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60|回复: 0

【正成论坛】 于明诠:书法艺术回归文人经典艺术的当代典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22 11:3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刘正成历史小说研讨会于明诠发言稿
书法艺术回归文人经典艺术的当代典范

于明诠

2.jpg

刘正成老师七十年代二十多岁写话剧,后来三十岁左右写小说,当文学编辑,当时书法虽然也是业余爱好,但还不是著名书法家,所以他是非常典型的"先文后墨”,这非常符合古代书法家的成长规律。我有一篇文章专门论述书法史的历史分期,我认为书法史从汉末魏晋开始进入另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什么呢?我称其为人书合一的文人经典书法时期。这个时期持续最长,是中国书法史的主干,从张芝索靖钟繇二王一直持续到民国,一直到上世纪改革开放,到林散之启功这一代。你要成为一个书法家,首先必须有一个资格,这个资格是什么?那就是你首先应该是一个文人,你的修养、你的格调、你的品味、你的境界,要在你的点画线条、字的章法结构里面体现出来的,这才是书法家。这个过程不仅很长,还需要很多很深的文化修养,光练字解决技法问题显然不行。

1981年有了书法家协会,从此关于书法家就有了这样的一种身份认定方式,你是不是书法家,不在于原来是否积蓄很长时间的修养,而是直接按照技法、技巧、技艺,像美术一样的专业技能进行身份认定,甚至按头衔职务职称来认定,你参加展览入选获奖,甚至你是书法家协会的会员、理事、主席、副主席,你是大学书法教授,是书法硕士博士,当然就是书法家了。像古人那样的一种知识文化的结构要求就不知不觉中被忽略了。我们现在想想很有意思,1981年中国书协成立的时候,像茅盾、沈从文等是文学史上的大作家,顾廷龙是著名史学家、学者,其实他们写的字也非常好,甚至完全可以和专业书法家相提并论,1981年他们都还健在,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的时候没有给他们安排某个职务头衔,假如给他们安排的话,他们可能在今天人们的心目中就是非常有名的书法家,其地位起码不亚于启功高二适等,更不会在历届书协的主席副主席们之下。这些人,就因为身份认定方式发生变化,所以到现在我们喜欢这些先生们的书法,也认为他们写得好,但是内心里却不认为他们是书法家。 假如没有出现协会,书法家身份的认定方式不发生这样的变化,他们今天都可能比同辈的书法家"更书法家"。像刘老师一直写小说,同时写字研究书法理论,今天也仍然会是书法家。但许多光靠练字练技巧的书法家们,若没有入选获奖之说以及协会职务头衔支撑,就很难说了。

3.jpg

1980年我上大学,我非常喜欢文学,那时候我读政治专业,我的专业沒读好,天天跑到图书馆看小说、诗歌,那时候文学杂志有几种,我几乎都是每期必看的,像《人民文学》《上海文学》《青春杂志》《北京文学》,包括《四川文学》等,当然那时候我不知道刘老师是《四川文学》的编辑。我印象中,每年短篇小说评奖好象没有历史题材小说,我们现在一下想到的刘心武的《班主任》、何士光的《乡场上》甚至何立伟的《白色鸟》等,其实都是现实题材的。中篇小说里面有历史小说,但都是虚构的,比如像邓友梅写的《那五》、冯骥才的《三寸金莲》完全是借古讽今展示他的文学思考的。刘正成先生的历史小说不虚构,其实准确说是古代文人的传记小说,他在里面写的这些人,苏东坡有两篇,其他是怀素、颜真卿、吴道子、元稹、庄周等,他实际上是通过写这些自己心目当中特别推崇认可的这些古代文人、榜样、典范,实现跟古人的对话。

钱穆说过一句话,不懂古人之心怎么能通古今之变呢?他借此走近古人,想思考古今之变的大问题。同时,他在写这些人的时候,实际上也是按照这些人的范式、榜样、风范来塑造自己的文人品格。所以到后来编《中国书法全集》的时候,苏东坡卷是刘老师自己写的,怀素张旭卷也是刘老师自己写的,其他还写了黄道周、徐渭、王铎等卷。所以他还是对这些人感兴趣。包括刘老师的字,里面有非常多的苏东坡字的影子,写的扁扁的,捺脚重重的。他的这种心境,包括这种文化的态度,是很认同苏东坡的。关于苏轼与王安石那篇小说就写出了他们的胸怀,哪怕是政敌,在政治原则上各持己见,但是作为朋友之间的交往是惺惺相惜的,这样的风范是很可爱的。我跟刘老师接触多一些,我知道他在生活中也是这么可爱的,差不多每年到春节的时候,中国书协几届负责人每年春节都到他家拜年,拜年的时候他也很热情,也给送书,但是拜年以后,过几天他照样写文章批评中国书协。他这个人很可爱的,生活上是朋友,但是艺术观上该坚持什么一以贯之地坚持什么,一点不圆滑,这种可爱在写怀素与颜真卿、苏轼与王安石的时候就应该有了,从他文学中的推崇和钦敬就能够看得出来。其实写这些人的时候就是在跟古人对话,塑造古人的同时也是让古人塑造自己。我们学书法、研究书法也同样如此,其实每天都是跟古代的书法家们对话,不光是临帖,我们只有通过看古代书法家们的诗文,了解他们的经历,了解他们的交往,我们才能理解他们平时在言行当中、在生活当中,他们的品格学养是怎么样的,才能够印证他的书法艺术的品格和境界。我们学古人书法并不是简单的从技术上分析古人的书法技能,而应该是认识古人之心,那就是对古人有一种特别想走进、特别想走入其心境的欲望。因为刘老师当时在文学上出道的时候就不同于一般的小说作者,他崇古、热爱古代文化和书法艺术,所以他的小说创作不选择热点的现实题材。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竟然发现,当年有一个作家写这样的小说写得这么好,当初为什么没有关注他呢?他自己不这么认为,他自己通过写这些历史上的文人,写这些人物,他已经实现了内心的追求目的,也就是他把自己也写成了跟古人一样,他的小说不是简单的文学作品,在我看来是他跟古人对话的一种形式。 他和古人的心相通了,就是与古人‘相消息’ 了,书写技法上能不随之发生变化吗?

4.jpg

从魏晋以后,书法成为人书合一的文人经典艺术,比如所谓天下三大行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祭侄稿》和苏轼《黄州寒食帖》,这三位书法家都有大量的行书作品流传,像王羲之的太多了,比如他的《丧乱》《奉橘》等等很多,颜真卿跟苏东坡的也更多,为什么专门挑出各自这三个作品?因为这三个作品除了书法技法上达到很高妙的境界,这些诗文本身是他们自己写的,这个诗文本身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像《兰亭集序》在《古文观止》里面收录。诗文和书法的合一,这是中国文化传统,这本来不成问题的。文墨相合,自然更容易‘见人’嘛。到了八十年代以后,书法艺术慢慢变成一个学科,变成一个专业,现在书法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一种展览艺术,好象书法作品不在展厅里面展示,不在展厅里面征服观众,不在展厅里面获得关注就等于不存在一样。当代许多作家喜欢写字,这不仅正常,而且对于书法艺术的丰富发展是很有意义的好事,但书法圈里许多朋友似乎很气愤,讽刺漫骂的比较多。为什么就不认可?原因也许很复杂,其中有一个原因,在今天看就是因为你们字写的好也不行,为什么不行?因为你没有按照今天书法家身份认定走这样一个程序,你没有加入书协,你没有拿到会员资格,大家就认为你不是专业书法家。你们到这个圈子来,似乎损害了书法家们的利益了。这其实很可笑,书法不只是书法家们的嘛。今天刘老师的小说集再版,还请诸位文学批评家来研讨,会损害你们文学家们的利益吗?估计你们不至于这么看吧?今天文学界讨论刘正成老师的小说,应该引发书法界的思考,这应该成为书法艺术回归文人经典艺术的一个当代典范。几千年诗文与书法艺术不分开,这是书法艺术传统的应有之义。现在分开了,固然是学科分类的大势所趋,但也不是老死不相往来,更不是水火不容你死我活的关系啊。

从刘老师年轻的时候写小说,当文学编辑,后来他大量的时间研究书法理论,研究书法史,从事书法创作,从事书法学术研究,包括书协组织的一些活动,他的身份角色自然变了,成了著名书法家,而人们不再关注作为小说家的刘老师,在今天非常有意思的是正好由此提醒大家对书法家、文学家的身份认定及其相互关系有一个思考,书法家不应该只是独立单纯的写毛笔字,他背后应该有一个文人的底色、文化的底座在支撑。

刚才各位先生谈到刘老师小说的特点,比如他的语言特别优雅、儒雅、古雅,我想除了历史小说本身要求的语言风格以外,跟一个文人书法家对他心目当中所敬仰的那些文人的形象也有关,所以写的时候一定是带着恭敬、恭谨的心态去写,所以这个文字就不像职业的小说家那样洒脱放逸天马行空,这是作者创作心境自带的一种恭敬,一种儒雅,一种古色古香。这也是他从年轻时候就把苏东坡、王安石、颜真卿,包括庄周,把这些人当做心目当中的榜样、圣贤而产生的文章境界,字如其人,文也如其人嘛。 我就简单说这些,祝贺刘老师,也谢谢大家!

5.jpg


0.jpg

(来源:刘正成书法 公众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11-23 03:15 , Processed in 0.36568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