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286|回复: 0

从《中国书法全集*篆刻*先秦玺印》说开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8 18: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183在 2006/09/09 10:48am 第 16 次编辑]

10090
.
(末流堂网站转帖):从《中国书法全集*篆刻*先秦玺印》说开去
.
                              好想谈恋爱
.
  前言:
.
    1.  这篇文章主要是谈谈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书法爱好者对于《中国书法全集》的个人看法,考证精严规模宏大的学术论文是我不想写也写不了的,我这篇文章主要面对的读者是跟我一样对书法有点业余爱好却不是科班出身的“草民”,我希望我的稿子能在让您轻松读完的基础上感觉比较有个性,有点意思,如此则达到我撰写它的目的了,也因为这种稿件的业余性,我没有花什么时间去查证个别细节问题的出处,如果有什么疏漏请见谅并赐教。
2.  为了掩饰我文章内容本身的浅薄和苍白,我用了大量的图片穿插其中,这样即使文章没什么看头,至少您能见到几张原汁原味的独家图片,为了不喧宾夺主,图片都作了裁减和压缩,一般跟正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图片我在不影响您浏览的前提下尽量保持较大的尺寸和较高的清晰度,而只是作为对比说明的无关紧要的图片我就只保证看到个大概了,不管怎么说,能在打开页面时速度快一点总是值得高兴的:)
3.  在此谢谢zy兄的鼓励,我一直在让自己眼花缭乱的题材中徘徊,十天半个月也未必拿得定主意写什么东西,您提到想看看书法全集的评论给了我撰稿的动力,希望我的拙作能让您有点新鲜的收获。
4.  好了,废话就说这么多,请看正文。
.
.
提纲:
1.《中国书法全集》的出版缘由和现状
2.从《中国书法全集*篆刻*先秦玺印》上了解整个出版的体系凡例
3.《中国书法全集》新旧出版物的对比和进步
4.重新认识《中国书法全集》的定位和水平
5.《中国书法全集》的意义和前景
一.  《中国书法全集》的出版缘由和现状
.
    我手头没有关于《中国书法全集》诞生前后的秘闻暗访之类的资料,所以其实这个出版之初的具体情况我是不甚了了的,从自己书柜里的已有图书来看,最早的一本应该是1991年10月北京第一版的《中国书法全集*宋辽金*苏轼》卷,看看刘正成每卷前面的总序落款时间:“公元1991年9月1日于八方斋”,差不多就是这时候了。从1991年到2003年,整整十二年时间,出了名家卷、断代卷等等类型的共计53本(如果我没有点错的话),速度还算可以,既没有赶工而出什么粗制滥造的东西,也没有虎头蛇尾搞成书法出版史上最大的“烂尾楼”工程,这是很让我佩服的,尤其得知整个出版工作都没有得到官方支持的情况后。
温广为在介绍《中国书法全集》中谈到:“中国书法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富遗产。在宋代和清代,曾有较著名的《淳化阁帖》和《三希堂法帖》,但这两书也仅是作品集而已。而今,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杂志副主编刘正成先生决定把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全部整理出来,编成100卷的《中国书法全集》。这项浩大的工程1991年已经开始,迄今,在未用国家一分钱资金的情况下,已编辑出版了15卷。”
未用国家一分钱资金,这点让我非常不理解。因为过去一直以为这样一个全局性系统性的民族文化工程,是非国家出版力量莫办的,过去看到这套全集的出版社不是人美,不是上海书画,不是文物等官方的权威出版机构,而是选择荣宝斋这个民间色彩相对浓重的出版社,有过怀疑,但没有深究。今天搜集撰稿背景资料时,看到动辄提到“刘正成先生聘请**专家”、“刘正成先生亲临某地考察前人遗迹”甚至“刘正成先生自己投入大量的财力”,才知道《中国书法全集》基本上属于一个民间书法工作群体的努力成果,我不得不向以刘正成为首的《中国书法全集》编辑出版队伍致以深深的敬意,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批学人志士出于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自发性的建设这个工程,特别是这个工程注定不可能有什么丰厚的经济回报的前提下,应该让我们每一个爱好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人都肃然起敬。(同时我也想鄙视一下官方的文化出版部门,将这样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民族文化工程完全托付在几个学者的身上,官员难道问心无愧么?不过扯远了,不谈)
要了解《中国书法全集》出版的缘由、动机,最简单也最真实的方法是看看每卷前面都有的由刘正成撰写的《序言》,因为时间关系,我不将全文都搬上来了,只是摘抄几个要紧的片断:
“清高宗弘历运用强大的国力,编辑、刻拓了更为浩大的《三希堂法帖》,流传于今三百年而不废。邻邦日本,在本世纪运用现代印刷术,编辑出版了好几套卷帙浩繁的《中国书道全集》,这对我们是一种帮助,亦是一种激励,今天,当我们已经有了能力来自己动手的时候,为什么还要延误时机?”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艺术创造劳动,留存于今者,亦浩如烟海,这部全集,虽浩浩百卷,亦只是其中一瞬。而每一件入选作品,又只是书家的一瞬,然而,我们的全部研究、编纂工作,即从这一瞬出发。翻开这部书的时候,你会发现,不管是断代卷还是名家卷,都是以作品和书家研究为中心。绪论、评传、考释、年表等等,都围绕这个中心而设计和完成。因为我们还有一个现实的目的,即为热爱书法、研习书法、创作书法的爱好者和书法家服务。艺术作品,是艺术创造活动的开始和归宿,因此我们选择了这种方法,我们的目的是有限的,但它为我们提供延续和再创造的空间是无限的。”
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大规模的书法图文集的出版直到现代印刷术普及后才开始,在过去,我们无数天才的书法家、理论家和热心的宣传者,都只能通过简陋的刻帖方式艰难的传递书法作品和成本高昂的雕版印刷传播文字性的书法理论,将作品影像和文字理论结合在一起出版成集,这个理想直到改革开放前也没有真正的实现。有了较为先进的印刷术后,我们只是出版了不少单薄的字帖,加上寥寥数百字的文字简介而已,很显然,这样的东西是不足以全面总结我国书法发展历史上的成就并建构一个浩大严谨的体系的。而当举世公认最好的书法出版物是小日本二玄社的字帖和他们出版的《中国书道全集》时,我只感到深深的悲哀(不好意思,我是一仇日的愤青)刘正成的序言明确的表达了出版的目的,“今天我们自己已经拥有了这样的能力,为什么还不着手开始制作一部高水平的中国书法系列出版物呢?”这是一个民族自尊的问题,也关系到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发扬光大的民族自信心。
也许这样的解释有点危言耸听上纲上线的意味,但我认为将《中国书法全集》的出版提升到这样一个高度并不过分,书法是公认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灵魂,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形态,我们已经有了足够丰富的碑帖名作,足够深入的理论探讨,在《中国书法全集》出版的前夕,80年代末,研究书法风气的勃然再兴,也为我们贡献出一大批有功底有见地的中青年书法专家,他们的精力、学识和对传统文化的热忱是出版一部高水平书法全集的最根本的保证。这些条件都已经具备,《中国书法全集》的诞生也就顺理成章了。
《中国书法全集》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以作者为主题的名家卷和以作品为主题的断代卷。从已出版的卷集来看,过去编辑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以作家为主题的名家卷上,53本中大半是此类。个中原因不外乎两者:
(1)  正如中国二十四史是二十四姓之家谱,中国传统的书法史也可以看作是历朝历代几个超一流的大师传承串接起来的卷轴,这些名家,在同时代及身后都受到了研究者广泛的关注,史料、评述非常之丰富,作品流传有序,彼此之间的师承、学习关系也比较清晰,在《全集》出版的前半阶段主攻名家卷,能大大地减轻工作负担和压力,可以说是全集出版的一条捷径。
(2)  作为史无前例的高水平综合性书法丛书,刚开始必将面对读者的陌生和冷淡,如何尽可能的吸引注意力和购买欲望?毫无疑问,《王羲之卷》要比《南北朝墓志》容易接受得多,一开始作出几套大师的个人集子,能快速建立起一定的品牌形象和口碑,直白点,资金回笼也会比较快。如果盲目强调阳春白雪,开篇先上一堆简牍帛书、摩崖墓碣,恐怕书法全集的前期销售量要大大地打一个折扣,今天面临的资金窘迫更要加倍了。
(3)  从前人充分关注过的名家大师入手,固然有容易打开市场、研究资料完备的好处,但也免不了困于前人窠臼的尴尬,一个王羲之,法帖影印、生平考证、作品鉴赏,这样的出版物市场上何止成百上千?(书法图籍的重复出版现象尤其严重)《中国书法全集》何德何能?拿出什么与众不同的东西来?针对这个问题,《全集》的解决办法是严格保证编辑队伍的高水平。曹宝麟负责米芾、朱关田负责颜真卿、华人德负责南北朝墓志……纵览全集的编纂人员列表,几乎囊括了目前国内中生代书法专业研究人员的精英,大多数卷册的主编都是公认的当今研究卷中主人公的第一人(也有几个我不太了解的,那是小弟孤陋寡闻,只能从大多数说起了)这样的主编编出来的书,自然可以让读者放心。须知书法出版物多则多矣,其中鱼目混珠者绝不在少数,不然何致有“得好帖易,得好编辑难”的感叹?让每个主编者负责自己研究最深入的一个或几个对象,是保证全集整体质量极高的关键(我只是不明白,纯靠民间的力量,是怎么让这么多业内大腕携手合作的。我一直以为,不是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就请不来中外港台无数当红明星;不是中国书协官方意志,也劳动不了这么多头面人物的大驾。刘正成个人魅力?还是书协秘书长的职权便利?不得而知,我宁可相信大家都看到了《全集》将来伟大的历史地位,希望自己能在其中有一席之地也算光耀青史的动机。)主编者都是真正专业的研究人员,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因为他们研究得够久够深入,往往能从被前人嚼烂的史料中挖出一点新东西来,这样编就的集子,让读者耳目一新是不大可能了,但保证不全是陈词滥调还是很容易的。
(4)  看刘正成在网上的表示,今后书法全集的出版重心将逐渐转向以作品为主题的断代卷上去,很好,以作品为主题的断代卷,内容是新兴的,尚未有充分的研究,在已经建立起一定的市场地位后,开始主攻这个方面,能有效的提升整套书的学术价值和品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全集的全字,只是因为研究仍不充分,史料有待发掘,希望全集在今后的撰稿取材上宁缺勿滥,存疑的观点一定要慎重,不可能彻底杜绝疏漏,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尽量减少却是合理的要求。   
二.  从《中国书法全集*篆刻*先秦玺印》上了解整个出版的体系凡例
.
    50多本《全集》,霸占了我将近两条书架的面积,如果要一本本说过来,那我一个月都得搭进去了。既然是一套一脉相承的大型丛书,那么以其中一本为例
简单的归纳、评点《全集》的风格特点应该不算什么以偏概全的错误。正好前两天买到了2003年2月北京第一版的《中国书法全集第92卷*篆刻*先秦玺印》,作为最新出版的一本,应该说,《全集》的出版风格已经比较成熟显著,bug也修补得差不多了,我们就从这本《先秦玺印》上来了解一下全集的体系凡例。
《先秦玺印》主要内容有“原色玺印原物图选页”、“先秦玺印概论”、“秦以前玺印”、“试说传出殷墟的田字格玺”、“先秦玺印与印迹作品”、“商代玺印与印迹”、“西周玺印与印迹”、“春秋玺印”、“战国玺印与印迹”(分楚、齐、燕、三晋、秦五节)、“战国私玺”、“成语玺”、“图像玺”、“巴蜀印”、“邺城遗址玺印与陶器印迹”、作品考释、先秦玺印大事选编概记表、先秦玺印、印迹出土分布示意图等。
虽然内容看上去比较庞杂,其实大的类别还是非常清晰的,一本书法全集主要就是彩印选页、概论、专论、单色影印正文、作品考释、资料附编六部分组成。
彩印选页一般是挑出该集中最出彩的作品或者最典型的作品用铜版纸全彩精印的方式放在卷首,一般只有寥寥数页,这部分的印刷质量最高,反应作品原貌最传神,但由于成本的限制,只能挑很少的部分这样印刷(全部彩印的话按照刘正成的估算大约每本定价要达到300左右,那我买齐《全集》108卷的愿望只能靠买彩票实现了)概论一般由该卷主编执笔,从全局性的角度介绍集中内容的来龙去脉,并综合性的评价集中作品、人物的艺术水平和历史地位。概论不可能对细节问题作深入的探讨,这个不足由紧随其后的专论来弥补。专论大都请德高望重的老学者撰写,也有该卷主编自己动手的,目的既然是弥补概论不够精深的缺陷,自然就是抓住跟集中内容相关的一两个点作研究性的阐述,这个部分可以说是提升整个《书法全集》学术水平的关键,因为少而精,所以能将问题说透,可以说,把这些专论抽出来单独编集发行也毫无疑问是一本可读性、学术性并重的优秀论文集。单色影印正文,就是占书中篇幅最多的黑白图版,基本上该卷主人公的所有优秀作品都被收入其中,这里需要澄清的一个概念是《全集》并不意味着一个作者所有作品所有内容全部收进去,如颜真卿的碑版,要求象印字帖一样,把《多宝塔》、《颜家庙》、《颜勤礼》、《麻姑山》大大小小一股脑儿印进去,既不现实也无意义,《全集》收录的图版主要是配合文字,把作者各个时期的代表作或精品都尽可能的收录一部分,让读者能以管窥豹,从中了解某某作品的特点、风貌就够了,象《颜真卿卷》的“颜家庙”收录了十多个页面,已经是非常不容易,足够我们了解该碑碣的主要特点了。真要临习的话,还是买本字帖比较好,而且《全集》图版的剪辑印刷风格我在“十三行三家印本质量比较”中已经说过,宜赏不宜临,希望大家能正确认识这一点。作品考释和资料附编是典型的费力不讨好却又非做不可的工作,把收录的作品释文一字一字的解读出来,然后注上一切可以确定的创作背景、作品现状、尺寸品相和典故史料,而把作品的分布按照《中国历史地图集》画成地理示意图;把作者的生平和历史记载结合起来编成年表、大事记,这样的附录在我见过的书法丛书中是独一无二的。年表、地图、考释看上去很枯燥,但当你需要查对一个细节问题时,你就会发现,这样枯燥的资料整理是多么的伟大。杜泽逊先生在《文献学概要》中说过:“这样的编集工作是有学术意义的(指明清时期有人把明清进士题名碑的信息汇集起来加上索引的工作),有人把这种工作视为‘资料汇编’,低‘专著’一等,那是无知的表现。”在我看来,《中国书法全集》附录所作的这种工作,比明清进士题名整理的意义更重要许多,所花费的精力也要大得多,如果想从业余的水平走上专业性的道路,好好研读这些附录中的信息无疑是明智的选择。
    在《先秦篆刻》中,各章节可以归纳到以下大类中
(1)  彩印选页:原色玺印原物图选页
(2)  概论:先秦玺印概论(该卷主编徐畅执笔)
(3)  专论:秦以前玺印 和 试说传出殷墟的田字格玺(李学勤老先生执笔,泰山北斗级的人物,文章不长,绝对值得细读)
(4)  单色影印正文:“先秦玺印与印迹作品”、“商代玺印与印迹”、“西周玺印与印迹”、“春秋玺印”、“战国玺印与印迹”(分楚、齐、燕、三晋、秦五节)、“战国私玺”、“成语玺”、“图像玺”、“巴蜀印”、“邺城遗址玺印与陶器印迹”。按时期划分得很清楚,也较好的交待了先秦篆刻风格演化的历程。当然,由于印拓的特殊性,这里是采用红黑二色套印的技术,似乎不能说是单色影印了,呵呵,不过常规的书法作品(碑帖、墨迹、拓本)都是用黑白二色印制的。
(5)  作品考释、资料附编:作品考释、先秦玺印大事选编概记表、先秦玺印、印迹出土分布示意图等。由于内容的特殊性,《先秦篆刻》卷的图版正文页数几与作品考释相等,也可见编者用心良苦;大事记和出土示意图绘制精美,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在卷首还印着刘正成撰写的总序(每本都有,呵呵)和编纂的人员名单、出版信息等等;卷末则详细写明了一大堆参考书目的版本信息,如果对先秦篆刻有兴趣继续深入研究的读者照着这个单子选择学习的顺序也是能少走不少弯路的,这正是《书法全集》的意义所在:既是一个圆满的全局性典籍,也是有志此道者继续钻研的起点:从概论、专论中学习相关论文的写法;从图版中揣摩作品风格特点;从资料附录中了解历史渊源;从参考书目中寻找研读的顺序:)
.
10091
.
三.  《中国书法全集》新旧出版物的对比和进步
.
      絮絮叨叨这么久,其实还有很多地方是一时想不起来没提到的,只能以后修订了。不过要体现《中国书法全集》的发展和进步,我觉得直接拿新旧出版物对
比是个蛮好的主意。十二年过去了,最初出的几本集子跟现在新版的几本集子,大体面目相似,细节上却有很多变化,比较起来既不须太费眼力,也是一种最直观的解说方式,就这么办!
     我挑的老版代表是91年11月北京第一版的《中国书法全集*三国两晋南北朝*王羲之王献之卷》(比“苏轼卷”晚1个月出版,无碍大局),新版代表是2003年2月北京第一版的《中国书法全集*篆刻*先秦玺印卷》(目前最新的一本了,因为主要内容是印拓而非墨迹,具体到一些问题的比较上还参考了2002年5月北京第一版的《中国书法全集*元代*赵孟俯卷》的表现)
     在卷首的彩页上,《王羲之卷》只有可怜的两张,《先秦玺印卷》有四张,《赵孟俯卷》更是达到了8张之多。其中透露出来的一个信息就是新版的《全集》在有意识的不断加大彩页的篇幅,这是提高书籍精美程度的重要手段,当然成本也是水涨船高,不过好在现在的定价似乎还控制在一个工薪阶层的消费水平(过去《全集》标准厚度的册子定价一般在60多元左右,如《王羲之卷》为66.5元,而现在的标准价一般定在98元,造成一个三位数消费以下的错觉?呵呵)页数之外,彩印的水平也有较明显的差别,关键是色彩再现上《王羲之卷》差了不少。为了让大家看得清楚点,我借用了一点外力,让珍藏的文物版《中国书迹大观》也来参加比较。
10092
.
同为万岁通天帖的“姨母帖”彩印,抛开尺寸不谈,《全集》版在红黄两色上显得极不自然,“王羲之顿首”一行中烟熏火燎的痕迹本应该像《大观》版中那样很纯的黄色,但《全集》版则成了诡异的浅红,这是差别最明显的地方。此外,几颗印章的红色《全集》版显得较浅,印得不到位,末尾那颗乾隆章子几乎看不到了,远不如《大观》版漂亮,这是最容易发觉的不足,其他地方客观地说差别并不大,尤其是字迹本身,所以我觉得过去的彩页也不是一无是处,要欣赏作品的风貌还是可以胜任的。动不动就说《全集》印刷质量太差劲,不堪入目,我认为这不是一个中肯的评价,有逞意气之嫌。
        而新版的《全集》在彩页上能看到长足的进步。如上文中插入的《先秦篆刻卷》原色精印图,各种色彩的过渡显得很真实,细节清晰实在,没有人为处理不当造成的轻飘飘的感觉,《赵孟俯卷》也是如此,纸本的浅黄现在好看多了,呵呵。所以我觉得刘正成所说的近两年书法全集的印刷质量已经提高许多,不是自卖自夸的言论,值得表扬。
        黑白图版的差异更值得说说。老版《全集》纸张分为几种,彩页用比较便宜的铜版纸,黑白图版和概论专论一样,用稍厚的普通纸张(抱歉,不知道有什么术语称呼),印刷效果自然差强人意;新版《全集》似乎纸张统一为一种规格,都是那种稍硬的亚光铜版纸,只是彩页用多色,正文用单色罢了,两者摆在一起,感觉《王羲之卷》有点糊,色彩暗暗的,而《先秦篆刻》和《赵孟俯》却是容光焕发,非常漂亮,纸张质地更白更纯净,印出来养眼极了,细节清晰锐利,赏心悦目,我这样的表述其实不大准确,大家可以看看下面的两张图片对比:
10093
.
其实旧版印刷的没那么好看,但就书法本身而言,表现得还是忠实于原作的,那种稍微模糊的感觉不至于影响你对作品的欣赏,印刷得精美绝伦的本子如果不能用一种平淡的心境去欣赏,又不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的话,也看不出什么东西的。如果你知道一点数码相机的知识,我很想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旧版《全集》的印刷就是佳能,有点糊但整体感觉很真实,没有人为的做作;新版则如同索尼,色彩明艳照人,细节锐利清晰,就是像个画了浓妆的少女,反少了几分天然淳厚的气息,当然,一家之见,仅供参考。
           过去出版的《全集》中有几本似乎明显印刷工艺不行,刘正成在网上作了如下的解释:“黄道周、付山两卷都要重印了,換亚光铜版纸印。质量一定会好多了,定价不变。原耒付山那卷印得实在太差,那时进口纸被外国封锁了,连纸浆都进口不了,只能用国产胶版纸。”姑且有这么一说吧,不过自己承认了这样的问题,我希望刘大主编能拿出一点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傅山那卷太差,现在重印了,有了对得起读者的新印本了,能否开展这样一个活动,让买了旧版傅山卷的读者加点钱,出版社为其更换为新版的本子?这样出版社吃亏是必然的,不过能营造一种负责的形象,长远来看也许反而有好处,呵呵,毕竟傅山卷是个分量很重的胖子,将近标准厚度的1.5倍了,96年定价就是99块5,不是个小数。(说句题外话,没上网前我没有看到过别的读者对书法全集的看法,也没想过这套书印刷质量如何如何差,反正就这么一路看过去,就算是傅山卷,我也没觉得印刷得如何不堪入目的,呵呵,也许是我眼拙吧,对书本要求太低了,能看就行,出版社有我这样的支持者真是幸福呀!)
            说是新旧对比,实质上只能比比纸张、印刷的字外功夫,当然这不是我的错,因为一开始《全集》的内容规划设计就很合理,通过上述的六个大类,涵盖了一套高水平丛书应该具备的所有内容,十多年的路程,《全集》编纂组要做的工作只是保持原有的严谨性和全面性而已。正如我在“文物碑帖评论”中说过的一样,一套传统文化的典籍,只要出发点没有大的偏差,以后就应该尽可能的保持风格的稳定。
10094
四.  重新认识《中国书法全集》的定位和水平
.
    《中国书法全集》注定要成为我国书法出版物的一座丰碑,前提是你正确而清醒地审视《全集》的定位后。
《中国书法全集》的“全”不能狭隘的理解为我国历史上所有书法家的所有作品和所有文字资料的完全汇集,真要按照那个宗旨去工作,则《中国书法全集》
永远也不可能完全,因为会不断有新的书法家涌现,旧的作品被发掘,即使限定一个时间跨度,要穷尽一个跨度内所有的内容(人和书法)也是绝不可能的。套用一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俗话,我们只能用相对的不全去接近整体的“全”。
    书法全集的编纂人员对这个道理的领悟显然比我更清楚,因此你不要指望在108卷《中国书法全集》中看到你想要的一切,《全集》只收有代表性的人物,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代表性的理论研究,将这样有限的108个点排列下来,就是你眼前一条从未有过的宏大的书法历史体系,一条从未有过的能完整覆盖中国书法发展历程的河流。
    我承认,你临帖,一本60多块的《中国书法全集王羲之卷》还比不上一本10块钱的《王羲之传本墨迹》字帖,因为后者完整的收录了王羲之传世墨迹的内容,前者却只能让你看几个精华页面的大概、体味一下各自的特点风神而已;你想了解某某书法家,《中国书法全集》决不可能带给你比各种正史野史笔记辞典所记载的更丰富的生平传略,一篇概论最多只有十几页,如何与独立成书的《**大传》争先后;你想了解书法理论,则论完整性,《中国书法全集》不如形形色色的书法论文选,论时效性,更是对一月一版的书法杂志望尘莫及,《中国书法全集》只能择其二三作为专论部分,作为一本集子的点睛之作,遗珠之憾焉能不多?
    《全集》的定位不在于此,不在于就某一方面的内容压得同类出版物不见天日,而在于它将各部分的内容有机的结合。比如《先秦篆刻卷》,看过概论、专论、彩页、单色图版、年表、地图后,你不会觉得从此先秦篆刻已尽在胸中,再无可学了,恰恰相反,它能帮助你对先秦篆刻有一个全局性的掌握,此刻退一步,你算得上对此道颇有了解的人物,别人谈论有关的问题,你绝不会膛目结舌不知所云,甚至还能发表一番自己的看法;进一步,你有了全局性的了解,对哪个具体的分支更感兴趣,要精研篆刻的话应该按什么路线走下去,也会清醒许多,《全集》后附录的作品详细资料和参考书目列表正是供不满足者深入探索用的。我希望大家能记住这个事实:《全集》绝不是想做一个终极性的尽善尽美的模版,因为那是个愚蠢的想法;《全集》比较现实的任务和目的把初学者提升到专业的水准,给专业者指明发展的道路。“既是终点又是开始”听上去很玄乎,细想起来却很实在。
    抛开需要搜罗的周边资料不谈,好好通读全集一遍,包括文字和图版,你就可以毫不惭愧地说,我至少称得上中国书法史的半个专家了,你的谈吐能让那些专业研究数十年的老教授们刮目相看,因为全集所包含的内容已经提供了足够的广度和深度,就看你的接受能力了。(ps:我读书向来不求甚解,全集后面的年表和地图是没什么兴趣研究的,只是把出版过的图版前的文字论述基本上翻过一遍,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对书法史的熟悉,对书法代表人物的评价,挺像那么回事了,呵呵)
     《全集》的整体水平?就我看来,除了印刷质量、纸张材质有一部分只能打个中等外,体例编排、内容覆盖、执笔水平和选材标准都都可以画上个大大的红圈了,你可以有意见,但不得不承认,文字图版两不偏废的书法丛书中,现在找不到第二家可以媲美的。《中国书法全集》是我国第一部真正实现集大成目标的典籍,从这个意义上说,划时代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可惜封皮下面那个银色的硬纸板封面有点掉身价,太俗了,经典的乡里暴发户风格,一点品位都没有,手感、观感一无是处,如果是布纹的该多好,只是这个愿望实现的可能几乎不存在了)
      sign,单纯从图版上来说,优秀的丛书还有很多,比如《历代法书墨迹大观》和《印典》,在内容的宏富上足以让人叹为观止,可惜前者太难买齐,后者太贵,都不如《全集》来得平易近人。10095
.
五.《中国书法全集》的意义和前景
.
   《全集》的意义在于它的第一次“集大成”,高水平的编纂人员和非常完善的体例结构,保证了《全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书法出版界一个模范标兵,物质条件上、印刷技术上还有不足,但学术水平、遴选标准是不容置疑的,它足以让我们在小日本的出版物前好生扬眉吐气一番。而我说它是一个开始,不仅仅是它能帮助学人开始自己的研究道路,还在于它将开创一个出版高水平艺术丛书的时代,随着书法出版行业的发展,各大人美恐怕不会容忍荣宝斋专美于前的,它们也会极力筹划自己的代表作品,同时,荣宝斋还将在今后的50多卷出版工作中进一步改进发现的不足,如此你追我赶,一个艺术出版事业的繁荣阶段完全不是海市蜃楼的奢望了。我期待,相信各位也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能涌现出更多超越《全集》所达到的水平的经典图书,果真实现,则是书法同道之大幸,民族文化之大幸,整个中国之大幸!
     补记:这篇文章写了差不多两天,一万字的东西确实让我累得够呛,考试在即,可以肯定地说1月10号研究生考试之前不会再有什么类似的长篇大论出炉了,最多写点散记之类的小品。希望大家能多多支持我的努力,觉得好的拍个掌,觉得不对的扔块砖,我都是荣幸之至,在网上发文章最怕的就是冷冷清清无人搭理,自己究竟写得好写得差都不知道,象个瞎子,何其难受。
            这篇文章对《中国书法全集》可以说是严重的褒贬失衡,不免吹捧之嫌,也许真有过分拔高处,但我觉得对这样有意义的民族出版事业,多做点正面的评价比纯粹的愤世嫉俗拍桌骂娘来得有价值,鼓励比讥笑更有力,希望大家能理解我的意图:)
            你们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看了请随便说说自己的意见,小弟在这里先行谢过。全文完
10096
.
回复
.
所谓官方和民间之分主要看主事者是一个正规的组织机构还是几个人,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刘正成在整个出版工作中占有过于重要的地位,这是不大科学的,不免因个人遭遇或者情绪影响大局。
我觉得对于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文化工程,国家做个重点计划进行资金上和资源上的扶持是理所当然的,官方主管不是要保证什么狗屁政治倾向,说白了就是希望国家出钱:)
印刷质量我上面作了比较详细地分析,总的来说是对得起价格的,呵呵
谢谢zy兄对我文章的关注,下次有什么想了解的书籍图册都可以提出来,我尽量完成
1009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5 04:36 , Processed in 0.13514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