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83|回复: 0

[原创]符号化中国的书法符号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7 15:3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atermark]符号化中国的书法符号化
朱中原
春节期间,在省城成都逗留了一段时间,期间和四川一位企业家吃饭。企业家是个不通文墨的粗人,但却对文化情有独钟。席间谈起了书法,他说他对书法是外行,但是外行人说的外行话有时却颇能让人深思。当谈到京城书法界时,他就翘起大拇指说,在几乎所有的京城书法家当中,他最为佩服的就是L一人,普天之下,凡是有L的字,他都收藏。这倒不是因为他看重L的权力与地位,而是欣赏L的人品与学问。
另一个很显著的例子恰好相反。前几年因腐败而被判死刑的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据说也是个书法家,当然他是不是真正的书法家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当他还在台上的时候,他的字却风火了整个江西,南昌城几乎大街小巷都有他的题字。难道,这真是因为他的字写得很好吗?当然并非如此。胡长清的字我看过,我相信很多行内人都不会把他当成真正的书法家。
类似以上两个例子的事例,古往今来很多很多。很显然,以上两个例子中,书法都被当作了一种符号。前者所代表的是一种道德与人格符号,后者所代表的则是一种权力与地位符号。但是,这两种符号都是在中国独特的社会政治语境下所产生的独特的社会景观。古往今来,莫不如此。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崇尚伦理、道德,注重文人修为与人格品性的国度,因之,在这种伦理价值观的指引下,书法艺术也同样被赋予了较多的人伦色彩、道德符号色彩。但同时,中国自古以来又是一个崇尚权力与地位、崇尚名望与资历的国度,直到现在,仍然是一个权力转型社会,那么,在这种价值指引下,书法艺术同样充满了权力符号色彩。因之,在这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书法的伦理符号色彩和权力符号色彩就双重地体现了出来。而这两种因素又恰好构成了一个悖论,这个悖论在书法本体中矛盾地存在着。前者是作为正面因素而存在的,后者则是作为负面因素而存在的。书法的这种符号化色彩典型地说明了书法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而且还是一种社会存在,一种蕴涵着太多社会学成分的社会存在。书法与书法家本身就体现了伦理与权力本位纠合下的复杂社会存在,这种社会存在构成了书法社会学的基本内涵。
从社会学的角度说,在整个书坛内外,我以为已经形成了一个断裂的社会。书法家与书法家之间身份的断裂,书法家与普通大众之间身份的断裂,书法家与书法理论家之间身份的断裂,书法家与书法官员之间身份的断裂。这种种断裂构成了当代书法发展的深层危机。因为无论如何,有几个事实我们是无法否认和忽视的:一是书法作品市场价格的虚拟化。在几乎所有的书法家的润格当中,都无法合理反映书法家的真实艺术水准,或者说,书法作品市场价格与书法的艺术价值之间不一致。少数书家作品价格居高不下,而大多数书家的市场价格则相对偏低,这就是权力与地位因素的作用。当然,这种权力因素的作用或许并不是权力者主动去干扰的,而是权力因素在市场交易中自动体现出来的,或者说是消费者在进行书法消费时,将对权力的崇拜当作了对书法艺术审美内涵的崇拜。在这里,我们看到,书法艺术已经符号化了,成为了一种权力与地位象征的符号。而书法作品的市场价格则完全反映的是一种权力与地位等级,而不是真正的艺术水准。所以,当代书法家的市场交易,其实严格说来是不存在的,而只存在于私下的交易或走穴当中,或者说是一种人情交易。二是书法家与书法消费者之间存在着太多的断裂与鸿沟。如果按中国13亿人口计算,那么中国至少有12亿人口不懂真正的书法,但是不懂书法不等于不能喜爱书法、消费书法和收藏书法。也就是说,只有远远不到1亿的人口在生产书法,那么这不到1亿的人面对的肯定是这拥有着12亿不懂书法的庞大群体。书法家要想获得生存,就必须在这12亿群体中寻找消费市场,而这12亿群体中恰恰几乎都不是真正懂得书法的人。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面对一些喜欢书法但又不懂书法的外行人,书法家才敢在价格上大胆地“忽悠”。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那么,书法家在面对外行人时,其作品价格自然就不是实打实的了。这就是许多书法家靠写字挣钱的猫腻所在,或许这也是一种生存之道吧。而且,当下中国的商人群体中,总体上说还缺乏大量儒商的存在,很多商人虽然喜欢书法但基本都是外行,他们判断书法艺术水准的高低只能通过书法家本身的权力、地位、名气与资历,而不是书法艺术本身,那么,所谓的书法艺术其实也就真正成了一种代表书法家身份、地位与社会关系的象征符号。而正是因为这样,许多书法家才敢在大企业家、大商人面前大胆忽悠,捞取钱财。另一个重要现象就是,中国人向来重资历、重地位、重等级,尤其在艺术上,习惯以年龄和资历来论艺术成就的高低,以为凡是到了8、90岁以上的书法家肯定就是大家,到了100岁以上的肯定就是大师,凡是做了主席的字就写得好,凡是年老的就比年轻的写得好,年龄越大字写得越好,年轻人肯定写不好字,等等。这些陈旧的心理思维定势不是在一两个人身上存在,而是在整个社会群体中普遍存在,而且已经形成了一种固执的社会文化心理定势。正是这种社会文化心理的作祟,才使得很多中青年实力派书法家的字卖不动,而很多字写得一塌糊涂的所谓的老干部书法家却一路风光,字卖得风风火火。原因就是老干部书法家的书法它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人的权力、地位、资历与威望,这些因素都是中国历史社会中的一种典型存在,而这所有的因素又都与艺术完全无关。所以,在这种情势下,中国书坛就出现了一种市场认可老书家、而年轻书家则只有通过不断地炒作去占领市场的混乱现状。
现代社会中,岂止是艺术,其实人也是一种符号。每一个人、每一个社会群体都表征着一种特定的社会符号,中国人的这种特定的文化心理状态决定了中国人以及中国艺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生存在一个符号化的世界当中。特别是中国20多年来的改革更加剧了这种符号化生存法则的形成,改革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而分化了的社会阶层本身就被无形地赋予了一种符号化的象征,在这种人的符号化的生存境遇下,艺术尤其是书法艺术的符号化趋势也无可避免。
将载《美术报》[/watermark]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5-4 10:37 , Processed in 0.12404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