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10|回复: 0

【正成论坛】画是书之肉 书是画之骨:四大画家书法之张大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13 15:4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畫是書之肉  書是畫之骨
——簡論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潘天壽書法的時代特徵


劉正成

二十世紀中期畫壇四大家齊白石、徐悲鴻、潘天壽、張大千均是書法家。如果說他們的畫是掃除籠罩清代畫壇二百多年的四王院體迷霧的主將,那麼他們的書法也是清代道光以後碑學書風中的干將,從而成為這個時代的代表性書法家。

四人中,齊白石以篆隸名家,徐悲鴻、潘天壽、張大千則以楷行擅長。這四人均已過世半個世紀了,他們的畫,仍然傲視當代畫壇群雄的原因很多,他們在書法領域的傳承與建樹應該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宋元以來,中國的文人畫是中國繪畫史的高峰,現代西方藝術史家們因為看不懂文人畫,他們把這個高峰稱為中國繪畫史的衰落期,其根本原因一是難以真正理解自北宋以後蘇東坡“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的寫意藝術觀,二來也確實看不懂自米芾、趙孟頫、倪雲林、徐渭、八大以降以書入畫的筆墨奧妙。在受到西方繪畫藝術價值觀影響百年來的今天,我們討論齊白石、徐悲鴻、潘天壽、張大千四大畫家的書法,不僅是對書法史的研究,同時也是對當代繪畫史的檢討。換句話說,更準確地對四大畫家書法藝術風格的認知,應該是進入他們繪畫堂奧的一把鑰匙。



碑雄帖秀轉多師之張大千

五十多年前,我的老師李灝常常要給我提到兩位川籍書法家,一個是謝無量,一個是張大千。他說:“謝無量寫帖寫得樸,張大千寫碑寫得秀!”這句話我當時理解似乎是在告誡我如何臨習碑帖取法古人的原則:寫帖的時候不要一味地寫得媚氣,寫碑的時候不要一味地寫得強悍。但今天從藝術史研究的角度來看,這是碑學書法佔據時代主流的情況下,如何兼融碑帖避免片面性的舉例。

張大千的兩位碑派書法老師曾熙、李瑞清便是走向極端的大師。曾熙從北碑出而多用圓筆,故近雲峰山刻石之《鄭文公碑》,兼取南碑《瘞鶴銘》;李瑞清從魏碑出而多用方筆,故近龍門二十品之《張猛龍碑》,兼取黃山谷的“一波三折”之法。作為近代碑派書法的代表性人物,其缺陷在於現代轉換的成熟圓融度不夠,尚有對取法碑版亦步亦趨的弱點。兩人的篆書尤其相近,一概以蝌蚪文的意趣,用抖筆去調合碑派書點畫的方直平實而慾添韻致。在這一方面,李瑞清碑派楷書的抖筆尤其著意,在強調摩崖刻石斑駁殘缺的金石氣上可謂過猶不及。二人作為文人書法家來說,在盡力避開碑刻文字的刀斧匠人氣上,這叫“去俗”,故他們使用抖筆頓挫增加筆法多樣性的目的是顯而易見的。

《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云:“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宣和書譜-太上內景經》亦云:“然其一波三折筆之勢,亦自不苟。”自東晉以來,在用筆上實踐這“一波三折”理論的,莫過於北宋黃庭堅了。黃庭堅論書多論用筆,他雖然沒有明確提到“一波三折”之說,但其以禪論書中的“擒縱”之法卻與此意同。黃庭堅《山谷題跋》卷七論筆法,云:

往時王定國道余書不工,書工不工是不必計較事,然余未嘗心服。由今日觀之,定國之言誠不謬。蓋用筆不知擒縱,故字中無筆耳。字中有筆,如禪家句中有眼,非深解宗理者,豈易言哉!

這段題跋不僅提到筆法的“擒縱”二字,接下來還提到了被他視為範本的《瘞鶴銘》。云:

古人有言:“大字無過《瘞鶴銘》,小字莫學癡凍蠅,隨人學人成舊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以今天眼光論事,黃庭堅是九百年前取法南朝摩崖的碑派書家鼻祖了!張大千自述二十歲從日本歸國,居上海受業于曾農髯、李梅庵,學三代兩漢金石文字,六朝三唐碑刻時,曾專述曾熙取法來源,稱其“尤好《鶴銘》、《般若》”。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年版曾出《曾熙、李瑞清、張大千<瘞鶴銘>雅集》,足見師徒同趣。然而不同的是,曾、李寫什麼像什麼,寫《雲峰刻石》即《雲峰刻石》,寫《泰山般岩》則《泰山般若》。李瑞請也直接臨寫黃庭堅,曾臨黃庭堅《跋蘇軾黃州寒食帖後》,對黃也是亦步亦趨。所以尋找曾、李二人一生代表作時,難以定其一種自家面貌。

較之二師,張大千亦有寫什麼像什麼的本事。我曾見張大千作偽倪元璐、張瑞圖,堪稱形神兼備,難以辨別真龍。然而,他也有獨門絕技,便是學黃庭堅而自尋門徑,以成自家一體。縱觀張大千一生書法,自曾、李而追《瘞鶴銘》,又自《瘞鶴銘》而歸於黃庭堅,漸生化境,終生一以貫之。

陳傳席先生在《張大千書法評傳》中認為:“張大千拜李瑞清為師時,卻學他老師的全部,連毛病都學了。”而我認為,張大千在學曾、李的過程中,是以黃庭堅“一波三折”少露痕跡之法,以秀麗鏗鏘為宗旨寫碑法,明顯在極力避免曾、李二師的“又彎又顫”的“疾患”。觀張大千大字楹聯,確實有“又彎又顫”之筆,亦有不太彎不太顫之筆,透出一種書卷自然之氣息來,足可見其自出機樞。張大千兼擅山水、人物、花鳥,以至他當年很走俏的仕女畫,其題款均能協調自然而不實兀,這可以和曾、李之畫作題跋比較中看得出來。因此,也可以換一種說法與陳先生商榷:大千學曾、李寫碑,兼以蘇、黃帖學風韻參之,減少了曾、李寫碑的僵硬習氣,雖變化不多,仍有秀逸靈巧之氣透出來,而自成一家可乎?

此一即興短文,未敢稱為四家書法之系統研究,也許只是讀了本卷主編陳傳席、石莉精心撰著之四篇專論的一點讀後感,聊作一個補白而已,敬祈讀者諸君鑒之。

戊戌冬月初一於泥龜夢蝶堂燈下


1.jpg
张大千作《东坡先生笠屐图》

2.jpg
张大千 赠继武十一言联

3.jpg
张大千 自书诗访榆林窟轴

4.jpg
张大千 赠梓棻七言联

5.jpg
张大千 跋石涛画册

6.jpg
张大千临《瘗鹤铭》“真侣”

7.jpg
曾熙临《瘗鹤铭》“胎禽”

8.jpg
李瑞清临《瘗鹤铭》“胎禽”

9.jpg
黄庭坚书《松风阁诗卷》

10.jpg
黄庭坚书《松风阁诗卷》局部

11.jpg
黄庭坚书《松风阁诗卷》局部

參考文獻:


《白石老人自傳》,《齊白石全集》卷十,湖南美術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十月版。
王震《徐悲鴻年譜長編》,上海書畫出版社二00六年版。
潘公凱《潘天壽談藝錄》,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
潘公凱《潘天壽評傳》,商務印書館一九八六年版。
鄧白《潘天壽評傳》,浙江美術出版社一九八八年版。
李永翹《張大千年譜》,四川省科院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
傅申《曾熙、李瑞清與門生張大千》。

(此文转自《中国书法全集-齐白石、徐悲鸿、潘天寿、张大千》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5 07:32 , Processed in 0.13997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