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799|回复: 4

苏立文专题-北京晨报《翰墨》周刊[第二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11 09:2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183在 2006/09/11 02:02pm 第 1 次编辑]

24389
北京晨报《翰墨》专版2006年9月11日第二期
1_1157937952.jpg
发表于 2006-9-11 12: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苏立文专题-北京晨报《翰墨》周刊[第二期]

[这个贴子最后由183在 2006/09/11 00:32pm 第 2 次编辑]

发布日期:2006-9-11 0:51:00 发布者:[杨现富]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
英国教授的中国故事
24390
  


娶中国妻子   交中国朋友   传中国艺术
艺海萍踪
不老村矿泉水
北京市食品放心工程指定用水电话:010-69031588
    他被誉为西方研究东方艺术的大师级人物,他编写的《中国美术》成为西方高校研究东方艺术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如果没有苏立文的著作,那么今天的现代中国艺术研究是难以想象的。
    故事一:老兵新传
    时间:2006年秋
    地点:北京
    主角:苏立文/刘正成
    秋风送寒,夜色阑珊。在安定门内的一条古老的胡同里,记者见到了满头银发的苏立文(MLCHAEI SUIILVAN)教授。行色匆匆,但这位耄耋老人的脸上丝毫未见疲惫之色;上身一件深蓝色的唐装,脖子上却是一条英国绅士围巾。他的装束像是艺术符号,暗合着他毕生从事的事业。
    老人今天是来访问著名书法家和书法史学家刘正成先生的。寒暄之后,便迫不及待地就书法问题和刘先生交流,关于拓本的选择,关于楷书的身世,关于怀素,关于苏轼,关于于右任……认真记录每一个问题,认真查看每一幅作品。苏立文在他的第四版《中国美术》中,只是粗略提到了中国书法,借修订第五版之机,他决定重新撰写中国书法史部分,向西方隆重介绍中国书法艺术。
    金唯诺先生曾说,西方人写美术史书法介绍的太少,苏立文也不例外,刘正成向他抛出了这个问题。苏立文说,西方研究者都把书画分开,因为不够资格研究书法。他分析认为,书法在西方影响进程比较慢,一是语言障碍,二是西方人不写书法,也就理解不了中国书法的奥妙。不过,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后,西方人在抽象主义艺术影响下,即使不懂书法,也可以从外形上去欣赏;但要给他们提供好的版本,好的作品,让他们欣赏到书法的精华。
    应该说,苏立文对书法的了解远不如中国绘画。因此,借来北京的机会,他抓住一切机会充电。
    九十一岁的牛津终身教授,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再次起步。
24391
故事二:高山流水
    时间:1983年
    地点:伦敦-北京
    主角:苏立文/吴冠中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美术还在“内容决定形式”的歧路上狂奔,形式美论调仍被视为异端,吴冠中先生寂寞而固执进行着抽象主义的探索和实践。这时,远在英国的苏立文教授给他写来了一封信,犹如雪中送炭。他说抽象与无形象不是一回事。“抽象”是指从自然物象中抽出某些形式,八大山人的作品、赵无极的油画以及吴冠中的《根》,他认为都可以归入这一范畴;而“无形象”则与自然物象无任何联系,这是几何形,纯形式,如孟德里安的作品。这封信犹如雪中送炭,让风雨中的吴冠中豁然开朗。
    两人的友谊一直持续到今天,这次苏立文来北京,就是应邀出席 吴冠中和杨振宁的学术对话活动。
     艺术家朋友是苏立文认识中国美术的重要渠道。他也当面向记者坦陈,自己了解中国艺术主要通过私人友谊。他认为完全靠得住。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他在重庆担任英国驻华使馆的文化专员。当时,他与中国的一些主要艺术家建立了私人的友谊,徐悲鸿、张大千、赵无极、黄宾虹等,这些人决定了二十世纪上半期的中国艺术史,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的地位还是至关重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国改革开放后,苏立文恢复了他与这些人的大部分友谊与联系。张大千曾把自己患白内障时画的一幅独特彩墨山水画赠与苏立文,现在他的客厅里还挂着黄宾虹赠送的山水画。
    私人友谊是其著作《中国百年画坛与画家》的关键,但也有人认为这导致此书在整体平衡、整体判断上出现倾斜。
24392
  故事三:凤求凰
    时间:1941年夏
    地点:重庆
    主角:苏立文/吴环
    1940年,苏立文参加国际红十字会援华组织来到中国,负责向后方运输救援药品,并于此间亲身经历了重庆大轰炸。今年六月,苏立文亲往重庆,将四十五张照片捐赠给三峡博物馆。他表示,这些照片均为其二战时在重庆工作期间所摄,反映了敌机轰炸后重庆城的惨烈场景,并记录了日军犯下的暴行。
    故地重游,他仿佛回到了65年前的重庆。
    1941年夏天的一个下午,身穿蓝色旗袍的吴环让苏立文一见钟情,虽然冒昧的邀约碰了钉子,但一年后,他们在成都举行了简易的婚礼。1946年,他偕夫人回英国。吴环在英国一家研究机构从事科研,苏立文受聘于牛津大学从事东方艺术研究。
    苏立文的中文不太好,在英国,夫妇俩一般用英文交流,“只有她不开心时,才用她家乡话‘骂’我,我也不知道她说些什么。”
    2003年,吴环逝世,苏立文一直将夫人的照片带在身边。
晨报记者 杨现富/文 三马/摄

1_1157937952_1157948804.jpg
200691105245529_1157949024.jpg
200691105230292_1157948849.jpg
发表于 2006-9-11 12: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苏立文专题-北京晨报《翰墨》周刊[第二期]

[这个贴子最后由183在 2006/09/11 00:39pm 第 1 次编辑]

24393
发布日期:2006-9-11 0:49:00 发布者:[刘正成]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与苏立文教授的忘年交

      编者按:最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国著名书法家、学者刘正成先生的文化随笔《英伦行色》,受到读者好评。刘先生对中西方文化有着精到的理解,在他短短的英伦之行中不仅搜集了大量珍贵图像资料,并对东西方艺术作了广泛而精彩的评论。文字豪放而率真.思考谨严而睿智,其文其思值得体味。本报将陆续选载该书部分篇章以飨读者。
.
●刘正成
.
   1月10日,我们按王佳楠先生的约定,驱车赴牛津大学拜访苏立文(MLCHAEI SUIILVAN)教授。
    到了楼下,门早已为我们而开。上到二楼,门楣上有傅申先生题写的“又一居”匾。老人一边为我们挂冬衣,一边就讲述墙上张大千、黄宾虹赠他的画的逸事,就像老朋友一样聊起家常。
    我确实是抱着朝圣般的心态去谒见这位能沟通中西方艺术历史的智者的。老人对我的书法作品很感兴趣,他看得很仔细,还一边用较为生硬的汉语与我攀谈。他从杜甫写成都的诗谈到了成都,当得知我就是成都人后,他立即告诉我,他是在成都认识他的夫人吴环的。然后,他给我看了许多他与夫人年轻时的照片。吴环夫人是厦门鼓浪屿人,风姿绰约,气质非凡,这些陈旧发黄的照片记录着他们的爱情与人生。他问我知不知道三官塘,我说知道呀,就在望江搂的斜对门嘛!他脸上立即绽开一个调皮的笑容,告诉我当年他正在追求爱人——吴环夫人就住在三官塘!老人告诉我,他当时是国际红十字会的志愿人员,工作和住宿在华西坝的华西协和医学院,他每次都是步行或骑车经过九眼桥去三官塘约会夫人的!我留意到老人洋溢在眉宇间的爱情追忆中的喜悦。刚进门时,王先生就告诉我吴环夫人去年刚去世,这时我才感觉到这对异国夫妻的半个多世记的爱情之旅在这位艺术史学者身心中的巨大生命力量。这时,我才发现墙上挂着许多名家的吴环夫人肖像与署名赠书画。
    苏立文先生家中可谓满壁云烟,尽是近代、当代名公佳作,当我们去午餐后,虽然他4点钟要去就医,他为了满足我们的愿望又返回家中给我们看他珍藏的佳作。王佳楠先生特意嘱咐我们注意有一张小手卷,足可记录苏立文先生与近代艺术家们的交谊。这张小手卷也给摄下来了,饶有兴味。老人告诉我,嘉士德拍卖行一再找他将这些书画拿出来,他都拒绝了。他早已经将这些书画捐给了牛津大学博物馆,博物馆还专门为之建立了一个以他们夫妇命名的画廊。这一天,闻名于世的牛津博物馆闭馆,但苏立文教授还是在午饭后陪我们去浏览了苏立文画廊,那里正在举办北京已故书画家溥松窗先生的遗作展。能以其名在牛津博物馆建立画廊,可以想见苏立夫教授在这世界学府中的崇高地位。
     临行前,老人赠给我那本厚厚的巨著《中国百年画坛与画家》,还在扉页题了几行字:“请刘正成先生指教,愿以此能带给你对故乡的记忆!"依依惜别后,我在想,这巍巍学府牛津大学并非如我预先设想的冰凉历史,这一大片土地上并非只是陈列着几百年历史的建筑古迹,这些历史建筑中工作着的学者,是活生生的、充满情感和生命活力的人。我与苏立文先生约定,今年他的中国之行中,我一定安排他去一次成都,陪他去华西坝、九眼桥和三官塘,去追踪他的旧时足迹。
(选自《英伦行色》九,有删节)
24394
图为作者与著名画家王佳楠夫妇在苏立文家中


200691105022430_1157949488.jpg
200691105010213_1157949556.jpg
发表于 2006-9-11 12:41:45 | 显示全部楼层

苏立文专题-北京晨报《翰墨》周刊[第二期]

[这个贴子最后由183在 2006/09/11 00:42pm 第 1 次编辑]

发布日期:2006-9-11 0:44:00 发布者:[天易]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24395
《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再次印刷问世
  
    晨报讯 书法家和书法工作者案头的必备读物《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在断销十年后,于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再次出版发行。
    1989年,我国著名书法家、书法史学家刘正成先生以个人之力集我国当代近300名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倾力打造出版了《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该书一出,随即洛阳纸贵,成为海内外广大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争相购买的必备工具书,并于1990年荣获第四届国家图书二等奖。其间虽数次重印,但十年前仍断档脱销。
    《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共收入4245个条目,从甲骨文、金文、简牍、碑刻墓志、造像、题铭、砖瓦陶文、刻帖、墨迹等到篆刻,上自商周下至现当代书家作品均有收入。每一件书法作品的鉴赏内容包括了图片、简介、集评与赏析四个部分。其中,简介包括作品的全名、作者、纪年、出土时间、现存地址、版本、尺寸、字数等。集评收集了历代书家书论对该作品的评语。赏析则为一至二位当代书家、专家的精心赏评。(天易)

20069110453285_1157949737.jpg
发表于 2006-9-11 12:45:01 | 显示全部楼层

苏立文专题-北京晨报《翰墨》周刊[第二期]

[这个贴子最后由183在 2006/09/11 00:46pm 第 1 次编辑]

发布日期:2006-9-11 0:47:00 发布者:[楚默]  来源:[本站] 字体:大 中 小  
24396
选自《中国书法全集·唐寅王阳明莫是龙邢侗陈继儒》卷
唐寅正德庚午联句诗页

      唐寅书于正德五年(1510)。纸本,行书。30.2厘米x32.9厘米。凡九行,计二九字。故宫博物院藏。
    正德五年(1510)冬天,唐寅寓居无锡锡山成趣园。十一月二十四日,他正在坐船去无锡的途中,邂逅文征明之父文林,同行的还有友人嘉定沈寿卿、无锡吕叔通。唐寅自十六岁与文征明订交以来,一直受到征明的父亲文林的赏识和照顾。可以想见,这次见面的气氛是相当融洽的。酒阑率兴之际,唐寅与沈、吕联句成七律一首,后收入《唐伯虎全集》补辑卷第四。
    这幅作品在唐寅的传世书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全篇结体阔扁欹侧,用笔果敢迅捷,有明显的李北海的笔意。又由于是酒中即兴所书,一气呵成,气势雄伟,这在唐寅的其他墨迹中并不多见,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楚默)
   

200691104813509_115794994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0 16:58 , Processed in 0.15543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