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81|回复: 1

【正成论坛】转发未荒馆雄文:不是过去,关注当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26 16: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发按语)昨天与朋友们讨论了一下,终于还是不当缩头乌龟,决定转发此文,一是为了回应,二是为了点赞!

首先谢谢这个年轻朋友——我不认识他,看文章文气如初生牛犊朝气蓬勃——没有忘记一个过去时的书坛老头子,翻了多少书、道听途说了多少段子,煞费苦心著此宏文巨制——在微信上算长文了!

其二,向朋友圈推荐未荒馆公众号,号主刚刚才开这个公众号一周时间,一篇文章就有数千阅读量,可见号主绝非等闲之辈!其眼宽,其思深,其事真,其论精。加上关注,常常点开,必不虚行!哈哈!所谓宽者,其胸怀在天下,非欲说还休自怜自惜之态;所谓深者,不仅有官场是非,还有社会伦理学和哲学的思考;所谓真者,事出有因,引文有据,言之凿凿,极少虚妄;所谓精者,要言不烦,一语道破,引人深思,令人惊叹。

当然,所言我事,多有过誉,不必留意,实乃作者借他人杯酒,浇自家胸中块垒也!愿大家眼光不要留意前事,集中关心当下,庶几乃书坛之一救也!



四十年来书苑 寂寞繁华正成
文/杨志强

1977年,四川省图书馆特藏部,川棉一厂党委宣传部新闻干事刘正成沉浸在中田勇次郎主编的《书道全集》之中。这是他在川棉一厂的第13个年头,在这期间他创作的戏剧获奖了,书法作品被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选送赴日本进行了展览,30岁的他隐约感觉到自己的前途与文艺将会紧紧联系在一起。

2.png

19951月,日本京都岚山,中国书协副秘书长刘正成特地来拜会中田勇次郎。在这里,他们“就《中国书法全集》和《书道全集》以及黄庭坚研究作了长时间谈话”。据说,刘氏的到访,耄耋高龄的中田勇次郎先生亲自倚门迎候,以示敬重,而中田勇先生平素几乎从不打开的大门,却专为刘氏敞开。


200795日,临沂大学,无官一身轻的刘正成作了《中国书坛的昨天今天与明天》的演讲。在这个场合,刘正成认可了当年离开书协时某领导对他的评语:在近二十年期间,他做了三件大事,一件是长期主编《中国书法》杂志,第二件是主编《中国书法全集》,第三件是创办和评审全国中青年书法家书法篆刻展。

3.jpg

作为书协的机关刊物,《中国书法》早在1982年就出版发行过,然而由于编辑力量、发行渠道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并未产生什么影响就停刊了,直到1985年底刘正成的到来。19862月,复刊后的《中国书法》横空出世,很快就成为了书法界的第一刊物,征订数曾常年超过十万份。书家和学人以能在这份杂志上刊发作品而骄傲,这份杂志推出的书家都能很快名声鹊起。

11.jpg

在编辑《中国书法全集》之前,刘正成先是主编了一本《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为全集编撰做好了学术铺垫。《全集》近30年来编辑不辍,时至今日,这部100卷本的全集已经出版了70多卷。他多次透露:与《中国美术全集》这样的政府工程不同,《中国书法全集》没有政府拨款,仅凭一己之力,借助商业出版社运行。

刘正成敏锐地挖掘了展览这一展示平台,通过对获奖入展作品的把控,引领了书法创新的风气。可以说,没有《中国书法》杂志,刘正成会失去一部分书法领域的话语权,没有《中国书法全集》,刘正成会失去一部分书法理论的构建权,而没有展览平台,刘正成将会失去绝大部分的书法风气主导权。

海上胡传海先生曾经提出“刘正成时代”的概念,认为书法经过文革气若游丝的“不灭”之后,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有过“周志高时代”、“刘正成时代”和“刘炳森时代”。受益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财富增加,以及由此而日渐增强的文化自信,“刘正成时代”可谓繁花着锦烈火烹油。

当是时也,刘正成集展览评审、舆论宣导、学术批评于一身,他的认可基本上代表书坛的认可,而他的忽视基本上代表书坛的漠视,书坛诸君以一识刘正成为荣,“为人不识刘正成,便称书家也枉然”。

浙江朱关田先生学养深厚,素有德望,他说:

“(刘正成)其后调入中国书协,以副秘书长兼管杂志事务,一改以往以京自重的局面,对外地如豫、辽、江、浙、川、湖诸省格外客气,此固出之时风,亦为其重才敬贤,欲一显身手,领袖英俊的作为有关。大凡书协诸活动,如学术研究、书法创作、各类展览尤其中青年书展,还有外交活动,以优为先,以能为用,还是比较公开公平的。”

北京王镛先生与刘正成作为这个时代的双子星座,在学术趣味、书法创作、活动组织等诸多方面惺惺相惜。王镛说“我们二人的交流很有意思:面红耳赤,抢白呼号,旁人以为‘打架’了。而过后我们仍能相安无事,情谊如初。这种美好的情形很少见吧。”有人传言二人为某个头衔的争执,刘正成回应说:王镛先生当了这个职位,才是我们的骄傲。

安徽曹宝麟先生以“书法神探”闻名海内外,在《中国书法》1998年第四期上撰文称:

“刘、王二公居高声远,万众具瞻,正以他们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左右着书坛的价值取向。”

福建石开先生书坛鬼才,眼高于顶,能入其法眼者寥寥数人而已,而数十年来对刘正成始终抱有钦敬之心。刘从巅峰跌落之后,诸多熟人平日里趋之若鹜,此时此际却避之唯恐不及,石开先生却能主动维护其清誉。当某些人视刘为“书官”时,石开先生能挺身而出,力辩其非。

二玄社总编西岛慎一先生用康有为改变书坛风貌一事,予刘正成以激励。刘当时表示,此前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西岛提出之后会予以考虑。此后的刘正成虽没有提出类似康有为《广艺舟双楫》那样颠覆性的理论,但却有着康有为所不及的书法事功。

20029月,虽然此前有些端倪,但如日中天的刘正成自己都没想到书协生涯会以这样的方式戛然而止。这一天,担任中国书协副秘书长达11年之久、实际“主管”书协“业务”18年的刘正成被“停职”,12月正式撤销其书协副秘书长、理事、《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主编等所有职务。直到数年后,西安市公安局专程赴京告知刘正成因错撤案并赔礼道歉,扣在头上的屎盆子才总算被拿掉。然而,退出书协领导层的事已经无可挽回了,在其自订的年谱中,刘正成称之为“遭陷害”。


2018年某个时节,邵岩先生的“射墨”在自媒体上疯狂传播,落得圈内圈外人一齐嘲讽,清华美院甚至不得不贴出声明:此人不是我们的教授。

19956月在辽宁举办的第六届中青年书法展上,邵岩的一幅少数字派作品《桃花乱落红藤雨》获得了一等奖。评委会主任刘正成在随后举行的评审座谈会上作了题为《把握主流提倡探索》的发言,对此类探索性作品表示了肯定——虽则很多富有创新精神的“现代书法”家觉得步伐还可以更快一些。

2018年,见惯潮起潮落的刘正成,对于邵岩的“射墨”只是淡淡地说了句:把人带沟里了。

刘正成认为,当代书法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明末的高堂立轴,因为与古代书法只是案头欣赏不同,当代书法的重要特征是展厅展示。“展厅效应”成为这个时代书法的醒目标志。

1.jpg
朱培尔先生提供

有别于四年一届的全国书法篆刻展,中青展顺应改革开放态势,办成了体现时代精神风貌的展览。中青展全称“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从80年代中期到2000年一共办了八届,除了第一届和第四届“中青展”以外,刘正成一共主持了6届。

6.png

在第二届中青展前夕,刘正成向启功汇报工作,启功先生以“中青年的事让中青年办”就举重若轻地把工作分给了年轻一辈的刘正成。刘正成把握这一机会,把中青展真正办成了引领书坛风气、挖掘书法人才、提高书法水平的最佳平台。

中青展成为书法界的盛典,在国家美术馆展出,每逢展览,观者如潮,人山人海,评出的作品大都得到认可。后来,刘正成回顾说,中青展有转换审美模式、构造主流形态、形成代表书家、倡导竞争格局的成果,同时存在由于“艺术海选”导致的艺术趋同、时风泛滥、技术至上等问题——瑕不掩瑜,这是实事求是的自我评价。

历届中青展挖掘的高手,年纪稍长的有出生于1943年的张锡良、1948年的王友谊、1955年的孙晓云,正直壮年的有1960年的刘彦湖、1963年的于明诠、1968年的陈忠康、1969年的徐海,年轻一辈的有1970年的杨涛、1970年的胡紫桂、1972年的蔡梦霞、1975年的李双阳,等等,这一名单还可以延续很长很长。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中青展上的头角峥嵘,才有了他们后来的君子豹变,也才有了当前书坛的群星璀璨。

五届中青展所制造的“广西现象”真正的导演不是作为导师的张羽翔、陈国斌,也不是作为获奖学生的蔡梦霞、黄文斌,而是引导书坛方向、营造书风取向、提供展示平台的刘正成。没有他,广西现象就不可能发生。

六届中青展上现代书法登堂入室,真正的主角也不是作为获奖者的邵岩,而是作为评审委员会主任的刘正成。没有他,现代书法始终不能登大雅之堂——我甚至无端地假设:倘若有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在,可否把现代书法拉进大雅堂,从而避免真正有创新才华的人沦落到“江湖大师”的尴尬状态之中去?

每届中青展,刘正成都调整改进评选机制。与之后的展览评选不同的是,当时的展览更加强调评委个人的责任,此后的展览更加强调“艺术民主”:前者可以引领风气,后者可以藏住锋芒,前者做得公正可以发现人才,后者做到极致就是平庸。

更为难得的是,刘正成带领下的评审机构是一个勇于自省的群体,每次评审结束都会就改进评审机制进行座谈,以期改进;而六届中青展之后,他所主编的《中国书法》杂志居然能够刊出《六届中青展的遗珠和漏珠》这样现在看来无疑会得罪很多人的文章。

大多数时候,作品得到评委主任、副主任提名认可,就可脱颖而出,无需平衡照顾,无需锱铢必较,也无需所有评委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这种评审方式一方面照顾了大多数评委的口味,另一方面让有个性的作品不至于埋没——照理说,这样的评审方式很难得到公认,而刘氏主持下的评审却能得到大多数书家的认可。为何?原因无他,唯在刘氏自身的底气——这其中有其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精确把握,更有其以天下书坛为己任的担当。

山东于明诠先生屡屡斩获国展大奖,一时名声鹊起,坊间传言都是刘正成提携,且受于贿金若干,传得有鼻子有眼。要到很多年以后人们才知道,提携是真,贿金是假,只是待到人们知晓,刘正成已没有左右书坛的位置了。

没错,他的自觉担当让他以个人的艺术声誉为此背书——与其说,中青展的评审让人看到了机制的作用,不如说看到的是这机制背后站立着的那个人!随着刘正成离开书协领导岗位,中青展也一并消失。中青展的评审机制也同时被替换,变成了精确到小数点后第几位的打分评审——这样的评审固然“公平”,却失去了个性,评选出的作品平庸居多就在所难免了。

刘正成时代的展览,评委们看重的是作者的想法;后刘正成时代的展览,评委们看重的是作者的技法。在“那个”时代,锐意创新的风气爽爽,沛然难御,之后,创新归隐,复古复出,国展皆以“像某家”为标尺,“模仿秀”的味道十分浓烈。

是的,这样一种分野是如此的清晰。刘正成时代也有过辽宁的“书谱风”等以古代经典为圭角的时候,但至少没有像后来那样简单的模仿就可以上展,人们在当时的展厅中看到的还是当代人的所思所想,当代人的精神风貌,而不是头戴古人面具的皮囊。

某年,不满30岁的王义军以其尽合古典意趣的书作屡次斩获权威大奖。但王的书法实践与刘的书法理念大相径庭,在刘看来,王是一味复古,没有创新。王则以自己年轻,尚处于学古阶段不宜奢谈创新为由回复。

理性看来,这样的争议无关道德,无关修为,只是艺术理念的不同。恰是这样的争议,为“刘正成时代”与“后刘正成时代”书风取向上的明显区隔,作了生动的注脚。

——有道是,世间虽有刘正成,中青展览已成绝响。



2011618日,北京琉璃厂荣宝斋美术馆,65岁的刘正成第一次举办自己大规模的个人书法展览,展览取名“江山寻绎”,分为黄州吊苏、峨眉问道、草堂春兴、平原怀古、涌泉踏青、琴岛看海、遥望天池、燕山待云八个部分,展出了近百幅作品。

是的,“江山寻绎”这个展览名称恰如其分,刘正成的创作得江山之助,刘正成的心路是寻绎之旅。

就在这个展览的开幕式上,时任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的陈洪武代表中国书协对其表示祝贺,并说:

“刘正成先生是当代书坛学者型的著名书法家,集书法研究、书法创作、书法编辑出版、书法组织活动于一身。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刘正成先生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主编期间,精心筹划组织的全国中青展等大型展览和一系列书法活动,成为那一时期推动书法艺术发展的主要样式之一,为当代书法的复兴注入了勃勃生机。”

回顾这寻绎之旅,刘正成应有松涛云影的快意,也有当时苦涩、过后方觉其甜的况味。

19468月出生的刘正成,在天府之国一直呆了差不多四十年。这四十年里,他由一个工厂工人成长为文艺青年,再成长为文学杂志编辑。在川期间,他的书法作品参加过第一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对于书法的理解也已经趋于成熟。1985年下半年,在乡贤陆石的提携下,到书协工作,很快就操劳起书协的日常事务工作。

5.png

“京城居大不易”似乎千年来皆如此。虚岁40的刘正成举家迁居京城,只能蜗居在一个八平方米的小房子里,遂名其居曰“八方斋”。《中国书法全集》的前面数十卷,很多都是在这个小小的地方产出的。许多参与过《中国书法全集》编辑的学者后来回忆,“八方斋”虽小,却有许多值得回忆的地方,最主要的是那个小房子里纯粹的学术氛围。

后来,宽裕了的刘正成卜居城中某个四合院,院内有石榴二株,榴花结实,一甜一酸,刘遂名之为“二味石榴堂”。由“斋”到“堂”一字之变,反映的不仅仅是面积的扩充,更是心灵的舒展;而二味石榴,似乎也暗示了他的书坛生涯,甜者固然沁心,酸者又何尝不铭心呢?

为了普及提高,刘正成奔走大江南北讲学推广,上到与老一辈的书家联络,下到对二十出头获奖者的提携,外到与日、韩书坛宿耋的交往,刘正成皆亲力为之。作为其中一个典型事例就是:当年仅为普通老师的桃源张锡良先生两次国展获奖后,19968月,主事的刘正成不辞辛劳,亲抵湖南桃源与之商谈。

4.png

为了研究书家,除了大量的材料工作,他更讲究田野调查。准备《中国书法全集·王铎卷》时,刘正成到其老家河南孟津考察长达6个月。准备《徐渭卷》的时间就更长了:90年代早期,当他路过徐渭故乡并瞻仰徐渭墓之后,发现其身后凄凉让人唏嘘,就带头捐款十万元用以修复徐渭墓;刘亲自抄刀《徐渭评传》,先后多次打磨,几经修改,并发到网上征求意见,当这一卷终于郑重其事地出版时,距离他带头修徐渭墓已经过了二十年。

近四十年书坛,刘正成正处其时,正当其位,初心犹在,且有以书法振兴为己任之担当,故能不辞其劳,不避其嫌,不当甩手掌柜,不做“不粘锅”,以学者之识,做能者之事。

与陈振濂先生的对话最能体现刘的这种特质。陈先生作为这个时代最有才气的书家之一,著作等身,气势如虹,“旋风”吹遍大江南北,远及东瀛。90年代中期,陈与刘的某场正式对话,学者之风与领袖之气不需要亲临现场,只需要读对话之后发布的文字稿就可以体会出来。

刘的文章同样如此,从标题就可以看出。比如,《最激动人心的是追求》、《历史与实践要求我们建立书法批评学科》、《成功和荣誉属于所有参与者》、《不同立场与观点使真理丰富起来》、《必须对书法史料作时空定位——谈对书法本体的思考》、《学科建设是当务之急》、《我们追求什么——关于书法的思考》,而类似《境界的高度情感的浓度 技巧的难度》这样的文章也不是纯粹的学术文章,而是引领和指导书法发展方向的文稿。

不是刘正成不能为纯粹的学术文章,而是不屑,或者说,这样的气场、这样的气度,才是他能量释放的最好载体,而不是寻章摘句。——若要对比,只需看看他《苏轼书法评传》《王铎书法评传》《徐渭书法评传》这样的纯学术文章即可——不是不能,而是不屑——一直以为。



居高声远的刘正成一言一行都广受关注。

上世纪末,他组织的京华十一老书法展等展览,因作品真伪而招致了官司,很难说数年之后他的去职与此次官司没有关联。

在某次由刘主持的书学研讨会的总结会上,为鼓舞士气,刘将与会的几位前辈名家与古人相提并论,同样引发巨大争议,其中不乏以小人之心来度刘氏之腹的。

刘对“26岁齐鲁石化女工”入展兰亭奖表示不屑,以为降低了兰亭奖档次,书法的专业性受到挑战,同样引发巨大争议。

然而争议归争议,站在学术的角度,刘正成并不以对方的观点与自己不同就剥夺其发言权,而是能够公开出来,让读者自辨。他把这样的争议刊发在自己当艺术总监的《中国书法艺术网》上。仅此,其胸襟就非常人所能及。

某年,在《中国书法在线》上,某年轻学子撰文否定徐渭作品中学术界已成定论的文章,刘愤然,在指出其诸多谬误之后,直斥其好为大言。

某年,充斥上下的“丑书”批判,让本就水平不够高的书坛进一步荒漠化和低幼化,刘努力自辩并努力为同道辩白——学术可以争鸣,但冠以“丑”这样的道德评价就不是学术争鸣,而只能是污秽的流氓行径了。

22.jpg

在其著作《书法艺术概论》里,刘正成回望自己学术生涯时,特意提到了李泽厚先生对他们这一代学人的影响。他们的时代幸有李泽厚。

如果有一天我们老了,我们的孙子辈来质问我们:你们这一代呢?我会说,我们这一代幸有刘正成。因为其人才不可多得,与古人不遑多让,跟同辈不与人同。

岁月何曾败美人!

书苑千秋,四十年不长;人生百年,四十年不短。

如今,回顾四十年书苑风起云涌,静居京城的刘正成是否会想起1977年那个躁动的夏日,成都平原湿热季节,在四川图书馆特藏部阅读日本中田勇次郎等编著的《书道全集》的情景呢?
发表于 2018-12-27 10:5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有一天我们老了,我们的孙子辈来质问我们:你们这一代呢?我会说,我们这一代幸有刘正成。因为其人才不可多得,与古人不遑多让,跟同辈不与人同。
::gif34::gif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3-29 14:15 , Processed in 0.13600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