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419|回复: 4

[原创]"拖泥带水”的林散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29 10:5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丁剑在 2006/07/29 10:57am 第 1 次编辑]

[watermark]"拖泥带水”的林散之


      吾乡曹种苓先生,中医名家,精通书画印章,为“苍梧四老”之一。先生行二,世称“曹二先生”。据吾师周庚如先生讲,曹先生医术神奇,有传某年有一人身染急症,家人将用门板抬至曹府,未及进门,先生即在屋内言:“我且写个方子,快去抓药,若再迟来,性命休矣……”后此人果康复痊愈,先生医术之奇以此事可见,庚如师解之,中医所谓“四诊”:望、闻、问、切。此“望”也故。
      庚如师早岁即从曹先生游,只是不以师称之,而是呼其为“曹二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某日,庚如师持林散之、费新我二公真迹各一见曹先生。当时曹先生已春秋高而病卧于床榻之上,庚如师距榻前数步将林书双手高举齐项,曹老只一视便将头一转,目眺窗外。庚如师又将费书作如是举, 曹老亦只一视即目移窗外,良久不语,吾师急询:“二爹因何不语,此二公皆当世名家,书之好坏,请二爹示我……”曹老缓缓曰:“后者尚可……”庚如师惑之:“林之书名远甚于费,二爹何也故?”曹先生又缓缓曰:“前者之书拖泥带水……”庚如师又询:“此二公书可学乎?”曹先生急连数声:“不可,不可……”
      吾以为曹先生评价林散之书虽未免有所偏执,然而“拖泥带水”四字,可谓一针见血,精当之论。林散之先生晚岁喜用宿墨,划取长势,亦有拖沓伤神之笔,此林书一微瑕也,今者,林老书名大隆,“当代草圣”之誉,未有论其病者也,曹种苓先生此论可谓明白之论,查林散之诗,林亦自评曰:“不免拖泥又带水”,则曹先生知书也。
      曹先生素不慕名利,为人坦荡。尝语吾师曰:“吾死,碑由周先生(因吾师乃人民教师故称)写,只写:“中医曹种苓之墓”。后,先生作古,其家人于此事亦未提及,故未尝先生愿也。
      曹先生墨迹罕存,吾尝问于庚如师,师曰:“我本有先生墨迹,惜毁于文革间。”后吾友张大强兄于其师曹一民(此曹种苓先生二公子也,为吾乡首位考取杭州国立艺专即今之中国美院者)先生处询,一明先生亦散失尽矣,只有一封在艺专求学时曹种苓先生写给其的家信,为毛笔小行书,遂复印于大强,大强不吝又转复印一份于我,才得见先生墨迹。后海州陈立新先生举办“海州书画百年回顾展”,征集曹种苓先生墨迹,多方未果,吾遂将此复印件请人用电脑制作参展。展览之时,曹种苓书,曹一明画,曹栩(曹种苓先生长子)书,一堂两代书画,观者莫不敬叹,然三位先生父子俱已羽化登仙。
     写此小文,谨作纪念云耳!
                                          6年7月  后学丁剑之 于海州晋堂
发表于 2006-7-29 20:4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拖泥带水”的林散之

我只想说一句:林老的书法已经超越了古人,线条的变化也高于古人,任何一种极至都有致命的弱点.这就象武功一样越是高弱点越大,但这要有眼力,但这种弱点一般人是不会将其打败的因为这要很深的武功.
发表于 2006-7-31 11:0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拖泥带水”的林散之

敢请将“曹种苓书,曹一明画,曹栩(曹种苓先生长子)书,一堂两代书画”上传?
发表于 2006-8-6 21: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拖泥带水”的林散之

下面引用由极地七彩光2006/07/29 08:40pm 发表的内容:
我只想说一句:林老的书法已经超越了古人,线条的变化也高于古人,任何一种极至都有致命的弱点.这就象武功一样越是高弱点越大,但这要有眼力,但这种弱点一般人是不会将其打败的因为这要很深的武功.
:em02:  :em02:
发表于 2006-9-13 00:0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拖泥带水”的林散之


四,似林者俗,学林者死

看过一本书,叫做《林散之与自叙帖》,其中有林散之的书法作品图片十多幅。在参观某画展时曾经见过散之先生的真迹。
散之先生小小学艺,沉湎于诗、书、画,谓“三痴”。而立之年,经黄宾虹老师点化,以一册一囊行万里路,饱览了祖国的名川大山和人文景观,磨练了意志,丰富了阅历,感悟了人生,这些都影响和滋养了他的书画创作。他先以楷为本,进而学行书,六十岁以后才学草书,以王羲之为宗,释怀素为体,采各家之长,通融化解各体之势,最终以草书屹立于中国书坛,被誉为“当代草圣”。
书中有很多关于散之先生学习草书的论述,这些观点都很不错,确实是他学习草书的真知灼见。但是说得好不等于做得好,依我之见,散之先生的字与怀素的字相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笔法不精到。草书运笔,中侧相兼,技法丰富,变化多端。中锋运笔,写出来的字见骨力,侧锋运笔,则肌肤润丽。无论中锋还是侧锋运笔,笔锋要凝聚,写出的点线质感才好。怀素的《自叙帖》,多见中锋运笔,往往通过使转的连贯及速度变化来突出气势的猛烈与流畅,聚锋运笔,力感强烈。但是散之先生用笔,笔尖不聚,更多的是扁,所以运笔时下行笔细,横行笔粗,或者相反,下行笔粗,横行笔细。有些字的笔划嘎然而止,收得很突兀,转折的地方特别是牵丝连带的地方,常常是又粗又散,或又扁又细,因此字间过渡显得很不自然,给人松散粗糙的感觉。
用笔是决定点线美丑的关键,用笔不精到,点线自然无法与前贤媲美。散之先生的笔法散,而怀素的笔法实,他们之间还是相去甚远的。
二是笔力太弱。在散之先生的作品中,弧形斜线很多,为了呼应下一字,最末一笔弧线,总是拉得很长,而且无字也去空呼。这当然是受怀素一笔书的影响形成的习惯,但是散之的这一笔呈圆弧形,显得软弱无力。怀素的《自叙帖》中,也有很多呼应下一字的笔法,但往往是有力的呈一定角度的细直线,牵丝连带提按动作的力度控制得恰到好处,显得干脆利落,且准确到位,所以怀素的草书显得笔力非常劲健,有入木三分的感觉。相比之下,散之先生的字就显得很柔弱,没有力度,因而字型整体缺乏势和韵的魅力。
三是用墨过于干枯。墨分五色,焦、浓、润、淡、枯,着墨于纸,字的形体、筋骨、血肉、神韵遂宛然跃于纸上,可见墨法为书法的重要表现手法。但墨由笔运,执笔运笔的种种规律,又是墨法实现的先决条件。怀素在《自叙帖》中,由于中锋运笔,万毫齐力,所以墨色沉凝,力透纸背,由上至下,墨色从浓润淡枯,变化自然顺畅,而且注意呼应左右,所以作品的墨色纵横富于变化,全局不失匀当。相比之下,散之先生用笔散锋较多,所以作品中枯墨太多,或者出现墨猪的现象,加上过多的震颤运笔,作品中常见笔道开衩和干涩之墨纠合,字型就显得不够完整优美,墨色燥润不平衡,看上去给人一种迟滞、浮燥、散乱的视觉效果。
四,技艺是否可以传承的问题。散之先生说,“先写楷书,次写行书,最后才能写草书。”“以草写草是写不出来的,留不住,用楷书笔法写草书才行”。然而相比之下,怀素的流畅,散之的迟涩,怀素的劲健,散之的柔弱,怀素的沉实,散之的虚浮。怀素的流畅、劲健和沉实,让人看到他那扎实的楷书基本功底,这就为后人的临摹和学习提供了可见可学的样板,而散之先生突出的震颤运笔和枯墨习性,显现了突出的“散、枯、弱”的特色,这种用笔和用墨技法的偏好,更多的是个性的突出显现,容易把人引入虚无缥缈的境地。作为草圣的书法,其手笔要成为后人效仿的楷模,恐怕就有一个如何传承的实际问题难以克服。
此草圣非彼草圣,对于散之先生的字,可借用李北海的语式:似林者俗,学林者死。

章北湘 《关于草书的几个问题的探讨》之四
全文见中国书法网艺术论坛 书法研究 《关于草书的几个问题的探讨》(一)(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6 05:11 , Processed in 0.14106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