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92|回复: 5

为苏立文立碑——从苏立文、刘正成的交往见证中英文化交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18 15:5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为苏立文立碑
——从苏立文、刘正成的交往见证中英文化交流

文/侯 勇

1.jpg

914晚,刘月从伦敦发来消息,感慨地称“五年了,苏立文 (Donovan Michael Sullivan)中英文双语碑终于在牛津郊外公墓园区立起来了。”刘正成收到这个信息后,在微信上叹喟:

苏立文的碑终于在牛津郊外公墓园区立起来了!刘月感慨地说:五年了!2013年的秋天,即我们最后在牛津大学住了两三天后,到回国也就十岁天时间,苏老意外去世了……从那之后,刘月、之皓和我就为苏立文之碑而努力。最初,牛津大学不想为苏立文墓地立碑……也许5年后连续举办了三四届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和中英文化交流的影响改变了他们的观念,中英文双语终于建成了……

——刘正成微信

苏立文是谁?刘正成作为中国艺术家为什么要给一个英国学者立碑?他们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交往与深厚的友谊?为苏立文立碑,有着怎样的意义呢?这就要从刘正成与苏立文的交往说起。

伦敦拜访
“请刘正成指教,愿以此能带给你对故乡的认忆”


2.jpg

2005年  伦敦

110日,刘正成前往伦敦省亲期间,王嘉楠、蔡小丽画家夫妇相约去牛津大学苏立文家拜访当时已经八十八岁高龄苏立文教授,拜访这位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即为支援中国抗日战争来到中国四川,从那时便即与聚于大后方的中国美术界巨擘们如徐悲鸿、张大千、黄宾虹、傅抱石等过从甚密,结为知己。并写有《中国百年画坛与画家》巨著的“写中国美术历史的人”,刘正成后来在《英伦行色》中称,他是抱着“朝圣”的心态去谒见这位能沟通中西艺术史的智者的。

3.jpg

刘正成向苏立文赠送了一本《岷峨行》书法集,苏立文对他的书法作品很感兴趣,自然就聊到了四川,苏立文自然就谈起了他的经历,他是在成都认识他的夫人吴环,他熟悉捻的说起望江楼,九眼桥,三官塘这些这对于刘正成来说就太熟悉了,因为刘正成就是在望江楼,九眼桥边长大的,苏立文诮皮的告诉刘正成,他和他夫人吴环当年经常去三官塘。原来,这位老先生当年是国际红十字会的志愿人员,工作和往宿在华西坝的华西协合医学院。在成都时开始接触中国艺术,与当时的中国画家黄宾虹、张大千、林风眠、庞熏琴、丁聪等人交往甚密,所以苏立文家中满壁云烟,尽是近代、当代名公佳作,苏立文把这些书画捐给了牛津大学博物馆,临前,苏立文赠了一本厚厚的巨著《中国百年画坛与画家》,这本书记录了纪录了苏立文与近代艺术家们的交谊。并在扉页题写:

“请刘正成指教,愿以此能带给你对故乡的认忆”。

4.jpg

此次见面竟一见如故成忘年之交。彼此约定,邀请苏立文先生去成都,陪他去华西坝、九眼桥和三官塘,去追踪他的旧时足迹。

成都忆旧
“见到了我的老朋友刘复章”


5.jpg

2005年成都

2005426日,应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邀请,苏立文自行承担到北京的旅费来到北京与台湾大学教授傅申、刘正成、张铁林相聚于松竹草堂,并于428日在北京大学以《百年中国画坛与画家》的主题讲座,开启了苏立文的中国之行,并应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的邀请去合肥讲学,这一次,刘正成如约陪同苏立文教授去了成都,感受到这位英国人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执著之情。

6.jpg

到成都那天,天色已晚,但他仍然在下榻的锦江宾馆的阳台上,隔河眺望记忆中的华西坝。第二天一早,刘正成就陪他去了华西坝——当年的华西协和医科大学,今天的四川大学医学院。抗日战争爆发后,苏立文作为国际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来到四川,辗转于成都、重庆和贵阳之间,其中在成都工作时间最久。直到1946年初离开中国,他在四川呆了八年。四川大学医学院两位老教授当“导游”,竟然找到了六十多年前苏立文在这里工作时的办公室!当年,他在这个学校图书馆办公,做文物方面的工作,并参加了王建墓的首期发掘工作。

7.jpg

就在苏立文从北京去成都的飞机上,苏立文看到成都商报一篇名为《2000市民争睹永陵国宝》的报道中,得知当年参与当年发掘永陵的刘复章还健在的消息,苏立文在永陵博物馆见到了当年的老同事,已经91年高龄的刘复章,刘复章老人深情的握着苏立文的手说,“你回来啦!你是当年发掘现场的那个绘图员!”

8.jpg

当时的成都商报以《永陵博物馆历史性重逢》为题报道了此次行程,89岁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的英国老人苏立文他与当年看守永陵发掘现场的91岁的刘复章老人欣喜相逢,两名发掘永陵的见证者在63年之后,奇迹般地再次握手、拥抱!原来,苏立文也是1942年最早发掘永陵的参与者之一,他在见到老朋友之后,一起领略了“国宝回家”永陵出土文物精品展的传奇意蕴, 苏立文特地到地宫入口处留影,他回忆说:“当年地宫发掘时,中国正遭受法西斯侵略,考古工作很难进行。时间过得太快,永陵的宝贝都还在,而且保护得这么好,我只能用wonderful(棒)来形容!”临走前,他突然记起了什么,特意在留言簿上加了一句英文:

“我见到了我的老朋友刘复章。”
 楼主| 发表于 2018-9-18 16: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9.jpg


10.jpg

刘正成在留言簿上写下了如下文字,记录了这段佳话:

乙酉春暮,陪同牛津大学苏立文教授重返六十三年永陵发掘地,又会当年苏先生旧友刘复章,先生感慨有加,欢叙当时旧事,快活如哉,当年苏先生作为西方考丰学者实乃中西文化交流之佳话也,因以记之。

同行者香港姚进庄并刘正兴等。刘正成


11.jpg

刘正成还陪苏立文去了三官塘,那个苏立文在他记忆中的锦江边,他们尽量沿着当年几乎每天骑着脚踏车从华西坝去三官塘约会的路径,但眼前的爱人故地使他有些怅然。他久久端详着三官塘路口那些残留的灰瓦屋顶,话不多,似在追踪那些甜蜜而逝去的岁月。

12.jpg

刘正成还提到,在成都时,苏立文的房间摆放着吴环夫人的照片,苏立文教授很坦率地说,是他的夫人吴环改变了他的一生,是一种最深切的爱使他的一生和中国文化紧紧相连。

13.jpg

此次在成都的两天多短暂逗留中,刘正成还陪同苏立文去了金沙遗址,苏立文还尽可能地与蓉城艺术家相会。他想见见老朋友李华生,想见的何多苓、周春芽,李华生和何多苓没在成都,周春芽参加了聚会。还见了美来评论家林木。他对刘正兴的山水画发生了兴趣,刘正兴将一件他很赞赏的山水中堂相赠。
   
从成都返回北京后,苏立文又先后参加了国际美术博览会和应邀访问故宫博物院,还专程去了一趟花家地798工厂的艺术家村,去亲身感受那里的艺术生态;会见了王佳楠夫妇与好几位首都著名油画家故友。56日去了合肥中国科技大学讲学,为中国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师生讲述百年中国艺术及艺术家,并参观了邓石如书法展。

14.jpg

苏立文年近九十仍十分强健的体魄和作为一个世纪学者的不倦的求知欲望与精辟的艺术洞察力让刘正成钦慕不已。

作客松竹草堂
与刘正成探讨书画鉴定与考古,咨询《中国艺术史》出版意见


15.jpg

2006年北京

2006416日,英国牛津大学教授、著名美术史家苏立文先生受聘为国际书法家协会名誉顾问。并分别在531日,97日两次作客松竹草堂,一起探讨书画真伪鉴定,  探讨中西方考古;就其所著《中国艺术史》第五版将修订充实有关书法问题咨询于刘正成。

16.jpg

苏立文认为在他的第四版《中国艺术史》中,只是粗略提到了中国书法,借修订第五版之机,他决定重新撰写中国书法史部分,向西方隆重介绍中国书法艺术。苏先生就书法发展史中关于书体、书家和代表性作品的选择问题向刘正成作了咨询,刘正成以《中国书法全集》和相关考古学资料为实例,对隶书的分类,草书的发生期,楷书的形成期以及王羲之、怀素、赵孟頫等代表性书家的历史作用一一作了详尽的解答,从而加深了苏先生对整个中国书法发展史的认识。苏立文在翻看《中国书法全集》后,连声说"好",欣然为《中国书法全集》印制的宣传手册英文版做了审校修改,并称要向西方读者推荐这部大书。

厨房对话
苏立文把学术当佐料
 楼主| 发表于 2018-9-18 16: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17.jpg

2008年 伦敦

20089月,苏立文在家做饭宴请刘正成,且看刘正成如何描述苏立文的厨房:灶台上摆了三口锅:一口熬鸡汤,一口炒菜花,一口做意大利饭。老人手里捏着一小包米,然后一把一把地往锅里撒。撒一把米,加一勺鸡汤,煮一会儿再加一把米。米加得差不多了,就倒进一大盘切好的磨菇。起锅前,再加一小盘切成丝的契司--奶烙--饭好了。

有人可能会况,当然,学者在做饭的时候,依然不忘谈学术,刘正成和苏立文也因此有了一段“厨房对话”,刘正成这样写到:

他放下米袋,拿起厨案上的一块骨头问我:“在这上面刻甲骨文,骨头很硬,怎么刻?”看来这是一块剔干净肉的羊肩胛骨,苏立文是不是用刀在这上面试刻过倒看不出来,但显然他试过羊骨硬度的。“文革”期间,郭沫若的《青铜时代》与《十批判书》重新受到青睐,大约是在1973年安阳小屯南地甲骨文出土那阵,出现了一阵甲骨文热。郭沫若说,青铜做刀具较软,刻甲骨文不行,因此他猜测要么是甲骨用醋浸泡过,要么是用一种天然硬金属如从前补碗匠砧磁器补钉眼用的金刚钻。因此,我告诉苏立文教授也许要用醋来浸泡过,他说原来如此。然后,我又告诉他朱清时院士用烧灼过的金属刀具镌刻甲骨的推测。2005年夏天,我曾陪同苏立文教授应朱清时校长之邀赴合肥中国科技大学讲过学。我曾问朱校长:周原甲骨字太小,有没有办法拍摄。不久,朱校长用他自己设计由日本佳能公司制作的显微照像机拍摄甲骨文了,同时发现,甲骨文字痕底部呈黑色,似乎是钙经氧化后的碳,因此推测商人是用烧过的青铜刀在甲骨上灼刻出来的。我很赞同这个推测的想像力,特别是殷墟一、二期那种笔划较粗的甲骨文。当时,朱校长让我和他合作写一篇论文,我迟迟未动手,他便让他的一个博士后学生和他用中国科技大学国家物理实验室的大型电子计算机进行深入实验研究。我拿出正准备赠送苏立文教授的拙著《书法艺术概论》,翻开朱校长给我提供的法国巴黎居美博物馆展出的镌刻甲骨文的青铜刀具图片,讲了灼烫刻制的猜想。苏立文教授仔细看看那张图片,还问我这个刀具有多大,似乎也陷入一种思考。

18.jpg

在意大利饭起锅以前,苏立文教授又向我发出第二问:“乾隆六十年即1795年9月,乾隆皇帝退位,但是又没有新皇帝上任,到底谁在执政?”我知道故宫保和殿东边有一个武英殿,也是现在用作故宫博物院的书画馆,就是当年乾隆皇帝专门修建的太上皇帝的专用宫殿,乾隆六十年他退位后在此办公,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应该划归他的儿子嘉庆皇帝继统所用。而实际上,直到嘉庆四年(1799)正月乾隆驾崩,终年八十九岁之前,乾隆皇帝从未放弃过权柄,嘉庆皇帝直到老子去世那天,才开始“亲政”的。《年表》:当月“逮和坤于刑部狱,旋赐死”。我想,这差不多整整三年时间,除了太上皇执政外,嘉庆皇帝的实际权力恐怕还不如和坤,故立除和坤以夺回政权。所以,现在的历史教科书应该记载“清高宗,乾隆帝弘历在位60+4年”才正确。一个九二高龄的老人,他是艺术史家,而并不是清史专家,竟能把乾隆六十年的公元纪年和乾隆退位的月份也记得如此清楚,当时,他的拷问还真把我镇住了!我只能勉强敷衍道:“乾隆皇帝是太上皇,嘉庆皇帝只能以‘监国’摄政吧?”我的回答显然没有令他感到满意。我正在想,他为什么提这个问题呢?他在研究什么?我想问他,餐厅已布好,午餐开始,大家围坐餐桌,只得刹住了我的话题。

作客松竹草堂

赠书法作品祝苏立文生日快乐


19.jpg

2010年 北京

20101119日晚,苏立文作客北京松竹草堂,刘正成先生首先祝贺苏老94岁生日快乐,并将手札原件“蓬莱长生果,玳瑁百岁觴!”亲手交给苏老。

20.jpg

此次北京之行,苏立文去国际饭店参观了嘉德拍卖预展,征询刘先生意见。刘先生仔细看了图录后说:“这确实是王羲之摹本,但这个摹本不会早于南宋。是不能与唐摹本相提并论的。”苏立文问:“何以见得?”刘先生答曰:“一,这个摹本摹得不好,点画软而无行气,因为初唐以后,已没有一个时代的摹帖技术能达到唐太宗内府如冯承素等水平;二,在本帖上没有看见元以前人铃印,只有柯九思印章,宣和、绍兴印并不在本帖上,因此估计其上限不会超过南宋;三,本帖品相不好,不合宋人内府收藏钤印库装过的东西,上铃“停云”圆朱文印,应是文征明时代苏州画商揭裱拼接本。”苏立文又问:“估价1000万元贵不贵?”刘先生答曰:“如是唐摹本,估价应到10亿元!”苏立文笑之。

21.jpg

22.jpg

继而,二人还就《王羲之平安帖》的绫本质地,讨论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的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年代问题。苏立文问:“从题款看,是东晋还是唐人的?”刘先生说:“《女史箴图》题字小楷有王献之《十三行》韵味,但目前尚无存世墨迹本东晋人小楷,故难以以东晋人刻帖小楷比照下结论。”刘先生告诉苏立文,朱清时院士很希望拉下一小块画作载体,用科技手段检测一下《女史箴图》的年代。苏立文说,这一点英国也能做到。刘先生还说:“很遗憾,两次去大英博物馆都没有看到《女史箴图》!”苏立文说:“下次你来伦敦,我们一起去看!”

2011614日,苏立文先生到访松竹草堂,并为江山寻绎——刘正成书法展题写了贺词,苏立文先生高度评价刘正成老师的书法艺术水平以及其对中国书法艺术的付出,并使中国书法艺术在海内外得到了更大的普及,对此所作出的贡献表示敬佩和赞美。

23.jpg

苏立文不忘跟刘正成探讨书法,苏立文教授问到,刘先生,你是用墨汁还是研墨呢,刘正成老师说,写大作品是用墨汁,小作品可以用研墨。然后苏立文教授说到,墨汁写出来的作品,墨色的变化不会太大,会很均匀,而研墨,就会有许多的变化。苏立文欣然为刘正成老师个人书法展题写了贺词:

向我的老友刘正成赠言:不仅恭祝他这次展览成功,同时还为他向中国和海外的书法爱好者弘扬中国书法艺术喝彩!
---苏立文


24.jpg

老当益壮
96岁开宝马,你坐上来不怕吗?
 楼主| 发表于 2018-9-18 16:27:35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年 伦敦

527日,刘正成和他的弟弟刘正兴先生来到伦敦,按预先约定,与苏立文一起吃午饭。并到苏立文的家中小坐。苏立文多次看过正兴的画,包括油画和山水,给予过很好的评价。苏立文一生研究中国绘画史,尤其是当代绘画史,被柯律格教授称为整个西方世界研究中国当代绘画的第一人。他一生阅人无数,从徐悲鸿、黄宾虹、张大千、李可染等现代名家,到徐冰、古干、周春芽、阿鸽等当代名家的创作风格均为熟稔和有研究。因此,他对刘正兴绘画的简洁评点,既点到要脉,也是一种定位,这使正兴高兴,也让他久久琢磨品味,以得到启发。


牛津大学博物馆中国馆的馆长女士和她的助理博士也赶来看望刘正兴。当晚,苏立文又和刘正成他们去吃饭。下楼来,苏立文熟练用摇控器打开了自家车库门,上车,关车门,倒车,把车开上了道。晚饭后,刘正成他们又要去苏老家小聚,刘正成主动要求坐苏立文的车。苏立文一边关车门一边打趣地问刘正成:"你不怕吗?"哈!车待开动,这一场景,被同车的吴秀华博士用手机给拍了下来,作为一个"划时代"的见证!

与苏立文的意外诀别


2013年  伦敦

刘正成和刘月在傍晚赶到牛津,苏立文从牛津的川菜馆点外卖到家请刘正成一行吃晚馆,苏立文聊起他的《二十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在上海首发中译本,聊起他对徐悲鸿的评价。他说,当时办全国二届美展,徐悲鸿反对展出印象派和后期印象派作品,与徐志摩争执得很厉害!此次,刘正成向苏立文赠送了一件四尺横幅的书法作品《道德文章》。并相约次日再聚。


次日,刘正成又如约来到苏立文家中,见苏老正在修订《中国艺术史》第六版,第五版刚刚出了不满两年的书又要修定,这让刘正成大惑不解。他们在午饭前讨论了一些相关的话题,包括苏立文在书中使用过的甘肃张掖许三湾汉城遗址图片,他问刘正成怎么确认它是汉代的墓,认为这个必须在第六版里注明。


当时,苏老对刘正成使用ipad很感兴趣,午饭后,让刘之皓带路去电器店买了一个,刘正成在《英伦行色》中这样描述:


每一次见面,我都觉得和七、八年前第一次见他一样,脸色白中透红,神采奕奕,眼里闪烁着善良而智慧的光!苏老不老,他今年97岁了,还申请驾照三年使用权,他去年给我说他能活到100岁,我现在一点也不怀疑!

没有想到的是,这次见面,竟然是刘正成与苏立文永远的诀别。

928日,与刘正成相别二十天之后的晚上,苏立文在睡前在家里澡盆沐浴时也许泡久了没有力气站起来了,半夜他终于从澡盆挣扎爬出来后就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第二天上午学校的管道工人来修理没备时,才发现他趴在通往卧室的过道上,然后才把他送往医院。第二天,是苏立文亲自电话告诉刘月和之皓他生病的消息,他们立即赶往牛津,并把情况通报了刘正成,这天是他们在牛津分手的十天之后。在牛津与苏立文分手前,刘正成还和之皓还专门商量了苏立文的遗嘱的事,苏立文决定让之皓担任两个遗嘱人之一—另一个是律师。不料苏立文因为沐浴受凉没有及时预防转成肺炎,等接到病危通知赶到牛津的时候,苏立文已在病床上处于弥留状态,只有刘月和之皓二人在伴陪在身边,刘月握着老人的手,在他耳边唱他喜欢的中国歌《月亮代表我的心》。歌声中,苏立文微合的眼眶中溢出两行泪水,溘然安息了!

七十多年前,苏立文和他的亲戚诺尔曼-白求恩作为国际红十字会成员一同来到中国支援抗战,他做为考古学家就与中国的文化艺术结缘,结识了张大千、黄宾虹、徐悲鸿、李可染、庞熏琴等中国艺术家,后来苏立文成了西方世界第一个研究中国当代美术的美术史家。中国学术界称他为当代美术界的马可-波罗,他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记录、研究并向西方世界传播中国艺术的事业,一位西方当世的夫子,值得我们中国人永远纪念他!


1016日,苏立文教授葬礼后的怀念茶会在牛津大学凯瑟琳学院举行,刘月被安排在葬礼上演唱了苏老喜欢的中国歌《月亮代表我的心》。刘正成代表国际书法家协会致唁电,他在唁电中写到:

苏立文教授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伟大传播者,他热爱中国和中国文化,他和他的夫人吳环女士一起,用其漫长长的一生,致力于中国艺术的研究和交流,在学术思维上独树一帜,在学术成就上高山仰止,受到中国和国际学术界、艺术界广泛而高度的认同!苏立文教授的逝世,不仅是西方学术界、教育界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学术界、艺术界的重大损失!

苏立文教授在身前受聘为国际书法家协会名誉顾问,关心和支持中国和国际书法发展,也受到中国和国际书法界广泛的敬重!我们将学习苏立文教授的高贵品质,弘扬他的学术精神,为促中英、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做出应有的贡献!



2014317日,牛津大学举办了苏立文追忆会,刘正成写了《苏立文的意义》的书面发言:

《苏立文的意义》

一、中国现代艺术史的见证人

二十世纪中后期是中国艺术史最为重要的转换期,苏立文是这个转换期的参与者。他在三十年代末作为国际红十字会的志愿者来到抗战大本营四川,在这里他认识、结交当时代中国最重要的美术家。然后他以现代考古学者的学术身份,在其后漫长的七十多年人生历程中,作为他唯一的学术事业搜集、记录、整理、阐述了中国现代美术史的人物、作品与文献档案及其发展趋势。苏立文先生不仅为西方世界开拓出中国艺术史这个学科,也为中国现代艺术史提供了一个学科教材。在这一方面,他是唯一的,而且至今是无可代替的,他的研究成果和著述仍然是当今的学术前沿。仅举一例,即可说明他是艺术史见证人:他不仅与中国现代艺术家的第一代人是朋友,而且和其第二代、第三代也是朋友!这种七十多年一以贯之的学术观察的方法论和学术热情无人可比,苏立文可以毫无愧色的称之中国现代艺术的见证人!

二、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学术示范
现代考古学与人类学不仅为历史学的所有分支学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资料,也提供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在这一普遍的学术潮流中,苏立文与众不同的是,他始终把艺术作品与艺术家作为他的研究核心,正如他2012年夏天在牛津寓所对我说的:“他们是研究图的,我是研究画的!”因此,他对中国美术、尤其是中国书画艺术风格学研究,在我的见识范围内是西方艺术史家中是独步当代的,他的艺术判断力、鉴识水平和对风格发展趋势的敏感度,在中国当代艺术史研究的学术示范。在当代东、西方学术界放弃艺术史研究中作品与作家这个核心命题,用人类学、社会学方法论取而代之的学术潮流中,苏立文的艺术史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示范意义。仅举一例,足见其实证主义的求实精神:他的《中国艺术史》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版后,2012年出了第五个修订版,去年9月,即离他逝世仅仅二十天前,他还在牛津寓所与我讨论张掖骆驼城汉墓的年代确定证据,因为他正在修订筹备出该书的第六版!

三、东方与西方的文化桥梁

由于地域、语言、文化传统与文化心理结构的巨大区别,能理解、认知并用母语叙述对方民族的艺术风格价值的西方学者少之又少,苏立文的文化桥梁价值就凸显出来了。经历世界一百多年解构主义风潮后,中国书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国粹(另两大是戏曲与中医)之一,西方人难懂,中国现代人能得其中三眛者也不多,能诉诸学术语言而进行解读者仍少之又少。能准确、深刻解读和表述中国书画风格价值者,才谈得上东西方文化艺术的桥梁。苏立文先生已仙逝,但他作为中国书画和现代中国美术的西域知音,在他漫长学术人生的建树所起到的桥梁作用,至今无人代替。仅举一例说明:我今年二月在伦敦与两家出版社商谈我的《书法艺术概论》英文版事宜时,听说是苏立文教授曾建议翻译此书,均立即表明信任这本书的出版价值。可以毫不含糊地说,在所有关心中国文化的西方人眼中,苏立文就是现实版的马可波罗!



发愿
为苏立文立碑



2016年清明节,也是苏立文逝世的第三个年头,刘月、刘之皓带着刘心谦专门驱车去牛津郊外的墓园为苏老扫墓,这里没有墓冢,只立了一个很小的木头名牌,心谦将鲜花献在苏爷爷的这个名牌上,还用花洒洒上水,想让鲜花多开几日,刘正成听说以后发愿:要为苏立文立一块碑。

2015年去剑桥徐志摩诗歌节前,刘正成请河北美术学院雕塑学院的专家设计了一个墓碑,准备刻好由十几位中国诗人、艺术家携带到牛津墓园去安放,牛津大学不想为苏立文墓地立碑,特别不愿会立有中文的碑,他们说来凭吊的人太多会搅乱牛津的平静。因为牛津的名人太多了!

2018,9月,刘月发来图片消息,由刘正成撰文并书的苏立文碑,终于在牛津大学公墓园区墓地上立起来了。


苏立文之碑,丁酉秋刘正成书

苏立文教授一九一六年出生于加拿大多伦多,就读于剑桥大学,一九四零年至一九四六年在中国为国际红十字会和博物馆工作,在此期间与生物学家吴环女土相识,并相伴一生。他于一九五二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新加坡马来亚大学、亚非学院、斯坦福大学等,随后定居牛津,成为牛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的成员。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他广泛结交中国艺术界的杰出人物,深入研究中国艺术史,尤其洞察近百年中国画坛的发展变化,堪称中国近代近现代艺术史见证人。他著作甚丰,尤以《中国艺术史》、《中西方艺术的交会》《二十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等享誉于世,从而也成为向西方介绍、传播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的第一人。苏立文教授二零一三年九月逝世于牛津。

Michael Sullivan Inscription
Professor Michael Sullivan was born in Toronto, Canada in 1916, and studied atCambridge University. He went to China and worked for the International RedCross and various museums in China from 1940 to 1946. There he met biologist WuKhoan, whom he married, and accompanied throughout her lifetime. He gained hisPh.D.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in 1952, and taught at the universities ofMalaya, SOAS, and Stanford, and then settled in Oxford where he was an EmeritusFellow at St. Catherine’s College, Oxford University. During his academic lifeof more than 70 years, he built friendships with many prominent artists inChina and studie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rt in depth. With his deep insightsinto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s of Chinese painting over the last tendecades, he has been considered a witness to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art history. He is particularly known for his monographs "The Arts ofChina”, “The Meeting of Eastern and Western Art” and “Art and Artists ofTwentieth-Century China” amongst his extensive list of publications throughwhich established himself as the pioneering  scholar introducing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to the West. Professor Sullivan passed awaypeacefully in Oxford in September 2013.


刘正成想,或许是这些年连续举办了三四届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和中英文化交流的影响改变了他们的观念,苏立文之碑终于建成了……

2018918
文章已于2018-09-18修改
 楼主| 发表于 2018-9-18 16:28:03 | 显示全部楼层


2012年 伦敦

527日,刘正成和他的弟弟刘正兴先生来到伦敦,按预先约定,与苏立文一起吃午饭。并到苏立文的家中小坐。苏立文多次看过正兴的画,包括油画和山水,给予过很好的评价。苏立文一生研究中国绘画史,尤其是当代绘画史,被柯律格教授称为整个西方世界研究中国当代绘画的第一人。他一生阅人无数,从徐悲鸿、黄宾虹、张大千、李可染等现代名家,到徐冰、古干、周春芽、阿鸽等当代名家的创作风格均为熟稔和有研究。因此,他对刘正兴绘画的简洁评点,既点到要脉,也是一种定位,这使正兴高兴,也让他久久琢磨品味,以得到启发。


牛津大学博物馆中国馆的馆长女士和她的助理博士也赶来看望刘正兴。当晚,苏立文又和刘正成他们去吃饭。下楼来,苏立文熟练用摇控器打开了自家车库门,上车,关车门,倒车,把车开上了道。晚饭后,刘正成他们又要去苏老家小聚,刘正成主动要求坐苏立文的车。苏立文一边关车门一边打趣地问刘正成:"你不怕吗?"哈!车待开动,这一场景,被同车的吴秀华博士用手机给拍了下来,作为一个"划时代"的见证!

与苏立文的意外诀别


2013年  伦敦

刘正成和刘月在傍晚赶到牛津,苏立文从牛津的川菜馆点外卖到家请刘正成一行吃晚馆,苏立文聊起他的《二十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在上海首发中译本,聊起他对徐悲鸿的评价。他说,当时办全国二届美展,徐悲鸿反对展出印象派和后期印象派作品,与徐志摩争执得很厉害!此次,刘正成向苏立文赠送了一件四尺横幅的书法作品《道德文章》。并相约次日再聚。


次日,刘正成又如约来到苏立文家中,见苏老正在修订《中国艺术史》第六版,第五版刚刚出了不满两年的书又要修定,这让刘正成大惑不解。他们在午饭前讨论了一些相关的话题,包括苏立文在书中使用过的甘肃张掖许三湾汉城遗址图片,他问刘正成怎么确认它是汉代的墓,认为这个必须在第六版里注明。


当时,苏老对刘正成使用ipad很感兴趣,午饭后,让刘之皓带路去电器店买了一个,刘正成在《英伦行色》中这样描述:


每一次见面,我都觉得和七、八年前第一次见他一样,脸色白中透红,神采奕奕,眼里闪烁着善良而智慧的光!苏老不老,他今年97岁了,还申请驾照三年使用权,他去年给我说他能活到100岁,我现在一点也不怀疑!

没有想到的是,这次见面,竟然是刘正成与苏立文永远的诀别。

928日,与刘正成相别二十天之后的晚上,苏立文在睡前在家里澡盆沐浴时也许泡久了没有力气站起来了,半夜他终于从澡盆挣扎爬出来后就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第二天上午学校的管道工人来修理没备时,才发现他趴在通往卧室的过道上,然后才把他送往医院。第二天,是苏立文亲自电话告诉刘月和之皓他生病的消息,他们立即赶往牛津,并把情况通报了刘正成,这天是他们在牛津分手的十天之后。在牛津与苏立文分手前,刘正成还和之皓还专门商量了苏立文的遗嘱的事,苏立文决定让之皓担任两个遗嘱人之一—另一个是律师。不料苏立文因为沐浴受凉没有及时预防转成肺炎,等接到病危通知赶到牛津的时候,苏立文已在病床上处于弥留状态,只有刘月和之皓二人在伴陪在身边,刘月握着老人的手,在他耳边唱他喜欢的中国歌《月亮代表我的心》。歌声中,苏立文微合的眼眶中溢出两行泪水,溘然安息了!

七十多年前,苏立文和他的亲戚诺尔曼-白求恩作为国际红十字会成员一同来到中国支援抗战,他做为考古学家就与中国的文化艺术结缘,结识了张大千、黄宾虹、徐悲鸿、李可染、庞熏琴等中国艺术家,后来苏立文成了西方世界第一个研究中国当代美术的美术史家。中国学术界称他为当代美术界的马可-波罗,他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记录、研究并向西方世界传播中国艺术的事业,一位西方当世的夫子,值得我们中国人永远纪念他!


1016日,苏立文教授葬礼后的怀念茶会在牛津大学凯瑟琳学院举行,刘月被安排在葬礼上演唱了苏老喜欢的中国歌《月亮代表我的心》。刘正成代表国际书法家协会致唁电,他在唁电中写到:

苏立文教授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伟大传播者,他热爱中国和中国文化,他和他的夫人吳环女士一起,用其漫长长的一生,致力于中国艺术的研究和交流,在学术思维上独树一帜,在学术成就上高山仰止,受到中国和国际学术界、艺术界广泛而高度的认同!苏立文教授的逝世,不仅是西方学术界、教育界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学术界、艺术界的重大损失!

苏立文教授在身前受聘为国际书法家协会名誉顾问,关心和支持中国和国际书法发展,也受到中国和国际书法界广泛的敬重!我们将学习苏立文教授的高贵品质,弘扬他的学术精神,为促中英、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做出应有的贡献!



2014317日,牛津大学举办了苏立文追忆会,刘正成写了《苏立文的意义》的书面发言:

《苏立文的意义》

一、中国现代艺术史的见证人

二十世纪中后期是中国艺术史最为重要的转换期,苏立文是这个转换期的参与者。他在三十年代末作为国际红十字会的志愿者来到抗战大本营四川,在这里他认识、结交当时代中国最重要的美术家。然后他以现代考古学者的学术身份,在其后漫长的七十多年人生历程中,作为他唯一的学术事业搜集、记录、整理、阐述了中国现代美术史的人物、作品与文献档案及其发展趋势。苏立文先生不仅为西方世界开拓出中国艺术史这个学科,也为中国现代艺术史提供了一个学科教材。在这一方面,他是唯一的,而且至今是无可代替的,他的研究成果和著述仍然是当今的学术前沿。仅举一例,即可说明他是艺术史见证人:他不仅与中国现代艺术家的第一代人是朋友,而且和其第二代、第三代也是朋友!这种七十多年一以贯之的学术观察的方法论和学术热情无人可比,苏立文可以毫无愧色的称之中国现代艺术的见证人!

二、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学术示范
现代考古学与人类学不仅为历史学的所有分支学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资料,也提供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在这一普遍的学术潮流中,苏立文与众不同的是,他始终把艺术作品与艺术家作为他的研究核心,正如他2012年夏天在牛津寓所对我说的:“他们是研究图的,我是研究画的!”因此,他对中国美术、尤其是中国书画艺术风格学研究,在我的见识范围内是西方艺术史家中是独步当代的,他的艺术判断力、鉴识水平和对风格发展趋势的敏感度,在中国当代艺术史研究的学术示范。在当代东、西方学术界放弃艺术史研究中作品与作家这个核心命题,用人类学、社会学方法论取而代之的学术潮流中,苏立文的艺术史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示范意义。仅举一例,足见其实证主义的求实精神:他的《中国艺术史》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版后,2012年出了第五个修订版,去年9月,即离他逝世仅仅二十天前,他还在牛津寓所与我讨论张掖骆驼城汉墓的年代确定证据,因为他正在修订筹备出该书的第六版!

三、东方与西方的文化桥梁

由于地域、语言、文化传统与文化心理结构的巨大区别,能理解、认知并用母语叙述对方民族的艺术风格价值的西方学者少之又少,苏立文的文化桥梁价值就凸显出来了。经历世界一百多年解构主义风潮后,中国书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国粹(另两大是戏曲与中医)之一,西方人难懂,中国现代人能得其中三眛者也不多,能诉诸学术语言而进行解读者仍少之又少。能准确、深刻解读和表述中国书画风格价值者,才谈得上东西方文化艺术的桥梁。苏立文先生已仙逝,但他作为中国书画和现代中国美术的西域知音,在他漫长学术人生的建树所起到的桥梁作用,至今无人代替。仅举一例说明:我今年二月在伦敦与两家出版社商谈我的《书法艺术概论》英文版事宜时,听说是苏立文教授曾建议翻译此书,均立即表明信任这本书的出版价值。可以毫不含糊地说,在所有关心中国文化的西方人眼中,苏立文就是现实版的马可波罗!



发愿
为苏立文立碑



2016年清明节,也是苏立文逝世的第三个年头,刘月、刘之皓带着刘心谦专门驱车去牛津郊外的墓园为苏老扫墓,这里没有墓冢,只立了一个很小的木头名牌,心谦将鲜花献在苏爷爷的这个名牌上,还用花洒洒上水,想让鲜花多开几日,刘正成听说以后发愿:要为苏立文立一块碑。

2015年去剑桥徐志摩诗歌节前,刘正成请河北美术学院雕塑学院的专家设计了一个墓碑,准备刻好由十几位中国诗人、艺术家携带到牛津墓园去安放,牛津大学不想为苏立文墓地立碑,特别不愿会立有中文的碑,他们说来凭吊的人太多会搅乱牛津的平静。因为牛津的名人太多了!

2018,9月,刘月发来图片消息,由刘正成撰文并书的苏立文碑,终于在牛津大学公墓园区墓地上立起来了。


苏立文之碑,丁酉秋刘正成书

苏立文教授一九一六年出生于加拿大多伦多,就读于剑桥大学,一九四零年至一九四六年在中国为国际红十字会和博物馆工作,在此期间与生物学家吴环女土相识,并相伴一生。他于一九五二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新加坡马来亚大学、亚非学院、斯坦福大学等,随后定居牛津,成为牛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的成员。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他广泛结交中国艺术界的杰出人物,深入研究中国艺术史,尤其洞察近百年中国画坛的发展变化,堪称中国近代近现代艺术史见证人。他著作甚丰,尤以《中国艺术史》、《中西方艺术的交会》《二十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等享誉于世,从而也成为向西方介绍、传播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的第一人。苏立文教授二零一三年九月逝世于牛津。

Michael Sullivan Inscription
Professor Michael Sullivan was born in Toronto, Canada in 1916, and studied atCambridge University. He went to China and worked for the International RedCross and various museums in China from 1940 to 1946. There he met biologist WuKhoan, whom he married, and accompanied throughout her lifetime. He gained hisPh.D.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in 1952, and taught at the universities ofMalaya, SOAS, and Stanford, and then settled in Oxford where he was an EmeritusFellow at St. Catherine’s College, Oxford University. During his academic lifeof more than 70 years, he built friendships with many prominent artists inChina and studie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rt in depth. With his deep insightsinto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s of Chinese painting over the last tendecades, he has been considered a witness to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art history. He is particularly known for his monographs "The Arts ofChina”, “The Meeting of Eastern and Western Art” and “Art and Artists ofTwentieth-Century China” amongst his extensive list of publications throughwhich established himself as the pioneering  scholar introducing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to the West. Professor Sullivan passed awaypeacefully in Oxford in September 2013.


刘正成想,或许是这些年连续举办了三四届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和中英文化交流的影响改变了他们的观念,苏立文之碑终于建成了……

2018918
文章已于2018-09-18修改
 楼主| 发表于 2018-9-18 16:29:02 | 显示全部楼层

25.jpg

2012年 伦敦

527日,刘正成和他的弟弟刘正兴先生来到伦敦,按预先约定,与苏立文一起吃午饭。并到苏立文的家中小坐。苏立文多次看过正兴的画,包括油画和山水,给予过很好的评价。苏立文一生研究中国绘画史,尤其是当代绘画史,被柯律格教授称为整个西方世界研究中国当代绘画的第一人。他一生阅人无数,从徐悲鸿、黄宾虹、张大千、李可染等现代名家,到徐冰、古干、周春芽、阿鸽等当代名家的创作风格均为熟稔和有研究。因此,他对刘正兴绘画的简洁评点,既点到要脉,也是一种定位,这使正兴高兴,也让他久久琢磨品味,以得到启发。

26.jpg

牛津大学博物馆中国馆的馆长女士和她的助理博士也赶来看望刘正兴。当晚,苏立文又和刘正成他们去吃饭。下楼来,苏立文熟练用摇控器打开了自家车库门,上车,关车门,倒车,把车开上了道。晚饭后,刘正成他们又要去苏老家小聚,刘正成主动要求坐苏立文的车。苏立文一边关车门一边打趣地问刘正成:"你不怕吗?"哈!车待开动,这一场景,被同车的吴秀华博士用手机给拍了下来,作为一个"划时代"的见证!

与苏立文的意外诀别

27.jpg

2013年  伦敦

刘正成和刘月在傍晚赶到牛津,苏立文从牛津的川菜馆点外卖到家请刘正成一行吃晚馆,苏立文聊起他的《二十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在上海首发中译本,聊起他对徐悲鸿的评价。他说,当时办全国二届美展,徐悲鸿反对展出印象派和后期印象派作品,与徐志摩争执得很厉害!此次,刘正成向苏立文赠送了一件四尺横幅的书法作品《道德文章》。并相约次日再聚。

28.jpg

次日,刘正成又如约来到苏立文家中,见苏老正在修订《中国艺术史》第六版,第五版刚刚出了不满两年的书又要修定,这让刘正成大惑不解。他们在午饭前讨论了一些相关的话题,包括苏立文在书中使用过的甘肃张掖许三湾汉城遗址图片,他问刘正成怎么确认它是汉代的墓,认为这个必须在第六版里注明。

29.jpg

当时,苏老对刘正成使用ipad很感兴趣,午饭后,让刘之皓带路去电器店买了一个,刘正成在《英伦行色》中这样描述:

30.jpg

每一次见面,我都觉得和七、八年前第一次见他一样,脸色白中透红,神采奕奕,眼里闪烁着善良而智慧的光!苏老不老,他今年97岁了,还申请驾照三年使用权,他去年给我说他能活到100岁,我现在一点也不怀疑!

没有想到的是,这次见面,竟然是刘正成与苏立文永远的诀别。

928日,与刘正成相别二十天之后的晚上,苏立文在睡前在家里澡盆沐浴时也许泡久了没有力气站起来了,半夜他终于从澡盆挣扎爬出来后就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第二天上午学校的管道工人来修理没备时,才发现他趴在通往卧室的过道上,然后才把他送往医院。第二天,是苏立文亲自电话告诉刘月和之皓他生病的消息,他们立即赶往牛津,并把情况通报了刘正成,这天是他们在牛津分手的十天之后。在牛津与苏立文分手前,刘正成还和之皓还专门商量了苏立文的遗嘱的事,苏立文决定让之皓担任两个遗嘱人之一—另一个是律师。不料苏立文因为沐浴受凉没有及时预防转成肺炎,等接到病危通知赶到牛津的时候,苏立文已在病床上处于弥留状态,只有刘月和之皓二人在伴陪在身边,刘月握着老人的手,在他耳边唱他喜欢的中国歌《月亮代表我的心》。歌声中,苏立文微合的眼眶中溢出两行泪水,溘然安息了!

七十多年前,苏立文和他的亲戚诺尔曼-白求恩作为国际红十字会成员一同来到中国支援抗战,他做为考古学家就与中国的文化艺术结缘,结识了张大千、黄宾虹、徐悲鸿、李可染、庞熏琴等中国艺术家,后来苏立文成了西方世界第一个研究中国当代美术的美术史家。中国学术界称他为当代美术界的马可-波罗,他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记录、研究并向西方世界传播中国艺术的事业,一位西方当世的夫子,值得我们中国人永远纪念他!

31.jpg

1016日,苏立文教授葬礼后的怀念茶会在牛津大学凯瑟琳学院举行,刘月被安排在葬礼上演唱了苏老喜欢的中国歌《月亮代表我的心》。刘正成代表国际书法家协会致唁电,他在唁电中写到:

苏立文教授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伟大传播者,他热爱中国和中国文化,他和他的夫人吳环女士一起,用其漫长长的一生,致力于中国艺术的研究和交流,在学术思维上独树一帜,在学术成就上高山仰止,受到中国和国际学术界、艺术界广泛而高度的认同!苏立文教授的逝世,不仅是西方学术界、教育界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学术界、艺术界的重大损失!

苏立文教授在身前受聘为国际书法家协会名誉顾问,关心和支持中国和国际书法发展,也受到中国和国际书法界广泛的敬重!我们将学习苏立文教授的高贵品质,弘扬他的学术精神,为促中英、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做出应有的贡献!


32.jpg

2014317日,牛津大学举办了苏立文追忆会,刘正成写了《苏立文的意义》的书面发言:

《苏立文的意义》

一、中国现代艺术史的见证人

二十世纪中后期是中国艺术史最为重要的转换期,苏立文是这个转换期的参与者。他在三十年代末作为国际红十字会的志愿者来到抗战大本营四川,在这里他认识、结交当时代中国最重要的美术家。然后他以现代考古学者的学术身份,在其后漫长的七十多年人生历程中,作为他唯一的学术事业搜集、记录、整理、阐述了中国现代美术史的人物、作品与文献档案及其发展趋势。苏立文先生不仅为西方世界开拓出中国艺术史这个学科,也为中国现代艺术史提供了一个学科教材。在这一方面,他是唯一的,而且至今是无可代替的,他的研究成果和著述仍然是当今的学术前沿。仅举一例,即可说明他是艺术史见证人:他不仅与中国现代艺术家的第一代人是朋友,而且和其第二代、第三代也是朋友!这种七十多年一以贯之的学术观察的方法论和学术热情无人可比,苏立文可以毫无愧色的称之中国现代艺术的见证人!

二、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学术示范
现代考古学与人类学不仅为历史学的所有分支学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资料,也提供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在这一普遍的学术潮流中,苏立文与众不同的是,他始终把艺术作品与艺术家作为他的研究核心,正如他2012年夏天在牛津寓所对我说的:“他们是研究图的,我是研究画的!”因此,他对中国美术、尤其是中国书画艺术风格学研究,在我的见识范围内是西方艺术史家中是独步当代的,他的艺术判断力、鉴识水平和对风格发展趋势的敏感度,在中国当代艺术史研究的学术示范。在当代东、西方学术界放弃艺术史研究中作品与作家这个核心命题,用人类学、社会学方法论取而代之的学术潮流中,苏立文的艺术史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示范意义。仅举一例,足见其实证主义的求实精神:他的《中国艺术史》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版后,2012年出了第五个修订版,去年9月,即离他逝世仅仅二十天前,他还在牛津寓所与我讨论张掖骆驼城汉墓的年代确定证据,因为他正在修订筹备出该书的第六版!

三、东方与西方的文化桥梁

由于地域、语言、文化传统与文化心理结构的巨大区别,能理解、认知并用母语叙述对方民族的艺术风格价值的西方学者少之又少,苏立文的文化桥梁价值就凸显出来了。经历世界一百多年解构主义风潮后,中国书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国粹(另两大是戏曲与中医)之一,西方人难懂,中国现代人能得其中三眛者也不多,能诉诸学术语言而进行解读者仍少之又少。能准确、深刻解读和表述中国书画风格价值者,才谈得上东西方文化艺术的桥梁。苏立文先生已仙逝,但他作为中国书画和现代中国美术的西域知音,在他漫长学术人生的建树所起到的桥梁作用,至今无人代替。仅举一例说明:我今年二月在伦敦与两家出版社商谈我的《书法艺术概论》英文版事宜时,听说是苏立文教授曾建议翻译此书,均立即表明信任这本书的出版价值。可以毫不含糊地说,在所有关心中国文化的西方人眼中,苏立文就是现实版的马可波罗!



发愿
为苏立文立碑


33.jpg

2016年清明节,也是苏立文逝世的第三个年头,刘月、刘之皓带着刘心谦专门驱车去牛津郊外的墓园为苏老扫墓,这里没有墓冢,只立了一个很小的木头名牌,心谦将鲜花献在苏爷爷的这个名牌上,还用花洒洒上水,想让鲜花多开几日,刘正成听说以后发愿:要为苏立文立一块碑。

2015年去剑桥徐志摩诗歌节前,刘正成请河北美术学院雕塑学院的专家设计了一个墓碑,准备刻好由十几位中国诗人、艺术家携带到牛津墓园去安放,牛津大学不想为苏立文墓地立碑,特别不愿会立有中文的碑,他们说来凭吊的人太多会搅乱牛津的平静。因为牛津的名人太多了!

2018,9月,刘月发来图片消息,由刘正成撰文并书的苏立文碑,终于在牛津大学公墓园区墓地上立起来了。

34.jpg

苏立文之碑,丁酉秋刘正成书

苏立文教授一九一六年出生于加拿大多伦多,就读于剑桥大学,一九四零年至一九四六年在中国为国际红十字会和博物馆工作,在此期间与生物学家吴环女土相识,并相伴一生。他于一九五二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新加坡马来亚大学、亚非学院、斯坦福大学等,随后定居牛津,成为牛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的成员。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他广泛结交中国艺术界的杰出人物,深入研究中国艺术史,尤其洞察近百年中国画坛的发展变化,堪称中国近代近现代艺术史见证人。他著作甚丰,尤以《中国艺术史》、《中西方艺术的交会》《二十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等享誉于世,从而也成为向西方介绍、传播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的第一人。苏立文教授二零一三年九月逝世于牛津。

Michael Sullivan Inscription
Professor Michael Sullivan was born in Toronto, Canada in 1916, and studied atCambridge University. He went to China and worked for the International RedCross and various museums in China from 1940 to 1946. There he met biologist WuKhoan, whom he married, and accompanied throughout her lifetime. He gained hisPh.D.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in 1952, and taught at the universities ofMalaya, SOAS, and Stanford, and then settled in Oxford where he was an EmeritusFellow at St. Catherine’s College, Oxford University. During his academic lifeof more than 70 years, he built friendships with many prominent artists inChina and studie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rt in depth. With his deep insightsinto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s of Chinese painting over the last tendecades, he has been considered a witness to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art history. He is particularly known for his monographs "The Arts ofChina”, “The Meeting of Eastern and Western Art” and “Art and Artists ofTwentieth-Century China” amongst his extensive list of publications throughwhich established himself as the pioneering  scholar introducing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to the West. Professor Sullivan passed awaypeacefully in Oxford in September 2013.


刘正成想,或许是这些年连续举办了三四届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和中英文化交流的影响改变了他们的观念,苏立文之碑终于建成了……

2018918
文章已于2018-09-18修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3-29 00:13 , Processed in 0.16278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