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065|回复: 3

漫谈北京的书店(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6-1 19:0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贴子最后由书法在线在 2003/06/06 00:32am 第 1 次编辑]

                          漫谈北京的书店(下)

                                文/李梓铭
                                  (七)
    今天与大家一起网游北京海淀图书城,说到它,大家都会很熟悉,特别是家住北京西北部的人士和北大、清华、国关及各大院所的师生。图书城的全称前面是要加中国二字,由前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字,镌刻在书城南口的仿古牌楼上,阴文溜金,但在阳光下,字迹太小又兼略草,看不太清楚。其实,就叫海淀书城就挺好,字迹也可大些,是不是中国第一书城,不在时间,不在规模,不在名人,关键在于书。上海、天津、广州、成都、贵阳、太原、福州、杭州、昆明、西安等地都有书城,只不过是称号不同,也没人争是不是中国二字,或许反映了书城主人的政治情结。书城开业伊始,也是惊天动地,无限风光,新闻界配合默契,七十二家房客入城开张。
    从南口进城右面就是中国书店,从旧书堆里也可找出几本好书,原书的主人多是北大、清华等学府的师生,甚至于可找出米丘林的植物学俄文版,遍照今刚的《文境秘府论》,艾思奇的早期哲学读本,吕思勉的《中国民族史》原版,《日下旧闻考》的单本,有年我曾淘到姚文元60年代的文集,薄薄一本,文笔还是有很高的水平,理工科的书也不少,如《纯氧顶吹转炉炼钢技术论证》,日文的《船舶构造》,帕特的《量子论》,《数据库管理》,德文的《工艺美学教程》,《中国古建》等,惜着蓝大褂的服务员面无表情,一问九不知,有如其室内光线般的阴暗。
    前行,工美店之上就是会文书店,今改为二酉堂书店,它开业第一天正赶上我进城,书籍文史哲并举,并有不少老版书,我与刘店主一聊,报有二十四史全套,2700余元,我喜忧参半,寻得全套不易,可书价太高,83年在琉璃厂购得为240元,十余年,涨了十倍,那套书被西安的朋友死缠活磨抢走,身上只有1000余元,店主云可打九折,送货上门再付不迟,说得我热血沸腾。第二天,店主遣副帅、牙将、喽兵三人将书送到寒舍,宣店主御旨:您是我店第一个大宗客户,特赠优惠卡,欢迎再次惠顾!我一时语塞,收钱验书无误,皆大欢喜,可至今也没把发票送来,害得我那几个月差一点儿把烟酒戒了。改为二酉堂后,我觉得反而不如会文时红火,二酉堂何意?店主曾在门口张榜告知,乃湘人藏书之洞。其实此店的书比任何一方的书不差,有的学术著作别人还没有,中外交流史、宗教的专著最全,可能是不象他人那样包装自己,宣传自己,象个老绅士,冷眼向洋看世界,还有我认为是紧挨着它南側开了一个小桑那,坏了店家的风水,也坏了图书城的风水,这个我后边还会说到。
    直走,昊海楼,靡聚书店若干家,以国林风为大家,其余与小书滩无异。
    对面,是新华书店和外文书店,教材、音像制品是为首选,人民文学、外国文学、人民、北京等版本的书,有时还是比较快的,但下架时间过慢,有时几个月过去,书还在原处未动。
    折返向南,西侧有三、四家小店,生意兴隆,理工为主,流行读物为辅,有折扣,店主不定,面孔常新,购书人多为学生。
    上台阶,就是世同书店,店主是白发老者,有旧儒之风,书以文史为主,兼做地图、挂历、文具,曾在这里购得《清史稿》,寄与青海友人,读者以中老年为多。惜今已成眼镜店,但对这里的书品与和声慢语的店主,时有怀念。
    前瞻向右,中国书店又一门市部,服务员多为年轻人,书新旧并存,更新较快,款台有一美女收银,端庄淑仪,皓齿朱唇,异于时尚艳妹,纤纤玉指,收银击键,迅如清风,令人如沐香兰,不敢忘情胡思,叹今无踪影,空留其幻。
    进书城主楼,四楼最佳,一为北部的社科书店,品味最高,书效快新,社科为主,国内外最新学术著述满园春色,还将社科院的博士论文集摆上架,兼有欧美艺术、设计、建筑、音乐等作品,是我每次必经之地,今似停业,大门紧闭,在此购的一本《爱乐》常驻榻边,每每旋律之中,闪回书店的一幕幕。
    二是南边的未名书店,四壁书架连顶,似城中之城,寻书有时需仰首方可,佳作连架,杂处其中的有记实、报告文学类。向达、苏北海等大家的学术著书多从这里买进。
    三是闻名学子的考试书店,只要你能点出考试用书的名字,它就能给你挖地三尺找到,赶考的善男信女对它爱得死去活来。
    三楼的友谊、金融书店也曾不错,北大出版社的书店从开始就徒有虚名,官办的几家一直就半死不活,一层西边的玻璃阁里有一阵好书不断,后成了音像阁。要说图书城真正好的书店在主楼的一层的周边,西側的一溜六大家,全是外省农家子女开的,服务一流,新书快的令人难以置信,老书找的让人匪夷所思,他们在人生地不熟的北京短期内怎么建立的如此神通的文化网络?连出版社正在编什么书,他们也知道,对《社科新书目》,《中国图书商报》等资讯,他们是不屑一顾。他们的销售额从不公开,但是绝对高于书城的其它房客。现新起的大地花园酒店遮住了西部的门面,停车场又横亘西部头颅,六大家已剩一小家惨淡经营,到是东部的民益民书店后来居上,一个操东北口音的胖大姐,在那里吆喝着生意,已有好几年了。
    图书城全盛时期在93——95年,来买书的,进书的,谈书的,租店的,络绎不绝,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还有洋人,有的旅行社把这里当成北京一景带团游览,一条不足200米的海淀老街,书山字海,笔墨流韵,虽不能说十全十美,但还是让读书人有了归巢之感,有人言:东有金台路,西有图书城。
    约在95年春,西部六大家的一家,是由连云港许氏兄妹开的,火的不行,人气极旺。忽闻一日神勇公安在六郎庄许氏兄妹的住处将其兄抓获,书店被封,妹妹下落不明,不知所终。罪名是贩卖港台盗版政治书,家中还搜出海外流亡者的手稿,第一条令人信服,书贩没卖过的少矣,第二条纯属扯蛋,如果真有能拿到手稿的人脉和出版此书的能力,他何需在图书城为衣食住行披星戴月,寒来暑往。这小伙子还是入狱几年,这是一个对图书城不祥之兆,但它的管理机构和主办者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未过许久,又爆丑闻,管委会主任带二人在图书城内桑那里,大白天,被联合执法队当场拿下,三对裸男赤女被一一摄录在案,虽经多方力保,主任还是入牢坐监。我与主任有过几面之交,其人青年才俊,正值盛年,已入四梯队之列,有对岸小马哥英九之风貌,前途广阔,春风得意,于今很多认识他的人都有不惑,为人所陷似是共识。图书城自此车马日稀,房客进进出出,已无昔日的辉煌。今四环路从西北绕城而行,北来之路十分不便,东南部施工断路,唯西南方可进城,历经十年风吹雨打,图书城的发展空间已到了尽头,籍海楼上的钟表从未准时走动,默默无闻地看着城内外被日益增多的眼镜店、快餐店、音像店、服装店、茶叶店、医药店等蚕食着。谁之过?天知晓!
                                     (八)
     当图书城在北京西部繁荣昌盛时,东部也火起了一个图书批发市场,它位于朝阳区的金台路,人民日报社的北边,燕京八景之一“金台夕照”遗址离此不远。距今我还不知道它的主办者是谁,90年代中期它一度火得令图书城的人跑到这里来进书。它远不及图书城那么庄重,只不过是在街心一个长条三角地上围了个长圈,东西走向,两排简易房排列南北两側,虽挂着出版社的牌子,但明眼人一看就知是个人的书滩,经营书类是五花八门,涵盖天南海北,港澳台的盗版书也杂处其中,它吸引人的就是便宜,最高折扣可达四折,多了还可再商量。虽然这儿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但还是有不少好书,快得令北京的所有做书的,买书的,出书的,一直不得要领。比如一本书版权页上是某年九月第一版,可是它这里七月、八月就可见书了。除此之外就是它这里的服务质量可称读书人和生意人的心意,只要您有需求,那么谁也不会拒绝,有次我故意出了个难题要《蒙藏关系史研究》、《卡尔梅克史评注》、《精神文化》等,没想到没过三天,一个店主就来了电话,书找找到了,这三本书的出版社一个青海,一个浙江、一个北京内发,他是怎么找的呢?
    这个市场一度被停业整顿秩序,清查违规人事,没过多久又红火起来,一直是个体书商的圣地,以它为中心周围生出不少的书店、书滩、书亭,据了解内幕的人透露,这里的商贩,根本不靠卖几本书发财,主要靠每年的挂历、教材,文具,已形成一个全国性的书网,不少人不仅卖书,而且已发展到自己找书稿出书,联系印刷,搞产供销一条龙,市场运作是暗箱的,成了民间图书的主渠道。
    北京国有书业可称批发市场的有:位于西城区马尾沟的新华书店总店的批销中心,这里也是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上边已有人介绍过了,书比较丰富,多买可以打折,库存量非常大,找一些老版书相对容易。我上学时,这儿还是各书店的上级行政单位,读书人是无法轻意进来的,曾托一个叔叔在这里买了一套《太平广记》,当这个叔叔带我进它的大库时,我惊呆了,所有北京发行所发过的书这里都存有样本,古今中外,浩如烟海,书架林立,墨香四溢,那套书三元二角,盖有样本之印,至今珍藏。还有就是位于海淀区四道口的新华书店首都音像发行所,这里原是书店的仓库,后面向社会开放,与总店的批销中心情况差不多,打折很少,生意一般化,对外租赁滩位,曾在这里举办过一届北京书市,但一直没火起来,与和它相近的金五星批发市场的车水马龙,生意兴隆形成鲜明对比。再有就是魏家胡同那里,惜已不复存在。
    以上几家本是书店系统的上级,自己搞活的同时,苦了最基层的书店,尤如在塔里木河上修了一个大坝,自搞一个湖光山色,而北京各远郊区县的国有书店已经不是承包给个人大部分,就是租赁给浙江人开眼镜店,福建人开茶叶店,这种危机早晚也要进入城区,国有书店将来除政府必保的,很有可能以各区县店为主干,其余拍卖、租赁、合作、转让。
                                     (九)
    每年的春秋书市是读书人的乐事,因自八十年代初中期以来,北京的新华书店都要组织两次书市。
    一是每年在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北京春季书市,这个书市云集了北京城近郊区的各大新华书店;各图书公司;北京各大出版社;民营书店;个人书店;大有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之势,每年四月开始,约两周时间,文化宫内红旗飞舞,横幅林立,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給平时寂静的太庙带来一年一度的人气,也成了北京一年一度的文化风景,影响波及北京及其周边地区,我曾在这里见到过来自天津、河北、山西和内蒙等地的爱书人。
    春季书市最大的特点就是展示最新的出版成果,全面推介每年出版界开年的龙头大戏,同时将积存的各类书籍甩向市场,一般地说这个春季书市有点象服装展销会,开始人不是很多,而越往后人越多,因开始书价一般不降,特价书少,越往后价越低,最后两天可以说是大丰收,最好找个车去,带两个同伴,否则无法将书带回家。也可以说这个书市是北京每年书业兴旺与否、那类书热销的晴雨表,比如说前几年是记实、报告文学、画册、杂志类热门,而这几年是历史、学术、文化、军事后来居上,儿童读物、音像制品历久不衰,礼品书,豪华型书在这里贱如废纸。
    有意思的是书店举办的同时,一些文具商、软件商,也混迹其中,发了不少财,地图、地球仪、文房四宝、装饰画卖得非常好,还有卖刀枪剑戟,山货补品,医疗器材,珠宝玉器,电脑软硬件,书房家具,书画作品等等,猛一看有点象旧时的厂店庙会。这几年春季书市有点今不如惜,一是读书人的选择是多样化了,信息非常快,互连网等资讯比书市更快捷;二是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地理位置在市中心,交通不便,停车非常难,要找车位必须早早出行,而要出来要在周围的小街巷里转来转去,乘公交车的下车后要走很长一段路,还要走地下通道,遇有国事,广场交管,就更不方便;三是每天收工早,四点半到五点就停止营业,上班族只能集中在六、日去,人流徒增,摩肩接踵。
    原每年秋季的北京降价书市,一般在首都体育馆的南广场举办,这几年则在春季书市后不久就在原地连续,本质上这两个书市无太大的区别,甚至春季书市各参展单位的位置都变动不大,后者只不过是书从一折到九折不等一律降价,还有的单位干脆挂出清仓大甩卖的横幅,有的就把书打捆卖,称懒得再把书拉回去了。将来北京的书市是否可以改变地点放在三、四环路,这样交通要方便的多,也可带动周边地区的文化消费,增加新区的文化氛围,也可以搞针对性的书市,如市民、学生、学术专场、夜市等等,虽然这样会增大工作量和管理成本、难度,但会比现在这种形式更吸引人,销售额也会上去。
      上边有网友提到旧书滩,我就我熟悉的说几处,首先推琉璃厂中国书店,大而杂,特点是有售有收,这是别人不能比的,文化类的书籍最多。其次是潘家园,这里书是副业,纯粹的私营,书品包罗万象,但没有中国书店那么有章法,如果是找偏门这儿是不错的,家传的东西很多,还有很多是从民间搜集来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毛选四卷,小语录,中苏友好刊物,中共九大、十大文件等文革书刊,老照片,旧中国的书报,我曾在此买过民国版的《华夷录》、老上海三联版的《吾国吾民》、线装佛经,《宣宗昭敬大王实录》,《三遂平妖传》,《薛仁贵征东》,《西胡考辨》等。再次就是北大东门外的旧书滩,沿南侧一直到北部的小河边,书大部分是大学里师生的收藏,价格较低,买主多为学生,很多大学生对此很是怀念,于大墙外小巷中卖旧书,卖者白丁学儒交加,买者各层人士,抬头可见未名湖滨塔,低首满是书生面,一条古老普通的小巷流溢书风籍韵,惜已不存,变成了一条大道。再有是五道口的旧书滩,兴旺于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中,特点是外文书刊多,理工科书多,这可能与周围学校有关。原图书城的北口的小松林里也有一两个旧书滩,每次我逛完图书城就到这里来看看,有时也能找出几本好书,坐在小松林里,松香随风,在老北京的琴声鸟语里,边翻看刚买到书籍,边小憩片刻,别有风味,情趣盎然。现大学里的周末自发的书市规模要小的多,书的种类也少,用在校学生的话说就是都是近亲,卖来卖去就是那么些东西。
                                    (十)
    北京的书店有多少?象星星一样数不清,成了气候的就不多了,上边我已介绍了北京的主要书店,可以说是主流层面,而北京还有不少星罗棋布于大街小巷的书店、书廊、书亭、书滩、书屋、书社,最近又冒出了书吧,把北京的书店带入了一个新时代。在主流书店叱咤风云,昂首阔步时,这些默默无闻,几生几灭的非主流书店,如同一条条小河、一道道山溪,一股股暗流与主流书店一同汇聚成北京书业的浩荡长江。没有它们的存在,主流书业就犹如大海里的孤岛,江河中的沙洲,山岩上的枯树,也许它们只不过是树支叶梢,没有主流书业浑厚的根基,似乎与生俱来的就是普普通通的小草,但春色往往显现于这万绿丛中一点红,没有它们这些春来秋去的小草,何来独领全国风流的北京书业的繁花似锦,它们是北京乃至中国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装点着北京都市风貌,滋养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命。
    我们先来看看位于海淀双榆树的书廊一条街,它的兴旺发达与其周边的文化环境有极大的关系,这条街上一字排开约十几家书店,每家不过是一个不足五平米的铁棚子,不管是严冬和酷暑,它都开得很晚,书品包罗万象,虽然店主的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但他们对书的走势,发行,了如指掌,还有很多的学术书籍,使旁边的人大师生,小区里的文化人常来常往,一个不到二十岁的河北农村姑娘能在自己的书棚里与读者侃起顾准文集的内容,张承志的一套书,她能用民族史,考古学者,宗教信仰等来概括,这足够让人拍案惊奇的了。人大东门南侧原也有这样几家书棚,整治环境时,被取而代之为其它商业设施。
    我们再来看海淀五道口的书滩群,这个书滩群以五道口商场为中心,整个书棚的形式象一个巨大的凹字,能利用的空间,基本上都利用上了,书品也是五花八门,宗教类,政治类,风水类,文理教材类,而且是新旧书都有,特价书多得很,有的书贩还以极低的价格从造纸厂、图书馆和新华书店成车地拉回各类图书,在此大甩卖,大学生和读书人喜欢到这里在熙熙攘攘,乱乱哄哄中反复挑选自己喜爱的书。
    位于甘家口商场南面的书廊,至今能保存下来,成为北京上书最快的书廊,不能不说是个迷,历经多次文化市场整顿,它成了北京为数不多的书廊,业主基本上来自河南、山东,带着浓重的乡音,向每一位读者推销他们的书籍,盗版的港澳台政治类书不用说,各类言情、武侠小说也是五光十色,甚至还卖香港出的黄历,风水书,某年运程等等,有关林彪的书可以说这边最全,用业主们的话说是什么赚钱就卖什么。
    北太平庄的书滩群原在华奥商厦的北侧,那里是它们的黄金季节,后搬到了商厦的南侧,这里的连环画、画册、动画片、军事刊物,消费性杂志多如牛毛,也不乏高品味的书籍,老版的唐诗宋词元曲,时常可见,我曾在这边买过印刷仅2000册的《宋辽金诗选注》,《满学朝鲜学论集》。
    在车水马龙的和平里路口的西南角原有四、五家书滩,规模虽小,但书的品味极高,从陀斯妥耶夫的文学名著,到托福、GRE ,从中医学到化工专集,从国际政文到音乐书画,非常全面,这里也是北京信息科技书籍最早、在全的书滩,这与它周边的文化环境和几所大学有密切关系吧!我记得一位白白胖胖的大妈,向我推荐过《历史的终结》、《后资本主义社会》等。
    以上是我比较熟悉的书滩,去的次数多一些,北京还有类似的书滩就不一一列举了。我认为北京有几家书店还是值得一去的,如阜外大街的钓鱼台书廊,由于紧临两家军队出版社,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军事书籍特别全,上边已有网友推崇,它还有一个特点是经济类的书多,人物传记多,折扣略高于一般书店。开在团结湖公园东门的学者书店也是引人注目,它的书快,新,全,外地出版社的学术书是它的一大特色。万寿路南口的一个图书公司也很有名,名称忘记了,这里关于欧洲国家的书多,从历史、人物到地图、画册琳琅满目,如《铁血宰相俾斯麦》,《斯特凡大公》,《罗马教庭》,《北欧海盗》等等。
    我原以为北京的好书店大都集中在城近郊区,随着北京住房郊区化,一些远郊区县也出现了一些好书店,前两年我在大兴就发现了一个华教书店,它充满了学术气氛,一些在市区买不到的书这里挺全,如王治来的〈中亚史纲〉,和文军的〈人文地理与中华伟人〉,琼斯的〈世界人口历史图集〉,蒂洛的〈伦理学——理论与实践〉,蔡鸿生的〈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等,令我大开眼界。惜已改成了河南烩面馆了,在离它不远的北部又新出现了一家儒乐轩文化书社,也是好书连架,社会人文类书籍绝不比任何一家市区的书店差,新旧版本的书都有,我那天一次就买了400多元的书,满载而归,特别是那本〈民族学考古基础〉得来全不费功夫。如果你在旅行中,一定到当地的书店去转转,有时是能淘到好书的,前一段时间我在密云的一个小书店里找到了一本让.比埃尔的〈难以对付的欧洲人〉,我在图书馆都未查到此书,却在这偏僻的小店发现了。
    北京近一年来出现了一种新型书店,即书吧,它环境优雅,气氛温馨,大都是会员制的,运作方式往往是经人介绍,是文人字匠的松散联合体,但成功的不多。9月6日在北太平庄冠城北园开业的儒闲阁,令人耳目一新,女舵主是知识女性,也是我的朋友,据她讲,儒闲阁要开新型书店之先河,不仅卖书,订书,寻书,还可以借书,换书,委托代销自己的旧书,会员可以在这里看书,交流,讨论问题,策划文案,修订书稿,这也许代表着书店发展的一个方向,把同一层次的读书人用书聚集在一起,偶尔也会闪出智慧的火花,现它拥有近万册新老书刊,画册,已发展会员几十人,难保那天这个儒闲阁会产生几个名人,几本名作,为北京的书业增添一幅新的美景。
    用了10天的时间把北京的书店作了一个大致的素描,平均每天写出一节,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也希望大家把自己的观察或您认为好的书店帖上来。
    同许多爱书人一样,我和大家一同经历了书禁、书荒、书放到今日的书滥的岁月时光,正如有的网友说的那样,书运系国运、民运,是每段历史的真实写照,留下了一代代人的心路历程。虽然因特网极大地缩短了人类的距离,使文化传播不再完全依赖于印刷品,但我们对书的感情依然如故,我们需要书的魅力,需要书的力量,在人生的坎坷中,在失败的暗夜里,书是我们最忠诚的朋友,使我们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知识改变命运,书是我们生活中知识的最常见的载体,只要有了书,我们的灵魂就不会孤独,只要有了书,我们的心胸就不会狭隘,只要有了书,我们的生活就不会寂寞。维克多,雨果在他的《悲惨世界》里写到:比大海更为广阔的是蓝天,比蓝天更为广阔的是人的内心。是谁给人类如此广阔的胸怀,是承载着人类文明的书,我们通过书的字里行间去结识古今中外的伟人,去学习人类文明结出的知识硕果,把文明的火种延续,通过书我们了解我们民族、国家,看到他们的历史,展望他们的未来。我们感谢仓颉造字,蔡伦做纸,更感谢古今中外的作者,他们辛勤劳动的果实,使我们精神世界充满了色彩,而在中国大地上千百万家书店象无形的网络,延续着发展着国家的文化生命,象无形的血管流动着民族古老文明的血液,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亨廷顿在他的书里写到,世界的最后决战是文明之间的决战,国家的强盛取之于文化的强弱。我们没有别的选择,我们文明的命运不仅在于继续发扬,更在于创造更新,书的出版发行,知识结构的更新是这一切的最基本的保证,我们需要一个政治,经济,军事上强大的中国,我们更需要一个强大的————文化中国!是为结语,愿与大家共勉。(来源:世纪中国)

发表于 2003-6-18 18: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谈北京的书店(下)

别部司马的文章不错 有学术气息 我喜欢 希望你今后能多发贴
 楼主| 发表于 2003-6-20 13: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谈北京的书店(下)

呵呵,张先生客气了。
发表于 2003-6-25 14:4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谈北京的书店(下)

有几个大去处看来被先生排除在外了,
就是图书批发这一块,
其实也都作零售,
一般在8折左右,
绋已为多好书者所识。
较著名的有朝阳公园南面的朝阳图书批发市场和明光村西北角的新华书店批发中心。
前者熙来嚷往后者清静悠然多不为人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4 14:53 , Processed in 0.13784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