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475|回复: 0

郭店楚简的几点启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5-21 12:4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郭店楚简的几点启示
  
                                       张正明
  
                                         一
  
    郭店楚简,除道家著作外,还有字数比道家著作多出几倍的儒家著作,令人喜出望外。可是 ,这并不令人诧异,缘由在于:
    其一,最迟从成王时起,楚人就重视研究北方的典籍了,如我在《楚文化史》 ①里面所讲到的:“在成王之世,楚国的贵族已熟知华夏的某些重要典籍。他们像中 原的贵族那样,往往引经据典,借以判是非,明利弊,决疑,定策。”此后,直到战国晚期 ,仍然如此。北方的学术著作,在楚国大概是应有尽有的。以后的发现肯定会比迄今已知的 发现更多,只是它们还藏在地下,杳然不知其所在,何时面世殊难逆料而已。
    其二,楚国历来风气开放,而且没有言论罪和思想罪。即使备受后人诟詈的怀王和顷襄王, 也没有杀过或关过一个有忤上的言论或思想的臣民。因此,任何学派都能在楚国找到立足之 地,任何学者都能在楚国求得容身之所。荀况终老于楚国,可谓良有以也。
    其三,战国时期,黄淮之间集中了儒、道、名、法诸家的宗师,江淮之间则对诸子之学敞开 着大门。楚人的传统学术只有巫学,巫学一遇到异彩纷呈的诸子之学就相形见绌了。但在南 楚之地,从宫廷到里社,从君子到小人,巫学仍备受青睐。长沙子弹库楚墓所出的帛书,就 是地道的巫学著作。南楚的文人学者,一手拿巫学,一手拿诸子之学,其心态与后世方以智 的“坐集”不无相似之处。试以屈原为例。屈原的志洁行廉近乎道家,但他不像道家那么超 脱;屈原主张重仁袭义近乎儒家,但他不像儒家那么通达;屈原向往良法美政近乎法家,但 他不像法家那么峻刻。对这样一个思想色彩斑驳陆离的屈原,我们实在犯不着把他硬拉到道 家或者儒家或者法家的门庭中去。假如说他是杂家,或许较为近实。而从思想主流来看,屈 原的学术根柢有两个,一个是郢中的巫学,一个是稷下的道学,说详拙文《巫、道、骚与艺 术》②,兹不复赘。
    楚国在学术上无门户之见,有海纳百川的雅量,此郭店楚简启示之一。
  
                                       二
  
    近半个世纪来,中国大陆的学术界人士夸大了儒家与道家的相斥性,估低了它们的互补性, 这有两个原因:
    其一,这是因为对司马迁的一个说法有误解。《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云:“世之学老子者 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现代中国大陆有不少学者认 为,儒家与道家从来形同水火。其实,司马迁所讲的“世”是西汉早期,不可上推到先秦去 。孔子与老子的学术分歧是明明白白的,可是他们互不相绌,而且彼此推崇。虽说此亦一是 非,彼亦一是非,但都志在救世,尽可各行其道,何须勾心斗角?
    其二,恐怕是主要的,学者被卷进几乎没完没了的政治运动中去,动辄“批判”、“斗争” ,务求“批臭”、“斗倒”,久而久之,养成一种思维定式,以为儒家与道家的关系,或者 儒家与法家的关系,也像“无产阶级一家”与“资产阶级一家”,势不两立。其实,古人的 见识和度量往往不是今人所能企及的。孟子与庄子同时,孟子不批判庄子,庄子不斗争孟子 ,他们不是两立得很好吗!
         道虽不同而可相为谋,此郭店楚简启示之二。
  
                                        三
  
    荆门市博物馆对郭店1号楚墓年代的判断是审慎的,上限在公元前四世纪中,下限在公元前 三世纪初。验之以出土遗物,可知其言有据。由于此墓曾被盗,目前只能做这个跨半个世纪 有余的判断。
    此墓所出《老子》的字数,三本合计只相当于传世本《老子》或马王堆帛书本《老子》的五 分之二。可想而知,当墓主在世时,还没有“五千余言”的《老子》。《韩非子》有《解老 》、《喻老》两篇,估计韩非在世时已有“五千余言”的《老子》了。从战国末到西汉初, 兵荒马乱,是学术的黑暗岁月,绝非“五千余言”的《老子》成书之时。显而易见,“五千 余言”的《老子》成书之时只能在战国晚期。说得更加明确一些,只能在从郭店1号楚墓的 墓主去世到韩非去世这段时间里面。若非博学卓识之士,断难膺此重任。其间,真正称得上 是博学卓识之士的仅得两人,一为荀况,一为韩非。荀况不爱讲老学,想来不会有心思去做 把多种互有出入的《老子》集腋成裘的麻烦工作。韩非却对老学下过非同等闲的工夫,是纂 成“五千余言”的《老子》再合适不过的人选。《解老》、《喻老》两篇隐约地透露出一个 信息,即《老子》经韩非之手才成为“五千余言”的,因而既要“解”之,又要“喻”之。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也是道家著作,内容为宇宙生成论。在“五千余言”的《老子》中, “太一生水”云云全无踪影,应是由于纂成“五千余言”的那位学者对宇宙生成论全无兴趣 。韩非正是这样一位学者。在《韩非子》中连一点宇宙生成论的成分也没有。荀况则不然, 他对宇宙生成论不是全然漠不关心的,虽未深谈,但也点到过,散见于《荀子》的《天论》 、《礼论》和《王制》诸篇。这个对宇宙生成论的态度,是韩非纂成“五千余言”的《老子 》的一个旁证。
“五千余言”的《老子》大概成书于韩非之手,此郭店楚简启示之三。
  
                                       四
  
    《太一生水》与《老子》丙本,简形相同,书体亦相同,简长相等,编线间距亦相等,两者原为一本,不宜分作两本。“太一生水”云云,虽不见于传世本《老子》和帛书本《老子》 ,但与道家的原理无何不合。假如把“太一生水”云云排除在《老子》之外,那就意味着只 有与“五千余言”的《老子》基本相同的才算是老学著作了。其实,三本竹简《老子》足以 证明,在“五千余言”的《老子》纂成以前,《老子》的原始作者不止一人,而有若干人; 相应地,《老子》的原始版本不止一种,而有若干种。“五千余言”的《老子》虽然可以说 是集先秦老学之大成,但未必把先秦诸多《老子》版本的所有内容都囊括无遗了。
          “五千余言”的《老子》不能代表先秦老学的全貌,此郭店楚简启示之四。
  
                                      五
  
    孔子所见的老子,只可能是老莱子,不可能是李耳或称太史儋,说详拙作《楚史》 ③。老莱子为楚人,乃孔子之所严事,史无异辞。《庄子》说孔子“南见”老子 或称老莱子,未必纯属寓言。老莱子的行踪大致由北而南,曾经隐居蒙山,暮年避处江南。 老莱子所著书,司马迁说有“十五篇”,班固说有“十六篇”,不知孰是。蒙山今属荆门。 荆门古为老莱子隐居之地,今为竹简《老子》出土之处,当然只能说是巧合。然而,竹简《 老子》的母本可能就是《老莱子》十五篇或十六篇,就近取材毕竟比就远取材容易。
    老学的源头可能在老莱子,此郭店楚简启示之五。
  
                                附    记
    关于郭店1号楚墓的墓主,有下列线索是值得注意的:
    从头向(100°)来看,属于广义的楚国公族;
    从葬制来看,乃士之上者也;
    从墓中出土的竹简来看,是学者;
    从墓中出土的乐器来看,雅好音律;
    从墓中出土的兵器来看,至少做过下级军官;
    从墓中出土的耳杯所刻“东宫之不”四字来看,曾与太子有交往。
    此墓的下葬年代,由于随葬器物散失甚多,很难断在二三十年或三四十年的跨度之内。楚琴 ,十弦者居多,七弦者晚出。此墓出有七弦琴,因此,其下葬年代在顷襄王前期的可能性较 大。
    学者或认为墓主生前曾任太子的师保,证据虽不能说没有,但嫌单薄了。士而为太子师保, 在楚国历史上无先例、后例可寻。诸如保申、潘崇、伍奢、费无忌等等,无一非大夫。话不 妨倒过来说,既已为太子师保,则必能跻身大夫之列。或许墓主生前曾供职于东宫,但还不 是正式的太子师保。
    可能与郭店1号楚墓墓主大致同时的宋玉,曾以辞赋事顷襄王,而宋玉也只是个士,他所作 的《九辩》是士所发的牢骚和感慨。顷襄王喜欢与文人交谈,不问其为士或大夫。当他还是 太子横的时候,或许也喜欢与学者交谈,不问其是否师保。他继位后,其太子元受父王熏陶 ,可能也喜欢与文人学者交谈,也不问其是否师保。
(作者为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注  释:
①张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②张正明:《巫、道、骚与艺术》,载《文艺研究》1992年第2期。
  ③张正明:《楚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时事点击|中国书法全集|小黑屋|松竹书院|养晦书塾|刘正兴画苑|艺术展厅|学术研究|收藏鉴赏|自治社区|休闲社区|Archiver|书法在线 ( 京ICP备17008781号

GMT+8, 2024-4-20 03:31 , Processed in 0.12280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