹草堂

20071290241102_1170036189.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1-29 10: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张立辰专题-北京晨报《翰墨》周刊[第二十二期]  

实力派
27219
                            蜀中才俊文永生
    文永生,1962年生于四川蓬溪。1986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北京《中国书法》杂志编辑。作品参加第六、七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第六、七、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99《中国书法》年展;首届全国流行书风提名展。曾在中国美术馆举“文永生书法艺术展”。2006年结业于中国国家画院龙瑞工作室。现为中国国家画院高研班助教、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四川绵阳市书画院专职画家专业书画家。
27220
200712902255700_1170036380.jpg
20071290239697_117003637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19 08:42 , Processed in 0.15580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