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089|回复: 0

[原创]焦虑与徘徊:对当代书法市场的观察与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5 20:3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atermark]本文是我在对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当代书画艺术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考察之后,综合运用经济学与社会学、艺术学知识整理而成的文章。就正如在中国,不能用纯粹的经济学去解释经济现象一样,同样道理,在中国,也不能用纯粹的艺术学去解释艺术现象,自然也不能用纯粹的书法学术去解释书法现象。很多所谓的经济学家,自以为用高深的经济学理论就能把脉中国经济社会现象,并进而为中国社会转轨开出正确药方,而实际上,恰恰是这些看似高深的经济学理论,却难以解释中国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难以成为治理中国经济病症的良方。因之,要看中国的经济问题,只能跳出经济学的思维;同样,要看中国艺术及书法的问题,也只能跳出艺术学及书法学的思维,而用超越的眼光去审视。
                                                                ——作者按
焦虑与徘徊:对当代书法市场的观察与思考
朱中原   
自1980年代以后,中国的文艺思想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时代,出现了短暂的“自由思想”局面;与此同时,1980年代以后,中国书法也进入了自觉发展的时代,书法发展步入了组织化、技能化、职业化和正规化。也同样是1980年代,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改革与开放的启动改变了中国社会阶层的状况,经济体制的转轨使得中国经济到现在为止仍然保持着每年8%左右的增长速度,有经济学家预测,2007年的GDP增长速度将保持在8%-9%之间。随着央行公布的对外汇率的上调和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中国用于投资(而非消费)的货币供应量应该会有所增加,而用于艺术品投资的货币量也同样会越来越多。但是,这种局面却并没有带来书法市场的持续繁荣,而是持续不断的低迷与混乱。也就是说,经济改革与贸易开放并没有带来书法市场的升温。
其实,上面的关于经济增长的描述仅仅是表面化的。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中国经济每年都在以8%左右的速度增长,但经济高增长并不能成为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恰恰相反,它可能成为我们忽视经济与社会问题的障碍物。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中国目前的经济高增长主要是由几个因素共同形成的:一是垄断行业所创造的利润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而垄断行为恰恰又是市场经济社会所不容许的;二是高税收充实了国家财政资金。据国家税务总局最近的统计数据显示, 2006年国家税收收入达到37636亿元人民币,增长近2.5成,似乎成为了一个可喜可贺的数字。然而这个巨大的数字却是不合理税收政策的体现;三是持续的经济高增长是以占有弱势群体的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四是经济高增长是以连续多年的低就业率和高失业率为代价的;五是经济高增长是以破坏环境资源和社会资源为代价的;六是经济的高增长有着巨大的泡沫性和炒作成份,尤其是房地产、股票、证券等行业的泡沫性极大。那种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出现持续繁荣的局面的说法是片面的,那么在这样一个经济大环境下,艺术市场的繁荣就不可能如有些人士所描述的那样是真正存在的。当然,一系列的数据又确实告诉我们,中国的艺术品拍卖正在以每年上千亿的资金在增长,那么,这个又说明了什么?只能说明中国的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仅仅只是一种假象,这里面有很多虚假、炒作和泡沫的成分。也就是说,这种繁荣带着很多人为炒作和概念炒作的成分,正如股市一样,概念股是影响股市涨跌的一个很重要的成分,而概念股的存在恰恰就是给当代股市形成了一种假象。同样的道理,艺术品市场有很多人为的资金炒作,这种炒作并不是以艺术为准则的,它完全是一种商业行为。不具有艺术含量的商业行为,就正如不具有消费属性的商品一样,它是不实用的,不能拿来欣赏和说事,甚至可以说是虚假的。它所造成的,只能是混乱,而不是繁荣。但即便是虚假的市场繁荣,书法市场也远没有达到这一点。
隐性市场和显性市场
严格来说,当代书法市场只有隐性市场,而没有显性市场;既没有一级市场(也即没有进入画廊交易),也没有二级市场(也即没有进入拍卖市场)。书法的交易,是私下交易和人情交易,而非市场交易和拍卖行交易,当然,不一定非要是拍卖行交易才具有市场行为,拍卖行交易也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的市场行为。如果说拍卖会由少数人暗中操纵的话,那么,拍卖所形成的交易结果也并非是真正的市场效果,不能体现市场行情。当然,我们在这里暂且把拍卖会假定成是完全市场行为的,那么,当代书法作品为什么很难进入拍卖会?能进入拍卖会的除了古代、近现代的书法大家以外,当代者寥寥。也就是说,拍卖会只能吸收高端的书法作品,而一般中、低档的书法作品则难以进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原因?一是买家很难对当代书法作品有信心。当代书法整体水平不高,大多是书法名人而非名人书法,不具有投资价值和收藏价值;二是投资当代书法成本大、利润小,很难调动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三是投资者对当代书法家基本不信任,因为除了少数几个有影响力的名人书法以外,投资者几乎都认为当代书法家名实难符,而且庸俗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具有庸俗化倾向的艺术品是很难进入拍卖场的;四是当代书法家除了作品水平低劣以外,书法家的整体素养和文化层次、社会影响力都不高,减少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五是与绘画相比,老百姓对书法艺术的认知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和误读性,即便是投资了,也仍然难使书法作品进入消费的终端环节,所以导致他们投资信心下降。凡此种种,都构成了当代书法难以进入拍场的阻碍因素。
撇开拍卖市场不谈,单就书法市场而言。即便是没有进入二级市场(即拍卖场)的书法市场也难见任何起色。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显然是多方面的。有些是书法艺术本体本身所造成的,有些是社会原因所造成的,有些是文化观念所造成的,有些是当代经济环境所造成的,有些是书法体制所造成的;有些是宏观方面的原因,有些是中观方面的原因,有些则是微观方面的原因。比如很多买家就认为,书法与绘画相比,线条简单而抽象,创作一幅书法作品远没有创作一幅绘画作品那样繁杂和费时,而且他们认为绘画作品所包含的内涵很多,而书法作品则线条单一,没有较强的表现性,而且不同的人对书法作品的评判标准不一,高低难判,导致了投资者对投资书法信心的缺失。这其实是一种观念的误区。这只能说明投资者对书法的认识是很肤浅的。书法看起来线条单一,而实际上则是极为复杂的,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书法线条是所有艺术线条中最具有人文内涵、最具有情感价值、最能体现书家主体精神的线条,尤其是能够将书家的主体精神融入这种抽象的线条之中,并形成一定气象,殊为不易。搞书法往往入门难,但精通更难,甚至有很多人写了一辈子书法连门都没入!而且这样的人还大有人在!从这可以看出,没有长年累月的临池和练笔,是不可能写好书法的。而绘画则不同。学习绘画的,一般一两年就能入门,三四年似乎就可成气象,而六七年则可成名了。甚至有时间更短者。而书法却远没有这么迅捷。因此,以时间的长短来衡量价值的有无与高低是极端错误的。属性不同,决定了其耗费时间长短的不同。
“人情交易”与“礼品经济”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也是一个人情社会。这种礼仪和人情至上的伦理特征,决定了中国社会的商业伦理始终低于人情伦理。因而,即使中国有几千年的艺术发展史,但是却一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商业史,艺术商业的萌芽是在明代中后期的江浙一代才逐步产生的。
正如前面所说,难以进入拍场的当代书法,并不等于就没有市场;也并不是说只有进入了拍场的书法才有市场效应。因为在我们看来,拍卖场仅仅是一个高端市场,而未进入拍卖场的书法则可以是一个中端和低端市场。但是,就即便是这样,没有进入拍卖场的当代书法市场仍然很冷清,或者说仅仅是停留于私下交易而非市场交易。尽管有很多书法家都对自己的作品按照书协职务等级进行明码标价,但是,大多都是有价无市。正因为这样,大多数书法家都不是靠卖字吃饭,而是靠除卖字以外的其它行当吃饭,比如有相当一部分书法家都有第二职业,很多人只能靠第二职业维持生存。当然有些书法家也能靠书法吃饭,但主要是通过倒卖字画、经营字画、办展览、策划艺术活动等行当吃饭。即使是有些书法家能通过卖字偶发小财,但也仅仅是在别人的安排之下出去走穴写字,给别人写字的费用一般都不是按照书法家的市场价格来定的,而是活动主办方早就拟定好的,一般对书法家都是有优惠的。像这种通过安排活动来卖字的情况,对当代许多著名书法家来说,都是比较普遍的。通过上面的这个事例可以看出,当代书法市场更像一个礼品市场,礼品市场最主要的特征是“送”而非“卖”,当然,既然是送,那就必然有还,有送有还,这是礼尚往来。送出去的是作品,而还回来的是钞票。当然,这个送出去的书法作品未必是被作为一种艺术而得以欣赏的,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对方用来作为礼物而进行买官卖官或腐败用的,或者是进行投资炒作用的,也就是说,没有或很少有企业家或官员买来书法作品自己欣赏。这就是典型的“礼品经济”特色。
“礼品经济”是中国经济的一大特色。“礼品经济”所导致的就是商品的有价无市。对于书法作品而言,当将书法作品作为一种送礼的礼品时,其作品本身的市场价格就被隐含了。本来水平很高的作品,恰恰可能其价值被低估了,而本来水平不高的,恰恰可能因为被作为了礼品而被高估。尤其是当送礼品者与接收礼品者都是因为某种利益需要或者有腐败关系的时候,一般所送的字都是主席、副主席或者理事的字,这类人要么是地位显赫者,要么是位高权重者,而这些人的字恰恰就是水平平平的。所以,在官本位观念仍然根深蒂固的中国,真正有艺术才华的书法家大多是被埋没了的,或者是不被市场认可的。这些并不是书法本身的原因,而是中国人的文化观念的问题,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得以消除的。
一般来说,“礼品经济”所导致的是书法市场的冷清和混乱,但是这仅仅是表面的。事实上,在现代商业社会,当送书法作品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时,如果“礼品经济”能够真正发育,那么,它恰恰可能带来书法市场的真正繁荣。当然,前提是书法市场必须破除一切有悖市场经济的行为,遵循商业伦理。事实上,晚明时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晚明时期,文人士大夫就以互赠书作、互相题跋为文人乐事,当然,这种互赠书作、互相题跋一般是没有经济行为存在的,基本没有商业目的的,然而在当时晚明商业逐步发育的情况下,它在客观上却是有助于书画市场的逐步发育的。晚明时期,书画市场在江浙一带就正在悄然发育,而这种发育恰恰就是以文人之间书画作品的自由流动和流通作为客观前提的。从经济学角度讲,只有当物品的所有权属性出现松动时,才可能产生交换关系,而只有有交换关系的产生,才可能产生商业行为。当送礼成为一种风尚时,文人之间以书画作为礼尚往来之物品,就自然而然地具备了交换行为,尽管这种交换行为主观上并不存在商业目的,但是它在客观上却促进了书画市场的萌芽与发育。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又应该正确对待书法市场的“礼品经济”特征。或许可以这样说,“礼品经济”一方面的确是导致当代书法市场低迷的一大因素,这是因为“礼品经济”产生之后,自然地淹没了书法作品本身的价格,或者说作品背后的价格因为人情因素而被掩盖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规范而健全的“礼品经济”恰恰又可以促进书法市场的健全发育。这是一个悖论。这个悖论是永远不可能被打破的,唯一的只有去规避,规避“礼品经济”的缺陷,而彰显“礼品经济”的优点。所以,这里就需要对书法作为具体情境下的礼品进行区别对待和分析。如果书法是作为一种不具有权力和利益勾结的礼尚往来的一般性礼品的话,那么,这种“礼品经济”不但不会制约书法市场的健全发育,而且还会有助于书法市场的健全发育;而相反,如果书法是以打着礼品的幌子而被当作了加官进爵或者进行权利交易的工具时,那么书法作品就不是人情和礼仪的象征,而是权力符号的象征,这种权力符号只会干扰书法市场,而不会助推书法市场的健全发育。
“官本位”冲击书法市场
如果说当代书法市场的“礼品经济”特征需要得到良性发育的话,那么,就需要打破另一个真正的顽疾——“官本位”。
“官本位”情结是导致中国书法市场混乱与低迷的又一大因素,也是制约书法市场健康发展的一大顽疾。与国画相比,书法界及书法市场的“官本位”情结更为严重。如果说短线炒作是当代绘画市场的一个不规范的特征的话,那么,官本情结则是当代书法市场的一个不规范的重要特征。当下的书法市场基本上是以权力和以职务而论的。当然,这个权力和职务并不一定是政界、官员的权力与职务,大部分是书协的权力与职务,比如,在书法界,就有这么一种潜规则,相对于非书协会员来说,书协会员就是官;相对于省级书协会员来说,国家级书协会员就是官;相对于一般书协会员来说,书协委员就是官;相对于书协委员来说,书协理事及书协委员会主任就是官;相对于书协理事和委员来说,书协副主席、主席就是官;而相对于书协主席来说,书协顾问就是官。在书协职务的等级划分中,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体现出书法家的等级高低。当然,这些职位并不等于完全的行政级别,或许大多数都无实际权力,而仅仅是一个虚职,但是,正是这个虚职,却恰恰是其作品市场价值的体现。这个市场潜规则多年以来一直盛行不衰,而这种潜规则恰恰就是干扰书法市场的罪魁祸首!在一般老百姓眼里,如果有两幅作品摆在他面前要让他去买的话,一幅是书协主席的字,一幅是普通书协会员的字,他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去买书协主席的字。这种思维定势其实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官本位”情结。他们将权力当成了一种艺术价值,而书法作品则只不过充当了一种权力符号而已。同样,对于投资者来说,他宁肯花资金去炒作那些有地位、有官位的书法家,而不会去炒作那些一般的书协会员。这样,就形成了当今书法市场的差序格局——这种差序格局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永远存在,而且会随着市场资金投入得越多,而呈现得越为明显。所以,在这种“官本位”情结没有得以根本消除的前提下,资金的大量涌入,并不会带来书画市场的真正繁荣,相反,它只会使书画市场变得愈加混乱不堪。
正是因为“官本位”情结的存在,导致很多即使是水平较高的当代书家难以进入真正的拍卖市场和收藏市场。因为,很多拍卖行和藏家对当代书法家既不信任,也无信心,甚至很多在社会上叫得比较响的书法家的作品也难以进入拍卖市场,因为这些人的书法作品对于那些真正的藏家来说,根本不具有收藏价值和拍卖价值,即使是有拍卖行愿意去炒作,但因为成本太高,泡沫增加,导致投资风险增加,所以不会轻易去炒作这些书家;而恰恰相反,当代中国那些比较有实力和才学的中青年书家的作品却往往容易进入收藏家的视野,因为他们的作品无论从水平上还是从升值空间上来讲,都是值得期许的,这样的书家容易被有眼光的投资家看中。而恰恰是那种既没有艺术眼光、又没有长远投资眼光的商人,才恰恰容易去搞短线投资,找那些水平低劣、名不副实的书家炒作。这类商人抱着对书画市场的侥幸心理,喜欢短线操作,想大捞一把就赶紧收手去捞别的。当然,在当今艺术市场混乱的时代,这样做当然是可以捞到不少钱的,而且这类人也大有人在。但是,这类人并不是艺术市场的最后胜利者,而只不过是漫长艺术市场的一个匆匆过客,不过一跳梁小丑耳!
书家学养的整体性滑坡
导致当代书法市场低迷和书法作品价格较低的第三个原因是,当代书法家整体艺术修养、学术造诣偏低。从各大拍卖行的书法拍卖行情来看,古代书法作品一般都看涨,近现代书家作品保持坚挺,而当代除了启功等极为少数几个老书家的作品看涨之外,其余皆不景气,甚至主席、副主席、理事的字连拍场都难以进入。这并不是拍场对当代书家另眼相看,而确实是因为当代书家整体学识、修养和地位都偏低。书法的附加值与绘画相比,其实是很大很大的,不管是附加的权力、地位,还是名望、学识,总之都是附加的太少。仅仅靠书法作品那种抽象线条,是很难得到认可的。所以,纯粹的书法家的作品难以进入拍场,更难以拍出好价格,而往往学者或者文人手札的价格看涨。这说明,拍场所看重的,还是书法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书家的内在文化积淀。比如当代学者、作家如启功、冯其庸、文怀沙、季羡林、贾平凹等的书法作品或者手札,无论市场怎么变化,他们作品的市场价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可能跌下来的。这是书法家本身的文化与学术地位所决定的。而曾经任职过书协职务或者政治职务的书法家就不一定了,如沈鹏、李铎、张海、唐双宁之类,其作品价格尽管现在似乎比较坚挺,但长久来看,未必如此。
所以,从以上的分析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当代书家除了外修书艺、内修书德之外,没有其他途径可使自己长久立于市场不败之地。而且,当代书家不能陷入了职业化、技能化和行业化的境地,不要只注重于创作,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内在学术修养的积淀。除此之外,还应该提高自己的艺术眼力。艺术眼力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仅是写好字那么简单,而是要对古往今来的几乎所有的艺术作品都要形成自己的审美判断。一个好的艺术家必定是一个好的鉴赏家和收藏家,如果一个书法家不会鉴赏艺术品,没有较高的艺术眼力,那么,无论如何是成不了大气候的。
资本投机拯救不了艺术市场
就像全球金融大鳄索罗斯能够把全球资本操纵于一己之手一样,很多人相信金钱和资本也能够操纵艺术市场。这种逻辑大体是对的。但是,既然资本能操纵市场,但也同样能够毁灭市场。当大量的热钱进入书画市场之后,必然会出现泡沫,而泡沫膨胀到一定程度并达到极限之后,必然破裂,泡沫一破裂,必然导致书画市场的资本大量贬值,而贬值之后的书画市场必然会大受冲击,而这对投资者是会形成巨大的心理打击的,于是,就会赶忙将资金抽离艺术市场,从而导致艺术市场资金短缺,市场疲软。这种市场由热转冷直至破败的局面和股票市场是一模一样的。它完全就是资本的运作,而非艺术品的运作。至于所谓的艺术品,只不过被当作了一个炒作的概念和符号而已。
很多画商总是向我们诉说,当代画家的市场价格不是高了,而是低了,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其实,这仅仅是他们的一种策略而已。实际情况则是,当代画家的市场价格普遍存在虚高的迹象,作品价格远远高于其本来的艺术价值。这主要是由炒作所导致的。当代中国书画市场的一个总体状况是,藏家少,炒家多,而以收藏为名行炒作之实的人更多。藏家向炒家的转身,是当代书画收藏界的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不但如此,而且一些根本就不懂书画艺术的企业家也似乎尝到了甜头,纷纷将巨资投入书画市场,大肆炒作,造成了市场的混乱。以前温州商人有炒房、炒煤、炒棉之说,现在眼看国家的地产宏观调控政策频频,怕捞不到多少好处,于是便抽身去炒书画了。对于这些本来就有很多闲钱的商人来说,炒炒书画,既不需要成本,又能一本万利,总比把钱放在银行里被银行拿去搞其他投资或腐败掉要强。正是因为大量资金的涌入,才使得书画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泡沫,以至于出现了虚假的繁荣局面。从2006年各大拍卖行的春秋两季拍卖行情来看,与2005年相比,2006年的拍卖收益有所下降,各名家的价格都纷纷下降,很多业内人士都认为,2006年书画家的日子都相对不太好过。除了少数几个人的价格比较坚挺外,其他的都有所下跌。当然,我并不是说当代书画家的作品价格都太高了,而是说部分水平太低的画家的价格虚高,而另一部分水平较高的画家则没有达到相应的价格。当然,与画家相比,书法家的市场价格普遍偏低。甚至其差距达十倍、百倍之巨!
艺术市场的现实规律往往是,艺术作品的市场价格往往与其艺术价值不一致、不对等。而且这种现象还将长期存在。一些业内人士似乎都已经习惯了这种状态。在他们看来,市场就应该是这样的,市场与艺术是完全不同的。这种荒谬论断其实仅仅是迷惑行外人的。但是很多行外人却对此深信不疑,而在深信的同时,往往又产生了很大的困惑,他们困惑为什么好的作品卖不到好的价钱而差的作品却能卖到好价钱。行外人并不知道一件艺术品的艺术价格是怎样形成的,所以,他们只是看到了现象和结果,而没有看到现象和结果背后的深层因素。实际上,从长远来看,艺术作品的市场价格与艺术价值终究是会一致的。这只是个时间长短的问题。百年之后,能够受到市场认可的,还是那些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作品。市场能蒙得了不懂得市场的老百姓,但是却蒙不了漫长的艺术发展史!这就像当年梵高、毕加索的画出来之后无人问津一样,现在他们的画简直是价值连城,这恐怕单单靠炒作是炒作不出来的。同样,当年曹雪芹写出来的《红楼梦》是本禁书,连市井之徒都无人问津,可是现在呢?一部漫长的历史和艺术发展史,总是会允许几个跳梁小丑存在的,正因为有小丑存在,才能烘托出大师之大。但是小丑毕竟是小丑,历史所记住的不是小丑,而是大师。
文字文字文字文字文字文字[/watermark]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4 15:28 , Processed in 0.14265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