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363|回复: 0

启功先生与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14 04:3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启功先生与我

启功先生与我
王启成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心理科学副教授 艺术学院艺术学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6年6月30日,是启功先生1周年祭。一年来,有关他的生平和字画飚涨消息不断见诸媒介,中央电视台也播发了“永远的启功”。万众敬仰之声更激发了我无限怀念之情。
        过去许多年,先生对我的书法艺术关怀备致,我虽决定在先生有生之年,赴京举办一次汇报展,但终因条件不成熟没能如愿。现在,这个机会一去不复返了!这一终生遗憾,常使我潸然泪下,仅能通过几件往事表示怀念。
痴心求教获正道 不要学我铸师魂
        由于生长在内蒙的农村,1984年考入北师大心理学系以后才知道启功先生。那时的先生已72岁高龄,特别是不久后又荣任中国书协主席,先生虽然以随和著称,但毕竟是学贯众多领域,加之身份高,外事活动多,想见到他非常困难,他家的门上总挂着“启功不在家”的小牌,这在全国传为佳话。据说是因为找他讨字、求教的人实在太多。我当年也曾无数次鼓起勇气去向先生求教,但每次站在这个门前,就会心慌、发抖,信心不足。我后来认真地想:“假如见到先生,当以何示之?”一日得出结论:要首先学会启功体,先让先生高兴!为此,我开始广泛收集和刻苦练习启功书法,还省下仅有的饭钱去买《启功书法作品选》。终于,我带着很多幅写着启功体的习作敲响了那扇门,开门的正是先生!见我紧张得不知所措,先生会心地笑了一下,一个手势把我领进书房。刚刚坐定就说:“拿来我看看。”先生认真看了后并没有出现我期待的笑容,而是抬起头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不要学我,你要回到古人那里去,从头开始……”之后,我刻苦学习,在1995年作学书自述长诗中有这样几句:“后人大学图书馆,始恨见少识不多;博览名帖如饥渴,渐能取舍作评说。”就是来自这件事。接下来我获得先生的指教颇多。
        工作后我依然牢记先生教诲,在图书馆的碑帖堆中泡了许多年而不为名利所惑,我在自述诗中曾写过:“名利荣辱随它去,我甘寂寞我甘痴;只要书艺得进展,不羡他人坐奔驰”。这为我以后书法的长进奠定了基础。当初没有先生的教导,我至今可能还是井底之蛙。
集腋成裘献前辈 承诺为金励后人
        毕业后我来河北大学任教。为了不给先生添乱,一直没有联系。但先生的指教却是我不畏艰辛努力奋斗的动力,自述中有这样几句:“物价飞涨纸墨贵,囊中羞涩买不成;地板为纸水当墨,秃笔几支战红尘”。经过努力,在学书25年后的1995年,我第一次筹备举办了个人书法展。展前,我把所有作品拍片成集,求教于先生,那个夏天拜见先生时,他已经封笔且正闹腿病。据说一些国家级机关请求题字都未能如愿。先生最初在寓所接见我时,已记不清我是谁,当看到启成这个落款后还问:“你姓什么?是不是笔名?”我一一回答后,先生和在场的一位王老先生认真地看了起来。他喜欢我的作业,一边看一边赞扬。当看到我用瘦金体及依此所创的瘦金行、草写出的作品时,还与我聊起北京的几位瘦金书家。最后,先生紧紧握住我的手说:“你写了这么多的东西,不容易!”先生问我想要题词还是要题书名,我选择了题词。先生认真地记在本上,郑重地对我说:“你先回去吧,一过年我就给你写。”
        时隔半年多,能否落实?记得起来吗?我在焦急不安地等待。然而,1996年元月刚到,时年85岁的先生为我写了评语:“王君启成,夙耽八法,刻苦研习,无间晨夕,体兼众法,长笺短卷,挥洒自如;视其文字,至累千盈万,殊非寸晷可就,乃知其寝馈之功深矣;百尺竿头,学无止境,我愿彼此共勉之。”这份鼓励与厚爱使我至今感到受之有愧,但这段故事永远激励我诚信为人,有诺必行。
重获希望为佳话 巧施鼓励显慈心
        我的自述诗中写道:“上天少我一份呆,写画从小受人推;农家贫寒条件差,无师自悟不懈怠。后因学画费用大,中途夭折耿耿怀;因陋就简学写字,不曾想过成啥才”。
        如果说考入北师大是我命运的转折,之后幸遇先生则是我人生的定向:那时,为了饭费我常去其它高校卖字,时间一长竟引出“佳话”:有的按成功二字说我是启功的“哥”,有的按功成名就四字说我是启功的“弟”,而我总严正声明“先生作我的爷爷甚至祖爷都绰绰有余”!北师大也常能看到我的字画,人们常把我俩名字联系,还有,我为工会出的参赛板报总拿特等奖,人们询问作者时往往把启成误听为启功而惊讶地说“你们居然能用启功来出板报”?!这些佳话使我在“家贫实难供我学,身上常常衣食缺;只身少援斗天命,求学路上苦卓绝”的境遇中重获生活的勇气和希望。
        在等待先生的题词中,我斗胆用毛笔小行书写去一封长信,吐露了这个让我魂牵梦绕的秘密:“历史上曾有王羲之、王献之,人称‘二王’;有杜甫、杜牧,人称‘二杜’。为什么当今不能再创一段佳话,即启功、启成,人称‘二启’。”通过题词中有“王君启成”和“长笺短卷,挥洒自如”之句推知,先生没有嫌我不知天高地厚,而是以大师的慈心给了我全面鼓励。2004年,河北大学再次为我举办个展,莅临参加高层会议的中央各部委领导和专家学者留下了这样的评语“启功启成一字差,中华书法两大家,诗书画印称绝笔,艺坛新秀堪可夸”。我虽脸红心跳,亦感些许欣慰。
为破迷雾出新论 慎作评判展襟怀
        多年浸淫在浩瀚的碑帖与画册堆中,使我在开阔视野学会兼收并蓄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迷茫:书画艺术究竟有没有最高境界?那么多书法家、画家究竟谁的水平最高?怎样判断?我能不能达到最高水平?这些问题从来没有人能回答。终于,我运用科学心理学理论使它们有了较为肯定的答案,并且这些答案也可能适用于其它艺术领域,于是产生了“艺术的三重境界九个层次”的结论,这就是我的自述诗中 “不迷前人重认识,天地万物是我师;思索总结出新论,自身实践得真知。”之来历。这个近2万字的认识确立了我的追求方向,其主体框架如下:第一重境界,手眼身心和谐统一(第一层次,规范动作的掌握;第二层次,规范动作的贯通;第三层次,特定效果的出现)。第二重境界,知识技能完美结合(第一层次,以高超的技能传承正确的知识;第二层次,以高超的技能摒弃错误的知识;第三层次,以高超的技能创造新的知识)。第三重境界,主题内容浑然一体(第一层次,情境主题;第二层次,意境主题;第三层次,意义主题)。
         在给先生写信一段时间后,我再次拜见,特把这一认识请教,得到了认真评判,最终,先生高兴地说:“你这是一把量艺术的尺子,很有价值”!我虽坚定了信心但也深感不安,因为我在文中直接陈述了与先生“执笔说”的不同,提出了静态和动态两种执笔法,先生明白我的心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并且从“我愿彼此共勉之。”更见他的广阔胸襟。
作写共练小收获 科艺结合大先驱
        天性决定了我的艺术追求,理科入门的心理学学习、教研又决定了我的科学探索,这奠定了我把两者结合起来的基础。1993年,著名科学家李正道和著名画家黄胄等倡导的科学与艺术相结合运动终于为我明确了方向,十几年来,在这一方向上我有了一点小成绩:把书法从4毫米小写到1米大,在传统功力上自创醉体、休闲体、瘦金行书和瘦金草书;大规模运用大小20多体实现了体随境变和主题创作,应邀书写了高2.5米长6.2米的《沁园春•雪》;把素描技法与中国画结合已开发出许多画材,发现了使中国山水画走出穷山境地的“沙砾皴”;实现了诗、书、画、印的独立创作,在大量作品中四为一体;熔哲学、数学、物理学原理和《易经》、易学、书法以及自作诗联印完成了作品《千古绝唱》,把艺术创作应用于心理学中实现了负性情绪的转化;提出了艺术的三重境界九个层次理论,科学艺术相结合理论成为2005年河北省社科规划项目。河北大学特为我设立了个人网站:河北大学-校园文化-启成科学与艺术。
        回想多年的探索历程,我更加叩谢先生,因为,科艺结合虽是近十几年来国际前沿课题,但先生却是先驱,众所周知,他在几十年前就把黄金分割的科学规律与书法艺术相结合取得成功,正是这一点直接开启了我的心灵。
        
        先生给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巨大的,我与先生的故事也很多,行文至此意犹未尽,思绪万千不知所言,暂以小诗表示怀念:少抗磨难老最尊,艺道文脉显师魂;身启仙门功犹在,国宝重金育后人。
仅供读者评判
1. 少抗磨难:先生1岁丧父,后多坎坷
2. 老最尊:先生老年获得众多成果、荣誉和头衔。
3. 艺道文脉:先生从事的书画、诗词、红学、文献、鉴定、佛学诸领域的工作。
4. 显师魂:
  4.1先生德艺双馨,但处处以老师自居;
  4.2先生成就与其恩师陈垣校长的培养有关。
5. 身启仙门:先生身体以仙逝。
6.功犹在: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永不磨灭。
7. 国宝:先生的大量国宝级书画和著作。
8. 重金:先生用百万巨资设立励耘奖学金。
9. 育后人:对后人的教育和养育双重意义。全诗前后两句对仗。
  
为检验说的是否属实
1.请登陆作者个人网站:http://hanlin2.hbu.edu.cn/keyi/#
2.或作者原始网站:河北大学--校园文化--启成科学与艺术--艺术作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3-29 03:52 , Processed in 0.12351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